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烤烟烟叶中游离氨基酸与内在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婕,赵会纳,朱文静,武圣江,杨慧,苏贤坤,张孝廉,许冬青,雷波[1](2021)在《烘烤前后烟叶葡萄糖和氨基酸及Amadori化合物含量的差异分析》文中提出为明确烘烤过程中烟叶葡萄糖、游离氨基酸与Amadori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采用半叶法取样,分析了烘烤前后K326和毕纳1号中部烟叶葡萄糖、游离氨基酸和Amadori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并比较了6种游离氨基酸生成Amadori化合物的转化率及在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经过烘烤,两品种烟叶中葡萄糖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极显着增加,其中氨基酸总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脯氨酸含量的大幅增加,不同氨基酸之间含量差异大且变化趋势不一致;6种Amadori化合物均在烘烤过程中产生,其含量高低与烤后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总体趋势一致:由丙氨酸生成的Amadori化合物含量最高,脯氨酸次之,亮氨酸最低。(2)烤后烟叶中不同游离氨基酸生成Amadori化合物的转化率差异明显,其中丙氨酸的转化率最高,缬氨酸次之,脯氨酸最低;品种间转化率差异显着,毕纳1号5种游离氨基酸(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色氨酸)的转化率均显着高于K326。可见,烤后烟叶Amadori化合物含量的高低受反应底物氨基酸含量及其美拉德反应活性的双重影响;品种间遗传特性差异也会对烤后烟叶美拉德反应底物转化和Amadori化合物含量产生显着影响。
徐磊,刘伟,过伟民,袁帅,董洪旭,郭建华,刘晓利,韩加所[2](2020)在《烤烟游离氨基酸组分与感官品质的相关分析》文中提出为优化烟叶化学成分适宜性评价指标,连续两年采集制备了我国7个生态区品质梯度烟叶样品412份,并系统分析了烟叶游离氨基酸组分与评吸品质和外观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我国不同生态区初烤烟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差异明显,所分析的7个生态区烟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最大差异超过100%。(2)不同组分游离氨基酸与烟叶感官品质的相关性存在差异,除脯氨酸外的多数氨基酸含量及其占游离氨基酸总量比例与烟叶香气品质、口感舒适性和颜色纯正度、油分等品质指标呈负相关,脯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比例则与烟叶品质呈正相关。游离氨基酸组分与烟叶感官品质间存在产区间一致、年份间稳定的相关关系,碱性氨基酸含量及其占游离氨基酸总量比例、脯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比例等指标可反映烟叶感官品质优劣,并应用于初烤烟叶化学成分适宜性的评价。
袁帅,董洪旭,徐磊,刘伟,刘帅东,宋纪真[3](2020)在《我国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区域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集我国77个产烟县的中部烟叶样品,进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不同区域尺度下烤烟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与组成,旨在明确我国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区域分布特征,为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状况的客观评价和不同区域的合理调控提供依据。我国烤烟中部烟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5.43~24.08 mg/g,其中脯氨酸、天门冬酰胺、丙氨酸和β-丙氨酸含量较高。黄淮种植区游离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北方、东南、长江中上游种植区,西南种植区游离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东南种植区;以游离氨基酸总量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我国18个植烟省可较好地聚为3类。
杨楷[4](2020)在《烤烟主要含氮化合物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文中认为氮是影响烟叶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对烟叶产量起决定作用,也对烟叶中含氮化合物包括生物碱、氨基酸和蛋白质、含氮杂环化合物、胺和亚硝胺、含氮色素、硝酸盐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烟叶香吃味。不同含氮化合物对烟气影响不相同,一般认为,氨基酸(除络氨酸外)对烟气有积极意义,蛋白质过多烟气中会产生羽毛燃烧后的焦臭味,硝酸盐以及胺类的衍生物对人体有害,烟碱在烟气中必不可少但含量要严格控制。因此,调控烟叶中含氮化合物的类型及数量,是提高烟叶质量的途径之一。为了实现烤烟最佳的氮量调控,通过构建施氮量与氮代谢产物、氮代谢产物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不同含氮化合物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取得如下结论:1、烟叶氮含量在伸根期最高,随生育期推进,含量下降。伸根期至旺长中期,烟叶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施氮量为8.18 g/株或10.91 g/株的处理含氮量较高,两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10.91 g/株施氮量后烟叶氮含量下降,与不施氮肥处理相当。现蕾期烟叶氮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施氮量对烟叶NO3-和NRa的影响一致,即较低施氮水平下,随施氮量增加,NRa增加,烟叶NO3-含量也增加;施氮量过多,NRa降低,烟叶NO3-含量也降低。但是,不同生育期NO3-对施氮量的响应浓度并不一致,伸根期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8.18g/株处理为第一个峰值;团棵期呈先增加再降低趋势,10.91 g/株时最高,为15.16 mg/g;旺长中期和现蕾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未出现过量施氮量。3、烟叶NH4+含量受NR、GS与GOGAT的共同制约。伸根期,施氮量增加使硝化过程消耗过多能量,致使烟叶GSa和GOGATa均较低,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铵同化能力减弱,烟叶NH4+含量降低。在旺长期间(含团棵期、旺长中期、现蕾期),烟叶NH4+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5.45 g/株时,GSa和GOGATa的提高是NH4+增加的主要驱动力;>5.45 g/株时,GSa下降,GOGATa先增加后降低,氨转化能力降低,NH4+浓度增加,GS成为限速酶。4、烟叶蛋白质含量在伸根期至旺长中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且施氮量为5.45 g/株或8.18 g/株时,其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两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现蕾期烟叶蛋白质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5.45 g/株处理烟叶蛋白质含量比较符合优质烤烟标准。5、伸根期至旺长中期,不施氮量处理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施氮处理,随施氮量增加含量略有降低,但处理间差异较小;现蕾期,游离氨基酸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烟叶中游离氨基酸随施氮量的变化呈现4类变化:(1)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有:谷氨酸、丙氨酸;(2)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精氨酸、赖氨酸、半胱氨酸,且均在10.91 g/株处理下达到最大值;(3)增施氮肥后含量下降的有: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4)无明显影响或影响无规律:芳香族氨基酸(络氨酸和苯丙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丝氨酸、组氨酸。6、烟叶烟碱含量在烤烟不同生育时期对施氮量的响应不同,伸根期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烤烟的旺长中期和现蕾期,施氮量对烟叶腐胺-N甲基转移酶活性和烟碱含量的影响一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烟叶烟碱含量,团棵期时,烟叶烟碱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8.18 g/株时取得最大值0.98%,显着高于其它处理。7、施氮量对烤烟不同生育时期烟叶氮的分配影响差异较大,伸根期烟叶中含氮化合物中蛋白质-N>氨基酸-N>烟碱-N>NH4+-N>NO3--N,施氮量对含氮化合物的分配比例无明显影响;旺长期时,增施氮肥促使NH4+含量增加,NH4+-N和烟碱-N也随之增加,而烟叶蛋白质-N比例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现蕾期烟叶中NO3--N和NH4+-N比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分别在8.18 g/株和10.91 g/株处理下达到峰值,该期蛋白质-N比例明显下降,而烟碱-N占比则有所上升。8、施氮量对烤烟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较大,在烤烟伸根期和团棵期,6 kg/667 m2处理条件下,烤烟各农艺性状指标最高;现蕾期,10 kg/667 m2处理农艺指标、产量均最高,6 kg/667 m2处理中上等烟比例最大,6-10 kg/667 m2处理产值无显着差异。
覃明娟[5](2020)在《微生物发酵烟草成分变化及其与品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是我国重要且特殊的经济作物,工业上常用自然发酵法改善烟草品质,该法发酵周期长、成本难控制。微生物发酵可缩短发酵周期同时提高烟草吸食品质,逐渐成为烟草行业的重要加工技术手段,但现有微生物发酵烟草技术尚不成熟,应用受限。本文通过筛选食品工业常用微生物,调控外加碳源、氮源及发酵时间等,优化了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的最佳发酵工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发酵过程中烟草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最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探究发酵烟草化学指标与感官指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单因素结合因素交互作用影响试验优化出烟草最佳发酵工艺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0.8‰、葡萄糖浆5‰、大豆蛋白肽0.05‰、发酵时间8 d,在此工艺条件下,烟草淀粉含量降幅最大,为44.8%。3种微生物发酵烟草感官品质优劣顺序为:植物乳杆菌>米曲霉>黑曲霉,植物乳杆菌发酵各产区烟草水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均高于米曲霉、黑曲霉发酵烟草。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各化学成分变化有差异。各产区烟草发酵0~14 d,水溶性总糖及还原糖含量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总氮、蛋白质含量0~2 d快速下降,2~14d缓慢下降;发酵0~5 d总挥发酸含量无明显变化,5~14 d迅速上升,发酵0~14 d总挥总发碱含量缓慢上升;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在发酵0~8 d呈下降趋势,8 d后保持平稳;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65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含氮化合物含量占比最大,达51.39~56.61%,发酵后新增11种香气物质。综合PCA分析、差异性分析和PLSR分析结果发现15个产区发酵烟草化学指标及感官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两指标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云南临沧产区发酵烟草香气量及余味评分显着高于其它产区发酵烟草(p<0.05);江西产区发酵烟草莨菪亭及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显着高于其它产区发酵烟草(p<0.05);贵州产区发酵烟草总植物碱及总氮含量显着高于其它产区发酵烟草(p<0.05);各产区发酵烟草水溶性总糖、苏氨酸及绿原酸等与香气量呈明显正相关;氮碱比、酪氨酸及石油醚提取物等与刺激性呈明显正相关;水溶性总糖、丙氨酸及绿原酸等与余味呈明显正相关。
陈颐,郑竹山,王建兵,陈若星,郑志云,孙书斌,邹聪明[6](2019)在《不同成熟度烤烟烘烤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及转氨酶活性变化》文中指出为明确不同成熟度烤烟烘烤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组分转化规律,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对烟叶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及转氨酶活性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烟叶烘烤过程中,以谷氨酸等10种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变幅较大;不同成熟度烟叶中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变化差异主要集中在变黄后期和定色前期,此时,适熟和过熟烟叶在烘烤中转氨酶活性较高;与尚熟烟叶相比,适熟和过熟烟叶丝氨酸、组氨酸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从烘烤定色期开始,呈现下降的变化,表明烟叶成熟度对游离氨基酸转化为美拉德产物有一定影响。由此,适当提高烟叶成熟度,有助于烟叶游离氨基酸互相转化和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生成。
宗钊辉[7](2019)在《烟叶醇化褐变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烟叶原料褐变现象比较严重,卷烟成品烟丝颜色偏深,导致烟叶工业可用性和卷烟产品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到卷烟产品的经济性。针对目前片烟醇化过程中人为评价烟叶褐变程度的缺陷,以广西中烟原料仓库醇化片烟为材料,分析不同褐变程度片烟色差色度值差异,建立片烟褐变程度判断模型。开展了不同醇化环境以及不同含水率片烟对片烟醇化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片烟醇化过程中原烟色素含量、颜色值、常规化学成分、游离氨基酸、多酚、香气物质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变化特征,探索了片烟颜色指标值和片烟内在化学物质的变化关系与不同条件处理片烟的最佳醇化期与适宜醇化期,为醇化片烟褐变程度的判别以及不同醇化条件与含水率片烟的仓储醇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以把片烟分成4个褐变等级片烟,不同褐变程度片烟色差值与色度值存在显着差异,并与烟叶褐变程度存在相关关系,其中色差值L、b与褐变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色度值Y、R与褐变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所建立的3种判定模型中,Fisher判定模型不适用于片烟褐变程度的判断,多项Logistic回归判定与MLP神经网络对醇化片烟褐变情况的判定级别与真实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用于醇化片烟褐变程度的判定,并且MLP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均优于多项Logistic回归判定模型,更适合用于片烟褐变程度判定。(2)两产区不同处理中随着温度与湿度的升高片烟的颜色指标值与内在化学物质变化幅度增大,片烟褐变发生的时间提前,其中A3B2(高温高湿)处理不同褐变程度出现时间比其他处理提前了3~12个。广西贺州片烟颜色指标值与内在物质变化幅度均大于云南保山,片烟的颜色指标值与片烟内在成分存在相关关系,并且颜色指标值L、b、R值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要高于a、Y值。在进一步的逐步回归分析中,片烟化学物质对色差值a与色度值Y影响很小,对色差值L、b、色度值R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化学物质中的总糖、绿原酸、还原糖、β-类胡萝卜素、叶黄素、游离氨基酸对片烟颜色指标值影响显着。不同处理醇化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中A3B2处理最佳醇化期在15个月,出现时间最早,两产区不同处理间随着醇化温度与湿度的提高片烟的最佳醇化期会提前到来,并且提高醇化温度与湿度会缩短片烟适宜醇化期。(3)在醇化过程中,片烟含水率提高片烟的色差值L、b以及色度值R下降幅度变大,色差值a下降幅度变小,片烟不同褐变程度出现时间提前,片烟含水率过高不利于片烟醇化过程中外观质量的改善。含水率越高片烟在24个月时新植二烯、与香气物质(除新植二烯)含量越低,提高片烟含水率能提高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峰值,但在24个月时不同含水率片烟间差异不显着。在设置的3个含水率中,含水率的差异对云南保山片烟的最佳醇化期没有影响,降低含水率推迟了广西贺州最佳醇化期出现时间;同时片烟含水率提高,会缩短云南保山片烟的适宜仓储时间,延长广西贺州片烟的适宜仓储时间。
周芸,过伟民,李小兰,周晓,王学杰,郭建华,韩加所,张仕祥,戴华鑫,牟文君[8](2018)在《清香型产区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质量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为明确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质量的关系,连续两年采集制备了我国闽西、滇东、川西南3个清香型典型产地中部和上部不同质量特征的烟叶样品,分产地、年份、部位系统分析了游离氨基酸含量(质量分数)及构成指标与感官质量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清香型产区烟叶中的芳香族氨基酸、碱性氨基酸、酰胺类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中的谷氨酸、脂肪族氨基酸中的丙氨酸和甘氨酸、羟基氨基酸中的丝氨酸、非蛋白氨基酸中的γ-氨基丁酸等12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感官质量呈稳定负相关。(2)碱性和芳香族氨基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比例与感官质量呈稳定负相关,脯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比例与感官质量表现出正相关的规律。清香型产区烟叶游离氨基酸与感官质量的关联较强。
过伟民,郭建华,董洪旭,徐磊,韩加所,刘伟,王涛,张仕祥,张艳玲,牟文君[9](2018)在《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品质的关联及烘烤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为明确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品质的关联性及烘烤过程的变化规律,连续2年制备了我国3类香型6个产区335份不同质量特征烟叶样品,系统研究了游离氨基酸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并跟踪分析了烘烤过程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感官品质总体呈负相关,碱性、芳香族和γ-ABA等氨基酸的关联规律在不同产区、年份表现稳定。(2)Lys、Phe等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在烘烤过程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碱性、芳香族氨基酸和γ-ABA在烘烤中后期的相对下降趋势强于其他种类氨基酸。(3)结合品质关联和烘烤过程变化分析结果,游离氨基酸与烟叶感官品质的稳定负关联规律可能与烘烤过程参与美拉德反应有关。游离氨基酸指标在烤后烟叶品质评价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烘烤过程针对性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利于烤后烟叶感官品质提升。
李晶晶[10](2018)在《采收时期、调制方式及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万源地区晒烟生产中存在的烟叶采收成熟度不足,调制方式单一、烟叶失水过快,裹烟发酵过程中烟梗易霉变等问题,于2016~2017年在四川万源设置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采收时期、调制方式和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采收时期推迟,烟叶的填充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叶质重和单叶重逐渐增加,含梗率先上升后下降。叶片总氮和烟碱含量随采收期推迟逐渐上升,叶片还原糖、总糖含量以及糖碱比和钾氯比持续下降。中性致香成分总量随采收时期推迟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新植二烯的差异极显着,在打顶后25d采收达到峰值,除新植二烯外其他香气成分总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彼此间差异显着。烟叶氨基酸总量随成熟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天冬氨酸含量差异极显着。烟叶中TSNAs含量随采收期推迟先降低后升高,叶片成熟度过低或过高时TSNAs含量均显着增加;生物碱和硝酸盐含量随采收期推迟持续上升。打顶后30d采收晒制烟叶评吸总分最高,香气质和香气量充足,余味较好。2、调制方式对烟叶物理特性影响不大。同一采收期烟叶晒制后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显着高于晾制,分别是晾制的1.37和1.33倍;总氮和烟碱含量虽高于晾制,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叶片的糖碱比和钾氯比的变化趋势相反,晒制的糖碱比较高,而晾制的钾氯比较高。晾制烟叶的中性致香成分总量普遍高于晒制烟叶,且在打顶后25d采收时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叶片氨基酸总量受调制方式影响不大,但晒制烟叶的天冬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晾制水平。受采收期影响,叶片成熟度过低或过高时,晾制烟叶TSNAs、生物碱和硝酸盐含量均显着高于晒制。调制方式对烟叶感官质量影响不大,未达到显着水平。3、烟叶发酵后各项指标明显得到提升,还原糖、总糖和烟碱含量显着降低,烟叶香气成分含量增加,硝酸盐类和生物碱含量大量减少,转化成TSNAs,导致其含量显着增加,发酵后烟叶评吸质量普遍提升,香气浓郁,劲头适中,刺激性小,余味舒适。烟叶中性香气成分含量随发酵温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湿度增加持续上升;TSNAs含量受温湿度变化影响很大,随温度升高,烟叶中TSNAs含量显着上升,而湿度的增加则对其起抑制作用。感官质量受发酵湿度的影响很大,高湿发酵时烟叶的香气、浓度、杂气、刺激性和余味均较好。4、研究结果表明,四川万源晒烟在打顶后35 d采收上部叶、打顶后39 d采收中部叶并采用晒制的调制方法,在45℃-RH 90%条件下发酵,烟叶品质最好,化学成分最为协调,香气成分较好,安全性高,抽吸品质最佳,符合优质晒烟生产要求。
二、烤烟烟叶中游离氨基酸与内在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烤烟烟叶中游离氨基酸与内在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烘烤前后烟叶葡萄糖和氨基酸及Amadori化合物含量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测定方法 |
1.3 美拉德反应程度评价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烘烤前后烟叶葡萄糖、游离氨基酸和6种Amadori化合物含量差异 |
2.1.1 烘烤前后烟叶葡萄糖含量差异 |
2.1.2 烘烤前后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 |
2.1.3 烘烤前后烟叶中6种Amadori化合物含量的差异 |
2.2 葡萄糖、游离氨基酸与Amadori化合物的相关性 |
2.3 不同游离氨基酸参与美拉德反应的转化率及在品种间的差异 |
3 讨论 |
4 结论 |
(2)烤烟游离氨基酸组分与感官品质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烟叶采集与样品制备 |
1.2 方法 |
1.2.1 游离氨基酸测定 |
1.2.2 外观品质评价 |
1.2.3 感官品质评价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烤烟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描述统计分析 |
2.2 烤烟游离氨基酸组分与感官品质的相关分析 |
2.2.1 散点图分析 |
2.2.2 相关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3)我国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区域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我国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概况 |
2.2 区域分布特征 |
2.2.1 不同种植区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分析。 |
2.2.2 不同植烟省(直辖市、自治区)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 |
3 结论与讨论 |
(4)烤烟主要含氮化合物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氮素对烤烟的营养作用 |
1.2.2 烤烟对氮素的吸收与累积规律 |
1.2.3 烟叶中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合成转化途径及其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烟叶含氮化合物对外源N浓度的响应 |
1.3.2 烟叶含氮化合物对氮响应差异关键时期筛选 |
1.4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供试肥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田间试验设计 |
2.3.2 盆栽试验设计 |
2.4 烟叶样品采集 |
2.5 分析测试方法 |
2.5.1 烟样化学指标及测定方法 |
2.5.2 烤烟生理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
2.5.3 烤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烟叶氮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2 烟叶硝态氮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3 烟叶铵态氮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4 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5 烟叶蛋白质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6 烟叶烟碱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3.7 外源氮浓度对烤烟不同生育期主要氮代谢产物分配的影响 |
3.8 外源氮浓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其烤后经济性状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烟叶硝酸盐同化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2 烟叶铵同化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3 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4 烟叶蛋白质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5 烟叶烟碱含量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 |
4.6 外源氮浓度对烤烟各生育时期主要氮代谢产物分配的影响 |
4.7 结论 |
4.7.1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氮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4.7.2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氮代谢产物分配比例的影响 |
4.7.3 施氮量对烤烟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
4.8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微生物发酵烟草成分变化及其与品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烟草简介 |
1.2.1 烟草概述 |
1.2.2 烟草制品概述 |
1.3 烟草发酵研究 |
1.3.1 自然发酵法 |
1.3.2 人工发酵法 |
1.3.3 酶法发酵 |
1.3.4 微生物发酵法 |
1.4 烟草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 |
1.4.1 烟草化学成分 |
1.4.2 烟草感官品质 |
1.4.3 烟草化学成分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
1.5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项依据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烟草发酵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发酵烟草样品制备 |
2.3.2 烟草淀粉含量的测定 |
2.3.3 烟草感官评价 |
2.3.4 烟草扫描电镜观察 |
2.3.5 烟草水溶性总糖、还原糖及总植物碱含量的测定 |
2.3.6 烟草总氮含量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发酵工艺对烟草淀粉含量的影响 |
2.5.2 微生物对烟草感官品质的影响 |
2.5.3 发酵前后烟草表面形貌改变情况 |
2.5.4 烟草发酵工艺优化 |
2.5.5 微生物对烟草水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2.5.6 微生物对烟草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2.5.7 微生物对烟草总氮含量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烟草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样品制备 |
3.3.2 烟草水溶性总糖、还原糖及总植物碱含量的测定 |
3.3.3 烟草淀粉含量的测定 |
3.3.4 烟草总氮含量的测定 |
3.3.5 烟草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3.6 烟草总挥发酸含量的测定 |
3.3.7 烟草总挥发碱含量的测定 |
3.3.8 烟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3.3.9 烟草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测定 |
3.4 数据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水溶性总糖含量变化 |
3.5.2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变化 |
3.5.3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 |
3.5.4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总植物碱含量变化 |
3.5.5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总氮及蛋白质含量变化 |
3.5.6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总挥发酸含量变化 |
3.5.7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总挥发碱含量变化 |
3.5.8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3.5.9 植物乳杆菌发酵烟草过程中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酵烟草化学指标与感官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不同产区发酵烟草样品制备 |
4.3.2 烟草感官评价 |
4.3.3 烟草基本化学指标的测定 |
4.3.4 烟草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4.3.5 烟草多酚物质的测定 |
4.3.6 烟草石油醚提取物的测定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发酵烟草感官指标的PCA分析 |
4.5.2 发酵烟草化学指标差异性分析 |
4.5.3 发酵烟草基本化学指标与感官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5.4 发酵烟草游离氨基酸与感官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5.5 发酵烟草多酚物质及石油醚提取物与感官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不同成熟度烤烟烘烤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及转氨酶活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烘烤过程中烟叶游离氨基酸组分描述性统计 |
2.2 烘烤过程中烟叶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变化 |
2.3 烘烤过程中烟叶转氨酶活性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7)烟叶醇化褐变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烟叶颜色量化研究及其在烟叶生产应用 |
1.2.1 醇化烟叶颜色组成 |
1.2.2 色差仪与色度计在烟叶上的应用 |
1.3 烟叶醇化褐变机制 |
1.3.1 酶促褐变的机制与原理 |
1.3.2 非酶促褐变的机制与原理 |
1.4 烟叶醇化褐变对烤烟内在化学成分影响 |
1.5 烟叶醇化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
1.5.1 烟叶醇化温度与湿度对醇化褐变的影响 |
1.5.2 烟叶含水率与pH值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
1.5.3 醇化环境含氧量对烟叶醇化褐变影响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方法 |
2.3.1 色差值测定 |
2.3.2 色度值测定 |
2.3.3 片烟色素含量测定 |
2.3.4 叶黄素与β-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2.3.5 多酚含量测定 |
2.3.6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2.3.7 绿原酸与芸香苷含量测定 |
2.3.8 中性香气物质成分测定 |
2.3.9 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测定 |
2.3.10 常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4.1 系统聚类法 |
2.4.2 逐步回归分析 |
2.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4 Fisher判别法 |
2.4.5 多项logistic回归 |
2.4.6 MLP神经网络 |
2.4.7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色度、色差值的醇化片烟褐变模型研究 |
3.1.1 样品聚类分析与不同褐变等级片烟颜色值统计分析 |
3.1.2 Fisher判定模型分析 |
3.1.3 多项Logistic回归判定模型分析 |
3.1.4 ML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
3.1.5 不同模型的判定效果比较 |
3.2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
3.2.1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色差值变化影响 |
3.2.2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色度值影响 |
3.2.3 不同醇化条件对醇化过程中片烟褐变度影响 |
3.2.4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色素含量影响 |
3.2.5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影响 |
3.2.6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游离氨基酸与多酚类物质含量影响 |
3.2.7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香气物质含量影响 |
3.2.8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美拉德反应物质含量影响 |
3.2.9 不同褐变程度片烟颜色指标值与化学成分关系分析 |
3.2.10 不同醇化条件下片烟的最佳醇化期与适宜醇化期 |
3.2.11 不同处理适宜醇化期颜色指标值与化学成分范围值 |
3.3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
3.3.1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色差值影响 |
3.3.2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色度值变化影响 |
3.3.3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褐变度影响 |
3.3.4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香气物质含量影响 |
3.3.5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影响 |
3.3.6 不同含水率片烟的最佳醇化期与适宜醇化期 |
3.3.7 不同含水率烟叶适宜醇化期内颜色指标值与化学成分范围值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基于色度、色差值的醇化片烟褐变模型研究 |
4.1.2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
4.1.3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
4.2 结论 |
4.2.1 基于色度、色差值的醇化片烟褐变模型研究 |
4.2.2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
4.2.3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8)清香型产区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质量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烟叶样品采集与制备 |
1.1.1 烟叶样品采集 |
1.1.2 烟叶样品制备 |
1.2 测定方法 |
1.2.1 游离氨基酸 |
1.2.2 感官质量鉴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2.2 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感官质量指标的相关性 |
2.3 游离氨基酸构成指标与感官质量指标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9)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品质的关联及烘烤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烟叶采集与样品制备 |
1.2 烟叶烘烤试验设计 |
1.3 烟叶样品分析方法 |
1.3.1 游离氨基酸测定 |
1.3.2 感官品质评价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游离氨基酸与烟叶感官品质的关联分析 |
2.1.1 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感官品质分值的散点图 |
2.1.2 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感官品质分值的相关分析 |
2.2 烘烤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
2.2.1 游离氨基酸含量 |
2.2.2 游离氨基酸组成 |
3 讨论 |
4 结论 |
(10)采收时期、调制方式及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采收时期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1.1.1 采收时期对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1.1.2 采收时期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1.1.3 采收时期对烟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1.1.4 采收时期对烟叶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1.1.5 采收时期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1.2 调制方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1.2.1 调制方式对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1.2.2 调制方式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1.2.3 调制方式对烟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1.2.4 调制方式对烟叶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1.2.5 调制方式对烟叶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1.2.6 调制方式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1.3 发酵条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1.3.1 发酵条件对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1.3.2 发酵条件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1.3.3 发酵条件对烟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1.3.4 发酵条件对烟叶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1.3.5 发酵条件对烟叶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1.3.6 发酵条件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1.4 万源晒烟发展现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1.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3.1.1.1 试验设计 |
3.1.1.2 取样和测定项目 |
3.1.2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3.1.2.1 试验设计 |
3.1.2.2 取样和测定项目 |
3.2 测定方法 |
3.2.1 物理性状测定方法 |
3.2.2 常规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3.2.3 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
3.2.4 中性香气成分测定方法 |
3.2.5 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及其前体物测定方法 |
3.2.6 感官质量评价 |
3.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4.1.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物理性状的影响 |
4.1.2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1.3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4.1.4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4.1.5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4.1.6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4.2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4.2.1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后万源晒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2.1.1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烟叶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1.2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烟叶烟碱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1.3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烟叶钾含量和氯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1.4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过程中烟叶总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1.5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2 不同温湿度条件发酵对万源晒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4.2.3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后万源晒烟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4.2.4 不同温湿度条件对发酵后万源晒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5.1.1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物理性状的影响 |
5.1.2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5.1.3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5.1.4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5.1.5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5.1.6 采收时期及调制方式对万源晒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5.2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 |
5.2.1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5.2.2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中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5.2.3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TSNAs及其前体物的影响 |
5.2.4 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四、烤烟烟叶中游离氨基酸与内在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烘烤前后烟叶葡萄糖和氨基酸及Amadori化合物含量的差异分析[J]. 张婕,赵会纳,朱文静,武圣江,杨慧,苏贤坤,张孝廉,许冬青,雷波. 烟草科技, 2021(11)
- [2]烤烟游离氨基酸组分与感官品质的相关分析[J]. 徐磊,刘伟,过伟民,袁帅,董洪旭,郭建华,刘晓利,韩加所. 烟草科技, 2020(10)
- [3]我国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区域分布研究[J]. 袁帅,董洪旭,徐磊,刘伟,刘帅东,宋纪真.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3)
- [4]烤烟主要含氮化合物对外源氮浓度的响应[D]. 杨楷. 贵州大学, 2020(03)
- [5]微生物发酵烟草成分变化及其与品质关系研究[D]. 覃明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不同成熟度烤烟烘烤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及转氨酶活性变化[J]. 陈颐,郑竹山,王建兵,陈若星,郑志云,孙书斌,邹聪明. 中国烟草科学, 2019(03)
- [7]烟叶醇化褐变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 宗钊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清香型产区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质量的关联分析[J]. 周芸,过伟民,李小兰,周晓,王学杰,郭建华,韩加所,张仕祥,戴华鑫,牟文君. 烟草科技, 2018(11)
- [9]烤烟游离氨基酸与感官品质的关联及烘烤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J]. 过伟民,郭建华,董洪旭,徐磊,韩加所,刘伟,王涛,张仕祥,张艳玲,牟文君. 中国烟草学报, 2018(06)
- [10]采收时期、调制方式及发酵条件对万源晒烟品质的影响[D]. 李晶晶.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