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球海绵体肌的结构研究

男性球海绵体肌的结构研究

一、男性球海绵体肌的构筑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通[1](2020)在《单/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对雄鼠勃起功能及生育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雄鼠单/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模型,探究坐骨海绵体肌损伤对雄鼠勃起功能及生育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性成熟SD雄鼠(8-12周龄),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10只)及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10只)共四个组。正常组不作处理、假手术组仅显露坐骨海绵体肌、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切断一侧坐骨海绵体肌(统一右侧)、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切断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建模完成后,即刻测量阴茎海绵体内压(Intracarvernosal pressure ICP),包括基础压力与勃起压力(勃起压力指采用电刺激阴茎海绵体神经诱导阴茎勃起过程中ICP最大值)。各组雄鼠术后1周内单独饲喂,1周后与性成熟期雌鼠配对饲喂(雌雄比1:1)。术后2月观察配对雌鼠受孕率并再次以相同方法测量各组雄鼠ICP,并记录其基础压力及勃起压力,通过对雄鼠ICP及配对雌鼠受孕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切断单/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对雄鼠勃起功能及生育力的影响,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即刻测量ICP,其基础压力与勃起压力在正常组、假手术组、单侧切断组和双侧切断组分别是:正常组基础压力17.44±2.50mmHg、勃起压力93.51±10.78mmHg;假手术组基础压力17.81±2.81mmHg勃起压力95.07±10.40mmHg;单侧切断组基础压力16.73±2.11mmHg、勃起压力83.49±12.38mmHg;双侧切断组基础压力14.78±2.78mmHg、勃起压力33.57±6.72mmHg;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勃起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单侧切断组与正常组勃起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双侧切断组勃起压力低于正常组及单侧切断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2月测量ICP,其基础压力与勃起压力在正常组、假手术组、单侧切断组和双侧切断组分别是:正常组基础压力16.82±3.07mmHg、勃起压力90.91±8.04mmHg;假手术组基础压力18.44±2.80mmHg、勃起压力91.40±10.33mmHg;单侧切断组基础压力15.72±4.27mmHg、勃起压力89.06±9.87mmHg;双侧切断组基础压力17.98±2.93mmHg、勃起压力59.12±5.88mmHg;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勃起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单侧切断组与正常组勃起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双侧切断组勃起压力低于正常组及单侧切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正常组、假手术组及单侧切断组术后即刻测量勃起压力与术后2月测量勃起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切断组2月后测量的勃起压力高于术后即刻测量的勃起压力(P<0.01);(4)正常组、假手术组及单侧切断组术后即刻测量基础压力与术后2月测量基础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切断组2月后测量的基础压力高于术后即刻测量的基础压力(P<0.05);(5)正常组受孕率为100%,假手术组受孕率为100%,单侧切断组受孕率为90%,双侧切断组受孕率为0;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受孕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单侧切断组与正常组受孕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双侧切断组受孕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及单侧切断组(P<0.01)。结论:1、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可能并不影响雄鼠勃起功能或只引起短暂性勃起功能障碍,且不影响生育;2、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可能导致雄鼠勃起功能障碍并影响雄鼠生育;3、阴茎海绵体测压试验结果与受孕率试验结果一致,配对饲喂观察受孕率试验可作为评估雄鼠勃起功能障碍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加以推广。

宋涛[2](2019)在《坐骨海绵体肌损伤与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和骨盆骨折后ED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坐骨海绵体肌损伤在男性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析其与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及骨盆骨折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8年来男性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资料明确骨盆骨折类型,通过肌电图和CT/MRI明确坐骨海绵体肌损伤类型。通过IIEF-5问卷调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勃起功能障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坐骨海绵体肌损伤与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及骨盆骨折后勃起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776例男性骨盆骨折患者中骨盆骨折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212例(27.3%),年龄主要集中在21-50岁之间,耻骨联合分离时坐骨海绵体肌损伤及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最高(60.56%、74.65%)。在212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坐骨海绵体肌源性勃起功能障碍116例(14.95%),占骨盆骨折后勃起功能障碍的54.72%。多因素分析中双侧耻骨支骨折(OR=15.050,P=0.000,95%CI 6.359-35.620)、双侧坐骨支骨折(OR=17.911,P=0.003,95%CI 2.691-119.222)、单侧坐骨海绵体肌损伤(OR=16.829,P=0.000,95%CI 5.854-48.377)、双侧坐骨海绵体肌损伤(OR=26.020,P=0.000,95%CI 5.511-122.858)、耻骨联合分离(OR=2.687,P=0.048,95%CI1.008-7.158)、后尿道断裂(OR=3.679,P=0.015,95%CI1.285-10.536)是骨盆骨折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双侧耻骨支骨折(OR=43.751 P=0.000,95%CI9.270-206.492),耻骨联合分离(OR=10.384 P=0.000,95%CI 4.350-24.786)、骨盆骨折手术治疗(OR=4.065 P=0.000,95%CI 2.483-6.657)是坐骨海绵体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单侧坐骨海绵体肌损伤(OR=2.856,P=0.009,95%CI1.295-6.301)是暂时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而双侧坐骨海绵体肌损伤(OR=25.414,P=0.000,95%CI7.211-89.562)为永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1、耻骨支骨折和耻骨联合分离可能是引起坐骨海绵体肌损伤的原因;2、耻骨支骨折及耻骨联合分离可能是通过损伤坐骨海绵体肌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3、单侧坐骨海绵体肌损伤可能是短暂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原因,双侧坐骨海绵体肌损伤可能是永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原因。

王晓凑[3](2019)在《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阴茎部位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小儿阴茎部位疾病如包茎、尿道下裂、隐匿阴茎等是小儿外科中的常见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需要外科手术加以矫治。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较多应用于小儿阴茎部位手术。骶管阻滞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效果确切。然而骶管阻滞却存在以下不足:1、部分儿童骶管定位困难、体表解剖标志不清,尤其是过于肥胖的患儿;2、部分儿童骶管阻滞存在进针穿刺困难,主要与骶管解剖结构存在一定的变异度有关,如骶骨裂孔闭锁或畸形;3、骶管阻滞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刺破血管形成血肿或血管内注射以及蛛网膜下注射;4、骶管阻滞后患儿容易出现双下肢麻木感、低血压和尿潴留,可导致患儿术后焦虑、烦躁,从而降低患儿住院舒适度;5、最新研究表明,骶管阻滞还可能是尿道下裂成形术术后尿道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定位并阻滞更远端的特异性更强的控制阴茎部疼痛觉的外周神经,带来确切镇痛的同时又可减少或避免上述骶管阻滞存在的不足,这将提升该类手术患儿的医疗服务质量。阴茎部位疼痛觉主要由阴茎背神经控制。阴茎背神经由骶丛发出,为阴部神经终末支,它沿阴茎背面前行,广泛分布于阴茎体与阴茎头的皮肤。因此,我们设想如果使用阴茎背神经阻滞替代骶管阻滞,可能是阴茎部位手术患儿的较佳麻醉选择。传统法阴茎背神经阻滞通过阴茎根部背侧进针将局麻药注射在耻骨联合下,通过药液浸润扩散达到神经阻滞效果。该方法主要通过体表标记和操作者经验进针,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和镇痛不全的缺点。另有研究介绍几乎相同入路下使用超声引导的阴茎背神经阻滞,但也存在神经血管超声影像不能完全显现、无法判断目标神经是否被局麻药液浸润等缺陷。分析会阴部神经血管走行,我们发现:会阴浅隙处的阴茎动脉、静脉及属支以及阴茎背神经形成神经血管鞘而相伴行至阴茎背部。因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超声引导下,在会阴部利用较易定位的阴茎动脉(搏动明显)进而定位该神经血管鞘,将局部麻醉药液注入神经血管鞘内即可达到阻滞阴茎背神经的目的,即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通过会阴部解剖学研究,进一步明确阴茎背神经及其上游主干阴部神经的神经血管走形及其毗邻组织关系。其次,评价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阴茎部位常见手术(小儿包皮环切术、尿道下裂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在局麻药中添加常用佐剂右美托咪定,评价其在该神经阻滞中的安全性及其能否延长局麻药的镇痛时效。研究内容第一部分 人体阴茎背神经及其上游主干阴部神经的解剖学研究1.目的研究成年男性尸体标本阴部神经、阴茎背神经在会阴部的走行和分布以及与毗邻组织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的位置关系。该研究为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阴茎部位手术中的应用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2.材料和方法选择1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年龄不详,会阴部完整。解剖游离阴部神经及其分支及伴行血管。解剖、观察阴茎背神经的走行、分布、伴行血管及其毗邻组织关系,测量其起始处的外径。解剖游离坐骨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观察其结构及其与阴茎背神经的位置关系。3.结果成功游离出阴部神经及其三大分支结构,肛神经、会阴神经和阴茎背神经。阴茎背神经起始处的外径左侧为1.41±0.10mm,右侧为1.37±0.10mm。阴茎动脉、静脉及阴茎背神经相伴行至阴茎背部。双侧阴茎背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经行球海绵体肌与坐骨海绵体肌的内下侧。4.结论阴茎背神经是阴部神经的终末分支,直径较为细小,在会阴浅隙走行于相应的神经血管鞘内。通过球海绵体肌与坐骨海绵体肌及阴茎动脉可定位该神经。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1.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与传统骶管阻滞进行对比,为丰富小儿包皮环切术麻醉方法提供参考。2.资料与方法选择拟行择期包皮环切术患儿104例,ASA分级Ⅰ级,年龄7至14岁,随机分为2组:阴茎背神经阻滞组(DPNB组)和骶管阻滞组(CB组),每组52例。患儿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并保留自主呼吸,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DPNB组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经会阴入路给予阴茎背神经阻滞,药物为0.25%罗哌卡因0.15mL/kg/单侧阻滞,双侧阻滞共0.3mL/kg;CB组给予0.5mL/kg相同药物予以骶管阻滞。记录对比两组患儿术前、术中五个时点(T1,麻醉诱导前即刻;T2,插入喉罩后即刻;T3,包皮切除即刻;T4,缝合最后一针即刻;T5,喉罩拔除后即刻)的呼吸频率、心率变化情况,离开PACU时的疼痛评分,出PACU后首次镇痛需求时间、首次排尿时间以及不良反应。3.结果共有90例患儿完成本试验,14例脱落,DPNB组完成47例,CB组完成43例。两组患儿各时点心率、呼吸频率以及离开PACU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PACU后第一次排尿时间CB组长于DPNB组(P<0.01)。患儿出PACU后首次镇痛需求时间DPNB组长于CB组(P<0.01)。CB组患儿出现6例下肢麻木。两组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4.结论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中。与骶管阻滞对比,该神经阻滞可用较少的局麻药用量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具有延长镇痛时间以及避免/减少骶管阻滞并发症等效果。第三部分 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尿道下裂(前段型)尿道成形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1.目的本研究评价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尿道下裂(前段型)尿道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资料与方法选择拟行择期行尿道下裂(前段型)尿道成形术患儿34例,ASA分级Ⅰ级,年龄1至14岁,随机分为2组:骶管阻滞组(CB组)和阴茎背神经阻滞组(DPNB组),每组17例。麻醉方法同第二部分。记录对比两组患儿术前、术中五个时点(T1,麻醉诱导前即刻;T2,插入喉罩后即刻;T3,切皮即刻;T4,缝合最后一针即刻;T5,喉罩拔除后即刻)的呼吸频率、心率变化情况,离开PACU时的疼痛评分,出PACU后首次镇痛需求时间。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长,术后尿道漏发生率。3.结果共有28例患儿完成本试验,6例脱落,DPNB组完成15例,CB组完成13例。两组患儿各时点呼吸频率和除T4时点外的心率以及离开PACU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出PACU后首次镇痛需求时间DPNB组长于CB组(P<0.01)。CB组患儿出现3例下肢麻木。两组患儿住院时长及术后尿道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小儿尿道下裂(前段型)尿道成形术,可作为骶管阻滞的替代和有效补充。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1.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的疗效和安全性。2.资料与方法选择拟行择期包皮环切术患儿40例,ASA分级Ⅰ级,年龄7至14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Co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ex组)。患儿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并保留自主呼吸,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两组均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完成经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Co组双侧阴茎背神经阻滞给予药物为0.3mL/kg罗哌卡因(浓度0.25%)+1mL0.9%氯化钠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液。Dex组给予0.3mL/kg罗哌卡因(浓度0.25%)+1mL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组成的混合液。记录对比两组患儿术前、术中五个时点(T1,麻醉诱导前即刻;T2,插入喉罩后即刻;T3,包皮切除即刻;T4,缝合最后一针即刻;T5,拔除喉罩后即刻)的呼吸频率、心率变化情况,苏醒时间,躁动评分,离开PACU时的疼痛评分,出PACU后首次镇痛需求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3.结果共有37例患儿完成本试验,3例脱落,Co组完成18例,Dex组完成19例。两组患儿各时点呼吸频率以及离开PACU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在T3~T5时点心率显着低于Co组(P<0.05),但均未低于70次/分。两组患儿苏醒时间、躁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出PACU后首次镇痛需求时间Dex组较Co组延长(P<0.01)。两组未见其他不良反应。4.结论通过本试验,我们发现,0.5μg/kg右美托咪定混合0.25%罗哌卡因可安全用于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作为局麻药佐剂,右美托咪定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许娟[4](2014)在《眉间区表情肌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于眉间区表情肌的解剖及形态特征等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本研究拟探讨眉间区表情肌(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特征,测量长度、宽度、肌湿重及其他相关肌构筑数并简便快捷的建立三维模型,清晰定位目标肌肉,为个性化眉间区肉毒素除皱开展及其安全性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研究部分:对6例12侧尸头标本进行大体解剖,逐层暴露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应用游标卡尺测量目标肌肉的长度、宽度等肌构筑学,并且照像留存。对目标肌肉(降眉肌、皱眉肌、降眉间肌),予以大体解剖后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在目标肌肉表面附着一块脂肪组织(其与目标肌肉形状相同,但比目标肌肉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高)后,进行CT扫描,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清晰的定位表情肌。切下目标肌肉(降眉肌、皱眉肌、降眉间肌),将目标肌肉表面的水分吸干,用天平称重测量目标肌肉的肌湿重(wet muscle weight,WMW)。临床应用部分:64例行肉毒毒素注射的患者,其中“川”字纹48例,鼻横纹16例。所有患者无面瘫、怀孕、哺乳、A型肉毒毒素过敏及全身系统性疾病。A型肉毒毒素用2.5ml0.9%氯化钠稀释至浓度为4U/0.1mL。涂抹表面麻醉剂30分钟,进行注射。所有患者随访9个月,记录患者疗效,维持时间,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解剖研究部分:通过大体解剖清晰的展示了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的形态学特点,测量出了目标肌肉相关的定位参数以及肌湿重,并且成功建立了眉间区表情肌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本实验将眉间区域表情肌分为皱眉肌和眉间降肌,皱眉肌按照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1、横向型2、斜向型,皱眉肌的类型从眉毛的形态就可以辨识出来。其中,斜向型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斜向单束型和斜向分束型。厚度约为1mm。横向型长34.89±2.26mm,宽9.16±1.53mm;斜向单束型长32.10±1.67mm,宽9.18±0.07mm;斜向分束的上束和下束分别长26.38±5.48mm、37.02±1.66mm,宽4.68±0.97mm、9.64±1.56mm。皱眉肌的肌湿重为(0.53±0.06)g。降眉肌和降眉间肌,二者在同一层次,均在皱眉肌浅层及鼻背筋膜浅层,肌纤维方向大致相同,无明显分界。降眉肌和降眉间肌作用一致,即导致眉头下垂和参与鼻横纹的形成。本研究将降眉肌和降眉间肌归纳为眉间降肌,其形态及发育情况个体差异较大。眉间降肌厚度约为1mm。长度为31.59±3.31mm,宽度根据不同部位而异。眉间降肌的肌湿重为(0.30±0.08)g。临床应用部分:64例患者中,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95.31%,一般注射后2-3天开始起效,皱纹逐渐舒展变平,皮肤较注射前变光滑,注射后2周达最佳效果。疗效维持约6-8个月。副作用轻微,主要为皮下淤血,局部紧绷感,眉型改变等。结论眉间区表情肌为肉毒素注射治疗眉间纹的目标肌肉,本研究通过对眉间区表情肌解剖位置及及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探讨,测量出表情肌相关肌构筑数并且简便而又快捷的建立了眉间区表情肌的三维模型,为眉间区除皱和面部肌肉平衡方面等年轻化诉求的安全和可重复的治疗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并通过对64例患者行肉毒毒素注射,对注射部位、药物浓度、疗效、维持时间、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等进行讨论,为简便安全的个性化眉间纹注射提供了保障。

陈宗平,邱兆雨,马玉兰,彭义娟,梁国标,苗向阳,李本根,罗旭,赵泽驹,崔伟[5](2012)在《大鼠阴茎脚交叉损伤对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阴茎脚交叉损伤对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用生殖期雄性Wistar大鼠135只,采用抓阄法随机分为阴茎脚交叉切断组(n=25)、阴茎脚交叉切断+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n=25)、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n=25)、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n=25)、假手术组(n=25)及正常组(n=10)。选用育龄期未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与上述各组一一配对饲养,分别观察2个月,了解各组雌鼠受孕情况,并通过雌鼠受孕情况间接推断其配对雄鼠勃起功能障碍。结果阴茎脚交叉切断组雄鼠死亡3只,有效配对雌鼠22只,均受孕,受孕率100%;阴茎脚交叉切断+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雄鼠死亡2只,有效配对雌鼠23只,均未受孕,受孕率0%;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雄鼠死亡4只,有效配对雌鼠22只,21只受孕,受孕率95.5%;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雄鼠死亡3只,有效配对雌鼠24只,均未受孕,受孕率0%;假手术组雄鼠死亡2只,有效配对雌鼠23只,均受孕,受孕率100%;正常组无死亡,配对雌鼠10只,均受孕,受孕率100%。正常组、假手术组、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及阴茎脚交叉切断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茎脚交叉切断组与阴茎脚交叉切断+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及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茎脚交叉切断+单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与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切断阴茎脚交叉不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阴茎脚交叉切断+一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陈宗平,赵秀忠,薛黔,罗旭,赵泽驹,梁国标,李本根,邱兆雨,马玉兰[6](2012)在《阴茎脚交叉解剖学命名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提出阴茎脚交叉解剖学命名,初步探讨其在阴茎勃起中的作用。方法 15具成人尸体阴茎标本。解剖阴茎脚之间的组织,观察进出阴茎海绵体的神经、血管与阴茎脚之间组织的关系。结果阴茎脚之间存在双侧坐骨海绵体肌的部分肌纤维,以肌和肌腱抵止于阴茎脚下面和外侧面阴茎海绵体白膜。外侧肌纤维较长,部分肌束抵达阴茎海绵体背面并与对侧同名肌的肌束相互交织,被结缔组织包绕。进出阴茎海绵体的神经、血管穿过上述组织。结论阴茎脚之间存在阴茎脚交叉。阴茎脚交叉是指双侧坐骨海绵体肌的部分肌束抵达阴茎脚,在阴茎海绵体背面与对侧同名肌的肌束相互交织,被结缔组织包绕。进出阴茎海绵体的神经、血管穿过阴茎脚交叉。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可能是通过阴茎脚交叉的内在联系,统一调控阴茎海绵体血液回流,维持阴茎勃起。

陈宗平,赵秀忠,梁国标,李本根,付逆,吴涛,简毓,罗旭,苗向阳[7](2011)在《不同时段修复雄鼠坐骨海绵体肌对改善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坐骨海绵体肌损伤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修复治疗效果。方法选用生殖期雄性Wistar大鼠150只,采用抓阄法随机分为修复组1(n=30)、修复组2(n=30)、修复组3(n=30)、修复组4(n=30)、未修复组(n=10)、假手术组(n=10)及正常组(n=10)。修复组1切断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后立即将其缝合,修复组2、3、4分别在切断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后2、4、8周重新缝合切断的双侧坐骨海绵体肌,未修复组切断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后不作修复,正常组不做手术及修复处理。假手术组模拟手术操作过程,但不切断双侧坐骨海绵体肌。选用育龄期未孕雌性Wistar大鼠150只,采用抓阄法随机与上述各组一一配对饲养,观察2~4个月,了解各组雌鼠受孕情况。通过雌鼠受孕间接推断其配对雄鼠勃起功能恢复。结果修复组1雄鼠死亡3只,有效配对雌鼠27只,17只受孕,受孕率63.0%;修复组2雄鼠死亡6只,有效配对雌鼠26只,16只受孕,受孕率61.5%;修复组3雄鼠死亡5只,有效配对雌鼠26只,15只受孕,受孕率57.7%;修复组4雄鼠死亡9只,有效配对雌鼠23只,14只受孕,受孕率60.9%;未修复组雄鼠死亡1只,有效配对雌鼠9只,均未受孕;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无死亡,配对雌鼠10只,均受孕。正常组与假手术组雌鼠受孕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未修复组及各修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与未修复组及各修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修复组与各修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修复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修复切断的雄鼠双侧坐骨海绵体肌能改善勃起功能障碍,但与修复时间选择关系不大。

赵泽驹,罗旭,薛黔,杨胜波[8](2007)在《男性浅层会阴肌构筑学研究与临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从肌构筑学的研究出发,估价男性浅层会阴肌群各肌在运动中可能产生的力量和动幅,为分析其在阴茎勃起、射精的排尿中的作用提供较为客观的形态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经甲醛固定1年以上成年男性尸体6具,分别取下双侧浅层会阴肌,修去肌表面的脂肪和筋膜。测量各肌参数[1]:①肌重(MW);②肌长(ML);③羽状角(θo);

夏武宪,林秋凤,张雁儒[9](2007)在《阴茎及会阴浅层肌的解剖学特点及与勃起功能关系》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男性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及阴茎血管的构筑特点,探讨其与勃起生理相关的解剖学因素。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18例阴茎均取自死后3~5h内的尸体(年龄18~63岁),流浪死亡者(无名无亲属)及自愿捐献者(捐献者或捐献者家属知情并同意)。应用血管铸型法对18例成人阴茎制作血管铸型标本,再分别取下每具尸体两侧坐骨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进行观察。用天平测量肌质量、用游标卡尺测量肌长(肌纤维起点最近端至止点最远端的距离)及用量角器测量羽状角(肌矢状切面上测量肌纤维与肌腱之间所形成的夹角)等指数。结果:阴茎海绵体内纵行的动脉发出无数树状分支,其中部分分支为毛细血管,此毛细血管汇合后注入白膜下静脉丛;部分形成螺旋动脉,与海绵窦相交通。引流海绵窦血液的窦后小静脉相互融合形成白膜下静脉丛,再汇合形成导静脉。坐骨海绵体肌肌质量(2.13±0.26)g,肌长(7.36±0.16)cm,羽状角(5.20±0.27)°;球海绵体肌肌质量(2.14±0.58)g,肌长(7.25±0.76)cm,羽状角(28.63±0.18)°。结论:副交感神经作用使阴茎动脉血管扩张,阴茎静脉和静脉分流支的管腔部分闭合,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充血膨胀,导致阴茎勃起。勃起的阴茎由于海绵体外坚韧的白膜的限制和会阴浅层肌尤其是坐骨海绵体肌的收缩,进一步压迫阴茎静脉,阻碍血液回流,勃起得以维持。球海面体肌收缩在协助勃起、缩窄和缩短尿道,帮助排尿和射精时,需要会阴浅横肌收缩加强会阴中心腱的稳定;坐骨海绵体肌收缩使硬勃起期的阴茎硬度增强,两肌协同作用,使勃起期的阴茎保持中立状态。

夏武宪,林秋风,张雁儒[10](2007)在《阴茎血管及会阴浅层肌与阴茎勃起相关的应用解剖学》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男性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及阴茎血管的构筑特点,探讨其与勃起生理相关的解剖学。方法:制作成人阴茎血管铸型标本,再取下两侧坐骨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进行观察。结果:阴茎海绵体内纵行的动脉发出无数树状分支,其毛细血管汇合后注入白膜下静脉丛;部分形成螺旋动脉,与海绵窦相交通。引流海绵窦血液的窦后小静脉相互吻合形成白膜下静脉丛,再汇合形成导静脉。坐骨海绵体肌平均肌重(2.13±0.26)g,肌长(7.36±0.16)cm,羽状角5.2°:球海绵体肌平均肌重(2.14±0.58)g,肌长(7.25±0.76)cm,羽状角28.63°。结论:会阴浅层肌尤其是坐骨海绵体肌的收缩。进一步压迫阴茎静脉,勃起得以维持。

二、男性球海绵体肌的构筑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性球海绵体肌的构筑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单/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对雄鼠勃起功能及生育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坐骨海绵体肌损伤与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和骨盆骨折后ED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阴茎部位手术患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语表
研究背景与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人体阴茎背神经及其上游主干阴部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尿道下裂(前段型)尿道成形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4)眉间区表情肌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解剖研究部分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三章 临床应用部分
    一、 资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大鼠阴茎脚交叉损伤对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分组
    1.2 方法及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雄鼠死亡情况
    2.2 配对雌鼠受孕情况及受孕率
3 讨论

(7)不同时段修复雄鼠坐骨海绵体肌对改善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分组
    1.2 实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雄鼠死亡情况
    2.2 配对雌鼠受孕情况
    2.3 病理观察
3 讨论

(9)阴茎及会阴浅层肌的解剖学特点及与勃起功能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阴茎血管及会阴浅层肌与阴茎勃起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血管铸型
    1.2 电镜标本的制作
    1.3 肌的测量
2 结果
    2.1 阴茎海绵体动脉(图1)及静脉
    2.2 会阴浅层肌的形态学(图2)
3 讨论

四、男性球海绵体肌的构筑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双侧坐骨海绵体肌切断对雄鼠勃起功能及生育力影响的研究[D]. 刘通.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2]坐骨海绵体肌损伤与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和骨盆骨折后ED的相关性研究[D]. 宋涛.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3]超声引导会阴入路阴茎背神经阻滞在阴茎部位手术患儿中的应用[D]. 王晓凑. 山东大学, 2019(09)
  • [4]眉间区表情肌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许娟. 南华大学, 2014(03)
  • [5]大鼠阴茎脚交叉损伤对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J]. 陈宗平,邱兆雨,马玉兰,彭义娟,梁国标,苗向阳,李本根,罗旭,赵泽驹,崔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16)
  • [6]阴茎脚交叉解剖学命名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J]. 陈宗平,赵秀忠,薛黔,罗旭,赵泽驹,梁国标,李本根,邱兆雨,马玉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01)
  • [7]不同时段修复雄鼠坐骨海绵体肌对改善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J]. 陈宗平,赵秀忠,梁国标,李本根,付逆,吴涛,简毓,罗旭,苗向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19)
  • [8]男性浅层会阴肌构筑学研究与临床[A]. 赵泽驹,罗旭,薛黔,杨胜波. 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男科疾病提高班学术论文汇编, 2007
  • [9]阴茎及会阴浅层肌的解剖学特点及与勃起功能关系[J]. 夏武宪,林秋凤,张雁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29)
  • [10]阴茎血管及会阴浅层肌与阴茎勃起相关的应用解剖学[J]. 夏武宪,林秋风,张雁儒. 解剖学杂志, 2007(03)

标签:;  ;  ;  ;  ;  

男性球海绵体肌的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