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形式的作业培训

多种形式的作业培训

一、作业训练的多种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1)在《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铁路机务专业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行车专业,主要负责各型机车的运用组织、整备保养和综合检修。作为重要的铁路运输生产设备,机车的运输生产效率、设备质量状态、整备检修能力、安全管理水平等均会对铁路运输生产能力的稳健提升和经营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各种监测检测设备以及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围绕机车积累了形式多样的海量数据,数据增量及质量均大幅提升,数据价值日益体现,铁路行业对于完善机车健康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铁路机务专业在进行机车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分析方法较少、大数据挖掘不足、管理决策科学性较弱、综合分析平台缺失等问题。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实现机车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加强机车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客观、形象、科学的标签体系全面而精准地刻画机车的质量安全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潜藏的数据价值,实现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安全状态预警盯控、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检修养护差异化施修、稳健可靠管理决策等目的,支撑起铁路运输生产及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本文主要对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提出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通过梳理机车设备画像的含义及研究意义,明确了构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必要性及其定位。基于此,给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梳理了符合现阶段机车运输生产管理需要的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阐述了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及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设计相匹配的应用架构,介绍了其所包含的核心应用、赋能应用、总体目标等6个方面内容。这为系统性地开展机车健康管理相关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2)构建了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画像标签体系。通过整合利用机车多维度数据,提出了机车设备画像3级标签体系技术架构,全面分析所包含的数据采集层、标签库层和标签应用层,详细阐释各级标签的内容构成,形成机车画像标签体系的构建方法。针对聚类这一标签产生方式,改进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的初始质心选取方法,提高标签获取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机车设备画像实地应用研究,获得了客观、精准、完整、可靠的机车画像。(3)提出了基于Ms 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法。针对机车事故故障在关联规则挖掘中具有不同支持度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的等价变换类(Eclat)算法——多最小支持度等价变换类(Ms Eclat)算法,以各项目的支持度值为排序依据重新构建数据集,进而运用垂直挖掘思想获得频繁项集;为了进一步提高Ms Eclat算法在大数据分析场景中的执行效率,将布尔矩阵和并行计算编程模型Map Reduce应用于算法的计算过程,得到优化的Ms Eclat算法,设计并阐述了相应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通过比较,Ms Eclat算法及其优化算法在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面有着极大的计算效率优势。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实际应用研究,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准确性。(4)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模型。通过总结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差分进化(DE)算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且融入了防早熟机制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详细阐释了这一预测模型的训练步骤。以某铁路局的机车质量评价办法为依托,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选择出运用故障件数、碎修件数等7个评价项点,预测机车未来3个月的质量安全态势。经过实验对比,新提出的预测模型有着更好的收敛能力,对于机车质量评价等级预测及分值变化趋势预测的准确度分别可以达到98%和91%以上。最后开展了实际预测应用及分析,为科学把控机车质量安全态势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方法。(5)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通过总结梳理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机务大数据三者间的关系,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N+1+3”总体架构及其技术架构。基于此,从设备、人员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介绍了机车运用组织、机车整备检修、辅助决策分析等7个典型应用场景,并特别给出这些场景的数据挖掘分析思路及框架,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扎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将本文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某铁路局开展实地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通过搭建人机友好的应用系统,完成一系列机务大数据挖掘分析算法模型的封装,实现了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设备画像分析、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机车质量评价分析、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等多项功能。通过实际的工程应用,实现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文共有图56幅,表21个,参考文献267篇。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江文[4](2021)在《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了大规模地线上教学活动。目前,线上教学相关研究正在积极探索中,为充实国内关于数学学科高中学段线上教学评价的理论成果,研究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相应的问卷,调研疫情时期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指导高中数学线上教学工作。研究问题包括:(1)怎样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2)如何应用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3)疫情之下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为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针对中小学线上教学研发的评价标准,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目标为:构建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其调研疫情之下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首先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加工,在与专家初步交流后拟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然后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收集专家意见后从指标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变异系数三方面数据信息以及修改意见对该框架进行修订和完善;接着进行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检验结果为专家评分内容效度优秀。最终确定出科学合理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研究部分,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编制问卷,对一线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调查。调查过程包括预测试和正式测试,通过预测试进行项目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修改问卷并形成最终问卷。对正式施测收集的1110份问卷结果用SPSS 2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整体现状研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5个维度的研究、比较研究(含教龄和年龄差异分析、学历差异分析、性别差异分析、城乡差异分析、所教年级差异分析、省份差异分析等)以及态度研究。研究结论:研究构建的《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共设5个一级指标(准备与保障、资源利用与方案设计、线上教学实施、课后训练实施、评价与反馈)、20个二级指标、48个观测点。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优秀的内容效度,可以作为评价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水平的有效工具。高中数学线上教学优化建议:教育管理新样态;教学实施新策略;学生培养新要求;家校互动新模式;教育均衡新局面;未来教育新技术。

耿齐苑[5](2021)在《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同样是小学高年级的重要教学任务。加强学生书写技能的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陶冶其性情,而且有利于学生后续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为初、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受教师、学校等外在因素影响,且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书写质量仍然不高,存在错别字、书写潦草等问题。为此,国家教育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写字教学加以规范。论文主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为依据,融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摆明现存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写字教学的有效策略。除绪论、结语外,论文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写字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首先对论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两方面论述小学高年级加强写字教学的实施依据:其一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入手,准确把握其中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提出的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其二从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着手,对教材中有关写字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领悟教材中关于写字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在小学高年级加强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及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综合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产品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四所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处理相关数据资料。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书写习惯未养成,书写态度不端正;学生整体书写水平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书写不准确与书写不美观;写字教学内容片面,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示范不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相对滞后;写字教学时间与写字训练量不足;毛笔字教学实施情况不理想。鉴于此,论文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个维度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三章是结合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一是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写字教学价值;二是洞悉课标要求,把握写字教学目标;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四是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效率;五是实施多元评价,健全写字评价体系;六是学校加强管理,强化写字教学规范。论文试图通过细致的研究,为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王敏[6](2021)在《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作业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物理教学的热点,高阶思维能力则是思维培养的集中体现。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部分,物理作业承载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任。因此,如何在物理作业中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加以训练就成为广大学者和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调查分析了延安城区高中生的物理作业现状,并对物理作业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研究发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当前高中物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二是针对培养学生决策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批判能力及创造能力的物理作业数量较少且停留在较低的思维层次上,三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高中物理作业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针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物理作业现状,本文从决策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批判能力及创造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物理作业优化策略,旨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丰富物理作业模式,期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林佳丽[7](2021)在《手脑感知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感觉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手脑感知训练结合作业治疗对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感觉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脑卒中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66例慢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为手脑感知组(n=33),对照组为作业治疗组(n=33),每组干预时间:每周5天,每天40min,共4周。评定包括:感觉评估采用Semmes Weinstein单丝检查(SWME),两点辨别觉(2PD);运动功能评估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障碍评估量表(FMA-UE),积木箱子测验(BBT),九孔柱试验(NHP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康复评定在治疗前、2周和4周后完成。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个观察时间点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干预时,所有患者均完成康复计划,无出现退出、无不良反应等。两组患者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病灶侧和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两组基线评估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内比较: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治疗前后SWME、2PD、FMA-UE、BBT、NHPT和MBI评分均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4周时,两组SWME、2PD、FMA-UE、BBT和NHPT评定有统计学差异(P<0.05),MBI评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龄分层比较:治疗前,两组老人和非老人的感觉运动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均衡可比。4周治疗后,手脑感知组老年人运动改善优于非老年人(P>0.05),而作业治疗组中年龄分层之间的感觉运动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1)在手脑感知组中,以下指标存在相关性(P<0.05):a.感觉与运动功能:2周后,SWME与NHPT存在相关。4周后,SWME与NHPT、2PD与BBT存在相关;b.感觉与ADL能力:2周后,2PD与MBI存在相关;c.运动和ADL能力:2周和4周后,FMA-UE与MBI存在相关。d.年龄分层分析:手脑感知组4周后,非老年人触觉SWME与NHPT、FMA与ADL、BBT与NHPT均存在相关性;在老年人中,FMA与MBI存在相关性。(2)在作业治疗组中:a.感觉与运动功能:2周后,2PD与BBT存在相关(P<0.05);b.感觉与ADL能力:2周和4周后,作业治疗组中感觉与ADL不存在相关性(P>0.05);c.运动和ADL能力:2周后,FMA-UE、BBT与MBI存在相关。4周后,FMA-UE与MBI存在相关(P<0.05)。结论:1.与作业治疗相比,手脑感知训练对改善触觉、两点辨别觉、上肢功能、主动抓握和精细运动,具有有优效性;但二者均改善慢性脑卒中患者ADL,二者无明显疗效差异。2.手脑感知训练后,感觉与运动和ADL存在紧密关联。手脑感知对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的疗效不一致,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3.手脑感知强调以手脑感知为先导,开启功能导向的作业治疗。它打破以往单一的作业治疗,实现丰富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具有创新性,为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供新思路。

王雨萌[8](2021)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口算教学现状分析 ——以C市W区为例》文中提出运算能力是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口算是进行笔算、估算、简便计算等运算的基础,口算教学则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运算能力的关键一环。在小学第二学段进行口算教学既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也符合核心素养的规定,把握第二学段口算教学的现状则是帮助该阶段学生培养口算能力、运算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发现,此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C市W区一线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第二学段口算教学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调查发现第二学段的口算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口算教学层面:教师认识具有局限性、落实缺乏持续性、形式存在单一性;口算评价层面:评价主体缺乏全面性,评价内容缺乏情感态度、评价方式单一;口算材料编写层面:材料编写缺乏系统性、忽视课标、忽视学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层面: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全面、利用不充足、开发不充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口算教学的认知上关注思维与情感,落实上做到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形式上做到方式方法的多元;口算评价上完善评价机制、拓宽评价内容、丰富评价形式;口算材料编写上制定编写计划、夯实材料编写理论、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通过多渠道理解掌握课程资源知识、整合文本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重视环境资源与生成性资源。

刘怡舟[9](2021)在《面向多种约束操作任务的机械臂运动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在各种非结构化约束下进行高效、可靠的运动规划是多自由度机器人实现运动智能的基础与前提。近些年来,机器人的运动规划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工作致力于提升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约束场景下的智能性与自主性。但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来看,机器人,尤其是以串联机械臂为代表的多自由度机器人尚未通过现有规划方法实现其操作的高自主性和高可靠性。主要表现为:现有规划方法对于含有多种约束的操作任务普遍存在着规划效率低、路径质量差的问题,随之带来的任务执行失败甚至人机安全的风险,使运动规划技术无法在实际场景下应用和落地。所以,研究一个能够完整获取并处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约束、且具备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运动规划框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并将有力推动地人机协作、物理交互、模仿学习、智能抓取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机械臂在操作过程可能存在的各种运动约束分解为环境约束、任务约束和控制约束,分别对其进行归纳、描述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一系列控制输入使机械臂安全、可靠地完成预定任务,从而建立一套高效、稳定的适用于各种复杂、耦合约束下操作任务的机械臂运动规划算法。本文从环境约束、任务约束和控制约束这三类运动约束的分析和定义入手,结合各自特点研究了约束参数化模型的构建方法,为机械臂运动规划问题提供先验和输入。针对环境约束在机械臂高维构型空间无法被显式描述,从而导致规划算法探索过程盲目、规划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增量式的高斯混合模型,结合贪婪的最大化期望估计算法,研究了环境约束概率模型的构建方法,并使其具备随环境变化进行在线更新的能力;针对任务约束存在种类多样、非线性强且隐式定义的特点,研究了一种基于连续动作模仿学习的任务约束模型构建方法,通过手眼跟踪、滑动窗一致性采样、运动聚类和全变差降噪等手段,使机械臂从单次连续示教动作中分割并学习出多种任务约束,并利用流形度量学习建立任务约束近似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包含多种被操作物体的任务约束模型库的构建方法。针对运动规划算法在解决含有多种约束操作规划问题时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利用环境约束、任务约束模型的先验知识,研究了面向环境约束、任务约束的机械臂运动规划方法。针对碰撞检测模块严重制约规划算法效率的问题,基于环境约束的概率模型,研究了一种兼顾可靠性与高效率的碰撞检测算法,提升了构型空间中高维样本点的碰撞检查速度;针对任务约束流形非线性、零测度且不可解析的特点造成规划效率低、可靠性差的问题,基于任务约束模型中的流形近似图和流形度量的先验信息,通过局部最优扩展和流形投影等方法,对规划搜索过程进行引导和启发,结合碰撞检测模块,构建了高效、稳定的环境、任务约束下机械臂运动规划方法。针对运动规划算法生成路径质量差、且现有路径优化算法容易破坏已满足约束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线性约束条件下二次规划的机械臂路径优化方法。利用梯度信息在路径参数空间进行数值优化,通过碰撞回溯策略将环境约束转化线性约束条件增量式地加入二次规划过程,并将每轮迭代产生的优化路径向任务约束流形进行投影,从而生成完全满足环境约束、任务约束和控制约束的最终轨迹,使机械臂能够以最优时间效率执行含有多种约束的作业任务,并提出机械臂路径质量的定量评价指标,为后续的对比验证实验奠定了基础。利用对含有多种约束规划问题的研究结果,构建了具有较高效率和可靠性的机械臂运动规划算法框架,并搭建了多种场景下的仿真和实验平台。从环境约束和任务约束模型入手,验证了约束模型构建与更新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在约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无任务约束、末端姿态约束、封闭链约束和被动链约束等多种任务下的机械臂运动规划实验,并与同类算法进行对照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运动规划算法的高效率以及约束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运动规划算法获得的初始路径,利用面向控制约束的路径优化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路径优化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建模、规划和优化算法框架能够高效、稳定地解决含有环境约束、任务约束和控制约束在内的多种约束的运动规划任务,为该框架在工业生产、物流配送、抢险搜救、家庭服务等实际场景下的应用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黄丹丹[10](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系统分析及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开始在部分省份使用。因此对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核心素养的渗透情况,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核心素养成为生物学课程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19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对教材作业系统中所渗透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作业系统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及生物学教材作业系统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对本研究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及教材作业系统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通过教材分析法先对2004版与2019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的作业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新教材作业系统发生的变化,再对新教材中的作业系统进行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分析,明确新教材作业系统中所渗透的核心素养;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石河子地区高中生物学师生利用教材作业系统渗透核心素养的情况;最后结合教材分析结果,针对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利用教材作业系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建议和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两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作业系统比较发现,新版教材的作业系统栏目类型和数量均有所减少;新教材作业系统栏目内容在继承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调整后的栏目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更密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2)对新教材作业系统栏目所渗透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发现作业系统各栏目之间相互联系,均不同程度地渗透了四种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3)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存在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学习不足、对作业系统栏目的熟悉程度不高,栏目使用不均衡、利用作业系统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力度不够等问题;学生存在对教材作业系统栏目的学习兴致不高、对作业系统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认识不足、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欠缺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利用教材作业系统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建议,并探讨具体的实施策略:(1)将作业系统融入教学设计中;(2)利用作业系统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3)对作业系统的内容进行加工及再创造;(4)对作业成果及时进行分析与评价。

二、作业训练的多种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业训练的多种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2.1 必要性
        1.2.2 可行性
    1.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组织架构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机务大数据研究及应用
        2.1.1 国外
        2.1.2 国内
    2.2 机车检修现状
    2.3 设备画像
        2.3.1 画像的概念
        2.3.2 构成要素
        2.3.3 模型与方法
    2.4 标签技术
        2.4.1 画像标签的定义
        2.4.2 标签分类
        2.4.3 标签构建原则
        2.4.4 标签构建方法
    2.5 设备健康管理
        2.5.1 国外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2.5.2 国内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2.5.3 我国铁路机务专业PHM技术发展差距
    2.6 本章小结
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
    3.1 机车设备画像概述
    3.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构建
        3.2.1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
        3.2.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
        3.2.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应用架构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标签体系构建
    4.1 问题概述
    4.2 面向设备画像的标签技术
    4.3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
        4.3.1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技术架构
        4.3.2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
    4.4 基于聚类的机车第三级标签获取方法
        4.4.1 K-means算法
        4.4.2 K-means算法的改进
        4.4.3 K-means算法与改进算法的比较验证
    4.5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实例
        4.5.1 K-means改进算法的应用
        4.5.2 机车完整标签体系的产生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Ms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
    5.1 问题概述
    5.2 MsEclat算法的背景知识
        5.2.1 垂直格式数据集
        5.2.2 支持度、置信度与提升度
        5.2.3 概念格理论
        5.2.4 多最小支持度下的频繁项集判定
        5.2.5 面向有序项目集合的最小支持度索引表
        5.2.6 基于等价类的可连接性判定
    5.3 MsEclat算法原理
        5.3.1 Eclat算法简述
        5.3.2 改进的Eclat算法—MsEclat算法
    5.4 优化的Ms Eclat算法
        5.4.1 基于布尔矩阵的T_(set)位运算求交
        5.4.2 基于MapReduce的等价类并行运算
        5.4.3 大数据场景下优化的MsEclat算法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
    5.5 算法比较验证
        5.5.1 MsEclat算法与水平挖掘算法的对比
        5.5.2 MsEclat算法与其优化算法的对比
    5.6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5.6.1 待分析项目的选取
        5.6.2 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铁路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
    6.1 问题概述
    6.2 机车质量等级评价
    6.3 基于机车质量评价项点的特征选择
        6.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6.3.2 机车质量等级的比较特征选择
    6.4 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
        6.4.1 BP神经网络原理
        6.4.2 PSO算法原理
        6.4.3 DE算法原理
        6.4.4 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6.5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
        6.5.1 预测模型训练
        6.5.2 预测模型训练结果分析
        6.5.3 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总体设计
    7.1 机务大数据与机车健康管理
    7.2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设计
        7.2.1 设计目标及定位
        7.2.2 总体架构设计
        7.2.3 技术架构设计
    7.3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7.3.1 设备质量综合分析
        7.3.2 人员运用综合把控
        7.3.3 运输生产综合管理
    7.4 本章小结
8 某铁路局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
    8.1 应用开发方案
        8.1.1 系统开发环境
        8.1.2 数据调用方式
        8.1.3 分析模型定时任务调用方式
    8.2 机车数据管理功能
        8.2.1 基本数据管理
        8.2.2 视频数据管理
        8.2.3 机务电子地图
    8.3 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分析功能
        8.3.1 机车画像标签管理
        8.3.2 单台机车画像分析
        8.3.3 机车设备画像分析
    8.4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功能
    8.5 机车质量评价分析功能
        8.5.1 单台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2 机务段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3 机务部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4 全局机务专业质量安全综合分析
    8.6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功能
    8.7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FIGURE INDEX
表索引
学位论文数据集
TABLE INDEX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核心概念界定
        1.1.1 线下教学
        1.1.2 线上教学
        1.1.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1.2 研究背景
        1.2.1 教育信息化的推动
        1.2.2 线上教学的飞速发展
        1.2.3 疫情背景下评价的必要性
        1.2.4 未来实践建设的需要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专家咨询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重点和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8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2 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3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现状研究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负荷理论
        2.2.2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2.2.3 CIPP评价模式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3.2.1 指标体系初建阶段
        3.2.2 指标体系修改阶段
        3.2.3 指标体系检验阶段
    3.3 专家意见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3.3.1 专家咨询意见数据处理
        3.3.2 指标体系效度检验数据处理
    3.4 问卷编制及数据处理
        3.4.1 调查问卷编制阶段
        3.4.2 问卷数据处理阶段
第四章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4.2 第一轮专家意见的调查与分析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4.4 第二轮专家意见的调查与分析
    4.5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第五章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5.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制定
    5.2 预测试及问卷调整
        5.2.1 项目分析
        5.2.2 内容效度分析
        5.2.3 信度分析
    5.3 正式测试
    5.4 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5.4.1 教师基本信息统计
        5.4.2 整体现状的描述统计
        5.4.3 各维度的描述统计
        5.4.4 差异分析
        5.4.5 态度分析
    5.5 结论及讨论
        5.5.1 整体现状水平的研究结论
        5.5.2 各维度的研究结论
        5.5.3 不同类型教师差异性研究结论
        5.5.4 对线上教学态度的研究结论
第六章 启示、总结与思考
    6.1 启示
        6.1.1 教育管理新样态
        6.1.2 教学实施新策略
        6.1.3 学生培养新要求
        6.1.4 家校互动新模式
        6.1.5 教育均衡新局面
        6.1.6 未来教育新技术
    6.2 研究总结
        6.2.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的总结
        6.2.2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编制过程的总结
    6.3 研究思考
        6.3.1 研究的贡献
        6.3.2 研究的不足
        6.3.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初稿)》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3 疫情期间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预测试版)
附录 4 疫情期间高中数学线上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正式测试版)
致谢

(5)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写字教学相关问题概述
    第一节 写字与写字教学
        一、写字
        二、写字教学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加强写字教学的实施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二、语文教材的全新编排
    第三节 加强写字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引导学生认识汉字源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
        二、增强写字教学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动作技能形成发展的阶段理论
        二、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三、学习动机理论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及分析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二、调查内容设计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写字情况
        二、教师写字教学情况
        三、学校写字教学管理情况
    第三节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书写习惯未养成,书写态度不端正
        二、学生整体书写水平不容乐观
        三、写字教学内容片面,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示范不足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相对滞后
        六、写字教学时间与写字训练量不足
        七、毛笔字教学实施情况不理想
    第四节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
        二、教师方面
        三、学校管理方面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写字教学价值
        一、教师树立正确写字教学观念
        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书写意义
    第二节 洞悉课标要求,把握写字教学目标
        一、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内容
        二、重点掌握第三学段教学目标
    第三节 整合教学资源,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灵活利用课本
        二、延伸课外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范围
    第四节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效率
        一、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多样教学方法
        二、立足课堂需要,创新写字教学方法
    第五节 实施多元评价,健全写字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全面,关注写字过程
        二、评价标准细化,提供评价依据
        三、评价方式多样,发挥驱动作用
        四、评价主体开放,构建互动格局
    第六节 学校加强管理,强化写字教学规范
        一、落实常规,提供教学保障
        二、牢固根基,优化师资队伍
        三、创设环境,营造写字氛围
        四、协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作业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需要
        1.1.2 改革物理作业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现状
        1.3.2 作业研究现状
        1.3.3 总结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作业与物理作业
        2.1.2 高阶思维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高阶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问题教学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高中物理作业中高阶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研究目的与对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编制
        3.2.1 问卷的编制
        3.2.2 问卷信效度检测
        3.2.3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3.3 研究结果分析与归纳
        3.3.1 学生物理作业现状分析
        3.3.2 相关性检验
        3.3.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4 调查总结
第四章 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作业优化策略
    4.1 以培养决策能力为出发点
        4.1.1 关注生活情境,回归问题本质
        4.1.2 进行模型建构,培养整合能力
        4.1.3 进行题目变式,发展迁移能力
    4.2 以培养问题求解能力为出发点
        4.2.1 通过观察赏析,拓展思维广度
        4.2.2 组织方案策划,小组合作完成
        4.2.3 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4.3 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4.3.1 进行解法辨析,明确本质意义
        4.3.2 积极进行辩论,延展批判思维
        4.3.3 制作错题笔记,进行自我调节
    4.4 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
        4.4.1 设计多解作业,进行思维构建
        4.4.2 进行头脑写作,培养发散思维
        4.4.3 布置研究课题,进行系统产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手脑感知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感觉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干预措施
        2.3 观察指标
    3 样本量计算
    4 随机与盲法
    5 统计学处理
        5.1 数据管理
        5.2 统计学处理
    6 质量控制
        6.1 受试者入组的质量控制
        6.2 受试者知情同意的质量控制
        6.3 受试者依从性的质量控制
        6.4 观察指标的质量控制
        6.5 临床干预的质量控制
        6.6 数据管理的质量控制
    7 伦理审批与试验注册
        7.1 自愿原则
        7.2 保密原则
        7.3 伦理审批
        7.4 试验注册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1.1 一般资料比较
        1.2 结局指标基线分析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SWME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2PD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FMA-UE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BBT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NHPT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MBI比较
    3 两组相关性分析
        3.1 两组干预前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2 手脑感知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作业治疗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干预后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的各指标改善程度和相关性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手脑感知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及感觉运动的相关性
        1.1 手脑感知训练对患侧上肢感觉功能的影响
        1.2 手脑感知训练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3 手脑感知训练后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2 手脑感知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及感觉运动和ADL的相关性
        2.1 手脑感知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2.2 手脑感知训练后感觉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2.3 手脑感知训练后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3 “手脑感知”研究的创新点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感觉缺陷的评估和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口算教学现状分析 ——以C市W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课程标准对口算教学的重视
        (二)核心素养对口算能力的规定
        (三)第二学段对口算教学的要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口算
        (二)口算教学
        (三)运算能力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口算教学的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四、调查维度设计
    五、调查内容设计
        (一)问卷调查设计
        (二)访谈提纲设计
第二章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口算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口算教学层面
    三、口算评价层面
    四、口算材料的编写层面
    五、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层面
第三章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口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口算教学层面的问题
        (一)口算教学认识具有局限性
        (二)口算教学落实缺乏持续性
        (三)口算教学形式存在单一性
    二、口算评价层面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缺乏全面性
        (二)评价内容缺乏情感态度
        (三)评价方式存在单一性
    三、口算材料编写层面的问题
        (一)材料编写缺乏系统性
        (二)材料编写忽视了课程标准
        (三)材料编写忽视了学生个性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层面的问题
        (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全面
        (二)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充足
        (三)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充分
    五、原因分析
        (一)观念认知的模糊性
        (二)教学实施的浅表化
        (三)年龄结构的不合理
        (四)大班教学的局限性
第四章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口算教学的策略
    一、口算教学层面
        (一)口算教学的认知上——聚焦思维,关注情感
        (二)口算教学的落实上——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
        (三)口算教学的形式上——营造环境,分组合作
    二、口算评价层面
        (一)完善评价机制——自评、互评、助评相结合
        (二)拓宽评价内容——思维评价与情感态度相结合
        (三)丰富评价形式——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
    三、口算材料的编写层面
        (一)制定材料编写计划——课程结构与学生认知相结合
        (二)夯实材料编写理论——自我提升与外在培养相结合
        (三)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课堂集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层面
        (一)课程资源认知上——多渠道理解掌握课程资源知识
        (二)课程资源利用上——整合文本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
        (三)课程资源开发上——重视环境资源以及生成性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面向多种约束操作任务的机械臂运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人运动约束模型构建的研究现状
        1.2.2 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搜索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机器人路径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分析与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机械臂运动约束分析与模型构建研究
    2.1 引言
    2.2 机械臂运动约束的归纳与描述
        2.2.1 环境约束的描述
        2.2.2 任务约束的描述
        2.2.3 控制约束的描述
    2.3 基于增量式EM算法的机械臂环境约束模型构建方法
        2.3.1 高斯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2.3.2 增量式最大化期望估计算法
        2.3.3 环境约束模型的在线更新方法
    2.4 基于连续动作模仿学习的机械臂任务约束模型研究
        2.4.1 基于视觉包围盒的手眼跟踪方法
        2.4.2 滑动窗采样一致性算法
        2.4.3 示教动作的分割与提取方法
        2.4.4 任务约束的描述与学习
        2.4.5 任务约束模型的构建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环境和任务约束模型的机械臂运动规划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环境约束模型的碰撞检测方法
        3.2.1 高维概率模型的交叉验证
        3.2.2 基于几何模型的碰撞检测
        3.2.3 几何模型与概率模型的融合碰撞检测策略
    3.3 基于约束流形度量的运动规划方法研究
        3.3.1 环境和任务约束下运动规划问题的定义
        3.3.2 流形表面的启发式搜索方法
        3.3.3 局部最优扩展目标的搜索方法
        3.3.4 流形表面的局部扩展
        3.3.5 流形表面的投影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控制约束的机械臂路径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无约束机械臂路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建立
    4.3 带约束机械臂路径优化问题的求解
        4.3.1 碰撞回溯策略与线性约束的施加
        4.3.2 基于LCQP的机械臂路径优化算法
        4.3.3 面向控制约束的路径插值与定量评价方法
        4.3.4 二维空间数值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种约束下的机械臂运动规划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机械臂运动约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实验
        5.2.1 环境约束模型的构建与更新实验
        5.2.2 任务约束模型的构建实验
    5.3 含有环境和任务约束的机械臂运动规划实验
        5.3.1 无任务约束的运动规划实验
        5.3.2 末端姿态约束的运动规划实验
        5.3.3 封闭链约束的运动规划实验
        5.3.4 被动链约束的运动规划实验
    5.4 含有多种约束的机械臂轨迹优化实验
        5.4.1 无任务约束的机械臂轨迹优化实验
        5.4.2 末端姿态约束的轨迹优化实验
        5.4.3 封闭链约束的轨迹优化实验
        5.4.4 被动链约束的轨迹优化实验
    5.5 7自由度冗余机械臂的运动规划与优化实验
        5.5.1 冗余机械臂在非结构化变化场景下的运动规划实验
        5.5.2 冗余机械臂在被动链约束下的运动规划与优化实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系统分析及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作业系统栏目分析
    一、新旧教材作业系统比较分析
    二、教材作业系统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材作业系统栏目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
    一、教师问卷调查
    二、学生问卷调查
第五章 作业系统渗透核心素养的建议及策略探讨
    一、建议
    二、策略探讨
    三、教学案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作业训练的多种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鑫.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高中数学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江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 耿齐苑.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作业优化策略研究[D]. 王敏. 延安大学, 2021(11)
  • [7]手脑感知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感觉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D]. 林佳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口算教学现状分析 ——以C市W区为例[D]. 王雨萌.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9]面向多种约束操作任务的机械臂运动规划研究[D]. 刘怡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系统分析及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D]. 黄丹丹. 石河子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多种形式的作业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