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醇为溶剂制备麸蜡生产工艺探讨

异丙醇为溶剂制备麸蜡生产工艺探讨

一、以异丙醇为溶剂制备糠蜡生产工艺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高磊[1](2021)在《亲脂性Pd/有机膨润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脂肪酸甲酯转移加氢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能源需求不断增大,传统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被过度消耗,造成能源短缺,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温室效应。因此,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成为研究热点。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环境友好的生物质能源,其原料来源广泛,具有与柴油燃料相似的理化性质,被认为是石化柴油的理想替代品,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酯交换法是当前工业中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相对简易、反应温度低、可常压进行、安全性高,但由于生物柴油原料组成的差异,得到的生物柴油中通常含有较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造成产品抗氧化能力和低温流动性差、品质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柴油的应用。因此,设计制备高效的加氢催化剂,对生物柴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加氢处理,使其转化为性能稳定、品质较高的顺式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并避免造成产品流动性降低的饱和脂肪酸甲酯及反式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大量生成,对生物柴油加氢提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工作以价格低廉的膨润土为基础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的有机膨润土为载体,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得到新型亲脂性Pd/有机膨润土复合催化剂,考察制备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确定复合催化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分析复合催化剂的结构特征。研究复合催化剂的亲脂性能,并探究复合催化剂的循环及再生性能。在微波辅助下,以甲酸铵为供氢体,水为溶剂,研究复合催化剂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催化转移加氢(CTH)反应,确定CTH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比了微波加热与传统水浴加热对CTH反应的影响,研究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TH反应动力学,最终实现温和CTH反应条件下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高效催化转移加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膨润土为原料,制备亲脂性Pd/有机膨润土复合催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载体中CTAB用量14 wt.%,Pd含量3 wt.%,硼钯摩尔比5:1,还原时间5 h,干燥温度80℃。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利用CTAB改性膨润土,增强了膨润土的疏水性,所制备复合催化剂的表面较为光滑,结构较为松散,是具有狭缝孔的层状介孔材料,催化剂中活性金属Pd颗粒粒径较小,且均匀分散在复合催化剂的外表面及孔道内。复合催化剂亲脂性能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中CTAB含量越高,其亲脂性能越强,催化剂亲脂性能的增强可以有效提高其加氢活性,促进脂肪酸甲酯的CTH反应。与纳米Pd催化剂相比,所制备复合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以及对C18:1和c-C18:1的选择性。复合催化剂循环及再生性能研究显示,催化剂重复使用一次后活性下降明显,但经无水乙醚清洗再生后,连续循环使用5次仍能保持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2)以甲酸铵为供氢体,水为溶剂,微波辅助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TH反应最优工艺条件为:甲酸铵用量40 g,溶剂水量60 g,催化剂用量8 wt.%,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40 min,搅拌转速350 rpm。在最优CTH工艺条件下,反应后C18:2转化率达到78.56%,C18:1产率为72.22%,c-C18:1的生成选择性为70.29%,C18:0含量较低为2.44 wt.%,脂肪酸甲酯碘值降低至94.0。以上表明,在CTH反应过程中,使用复合催化剂催化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加氢,主要转化生成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且没有发生单不饱和组分的深度加氢,实现了温和CTH条件下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选择性高效催化转移加氢。微波辅助对脂肪酸甲酯CTH反应显示出明显的强化作用,可以显着提高C18:2转化率,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脂肪酸甲酯CTH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在复合催化剂作用下,微波辅助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CTH反应可用拟一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此外,催化剂再生实验显示,复合催化剂利用无水乙醚清洗再生后,在脂肪酸甲酯CTH反应中连续循环使用5次,仍保持着优良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王鹏飞[2](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张佳[3](2020)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催化加氢制备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DMCD)是一种常用的聚酯改性材料,也是生产1,4-环己烷二甲醇(CHDM)的重要原料。CHDM是一种生产聚酯的原料,以CHDM为原料生产的聚酯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近年来需求量不断增长。目前DMCD的生产工艺被国外垄断,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究DMCD的制备工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作为原料制备DMCD,考察了催化剂对于DMT加氢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催化剂制备方法、载体性质及活性组分负载量等对于DMT加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基团贡献法估算了 DMT加氢反应的焓变(ΔrHm)、Gibbs自由能变(ΔrGm)以及平衡常数(K),结果表明:DMT加氢制备DMCD的反应是强放热的可逆反应。2.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备了 Ru基催化剂,用于DMT加氢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包括制备方法、载体、Ru负载量)对催化性能有较显着影响,以600℃焙烧的Al2O3作为载体且比表面积大于200 m2/g、Ru负载量为3 wt%时,催化性能最佳。3.将Ru/Al2O3(负载量5wt%)用于固定床反应器中的DMT加氢反应,考察了温度、压力以及H2与DMT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优化后的反应温度为150℃、反应压力为5.0 MPa、H2与DMT摩尔比为50:1,此时DMT的转化率为94.4%,DMCD的选择性为95.7%。4.研究了助剂(Ni、W、Cu、Pt、Mg、Ba)对于Ru/Al2O3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W元素改性可以显着提高DMCD的选择性,优化后的Ru-W/Al2O3催化剂具有与单金属Ru/Al2O3催化剂相比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夏国鹏[4](2020)在《新型MWW结构杂原子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为缓解由化石资源短缺所带来的能源危机问题,从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出发制备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和燃油替代品的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相关研究成为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论文以精细化学品的研发和制备为背景,主要以新型MWW结构分子筛SCM-1(Sinopec Composite Material)作为前驱体,采用固态金属离子交换法制备得到Zr-SCM-1分子筛,并采用了N2吸脱附、ICP、NH3-TPD、XRD、UV-Raman、Py-FTIR等表征方法对分子筛进行了系统地表征。分别考察了 Zr-SCM-1分子筛催化糠醛(FAL)一锅法制备γ-戊内酯(GVL)和环己酮自缩合反应的催化性能。1.采用了固态金属植入法,将金属杂原子Zr植入了载体SCM-1分子筛的骨架结构,成功的合成了 Zr-SCM-1分子筛。通过XRD、FTIR、UV-Raman、XPS等表征手段确定了金属锆植入了分子筛骨架。以新型二维层状Zr-SCM-1分子筛作为催化剂,以异丙醇作为氢源和溶剂,考察了其一锅法催化糠醛制备γ-戊内酯的催化性能,并详细考察了氢源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160℃,反应32 h后,糠醛转化完全,γ-戊内酯(GVL)的产率高达55.7%,中间产物乙酰丙酸(酯)和目标产物GVL的产率超过了 80%。最后考察了 Zr-SCM-1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2.通过改变上述Zr-SCM-1制备过程中草酸浓度,进而实现对SCM-1前驱体硅铝比的调控,进一步通过固态金属植入法制备了不同锆含量的Zr-SCM-1分子筛。并考察了 Zr含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环己酮自缩合反应的影响,筛选出最优催化剂Zr-SCM-1(5)分子筛。在较佳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用量5wt%、反应温度150℃和反应时间4h),环己酮转化率达到了 44.8%,环己酮二聚体选择性为95.7%。此外,Zr-SCM-1(5)分子筛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经3次循环稳定测试后,催化剂活性未有明显降低。本论文设计制备了新型杂原子Zr-SCM-1分子筛,在多种体系下催化平台化合物制备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董伟[5](2020)在《19-羟基孕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孕酮又称孕激素,是由卵巢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激素,其在体内的含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体内孕酮的含量对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精准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常用的检测孕酮含量方法为酶联免疫法(ELISA),该方法采用孕酮类似物与孕酮共同竞争抗体从而实现孕酮含量检测,因此选用与孕酮空间构象最相似的化合物能更专一的竞争抗体,从而测定出孕酮的含量也越准确。本课题组在研究孕酮衍生物时,发现19-羟基孕酮比现有ELISA检测使用的11a-羟基孕酮更接近孕酮空间构象,应更有利于孕酮含量的检测。而现有合成19-羟基孕酮的方法存在反应时间长、收率低且不稳定、手性中心易翻转等不足,因此开发一条收率高、成本低的19-羟基孕酮合成方法为研究其检测孕酮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工艺,确定了其影响收率及手性中心的关键步骤并对其进进行优化改进;在以孕烯醇酮29的乙酰化步骤,以乙酰氯替代醋酐,极大减少了原料吡啶和醋酐的用量而且反应时间由60小时缩至0.5小时;通过探索反应条件,采用廉价易得的NBS替代昂贵的N-溴代乙酰胺制备了化合物31;采用清洁、绿色环保的催化氧化方法替代三氧化铬氧化化合物33.制备了化合物35,该方法不仅成功使氧化和脱溴化氢在“一锅内”进行,而且避免了原方法中C-17位手性中心的翻转,在提高收率的同时简化了操作;化合物35的开环过程中,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实现了“一步法”开环制备目标产品37(19-羟基孕酮),不仅缩短了原工艺步骤(两步法),而且解决了原步骤中收率不稳定这一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开环过程,提出了可能的开环机理。最终本文以孕烯醇酮为原料,经六步反应,以37.96%的总收率制备了19-羟基孕酮,较原工艺11%的收率提高了26.96%。该工艺为19-羟基孕酮及其衍生物制备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以19-羟基孕酮和丁二酸酐为原料,制备了19-羟基孕酮半琥珀酸酯,通过与辣根过氧化酶反应制备了相应的检测孕酮抗原,通过初步研究其与孕酮竞争抗体的结果,发现基于19-羟基孕酮母核的抗原可用于孕酮的检测。

秦永山[6](2020)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无机电荷传输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光电转化效率高、制备工艺简单,且可与晶硅电池等叠层,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当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正值产业化关键阶段,但在电池器件稳定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事实上,除了钙钛矿活性层外,电荷传输材料也对器件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开发廉价、稳定的高性能无机电荷传输材料及其高效薄膜沉积方法对钙钛矿电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NiOx和Zn O两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用无机金属氧化物电荷传输材料,使用低温喷雾燃烧薄膜沉积方法以及薄膜表面缺陷钝化策略,构建了基于全无机电荷传输薄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低温喷雾燃烧法制备NiOx空穴传输薄膜,并构建反式平板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系统探索了燃烧温度、氧化剂/助燃剂比例、薄膜厚度等参数对薄膜形貌组分以及光学、电学性质影响规律,探究了喷雾法相较于旋涂法的优势,明确了薄膜参数与NiOx/钙钛矿界面载流子传输的内在联系。最终得到了光电转换效率为12.7%的钙钛矿电池器件,该器件表现出了较优的工作稳定性,在240h后光电转化效率仍保持初始值的60%以上。(2)采用AlOx钝化NiOx空穴传输层薄膜表面缺陷以增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探索了前驱液浓度对NiOx薄膜形貌的影响,考察了钝化参数与NiOx/钙钛矿界面载流子传输过程的内在联系,明确了AlOx钝化NiOx的机理。在此基础上,钙钛矿电池器件效率可由12.3%提升至14.5%,且240 h后器件光电转化效率保持率可由63%提升至72%。(3)进一步构建了以上述NiOx薄膜为空穴传输层,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 O为电子传输材料的反式平板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系统探索了Zn O胶体溶液浓度与薄膜形貌的关系,考察了薄膜厚度与Zn O/钙钛矿界面载流子传输的关系。最终获得光电转换效率为9.5%的基于全无机电荷传输材料的钙钛矿电池器件,相较于使用PCBM电子传输材料的钙钛矿电池,器件工作240 h后器件效率保持率由59%提升至80%。本论文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荷传输材料提供了新的制备方法,并为器件光电性能及稳定性提出了可行的改进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本论文有图25幅,表格6个,参考文献123篇。

代方林[7](2020)在《催化糠醛加氢转化铪基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传统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发新型高能效、高品位的燃料和化学品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来源丰富和低污染等特点,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木质纤维素通过一系列的催化转化,可获得多种含氧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含氧化合物可作为原料进一步通过加氢等途径,转化成各类精细化学品和液体燃料。由于传统加氢转化是以气态氢气为氢源,存在运输和储存困难、成本较高和易燃易爆等缺点。因此,探索液体氢源替代氢气来实现生物质衍生物的催化转移加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本论文以催化糠醛(Furfural,简称FUR)加氢转化使用的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为研究对象,以有机醇作为氢源,以有机-无机杂化配合物为酸碱双功能加氢催化剂,进行选择性加氢转化制备糠醇(Furfuryl alcohol,简称FFA)的研究。详细考察催化剂的酸碱活性位点、转化效率、产物得率和选择性,并探讨其催化机理、循环使用性和应用前景等。该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催化糠醛加氢转化酸碱双功能催化剂Hf-PDCA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通过简单经济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有机-无机杂化材料Hf-PDCA催化剂,并应用于糠醛的高效催化加氢制备糠醇。通过水热法利用金属氯化物(Hf Cl4)与有机配体1H-吡咯-2,5-二羧酸(PDCA)反应合成Hf-PDCA催化剂。通过表征发现Hf-PDCA催化剂是一种多孔、含氮、非均相的酸碱双功能催化剂。所得的催化剂在糠醛催化加氢转化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以异丙醇为溶剂,在反应温度为120oC和反应时间为2 h的条件下,糠醛转化率可达98.8%,糠醇选择性可达98.5%。该催化剂还可通过简单的过滤洗涤工艺回收,在重复使用6次后催化性能无显着变化,证明了其优异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重复利用性。此外,该催化剂对其它生物质衍生物醛基化合物的加氢转化为相应的醇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2)催化糠醛加氢转化酸碱双功能催化剂Hf-H3IDC-T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上述工作中,我们发现有机配体结构中含氮杂原子基团可以促进加氢反应的进行,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需要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以此为依据,我们对催化剂的制备和有机配体的选择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采用Hf Cl4作为金属离子与4,5-咪唑二羧酸(H3IDC)作为有机配体,在表面活性剂的辅助下水热合成催化剂Hf-H3IDC-T。对制备得到的催化剂Hf-H3IDC-T进行表征,并研究该催化剂在糠醛加氢转化生成糠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得出,在反应温度为120oC、反应时间为1 h、催化剂用量为100 mg的条件下,糠醛可以完全转化,糠醇的选择性可达99.2%。同时发现,有机配体H3IDC咪唑环的氨基大大增加了催化剂的碱性位点,有利于加氢反应的进行。另外,使用CTAB作为模板剂可改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使底物分子更容易到达催化剂的表面,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实验得出催化剂具有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动力学研究显示糠醛转化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低至50.89 k J/mol。同样,该催化剂在其它生物质衍生物醛基化合物的加氢转化中均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

周航[8](2020)在《米糠蜡凝胶油的结晶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天然蜡(米糠蜡,蜂蜡和巴西棕榈蜡)和植物油为原料制作凝胶油,通过分析凝胶油的结晶特性和其物理性质的关系,评价凝胶油代替商用起酥油的可行性。首先对天然蜡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米糠蜡由高级脂肪酸(C16-C30)和高级脂肪醇(C20-C40)构成。C16-C28的高级脂肪酸和C16-C40的长链脂肪醇构成了巴西棕榈蜡。蜂蜡相比于前两种天然蜡碳链较短使其常温下的硬度较低,高级脂肪酸碳链为C16-C26,长链脂肪醇为C18-C40。研究不同冷却速率对凝胶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0℃/min的速率结晶的晶体尺寸均小于以1℃/min速率结晶的晶体。所有样品均为β’型晶体,快速结晶的凝胶油晶体的晶域尺寸相比慢速结晶最大相差2.9倍。凝胶油中米糠蜡的含量越高,凝胶油的熔点越高。快速结晶使得凝胶油网络更坚固,质地更硬。在所有情况下,样品的G’值均高于G"值,且快速结晶的G’值均大于慢速结晶的G’值。因此,快速结晶使凝胶油样品具有更好的物理特性。比较米糠蜡凝胶油和其他天然蜡的结晶特性,我们发现米糠蜡凝胶油具有单一的针状晶体,而蜂蜡凝胶油和巴西棕榈蜡凝胶油则存在不同晶体形态共存的现象。XRD结果显示,三种凝胶油均为β’型晶体。米糠蜡凝胶油具有较窄的DSC熔化范围(65.25℃-74.25℃),蜂蜡凝胶油(30℃-57.75℃)和巴西棕榈蜡凝胶油(58.25℃-82.5℃)显示出较宽的DSC熔化范围。原因在于米糠蜡的成分单一,蜂蜡和巴西棕榈蜡的成分复杂。动态流变结果显示,三种凝胶油均具有一定的固体性质,但是晶体网络很容易被剪切力破坏,具有显着的剪切稀化以及部分结构恢复的能力。持油性结果为巴西棕榈蜡>米糠蜡>蜂蜡。抗氧化能力为米糠蜡凝胶油最强。使用三元混合凝胶油制备曲奇饼干,结果样品1:2的评分最高(75.62分),且总分高于起酥油,由此说明三元混合凝胶油可以从功能上代替起酥油。

万童[9](2020)在《ZIF-8衍生的高活性单原子铁催化糠醛转移氢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生产燃料及化学品已成为了研究热点。糠醛可能是生物质最重要的衍生化学品之一,其化学性质活泼,含有丰富的官能团结构,可转化制备多种含氧燃料分子和化学品。在糠醛众多衍生分子中,通过选择性氢化制备得到的糠醇备受关注。传统的糠醇生产工艺需要使用高污染的含Cr催化剂,开发一种绿色环保的高活性糠醛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成功利用ZIF-8型金属-有机骨架结构作为前体,在微量铁辅助下热解制备得到高活性单原子铁催化剂,该催化剂催化糠醛转移氢化的性能可与目前最先进的催化体系相媲美。反应温度为80℃时,仅需3小时即可获得96.6%的糠醛转化率以及93.3%的糠醇选择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单原子铁催化剂的TOF值高达2271 h-1,是本课题组先前报道的Fe-phen/C-800催化剂的191倍,有力地证明了单原子铁的活性远高于纳米铁。多种常规表征及同步辐射表征手段被用来系统表征催化剂的结构及Fe原子的形态。同时,本课题深入研究了催化剂失活原因,并成功实现了催化剂的再生。底物拓展实验证明Fe-ZIF-8-800催化剂对于–CHO基团的转移氢化具有极高的选择性,而不会使芳族环加氢。同位素实验的探索证明Fe-ZIF-8-800催化剂催化糠醛转移氢化反应是通过分子间氢转移而不是金属-氢键作为中介进行的。此外,本课题还发现铁具有独特的底物适应性。当底物含有伯醇或酚羟基基团时,由于这些基团中的H原子比H供体中的酸性更高,醛的催化转移氢化将被抑制。

钱丽华[10](2020)在《乙酰丙酸水相加氢钴炭限域催化剂的可控制备》文中认为乙酰丙酸(LA)水相加氢制γ-戊内酯(GVL)是重要的生物质转化步骤之一。采用钴催化剂替代贵金属催化剂具有重要的产业化价值,但钴催化剂在水相反应中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采用炭包覆、炭载体表面改性及氮掺杂空心炭限域等方法,在载体和金属钴的界面构建合适的微环境,提高钴催化剂在水相反应中的加氢稳定性,主要结论如下:(1)考察了不同溶剂对Co/Si O2催化剂催化乙酰丙酸加氢转化为γ-戊内酯反应的影响。发现水作为溶剂GVL的选择性最高,而活性较低。同时研究了纯异丙醇溶剂中水的引入对钴催化剂加氢反应的影响。水的引入对反应过程不利,降低了钴催化剂催化乙酰丙酸加氢活性,但促进产物GVL的形成。(2)以等量浸渍法制备了系列Co M/Si O2双金属催化剂,结果发现钌的引入能够显着提高钴催化剂的水相加氢活性。通过一步热解负载在氧化硅载体上的单宁酸和钴钌前驱体配合物,制备得到具有炭包覆层的催化剂(Co Ru@x C/Si O2)。表面炭层的存在提高了金属钴在水相中的抗氧化能力,减少了金属钴的流失,从而显着提高了其乙酰丙酸水相加氢稳定性。(3)采用硝酸氧化和高温热处理的方式对碳纳米管表面结构进行了调控,研究了碳纳米管的表面含氧基团和炭缺陷对钴催化剂水相加氢性能的影响。相比Co Ru/CNTs(未处理),Co Ru/CNTs-O和Co Ru/D-CNTs的加氢性能提高了1倍左右。辅助热处理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活性组分与载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其稳定性。Co Ru/CNTs-O在700℃热处理后,显示出非常优异的水热稳定性。(4)利用单宁酸多酚羟基易于交联聚合的特点,在ZIF-8材料表面聚合得到ZIF-8@tannis的复合材料,经热解得到内外层结构不同的氮掺杂空心多孔炭材料NHPC(nitrogen-doped hollow porous carbon),初步探索了Co Ru/NHPC催化剂的乙酰丙酸水相加氢性能。空心结构的存在使其负载的钴钌金属不易流失,在乙酰丙酸水相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

二、以异丙醇为溶剂制备糠蜡生产工艺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异丙醇为溶剂制备糠蜡生产工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亲脂性Pd/有机膨润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脂肪酸甲酯转移加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柴油简介
    1.3 加氢方式
        1.3.1 氢气直接加氢
        1.3.2 催化转移加氢
    1.4 微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1 微波及微波加热概述
        1.4.2 微波加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5 加氢催化剂
        1.5.1 均相催化剂
        1.5.2 非均相催化剂
    1.6 膨润土概述
        1.6.1 膨润土结构与性质
        1.6.2 膨润土改性及应用
    1.7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亲脂性Pd/有机膨润土复合催化剂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2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
        2.1.3 亲脂性Pd/有机膨润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2.1.4 脂肪酸甲酯的制备
        2.1.5 催化剂活性测试
        2.1.6 脂肪酸甲酯的分析
        2.1.7 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的表征测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各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2.1.1 载体中CTAB含量对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2.2.1.2 Pd含量对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2.2.1.3 硼钯摩尔比对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2.2.1.4 还原时间对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2.2.1.5 干燥温度对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2.2.2 催化剂表征结果及分析
        2.2.2.1 XRD分析
        2.2.2.2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2.2.2.3 SEM-EDS分析
        2.2.2.4 XPS分析
        2.2.2.5 TEM分析
        2.2.2.6 FT-IR分析
        2.2.2.7 TGA分析
        2.2.3 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合成机理
        2.2.4 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的亲脂性能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2.4.1 脂肪酸甲酯最大吸收波长λ_(max)的确定
        2.2.4.2 制作标准曲线及确定线性回归方程
        2.2.4.3 测定不同复合催化剂对脂肪酸甲酯的吸附量
        2.2.4.4 加标回收实验
        2.2.4.5 复合催化剂亲脂性能对催化剂加氢活性的影响
        2.2.5 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加氢效果分析
        2.2.6 不同钯催化剂催化性能对比
        2.2.7 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的重复性和再生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辅助亲脂性Pd/有机膨润土复合催化剂催化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转移加氢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1.2 Pd/有机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3.1.3 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制备
        3.1.4 微波辅助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催化转移加氢实验
        3.1.5 加氢脂肪酸甲酯的分析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TH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3.2.1.1 供氢体甲酸铵用量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TH的影响
        3.2.1.2 溶剂水量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TH的影响
        3.2.1.3 催化剂用量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TH的影响
        3.2.1.4 反应温度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TH的影响
        3.2.1.5 反应时间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TH的影响
        3.2.1.6 搅拌转速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TH的影响
        3.2.2 加氢脂肪酸甲酯分析
        3.2.3 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条件下脂肪酸甲酯CTH反应对比
        3.2.4 微波辅助脂肪酸甲酯CTH反应动力学研究
        3.2.5 催化剂再生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催化加氢制备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DMT简介
        1.2.1 性质
        1.2.2 来源及用途
    1.3 DMCD简介
        1.3.1 性质
        1.3.2 用途
    1.4 DMCD合成方法
    1.5 苯环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1.5.1 高压反应釜
        1.5.2 固定床反应器
    1.6 DMT加氢主要反应
    1.7 研究目的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等体积浸渍法
        2.2.2 沉淀沉积法
        2.2.3 催化剂命名
    2.3 催化剂评价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步骤
    2.4 产品分析方法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2.4.3 定量计算方法
    2.5 催化剂表征
        2.5.1 X射线衍射(XRD)
        2.5.2 低温N_2吸脱附(BET)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EM)
        2.5.4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5.5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第3章 DMT加氢反应热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标准状态下DMT加氢热力学分析
        3.2.1 汽化潜热的计算
        3.2.2 标准状态下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数据
        3.2.3 标准状态下液体的热力学数据
        3.2.4 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数据
        3.2.5 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3.3 热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Ru/Al_2O_3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研究
    4.1 溶剂的筛选
        4.1.1 DMT在8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4.1.2 溶解度模型
        4.1.3 溶解热力学分析
        4.1.4 反应结果
    4.2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影响
        4.2.1 制备方法的影响
        4.2.2 载体形状的影响
        4.2.3 氧化铝载体的筛选
        4.2.4 载体预处理的影响
        4.2.5 Ru含量的影响
    4.3 反应条件的影响
        4.3.1 反应温度
        4.3.2 反应压力
        4.3.3 H_2和反应物摩尔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助剂对Ru基催化剂的影响
    5.1 助剂的筛选
    5.2 助剂含量的影响
        5.2.1 Ni含量的影响
        5.2.2 Pt含量的影响
        5.2.3 W含量的影响
    5.3 催化剂稳定性
    5.4 催化剂表征
        5.4.1 XRD表征
        5.4.2 TEM-EDS表征
        5.4.3 H_2-TPR表征
        5.4.4 NH_3-TPD表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4)新型MWW结构杂原子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分子筛概述
    1.3 生物质简介
    1.4 生物质转化
        1.4.1 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
        1.4.2 生物质制备新型材料
        1.4.3 生物质制备精细化合物
    1.5 γ-戊内酯(GVL)简介
        1.5.1 γ-戊内酯应用简介
        1.5.1.1 作为绿色溶剂
        1.5.1.2 作为燃料油品添加剂
        1.5.2 生物质出发制备γ—戊内酯
        1.5.2.1 氢气直接加氢法
        1.5.2.2 甲酸作为氢源
        1.5.2.3 醇类为氢源
        1.5.2.4 —锅法催化糠醛制备γ-戊内酯
    1.6 环己酮二聚体
        1.6.1 环己酮性质
        1.6.2 环己酮的生产路线
        1.6.3 环己酮下游产品应用
        1.6.4 国内外邻苯基苯酚工艺
        1.6.5 环己酮脱水缩合制备环己酮二聚体机理
        1.6.6 环己酮二聚体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SCM-1的制备
        2.2.2 Zr-SCM-1催化剂的制备
        2.2.3 不同Si/Al比SCM-1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粉末X射线衍射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NH_3吸脱附分析(NH3-TPD)
        2.3.4 N_2吸脱附(BET)
        2.3.5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
        2.3.6 紫外拉曼光谱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9 吡啶红外表征(Py-FTIR)
    2.4 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2.4.1 糠醛FAL一锅法制备γ-戊内酯(GVL)反应
        2.4.2 环己酮缩合制备环己酮二聚体反应
    2.5 产物分析
        2.5.1 产物定性分析
        2.5.2 产物的定量分析
第3章 Zr-SCM-1分子筛一锅法高效催化糠醛制备γ-戊内酯
    3.1 引言
    3.2 催化剂表征
        3.2.1 XRD粉末衍射
        3.2.2 SCM-1分子筛脱铝处理
        3.2.3 SCM-1系列催化剂的SEM表征
        3.2.4 SCM-1系列催化剂的Py-FTIR表征
        3.2.5 紫外拉曼光谱(UV-Raman)表征
        3.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3.2.7 Zr-SCM-1酸性表征
    3.3 糠醛一锅法制备GVL的反应
        3.3.1 不同氢源(反应溶剂)的影响
        3.3.2 糠醛浓度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3.3.4 催化剂循环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CM-1高效催化环己酮缩合制备环己酮二聚体的研究
    4.1 引言
    4.2 分子筛材料表征
        4.2.1 XRD粉末衍射
        4.2.2 ICP和BET表征
        4.2.3 SEM表征
        4.2.4 NH_3-TPD表征
        4.2.5 Py-FTIR表征
    4.3 催化环己酮自缩合反应
        4.3.2 质子酸催化环己酮脱水反应
        4.3.3 固体酸催化环己酮脱水反应
        4.3.4 Zr-SCM-1分子筛催化环己酮自缩合反应
        4.3.4.1 投料比的影响
        4.3.4.2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4.3.5 Zr-SCM-1分子筛循环稳定性研究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19-羟基孕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19-羟基孕酮简介
    1.3 羟基孕酮的制备
        1.3.1 甾体化合物C-11位羟基的引入法
        1.3.2 甾体化合物C-17位羟基的引入法
        1.3.3 甾体化合物C-19位羟基的引入法
        1.3.4 19-羟基孕酮的合成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中间体编号及名称
    2.2 19-羟基孕酮的合成
        2.2.1 制备3β-羟基孕甾-5-烯-20-酮-3-醋酸酯(30)
        2.2.2 制备3β-乙酰氧基-5-溴-6-羟基-5α-孕烷-20酮(31)
        2.2.3 制备3β-乙酰氧基-5-溴-6β,19-环氧-5α-孕烷-20酮(32)
        2.2.4 制备3β-羟基-5-溴-6β,19-环氧-5-孕烷-20酮(33)
        2.2.5 制备6β,19-环氧-4-烯-3,20-二酮(35)
        2.2.6 制备19-羟基孕酮(37)
        2.2.7 19-羟基孕酮琥珀酸酯(38)的合成
    2.3 19-羟基孕酮检测孕酮的应用研究
        2.3.1 ELISA检测
        2.3.2 酶标抗原的制备
        2.3.3 酶活性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0 19-羟基孕酮的工艺合成优化路线
    3.1 3β-羟基孕甾-5-烯-20-酮-3-醋酸酯(30)的合成
    3.2 3β-乙酸基-5-溴-6-羟基-5α-孕烷-20酮(31)的合成
    3.3 3β-乙酰氧基-5-溴-6β,19-环氧-5α-孕烷-20酮(32)的合成
    3.4 3β-羟基-5-溴-6β,19-环氧-5-孕烷-20酮(33)的合成
    3.5 6β,19-环氧-4-烯-3,20-二酮(35)的合成
    3.6 19-羟基孕酮(37)合成
    3.7 19-羟基孕酮半琥珀酸酯(38)的合成
    3.8 检测结果的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无机电荷传输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其分类
    1.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概述
2 实验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 表征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低温喷雾燃烧法制备钙钛矿电池用NiO_x空穴传输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低温喷雾燃烧法NiO_x薄膜及PSCs器件的制备方法
    3.3 NiO_x薄膜性质研究
    3.4 基于NiO_x空穴传输薄膜的钙钛矿电池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AlO_x钝化NiO_x空穴传输薄膜增强钙钛矿电池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AlO_x钝化NiO_x薄膜方法及相应钙钛矿电池制备
    4.3 AlO_x钝化NiO_x薄膜性质研究
    4.4 基于AlO_x钝化NiO_x空穴传输薄膜的钙钛矿电池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全无机电荷传输薄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构建
    5.1 引言
    5.2 ZnO材料的制备及全无机电荷传输层薄膜PSCs器件的制备方法
    5.3 ZnO分散液制备及相应钙钛矿电池器件组装
    5.4 基于全无机电荷传输材料的钙钛矿电池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催化糠醛加氢转化铪基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资源利用
        1.2.1 生物质简介
        1.2.2 生物质转化及利用
    1.3 糠醛,糠醇的性质和用途的介绍
        1.3.1 糠醛的性质和用途
        1.3.2 糠醇的性质和用途
    1.4 糠醛和糠醇的生产现状
        1.4.1 糠醛的生产现状
        1.4.2 糠醇的生产现状
    1.5 糠醛催化加氢制备糠醇
        1.5.1 糠醛催化加氢脱氧生成糠醇的研究概况
        1.5.2 糠醛催化加氢使用催化剂的分类
    1.6 金属有机骨架结构催化剂对加氢催化的研究概况
        1.6.1 MOFs材料结构和性能
        1.6.2 类MOFs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用
        1.6.3 有机-无机杂化物催化剂在糠醛加氢催化中的应用
    1.7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1.7.1 选题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有机-无机杂化物催化剂材料的制备
        2.2.1 Hf-PDCA催化剂的制备
        2.2.2 Hf-H_3IDC-T催化剂的制备
    2.3 有机-无机杂化物催化剂催化糠醛制备糠醇
        2.3.1 催化实验和催化剂的重复利用实验
        2.3.2 产物分析和定量方法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电子显微镜(SEM和 TEM)
        2.4.2 X-射线衍射(XRD)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5 N_2-吸附脱附(BET)
        2.4.6 程序升温脱附(TPD)
        2.4.7 元素分析(ICP-OES)
        2.4.8 热重分析(TG)
        2.4.9 吡啶红外(pyridine-adsorbed FT-IR)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剂HF-PDCA对糠醛的加氢转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表征
        3.2.1 SEM和TEM表征
        3.2.2 BET表征
        3.2.3 FT-IR和XRD表征
        3.2.4 TG表征
        3.2.5 TPD表征
        3.2.6 XPS表征
    3.3 催化性能的研究
        3.3.1 不同催化剂催化糠醛制备糠醇的研究
        3.3.2 不同反应溶剂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3.3.3 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3.4 催化剂用量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3.3.5 Hf-PDCA催化剂的非均相性
        3.3.6 Hf-PDCA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3.4 HF-PDCA催化剂在其他生物质基醛类化合物的加氢转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辅助合成HF-H_3IDC-T催化剂对糠醛加氢催化的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表征
        4.2.1 SEM和TEM表征
        4.2.2 BET和元素分析表征
        4.2.3 FT-IR和XRD表征
        4.2.4 TG表征
        4.2.5 TPD表征
        4.2.6 吡啶红外和XPS表征
    4.3 催化性能的研究
        4.3.1 不同催化剂催化糠醛制备糠醇的研究
        4.3.2 不同反应溶剂影响和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4.3.3 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3.4 糠醛加氢制备糠醇过程中催化剂的用量以及催化剂的非均相性
        4.3.5 Hf-H_3IDC-T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4.4 HF-H_3IDC-T催化剂在糠醛催化加氢制备糠醇的机理研究
    4.5 HF-H_3IDC-T催化剂在其它生物质醛基化合物的加氢转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米糠蜡凝胶油的结晶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米糠蜡概述
    1.2 凝胶油概述
    1.3 选题背景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辅料和凝胶油基本指标及脂肪酸组成测定
    3.2 米糠蜡-大豆油基凝胶油冷却速率对结晶特性的影响
    3.3 米糠蜡凝胶油与其他天然蜡凝胶油的对比研究
    3.4 米糠蜡-大豆油棕榈油基三元混合凝胶油结晶特性的研究
    3.5 凝胶油饼干的参数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9)ZIF-8衍生的高活性单原子铁催化糠醛转移氢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质概况
        1.1.1 生物质简介
        1.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结构
        1.1.3 生物质基平台化学品
    1.2 糠醛和糠醇
        1.2.1 糠醛简介
        1.2.2 糠醛的制备
        1.2.3 糠醇的简介
    1.3 糠醛加氢制糠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含Cr的铜系催化剂
        1.3.2 贵金属催化剂
        1.3.3 过渡金属催化剂
        1.3.4 固体酸-碱催化剂
        1.3.5 碱性催化剂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1.4.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简介
        1.4.2 MOFs在催化糠醛加氢反应中的应用
        1.4.3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s
    1.5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加氢性能评价
        2.3.1 实验仪器
        2.3.2 加氢产物的分析方法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第3章 催化剂表征分析
    3.1 催化剂的形貌表征
    3.2 催化剂中锌、铁含量的测定
    3.3 催化剂的XRD表征
    3.4 催化剂的氮气等温吸附表征
    3.5 催化剂的Raman表征
    3.6 催化剂的EXAFS表征
    3.7 催化剂的XPS表征以及EPR表征
    3.8 小结
第4章 催化剂加氢性能评价
    4.1 催化剂的筛选
    4.2 氢供体对于反应的影响
    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 催化机理探索
    4.5 催化剂稳定性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底物拓展
    5.1 底物拓展实验结果
    5.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乙酰丙酸水相加氢钴炭限域催化剂的可控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质概述
    1.2 生物基化学品概述
        1.2.1 乙酰丙酸的合成和下游转化
        1.2.2 γ-戊内酯的应用前景
    1.3 乙酰丙酸催化加氢制备γ-戊内酯的研究进展
        1.3.1 催化剂的类型
        1.3.2 反应介质的影响
        1.3.3 催化剂的稳定策略
    1.4 选题意义根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及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催化剂表征
        2.2.1 N_2物理吸附表征
        2.2.2 热重分析(TG)
        2.2.3 程序升温脱附-质谱联用(H_2-TPR/TPD)
        2.2.4 扫描电镜(SEM)
        2.2.5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XRD)
        2.2.6 透射电镜(TEM)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8 拉曼光谱(Raman)
        2.2.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OES/MS)
    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2.3.1 催化剂活性评价
        2.3.2 催化剂稳定性实验
第三章 钴催化剂催化乙酰丙酸加氢反应条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溶剂的影响
        3.3.2 水含量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5 反应压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炭包覆钴钌催化剂制备及其对加氢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CoRu/SiO_2 等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4.2.2 CoRu@x C/SiO_2 等相关催化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对乙酰丙酸水相加氢性能的影响
        4.3.2 CoRu/SiO_2 等催化剂分析表征
        4.3.3 CoRu/SiO_2 催化剂稳定性
        4.3.4 炭包覆对CoRu/SiO_2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3.5 CoRu@0.12C/SiO_2 催化剂稳定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纳米管表面改性对加氢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CNTs的处理
        5.2.2 催化剂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处理方式对CNTs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5.3.2 CoRu/CNTs-x的结构特征分析
        5.3.3 CNTs表面结构对CoRu/CNTs-x加氢性能的影响
        5.3.4 热处理对CoRu/CNTs-x催化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氮掺杂空心炭负载钴催化剂及其加氢性能的初探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ZIF-8的制备
        6.2.2 氮掺杂炭(NC)的制备
        6.2.3 氮掺杂空心炭(NHPC)的制备
        6.2.4 CoRu/NC和 CoRu/NHPC-x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ZIF-8、NC和 NHPC-24 的结构表征
        6.3.2 CoRu/NC和 CoRu/NHPC-x的加氢反应催化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以异丙醇为溶剂制备糠蜡生产工艺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亲脂性Pd/有机膨润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脂肪酸甲酯转移加氢研究[D]. 高磊. 广西大学, 2021(12)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3]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催化加氢制备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的研究[D]. 张佳.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新型MWW结构杂原子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研究[D]. 夏国鹏.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19-羟基孕酮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董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无机电荷传输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 秦永山.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催化糠醛加氢转化铪基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代方林. 广西大学, 2020(02)
  • [8]米糠蜡凝胶油的结晶特性及应用研究[D]. 周航.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9]ZIF-8衍生的高活性单原子铁催化糠醛转移氢化[D]. 万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10]乙酰丙酸水相加氢钴炭限域催化剂的可控制备[D]. 钱丽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异丙醇为溶剂制备麸蜡生产工艺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