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芸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大理州芸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大理州芸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曲佳佳[1](2021)在《中国杂粮供求研究》文中提出杂粮是指除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大宗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小宗粮豆作物的总称。杂粮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杂粮产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居民饮食结构,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杂粮供求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杂粮生产、消费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杂粮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利于激发乡村新业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农产品供需理论、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水平模型、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杂粮供给和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取得以下工作:(1)利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基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杂粮生产年度和地区层面数据,分析杂粮的生产布局及其影响因素。从省域看,我国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云南、吉林、山西和河北,杂粮生产从黑龙江、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向内蒙古、云南、河北、西藏、陕西、山西等省份集中;从南北方看,北方是我国杂粮的主要产区,杂粮生产有继续向北方转移趋势;从东中西部看,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杂粮生产地位处于交替主导状态。总体来看,2002年以来杂粮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杂粮生产布局逐步优化。杂粮主产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比较优势和杂粮补贴政策共同影响了杂粮的生产及其布局变迁。(2)以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为视角,利用国家产业体系食用豆固定观察点的调研数据,建立多水平模型,实证分析杂粮生产的微观影响因素。首先,价格、生产成本等市场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有显着影响,以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为例的研究发现,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同的食用豆,种植户对其价格敏感程度也不同,但对食用豆生产成本都比较敏感;其次,家庭资源禀赋影响杂粮种植决策,家庭人口数越少的农户越愿意种植食用豆,食用豆是有利于农户从事非农生产的作物;再次,种植规模小的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考虑自家饮食消费需求,食用豆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最后,气候因素是影响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考虑食用豆“填闲补灾”的作用。(3)基于FAO和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分析杂粮需求规模变化和结构特征,以及影响杂粮需求的因素。谷物类杂粮和食用豆的消费结构有较大差异,谷物类杂粮的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占消费量比重大,而食用豆主要用于食用消费和饲用消费,工业消费量占比较小。谷物类杂粮中,谷子和荞麦处于净出口状态,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需求量大;食用豆大多处于净出口状态,其中芸豆的出口量最大,但是豌豆处于净进口状态。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杂粮及其相关商品价格等影响我国杂粮的消费需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出台鼓励政策,对杂粮生产提供补贴;第二,优化种植结构,增加谷物类杂粮的饲用品种种植,提高食用豆的生产品质;第三,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杂粮的抗干旱、病虫害等风险的能力;第四,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加强对杂粮的市场监管,稳定市场价格,促进杂粮消费。

孙徐若[2](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以剑川县甸南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及相关政策体系的构建形成时期。精准扶贫即将根本性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消除基本障碍。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合作社因其益贫性及带动性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发挥多重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合作社健康良好发展,既能巩固当前脱贫成果,又能为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提供现实参考。近年来,甸南镇合作社发展取得显着成效,助推了当地脱贫攻坚及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其自身发展及功能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这有悖于合作社的初衷,不利于农业发展现代化、不利于繁荣乡村文化、不利于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限制了民族贫困地区的高质量脱贫,也制约了民族贫困地区向乡村振兴全面发展。贫困地区不能实现乡村振兴,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实现。如何通过合作社补齐发展“短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重要并且紧迫。这是本论文的研究点和切入点。本文立足合作社的益贫性及带动能力,理清合作社嵌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将多元治理、委托代理等相关理论运用于甸南镇合作社发展实践。采用文献资料、对比访谈、案例剖析的方法,甄选了最具代表性的合作社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数据资料,发现了甸南镇合作社自身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不规范、成员异质性的问题,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益贫功能、拓展功能、载体功能发挥欠缺的问题。从内外部影响因素、合作社发展规律等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对应乡村振兴5方面要求,有针对性地从政府、合作社、农民3个方面提出加强改进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及建议。文章试图紧扣甸南镇合作社发展实际,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2个重大战略,突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力求使研究结果真实、结论可靠、建议实用,凸显出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旨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贫困地区合作社的发展乃至全省及全国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及决策参考。

王江江[3](2019)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 ——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土地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资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土地的利用不再是单纯为人类发展提供食物,而要满足日益增加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需求,土地利用功能逐渐多样化,土地利用功能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与其他区域相比,更加独特与敏感。本文根据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社区生计和土地利用情况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对指导保护区社区土地实际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发展现状,总结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特征。根据已有研究,运用经济贴现、收益还原等估算方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估算方法,分析不同功能间的关系及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并以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论证。最后,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这一特殊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与普通区域无明显差别,但其生态服务功能较为特殊。土地利用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种植、林业采集、畜牧业养殖、渔业和旅游业几个方面;土地利用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稳定价值中的粮食保障,基本保障价值中的养老保障、就业保障方面,生态服务功能除提供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保持土壤、废物处理、维持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美学景观功能外,还体现在物种保护与恢复、外来入侵物种、农业生产资料3个方面。(2)文章参考已有的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估算方法,根据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特征,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功能价值的估算方法。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功能价值估算中,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价值可以参照普通区域的估算方法,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方法需针对保护区周边社区这一特殊区域进行改善。经济功能价值指标涉及种植业、采集业、养殖业、渔业以及旅游业5个方面,使用收益还原法进行估算;社会功能价值的估算涉及养老保障功能、就业保障功能以及社会稳定功能3个方面;生态服务功能需进行系数修订,同时考虑保护区周边社区对物种保护与恢复的投入、农业生产资料和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损失。(3)相对普遍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生态会有相应的破坏,但在保护区周边社区这一特殊区域,案例研究所反映出的是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同发展,同时,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功能的发展并不矛盾,因此,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以根据土地利用功能的相关特征,采取相应发展措施,实现土地利用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协同发展。

杨新成[4](2019)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必要一环,新常态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就决定了发展道路必须符合地区及时代发展要求。当前,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较低,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且农产品的销售易受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环境、土壤)的影响,农业科技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细加工程度较其他产业低,其次农产品市场供需间信息的不对称,交易渠道不流畅使得特色农产品突破狭小市场而进入激烈的大市场进行交易,绿色生态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未能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化和结构优化升级都将是巨大挑战。电子商务作为20世纪末兴起和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有效缓解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压力,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第一产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企业创造发展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融入全球的进程,成为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并且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可以更加及时有效地提供市场供需信息资源,积极引导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农民真正的创收致富。本篇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主要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针对选题的研究意义和背景、国内外学界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论文的基本研究目标和方法进行简要的说明。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依据,在民族理论中,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内容等,并介绍了发达地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第二章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农产品电商化为案例,分析了大理州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大理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制约因素,并以此为经验,尝试总结民族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般规律与问题;第四章以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为构建内容,针对特色农产品电商化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结语部分,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作为民族地区农产品发展新动力,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的亮点主要有,一是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丰富了对于民族地区电子商务方面的研究,以电子商务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在研究视角上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切入点,对特定农产品电商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三是在研究内容上以电子商务作为工具,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因素,总结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加快大理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对策思考。

刘一璇[5](2019)在《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沐浴在文旅融合旅游改革的阳光雨露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有可为。“民族文化+旅游”要求用“大旅游”观念发展旅游新业态,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剑川是云南省白族原乡,境内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白族文化、文化技艺等旅游资源;亚热带季风气候显着,森林覆盖率高达77%,自然风光优美;南北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毗邻,极大地为剑川深度开发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区域旅游互动合作、打造地方旅游产品精品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剑川是国家贫困县,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仅仅围绕茶马古道重镇——沙溪古镇、石宝山景区、千狮山(满贤林)、滇山之组——老君山等景区进行开发,对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2017年剑川政府提出要全面开展全域旅游促旅游业改革,强调完善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何立足全域旅游扶贫的政策环境,开发欠发达地区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本文选择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定性比较分析法和实地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多学科基础知识视角,为开展论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运用旅游地理学理论,如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竞争力理论和旅游者行为理论等基础理论和观念;从开发模式、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深入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开发现状,为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创新思路和措施。论文共计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从宏微观角度介绍选题背景,并介绍论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理清了论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界定本文的基本概念并介绍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及评价。采用国家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标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对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进行单体资源价值评价的问卷调查,结合问卷中价值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定性比较分析;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并评价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第四章对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现状进行概述。从保护政策及法律条例、申遗保护工作进展情况两方面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实践及问题;根据剑川旅游委提供的2010-2018年旅游业相关数据,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市场现状;结合访谈资料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及成效。第五章结合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与开发现状,分析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及原因。从开发模式、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等三个方面对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化问题深入探索;针对开发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六章笔者关于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及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

李欣润[6](2019)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大理州沙溪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村落是大自然的乡野博物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沙溪地区的传统村落保存完好,村内分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多样化的文化在此交融,在物质空间上呈现出“镇”“村”合一的特点,在坝区范围内形成了极具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群。现在,沙溪迎来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这种大规模的建设方式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产生了碰撞,并且这种碰撞在大理州范围内普遍存在。首先对依托传统村落资源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村落进行了特点梳理,归纳出它们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其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所在,同时提出相应的保护发展原则。最后,根据沙溪的特点,在“镇”的层面上提出保护发展的措施,从整体环境、街巷空间、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方面进行保护,从产业空间、道路交通、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和高原现代农业五个方面进行发展。在“村”的层面上,提出三级保护区管控要求,将村落划分为旅游发展影响型、道路交通影响型、农业发展影响型、自然环境影响型和非遗资源影响型五类进行发展。并根据特色小镇与传统村落的不同碰撞关系,将其分为融合型、包含型、相交型、辐射型,依据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发展措施。

杨诗琴[7](2018)在《基于精准扶贫开发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生态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重大政策,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实现2020年全部贫困县退出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我国现有的10多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先天”生态环境脆弱、“后天”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内,因而是属于国家重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区,承担着国家生态保护的重任,由此限制了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使得生态环境建设与脱贫攻坚两大任务相重叠。因此,需要兼顾减贫和建设生态环境双重目标,探索一条符合贫困山区实际的生态和扶贫双赢之路。生态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的基本内容之一。耕地是陆地上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实施耕地生态补偿已成为生态扶贫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耕地生态补偿可以支撑或助推扶贫开发,另一方面扶贫开发政策也为耕地生态补偿提供了实践机会。开展耕地生态扶贫研究与实践这一新方向、新扶贫模式,对于推进和完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精准扶贫开发以及耕地生态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生态扶贫开发中耕地生态补偿研究的薄弱性、实施耕地生态补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在系统总结提炼耕地生态补偿理论及生态扶贫政策方针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依据大理州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扶贫开发及耕地利用现状等情况,选择了当量因子法作为耕地生态补偿测算的基本方法,测算和分析了大理州12个县(市)耕地生态补偿值,探讨了耕地生态补偿测算结果在大理州12个县(市)扶贫开发中的应用模式,并研究提出了完善耕地生态补偿助推扶贫开发的对策与措施体系,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全国类似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和耕地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支撑和有益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应用“当量因子法”对大理州12个县(市)耕地生态补偿测算结果表明:(1)大理州12县(市)耕地生态补偿平均额为7067.12元/hm2,州内最高的为洱源县12763.19元/hm2,最少的是漾濞县3703.73元/hm2。(2)大理州耕地生态补偿总额为272107.12万元,相当于大理州2016年GDP(9721956万元)的2.80%。州内最大的是洱源县,达49310.88万元;最小的是漾濞县,为7196.34万元。(3)大理州实施耕地生态补偿策略可脱贫总人口数达850330人,大理州2017年9月初动态调整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为195597人,各县(市)耕地生态补偿可脱贫人口与各县(市)贫困人口的差值均为正值,因此,大理州耕地生态补偿值完全可以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耕地生态补偿测算结果可以在大理州扶贫开发中得到具体应用,主要模式是:(1)生态扶贫模式,即把耕地生态补偿资金转移支付给贫困户。综合考虑到大理州的耕地生态压力、财政压力和扶贫压力,建议至少要确保大理州55952户贫困户平均每户有2人得到3200元(2017-2020年国家贫困线平均值)的耕地生态补偿金额,据此计算,大理州的耕地生态补偿总金额中需要补偿给55952户贫困户的金额为35809.28万元,占大理州耕地生态补偿总额的13.16%。(2)生态经济扶贫模式,即利用耕地生态补偿资金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亦即可以将剩余86.84%的耕地生态补偿金额整合起来用于成立农业企业或生产合作社,发展本地区的生态特色产业。3、从当前来看,耕地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完善;(2)耕地生态扶贫缺乏具体政策依据;(3)贫困地区耕地生态破坏严重。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耕地生态补偿助推扶贫开发的对策与措施主要是4个方面:(1)建立健全耕地生态补偿机制;(2)加大贫困地区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3)创新耕地生态工程建设和耕地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渠道;(4)加快开展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和耕地生态扶贫的立法研究。

王晓芬[8](2018)在《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旅游作为实现乡土经济振兴诉求的主要力量,是诸多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引入的外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必定会吸引大众游客,关键在于乡土社会是否存续着特殊的“乡土景观”遗产。在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展开之前,需要从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景观维系出发,通过文化的普查和研究,重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沙溪古镇以“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的身份被外界发现之前,是“盐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集市。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学科视域,关注沙溪古镇文化变迁的具体过程,特别是文化变迁中“驻客”与古镇文化形貌的形成与变迁。以马帮为主的商帮群体、沙溪复兴工程项目工作组和在文化旅游情景中入驻沙溪的客栈、酒吧、咖啡馆等服务人群提供了我们以“驻客”视角,观察沙溪乡土景观形成、复兴和重建的基础。通过沙溪自身的生态特性、族群特点和文化特征体现出的家园遗产,以及驻客在新遗产运动中的知识生产实践,让我们看到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的另一种轨迹。在旅游情境下守护乡土应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确立乡土价值的根本,也是乡村旅游的乡土基础,即要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传统习俗。其次,以旅游的发展激发经济活力,通过增强本地人的能力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回归。最后,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多听取“驻客”群体的建议,作为从游客身份演变而来的驻客,更能从他者之眼光,体悟到当地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之特点,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基本思路。

文韵漫,聂绪恒,杨家贵,周琰,宋维际[9](2017)在《云南省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近年来,云南省杂粮生产规模稳步上升,已经成为云南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粮食安全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云南省杂粮产业现面临的经营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云南省杂粮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历思思[10](2017)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五印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2015年国家级贫困县。五印乡下辖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乡内少数民族人口占乡人口总数的79.72%,经济上带有明显的民族性,既存在民族问题,又存在中国农业问题的共同特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又带给它发展旅游业的机遇。为促进五印乡经济发展,针对其少数民族杂居乡的实际情况,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经过深入调研,对五印乡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条件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基于五印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五印乡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为少数民族杂居乡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二、大理州芸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理州芸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杂粮供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杂粮供给的研究现状
        1.3.2 杂粮需求的研究现状
        1.3.3 杂粮国际贸易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农产品供给理论
        1.6.2 农产品需求理论
        1.6.3 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
第二章 杂粮生产分析
    2.1 杂粮生产结构
        2.1.1 杂粮生产规模变化
        2.1.2 杂粮生产品种结构
    2.2 杂粮生产特征
        2.2.1 杂粮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2.2 谷物类杂粮具有更大的生产优势
        2.2.3 杂粮生产集中度高
    2.3 杂粮生产宏观影响因素
        2.3.1 自然因素
        2.3.2 经济因素
        2.3.3 政策因素
第三章 杂粮生产微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调查样本选择
    3.2 样本特征
    3.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3.3.1 变量选择
        3.3.2 模型设定
    3.4 实证分析结果
        3.4.1 模型拟合结果
        3.4.2 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杂粮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杂粮消费需求规模变化
        4.1.1 中国杂粮总体需求状况
        4.1.2 中国杂粮重要品种需求状况
    4.2 杂粮消费结构
        4.2.1 谷物类杂粮
        4.2.2 食用豆
    4.3 杂粮需求影响因素
        4.3.1 人口因素
        4.3.2 收入因素
        4.3.3 价格因素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2)乡村振兴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以剑川县甸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二、乡村振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来机遇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多元治理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参与式发展理论
第二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甸南镇合作社发展现状及作用
    第一节 乡村振兴背景下甸南镇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数量明显增加
        二、覆盖面不断扩大
        三、带动作用越发明显
        四、参与主体不断丰富
    第二节 甸南镇合作社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
        一、贫困治理成效明显
        二、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三、改善农村生态条件
        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五、加强改善基层治理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甸南镇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乡村振兴背景下甸南镇合作社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二、发展不规范
        三、成员异质性
        四、益贫功能发挥不足
        五、拓展功能发挥单一
        六、载体功能发挥不全
    第二节 乡村振兴背景下甸南镇合作社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贫困地区发展滞后
        二、政策倾斜力度不够
        三、守旧的民族习惯
第四章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借鉴
        一、法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借鉴
        二、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发展经验借鉴
    第二节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借鉴
        一、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借鉴
        二、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借鉴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甸南镇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政府层面
        一、完善相关政策
        二、加大引导力度
        三、优化金融保险服务
    第二节 合作社层面
        一、规范内部运行管理机制
        二、通过联合扩大规模
        三、延伸产业链条
        四、创新合作社发展类型
        五、走民族特色之路
        六、参与资产收益扶贫
    第三节 农民层面
        一、强化主体意识
        二、鼓励乡村人才兴办合作社
        三、监督合作社功能发挥
结语
    一、研究结论和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 ——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梳理法
        1.5.2 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
        1.5.3 实地调查
        1.5.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1.5.5 案例研究法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
        2.1.2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
        2.3.2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与自然保护区关系
        2.3.3 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
    3.1 经济功能
        3.1.1 土地利用经济功能
        3.1.2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经济功能
    3.2 社会功能
        3.2.1 土地利用社会功能
        3.2.2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社会功能
    3.3 生态服务功能
        3.3.1 土地利用生态服务功能
        3.3.2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
        3.3.3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功能
    3.4 功能关系分析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4.1 经济功能估算方法和指标
    4.2 社会功能估算方法和指标
    4.3 生态服务功能估算方法和指标
    4.4 土地功能总价值
第五章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析
    5.1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概况
        5.1.1 研究区选择依据
        5.1.2 天池保护区概况
        5.1.3 周边社区社会经济概况
        5.1.4 典型社区选取
    5.2 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2.3 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现状
    5.3 土地利用多功能现状分析
        5.3.1 经济功能现状
        5.3.2 社会功能现状
        5.3.3 生态服务功能现状
    5.4 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估算
        5.4.1 经济功能价值估算
        5.4.2 社会功能价值估算
        5.4.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4.4 综合对比价值估算
    5.5 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分析
        5.5.1 经济功能价值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
        5.5.2 社会功能价值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
        5.5.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
    5.6 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
    一、民族地区农产品经济发展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关于民族经济发展的论述
        (二)电子商务促进民族地区农产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地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及未来趋势
        (一)北京:政府驱动
        (二)杭州:试点发展
        (三)兰坪:电商扶贫
        (四)未来发展趋势和启示
    三、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概念界定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三)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章 大理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
    一、大理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情况
        (一)大理州电子商务的类型
        (二)大理白族自治州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二、大理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个案调查
        (一)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农产品电商化发展研究
        (二)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农产品电商化发展研究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农产品电商化发展研究
第三章 大理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一、大理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一)政策环境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日渐浓厚
    二、大理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产品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第四章 发展大理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
        (二)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支持
        (三)实施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五)加快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完善民族地区电子商务体系
    三、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宏观背景
        二、微观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民族文化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四、旅游竞争力理论
        五、旅游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第一节 剑川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三、经济发展概况
        四、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一、物质文化
        二、精神文化
    第三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一、定性评价
        二、定量评价
第四章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
    第一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一、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实践
        二、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白族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二、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第五章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分析
        一、区域旅游竞争问题
        二、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问题
        三、白族文化旅游产品设计问题
        四、白族文化旅游市场营销问题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区域旅游经济要素之间的分配不均衡
        二、旅游开发配套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
        四、政府和当地居民对白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认识不足
第六章 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及措施
    第一节 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
        一、创新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二、创新专项白族文化旅游产品
        三、创新白族文化旅游市场营销方案
    第二节 保障措施
        一、旅游管理体制
        二、资金保障
        三、人才保障
        四、法律保障
附录A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附录B 剑川地图
附录C 区位间距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大理州沙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发展的热潮
        1.1.2 传统村落保护的迫切要求
        1.1.3 沙溪的特殊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特色小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传统村落
        2.1.3 历史文化遗产
    2.2 特色小镇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
        2.2.2 国内
        2.2.3 研究小结
    2.3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
        2.3.2 国内
        2.3.3 研究小结
    2.4 沙溪相关研究
        2.4.1 理论研究
        2.4.2 上位规划解读
        2.4.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5 他山之石——传统村落的特色小镇道路
        2.5.1 诸葛古建筑文化特色小镇
        2.5.2 莲都古堰画乡小镇
        2.5.3 民俗特色小镇袁家村
        2.5.4 案例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理州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的传统村落现状
    3.1 概况
        3.1.1 大理州历史沿革
        3.1.2 大理州传统村落的形成
    3.2 大理州传统村落与特色小镇的碰撞
        3.2.1 空间重合情况
        3.2.2 村落特点
    3.3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
        3.3.1 保护发展的现状
        3.3.2 保护发展的特点
        3.3.3 保护发展中的问题
    3.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
        3.4.1 保护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3.4.2 保护发展中的问题
    3.5 小结
第四章 沙溪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1 特色小镇的建设
        4.1.1 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与目的
        4.1.2 云南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求
        4.1.3 特色小镇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4.1.4 云南特色小镇的可行之道
    4.2 沙溪特色小镇
        4.2.1 沙溪镇概况
        4.2.2 沙溪特色小镇的建设
    4.3 特色小镇建设给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创造的机遇
        4.3.1 对传统文化的挖掘
        4.3.2 对环境的要求
        4.3.3 基础设施的配置
        4.3.4 原住民
        4.3.5 促进旅游业发展
        4.3.6 动态的管理机制
    4.4 特色小镇建设给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带来的挑战
        4.4.1 主导产业
        4.4.2 主导力量
        4.4.3 人口问题
        4.4.4 考核标准
    4.5 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原则
        4.5.1 原真性
        4.5.2 完整性
        4.5.3 连续性
        4.5.4 规划先行
        4.5.5 突出特色
        4.5.6 可持续性
        4.5.7 活态传承
        4.5.8 共建共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溪特色小镇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措施
    5.1 特色小镇南片区现状分析
        5.1.1 坝区镇村体系
        5.1.2 综合现状概况
        5.1.3 现状用地分析
        5.1.4 现状地形分析
        5.1.5 现状交通分析
        5.1.6 现状建筑分析
    5.2 南片区空间布局规划
        5.2.1 土地使用规划
        5.2.2 规划总平面
    5.3 保护措施
        5.3.1 整体环境保护措施
        5.3.2 街巷空间保护措施
        5.3.3 建筑分类保护措施
        5.3.4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措施
        5.3.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5.4 发展措施
        5.4.1 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措施
        5.4.2 道路交通结构发展措施
        5.4.3 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措施
        5.4.4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措施
        5.4.5 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5.5 传统村落群层面的措施
        5.5.1 保护层级的划分
        5.5.2 山水格局的保护
        5.5.3 旅游产业的发展
        5.5.4 分类发展的实施
        5.5.5 其他保障措施
    5.6 大理州层面的措施
        5.6.1 针对不同碰撞类型的措施
        5.6.2 针对规划范围碰撞的措施
        5.6.3 特色小镇范围划定的建议
    5.7 本章小结
        5.7.1 南片区的保护发展措施
        5.7.2 传统村落群的保护发展措施
        5.7.3 大理州的保护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沙溪现状旅游资源

(7)基于精准扶贫开发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耕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二、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小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预期研究目标和成果
        四、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于精准扶贫开发的耕地生态补偿理论体系
    第一节 生态扶贫理念与国家政策
        一、生态扶贫的理念
        二、国家政策
    第二节 耕地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一、耕地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二、耕地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基于扶贫开发的耕地生态补偿可行性探讨
第三章 基于精准扶贫开发的耕地生态补偿测算模型与方法
    第一节 已有的耕地生态补偿测算模型和方法
        一、基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的研究视角
        二、基于耕地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受偿支付意愿的研究视角
        三、其它研究视角
    第二节 本文测算耕地生态补偿的模型和方法
第四章 基于扶贫开发的大理州耕地生态补偿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二、自然环境条件
        三、经济发展情况
        四、耕地利用现状
        五、研究区域贫困现状
    第二节 大理州各县(市)耕地生态补偿测算
        一、大理州各县(市)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
        二、大理州各县(市)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当量因子法
    第三节 大理州各县(市)耕地生态补偿测算结果分析
    第四节 耕地生态补偿测算结果在扶贫开发中的应用
        一、生态扶贫模式:耕地生态扶贫资金转移支付贫困户
        二、生态经济扶贫模式:耕地生态补偿资金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第五章 完善耕地生态补偿助推扶贫开发的对策与措施体系
    第一节 耕地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完善
        二、耕地生态扶贫缺乏具体政策依据
        三、贫困地区耕地生态破坏严重
    第二节 完善耕地生态补偿助推扶贫开发的对策与措施体系
        一、建立健全耕地生态补偿机制
        二、加大贫困地区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三、创新生态建设和补偿资金使用方式
        四、加快开展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和耕地生态扶贫的立法研究
第六章 基本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一、建立耕地生态补偿测算机制
        二、加强耕地生态补偿外部性受益者的研究
        三、扶贫开发与耕地生态补偿试点到推广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

(8)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乡土沙溪
    第一节 生态: 一山一沙一溪
    第二节 生命: 沙溪的诗与会
    第三节 生养: 八大碗、辞娘席与金花服
    第四节 生计: 农耕传统
    第五节 生业: 茶马贸易与古镇旅游
第三章 游与居: 盐马古道与沙溪古镇
    第一节 盐之言: 滇西四大盐井
    第二节 盐之路: 盐马古道的历史印记
    第三节 游与居: 马帮商旅与沙溪人家
第四章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景观重建
    第一节 发现沙溪: 外来者心中的“香格里拉”
    第二节 修旧如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原则与措施
    第三节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成果与问题
第五章 主与客: 乡土景观与遗产旅游
    第一节 乡里人的村: 古镇沙溪
    第二节 城里人的村: 驻客沙溪
    第三节 遗产旅游中的主客互动
第六章 结论: 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云南省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杂粮种植情况
    1.1 蚕豆
    1.2 豌豆
    1.3 荞麦
    1.4 芸豆
    1.5 青稞
2 云南杂粮产业及其发展现状
    2.1 政策环境
    2.2 加工概况
3 云南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及加工工艺落后
    3.2 投入不足、科研创新滞后
    3.3 产业规模较小
4 建议
    4.1 加大杂粮加工科技投入
    4.2 优化种植布局, 建立杂粮生产基地
    4.3 加快杂粮市场体系建设, 发展龙头企业
    4.4 加强信息联动及人才培养
    4.5 加快建设杂粮大数据网络平台
5 结束语

(10)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五印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少数民族杂居乡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杂居乡的含义
        (二)不同于少数民族聚居乡
        (三)不同于民族乡
        (四)五印乡是少数民族杂居乡
    二、少数民族杂居乡和一般乡镇、自治地方的关系
        (一)少数民族杂居乡与一般乡镇的区别
        (二)少数民族杂居乡与自治地方的关系
    三、少数民族杂居乡的作用及特点
        (一)少数民族杂居乡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杂居乡的特点
    四、少数民族杂居乡经济发展的内涵
        (一)少数民杂居乡经济发展的含义
    五、少数民族杂居乡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一)少数民族杂居乡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少数民族杂居乡经济发展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第三章 五印乡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条件
    一、五印乡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样本基础数据
        (二)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三)五印乡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四)五印乡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二、五印乡经济的特点
        (一)五印乡第一产业的特点
        (二)五印乡第二产业的特点
        (三)五印乡第三产业的特点
    三、五印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五印乡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条件
        (二)五印乡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外在条件
第四章 五印乡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五印乡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就业结构与收入结构不匹配
        (二)就业结构与就业愿望不匹配
        (三)自然灾害频发
        (四)市场信息滞后、劳动力短缺
    二、五印乡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工业片区吸引投资能力差
        (二)乡民学历水平偏低,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五印乡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资金投入存在问题
        (二)产品单一,且发展水平低
第五章 五印乡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对策
        (一)充分运用好国家惠农政策
        (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三)保护基本农业用地
        (四)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五)保证劳动力数量
    二、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工业片区招商引资能力
        (二)丰富轻工业种类
        (三)完善基础教育,注重人才培养
        (四)调整收入结构、产业结构及就业方式
    三、发展第三产业的主要对策
        (二)保护文化遗产
        (三)保护自然环境
        (四)注重三产与互联网相结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大理州芸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杂粮供求研究[D]. 曲佳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乡村振兴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以剑川县甸南镇为例[D]. 孙徐若.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 ——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D]. 王江江. 云南大学, 2019(02)
  • [4]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 杨新成. 大理大学, 2019(03)
  • [5]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一璇. 大理大学, 2019(02)
  • [6]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大理州沙溪镇为例[D]. 李欣润.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基于精准扶贫开发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生态补偿研究[D]. 杨诗琴.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0)
  • [8]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D]. 王晓芬. 厦门大学, 2018(07)
  • [9]云南省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 文韵漫,聂绪恒,杨家贵,周琰,宋维际.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7(07)
  • [10]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五印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历思思. 大理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大理州芸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