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7~1999年广州35家医院抗恶性肿瘤药物使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姚霏[1](2022)在《老病新医:近代中国乳腺癌的治疗变革、知识传播与社会认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是一种女性容易罹患的恶性疾病。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初,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有限,中国人"不敢损伤身体"的传统观念影响西医侵入式疗法在中国的推广。传统中医在乳腺肿瘤诊疗方面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仍在发挥作用。西医治疗手段要被中国民众接纳,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嬗变,特别是传统身体观念的突破。20世纪30年代后,伴随对"乳房"的关注和各种渠道对于乳腺癌知识的传播,部分民众建立起乳腺癌"早发现,早治疗"的意识。加之手术和放疗技术的发展,西医治疗逐渐为民众接纳。但在中国不同地区,乳腺癌认知和治疗依然呈现巨大差异。近代中国乳腺癌的治疗变革和知识传播接受,为理解当代中国癌症防治的成就和局限提供了历史视角。
张萃艺[2](2020)在《贝尔面瘫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贝尔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贝尔面瘫发病与发病时运气因素的相关性,旨在探讨运气理论的科学性,为临床运用运气理论防治贝尔面瘫提供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明确深圳市的气候环境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充分体现中医学运气理论中“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本研究选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分析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大气压、能见度、总云量、日照时间、日蒸发量、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以获得更具价值的研究结果,为降低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第一部分根据病例筛选标准,收集2010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全部符合上述标准的住院病例,共纳入患者841例,采集所需病例信息并推算出患者准确的发病日期。根据天干地支推演五运六气,同时收集各运气时段的住院患者总人数,计算出同时段非贝尔面瘫患者的人数。对纳入的各运气时段住院患者中贝尔面瘫患者人数及非贝尔面瘫患者人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本研究从节气及季节角度对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第二部分根据病例筛选标准,收集2009年1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全部符合上述标准的住院病例,共纳入患者863例,采集所需病例信息并推算出患者准确的发病日期。气象资料根据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双龙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由深圳市气象局提供,包括2009年1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共11年逐日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0.1m/s)、水汽压(hpa)、大气压(hpa)、能见度(km)、总云量(%)、日照时间(h)、日蒸发量(mm)和太阳辐射(W/m2)等气象资料。应用R软件,选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深圳市的气象环境条件下分析上述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结果:1.基于运气学说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1.1基于岁运太过不及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最高的是辛年,为1.01%,为水运不及之年;最低的是庚年,为0.44%,为金运太过之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64,P=0.000<0.05)。1.2基于主气六气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时最高,为0.91%;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时最低,为0.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06,P=0.055>0.05)。1.3基于司天六气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太阴湿土司天时最高,为0.93%;少阴君火司天时最低,为0.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16,P=0.021<0.05)。1.4基于在泉六气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少阴君火在泉时最高,为0.97%;少阳相火在泉时最低,为0.4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19,P=0.000<0.05)。2.基于节气、季节因素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2.1基于二十四节气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节气为立春时最高,为1.15%;节气为小雪时最低,为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811,P=0.054>0.05)。2.2基于季节(按节气划分)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春季时最高,为0.77%;冬季时最低,为0.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5,P=0.565>0.05)。根据二十四节气,将四季划分为十二个季节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孟春时最高,为1.11%;孟冬时最低,为0.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19,P=0.004<0.05)。3.在深圳市的气象环境条件下,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3.1在气温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气温的升高RR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气温<25℃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气温>25℃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气温>30℃时其与疾病的发生无统计学关联,提示气温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温度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气温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气温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2在相对湿度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RR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相对湿度<76%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相对湿度>78%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均有统计学关联,提示相对湿度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相对湿度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相对湿度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3在风速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平均风速的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也逐渐增加,从日平均风速大于2.6m/s开始,RR值增加较明显,提示风速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风速的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日平均风速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风速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4在水汽压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水汽压的升高RR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平均水汽压<229hpa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水汽压>231hpa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均有统计学关联,提示水汽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水汽压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水汽压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水汽压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5在大气压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大气压的升高,RR值呈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大气压<1005hpa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大气压>1006hpa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其中日平均大气压在1010-1021hpa区间时,与疾病的发病有统计学关联,提示大气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大气压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大气压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大气压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6在能见度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能见度的增加,RR值呈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平均能见度<17km或>26km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能见度在18-25km之间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能见度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能见度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能见度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能见度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7在总云量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总云量的增加,RR值呈先缓慢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平均总云量<66%或>71%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总云量在67-69%之间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总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总云量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总云量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总云量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8在日照时间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照时间的延长,RR值呈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照时间<5h或>10h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照时间在6-9h之间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日照时间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日照时间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照时间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照时间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9在日蒸发量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蒸发量的增加,RR值呈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蒸发量<1mm或在4-7mm区间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蒸发量在2-3mm区间或>8mm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日蒸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日蒸发量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蒸发量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蒸发量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10在太阳辐射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加,RR值呈缓慢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太阳辐射<157W/m2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太阳辐射>159W/m2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其中日平均太阳辐射在248-261W/m2区间时,与疾病的发病有统计学关联,提示太阳辐射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太阳辐射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太阳辐射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太阳辐射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结论:1.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从岁运太过不及角度看,最高的是辛年,为水运不及之年;从六主气角度看,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时最高;从客气司天六气角度看,最高的是太阴湿土司天之年;从客气在泉六气角度看,少阴君火在泉时最高;从季节角度看,孟春(立春、雨水二节气)时最高。2.在深圳市的气象环境条件下,各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均是非线性的。除风速外,各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随着日均值的逐渐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或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在风速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平均风速的逐渐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外,各个气象因素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均是不同的。
冯小双[3](2020)在《空腹血糖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中国人群中,综合探究空腹血糖基线水平及变化模式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优化的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结果为我国恶性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提供新证据,为人群健康管理和肝癌风险监测提供可量化工具。材料与方法1.针对课题开展依托的开滦队列,开展全面的基线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个人健康情况和血液检测信息描述;系统计算队列总体及各部位恶性肿瘤发病率。2.构建基线空腹血糖研究队列,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限制立方样条曲线(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模型、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方法,从空腹血糖WHO分类、非线性关联、分段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三个层次,系统探索空腹血糖与总体及各部位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3.构建非糖尿病人群两次体检队列,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短期两时点空腹血糖变化程度(变化百分比)与总体及各部位恶性肿瘤的风险关联。4.构建非糖尿病人群三次体检队列,采用成组轨迹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ing,GBTM)绘制空腹血糖变化轨迹,应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竞争风险模型,探索4年空腹血糖变化轨迹与总体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关联。5.将队列人群随机1:1分为训练集队列和验证集队列,构架肝癌8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独立进行预测因子的筛选和模型的构建,在验证集中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校准度评价,Harrell’s C-index对模型的区分度评价。结果1.经过四轮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开滦队列共纳入基线人群138150例,其中男性110612例,女性27538例。平均年龄为51岁,年龄构成以40-69岁人群为主,占总人群的71.96%;社会人口学信息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吸烟率和饮酒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队列随访中位时间为8.8年,随访期间累计新发恶性肿瘤4143例,其中男性3378例,女性765例。总人群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381.16/10万人年,标化发病率为160.91/10万人年,其中男性为155.30/10万人年,女性为170.14/10万人年。队列总人群中发病率前10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肾癌、食管癌、膀胱癌、淋巴瘤、胰腺癌和脑及神经系统肿瘤。2.初步探索得出,空腹血糖水平与总体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U型关联,且存在阈值效应,当空腹血糖水平≤4.5 mmol/L时,血糖浓度每升高0.56mmol/L,总体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降低11%,而当空腹血糖水平>4.5 mmol/L时,血糖浓度每升高0.56 mmol/L,总体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则增加1%。空腹血糖与不同部位恶性肿瘤发病的剂量反应关系有所不同,当空腹血糖水平≤4.5 mmol/L时,口腔癌和肺癌的发病风险随血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空腹血糖水平>4.5mmol/L时,结直肠癌和白血病的发病风险随血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肝癌发病风险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但以5.6mmol/L为界值,前后剂量反应关系差别较大(18%vs.3%)。3.与血糖波动幅度稳定的人群相比,短期空腹血糖水平大幅升高人群(空腹血糖变化百分比≥15%)的总体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将会增加15%,结直肠癌、胰腺癌、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和女性乳腺癌与此类似。4.相较于血糖长期处于正常稳定状态的人群,低水平增高和持续高水平血糖状态人群的总体恶性肿瘤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较高,且受到BMI水平的效应修饰作用。5.综合生活行为方式信息、常规血液检测指标、肝炎病毒因子信息,构建了三个肝癌8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分别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模型、常规模型和全模型。由年龄、性别、HBsAg、吸烟、饮酒、饮茶、血糖合并糖尿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组成的肝癌 8 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可对人群肝癌发病风险实现有效估计(Harrell’s C-index=0.84,95%CI:0.80-0.87),在无肝硬化人群中应用效果同样良好(Harrell’s C-index=0.83,95%CI:0.80-0.87),常规模型在HBsAg阴性人群中预测效能也较为稳定(Harrell’s C-index=0.72,95%CI:0.67-0.77)。结论1.开滦队列人群稳定、危险因素暴露信息收集可靠、随访系统完善,可高效完整收集新发恶性肿瘤结局信息,且队列具有四轮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可基于开滦队列实现课题后续的一系列研究目标,即空腹血糖基线及变化水平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关联的综合探索。2.空腹血糖水平与总体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呈U型关联,其剂量反应关系存在阈值效应。3.血糖水平升高及持续高血糖状态对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具有增加作用,并受到BMI的效应修饰作用。4.由年龄、性别、HBsAg、吸烟、饮酒、饮茶、血糖合并糖尿病、TC、Hs-CRP、ALT组成的肝癌8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可对人群肝癌发病风险实现有效估计。
韩媛[4](2017)在《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指出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胃肠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然而HIPEC护理现状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护理模式。个案管理是新型、有效的管理型肿瘤照护模式,是构建HIPEC护理模式的理想契入点。目的:1.汉化简化版癌症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表(The 34-item Short-Form Supportive Care Needs Survey,SCNS-SF34)与简化版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未能满足的需求量表(The Support Person’s Unmet Needs Survey-Short Form,SPUNS-SF),并测量其心理学测量指标。2.明确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3.构建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本研究将为测量中国大陆癌症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中国大陆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的需求提供新型、有效测评工具;为规范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临床护理实践与提升专科护理质量提供参考范式与科学依据;为中国大陆肿瘤照护领域深入研究与推进个案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1.采用翻译-回译-专家讨论-预实验的方法分别对SCNS-SF34、SPUNS-SF进行汉化;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便利抽取癌症患者及主要照护者进行大样本横断面调查研究,评价简化版癌症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表-简体中文版(The 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34-item Short-Form Supportive Care Needs Survey,SCNS-SF34-C(Mandarin))、简化版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未能满足的需求量表-简体中文版(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upport Person’s Unmet Needs Survey-Short Form,SPUNS-SFC)的心理学测量指标。2.将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横断面调查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其各自的需求。3.采用病例回顾研究,分析胃肠恶性肿瘤HIPEC围治疗期诊疗护理信息特点,在此基础上,拟订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HIPEC-CNP)草案;然后,基于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胃肠恶性肿瘤HIPEC-CNP草案,采用循证证据检索与总结、文献回顾、内容分析法,分别拟订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方案草案及护理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从而,初步形成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草案;最后,采用两轮的Delphi专家咨询法对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草案进行论证与修订,完成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结果:1.SCNS-SF34-C(Mandarin)与SPUNS-SFC的心理学测量指标:(1)SCNS-SF34-C(Mandarin)共包含33个条目,5个维度:医疗体系服务与信息需求、心理需求、患者照护与支持需求、生理与日常生活需求、性需求,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757%;量表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良好;总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47,5个维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介于0.8540.942。(2)SPUNS-SFC共包含21个条目,5个维度:信息需求、医疗服务获取及其连续性的需求、个人与情绪的需求、应对对未来的担忧的需求、经济需求,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47%;量表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良好;总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4,5个维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介于0.870.95。2.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1)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的心理需求程度、生理与日常活动需求程度最高,且显着高于胃肠恶性肿瘤非HIPEC患者该两方面的需求程度(t=-4.353,P<0.001;t=-5.584,P<0.001)。(2)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在医疗服务获取及其连续性的需求(t=-2.510,P<0.05)、个人与情绪的需求(t=-3.727,P<0.001)、经济需求(t=-2.757,P<0.05)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HIPEC患者的主要照护者的得分;其对各类需求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应对对未来的担忧的需求、个人与情绪的需求、信息需求、医疗服务获取及其连续性的需求、经济需求。3.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性系数分别为92.86%、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介于3.544.60,变异系数介于0.100.24,专家咨询协调系数为W=0.413(P<0.001)。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包含:(1)HIPEC-CNP(含时间限定、入径标准、出径标准、可能出现的变异、9类HIPEC各单日CNP实施表格)(见附录23);(2)七类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方案(含HIPEC治疗中专科护理操作方案、HIPEC围治疗期营养支持方案、HIPEC围治疗期VTE预防及运动方案、HIPEC围治疗期压力性损伤预防管理方案、HIPEC围治疗期肠功能管理方案、HIPEC围治疗期个体化心理支持方案、HIPEC围治疗期主要照护者个体化支持性照护方案)(见附录23)及HIPEC健康管理手册(见附录23);(3)质性评价(主观评价指标)与量性评价(卫生经济学指标、客观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见附录23)。结论:1.SCNS-SF34-C(Mandarin)、SPUNS-SF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别是测量中国大陆癌症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中国大陆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需求的有效测评工具。2.在胃肠恶性肿瘤HIPEC围治疗期,护理人员应注意全程、动态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生理与日常活动需求,以及主要照护者各类需求的程度及变化。3.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Delphi专家咨询结果理想,具备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该模式为HIPEC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初步的参考范式与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大陆肿瘤照护领域推进个案管理模式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然而,有待于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HIPEC-CP)建立完善后,以HIPEC-CP为支撑,开展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论证本课题构建模式的临床实践成效。
姜敏[5](2014)在《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Ⅲb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126例经过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晚期(Ⅲb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规律,分析肺癌局部微观辨证的特点及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中医机理,为氩氦刀联合中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及指导,评估“氩氦刀+中药”这一绿色治疗模式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对其治疗时机进行优化,努力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更加成熟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总结2003年9月至2013年5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行氩氦刀冷冻联合中药治疗的Ⅲb期~Ⅳ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6例,分析其肺部肿瘤特点及氩氦刀冷冻治疗影像资料,研究肺癌局部微观辨证的特点及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中医机理,并对患者生存期进行分析;另设健康对照30例,对其外周血免疫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以对这一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患者耐受情况126例Ⅲb期~Ⅳ期NSCLC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接受了较长时间的中医药治疗,无术中死亡病例,术中术后并发症轻微、恢复快。[2]生存期、生存率分析:①总体情况:126例患者治疗后中位生存期12个月,总中位生存期18个月。②生存率情况:126例患者冷冻治疗后随访6月、12月、18月、24月、36月生存率依次是69.8%(88/126)、42.9%(51/119)、26.8%(30/112)、12.7%(14/110)、5.6%(6/108);自确诊起6月、12月、18月、24月、36月总生存率依次是91.3%、71.3%、48.3%、31.6%、13.5%。③从年龄角度来看:年龄<65岁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9个月、总中位生存期15个月;年龄≥65岁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4个月、总中位生存期22个月,术后中位生存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3)。老龄患者更倾向于首选微创、低毒的治疗方案,看似保守的选择反而使其生存期获益。④从病理角度来看:80例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1个月,总中位生存期17个月;30例鳞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8个月,总中位生存期19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p=0.213,总p=0.838)。⑤从TNM分期角度来看:40例Ⅲb期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4个月,总中位生存期25个月;86例Ⅳ期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8个月,总中位生存期17个月。Ⅲb期患者确实较Ⅳ期患者有更好的生存期,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术后p=0.029;总p=0.045)。⑥从原发肺癌病灶位置来看:5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9个月,总体中位生存期17个月;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2个月,总体中位生存期20个月。虽然两者差异并不显着(术后p=0.238;总p=0.367),但从数据上来讲,晚期周围型肺癌生存期表现较中央型要好一些。⑦从冷冻靶病灶大小角度来看:13例≤3cm者术后生存期23个月,总生存期29个月;53例3-5cm者术后生存期14个月,总生存期22个月;42例5-8cm者术后生存期7个月,总生存期15个月;18例≥8cm者术后生存期7个月,总生存期14个月。对于负荷小于5cm的肺癌患者来讲,其治疗后生存期、总生存期均明显优于大于5cm肿瘤负荷患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⑨从治疗时机的角度来看:46例患者确诊后确诊后1个月内入住我院行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3个月,18例2-3个月治疗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2个月,9例4-6个月者治疗后中位生存期10个月,53例>6个月者术后中位生存期9个月(P>0.05)。[3]冷冻比率分析94例患者可以对术中瘤灶的冷冻比率评价。8例瘤灶≤3cm的患者平均冷冻比率98.5%,37例瘤灶3-5cm的患者平均冷冻比率85.0%,33例瘤灶5-8cm的患者平均冷冻比率73.7%,16例瘤灶≥8cm的患者平均冷冻比率49.6%。病灶越小,冷冻比率越高,冰球完全覆盖肿瘤达到局部病灶根治性冷冻的可能性越大。94例患者中,中央型肺癌55例,平均冷冻比率73.2%;周围型肺癌39例,平均冷冻比率84.8%。11例心脏大血管受侵患者平均冷冻比率64.8%:13例患者大面积肺不张,平均冷冻比率69.1%。周围型肺癌较中央型肺癌冷冻比率更高。20例冷冻比率≤50%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8个月;23例冷冻比率在50%-80%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6个月;28例冷冻比率80%-100%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4个月;23例冷冻比率≥100%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8个月。冷冻比率越高患者生存获益越明显。[4]氩氦刀时机的选择无论是初治时还是疾病进展以后选择氩氦刀冷冻治疗,都能使患者治疗后生存期获益,但患者术后生存曲线提示,晚期肺癌患者越是早期采用氨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其术后生存获益可能越明显。[5]晚期肺癌患者免疫状态126例患者中38例在冷冻联合中药治疗前检测了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与30例健康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水平比较显示: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CD4+比例降低(p=0.003),而CD8+水平升高(p=0.010),统计学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相对较差,或者处于免疫抑制的状态。提示临床可能需要增强免疫治疗。而21例患者冷冻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提示氩氦刀冷冻治疗短期内并未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6]肺癌的局部微观辨证综合文献及借助于现代影像技术,肺癌局部病变“红”“肿”“热”特征明显,加之其无限增生、侵袭性、转移性无不揭示着其异常的阳动之性,其局部肿瘤处于明显的阳热证状态,热毒亢盛。[7]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的中医机理氩氦刀治疗肺癌法以“热者寒之”,使阴寒之法直达热邪之所,从而使有形之热邪最终得以消散于无形。氩氦刀冷冻的治疗肺癌是辨证治疗。结论:[1]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NSCLC安全有效,可以使IIIb-IV期患者生存获益。[2]“氩氦刀+中药”模式是基于短期快速减轻肿瘤负荷、长期绿色低毒体质调理的可持续的治疗思路,可以作为IIIb期~IV期肺癌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案。[3]肺癌局部微观辨证是阳热毒邪,氩氦刀形成的冰球性“寒”;法以“热者寒之”,采用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是对“证”治疗,是辨证治疗,切实可行。[4]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临床治疗应当增强免疫治疗。[5]本课题提出了冷冻比率的计算方法,研究显示提高冷冻比率有利于使患者临床生存获益。
杜华福[6](2012)在《益肺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肺癌(Lung Cancer)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80%,由于缺乏有效早期诊断手段,肺癌的病死率高,成为人类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肺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各种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但是肺癌的临床诊断最后的确诊必须取得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的证据,任何没有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的诊断,都不能视为最后诊断。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治疗的共识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ⅠA、ⅠB、ⅡA、ⅡB期)的治疗,首要选择是外科手术完全切除。决大多数在临床确诊时是肺癌的中、晚期阶段(ⅢB或Ⅳ期),已经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对于不适合手术的病人,内科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是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ⅢB,Ⅳ)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化疗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分别为GP方案、TP方案、DP方案、NP方案、PP方案等,化疗药物包括健择(GEMCITABINE GEM)、泰索帝(DOCETAXEL DOC)、长春瑞滨(VINORELBINE NVB)、紫衫醇(PACLITAXEL TAX)和泰素(PACLITAXEL)等。近年来新药物的力比泰(ALIMTA)问世,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疗效进一步提高。另外,生物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如易瑞沙(IRESSA)、特罗凯(ERONTINIB)的问世也为中晚期肺癌提供了治疗新方向。但综合来看,治疗总的治愈率低,治疗效果仍然不容乐观,因为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毒副作用以及不能耐受化疗反应的中晚期肺癌患者,常自愿放弃化学治疗,往往影响后续化疗疗程和治疗效果。随着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概念的提出,强调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在防治恶性肿瘤的地位也日渐受到重视。因此,为寻求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研究中医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博士导师陈锐深教授指导下,我将导师陈锐深教授的<益肺方>加减(党参25g、鱼腥草30g、猫爪草30g、山海螺30g、天冬15g、浙贝母15g、守宫5g、仙鹤草15g、枳壳10g、枇杷叶10g、苇茎15g、三七10g)配合化疗(GP方案、TP方案、D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临床研究。1.研究目的:①探讨益肺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②研究益肺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肿瘤指标的变化。③观察益肺方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增效减毒反应。④观察益肺方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作用。2.研究方法:本课题临床研究对60名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广州军区总医院放射肿瘤中心住院及门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ⅢB、Ⅳ期)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45~77岁),(B组)为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1~71岁)。(A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以益肺方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方法;(B组)对照组采用化疗含铂类方案治疗方法,各组均治疗2个周期(每4周为1个周期)。研究者设计制定的调查表,在治疗期间记录病人的临床常见症状、瘤体大小指标、生化血常规指标、肝、肾功能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体重改变、体力状况Karnofsky卡氏指标等。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观察两组经过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治疗效果。3.研究结果:近期疗效:(A组)治疗组总有效率(RR)为33.3%(10/30),完全缓解率(CR)0%,部份缓解率(PR)33.3%(10/30),稳定率(SD)63.4%(19/30),恶化(PD)3.3%(1/30)。(B组)对照组(RR)为23.3%(7/30),完全缓解率(CR)0%,部份缓解率(PR)23.3%(8/30),稳定率(SD)73.4%(22/30),恶化(PD)3.3%(1/30)。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CEA癌胚抗原变化比较,(A组)治疗组治疗后CEA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01;(B组)对照组治疗后CEA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01。毒副反应:两组治疗后2度以上的毒副反应,程度不同,腹泻、恶心呕吐、感染症状等(A组)治疗组最轻,(B组)对照组最重。有显着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两组胸痛症状的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01;咳嗽症状的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01;血痰变化(A组)治疗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B组)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体力状况Karnofsky比较:A、B两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都有增高,(A组)治疗组增高更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比较,(A组)治疗组体重稍有上升,(B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普遍下降,两组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9.7岁和53.2岁。两组病理类型:治疗组腺癌20例,鳞癌10例;对照组腺癌19例,鳞癌11例。两组病灶部位:治疗组中央型18例,周围型12例;对照组中央型16例,周围型14例。两组临床分期:治疗组ⅢB期9例,Ⅳ期21例。对照组ⅢB期12例,Ⅳ期18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4.结论:益肺方联合化疗(TP、GP、D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优于化疗含铂类治疗。临床研究观察证明益肺方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在临床症状改善、瘤体稳定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毒副反应等均为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可以辅助化疗在治疗程顺利完成,突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特色与优势,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叶奎英[7](2010)在《药品领域无序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效果论证》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百姓不再“看病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药品市场混乱导致的“药价贵”成为“看病贵”的首要原因,因此药品领域改革成败关系到能否有效降低百姓的药费负担,解决“看病贵”问题。分析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及作用机制,制定出“标本兼治”的政策方案,成为药品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国内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策略及研究,大都是针对药品市场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问题进行现状分析,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缺乏对问题系统全面的认识,没有系统分析问题涉及的相关利益团体、各自的利益倾以及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同时在研究或者制定政策时还忽略了对各方利益的协调,最终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难达到政策效果。研究集成政策制定科学程序、市场分析理论、利益相关者分析等多种理论与方法,通过聚焦当前我国药品市场的相关利益团体及其指责的诸多问题,明确药品市场乱象,及其产生的根源与作用机制,研制理顺药品市场混乱现象、促进医药领域健康和谐发展的策略思路,为我国医药体系的深入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用“政策制定科学程序”可行性论证中的方法和步骤指导本次研究。运用零售商买方势力原理,确定医疗机构是形成扭曲药品市场导向的主要原因;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倾向及与药品领域问题的相互关系,明确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作用机制;运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法论证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关键策略对药品市场的影响。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居民意向调查和基本情况调查、二级资料提取等。同时还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江苏常州、上海嘉定三地居民进行调查,收集居民对药价贵问题的看法。三、主要研究结果(一)药品领域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界定1、药品领域的界定:根据药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确定本研究中涉及的药品领域包括药品研发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各级药品批发机构、药品招标公司、医院、患者、以及药品监管部门。2、药品领域利益相关者的收集:通过文献归纳分析法、焦点访谈法以及多维细分法,明确药品领域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卫生部门、物价部门、医保部门、药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消费者等。(二)文献论证药品领域存在的问题收集2004-2008年专业期刊中药品相关文献共290篇,通过文献边界分析法确定我国医药领域大致包括以下26类大问题。药品研发问题1:研发药品品种重复多问题2:国有药企新药研发积极性不高、国家新药研发支持政策不到位问题3:儿童专用药品,罕用药品研发不足,满足不了临床需要药品生产问题4:药品生产厂家设备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入行门槛低,呈现百业经营药品问题5:药品生产过程操作不规范、药企生产项目文档不完备、药物说明书制作不规范问题6:药品生产中劣药、假药猖獗药品销售问题7:药品销售中不正当促销手段和方式多样,回扣、财物等商业贿赂现象盛行,尤其在新、特药经营中问题8:药品流通中劣药、假药严重问题9:以非法途径宣传广告,假药广告盛行问题10:药品零售药店经营操作不规范问题11:销售领域药价虚高问题12:医疗机构消极应对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医院中)问题13: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药学技术人员,给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极大隐患问题14:医疗机构设备陈旧,药品储存条件差问题15:特殊疾病的药品和价格低廉的普药存在缺货现象问题16: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药品收入仍是主要补偿途径,“以药养医”没有改变药品使用(患者)问题17:缺乏基本用药知识,患者盲目用药问题18:百姓药物经济可及性差药品监管问题19:药品监管部门协作不力,如在药价调控、药品招标监管过程中缺乏通力协作问题20:药品定价机制不合理,政府对药价监管不力问题21:我国药品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尤以农村地区为甚问题22:国家对药品流通领域缺乏合理监管问题23: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存在许多弊端问题24:药品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25: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存在问题,鉴定结果难以达成共识问题26:基本药物供应及使用不足,基本药物制度尚不完善(三)利用相关利益团体利益倾向与问题产生之间的关系探讨,分析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及作用机制1、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相互指责问题分析针对药品领域,社会主要指责“基本药物供应及使用不足,基本药物制度尚不完善”,“销售领域中药价虚高”;物价部门主要指责“销售领域中药价虚高”;药监部门主要指责“药品监管部门协作不力”,“药品生产厂家设备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入行门槛低,呈现百业经营药品”,“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药学技术人员,给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极大隐患”等问题;药品供应商主要指责“国有药企新药研发积极性不高、国家新药研发支持政策不到位”,“医药品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医疗机构主要指责“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以药养医”没有改变等问题。2、问题的产生与相关利益团体利益倾向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团体关注的是基本药物质优价廉、新药及专利药品价格合理,去除虚高定价成分,医生用药行为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药品资源浪费。因此指责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导致“药价虚高”,“药品销售不正当促销手段和方式多样,回扣、财物等商业贿赂现象盛行”,患者药费负担加重。由2008年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居民认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是药价贵(其中嘉定:80.43%,常州:75.81%,山东:80.77%)。在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下,政府部门在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关注维持药品领域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平衡。卫生行政部门关注维持稳定的医疗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高质的医疗服务。面对药品市场现状,卫生行政部门指责“基本药物供应不足”,“药价虚高”,致使百姓药费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物价部门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和调控体系,指责“药价虚高”。药监部门关注增强自身的资源配置以及管辖权,以便更好的履行药品市场秩序监督的职责,指责“药品监管相关部门协作不力”,“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药学技术人员”,难以有效实施药品监管职责,导致“劣药、假药猖獗”,“给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药品供应商主要关注利益最大化以及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指责国家缺乏对药品生产销售的总体规划,“药品生产厂家设备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入行门槛低,呈现百业经营药品”,“国家新药研发支持政策不到位、国有药企新药研发积极性不高”,使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为仿制品种,缺乏国际竞争力。医疗机构关注在正常运营机制下,能够得到合理补偿。认为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是政府主导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扭曲造成的,责任在政府。面对政府财政行为的变迁,医疗机构只能将谋求补偿的重点放在高新检查和药品收益上,客观上形成了“以药养医”的局面。3、药品市场混乱根源和作用机制分析我国的药品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而医疗机构又是药品的主要购买方和销售市场,占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量的80%以上。因此医疗机构具有药品零售买方势力的特征,对药品购买拥有绝对主导权。这种情况下,药品供应商必须按照医疗机构这一巨大买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消费者在医疗机构进行药品消费时,只能买到由医疗机构筛选出来的药品种类和剂型(即高价药品),买方市场的需求偏好直接决定了药品市场供应的产品种类和结构,进而引发药品市场一系列混乱问题的产生。因此药品市场混乱的起点和主要诱因在医疗机构。由于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不足,为了自身发展,医疗机构将补偿重点放在服务收费上。受服务收费价格制约,医疗机构无法从基本的卫生服务上得到补偿,转而通过15%的药品差价和能增加收益的项目获得补偿,于是高价药、大处方、滥用检查等成为医疗机构的普遍行为,医院通过尽量多处方药,处方贵药获得更多的政府额定的差价净收入,药品销售方在此方面与医院利益趋同。政府为了控制药价虚高,不断出台政策降低药价,企业为了规避降价政策,避免经济损失,同时迎合医疗机构喜用贵药的倾向,将降价药品通过改换剂型及规格的方式以新药重新上市,价格迅速翻倍。医疗机构和药企双方默契对药品市场的混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导致药价虚高,产品结构失调,低水平重复的畸形发展趋势。(四)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政策思路根据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影响因素,形成了增加财政投入,改变支付方式、理顺收费标准这三项“治本”的政策思路。前期研究显示,要解决药品市场混乱问题,必须设法切断补偿机制恶性循环环路,阻断医疗机构与药品之间的经济关联。经过对以上三项政策思路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现状现实可操作的政策思路是“总额预算,按服务量支付”。该政策促使医疗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诊疗项目、使用价廉质优药品,“主动控费”,增加医疗机构收益,从根本上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经济关联,促使药品市场恢复薄利多销的秩序。(五)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市场的影响效果论证2006年如果采取药品平进平出以及高低价替换,医疗机构至少能够增加药品净收益1465.5亿元,增加的净收益为原药品收益的2.5倍数;即使药品高低价替换的比例仅为30%,药品收益也能达到772.5亿元,其中增加的收益为434.9亿元,支付方式改革为医疗机构增加了70%的药品收益。药品生产领域预计至少损失109.7亿元-171.0亿元,企业的倒闭率将达到69%-74%,涉及3230-3464家药品生产企业,在职职工62-67万人;药品流通领域毛利损失至少达到53.6-129.4亿元,药品流通企业的倒闭率将达到41-44%,涉及13292家药品流通企业。支付方式改革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因此,如果实施“总额预算”基础上“按服务量收费”的组合型支付方式,医疗机构药品方面的收益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促进了药品上游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二、研究创新之处(一)方法创新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买方势力理论运用于药品领域,分析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作用机制。研制了“总额预算+按服务量支付”对医疗机构药品收益、药品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影响的测算思路、测算步骤、测算公式,使用全国卫生决算资料数据进行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领域影响的模拟测算。(二)结果创新1、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分析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倾向及其关注的问题,利益相关者关注问题与市场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作用机制,为今后医疗卫生领域的政策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2、从医疗机构药品购买特征分析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明确药品市场问题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为药品市场的混乱现状和根源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3、利用买方势力理论分析医疗机构的市场优势地位和对药品市场产品供应和产品结构的引导作用,明确医疗机构为药品市场混乱的起点,为进行其他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思路。4、运用定量的方法详细论证了“总额预算+按服务量支付”对医疗机构药品收益、医疗行为、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收益的影响,定量论证了支付方式的改变引发的社会震荡,为策略思路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谢嵩[8](2008)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用于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其他有效手段还包括内分泌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热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等,各种方法各有其适应症,可单用或联合应用。近年来,随着化疗药物的迅速发展和化疗方式的进展,化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化疗是使用化学药物对肿瘤进行治疗,抗肿瘤药物进入人体后迅速分布至全身,既可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也可杀灭远处转移的肿瘤,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化疗还是某些肿瘤唯一可选择的方法,多数情况下化疗常常和手术、放疗合用。但化疗的毒副作用很大,化疗药物由于对细胞选择性差,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往往使人们抵抗力下降等,这种药物不良反应限制了人们对化疗更广泛的应用。本文目的是通过对医院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分析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程度、机理、相关因素等;讨论化疗方案、抗肿瘤药物、年龄、性别、预防治疗措施等因素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同时调查分析免疫调节剂、中药的应用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调查分析肿瘤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及预防和治疗情况;总结药物代谢酶对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影响等内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306例,设计调查表(详见附表),按调查表内容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各种药物的应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程度、部位、曾采取措施、患者感染情况、不良反应治疗情况等信息,然后对采集的信息逐项进行统计分析,寻找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其中的规律性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建议,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不良反应定义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不良反应分类采用WHO标准。结果:1.共调查肿瘤化疗患者病例306例(男165例、女141例),年龄范围<20岁3人、20-29岁6人、30-39岁12人、40-49岁42人、50-59岁111人、60-69岁87人、70-79岁33人、>80岁12人;肿瘤分布是:乳腺癌占17.6%,肺癌占16.70%,胃癌占16.40%,卵巢癌占7.80%,食管癌占7.52%,直肠癌5.88%,盆腔癌4.30%、骨髓瘤3.30%、其余鼻咽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淋巴癌、前列腺癌等共占15.03%,共涉及肿瘤类型21种,抗肿瘤药物50种,化疗方案51种,化疗次数1167次。2.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此为:消化系统为54.3%,血液系统为34.7%,心脏毒性为10.7%,神经毒性为9.8%,肾脏毒性为7.4%,肺脏毒性为6.1%,肝脏毒性为5.3%,静脉炎4.6%,过敏反应为3.0%。恶心呕吐和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最常见、发生率最高,影响最大。3.不同化疗方案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不同,发生率有差异,FOLFOX方案、TP方案、GP方案使用率最高。4.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及程度不同。恶心、呕吐化疗药物依次为:顺铂(DDP)、氟尿嘧啶(5-FU)、足叶乙甙(VP-16)、环磷酰胺(CTX)、阿霉素(ADM)、卡铂(CBP)(依次按发生严重程度的顺序递减),其中最严重的是顺铂(DDP),发生率为100%;易发生腹泻、口舌溃疡的化疗药物依次为:紫杉醇(PTX)、吉西他滨(CEM)、阿霉素(ADM);易发生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依次为紫杉醇(PTX)、阿霉素(ADM)、长春花碱(VLB)、环磷酰胺(CTX)、丝裂霉素(MMC);易发生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依次为表阿霉素(EPI)、阿霉素(ADM)、环磷酰胺(CTX);易发生肾脏毒性的化疗药物依次为顺铂(DDP)、丝裂霉素(MMC)、异环磷酰胺(IFO)。5.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预防用药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均有一定影响。通过进一步调查统计还发现在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中,预防用药起到了止吐、升白、保肝、增强免疫力、减少肾毒性、抗过敏、加速药物排除等作用,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常用的预防药物是止吐药、护肝药、营养补充药、保护心脏药物等;其他药物如升血细胞药物、营养神经药物、利尿药、通便药、免疫药物、抗生素等,一般在化疗过程中或化疗后根据患者对化疗药物反应情况使用。6.肿瘤化疗患者的感染率为26.5%,感染率最高的肿瘤为骨髓瘤、食管癌和肺癌,感染率为90%、65.2%、41.2%;感染男女比例为2.4:1,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感染率最高的部位是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分别占51.8%和14.5%,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的病人其感染率明显高于无严重骨髓抑制的病人,其比例为3:2。结论:1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毒副作用大,一般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但在有效的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化疗必须规范、强烈、足量、足疗程,不得随意减量或终止或延长化疗时间,所以,既要取得最大疗效,又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应尽量施行个体化用药。2抗肿瘤药物中发生率最高、对化疗影响最大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尤其是骨髓抑制症状较严重,对肿瘤治疗影响较大,常导致化疗中断或抗肿瘤药物减量,影响治疗效果。其他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有脱发、神经毒性、肝脏毒性、心脏毒性、肾脏毒性、过敏反应等。故临床治疗时应提前预测到消化道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的发生,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化疗的正常进行。肺毒性、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肾毒性、脱发等主要与化疗药物有关,且发生率较低,使用时应充分认识到其毒性,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毒性发生。3.随着年龄的增加,严重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明显增高,50岁-70岁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峰,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但70岁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又有所下降。性别对不良反应影响不大,在消化道不良反应中,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在骨髓抑制不良反应中,男性略高于女性。4.肿瘤化疗患者比起其他疾病易发生感染,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手术及不良反应情况等因素影响感染的发生及程度。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肿瘤感染率成正向关系,肿瘤感染率越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预防感染是化疗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的因素,肿瘤患者感染后的处置措施主要是减量或停用化疗药物、对症治疗、营养支持、隔离治疗及应用抗生素和应用免疫增强剂治疗等。5.对临床三种最常用的化疗方案分析后发现:FOLFOX方案(86.2%)和TP方案(86.60%)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同,均高于GP方案(72.30%):TP方案的骨髓抑制(81.2%)明显高于FOLFOX方案(41.2%)和GP(46.0%)方案。用药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化疗方案,应尽量把毒性不相重叠的药物联合,并按一定的给药顺序和疗程,采用个体化方案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6.不同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差异较大,在所有治疗方案中铂类药物使用率达到了60%~72%,其中以顺铂和奥沙利铂为主。而铂类药物毒性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恶心呕吐、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以及骨髓抑制。另外5-FU、GEM、PTX及其类似物在化疗方案中占了很大比例。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化疗药物,以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小为原则。7.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有:药物性质:给药方式;患者感染率:肿瘤分期;个体差异;联合用药;其他因素,如护理因素、环境因素、文化素质等对ADR发生率都有一定的影响。8.针对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应采取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有:预防用药、对症治疗、饮食调节、心理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尽量做到化疗用药个体化、用药前评估、用药后密切观察并定时检查、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李利军[9](2007)在《ADR严重程度的分级评分及两种ADR分析指数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结合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制定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标准。2、在药品不良反应例数分析的基础上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严重程度分析,为临床提供合理信息。3、通过分析结果证明用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加权平均后排序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可行性。4、通过不良反应报告的集中分析,发现严重不良反应。5、综合药品不良反应例数、严重程度和发生率,分析不良反应危害程度。方法:通过对7605条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分,按药品分类,考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和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两个影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的因素,采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对7605份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并加以比较分析;通过分析提出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指数的概念和算法,并验证用其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在7605例不良反应涉及的994种药品中随机抽取40种,结合不良反应例数、严重程度和发生率采用三种方法分析不良反应危害程度。结果:1、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按药理学分类,以发生例数排序,结果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2298例),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928例),中药(837例)。2、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严重程度评分,再计算每一类药严重程度指数排序,前3位依次是性激素类与避孕药(2.278),抗结核病药与抗麻风病药(2.164),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2.040)。3、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所用药品的制剂通用名分类,按不良反应报告例数进行统计并排序,前3位依次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370例),注射用头孢噻肟钠(328例),注射用青霉素钠(305例)。4、将引起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按制剂通用名分类,计算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严重程度指数排序,前三位依次为尼尔雌醇片(4.000),琥珀酰明胶注射液(3.667),替米沙坦片(3.509)。5、分别以不良反应例数、严重程度和发生率单独排序,结果各不相同;三个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危害指数则结果较合理,分析出利妥昔单抗、紫杉醇注射液、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等药品为危害性较高的药品。结论: 1、药品按药理学分类后按不良反应例数和严重程度分析比较,可看出药品不良反应例数多的药品不一定是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的药,因此不能单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多少来评价该药的危害性的大小。2、在例数统计的同时进行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分加权,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使危险信号进一步加强。3、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加权平均计算ADR严重程度指数有利于严重不良反应药品的发现和量化比较。4、ADR严重程度指数既可用于各类药物,也可用于某一具体药品的ADR严重程度量化描述。5、通过此分析方法,使不良反应较严重的品种凸现出来,从而证明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法在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个例分析和集中分析中都是可行性的。6、用不良反应例数、严重程度和发生率单独分析危害程度,不能全面分析危害程度,将三者综合分析,才能得到较全面的不良反应危害程度。
薛艳红[10](2007)在《注射用华蟾素工艺、质量研究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蟾蜍制剂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是当前抗肿瘤制剂的热点研究领域。华蟾素注射液自1994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临床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已有20多年的历史。注射用华蟾素为华蟾素注射液的冻干粉针剂型,是中华大蟾蜍阴干全皮提取精制而成的无菌粉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能。本课题按国家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从处方、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药学和药效学方向展开研究。试验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选华蟾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和生产工艺,对蟾皮采用煎煮法,水提醇沉法,超滤法及超速离心技术获得蟾皮提取液,优化生产工艺。并确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相关的方法学考察。将S180、H22、Lewis瘤株接种于不同组别的小鼠右腋部皮下,观察各组动物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小鼠体重、瘤重。检测华蟾素对小鼠成瘤的影响作用。根据瘤重计算抑瘤率。体外研究中,利用体外细胞培养、倒置显微镜、采用MTT比色技术,观察细胞形态,检测华蟾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SGC-7901、肝癌SMMC-7721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计算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检测注射用华蟾素对每种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观察不同剂量组(μg/ml)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来研究注射用华蟾素对多种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获得一系列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华蟾素的生产及制备工艺稳定,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经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均符合规定。对其进行的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华蟾素对小鼠移植性肿瘤肝癌H22,小鼠肉瘤S180和小鼠肺癌Lewis的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实验通过MTT比色法绘制不同华蟾素浓度下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注射用华蟾素对SGC-7901、SMMC-7721和Hela三种肿瘤细胞增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胞形态变圆,贴壁细胞大量悬浮,并呈现时间剂量信赖性关系。
二、1997~1999年广州35家医院抗恶性肿瘤药物使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7~1999年广州35家医院抗恶性肿瘤药物使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病新医:近代中国乳腺癌的治疗变革、知识传播与社会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完美的福音”: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的乳腺癌手术治疗 |
二、古老东方的智慧:中医乳腺肿瘤治法的近代情境 |
三、关注乳房:西医乳腺癌知识的社会传播与接受 |
四、结语 |
(2)贝尔面瘫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疾病发病与发病时五运六气的相关性研究 |
1.1.1 呼吸系统疾病 |
1.1.2 循环系统疾病 |
1.1.3 消化系统疾病 |
1.1.4 泌尿系统疾病 |
1.1.5 风湿性疾病 |
1.1.6 神经系统疾病 |
1.1.7 精神心理疾病 |
1.1.8 恶性肿瘤 |
1.1.9 皮肤病 |
1.1.10 传染性疾病 |
1.1.11 小结 |
1.2 贝尔面瘫发病与季节变化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 |
1.2.1 季节因素与贝尔面瘫发病 |
1.2.2 气象因素与贝尔面瘫发病 |
1.2.3 小结 |
第二章 贝尔面瘫发病与发病时运气因素的关系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病例筛选 |
2.2 数据处理 |
2.2.1 根据天干地支推演五运六气 |
2.2.2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 |
2.2.3 统计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情况 |
2.2.4 统计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节气及季节分布情况 |
2.2.5 计算同时段住院患者中贝尔面瘫患者人数及非贝尔面瘫患者人数 |
2.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一般资料 |
2.4.2 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五运分布情况 |
2.4.3 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六气分布情况 |
2.4.4 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节气、季节分布情况 |
2.4.5 基于运气学说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 |
2.4.6 基于节气、季节因素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 |
2.5 讨论 |
2.5.1 从岁运太过不及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2.5.2 从六主气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2.5.3 从客气司天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2.5.4 从客气在泉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2.5.5 从季节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
第三章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病例筛选 |
3.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一般资料 |
3.2.2 气象资料的统计描述 |
3.2.3 气象因素与贝尔面瘫发病的关联研究 |
3.3 讨论 |
3.3.1 气温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2 相对湿度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3 风速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4 水汽压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5 大气压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6 能见度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7 总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8 日照时间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9 日蒸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10 太阳辐射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
3.3.11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空腹血糖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标 |
1. 总体目标 |
2. 阶段性目标 |
第一部分 开滦队列人群基本特征及恶性肿瘤发病概况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资料收集 |
2.4 队列随访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
3.2 队列恶性肿瘤发病率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
4.2 队列恶性肿瘤发病率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线空腹血糖与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关联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信息收集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WHO分类标准下空腹血糖水平与恶性肿瘤发病间关联 |
3.3 空腹血糖水平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间的非线性关系 |
3.4 空腹血糖水平与恶性肿瘤发病间的分段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空腹血糖变化对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信息收集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空腹血糖变化程度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关联 |
3.3 空腹血糖变化程度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关联的分层分析 |
4. 材料与方法 |
4.1 研究设计 |
4.2 研究对象 |
4.3 信息收集 |
4.4 统计分析 |
5. 结果 |
5.1 空腹血糖变化轨迹模式 |
5.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5.3 空腹血糖变化轨迹与总体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5.4 空腹血糖变化轨迹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5.5 空腹血糖变化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性别分析 |
5.6 BMI对空腹血糖变化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关联的效应修饰作用 |
5.7 空腹血糖变化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竞争风险模型 |
5.8 2006-2012年空腹血糖变化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6. 讨论 |
7. 小结 |
第四部分 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信息收集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 训练集中模型的构建 |
3.3 模型效能的评价 |
3.4 模型应用示例 |
4. 讨论 |
5. 小结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资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空腹血糖与恶性肿瘤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1. 腹腔热灌注化疗是胃肠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 |
2. 探索性构建腹腔热灌注化疗护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3. 个案管理是构建腹腔热灌注化疗护理模式的理想契入点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研究 |
一、简化版癌症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表的跨文化调适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二、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三、简化版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未能满足的需求量表的跨文化调适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四、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主要照护者的需求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 |
一、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草案的拟定 |
(一)研究目的 |
(二)方法 |
1.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护理路径草案的拟定 |
2.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方案草案的拟定 |
3.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的拟定 |
4. 资料分析方法 |
(三)结果 |
1.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护理路径草案 |
2.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方案草案 |
3.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 |
4.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其他辅助表格 |
(四)讨论 |
二、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修订 |
(一)研究目的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 |
一、主要结果与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Ⅲb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药及氩氦刀冷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免疫研究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肺癌的诊断及分期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2.4 脱失病例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统计方法 |
4 疗效评价内容 |
4.1 近期及远期疗效评价 |
4.2 术中CT影像评价标准 |
4.3 生存期及生存率评价 |
5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5.1 临床资料 |
5.2 治疗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生存期及生存率 |
6.2 CT影像学评价结果 |
6.3 氩氦刀并发症统计 |
6.4 氩氦刀时机的选择 |
6.5 氩氦刀冷冻比率分析 |
6.6 长期生存患者冷冻资料分析 |
6.7 术后中药使用情况 |
6.8 外周血免疫指标情况 |
7 讨论 |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2 本研究的特点 |
7.3 研究结果分析 |
7.4 氩氦刀冷冻治疗术中疗效评价标准 |
7.5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前景 |
8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6)益肺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国内外肺癌的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研究 |
2.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 |
第二节 中医对肺积(肺癌)的认识 |
1. 概况 |
2. 肺癌病因病机 |
3. 中医对肺癌的治疗原则与辩证用药 |
4. 当代中医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
第三节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NSCLC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创新性 |
第二节 益肺方的组方用药与理论依据 |
第三节 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研究设计 |
2. 病例采集与研究对象 |
3. 诊断技术 |
4. 纳入标准 |
5. 排出标准 |
6. 研究方法 |
7. 统计分析方法 |
8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
2. 两组近期疗效 |
3. 两组毒副反应程度的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血象变化分析 |
5.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比较 |
6.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药品领域无序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效果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药品市场混乱的现状及危害 |
(二) 国外药品市场特征及药品费用控制举措 |
(三) 国内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策略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一) 我国药品领域问题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
(二) 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再论证 |
(三) 定性定量论证关键策略对医疗机构以及药品相关领域的影响效果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
(二) 具体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一) 文献归纳分析 |
(二) 抽样调查 |
(三) 常规统计资料提取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药品领域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界定 |
一、药品及药品领域的概念界定 |
(一) 药品的界定 |
(二) 药品领域的界定 |
二、聚焦并界定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 |
(一) 聚焦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 |
(二) 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具体界定 |
第二部分 文献论证药品领域存在的问题 |
一、确定文献收集范围与年限 |
(一) 文献年限 |
(二) 文献来源 |
(三) 关键词的确定 |
二、文献概况 |
(一) 研究时间 |
(二) 文献来源 |
(三) 研究类型 |
(四) 论述方法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研究者情况 |
三、问题搜集的饱和程度判断 |
四、收集的问题 |
(一) 问题收集 |
(二) 形成问题系统 |
五、明确问题的优先顺序确认 |
(一) 对26类问题严重性排序 |
(二) 对26类问题重要性排序 |
(三) 综合分析建立问题的优先顺序 |
第三部分 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及作用机制 |
一、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相互指责问题分析 |
(一) 社会(患者团体)指责问题 |
(二) 政府部门指责问题 |
(三) 药品供应商指责问题 |
(四) 医疗机构指责问题 |
二、问题的产生与相关利益团体利益倾向之间的关系探讨 |
(一) 社会(患者团体)利益倾向与指责问题之间的关系探讨 |
(二) 政府(组织方)利益倾向与指责问题之间的关系探讨 |
1 、卫生行政部门的利益分析 |
2 、物价部门的利益分析 |
3 、药品监管部门的利益分析 |
(三) 药品供应商利益倾向与指责问题之间的关系探讨 |
(四) 医疗机构利益倾向与指责问题之间的关系探讨 |
三、药品市场混乱根源及作用机制分析 |
(一) 药品市场混乱根源的定性论证 |
(二) 药品市场混乱根源的定量论证 |
(三) 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作用机制分析 |
第四部分 解决药品市场混乱政策思路的理论推导 |
一、针对各单因素形成的政策思路 |
二、逻辑演绎标本兼治的政策思路 |
三、现实可操作的选择:"总额预算、按服务量"组合收费方式 |
(一) 实行总额预算必不可少 |
(二) 改革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 |
(三) "总额预算、按服务量"组合收费方式现实可行 |
第五部分 定性定量论证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市场相关领域影响 |
一、定性论证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市场的影响 |
(一)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支付"有助于促使医院平进平出药品 |
(二)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支付"有助于扭转"高价药易销"的市场导向 |
(三)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支付"有助于消除药品生产企业低水平重复 |
(四)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支付"可能引发的社会震荡 |
二、定量论证支付方式改革对药品使用机构-医院的影响 |
(一) 医疗机构药品"平进平出",降低药品成本 |
(二) 医疗机构低价替代高价节省的药品成本 |
(三) 平进平出+药品高低价替换,医疗机构获得的药品总收益 |
三、支付方式的改变对药品其他领域的影响 |
(一) 总额预付,按服务量收费对药品领域影响效果论证的思路和步骤 |
(二) 对药品生产领域的影响 |
(三) 对药品流通领域的影响 |
(四) 对药品研发领域的影响 |
(五) 对药品监管领域的影响 |
第六部分 讨论和建议 |
一、研究结果概述 |
(一) 解决我国药品市场混乱现状势在必行 |
(二) 药品领域及其关键利益团体的界定 |
(三) 文献论证药品领域存在的问题 |
(四) 药品市场混乱的根源及作用机制 |
1 、药品领域相关利益团体相互指责问题分析 |
2 、问题的产生与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探讨 |
3 、药品市场混乱根源及作用机制分析 |
(五) 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政策思路 |
(六) 总额预算+按服务量付费对解决药品市场混乱问题效果显着 |
1 、定性论证支付方式对药品市场的影响效果 |
2 、定量论证支付方式对药品市场的影响效果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一) 方法创新 |
(二) 结果创新 |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综述:以药养医政策背景的历史回顾及问题成因分析 |
(8)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药物化疗个案分析 |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二部分 肿瘤患者感染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ADR严重程度的分级评分及两种ADR分析指数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及评分标准的制定 |
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现状 |
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现状 |
三、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标准制定的基本思想: |
四、本文制订的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及评分标准 |
第二部分 严重程度分级评分在7605 例ADR 报告中的应用及评估 |
一、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二、药品分类标准 |
三、分析方法 |
四、结果分析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 用三种指数对40 种药品 ADR 进行危害程度的分析 |
一、目的 |
二、材料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 |
二、ADR 分析考察损害严重程度的必要性 |
三、ADR 严重度指数的意义 |
四、除以上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品品种以外, |
五、在不良反应例数、严重程度和发生率综合分析不良反应危害程度时 |
六、此次分析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除方法引入的偏差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注射用华蟾素工艺、质量研究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注射用华蟾素制备工艺研究 |
1.1 处方的研究 |
1.1.1 处方依据 |
1.1.2 处方的确立 |
1.2 仪器、材料与试剂 |
1.3 制备工艺 |
1.3.1 蟾皮水提液的制备 |
1.3.2 制剂工艺研究 |
1.3.3 确定的注射用华蟾素制备工艺 |
1.3.4 工艺流程图 |
1.4 生产工艺 |
1.4.1 工艺处方 |
1.4.2 生产工艺流程图 |
1.5 注射用华蟾素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1.5.1 影响因素试验 |
1.5.2 加速试验 |
1.5.3 讨论 |
第2章 注射用华蟾素质量标准 |
2.1 药品原料、辅料及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 |
2.2 药品原料、辅料及成品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三章 注射用华蟾素药效学试验 |
3.1 注射用华蟾素对动物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H_(22) 肝癌 |
3.1.3 S_(180)肉瘤 |
3.1.4 Lewis肺癌 |
3.1.5 小结 |
3.2 注射用华蟾素对体外培养人肿瘤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细胞生长抑制试验 |
3.2.3 实验结果 |
3.2.4 结论 |
3.3 统计学处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1997~1999年广州35家医院抗恶性肿瘤药物使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病新医:近代中国乳腺癌的治疗变革、知识传播与社会认知[J]. 姚霏. 妇女研究论丛, 2022(01)
- [2]贝尔面瘫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D]. 张萃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空腹血糖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冯小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D]. 韩媛. 广州医科大学, 2017(11)
- [5]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Ⅲb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D]. 姜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益肺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D]. 杜华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7]药品领域无序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效果论证[D]. 叶奎英. 复旦大学, 2010(11)
- [8]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D]. 谢嵩. 山东大学, 2008(06)
- [9]ADR严重程度的分级评分及两种ADR分析指数的设计与应用[D]. 李利军.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 [10]注射用华蟾素工艺、质量研究及药效学研究[D]. 薛艳红. 吉林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