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呼吸监护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史进[1](2021)在《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背景心房粘液瘤(Cardiac atrial myxoma,CAM)是最常见的原发于心脏的肿瘤,占所有原发及继发心脏肿瘤的50%-75%。大多数的心房粘液瘤都是良性的,90%为散发病例,且多起源于左心房的特定位置,以卵圆窝部位最为常见。目前多认为该疾病与卵圆窝位置存在潜在多向分化的心内膜下间充质干细胞有关。恶性的心房粘液瘤可具有多种起源,部分存在家族聚集的特点。心房粘液瘤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而缺少特异性,当瘤体较小、未阻塞心内通道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如瘤体较大或脱落填塞瓣口时可出现心慌、憋喘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猝死。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也可能出现,比如低热、动脉栓塞(Carney complex心房粘液瘤多见)、乏力、晕厥、呕吐、心绞痛等。1954年Crafoord第一次成功地在人工心肺机支持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整切除了心脏粘液瘤,自此手术成为治疗心房粘液瘤的唯一有效的手段,而经正中切口切除粘液瘤的手术入路至今仍为大部分心脏外科医师所选用。传统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创伤主要来自于胸骨切开术和体外循环的应用,胸骨切开使胸廓完整性遭到破坏,而主动脉的阻断和心肌保护液的灌注造成心肌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这两者是导致心脏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乃至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微创理念的深入人心,微创心脏外科也逐步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临床治疗:经胸小切口的心房粘液瘤切除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全胸腔镜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等均有报道。这些微创手术利用新的技术和器械,通过重新设计的手术切口改变了手术入路,保持了部分或全部胸廓的完整性,使患者部分或者完全避免了正中开胸、纵劈胸骨的创伤。尽管各种微创手术方式大大减轻了手术入路的创伤,但粘液瘤切除手术需要体外循环辅助的问题却无法回避。我们以全胸腔镜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为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切除,这样不仅避免了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同时也避免了体外循环的升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和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以及外周体外循环技术相结合,以检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目的收集并对比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探讨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条件下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设计。回顾性队列:通过病案检索,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连续纳入研究(45例,失访3例);前瞻性队列: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上述两所医院确诊并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连续纳入本研究(56例,失访1例)。在回顾性及前瞻性队列中,根据切除粘液瘤所采用手术方式的不同纳入不同组别:采用全胸腔镜不停跳手术方式的患者作为全腔镜不停跳组(TMB),施行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患者作为全胸腔镜停跳组(TMA),同期行正中开胸手术患者作为正中开胸组(MTM),同时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TMB组患者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和静吸复合麻醉,患者体位取右侧垫高10-15°,右手外展位。首先在右侧腋前线与胸骨中线交点打孔作为镜孔;在第二或第三肋间与右锁骨中线处打孔作为左手操作孔;在第五肋间与右锁骨中线连线交点外侧打孔作为右手操作孔。腹股沟皮纹下方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切开暴露股动静脉并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手术均在心脏跳动下完成,不再进行升主动脉阻断和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根据瘤体附着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心脏入路:选择房间沟入路切除左房粘液瘤,经右房切开直接切除右房粘液瘤。TMA组较TMB组增加游离上下腔静脉并套阻断带、升主动脉根部插灌注针及升主动脉阻断、心肌停跳保护液(HTK)灌注等过程,手术在心脏停跳下进行。MTM组行单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正中纵锯胸骨,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后自根部灌注HTK心肌停跳保护液,后切开右房及房间隔,直视情况下切除肿瘤。通过查阅病历资料或直接记录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随访资料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结果全组共97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75例;年龄25-75岁,平均(50.5±14.0)岁;体重45-80Kg,平均(63.1±10.3)Kg。术前心脏彩超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46-70%,平均(59.3±4.8)%,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23-70mmHg,平均(43.8±12.8)mmHg。粘液瘤位于左心房者90例,位于右心房者6例,位于双房者1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无神经系统等重大并发症发生。TMB组体外循环时间50-168分钟,平均(91.2±24.4)分钟;无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长100-218分钟,平均(158.8±34.7)分钟。患者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2.9-16小时,平均(6.4±3.2)小时。监护室停留时间5-42小时,平均(17.2±8.8)小时。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10-500 ml,平均(76.0±92.0)ml。TMB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1例,2例病人因引流较多分别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2u,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第一天及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无肿瘤残留,无相关瓣膜反流加重。术后随访3-24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三组患者间除TMA组与MTM组在体重和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有显着差异外(P<0.05),余术前基线数据指标无显着差异(表1,图1)。TM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A组患者在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B组与TMA组仅在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间在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表2)。结论1.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短期随访显示无明显瘤体残留及瓣膜反流加重等表现,患者心脏功能恢复良好。三组手术方式切除心房粘液瘤均是安全有效可行的;2.TMB组无需胸骨切开、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通过较小的手术切口在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下进行手术,较MTM组显着缩短了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了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该术式减轻了手术的创伤和心肌的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3.TMB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3月心功能分级方面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全胸腔镜手术条件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不停跳手术心肌保护更好、心肌损伤更小;4.MTM组手术适应症更广泛,对于有胸腔粘连、股动静脉异常、体重过大或过小等不适宜行腔镜手术和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者,应用正中开胸手术更为合适。第二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研究背景心脏微创技术的出现使心脏手术的创伤减轻而手术效果不变,这也是微创技术的宗旨。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外科技术即是一种新颖的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心房粘液瘤患者在接受这种手术的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然而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来说,手术只是恢复健康身心的开始。在手术完成以后,手术带来的变化仍会对人产生广泛而深在的影响。手术后患者心功能受损、切口的创伤和瘢痕、疼痛、自尊心受损、抑郁的情绪等会导致其难以融入周围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结果。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医师和手术患者都更加关注手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of Life,QoL)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系中,个体对其自身的生存状态及其满意程度的自我感受。在医学领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的概念是个体对生活中受到健康影响的重要部分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主要反映了受健康、疾病和治疗影响的生活质量。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健康所涉及的范围不再仅专指躯体无疾病的状态,而是包含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等诸多方面的一种综合状态。健康的定义被不断更新,同时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不仅需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要评估接受这种治疗后患者的健康水平,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因此,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粘液瘤切除术的病人能否较接受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正中开胸手术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值得我们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比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随访情况及调查问卷结果,评价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尤其是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及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双向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月前手术患者纳入回顾性队列,余纳入前瞻性队列。根据接受手术方式不同将被其分为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B)组、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A)组和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MTM)组。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使用下列组合量表收集数据:1,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2,病人日常自理能力及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量表(Barthel评分表);3,医学研究结局简短量表(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ry,SF-36);4,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自我接纳心理量表(Self Admission Questionnaire,SAQ)。量表填写时间距手术时间≥3个月。调查量表采用长沙冉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问卷星系统(网址:www.wjx.cn)进行编制,除上述标准量表外,还包括一般资料和部分手术资料的收集项目。量表实行微信扫描二维码在线填写,并通过设置必选提交项、控制填表时间下限等条件进行质量控制。量表结果经归纳后形成资料表格,按照赋分原则赋分并合计成表。数据收集后由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本调查收回问卷共计97份。三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和年龄分布,婚姻状况以及性格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仅在文化程度方面有显着差异。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心功能情况的统计,三组被调查者术前心功能分级的构成无显着差异;三组被调查者术后3月的心功能分级的构成存在显着差异。TMB组术后心功能I级(85.2%);Ⅰ级和Ⅱ级(100%)占比均显着高于TMA和MTM组(P<0.05)。TMB和TMA组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PTP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TM组(P<0.05):TMB组0级疼痛者占48.2%,TMA组占56.0%,而MTM组仅占8.9%;TMB、TMA组疼痛不影响睡眠者的比例和需使用止疼药患者的比例远低于MTM组,PTPS发生率在TMB、TMA组仅占22.2%和20.0%,而在MTM组占66.7%。对反映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Barthel量表赋分分析,TMB组术后1周时,自理能力达到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70.3%,TMA组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56.0%,而MTM组重度依赖者占71.1%,TMB和TMA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显着优于MTM组(P<0.05)。根据SF-36量表赋分统计结果,三组被调查者在生理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及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两个维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TMB、TMA两组在这两个维度较MTM组被调查者得分更高。术后三组被调查者在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GSE)和自我接纳感(Self Admission,SA)的得分也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TMB和TMA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结论1.TMB和TMA组较MTM组患者术后疼痛更加轻微,PTPS发生率更低。因此,全胸腔镜术式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2.TMB和TMA组术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相关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均明显优于MTM组,两组患者较MTM组术后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恢复更快、更好,采取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3.TMB组术后3月的心功能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同样采取全胸腔镜术式,采用心脏不停跳方式的患者心肌保护更好、心功能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佳;4.临床工作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心功能较差、采用正中开胸术式、疼痛剧烈的患者需要加强重视并及时进行围手术期干预指导。
刘家鹏[2](2020)在《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与晶体液对患儿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A-a DO2)的影响,探讨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的输液方案对患儿的肺保护作用;应用家兔建立CPB动物模型,观察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液对家兔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通过HMGB1/TLR4/NFкB信号通路的表达研究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对CPB肺损伤的保护机制,进一步观察白蛋白使用与炎性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小儿外科接受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所有患儿按照术中液体使用方案的不同分为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输注组(观察组)和晶体液输注组(对照组)两组,采集记录患儿一般资料;记录围术期相关数据;采集患儿围术期血气检查数据;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建立家兔CPB动物模型,家兔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CPB管路组)和对照组(晶体液预充CPB管路组),每组5只家兔。采集家兔血样及肺组织,测定血中炎性因子TNF-α、IL-1、IL-6、IL-10,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及测量肺湿重/干重比。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组和晶体液预充组肺组织中HMGB 1和TLR4 m RNA的相对表达,通过Real-time PCR检测了肺组织中IL-1β、IL-6、IL-10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结果:机械通气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15.1±1.6 vs 20.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量较对照组低(219.2±78.8 vs 361.8±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红细胞使用量较对照组低(0.7±0.2 vs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T2时间点观察组A-a DO2较对照组低(83.6±42.3 vs 121.9±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间点观察组A-a DO2较对照组低(75.3±27.9 vs 103.1±30.3),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肺损伤相关病理结果提示两组家兔的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但与晶体液预充组家兔相比,白蛋白预充组家兔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相对较轻。血清IL-1、IL-6、IL-10及TNF水平比较两组家兔的血清IL-1、IL-6、IL-10及TNF水平随着CPB的进行,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家兔在T3时间点的血清IL-1、IL-6、IL-10及TNF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提示与晶体液预充组相比,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组家兔肺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m RNA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肺组织HMGB 1和TLR4 m 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家兔肺组织p-NF-κB和NF-κB的表达,实验发现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组家兔肺组织中NF-κB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小儿心内直视术中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能明显改善A-a DO2值,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术中红细胞的应用。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作为CPB预充液,可以降低CPB期间血浆IL-1、IL-6和IL-10水平,减轻肺间质水肿及炎性反应程度,起到一定的肺保护作用。5%白蛋白注射液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发挥对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樊歌[3](2020)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正性肌力药物在预防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停药时机背景对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CHD),外科常采用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临床常规通过静脉泵注多巴胺和米力农预防CHD术后LCOS。然而,临床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预防性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停药指南,往往由临床医生凭经验停药或逐渐减量停药。目的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PRAM)研究简单CHD开胸直视手术后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比较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和预防性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对简单CHD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正性肌力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3月5日至2019年8月25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超声心动图确诊为简单CHD的患儿84例。所有病例均在超快通道麻醉、体外循环(CPB)下进行,术后行食管超声检查确定手术成功,转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四组:1.5h组,3h组,6h组(分别对应返回CICU后正性肌力药物维持时间为90min、3h、6h)和对照组(对应返回CICU后预防性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24h)。应用PRAM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连续观察24小时。记录分析四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入CICU后1h,3h,6h,9h,12h,18h和24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动脉和静脉血气分析结果、术后1天超声心动图结果、LCOS的临床表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5h组、3h组、6h组和对照组各21例,四组患儿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5h组、3h组、6h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24小时的血气分析结果(SvO2、pH、Lac和BE-B)、术后1天的超声心动图结果(EF,FS,LVD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5h组与对照组患儿的HR、RPP存在交互作用(P<0.05),6h组与对照组患儿的RPP、CCE、HR、DBP、MAP存在交互作用(P<0.05)。与停药前相比,停用正性肌力药物1h后,3h组的SBP较前升高,SVRI较前降低(均P<0.05);6h组停药后DBP较前降低,HR减慢,RPP下降(均P<0.05)。结论简单CHD术后超快通道麻醉患儿术后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安全可行。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可减轻心肌氧耗;预防性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最佳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第二部分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HD)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矫正心内畸形。心脏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有文献报道复杂CHD术后LCOS发生率高达25%。CHD术后发生LCOS的新生儿、婴幼儿及儿童,死亡风险大大增加。临床医生通过病人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器官灌注情况来判断血流动力学情况往往不够准确。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评估CHD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实施合理的液体治疗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探究复杂CHD术后早期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液体治疗和药物治疗依据。目的应用PRAM监测技术观察复杂CHD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为术后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复杂CHD并顺利实施外科手术的患儿46例进行观察性研究。所有患儿术后返回CICU后均采用Mostcare监护仪(核心技术为PRAM)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进入CICU即刻(Oh)、4h、8h、12h、16h、20h、24h、36h和48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复杂CHD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关系。结果46例复杂CHD中8例(17%)患儿出现LCOS,其中5例(11%)仅表现为CI≤2 L/(min·m2),3例(6%)患儿出现少尿、肢端湿冷等LCOS临床表现。在患儿入室后早期CI明显下降,在入室后4h达最低水平,随后呈上升趋势,在12h时达到高值。CI在4h时显着低于Oh(P<0.05)和16h(P<0.05)。患儿DBP在入CICU后4h时低于入室即刻(Oh)(P<0.05)、8h和12h;在24h、36h、和48h时DBP低于Oh(均P<0.05)。dp/dtmax在入室后先呈下降趋势,在4h时达最低点,后呈上升趋势,在20h、36h、48h时显着高于4h(P<0.05)。CCE在入室后整体呈上升趋势。CCE在Oh时显着低于20h、24h、36h和48h时(均P<0.05)。PPV在入室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在36h时显着低于Oh(P<0.05)。SVRI在Oh到48h之间呈下降趋势,在入室后Oh时显着高于12h、20h、24h(均P<0.05)。CI与DBP、PPV呈正相关,与HR呈负相关。CCE与dp/dtmax呈正相关,与DBP呈负相关。结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4小时dp/dtmax、CI最低,术后24小时内PPV高于参考值,提示术后早期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及容量管理是必要的。
周智恩,孙小圣,熊霞霞,冯君,陈红英,何伦德,王道庄,邓硕曾[4](2012)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完成的1 899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患儿,按术后有无MODS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发生MODS 35例,发生率为1.84%,病死率为51.43%。单因素分析显示:复杂先心病、围术期发生意外、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感染与术后发生MODS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杂先心病、围术期发生意外、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80min、术后感染为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MODS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存在MODS危险因素的患儿应给予更为细致的围手术期及术后的监测与预防。
李丽伟[5](2010)在《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呼吸循环保护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CHD)手术疗效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临床手术技术的提高,对于围术期高危人群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以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小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后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是导致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何防止或减轻小儿CPB后心肺功能损伤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也是引起心脏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甚至术后ICU高度重视问题之一。围术期采用合理的药物干预措施,对于预防或减轻小儿CPB后呼吸、循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CPB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完成心脏外科手术,另一方面由于CPB中低温、血液稀释、非搏动灌注等非生理因素的影响,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激活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白细胞,从而导致肠道、血管等组织器官通透性改变,产生内毒素血症和机体发生炎性反应。其中呼吸、循环是最易受累的重要系统。大量离体和在体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都证实莨菪类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细胞保护和抗再灌注损伤等作用。莨菪类药物的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与阻断钙离子内流,抑制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有关。研究证实山莨菪碱有一定的器官保护作用,但因山莨菪碱副作用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盐酸戊乙奎醚(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PHC)是我国自主研究的新型长效胆碱能受体阻滞药。主要作用机制为选择性阻断中枢和外周的M1、M3和N1、N2受体,具有细胞保护作用,提高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稳定溶酶体和线粒体等亚细胞膜结构,减少溶酶体酶的释放,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产生和休克因子的形成,减少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炎性因子的渗出,持久的中枢镇静以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PHC对小儿CPB后呼吸、循环保护作用及机制相关报道甚少,本研究对比观察PHC预处理是否对婴幼儿CPB后呼吸循环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婴幼儿CPB后重要脏器保护提供合适药物、剂量及理论依据。首先通过PHC应用于大样本小儿腹部手术麻醉前用药,观察与阿托品比较,不同剂量PHC在小儿腹部外科手术麻醉过程中的作用,为PHC预处理应用于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和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剂量选择提供依据;应用RT-PCR等技术对比观察PHC对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肺保护作用,为PHC预处理应用于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呼吸功能保护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最后选择不同剂量PHC预处理,观察婴幼儿CHD CPB后细胞因子、肺呼吸功能参数、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和心肌损伤的变化,探讨PHC预处理对婴幼儿CPB后呼吸循环保护作用。研究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呼吸循环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盐酸戊乙奎醚应用于小儿外科麻醉前用药临床研究1535例小儿腹部手术(2008年1月~200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随机分为三组:A组:静脉注射阿托品0.01mg/kg198例;P1组:静脉注射PHC0.02mg/kg608例;P2组:静脉注射PHC0.04mg/kg729例。所有小儿入诱导间外周静脉注射试验药物,30分钟后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待患儿入睡后转入手术间,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对比观察三组麻醉前用药唾液分泌量、体温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第二部分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急性肺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48例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4组:C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kg;M组: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haride,LPS)5mg/kg; P1组: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LPS5mg/kg+PHC 0.25mg/kg;P2组: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LPS5mg/kg+PHC0.75mg/kgo每组12只。将RT-PCR等方法应用于动物实验,建立内毒素诱导大鼠ALI模型,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观察血浆TNF-a和IL-6、血气、肺含水量、湿/干重比值(W/D)、CD14mRNA灰度比值、光镜和电镜结果。第三部分本部分共分为两节第一节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呼吸功能保护研究第二节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循环功能保护研究65例CHD手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随机分为三组:P1组:静脉注射PHC0.04mg·kg-125例;P2组:静脉注射PHC0.08mg·kg-129例;C组:同一时点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11例。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自右颈内静脉缓慢注入。年龄范围:8月~35月。男37例,女28例。体重6-16kg。所有患儿心功能Ⅱ-Ⅲ级,术前无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无肺动脉重度高压。射血分数(EF)≥60mmHg。各时点抽取左侧桡动脉血4ml,肝素抗凝。lml用于监测血气分析,3ml立即在4℃下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浆,置入-80℃冰箱内保存待测。各时点记录气道峰压。与常规组比较,观察不同剂量PHC血流动力学、Cd、RI、OI、Pmax、TNF-α、IL-6皮质醇、乳酸、血糖、cTn-Ⅰ、CK-MB结果。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有差异后,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CPB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a=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第一部分:1.各组间性别、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入诱导间至出苏醒室时间)、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出苏醒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唾液分泌物量的分级构成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由于组间要进行3次两两比较,故对α进行校正,α’=0.05/3=0.0167。气管插管时,各组分泌物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3342.76,P<0.01),A组和P1组比较有差异(Z=46.26,P<0.01),A组和P2组比较无差异(Z=2.25,P=-0.025>0.0167),P1组与P2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Z=47.98,P<0.01);气管拔管时,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 2=3607.57,P<0.01),A组和P1组比较有差异(Z=37.64,P<0.01),A组和P2组比较有差异(Z=52.12,P<0.01),P1组与P2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Z=47.07,P<0.01)。3.体温比较:三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07.82,P<0.05),基础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阿托品组在用药后30min升高,(P<0.05)。与A组比较,P1组、P2组在T1时点降低(P<0.05)4.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HR:三组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3278.17,P<0.05),基础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HR比较,阿托品组在用药后5 min,30min,60min明显上升(P<0.01);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阿托品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用药后5 min,30min,60min明显下降(P<0.01)。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比较无差异(P>0.05)。MAP:三组MAP比较无差异(x 2=263.19,P>0.05)。第二部分:1.四组血浆TNF-α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降低(P<0.05)。2.四组血浆IL-6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降低(P<0.05)。3.四组PaO2、PaCO2比较:PaO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显着升高(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无差异(P>0.05)。PaCO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无差异(P>0.05)。4.四组大鼠肺含水量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无差异(P>0.05)。5.四组湿/干重比值(W/D)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无差异(P>0.05)。6.四组大鼠CD14mRNA灰度比值(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降低(P<0.05)。7.肺组织病理改变光镜结果(200×)对照组为正常大鼠肺组织,肺泡结构清晰,肺泡壁薄,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肺组织高度水肿、出血,肺间质增宽,肺泡腔和肺间质内可见大量红细胞,肺泡明显萎陷,炎症细胞大量浸润,肺泡完整性破坏;低剂量组肺组织水肿,肺间质增宽不明显,肺泡萎陷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较完整;高剂量组肺组织轻度水肿,见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完整。8.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膜形态电镜结果(6000×)对照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膜形态和结构正常;模型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严重,基底膜缺损、模糊、疏松,肺毛细血管壁电子密度明显降低;低剂量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基底膜较疏松,毛细血管壁电子密度大致正常;高剂量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稍有肿胀,基底膜较完整,毛细血管壁电子密度大致正常。9.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形态电镜结果(6000×)对照组ATⅡ微绒毛排列整齐,呈细长指状突起,胞浆内有大量线粒体和板层小体,板层小体结构清晰,基膜完整;模型组ATⅡ微绒毛大片脱落,板层小体空泡化,微丝缩短变粗,模糊,断裂,线粒体空泡变性,基膜不完整;高剂量组ATⅡ微绒毛排列较整齐,线粒体及板层小体略有肿胀,基膜较完整;P2组ATⅡ微绒毛排列较整齐,线粒体及板层小体大致正常,微丝清晰,基膜较完整。第三部分:1.各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跳情况,术后随访患儿机械通气及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肺顺应性(Cd):与基础值比较,常规组在各时间点升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停机时降低(P<0.05)。3.呼吸指数(RI):与基础值比较,常规组各时间点升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气管插管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停机时点降低(P<0.05)。4.氧合指数(OI):与基础值比较,常规组在各时间点降低(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气管插管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停机时点升高(P<0.05)。5.气道峰压(Pmax):与基础值比较,常规组在各时间点升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停机时点降低(P<0.05)。6.TNF-α:与基础值比较,常规组在各时间点升高;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停机时点降低(P<0.05)。7. IL-6:与基础值比较,常规组在各时间点升高;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停机时点降低(P<0.05)8.血流动力学:HR: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儿HR在气管插管后1min升高(P<0.05)。常规组在切皮后1 min、劈胸骨后1min增加(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切皮后1 min、劈胸骨后1min下降(P<0.05)。MAP: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儿MAP在气管插管前下降(P<0.05)。常规组在切皮后1 min、劈胸骨后1min增加(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切皮后1 min、劈胸骨后1min下降(P<0.05)。9.应激反应:9.1皮质醇: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儿在转流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升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转流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降低(P<0.05)。9.2乳酸: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儿在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升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降低(P<0.05)。9.3血糖: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儿在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升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降低(P<0.05)。10.肌钙蛋白(cTn-工):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儿在转流即刻、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升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转流即刻、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降低(P<0.05)。11.乳酸脱氢酶(CK-MB):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儿在转流即刻、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升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PHC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转流即刻、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h、主动脉开放后24h降低(P<0.05)。结论:1. PHC 0.04mg/kg应用于小儿腹部手术麻醉前用药,能够有效抑制唾液腺分泌,维持体温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为PHC 0.04mg/kg广泛应用于小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前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为PHC预处理应用于内毒素诱导大鼠ALI模型治疗和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呼吸循环保护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2.建立了内毒素诱导大鼠ALI模型,静脉注射PHC0.25mg/kg和0.75mg/kg均能有效减轻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炎性反应,并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3.婴幼儿CPB前应用PHC 0.04mg/kg能有效抑制细胞因子TNF-α和IL-6,增加肺动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减低呼吸指数和气道峰压,血流动力学平稳,抑制应激反应,改善微循环,降低受损心肌细胞CK-MB和cTn-Ⅰ,具有一定的呼吸循环保护作用。4.减轻炎症反应是PHC预处理减轻婴幼儿CPB后呼吸、循环障碍的重要机制。PHC 0.04mg/kg和PHC 0.08mg/kg预处理应用于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无剂量效应关系。
周智恩,孙小圣,严善秀,冯君,何伦德,王道庄,邓硕曾[6](2009)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与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及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以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连续1 408例施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术后ARDS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发等ARDS 32例,发生率为2.27%。术后ARDS患儿病死率为46.9%。单因素分析显示:紫绀型先心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每公斤体质量引流液总量、围手术期意外、术后并发症与术后ARDS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80 min、每公斤体质量引流液总量超过18 ml、围术期发生意外、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具有ARDS高危因素的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这对防止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的ARDS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林[7](2005)在《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疗效分析和术中心肌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是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治疗瓣膜疾病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其中,主动脉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DVR)占近30%,其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合并细小主动脉瓣环的处理更困难,争议较多。尽管随着对瓣膜疾病的认识水平、瓣膜置换技术、心肌保护技术、体外循环技术以及瓣膜工艺等的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死亡率,约为1-5%,特别是DVR手术的死亡率还要高。死亡原因以低心输出综合征最常见,提示除了基础病变导致的心肌损伤外,还存在手术中心肌保护不完善的情况。目前DVR手术的心肌保护,多采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而在主动脉瓣狭窄为主双瓣膜病变的病例中,采用该方法是否妥当,是否还有更完善的方法,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评估双瓣膜置换术中主动脉瓣位植入小型号机械瓣的疗效,并探讨影响中、远期疗效的因素,为临床应用小口径主动脉机械瓣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双瓣膜病变的病理特征和能量代谢状况,探寻主动脉瓣狭窄为主双瓣膜置换手术的更佳心肌保护措施。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应用Microsoft Access XP数据库和SPSS10.0统计软件,收集1998年01月至2004年05月我院1092例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重点分析患者基础病变、手术方式、心肌保护方式、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血清损伤标志物,以及手术并发症等因素对手术早期死亡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前瞻性研究,针对重庆地区患者体形小的特点,跟踪记录2002年01月至2005年06月期间,我院232例双瓣膜置换手术(DVR)的临床资料,研究主动脉瓣位植入小型号机械瓣的DVR手术中、后期心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分三组:植入17mm
陈柏成[8](2005)在《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ALI/ARDS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ALI/ARDS是术后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尽管其发生率仅0.4%-2.0%,但死亡率高达40-60%,严重影响心脏手术的预后。ARDS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其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呼吸频数和呼吸窘迫,胸部X线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影,后期多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有关体外循环后ALI/ARDS的发生机制尚未阐明,其诊断标准尚不统一。本研究旨在观察体外循环后ARDS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探寻ARDS发病机制,为体外循环术后ALI/ARDS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处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 本研究第一部分为研究的准备工作,应用Microsoft Access XP、VB6.0、MicrosoftSQL和SPSS10.0统计软件,自行设计构建了小型的体外循环术后ALI/ARDS数据库。本研究第二、三部分均为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采用数据库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完成的瓣膜置换355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208例的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2003年8月期间长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的50例成人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瓣膜置换病人围术期肺氧合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术后长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第三部分,采用数据库收集1996年1月至2004年3月我科ICU收治的69例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病人资料ARDS病例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采用配比方法按1∶6比例选择同期手术、病种类似的病例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寻找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第四部分临床研究中,于2004年3月至2004年5月,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方法收集BALF同时采集血标本,同时收集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以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PMN的激活与肺损伤情况。 结果: 1.第一部分结果 采用Microsoft Access XP、VB6.0、Microsoft SQL等软件建立了小型的体外循环后
钟小青[9](2002)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护理》文中认为 体外循环又称人工心肺,包括人工肺脏和人工心脏两个主要部分。其是设法使血液不经过身体的心脏和肺脏而能达到具有心肺的功能,从而保证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使心脏在停跳无血的情况下,允许切开心脏,以矫治各种复杂的心内及大血管手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心血管外科得以迅速发展和显着提高,据估计全国已有600多家医院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由于术前、术后常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改
钟小青[10](2001)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护理进展》文中认为
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呼吸监护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呼吸监护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粘液瘤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治疗现状及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2)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2 结果 |
1.2.1 基本信息 |
1.2.2 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 |
1.2.3 两组患儿围术期血气分析相关指标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关于基本资料的讨论 |
1.3.2 关于两组患儿术中相关容量数据比较的讨论 |
1.3.3 两组患儿围术期血气分析主要数据分析 |
1.3.4 两组患儿ICU留驻时间与总住院分析 |
1.3.5 本观察的不足之处 |
1.4 小结 |
二、家兔CPB模型下肺损伤的系统性炎性因子表达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家兔CPB模型的建立 |
2.1.3 样本采集方法 |
2.1.4 炎症细胞因子检测ELISA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家兔肺组织病理切片检测结果 |
2.2.2 家兔血清相关炎性因子检测 |
2.3 讨论 |
2.3.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2.3.2 肺组织发育特点与肺损伤的关系 |
2.3.3 炎性因子与组织损伤的关系 |
2.3.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4 小结 |
三、家兔CPB肺损伤模型下HMGB1/TLR4/NFкB信号通路的表达 |
3.1 实验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方法 |
3.1.3 Western Blot方法 |
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1.5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5%白蛋白注射液预充减轻家兔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3.2.2 5%白蛋白注射液对CPB肺损伤的保护是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3.3 讨论 |
3.3.1 IL-1β、IL-6、IL-10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 |
3.3.2 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与肺损伤过程 |
3.3.3 不足之处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CPB期间输血相关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正性肌力药物在预防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停药时机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呼吸循环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盐酸戊乙奎醚应用于小儿外科麻醉前用药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急性肺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
第一节 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呼吸功能保护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循环功能保护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莨菪类药物对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应激反应与麻醉调控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本研究创新点 |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成绩 |
致谢 |
(7)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疗效分析和术中心肌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疗效分析和术中心肌保护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双瓣膜置换术中主动脉瓣位植入小型号人工机械瓣中、远期心功能恢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主动脉瓣狭窄为主双瓣膜置换术的保护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照片 |
全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心脏瓣膜外科治疗进展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8)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ALI/ARDS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名词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体外循环瓣膜置换后ALI/ARDS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外循环后ALI/ARDS小型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讨论 |
第二部分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肺氧合功能的动态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体外循环后ARDS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体外循环瓣置换术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全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ALI与ARDS研究进展——肺泡上皮细胞在ALI/ARDS形成与修复中的作用 |
文献综述二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ALI与ARDS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循环系统监护 |
1.1 心电图观察: |
1.2 血压 (BP) 与中心静脉压 (CVP) 监测: |
1.3 心率和心律监测: |
2 呼吸系统监护 |
3 肾功能监护 |
3.1 准确记录尿量: |
3.2 尿色的观察: |
4 神经系统监护 |
5 水电解质平衡监护 |
6 体温的监护 |
7 引流管的监护 |
8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监护 |
9 术后感染的监护 |
四、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呼吸监护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D]. 史进. 山东大学, 2021(11)
- [2]5%白蛋白注射液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肺保护作用研究[D]. 刘家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樊歌.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J]. 周智恩,孙小圣,熊霞霞,冯君,陈红英,何伦德,王道庄,邓硕曾.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2(06)
- [5]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后呼吸循环保护研究[D]. 李丽伟. 郑州大学, 2010(05)
- [6]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与防治对策[J]. 周智恩,孙小圣,严善秀,冯君,何伦德,王道庄,邓硕曾.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05)
- [7]风心病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疗效分析和术中心肌保护研究[D].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05(11)
- [8]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ALI/ARDS的临床研究[D]. 陈柏成. 第三军医大学, 2005(03)
- [9]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护理[J]. 钟小青.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2002(01)
- [10]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护理进展[J]. 钟小青.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