一、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及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陈成玉[1](2021)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从毛泽东“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要求的提出,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胡锦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习近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果不能抓好道德建设或背离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建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道德建设,并以“引领”“支撑”“保证”等词语形容道德,凸显了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线,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本研究与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有哪些内容、特色及价值”“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等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现实境遇、理论基础及形成脉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现实境遇主要包括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断渗透和侵袭、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而其形成脉络可作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其次,阐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该部分从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四个方面的论述展开,不仅系统回答了当前要对哪些道德予以加强建设及为什么要对其加强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四个主要方面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与本质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就理论特色而言,该重要论述呈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以及思维系统化、内容大众化、方式生活化、视野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在本质要求上,“四个要求、三个理念、四个指向”贯穿该重要论述的始终,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落实提供了原则指向。复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从重要贡献来看,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就价值意蕴看,该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而且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建立健全新时代道德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最后,就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展开探讨。这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贯彻落实该重要论述的主要路径,具体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抓住“最大公约数”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及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遵循“双创”原则方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提升德法合治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王蕊[2](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陈钦玲[3](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民道德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千秋伟业,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党中央把公民道德建设摆在了重要的地位并做出了一系列相关论述,明确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部署与重大举措,这是我国锚定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的关键事项。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新时代的受教育者,又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强有力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进程,而大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水平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进行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切入点,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比较了20世纪初与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新的发展,总结了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形势与问题所在,简要分析了公民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最后重点探索了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建设,一是基本方法,二是发展途径,方法主要从三大方面进行分析,即立足整体、强化教育以及综合保障,首先以统筹兼顾的方法简要谈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性要求,其次从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知情意行”的发展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水平,最后从外部条件的保障谈基本方法。途径从四大方面探索,一是思想建设,二是阵地建设,三是制度建设,四是培育责任意识。通过对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为做好大学生公民道德实践工作、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质量提供了一把钥匙。
向东梅[4](2021)在《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研究》文中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云南省大理市南五里桥村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有着积极的区域示范效应。南五里桥村的公民道德实践,对于丰富和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成果,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指出,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作为建设着力点。”本文从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相关的文献研究入手,着眼于公民道德建设实现路径的进一步优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梳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在“四个着力点”层面的具体实践、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深化了对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认识。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公民道德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交融,公民道德建设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李霁虹[5](2021)在《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文明是社会稳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道德建设,形成了以慈爱、和睦、孝悌、友善为主要内容的家庭道德观。但是,由于阶级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传统家庭道德中,也存在许多消极落后的伦理思想和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为理论指导,对中国传统家庭道德进行了批判、改造和创新。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主要分析该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进行综述分析,并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重难点;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共产党推动家庭美德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本章节首先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家庭状况及传统家庭道德的主要特征。其次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及中国重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最后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传统家庭道德观现代转化的实践历程;第三部分为当前家庭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该部分梳理归纳了我国家庭道德建设中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婚恋道德观紊乱、家庭关系错位失衡、家庭内德育教育缺失及亲戚邻里关系淡漠等。其深层次的原因归于社会形势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思想观念的多元与渐变性。第四部分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目标和途径。首先对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目标进行阐述,其次根据当前家庭美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提出对策思考。
李佳娟[6](2020)在《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发展历史任务的变化,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家风成为必然趋势。新时代需要好家风,而与时俱进的好家风尚未完全形成,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进行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的问题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好家风不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研究,以新时代家风应包括怎样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文献调研、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原则、内容和路径等进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与之合拍、同步的家风,是充分发挥良好家风作用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构建新时代家风,要在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特点、功能进行符合时代背景的阐述,进而以此为基点,阐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依据、原则、内容与路径。从概念到依据到原则到内容再到构建路径,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全过程,回答的是新时代家风的概念、构建的可能性、构建的方向、构建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构建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源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以满足广大家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家风建设需求为目标,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反映人民群众良好家庭面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家风。从特征看,新时代家风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传承性、创新性、感染性、连接性和规范性,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新时代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支撑、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对新时代精神文化的彰显四个方面。新时代家风的构建,是一个基于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建设工程。从历史依据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要发挥传统优良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积极作用,红色革命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社会主义好人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作用。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道德观、文化观,尤其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指导。而从现实依据看,家庭的变迁、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需求,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动力。新时代家风构建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得以实现,各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坚持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使之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服务。坚持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则要使新时代家风的构建契合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主体的需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目的在于促使新时代家风实现神形兼具。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家庭要建设什么样的家风已经成为现实之问。从立身、治家、处世、致用、强国层面出发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促使家风与时代合拍、同步。立身之风包括知书达礼、审慎自律、尊老爱幼、择贤而友的核心内容,立身家风构建得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扣好。治家之风表现在健康生活、勤劳简约、互敬互爱、和顺和睦,治家家风能够为家庭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构建宽容豁达、与人为善、待人以诚、敬畏自然的处世家风,旨在让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做到宽容、友善、诚信和敬畏。而构建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致用家风,是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家风建设的指向。在追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构建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爱党爱国、共建共享的强国家风,有助于以优良家风为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家风的构建,要通过构建主体、构建载体、宣传方式、构建方法等具体的路径得以实现。家庭成员、广大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主体,“六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载体看,要借助传统节日、地方文化、家风故事、文化产品等多重载体,促使广大家庭重视家风、构建家风。从宣传方式看,既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宣传媒介展开宣传。从构建方法看,需综合运用言传身教、说服引导、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方法,进而实现家家构建家风、形成家风的良好态势。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基础,阐述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是构建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前提,而明确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方向,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核心,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则是构建新时代家风的关键所在。良好家风对社会风气具有支撑作用,新时代家风的构建与形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具有积极价值。如果全社会重视新时代家风、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以良好家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韩苗苗[7](2020)在《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是组成国家的重要基础,家庭家教家风不仅事关个人健康成长和家庭美满幸福,而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始终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内在逻辑。它的理论渊源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的思想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它的实践基础离不开家风的良好熏陶和丰富的从政经历。它的主要内容首先强调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的功能始终发挥作用;为新时代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深刻内涵、传承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依然面临着传统家庭结构变革导致的家庭功能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导致的家教工作的缺失,不良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冲击导致的家风文化的断层等挑战。而这一重要论述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以家庭为本,强化家庭功能和作用;坚持用新思想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正确地开展家庭教育;创新家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使家风融入人民灵魂深处,进而实现家庭新发展,家教再提高,家风重塑造的目标任务。
周四丁[8](2020)在《国家治理的伦理维度》文中研究表明好国家是治理出来的,坏国家也是治理出来的。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者借助德治、法治等等手段进行国家整治的活动。要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问题,我们应该首先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深入系统地探究和认知“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国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抽象实体,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地说,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国家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它们也具有某些共同性;国家治理是所有国家形态获取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根本途径。国家治理不仅是一个实然意义上的政治问题,还是一个应然意义上的伦理问题。将国家治理视为一个伦理问题,这不仅意指人类的国家治理活动需要伦理的价值导航和护航,而且意指国家本身内含伦理精神。历史地看,人类创建国家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幸福;或者说,人类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善创建国家的。国家的主要功能是分配社会资源,因此,分配正义往往是国家治理旨在实现的目的善。由于公配正义与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相通的,我们也可以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视为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为了实现分配正义,国家治理者往往诉诸德治与法治手段,这说明国家治理还内含工具善。德治强调治国理政者的道德素质与榜样示范作用。法治不仅要依法而治,还要依良法而治。法治之善是指法律应基于人性而不是完全顺应人性。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与工具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现代政党政治中,国家治理需要由执政党来实施,因此,执政党党德在国家治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执政党党德是通过执政党的制度建设状况和执政党党员的美德状况得到体现的。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公正性,执政党党员应该培养奉献、忠诚、廉洁等等美德。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的党德建设。国家治理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公民道德状况基础之上。公民道德状况的好坏,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水平,而且会对执政党的国家治理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在当今中国,我们党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其理由之一是要通过推进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和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同时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提供价值支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走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驾齐驱的道路。国家治理不仅涉及国内事务,而且涉及国际事务。当国家治理活动延伸到国际领域的时候,它应该受到国际伦理的规约。国际伦理要求世界各国正确认识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伦理关系,其实质是要求世界各国以合乎伦理的方式认识和处理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民族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具有深厚的国际伦理意蕴,它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国际关系、世界格局、国际正义、人类文明等等进行伦理认知所达到的国际伦理境界。
李姜春[9](2020)在《《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职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中坚力量。中职生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综合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发展如何。当今,中职生主流思想积极向上,但随着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社会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中职生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以儒家文化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儒家文化中的《弟子规》是道,是德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第一规,涵盖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符合中职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因此,中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创新选择以《弟子规》为着眼点,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探索《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应用策略,以此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课题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深入分析《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中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阐述了当今《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中应用价值、应用问题及影响因素和应用策略,明确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不足和值得深入研究的部分。其次,采用调查分析法,抽取广西六所不同方位、不同类型、都开展《弟子规》教育的中职学校,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82份,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并选取10名各行业企业专家、德育学者及20名中职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中层领导及德育教育教学的一线骨干教师代表为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作为调查问卷的有效补充,通过调研结果定性分析出《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中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解决《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应用问题为基础,以影响因素为出发点,以课程建设为思路,参照“知行合一”实践理论,使用案例分析法,选择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多年《弟子规》教育实践经验为例,探讨了《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进行《弟子规》道德教育必要性分析。其一,阐述了“孝悌”“谨信”“仁爱”“余力学文”四个核心教育理念;其二,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为标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三方面进行《弟子规》与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对比分析,论证《弟子规》应用于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分析了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其一,中职生道德品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中职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是由于缺失“孝悌”“谨信”“仁爱”“智”等方面素养,而《弟子规》教育可以一一对照解决中职生道德品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升中职生道德品行。其二,中职学校开展《弟子规》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部分中职生学校开展《弟子规》教育存在没有制定教育目标,没有选取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评价单一化,教育途径及实施过程的深度广度有待提高,组织管理和保障不健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受到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选取结合学生实际的《弟子规》作为教育内容,以学校为主,以家庭及社会为辅,探讨《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应用策略。第三,进行了应用策略分析,通过策略思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对比《弟子规》原文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将原文进行合理的修改,形成广西交通技师学院版的《弟子规》,并编撰成校本教材——《幸福延伸》)、教育途径与实施过程[包括课堂教学(教学计划+教学实录)和第二课堂(《弟子规》践行活动+践行活动案例+五维度宣传渠道+三方融合教育网)]、教育评价(教学评价+多主体评价)、组织管理与保障(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与科研)六方面具体分析了应用策略,并分析了实践效果和不足。最后,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在提出研究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阐述今后研究发展方向。
刘亚星[10](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但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时代,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新时代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塑造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而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主阵地,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为必要之举。首先,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将该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归纳为四个方面,个人品德教育之“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性”,家庭美德教育之“做家庭里的好成员”,职业道德教育之“做工作中的好建设者”,社会公德教育之“做社会上的好公民”。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发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教师传统美德教育知识储备有限、学生学习传统美德的主动意识不强、教材中家庭美德教育与职业道德中的美德教育单薄、课程传统美德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校园中传统美德文化环境助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措施,主要是教师内外兼修提升美德教学品质、家校共育引导学生主动内化中华传统美德、根据新时代要求丰富教材中传统美德教育的薄弱环节、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焕新课程美德教育面貌、学校积极引领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风尚。以期更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激励学生主动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二、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及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及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想信念 |
(二)爱国主义 |
(三)中华传统美德 |
(四)社会主义道德 |
(五)道德建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
一、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 |
二、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 |
三、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 |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
一、萌芽阶段:十八大以前 |
二、初步形成阶段:十八大至十九大 |
三、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构架 |
第一节 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的“定盘星” |
一、将“理想信念”提升到“精神之钙”“总开关”的战略高度 |
二、赋予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 |
四、提出理想信念的客观衡量标准 |
第二节 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
二、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之外兼具“人类关怀” |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 |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建设的“精神根脉” |
一、将中华传统美德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
三、形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
四、“双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的原则方针 |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 |
一、将社会主义道德提升至“兴国立人”的战略位置 |
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德法并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
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和本质要求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
一、基本特征:“四个统一”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 |
(二)广泛性和层次性统一 |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
二、鲜明特色:“四化” |
(一)思维系统化 |
(二)内容大众化 |
(三)方式生活化 |
(四)视野国际化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
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要求” |
(一)坚持对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弘扬是基本要求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核心要求 |
(三)占领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提升道德传播能力是重要要求 |
(四)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
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理念” |
(一)“最大公约数”理念 |
(二)“协同育人”理念 |
(三)“弘扬正能量”理念 |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指向” |
(一)加强顶层规划,明确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
(二)强调全方位,科学谋划推进创新 |
(三)关注多层次,循序渐进提升育人实效 |
(四)注重宽领域,各战线多场域协同发力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
(二)对中国共产党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二、新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 |
(一)深化了党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 |
(三)揭开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保障 |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指引 |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
(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泉源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
一、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标准 |
(一)人民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 |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最终评判者 |
二、蕴含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
(一)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
(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
三、蕴含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
(一)蕴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评判标准 |
(二)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标准 |
(三)包含了教师的师德标准 |
(四)强调了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
第五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 |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把握道德建设的方向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 |
二、加强对理想信念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思潮的批判力度 |
三、区分对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 |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第二节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
一、教育引导人民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和文化 |
二、通过“两个共同体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
三、抓住重点对象并注重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育人作用 |
四、疏堵结合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赋予道德建设以深厚的精神滋养 |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二、在遵循“双创”方针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 |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四、以家庭美德建设和世界美德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第四节 抓住“最大公约数”,增强道德建设的践行成效 |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以个人品德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 |
三、注重发挥重点阵地和群体的道德育人作用 |
四、在国家治理中推动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
2.1.1 公职人员 |
2.1.2 青年公职人员 |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想观念原因 |
4.3.2 制度机制原因 |
4.3.3 社会环境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基本概念释析 |
1.道德 |
2.公民道德 |
3.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五)创新点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基本规范:“四德”建设 |
(二)核心要求:为人民服务 |
(三)实践原则:集体主义 |
(四)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相关论述 |
(二)列宁灌输论 |
(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公民道德的重要论述 |
三、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境遇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
1.指导思想:突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
2.主要内容:拓展第四个着力点——个人品德建设 |
3.实践举措:强化各类阵地的道德教育实践 |
4.精准主体:强调以青少年为关键主体之一 |
5.新增场域:创造性提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态势 |
1.公民道德建设平台拓宽 |
2.公民道德建设途径丰富 |
3.公民道德建设内容深入 |
(三)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问题表现 |
1.公民道德价值信念有待强化 |
2.公民道德管理制度有待提升 |
3.公民道德实践行为有待增强 |
4.网络公民道德存在失范现象 |
5.公民道德责任意识需要提升 |
(四)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自身道德因子的影响 |
2.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 |
四、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 |
(一)立足整体:坚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性 |
1.统筹兼顾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建设 |
2.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
(二)强化教育:把立德树人贯穿道德教育全过程 |
1.以自我教育法树立科学的公民道德规范认知 |
2.以理论教育法形成正确的公民道德价值取向 |
3.以实践教育法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习惯 |
(三)综合保障:发掘外部道德资源的有力支撑 |
1.以典型示范法发激活榜样的良好影响力 |
2.以环境熏陶法优化公民道德建设风气 |
3.以心理疏导法培育健康理性心态 |
五、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途径 |
(一)承扬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 |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历史底蕴 |
2.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
(二)依靠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多元阵地 |
1.重视家庭美德影响的基础性地位 |
2.夯实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阵地 |
3.守牢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网络空间 |
(三)优化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 |
1.正确运用制约大学生公民道德的法律规章 |
2.具体发挥高校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约束作用 |
3.制定完善大学生公民道德实践行为的评价制度 |
4.依靠道德社会监督的三重机制 |
(四)培育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责任意识 |
1.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责任意识 |
2.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家庭责任意识 |
3.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职业责任意识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一章 公民道德建设及其相关概念 |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概念 |
(一)公民 |
(二)公民道德 |
(三)公民道德建设 |
二、公民道德的实践养成 |
第二章 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 |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 |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
(一)建国30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探索(1949 年-1979 年) |
(二)改革开放40年公民道德建设实践(1978-2018 年) |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2017 年下半年至今) |
第三章 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
一、南五里桥村基本情况 |
(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二)公民道德建设基本情况 |
二、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
(一)社会公德方面 |
(二)职业道德方面 |
(三)家庭美德方面 |
(四)个人品德方面 |
第四章 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一、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 |
(二)公民道德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 |
(三)公民道德建设助推民族团结取得实效 |
(四)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相融合 |
二、存在的问题 |
(一)村民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 |
(二)男性在家庭美德建设活动中参与度不足 |
(三)现代职业道德意识不足 |
(四)个人品德建设中外部动力作用不明显 |
(五)新乡贤储备力量略显不足 |
(六)网络道德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第五章 进一步优化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
一、推动社会公德的实践养成 |
(一)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
(二)营造明德向善的道德环境 |
(三)发挥制度在道德建设中的规范作用 |
二、推动职业道德的具体化建设 |
(一)推进农民职业道德相关制度建设 |
(二)丰富农民职业道德建设内容 |
(三)提高农民主体性教育意识和自我培育能力 |
三、加大家庭美德的建设力度 |
(一)传承优良家风,充实家庭美德内容 |
(二)发挥女性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三)增强男性在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份量 |
四、实现个人品德建设常态化 |
(一)重视个体道德实践养成 |
(二)借助外部动力推动个人品德建设 |
五、强化道德阵地建设,丰富网络道德实践 |
(一)强化道德阵地建设,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机制 |
(二)培育新乡贤人才,参与农村道德建设 |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道德内容建设 |
(四)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丰富网络道德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性和重难点 |
2 中国共产党推动家庭美德建设的历史回顾 |
2.1 社会背景:传统中国家庭道德状况 |
2.1.1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状况 |
2.1.2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主要特征 |
2.2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道德观 |
2.2.2 国家重要领导人对家庭道德的论述 |
2.3 探索实践:中国共产党推动家庭道德建设历程 |
2.3.1 改革开放之前的家庭道德建设 |
2.3.2 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道德建设 |
3 当前家庭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1 当前家庭道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3.1.1 婚恋道德观念紊乱 |
3.1.2 家庭关系错位失衡 |
3.1.3 家庭道德教育弱化 |
3.1.4 亲戚邻里关系淡漠 |
3.2 当前家庭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
3.2.1 社会因素:社会形势的变迁 |
3.2.2 经济因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3.2.3 文化因素: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渐变性 |
4 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目标和途径 |
4.1 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目标 |
4.1.1 尊老爱幼 |
4.1.2 男女平等 |
4.1.3 夫妻和睦 |
4.1.4 勤俭持家 |
4.1.5 邻里互助 |
4.2 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
4.2.1 尊老敬老,加强孝道思想 |
4.2.2 注重德育,树正教育观念 |
4.2.3 推陈出新,传承优良家风 |
4.2.4 立足基层,发挥社区作用 |
4.2.5 强化舆论,引导新时代步伐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调研法 |
(二) 实证研究法 |
(三) 跨学科研究法 |
(四) 归纳演绎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家风 |
二、新时代家风 |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 |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的特点与功能 |
一、新时代家风的特点 |
二、新时代家风的功能 |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遵循 |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以传统优秀家风为源泉 |
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 |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五、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 |
六、以满足广大家庭的家风建设需要为目标 |
第二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 |
第一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历史依据 |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 |
二、红色革命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 |
三、社会主义好人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 |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一、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 |
二、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依据 |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 |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依据 |
一、家庭的变迁 |
二、不同主体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 |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四、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 |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
一、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 |
二、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 |
三、实现继承传统优秀家风与创新当代家风相结合 |
第二节 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 |
一、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 |
二、实现国外家风资源的洋为中用 |
三、实现新时代好家风的中为洋用 |
第三节 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 |
一、契合个人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
二、契合家庭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
三、契合社会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
四、契合国家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 |
一、新时代家风在内容表达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
二、新时代家风在构建形式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
三、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构建新时代家风 |
第四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 |
第一节 立身 |
一、知书达礼 |
二、审慎自律 |
三、尊老爱幼 |
四、择贤而友 |
第二节 治家 |
一、健康生活 |
二、勤劳简约 |
三、互敬互爱 |
四、和顺和睦 |
第三节 处世 |
一、宽容豁达 |
二、与人为善 |
三、待人以诚 |
四、敬畏自然 |
第四节 致用 |
一、知行合一 |
二、开拓创新 |
三、爱岗敬业 |
四、服务社会 |
第五节 强国 |
一、遵纪守法 |
二、志存高远 |
三、爱党爱国 |
四、共建共享 |
第五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 |
第一节 “六位一体”共建家风 |
一、家庭成员是新时代家风的建设者 |
二、广大家庭是新时代家风的营造者 |
三、学校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参与者 |
四、社区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协作者 |
五、社会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推动者 |
六、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引领者 |
第二节 “守一望多”承载家风 |
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二、以地方文化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三、以家风故事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四、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
第三节 “春风化雨”宣传家风 |
一、传统媒体必不可少 |
二、新媒体应充分利用 |
三、自媒体可适当使用 |
第四节 “态势聚合”形成家风 |
一、言传身教法 |
二、说服引导法 |
三、榜样示范法 |
四、比较鉴别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一)论文的主要创新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章 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 |
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相关论述 |
1.1.1 家庭的本质 |
1.1.2 家庭的价值追求 |
1.1.3 家教的方法内容 |
1.1.4 家风的优良传承 |
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家庭家教家风 |
1.2.1 注重学识和品德修养 |
1.2.2 重视家庭伦理关系 |
1.2.3 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景 |
1.3 中国近代革命文化滋养的家庭家教家风 |
1.3.1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
1.3.2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
1.3.3 严字当头的齐家之道 |
1.4 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 |
1.4.1 革命家庭播撒优良品德种子 |
1.4.2 七年知青岁月锻炼坚韧意志 |
1.4.3 正定基层工作深入基层调研 |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2.1 家庭的不可替代 |
2.1.1 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 |
2.1.2 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 |
2.1.3 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 |
2.2 家教的基本理论 |
2.2.1 家长的综合素质是家教的先决条件 |
2.2.2 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家教的重要内容 |
2.2.3 言传和身教并重是家教的重要方法 |
2.3 家风的时代内涵 |
2.3.1 新时代家风的主要意蕴 |
2.3.2 新时代家风的建设载体 |
2.3.3 新时代家风妇女的独特作用 |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的重要价值 |
3.1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
3.1.1 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的树立 |
3.1.2 有利于良好品德品质的塑造 |
3.1.3 有利于正确社会行为的养成 |
3.2 构建和谐家庭 |
3.2.1 完善家庭教育的方法 |
3.2.2 推动家庭美德的传承 |
3.3 推动社会稳步前进 |
3.3.1 有利于净化党风政风 |
3.3.2 有利于淳化民风社风 |
3.3.3 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
4.1 共建家庭家教家风新格局 |
4.1.1 坚持党对家庭建设的领导 |
4.1.2 明确政府的履职领导责任 |
4.1.3 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 |
4.1.4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
4.2 实现家庭建设新发展 |
4.2.1 坚持家庭为本的美好生活创造 |
4.2.2 坚持家庭为本的社会创新治理 |
4.2.3 加强家庭为本的精神文明建设 |
4.3 坚持家庭教育新思路 |
4.3.1 主动承担社会的责任 |
4.3.2 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
4.3.3 坚持德育先行的内容 |
4.3.4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
4.4 引领家风建设新风尚 |
4.4.1 丰富家风建设的时代内涵 |
4.4.2 创新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
4.4.3 推动家风建设的落细落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国家治理的伦理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 |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一章 国家治理与人类伦理价值诉求的关联性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
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批判 |
二、国家内部的伦理关系 |
三、国家向个人提出道德要求的权力 |
第二节 人类进入国家状态的善目的 |
一、人类创建国家的最初愿望 |
二、国家发展与国民的获得感 |
三、人类对理想国家的不懈追求 |
第三节 国家之善与善治之善 |
一、国家治理的核心伦理问题 |
二、善治对国家之善的增进作用 |
三、恶治对国家之善的破坏作用 |
第二章 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与工具善 |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目的善 |
一、分配正义:作为国家治理的目的善 |
二、分配正义与公民权利的相通性 |
三、分配正义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
第二节 国家治理的工具善 |
一、国家治理对工具善的依赖性 |
二、德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善 |
三、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另一种工具善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与工具善的关系 |
一、国家治理目的善与工具善的相互依赖关系 |
二、国家治理目的善与工具善的相互制约关系 |
三、国家治理的目的善与工具善的相互促进关系 |
第三章 执政党党德对国家治理的价值引领作用 |
第一节 执政党党德的价值特性 |
一、执政党党德的先进性 |
二、执政党党德的民族性 |
三、执政党党德的人民性 |
第二节 执政党党德的制度伦理之维 |
一、执政党制度与执政党党德 |
二、执政党制度的人民性 |
三、执政党制度:国家治理的价值保障 |
第三节 执政党党德的党员美德之维 |
一、执政党党员美德与党德 |
二、执政党党员的核心美德 |
三、执政党党员美德:国家治理的价值榜样 |
第四章 公民道德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
第一节 社会公德培育与国家治理 |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
二、社会公德与国家文明 |
三、社会公德建设与国家发展 |
第二节 职业道德培养与国家治理 |
一、职业道德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
二、职业道德的核心:工匠精神 |
三、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
第三节 家庭美德建设与在国家治理 |
一、家庭伦理与家庭美德 |
二、爱:作为家庭美德的核心 |
三、家庭美德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一致性 |
第四节 个人品德塑造与国家治理 |
一、个人品德在公民道德中的重要性 |
二、个人品德的主要内容 |
三、个人品德建设与国家道德建设 |
第五章 国家治理向国际领域延伸的伦理规约 |
第一节 国家治理问题与国际伦理问题 |
一、国际社会:超越国家的伦理实体 |
二、国家治理与国际治理的价值边界 |
三、国际伦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家主权与国家的国际道德责任 |
一、国际伦理的内涵与要义 |
二、主权国家的国际伦理建设责任 |
三、主权国家参与国际伦理建设的路径 |
第三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意蕴 |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提出的伦理动因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内涵与内容 |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国际伦理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弟子规》 |
2.中职生道德教育 |
3.中职生道德品行 |
(四)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知行合一”实践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调查分析法 |
3.案例分析法 |
(六)研究思路 |
二、《弟子规》道德教育必要性分析 |
(一)教育理念 |
1.“孝悌”理念 |
2.“谨信”理念 |
3.“仁爱”理念 |
4.“余力学文”理念 |
(二)必要性分析 |
1.教育目标一致 |
2.教育内容一致 |
3.教育原则一致 |
三、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中职生道德品行分析 |
1.总体现状 |
2.社会公德 |
3.职业道德 |
4.家庭美德 |
5.个人品德 |
6.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二)《弟子规》价值分析 |
1.解决社会公德问题 |
2.解决职业道德问题 |
3.解决家庭美德问题 |
4.解决个人品德问题 |
(三)中职学校开展《弟子规》教育分析 |
1.选取教育内容 |
2.教育途径及实施过程 |
3.教育评价 |
4.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四、应用策略分析——以广西交通技师学院为例 |
(一)策略思路 |
(二)教育目标 |
1.“孝悌”子目标 |
2.“谨信”子目标 |
3.“仁爱”子目标 |
4.“余力学文”子目标 |
(三)教育内容 |
1.历史局限性及调整分析 |
2.校本教材《弟子规》——《幸福延伸》 |
(四)教育途径及实施过程 |
1.课堂教学 |
2.第二课堂 |
(五)教育评价 |
1.教学评价 |
2.多主体评价 |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 |
1.组织管理 |
2.队伍建设 |
3.经费与科研 |
(七)实践分析 |
1.效果分析 |
2.策略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 |
致谢 |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概念与依据 |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相关概念 |
一、中华传统美德 |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依据 |
一、以时代发展诉求与社会文化环境为重要参照 |
二、以课程建设要求及学生学情特点为内在考量 |
三、以人的发展理论和辩证否定观为理论依据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价值与内容 |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价值 |
一、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圣贤之智 |
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扣好“第一粒扣子” |
三、为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供给传统案例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个人品德教育之“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
二、家庭美德教育之“做家庭里的好成员” |
三、职业道德教育之“做工作中的好建设者” |
四、社会公德教育之“做社会上的好公民”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
第一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相关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
第二节 取得的成绩 |
一、师生充分认同中华传统美德 |
二、个人品德教育落实较好 |
三、社会公德广为弘扬 |
四、尊崇榜样模范蔚然成风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传统美德教育知识储备有限 |
二、学生学习传统美德的主动意识不强 |
三、教材中家庭美德教育与职业道德中的美德教育单薄 |
四、课程传统美德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 |
五、校园中传统美德文化环境助力不足 |
第四节 问题原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对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的开发 |
二、学习方法与家庭教育影响学生的美德习得 |
三、教材内容的更新较之新时代要求具有滞后性 |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未实现深度融合 |
五、学校缺少塑造校园美德环境的核心动力 |
第四章 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 |
第一节 提升教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能力 |
一、内外兼修提升教师文化底蕴素养 |
二、研习教材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 |
三、凝聚共智发挥教师团队教研精神 |
第二节 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美德的意识 |
一、养成学习传统美德的良好习惯 |
二、积极投身于传统美德实践活动 |
三、鼓舞家庭教育完善美德学习圈 |
第三节 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 |
一、温习好品行争当好公民 |
二、学习做家庭里的好成员 |
三、憧憬做工作中的好建设者 |
第四节 创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法 |
一、时政与传统美德故事引入课堂 |
二、设计浓厚美德意蕴活动型课堂 |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
第五节 学校树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风尚 |
一、开展内涵丰富的美德教育实践 |
二、积极创设校园传统美德环境 |
三、激励教师开发美德校本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及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陈成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D]. 陈钦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南五里桥村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经验研究[D]. 向东梅. 大理大学, 2021(10)
- [5]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研究[D]. 李霁虹.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D]. 李佳娟. 苏州大学, 2020(06)
- [7]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研究[D]. 韩苗苗. 湘潭大学, 2020(02)
- [8]国家治理的伦理维度[D]. 周四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9]《弟子规》在中职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李姜春.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5)
- [10]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 刘亚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