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上皮-间质相互作用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卢泽原[1](2021)在《维甲类X受体α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机制及20(S)-原人参二醇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多数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患者缺乏认识等因素引起,使得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于肿瘤中的第3位和第2位。CRC的发展常伴有转移,而转移是CRC致死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细胞获得转移性和耐药性的典型转化过程。在EMT过程中,以下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等)和上调间质标志物(vimentin等)表达为特征。WNT/β-catenin是经典的EMT调控通路。β-catenin蛋白进入细胞核内上调Snail和ZEB-1等EMT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维甲类X受体α(Retinoid X receptor alpha,RXRα)属于核受体超家族(NR)成员,可调控众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分化、增殖、凋亡等。近期研究显示,RXRα在一些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但目前在人CRC中,RXRα的表达和EMT诱导的肿瘤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尚不明确。20(S)-原人参二醇[20(S)-Protopanaxadiol,20(S)-PPD]是二醇组皂苷经酸碱催化制备的苷元。研究表明,二醇组皂苷如Rb1、Rb2、Rb3、Rg3等均显示出具有抑制EMT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证明20(S)-PPD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对EMT产生抑制作用,但对CRC细胞的EMT作用尚不清楚。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将探究在CRC细胞中,RXRα在EMT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且探讨20(S)-PPD对CRC细胞EMT过程的干预作用和机制。通过UALCAN数据库,发现RXRα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异常表达。选取20例未接受其他治疗手段的CR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对比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XRα蛋白在各临床病理指标下的表达差异和相关性,以及分别对肿瘤组织中RXRα蛋白及EMT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RXRα表达显着低于癌旁组织;且在N分期中(N0 vs N1-N2)发现肿瘤组织RXRα表达具有显着差异;RXRα蛋白表达与N分期具有显着关联,关联性为中等程度负相关;肿瘤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低于癌旁组织,肿瘤组织中vimentin、Snail和ZEB-1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提示RXRα可能与肿瘤转移有关。为了证明RXRα在EMT中的作用,在4株CRC细胞中选取SW480和SW620细胞进行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W480细胞和SW62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W480细胞和SW620细胞中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情况;体内实验制备CRC肝转移模型。结果显示,在SW620较SW480细胞具有更低的RXRα水平前提下,具有更强的迁移及侵袭能力,以及更低的E-cadherin和更高的vimentin、Snail、Slug、ZEB-1蛋白水平,且SW620比SW480细胞在体内更易发生肝转移。使用RXRα过表达质粒和SiRNA分别干预SW620和SW480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干预RXRα表达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及q RT-PCR实验检测RXRα及EMT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最后使用Intact网络数据库结合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RXRα与β-catenin蛋白间相互作用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RXRα能抑制SW620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显着提高E-cadherin及显着降低vimentin、Snail、ZEB-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同时可抑制β-catenin在细胞核中的表达;沉默RXRα后,促进了SW480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显着降低E-cadherin及显着提高vimentin、Snail、ZEB-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提高细胞核中β-catenin表达;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RXRα与β-catenin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提示在CRC细胞中,RXRα可通过抑制β-catenin核内表达,从而抑制EMT。为了明确20(S)-PPD对CRC细胞的作用机制,使用20(S)-PPD(10、20、及30μM)处理SW620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20(S)-PPD对SW62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及q RT-PCR实验检测20(S)-PPD对SW620细胞中RXRα及EMT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体内实验制备CRC肝转移模型,同时每日灌胃20(S)-PPD(50、100 mg/Kg)观察20(S)-PPD对CRC在体内的作用。采用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将RXRα蛋白晶体结构与20(S)-PPD分子结构进行模拟对接,预测20(S)-PPD与RXRα蛋白的结合能力,并在细胞实验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0(S)-PPD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SW620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显着提高E-cadherin及显着降低vimentin、Snail、ZEB-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同时能够上调RXRα蛋白表达;体内实验中低、高剂量20(S)-PPD均能显着抑制肝脏的结节数量和转移发生率,也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在分子模拟对接中,20(S)-PPD与RXRα的对接位置和RXRα的内源性配体9-顺式维甲酸相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结合能;20(S)-PPD对CRC细胞EMT的抑制作用能够被沉默RXRα的干预手段所拮抗。提示20(S)-PPD对RXRα蛋白具有一定结合作用,RXRα可能是20(S)-PPD作用靶点之一。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临床CRC中,RXRα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在体外与体内实验中,证明了RXRα在EMT中的作用;并且本研究发现了20(S)-PPD的新作用及其机制,为20(S)-PPD开发成中药一类新药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视角。
杨斓[2](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整合策略的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的致命性肺部疾病,主要影响老年群体,至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药物治疗手段有限。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人的转录组学数据探索疾病机制,比较与联系不同病人群体的疾病机制特征;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角度阐释古方人参平肺散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网络调控机制特点,比较与联系不同病人群体的作用机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研究和体外实验研究,验证人参平肺散及其拆方干预特发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O数据库下载GSE150910临床试验中肺移植手术病例的RNA测序原始数据,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挖掘特发性肺纤维化潜在的调控基因集,使用Reactome通路数据库富集分析关键通路与反应,使用R语言差异基因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与正常健康人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关键基因的表达状态。2.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挖掘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病人群体关联的基因模块,使用Reactome通路数据库富集分析不同病人群体的关键通路与反应,比较分析其共性与不同,使用文氏图分析分布在不同特征关联基因模块中的差异表达基因。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策略,使用已发表研究、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apper等资源平台预测古方人参平肺散的潜在靶点,以GSEA分析得到的基因集作为疾病靶点,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Reactome通路数据库预测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的网络调控机制;以WGCNA分析得到的高、中年特征关联基因模块为疾病靶点,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Reactome通路数据库分别预测人参平肺散对高、中年特征的网络调控机制。4.选择前述人参平肺散的网络调控机制中较为突出的TGF-β信号通路为研究对象。选择人参平肺散中的代表成分如 Ginsenoyne D、Ginsenoside 20-Glc-Rf、Notoginsenoside R1、Ginsenoside Rg1、6-Acetylacetonide、Caffeic acid、Timosaponin A1、Timosaponin B Ⅱ、Resveratrol、Rosmarinic acid、Xuelianlactone、Tectorigenin、sarsasapogenin、isomeranzin、glycyrol和Liquiritigenin作为配体,以TGF-β信号通路相关的靶点蛋白HDAC1、XPO1、HS90B、HS90A、A4、1433G、FYN、SRC、EGFR、LRRK2、ESR1、TGFB1、SMAD2、SMAD3和COL1A1为靶点,使用AutoDock进行拟分子虚对接,验证人参平肺散主要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5.采用体外实验方法探讨人参平肺散全方及各拆方组(补益组、清肺组、化痰组)对TGF-β1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表型转化的影响。使用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GF-β通路的成分Smad2/3、上皮间质转化标志α-SMA、细胞外基质1型胶原COL1A1和NADPH 4型氧化酶NOX4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GSEA分析得到9个基因集,分别为HALLMARK上皮间质转化、Kras下游信号、糖酵解、血管生成、G2/M检查点、凝血、Myc靶点V2版、E2F靶点和细胞连接基因集,以及对应的485个领先基因;疾病机制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细胞衰老、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异常、凝血、DNA修复缺陷、细胞连接、糖类代谢和程序性死亡缺陷等;信号通路集中于Ras下游的PIK3/AKT、MAPK6/MAPK4通路,Ras家族通路Rho GTPase,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TGF β家族和TP53转录调控通路等;衰老相关性分泌表型(SASP)因子主要为白介素4和白介素13家族。差异基因分析显示衰老表型相关基因CCND2、CDKN2A、TERT、GDF15、E2F8等均在疾病组显着上调。2.WGCNA分析富集得到疾病机制主要有细胞外基质、细胞应激、免疫、有丝分裂异常、凝血、细胞连接、肌肉收缩和糖脂蛋白代谢等机制,与GSEA分析的富集结果大部分吻合。WGCNA分析得到高龄特征(65岁以上)相关基因1076个,中年特征(55-65岁)相关基因422个,两组的机制都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免疫系统、Ras下游信号系统、TP53细胞周期调控和TGF-β信号通路等。不同的是细胞周期异常、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等反应在中年特征中更为显着;细胞衰老、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和内质网应激等在高龄特征中更显着富集。与高、中年特征关联的差异基因分别有203个和39个,其中有4组差异基因具有高度相关性,且与高龄特征相关,分别是(1)CDH2、SFRP1、SERPINE2、CXCL12、SFRP4和GEM,与上皮间质转化活动密切相关。(2)GREM1、VCAM1、PTHLH和RGS4,与上皮间质转化活动密切相关;(3)SLC7A5和HIF1A,与G2/M检查点活动有关;(4)UGT2B17和SLC12A3,与Kras下游信号密切相关。3.靶点整理共获取人参平肺散的药理靶点608个,与GSEA分析得到的基因集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核心靶点152个,机制主要涉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细胞周期、DNA修复、TP53和FOXO为代表的转录调控活动、氧化应激和致癌基因诱导的衰老、SASP、固有凋亡途径、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细胞因子、固有免疫系统、雌激素受体介导的信号系统、Ras下游信号和TGF-β1信号通路等。人参平肺散成分与中、高年特征相关基因的核心干预靶点各有83个和90个,分别富集后,机制都主要涉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细胞周期、TP53为主的转录调控活动、DNA修复、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衰老、SASP、免疫反应、Ras下游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等。不同之处在于高龄组中金属蛋白酶的泛素化反应,SKP2介导的p27/p21的降解反应,获得性免疫反应尤为显着,此外致癌基因诱导的衰老、SASP和固有凋亡等也显着富集。中年组中FOXO、E2F6为主的转录调控活动和Toll样受体3层级反应为主的固有免疫反应尤为突出,此外囊泡运输、血小板聚集、焦亡和坏死也富集明显。4.经过计算机模拟对接验证,除了人参成分Ginsenoyne D的结合分数略低以外,其它成分与TGF-β通路成分HDAC1、XPO1、TGFB1、SMAD2和SMAD3蛋白的结合分数都达到了-5 kcal mol-1 以下。除知母成分Timosaponin AI、Timosaponin BⅡ对HS90A蛋白,人参成分Ginsenoyne D对HS90B和EGFR蛋白,桑白皮成分Xuelianlactone对LRRK2蛋白的结合分数较低,其它成分对TGF-β通路的间接作用靶点HS90B、HS90A、A4、1433G、FYN、SRC、EGFR、LRRK2和ESR1蛋白结合能力都达到了-5 kcal mol-1以下。所有成分与COL1A1蛋白结合能力都达到了-5 kcal mol-1以下。5.体外实验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可明显降低α-SMA和COL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可以影响α-SMA和COL1A1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转录后调控;全方组和清肺组可显着降低p-SMAD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全方组和清肺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转录后调控都有明显疗效,补益组和化痰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调控作用;全方组和清肺组可显着降低p-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补益组可显着降低mRNA水平,但蛋白表达无差异,说明全方组和清肺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转录后调控都有明显疗效,补益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水平有明显调控作用,化痰组对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调控作用;全方组及各拆方组均可显着降低NOX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说明全方组和各拆方组可以影响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转录后调控。结论:1.研究发现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人的疾病机制与上皮间质转化、凝血、血管生成和糖酵解有关,并存在p16、TERT、CCND2和GDF15等细胞衰老表型,推测可能与Kras、Myc致癌基因诱导的衰老机制有关。研究既肯定了以往特发性肺纤维化异常基因与机制的研究,也发现了新的疾病机制特点和分子标志,如细胞周期异常、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在55-65岁人群更为显着,细胞衰老、线粒体应激和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在65岁以上人群更为显着,得到了具有高度关联性,且与65岁以上特征相关的差异基因如GREM1、VCAM1、PTHLH和RGS4等。这些结果可能成为疾病的潜在靶点。2.人参平肺散可能通过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细胞周期、DNA修复、基因转录调控、氧化应激和致癌基因诱导的细胞衰老和免疫反应等机制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可能通过金属蛋白酶降解,SKP2介导的p27/p21的降解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等机制干预65岁以上的病人;可能通过FOXO、E2F6的转录调控活动和固有免疫反应等机制干预55-65岁的病人。这些结果可能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人参平肺散的代表成分与TGF-β信号通路中的成分蛋白和间接反应蛋白结合能力良好,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章体外实验显示,人参平肺散全方和各拆方组可下调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间质标志α-SMA的升高,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人参平肺散全方及拆方组均可减少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COL1A1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人参平肺散全方和各拆方组均可下调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的促ROS生成酶NOX4的升高,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压力。此外,人参平肺散全方和清肺组均可以抑制TGFβ的通路成分SMAD2/3的磷酸化。综上所述,人参平肺散可改善TGF-β1诱导后肺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可能是通过下调TGF-β通路中的SMAD2/3的磷酸化从而抑制了间质转化、细胞外基质沉积和氧化应激而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于冲[3](2021)在《肿瘤、上皮间质转分化和干细胞的机制、关系以及异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是目前对人类生命最具威胁的疾病之一。癌症的复发和转移是癌症治愈中最大的障碍。很多的学术研究表明肿瘤如果不转移不会导致死亡,如果转移到其他器官那就是非常致命的了。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癌症的复发和转移。癌症干细胞被称为“癌症的种子”,它与癌症的复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皮间质转分化是癌症转移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上皮间质转分化过程能够帮助肿瘤细胞迁移到其他组织去。而且,上皮间质转分化过程也可以使没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变为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异质性在生物体中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干细胞中。近期的研究表明,在癌细胞和癌症干细胞中,异质性也是非常明显且令人很头疼的,异质性可以导致很多亚型,这些亚型可以表现为癌症不同的特异性,这使癌症的治疗更加的困难。而且,众多癌症的元态(meta-states)可以导致癌症转移几率成倍的增长。在本文中,我们致力于能够用一个统观的方式全面量化癌症、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癌症干细胞的机制和关系。这能够帮助我们系统的理解癌症、癌症转移和癌症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物理机制。同时,我们从遗传和表观遗传两方面量化分析了癌症细胞、干细胞和癌症干细胞的异质性。从本质上探索癌症细胞、干细胞和癌症干细胞的异质性,这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细胞层面洞察治疗、治疗抗药性和癌症的复发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我们构建了一个基因调控网络,其中包括有关干细胞,癌症,癌症干细胞的相关基因和微小RNA(microRNA)。在这个网络中,包括了一个干细胞标志性基因OCT4,两个癌基因P53和MDM2,一个关于上皮间质转分化过程的相关基因(癌症转移)ZEB,和两个微小RNA,miR-145和miR-200,这两个微小RNA在基因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上述提到的基因和微小RNA以及他们之间的调控关系均来源于文献的搜索(文本挖掘)。2.我们使用Gillespie算法来模拟我们的基因调控网络。为了从遗传和表观遗传方面准确的研究,我们设定了一系列在调控过程中的参数,比如蛋白质绑定(解离)相应基因结合位点的速率,蛋白质自身的合成(降解)速率等。3.我们通过能量地貌模型量化地描述了在绝热和非绝热状态下干细胞、癌症干细胞、癌症三个层面的特征。在绝热状态下(基因间相对快的调控速率),有七个稳态出现分别是:干细胞态、癌症干细胞态、癌症态、癌前态、正常态,发炎态和增生态。在非绝热状态下(基因间相对慢的调控速率),众多元稳态出现,这可以从根本上解释异质性的产生。4.我们计算了势垒高度和各个态之间的通量。势垒高度决定了态的稳定性和从一个态转移到另一个态的转移速率。这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量化的角度理解癌症的机制。在这个能量地貌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条从正常态到癌症态的通路。我们计算了这三条通路的通量。这可以帮助我们得到这三条通路中,哪个通路在癌症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5.我们使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来揭示哪个调控更敏感。在癌症和干细胞层面,我们发现了三个重要的基因调控:mir200-|ZEB;OCT4→OCT4 and P53→P53.这些调控在治疗癌症方面会很有价值,比如在药物设计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在癌症的临床实验方面提供相应的依据。
苗勇男[4](2021)在《JAK-STAT3信号途径介导VGLL1调控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LCA)是指起源于膀胱壁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统计,膀胱癌患者居新发癌的第十位。膀胱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与前者相比,后者预后差,出现远处转移后其生存率更低,5年生存率仅为8.1%。肌层浸润型膀胱癌的高侵袭性、高转移性表型是患者致死的首要病因。目前,大多数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的患者诊断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TURBT),随后进行膀胱内化疗或卡介苗的生物治疗。而患有肌层浸润型膀胱癌的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行TURBT,另一小部分患者行膀胱切除术,术后采用化放疗。但是对于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手术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有患者术后发生转移和复发的情况。因此,为了膀胱癌患者更好的治疗和预后,急需寻找全新的治疗靶点。JAK/STAT信号通路是一条由细胞因子刺激的信号转导通路,该通路主要由三个成分组成,包括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酪氨酸激酶JAK和核转录因子STAT。JAK/STAT信号通路可以被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激活(例如白介素,干扰素和EGF家族成员),这些因子与它们各自的跨膜受体结合,其中就包括酪氨酸激酶JAK,后者在配体诱导的受体构象变化后被激活。这些活化的酪氨酸激酶JAK会磷酸化接着与核转录因子STAT受体结合后,STAT被JAK磷酸化后激活并形成二聚体入细胞核,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启动子序列以激活其靶基因的转录。JAK/STAT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干细胞维持和分化以及免疫炎症反应等细胞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有文献报道,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多种基因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JAK-STAT信号通路介导T淋巴细胞活化,从而降低抗PD-1免疫疗法的疗效。在膀胱癌中JAK/STAT信号途径作为重要的调节机制参与促进膀胱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但对VGLL1在膀胱癌中的调控作用尚无研究报道。VGLL1(Vestigial-like1)是以果蝇转录共激活因子Vestigial(Vg),VGLLs家族由VGLL1-4组成。它们含有TOUDU结构域,介导与TEA结构域转录因子(TEADs)的相互作用。有学者发现,VGLL1-TEADs和YAP-TEADs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相似性,两者的功能也基本一致,VGLL1在胃癌、乳腺癌、卵巢癌均呈高表达,具有促进胰腺癌、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而VGLL4却与YAP竞争结合TEADs,在肺癌、膀胱癌中发挥肿瘤抑制因子作用。已有相关文献报道,VGLL1通过结合TEAD1驱动人类乳头瘤病毒早期基因的转录,VGLL1可以作为一种由胰腺和基底样乳腺癌共同表达的靶向性胎盘抗原,VGLL1通过被PI3K/AKT通路调节影响胃癌的进展及不良预后,但VGLL1在膀胱癌中的功能尚未见报道,因此探索VGLL1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免疫组化明确VGLL1作为膀胱癌不良预后影响因素并且验证VGLL1增强膀胱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JAK/STAT3信号通路对VGLL1的调控机制,丰富VGLL1作为癌基因在膀胱癌进展中的机制,为膀胱癌临床治疗提供的新的治疗靶点。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VGLL1在泛癌中的表达;VGLL1在膀胱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VGLL1对膀胱癌临床分期的影响2.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分析VGLL1在膀胱癌不同级别的表达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3.CCK-8法检测VGLL1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细胞划痕实验检测VGLL1对膀胱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5.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VGLL1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6.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VGLL1对上皮间质转化标记物的影响7.GSEA基因富集分析,寻找VGLL1相关的信号通路JAK/STAT8.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与VGLL1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STAT39.免疫荧光染色(IF)检测VGLL1与STAT3在膀胱癌细胞内的定位10.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VGLL1与STAT3在膀胱癌细胞内的相互作用11.qPCR检测VGLL1敲低或过表达对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2.Western Blot检测VGLL1的敲低或过表达对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3.免疫荧光染色(IF)检测VGLL1的敲低或过表达对STAT3在膀胱癌细胞内定位的影响14.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VGLL1-STAT3相关侵袭转移下游靶基因MMP7、MMP915.qPCR检测VGLL1对MMP7、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16.Western Blot检测VGLL1对MMP7、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VGLL1在泛癌中膀胱癌的表达水平最高2.VGLL1在膀胱癌中高表达、与疾病分期分级有关,影响不良预后3.VGLL1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4.GESA富集分析,VGLL1与JAK/STA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5.VGLL1与STAT3可以在膀胱癌细胞核内共结合6.VGLL1可以招募STAT3磷酸化入核7.VGLL1参与STAT3对下游靶基因MMP7、MMP9的转录调控结论:1.VGLL1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并影响不良预后2.VGLL1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影响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3.VGLL1与STAT3相互结合并招募STAT3入核参与下游靶基因调控4.VGLL1参与STAT3调控MMP7、MMP9的转录调控
戴小凡[5](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作为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征,占癌症相关死亡率的13%,确定的危险因素包括种族、高龄、遗传家族史和雄激素水平。在PCa的病理生理学方面,雄激素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类固醇激素,它主要通过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发挥效应,可以控制前列腺的发育、生长及分化,当撤除雄激素后,会造成前列腺细胞凋亡,在男性特征的发展和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雄激素的调控失衡与PCa发病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PCa的治疗中经常使用AR拮抗剂和化学去势疗法控制PCa的进展,其中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是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方法。然而,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绝大多数原发性PCa最终获得ADT耐药性,从而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这是目前临床上治疗PCa的难点与热点之一。因此,进一步探索PCa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PCa发生发展的机理,有助于我们开发PCa新的诊断标记物和预后指标,有助于我们寻找治疗PCa的新靶点,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随着ENCODE项目的发起和完成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并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更加的意识到Lnc RNA在生理病理条件下或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最近几年关于Lnc RNA在癌症中的研究最为广泛。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etastasis associated in lung 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在2003年首次被发现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有关,随后大量的研究发现MALAT1也可以在不同系统器官的肿瘤中高表达,如消化系统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等,虽然MALAT1在PCa的研究中也有报道,但MALAT1在PCa中的作用机制仍然报道较少,并且MALAT1和AR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仍尚待阐明。目的意义:(1)通过研究MALAT1在PCa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析MALAT1与PCa的临床相关性,明晰MALAT1在PCa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2)通过体外实验研究MALAT1如何影响PCa的发生发展以及MALAT1是否参与AR信号通路的调节,进一步探索MALAT1在PCa中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MALAT1对裸鼠体内PCa移植瘤的影响,进一步验证MALAT1在体内对PCa的作用。(3)通过研究MALAT1在PCa中的具体作用及内在机制,探讨MALAT1作为PCa新的肿瘤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为PCa的诊断和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MALAT1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PCa的临床相关性,ROC曲线分析MALAT1在PCa中的诊断价值,基因富集分析预测MALAT1在PCa中可能发挥的作用。(2)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沉默MALAT1对PCa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沉默MALAT1对PCa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4)CCK8检测在有无雄激素刺激下,沉默MALAT1对PCa细胞增殖的影响。(5)流式细胞术检测在有无雄激素刺激下,沉默MALAT1对PCa细胞周期的影响。(6)Western blot检测在有无雄激素刺激下,沉默MALAT1对PCa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7)查阅文献、查询生信分析数据库预测MALAT1的候选靶基因mi RNA,然后预测mi RNA的种子序列所结合的靶标3’UTR。(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挽救性实验验证MALAT1/mi R-1-3p/CORO1C,MALAT1/mi R-320b/AR信号轴在PCa细胞中的作用机制。(9)裸鼠移植瘤模型验证沉默MALAT1对体内PCa细胞成瘤的影响。结果:(1)MALAT1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MALAT1表达的高低与Gleason评分、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高表达MALAT1的PCa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的患者,ROC曲线分析MALAT1在PCa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预测了MALAT1显着富集在侵袭转移和细胞周期调控通路中。(2)MALAT1在PCa细胞系LNCa P和22Rv1中高表达,沉默MALAT1可以抑制LNCa P和22Rv1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能力。有无雄激素刺激下,沉默MALAT1都可以抑制LNCa P和22Rv1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3)生信分析和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mi R-1-3p能够与MALAT1和CORO1C m RNA 3’UTR直接结合,并且MALAT1能够与CORO1C m RNA 3’UTR竞争性结合mi R-1-3p,促进CORO1C表达。挽救性实验验证了抑制mi R-1-3p或过表达CORO1C能够消除沉默MALAT1所诱导的LNCa P和22Rv1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4)雄激素能够刺激LNCa P和22Rv1细胞中MALAT1和AR的表达,无论雄激素是否刺激,沉默MALAT1都能够抑制LNCa P和22Rv1细胞中AR的表达。生信分析和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了MALAT1能够与mi R-320b结合,MALAT1与AR m RNA 3’UTR能够竞争mi R-320b的结合位点。挽救性实验验证了抑制mi R-320b或过表达AR能够逆转MALAT1沉默所引起的PCa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的改变。(5)沉默MALAT1能够抑制裸鼠体内PCa移植瘤的生长,降低肿瘤组织中PSA和AR的表达。结论:(1)MALAT1在PCa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其可能作为促癌基因影响前列癌的发生发展,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对PCa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体外实验证明了MALAT1可以通过MALAT1/mi R-1-3p/CORO1C调控CORO1C表达以及通过MALAT1/mi R-320b/AR信号轴参与AR信号通路影响PCa的发生发展。(3)体内实验证实了沉默MALAT1可以抑制裸鼠体内PCa移植瘤的生长,该基因有望作为前列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张苗苗[6](2020)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细胞表面性质》文中研究说明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具有高分辨率和超灵敏等特点,已发展成为在近生理条件下研究生物分子和活细胞表面性质的有力工具。它不仅可以用于表征样品的表面形貌特征,而且能够定量测定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细胞表面蛋白与相应配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质。本论文基于AFM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基于AFM的单分子力谱技术结合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与肝素分子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通过单分子力谱实验,得到了 VEGF165/肝素复合物的解离力,以及解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VEGF165/肝素复合物的MD模拟结果显示,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在VEGF165蛋白和肝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MD模拟轨迹,采用分子力学Poisson-Boltzmann溶剂可及表面积(MM-PBSA)方法计算了VEGF165/肝素复合物的结合自由能。本研究为了解VEGF165蛋白和肝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2.基于AFM的峰值力轻敲技术研究活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生物力学特性,评估了三七总皂苷(PNS)对单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机制。结果表明,PNS可有效防止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细胞杨氏模量降低,帮助细胞维持基本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结合免疫荧光分析,我们认为提高细胞骨架的稳定性是PNS在氧化损伤过程中对HUVEC起保护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研究为探索中药在单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 AFM在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巨大潜力。3.基于AFM的定量纳米力学成像技术研究了膀胱癌T24细胞在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中形貌、力学性质和细胞表面的肿瘤标志物分子——E-钙粘蛋白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与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相比,T24细胞具有部分间质特征,且TGF-β1可以诱导T24细胞持续发生EMT。在EMT过程中,T24细胞内的细胞骨架重排和F-肌动蛋白形成,引起了细胞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同时,利用分子识别成像技术定量表征了 EMT过程中T24细胞表面微量的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展现了 AFM在细胞表面微量蛋白表征方面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在单分子、单细胞水平上加强了我们对膀胱癌细胞EMT过程的认识,使我们对肿瘤细胞转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韩文秀[7](2020)在《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过调节COL1A1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胃癌是全球发病率第5,死亡率第3的恶性肿瘤。胃癌的诱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肥胖、吸烟等。此外,胃癌的发生还与患者的基因和生活环境相关。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由于胃癌早期筛查尚不普及,因此我国胃癌患者往往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早期胃癌经内镜下或外科手术切除预后较好,而中晚期胃癌由于肿瘤的浸润、转移,手术效果往往不佳,需要联合化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德国外科医生Siewert在1999年提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这一概念,并把胃癌分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和非贲门区腺癌,两者在病因、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虽然全球的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发生率却不降反增。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由于我国的胃镜筛查覆盖患者还比较少,大多数患者均在出现明显的胃灼热、上腹痛和进食哽噎等临床症状后才就诊。此时胃癌已经发展至中晚期,手术难度较大且容易复发,通常需要联合化疗或者放疗进行肿瘤的综合治疗。因此,研究影响胃癌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胃癌的化疗靶点,有利于提高胃癌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减轻患者的痛苦与负担。Ⅰ型胶原蛋白(COL1A1)是一种细胞外基质中起连接作用的关键结构蛋白,之前的研究发现COL1A1在成骨过程和骨质疏松中发挥作用,最近文章提出COL1A1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联,可能参与调节肿瘤的增殖、迁移等过程。钙库操纵钙内流(store-operated Ca2+entry,SOCE)是最常见的维持细胞内Ca2+稳态的方式之一,其通过细胞膜表面的钙释放激活Ca2+通道家族蛋白(Ca2+-releaseactivated Ca2+channel protein,Orai)形成Ca2+进入细胞的离子通道,内质网/肌浆网上的基质相互作用分子(Stromal-interacting molecule,STIM)感受Ca2+内流并调节Orai蛋白的活性,从而实现调节细胞内Ca2+浓度的功能。众所周知,Ca2+本身作为第二信使参与调节细胞的收缩、胞吐、基因表达以及增殖等过程,并能够激活多种下游信号通路实现各种生理功能。SOCE信号通路已经被发现参与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过程。但其在胃癌中是否参与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尚不清楚。STIM蛋白质家族是一种位于内质网的蛋白,可以感知内质网腔中钙浓度的变化。在多种细胞内,STIM1和STIM2都是调节内环境钙离子水平稳定的必需蛋白质。Orai蛋白分布在细胞的细胞质膜中,当内质网内存储的钙离子减少时可以被激活控制钙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质内。有研究发现Orai1和STIM1蛋白在多种癌症中的过度表达,如:宫颈癌、肝癌以及胶质瘤。且Orai1和STIM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相关。肝细胞核因子4α(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α,HNF 4α)是一种在肝脏中参与调节细胞糖、脂质代谢、上皮细胞分化和上皮细胞间连接的转录因子。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其可以通过影响细胞中STIM1蛋白的表达来调节细胞中的钙库操纵钙内流。此外,肝细胞核因子4α还在腺、肾脏、胃和肠道的上皮中广泛表达。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在受到外来信号分子的刺激或者内内源性基因的选择表达后,发生细胞骨架的重构和细胞功能的改变,从而转变成具有间质细胞特点的过程。上皮间质转化已经被发现参与包括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当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后,其表达的上皮细胞特征蛋白会减少,如:E-cadherin。而表达的间质细胞特征蛋白会增多,如:N-cadherin、vinmentin和STAT3/Snai。同时,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细胞迁移运动的能力增强,相邻细胞的连接更加松散,因此容易随血液、淋巴液向远端转移。本研究将从以下方面阐明COL1A1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和胃癌细胞增殖、迁徙和上皮间质转化:(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胃癌患者的基因芯片,然后分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筛选出在胃癌中可能发生改变的基因。接着对胃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找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基因;(2)对胃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OL1A1蛋白、STIM1蛋白和HNF 4α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3)选择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通过si RNA转染抑制COL1A1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免疫印迹实验分析COL1A1蛋白对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影响;(4)选择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使用BTP2或转染Orai1 si RNA抑制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过钙成像、免疫印迹实验分析钙库操纵钙内流对SGC7901细胞COL1A1蛋白的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5)选择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通过si RNA转染抑制HNF4α蛋白的表达,通过钙成像、免疫印迹实验分析HNF 4α蛋白对SGC7901细胞钙库操纵钙内流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分析COL1A1蛋白对胃癌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上下游信号通路,并在未来给胃癌的非手术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本课题研究发现:胃癌组织中明显上调的基因有COL1A1和SPP1,在胃癌术后患者中,COL1A1高表达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COL1A1低表达组,SPP1高表达与低表达组之间的术后生存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并且胃癌组织中COL1A1蛋白、STIM1蛋白和HNF 4α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接着,在胃癌SGC7901细胞株中发现COL1A1蛋白可以影响细胞的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并且在胃癌SGC7901细胞株中,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路可以被钙库操纵钙内流抑制剂BTP2和Orai1 siRNA抑制,提示该细胞内存在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路。在SGC7901细胞中,钙库操纵钙内流可以调节COL1A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且影响SGC7901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最后,HNF 4α可以调节SGC7901细胞中钙库操纵钙内流和STIM1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并且PI3K/Akt、钙调蛋白和NFκB可能参与其中。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得出结论:COL1A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上调,COL1A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越高,胃癌患者的预后越差。钙库操纵钙内流可以调节COL1A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SGC7901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并且这一过程受到HNF 4α蛋白的调控。
苗慧[8](2020)在《miR-137靶向调控GREM1基因对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GREM1基因对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探索miR-137靶向GREM1基因对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并初步观察GREM1对宫颈鳞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GEO数据库,获得宫颈癌相关表达芯片。对芯片中宫颈癌组织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的基因表达进行差异分析,筛选获得宫颈癌差异表达显着的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靶基因的上游调控miRNA进行预测,运用生物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miR-137和GREM1的靶向关系预测结果进行鉴定。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REM1、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宫颈癌组织中EMT状况及其与GREM1的相关性。q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各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通过增强或减弱miR-137和GREM1的表达,检测miR-137对GREM1的调控作用。运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以及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力、划痕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裸鼠成瘤实验观察体内成瘤的变化。上述功能试验验证miR-137介导TGF-β/Smad信号通路。应用MTT方法初步检测GREM1对宫颈癌Si Ha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对宫颈癌相关基因表达芯片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GREM1基因在宫颈癌中高表达。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发现miR-137和GREM1基因具有匹配的靶向调控关系。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显示miR-137能够靶向抑制GREM1基因的表达。与癌旁组织比较,宫颈癌组织中miR-137、Smad4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GREM1、TGF-β1、Smad2、Smad3、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在宫颈癌组织中,miR-137和GREM1的m RNA表达情况与FIGO分期的早晚、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否存在脉管浸润、肿瘤分化程度以及肿瘤大小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上调miR-137的表达,宫颈癌细胞中GREM1、TGF-β1、Smad2、Smad3、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Smad4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细胞增殖率、克隆形成率和侵袭、迁移能力及S期细胞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裸鼠成瘤生长减慢。抑制TGF-β1表达可以逆转miR-137低表达引起的宫颈癌细胞增殖加快、侵袭迁移能力增强和细胞凋亡减少。用顺铂、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作用于Si Ha细胞后,MTT结果显示,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各组细胞相对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和对照组相比,癌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在si RNA GREM1组中显着降低,在GREM1过表达组中则显着升高。结论:miR-137靶向调控GREM1基因的表达。宫颈癌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EMT)处于激活状态,GREM1基因促进宫颈癌EMT进展。miR-137通过靶向抑制GREM1基因表达进而抑制宫颈癌EMT以及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和体内成瘤生长,并促进癌细胞凋亡。抑制TGF-β表达可以逆转miR-137低表达引起的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变强、细胞生长加快以及凋亡减少。miR-137通过靶向抑制GREM1基因,从而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抑制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GREM1高表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郭佳[9](2020)在《活性氧促进肺支气管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肺腺癌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环境污染物、偶然的化学接触以及电离和紫外线辐射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作为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常常受到ROS的攻击。ROS会加速肺的纤维化进程,也可以促进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但ROS参与肺纤维化和肺癌细胞迁移的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其中,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肺纤维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过量的ROS会引起DNA的氧化损伤。因此,对DNA损伤修复产物8-氧鸟嘌呤(8-oxoG)与肺EMT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另外,肺癌细胞迁移是造成肺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趋化因子SDF-1与其特异性受体CXCR4和ACKR3参与肿瘤细胞向靶器官的迁移和侵袭。然而,在肺癌细胞迁移过程中ROS与CXCR4和ACKR3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重点研究了:(1)8-oxoG与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EMT的关系;(2)ROS对肺腺癌细胞迁移能力、CXCR4和ACKR3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8-oxoG对肺支气管上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和EMT标志基因的影响;随后,向小鼠气管灌注GOx或者8-oxoG,观察了对肺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Transwell实验研究了GOx对A549细胞向SDF-1迁移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GOx对CXCR4和ACKR3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8-oxoG使HBEC细胞由经典的鹅卵石上皮细胞形态转变为间质细胞形态,使α-SMA的蛋白表达量上升、SNAI1蛋白表达量上升和E-cadherin蛋白表达量下降,也使α-SMA和SNAI1的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这些EMT标志蛋白的变化共同表明8-oxoG处理会诱导HBEC细胞发生EMT;虽然E-cadherin的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但不排除经过更长的时间会表现出下降的可能性;β-catenin的mRNA表达量虽然无显着变化,但有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现象;collagen I和FSP1的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也与EMT相符。2.GOx处理一周的小鼠肺组织的肺泡出现大量白细胞;GOx和8-oxoG处理两周的小鼠肺组织成纤维细胞增多,伴有胶原沉积,表明ROS和8-oxoG能够引起肺纤维化。3.SDF-1能够显着地引起A549细胞迁移;GOx能够使A549细胞产生ROS,并显着增加A549细胞对SDF-1的敏感性;GOx刺激可以使CXCR4的mRNA表达量在12和24 h时均显着上升,ACKR3的mRNA表达量在12 h显着上升和24 h时显着下降。结果提示我们,A549对于SDF-1敏感性的增加可能是CXCR4的表达量上调引起的。综合以上结果,ROS的DNA损伤修复产物8-oxoG引起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EMT和肺纤维化。此外,ROS增加了SDF-1的受体CXCR4的表达量,并增加了肺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本论文的完成对于深入了解ROS引起肺纤维化和肺腺癌转移的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沈二栋[10](2020)在《MiR-93-5p靶向调控AHNAK介导Wnt信号通路对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排第4,死亡率排癌症死因的第2位。在我国,胃癌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根据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胃癌发病人数约为67.9万,死亡人数约为49.8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因此,胃癌的防控仍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卫生问题。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单链非编码RNA,类似于s iRNA的小RNA分子,由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编码、非编码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中,长度大约为22个核苷酸RNA片段,通过核酸序列的互补性结合到特定的靶mRNA上,mi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端非翻译区或者编码序列的互补序列特异性结合而识别靶标,并通过RNA诱导沉默复合物来降解靶mRNA或者抑制翻译过程,从而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Mi R-93-5p位于染色体11q22.1,该基因常作为致癌因素,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已有研究表明,miR-93-5p在恶性肿瘤中作为癌基因直接靶向调控AHNAK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基于此,本论文拟研究miR-93-5p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索miR-93-5p靶向调控AHNAK介导Wnt信号通路影响胃癌的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GEO数据库,检索获取胃癌相关miRNA及mRNA表达芯片,并进行差异分析。对差异miRNA取交集,确认后续研究对象。进一步利用TargetScan数据库对miRNA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mRNA表达芯片分析结果取交集,确认后续研究基因。2、收集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胃癌患者95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qRTPCR检测组织中miR-93-5p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析。3、生信分析和荧光素双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93-5p与AHNAK的靶向关系,T 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和侵袭,细胞形态观察miR-93-5p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AHNAK、wnt-1、β-catenin、p-β-catenin、Kremen、Axin2、LRP5和LRP6及EMT相关因子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变化。4、免疫荧光检测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表达,TOP/FOP荧光素酶实验检测AHNAK是否可以与β-catenin的结合。结果:1、对胃癌miRNA表达芯片分析结果取交集,确认后续研究对象为miR-93-5p。2、对该miRNA在Target Scan数据库的预测结果与mRNA表达芯片中显着下调的基因进行Venn分析,最终获得2个潜在靶基因。进一步对两个基因进行分析,发现AHNAK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胃癌组织中miR-93-5p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OS和DFS生存期差相关。3、生信网站预测与荧光素双报告基因实验验证AHNAK是miR-93-5p的直接靶基因,抑制miR-93-5p可上调AHNAK的表达。迁移侵袭实验表明,下调miR-93-5p和过表达AHNAK均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而过表达AHNAK则可以逆转miR-93-5p对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强。4、MiR-93-5p调控AHNAK促进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MiR-93-5p通过靶向抑制AHNAK调控Wnt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发现miR-93-5p可能通过靶向抑制AHNAK,进而激活Wnt信号通路,提高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并促进上皮间质转化。MiR-93-5p在胃癌中充当促癌因子的角色,而AHNAK在胃癌中发挥抑癌因子作用,它们可能是今后胃癌诊治的重要分子靶标。
二、影响上皮-间质相互作用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上皮-间质相互作用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甲类X受体α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机制及20(S)-原人参二醇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综述1 结直肠癌转移相关上皮间质化研究现状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
1.1 结直肠癌与上皮间质化 |
1.1.1 结直肠癌发病与转移 |
1.1.2 上皮间质化在结直肠癌发病中的影响 |
1.2 EMT过程及分子机制 |
1.3 用于治疗EMT的化合物和药物研究概况 |
1.3.1 抑制EMT的小分子化合物 |
1.3.2 抑制EMT的中药及复方制剂 |
1.4 EMT的治疗策略 |
1.4.1 针对EMT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治疗 |
1.4.2 降低EMT对药物的抵抗特性 |
1.5 人参化合物治疗EMT效果和机制研究现状 |
综述2 核受体及靶向核受体药物研究进展 |
1.1 核受体 |
1.1.1 核受体简介 |
1.1.2 核受体结构 |
1.1.3 核受体分类 |
1.1.4 核受体功能 |
1.2 维甲类X受体(RXR) |
1.2.1 RXR简介 |
1.2.2 RXR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
1.3 RXRα在各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表达 |
1.4 RXRα相关靶点化合物 |
1.5 人参化合物在靶向NRs中的意义 |
第2章 CRC患者肿瘤组织RXRα表达及EMT相关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临床样本 |
2.2.2 样本切片 |
2.2.3 试剂与耗材 |
2.2.4 抗体 |
2.2.5 实验仪器 |
2.2.6 药品配制 |
2.2.7 网络数据库 |
2.3 实验方法 |
2.3.1 HE染色 |
2.3.2 免疫组化染色 |
2.3.3 统计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数据库中RXRα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 |
2.4.2 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RXRα蛋白表达的差异 |
2.4.3 临床病理指标间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RXRα蛋白表达的差异 |
2.4.4 肿瘤组织RXRα表达在临床病理指标中的差异 |
2.4.5 肿瘤组织RXRα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联分析 |
2.4.6 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差异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RXRα抑制人CRC细胞EMT的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系 |
3.2.2 实验动物 |
3.2.3 试剂与耗材 |
3.2.4 抗体 |
3.2.5 实验仪器 |
3.2.6 药品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动物实验 |
3.3.3 形态学观察 |
3.3.4 细胞划痕实验 |
3.3.5 Transwell实验 |
3.3.6 Western Blot实验 |
3.3.7 统计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RXRα在4株CRC细胞中的表达 |
3.4.2 SW480 及SW62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研究 |
3.4.3 SW480及SW620 细胞EMT特征蛋白表达水平差异 |
3.4.4 SW480及SW620 细胞EMT转录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差异 |
3.4.5 SW480及SW620 细胞在裸鼠CRC肝转移模型肿瘤进展程度比较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RXRα抑制人CRC细胞EMT的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系 |
4.2.2 试剂与耗材 |
4.2.3 抗体 |
4.2.4 过表达质粒 |
4.2.5 siRNA序列 |
4.2.6 引物序列 |
4.2.7 实验仪器 |
4.2.8 药品配制 |
4.2.9 网络数据库 |
4.2.10 网络数据处理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细胞转染 |
4.3.3 细菌培养 |
4.3.4 细胞划痕实验 |
4.3.5 Transwell实验 |
4.3.6 细胞核细胞浆蛋白分离提取 |
4.3.7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 |
4.3.8 Western Blot实验 |
4.3.9 qRT-PCR实验 |
4.3.9.1 细胞总 RNA 提取 |
4.3.9.2 RNA 逆转录 |
4.3.9.3 qRT-PCR 扩增反应 |
4.3.9.4 统计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过表达RXRα对SW62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4.4.2 过表达RXRα对SW620 细胞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3 过表达RXRα对SW620 细胞EMT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4.4 沉默RXRα表达对SW48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4.4.5 沉默RXRα表达对SW480 细胞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6 沉默RXRα表达对SW480 细胞EMT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4.7 RXRα与β-catenin蛋白相互作用情况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20(S)-PPD对人CRC细胞EMT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分子模拟对接软件 |
5.2.2 细胞系 |
5.2.3 实验动物 |
5.2.4 试剂及耗材 |
5.2.5 抗体 |
5.2.6 siRNA序列 |
5.2.7 引物序列 |
5.2.8 实验仪器 |
5.2.9 药品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动物实验 |
5.3.3 细胞转染 |
5.3.4 MTT实验 |
5.3.5 细胞划痕实验 |
5.3.6 Transwell实验 |
5.3.7 细胞核细胞浆蛋白分离提取 |
5.3.8 Western Blot实验 |
5.3.9 qRT-PCR实验 |
5.3.10 分子模拟对接 |
5.3.11 统计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20(S)-PPD对 SW480及SW620 细胞活力的影响 |
5.4.2 20(S)-PPD对 SW62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5.4.3 20(S)-PPD对 SW620 细胞RXRα及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4 20(S)-PPD对 SW620 细胞RXRα及EMT相关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5.4.5 20(S)-PPD对裸鼠CRC肝转移的影响 |
5.4.6 20(S)-PPD与 RXRα蛋白分子模拟对接 |
5.4.7 沉默RXRα对20(S)-PPD抑制SW480 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作用的影响 |
5.4.8 沉默RXRα对20(S)-PPD抑制SW480 细胞RXRα及EMT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9 沉默RXRα对20(S)-PPD抑制SW480细胞RXRα及EMT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整合策略的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原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特发性肺纤维化转录组数据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第一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基因集富集研究 |
1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GSEA基因集富集分析 |
2 特发性肺纤维化关键基因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临床特征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研究 |
1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基因共表达特征 |
2 特发性肺纤维化不同临床特征的基因共表达特征 |
3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分子特征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人参平肺散干预中、高年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网络调控机制比较研究 |
1 人参平肺散成分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高龄特征的网络机制 |
2 人参平肺散成分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年特征的网络机制 |
3 讨论 |
第三节 人参平肺散对特发性肺纤维化调控机制的虚拟对接研究 |
1 以TGF β信号通路为例的通路靶点选择 |
2 人参平肺散靶点的计算机模拟对接研究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人参平肺散干预TGF-β_1诱导肺成纤维细胞MRC-5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主要内容和结果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肿瘤、上皮间质转分化和干细胞的机制、关系以及异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干细胞、癌症及癌症干细胞 |
1.1.1 干细胞简介 |
1.1.2 癌症的介绍 |
1.1.3 癌症干细胞的介绍 |
1.2 上皮间质转发化过程的介绍 |
1.3 基因调控网络及基因调控网络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
1.3.1 基因调控网络 |
1.3.2 基因调控网络在癌症中的应用 |
1.4 非平衡系统及势与流能量地貌理论 |
1.4.1 非平衡系统及能量地貌中的势与流 |
1.4.2 能量地貌势与流在细胞网络中的应用 |
1.4.3 能量地貌势与流的相关计算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癌症及癌症转移和分化间的关系与深层机制 |
2.1 引言 |
2.2 Gillespie随机仿真算法及模型的构建 |
2.2.1 Gillespie随机仿真算法 |
2.2.2 模型构建 |
2.3 能量地貌图中各个态的定义、转移能力的分析及动力学路径的量化 |
2.3.1 各个态的定义及转移能力分析 |
2.3.2 稳态与稳态之间的动力学路径分析 |
2.3.3 势垒高度及动力学路径的通量(flux) |
2.4 通过全局敏感性分析寻找关键基因及调控 |
2.5 结论 |
第3章 癌症及癌症干细胞异质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能量地貌图的异质性变化 |
3.3 癌症及癌症干细胞的异质性 |
3.4 计算Fano因子 |
3.5 异质性及熵产生率和稳定性的分析 |
3.6 结论 |
第4章 胃癌物理机制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型的构建 |
4.3 胃癌的能量地貌及动力学路径 |
4.4 表型的转换与基因表达量 |
4.5 胃癌的上皮间质转分化过程(EMT)与转移 |
4.6 由于基因调控强度变化引起的能量地貌的变化 |
4.7 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形成的影响 |
4.8 由全局敏感性分析找到胃癌的重要基因 |
4.9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JAK-STAT3信号途径介导VGLL1调控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VGLL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意义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CCLE数据库分析VGLL1在泛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 |
3.2 Oncomine数据库分析VGLL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 |
3.3 TCGA数据库分析VGLL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 |
3.4 VGLL1在膀胱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水平 |
3.5 VGLL1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
3.6 VGLL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VGLL1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作用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VGLL1高表达和低表达膀胱癌细胞系的筛选 |
3.2 VGLL1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 |
3.3 VGLL1对膀胱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 |
3.4 VGLL1对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的影响 |
3.5 VGLL1对膀胱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VGLL1调控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调控VGLL1的信号通路 |
3.2 VGLL1与STAT3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物 |
3.3 VGLL1招募STAT3磷酸化入核后与其结合 |
3.4 VGLL1-STAT3复合物调控MMP7、MMP9的转录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VGLL家族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背景回顾 |
1.2.1 MALAT1的结构和生成 |
1.2.2 MALAT1的定位 |
1.2.3 调控MALAT1的机制 |
1.2.4 MALAT1的调控机制 |
1.2.5 MALAT1与肿瘤的关系 |
第2章 MALAT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MALAT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资料收集 |
1.2 数据整理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
1.3 生存分析 |
1.4 ROC曲线分析 |
1.5 基因集富集分析 |
1.6 统计分析 |
2、实验结果 |
2.1 MALAT1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2.2 MALAT1在不同临床特征的PC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
2.3 MALAT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
2.4 MALAT1对PCa的诊断价值 |
2.5 MALAT1的功能富集分析 |
第二节 MALAT1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 |
1、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来源 |
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3 试剂配置 |
1.4 细胞处理 |
1.4.1 细胞复苏 |
1.4.2 细胞传代 |
1.4.3 细胞计数 |
1.4.4 细胞冻存 |
1.4.5 细胞转染 |
1.4.6 单克隆细胞株的筛选和培养 |
1.4.7 细胞加药 |
1.5 质粒构建 |
1.5.1 引物退火 |
1.5.2 质粒提取 |
1.5.3 基因重组 |
1.6 荧光定量PCR |
1.6.1 总RNA提取 |
1.6.2 RNA浓度检测 |
1.6.3 反转录 |
1.6.4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1.7 western blot |
1.7.1 蛋白质抽提 |
1.7.2 蛋白质定量 |
1.7.3 SDS-PAGE |
1.7.4 转印 |
1.7.5 封闭 |
1.7.6 孵育一抗 |
1.7.7 孵育二抗 |
1.7.8 ECL底物发光 |
1.7.9 结果分析 |
1.8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1.9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
1.9.1 Transwell侵袭实验小室模型建立 |
1.9.2 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 |
1.10 流式细胞仪检测有丝分裂 |
1.10.1 细胞接种培养 |
1.10.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1.11 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
1.12 统计学分析 |
2、实验结果 |
2.1 MALAT1在PCa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2.2 验证sh MALAT1在LNCa P和22Rv1 细胞中的转染效力 |
2.3 沉默MALAT1对PCa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
2.4 沉默MALAT1对PCa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2.5 在有无雄激素刺激下,沉默MALAT1对PCa细胞增殖的影响 |
2.6 在有无雄激素刺激下,沉默MALAT1对PCa细胞周期的影响 |
2.7 在有无雄激素刺激下,沉默MALAT1对PCa细胞周期进程中相关蛋白的影响 |
讨论 |
第3章 MALAT1在前列腺癌中作用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MALAT1的沉默通过竞争性结合miR-1-3p抑制前列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 |
1、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选择 |
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3 细胞处理 |
1.4 质粒的构建 |
1.5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 |
1.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1.6.1 细胞接种和培养 |
1.6.2 细胞转染1 |
1.6.3 细胞转染2 |
1.6.4 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 |
1.7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1.8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
1.9 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 |
1.10 统计学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MALAT1/miR-1-3p/CORO1C信号轴假说的建立 |
2.2 miR-1-3p在 PCa细胞中表达情况 |
2.3 沉默MALAT1 后,PCa细胞中miR-1-3p、CORO1C的表达水平 |
2.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ALAT1/miR-1-3p/CORO1C信号轴 |
2.5 miR-1-3p在 PCa细胞中对MALAT1和CORO1C表达的影响 |
2.6 挽救性实验验证MALAT1/miR-1-3p/CORO1C信号轴 |
2.7 沉默MALAT1的PCa细胞中抑制miR-1-3p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
2.8 沉默MALAT1的PCa细胞中过表达CORO1C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
第二节 沉默MALAT1抑制雄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阻止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2 细胞的处理 |
1.3 质粒的构建 |
1.4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 |
1.5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1.6 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
1.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有丝分裂 |
1.8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
1.9 统计学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DHT刺激PCa细胞对MALAT1表达的影响 |
2.2 雄激素刺激PCa细胞对AR表达的影响 |
2.3 沉默MALAT1对AR表达的影响 |
2.4 MALAT1与AR mRNA共享的miRNA |
2.5 雄激素刺激或沉默MALAT1对PCa细胞中miR-320b表达的影响 |
2.6 miR-320b对 AR的影响 |
2.7 沉默MALAT1的PCa细胞中抑制miR-320b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
2.8 沉默MALAT1的PCa细胞中过表达AR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
讨论 |
第4章 MALAT1对裸鼠体内前列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来源 |
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3 动物模型 |
1.4 免疫组化 |
1.4.1 包埋切片 |
1.4.2 切片脱蜡至水 |
1.4.3 抗原修复 |
1.4.4 过氧化氢孵育 |
1.4.5 山羊血清封闭 |
1.4.6 一抗孵育 |
1.4.7 二抗孵育 |
1.4.8 辣根酶标记 |
1.4.9 DAB显色 |
1.4.10 苏木素复染 |
1.4.11 脱水、透明、封片 |
1.4.12 镜检 |
1.5 免疫荧光 |
1.5.1包埋切片同1.4.1 |
1.5.2 免疫荧光双染 |
1.5.3 镜检 |
2、实验结果 |
2.1 沉默MALAT1 对体内PCa细胞形成肿瘤的影响 |
2.2 沉默MALAT1 对肿瘤组织内的PSA及 AR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的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细胞表面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原子力显微镜概述 |
1.2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 |
1.2.2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1.2.3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
1.3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力学测量技术 |
1.3.1 单分子力谱的基本原理 |
1.3.2 定量纳米力学成像 |
1.3.3 原子力探针的功能化 |
1.4 原子力显微镜的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1.4.1 分子生物学方面 |
1.4.2 细胞生物学方面 |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单分子力谱定量研究肝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互作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试剂 |
2.2.2 AFM探针的功能化和表征 |
2.2.3 硅片基底的功能化和表征 |
2.2.4 AFM力学测量 |
2.2.5 MD模拟过程 |
2.2.6 圆二色谱检测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FM探针和硅片基底的功能化与表征 |
2.3.2 不同载入速率下VEGF_(165)和肝素间相互作用力的测定 |
2.3.3 VEGF_(165)和肝素结合的自由能变化 |
2.3.4 VEGF_(165)与肝素相互作用的MD模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单细胞定量纳米力学测量评估三七总皂苷对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机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细胞培养 |
3.2.2 MTT实验 |
3.2.3 AFM实验 |
3.2.4 免疫荧光实验 |
3.2.5 杨氏模量计算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氧化应激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
3.3.2 PNS对HUVEC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3 PNS对氧化应激损伤HUVEC细胞的形态和力学性质的影响 |
3.3.4 PNS对HUVEC细胞骨架抗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膀胱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细胞培养 |
4.2.2 细胞划痕实验 |
4.2.3 流式细胞术 |
4.2.4 免疫荧光成像 |
4.2.5 AFM测量 |
4.2.6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膀胱癌细胞体外EMT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
4.3.2 EMT过程中膀胱癌细胞形貌的变化 |
4.3.3 EMT过程中膀胱癌细胞力学性质的变化 |
4.3.4 EMT过程中膀胱癌细胞表面E钙黏蛋白表达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7)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过调节COL1A1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实验材料 |
2.1 细胞 |
2.2 试剂 |
2.3 仪器与设备 |
3.实验方法 |
3.1 细胞制备与培养 |
3.2 实验溶液配制 |
3.3 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 |
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5 细胞活性检测(CCK8) |
3.6 细胞钙成像 |
3.7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
3.8 生存分析 |
3.9 数据处理 |
4.结果 |
4.1 人胃癌组织的差异基因表达(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DEGs)及蛋白质间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 |
4.2 COL1A1和SPP1 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关系 |
4.3 COL1A1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 |
4.4 STIM1 蛋白和Orai1 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 |
4.5 HNF4α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 |
4.6 COL1A1 蛋白在SGC7901 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
4.7 钙库操纵钙内流对SGC7901 细胞中COL1A1 蛋白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4.8 HNF4α对 SGC7901 细胞中钙库操纵钙内流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钙信号与癌症的增殖和转移 |
参考文献 |
(8)miR-137靶向调控GREM1基因对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宫颈癌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调控miRNA的预测和验证 |
材料和方法 |
小结 |
第二部分 :miR-137 靶向调控GREM1 基因对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小结 |
第三部分 :GREM1对宫颈癌细胞化疗作用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GREM1基因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9)活性氧促进肺支气管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肺腺癌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活性氧概述 |
1.1 活性氧 |
1.2 ROS与8-氧鸟嘌呤 |
1.3 ROS与肺腺癌 |
2 上皮间质转化概述 |
2.1 上皮间质转化 |
2.2 ROS与 EMT |
2.3 EMT在肺纤维化和肺腺癌中的作用 |
3 SDF-1 及其受体与肺腺癌转移概述 |
3.1 SDF-1/CXCR4 与肺腺癌转移 |
3.2 SDF-1/ACKR3 与肺腺癌转移 |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8-oxoG诱导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8-oxoG引起HBEC细胞发生类似EMT的形态改变 |
2.2 8-oxoG对 BEAS-2B细胞中EMT标志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2.3 8-oxoG诱导HBEC细胞发生EMT |
3 讨论 |
第三章 ROS和8-oxoG对小鼠肺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GOx引起BALB/c小鼠肺组织白细胞募集 |
2.2 GOx引起BALB/c小鼠肺组织纤维化 |
2.3 8-oxoG引起BALB/c小鼠肺组织纤维化 |
3 讨论 |
第四章 ROS通过上调SDF-1 受体的表达量来增加A549对SDF-1 的敏感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GOx对 A549 细胞活力有抑制作用 |
2.2 GOx诱导A549 细胞产生ROS和形态学改变 |
2.3 SDF-1 引起A549 细胞迁移 |
2.4 GOx可以引起A549 细胞对SDF-1 的敏感性增加 |
2.5 GOx诱导A549 细胞中CXCR4和ACKR3的m RNA表达量变化 |
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MiR-93-5p靶向调控AHNAK介导Wnt信号通路对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MiR-93-5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GEO数据库芯片数据分析 |
2.2 研究对象 |
2.3 细胞株 |
2.4 主要试剂 |
2.5 主要仪器 |
2.6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7 实验方法 |
2.7.1 qRT-PCR法检测miR-93-5p基因的表达 |
2.7.2 MiRNAs表达水平的结果判定 |
2.7.3 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
2.7.4 细胞转染 |
2.7.5 Transwell实验 |
2.7.6 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形态观察 |
2.7.7 免疫荧光实验 |
2.7.8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蛋白的表达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胃癌相关miRNAs筛选 |
3.2 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miR-93-5p表达上调 |
3.3 下调miR-93-5p抑制HGC-27 细胞迁移、侵袭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MiR-93-5p靶向AHNAK调控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胃癌相关mRNA预测 |
2.2.3 预测miR-93-5p的靶基因预测 |
2.2.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2.2.5 质粒提取 |
2.2.6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细胞系中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
2.2.7 Western blot检测HGC-27 细胞中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
2.2.8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2.2.9 TOP/FOP荧光素酶实验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AHNAK是 miR-93-5p的靶基因 |
3.2 MiR-93-5p通过调控AHNAK促进HGC-27 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
3.3 MiR-93-5p靶向抑制AHNAK调控Wnt信号通路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影响上皮-间质相互作用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甲类X受体α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化的机制及20(S)-原人参二醇的干预作用[D]. 卢泽原.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整合策略的人参平肺散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杨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肿瘤、上皮间质转分化和干细胞的机制、关系以及异质性的研究[D]. 于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JAK-STAT3信号途径介导VGLL1调控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 苗勇男.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D]. 戴小凡. 吉林大学, 2020(03)
- [6]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细胞表面性质[D]. 张苗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过调节COL1A1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D]. 韩文秀.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8]miR-137靶向调控GREM1基因对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D]. 苗慧. 苏州大学, 2020(06)
- [9]活性氧促进肺支气管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肺腺癌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D]. 郭佳. 山西大学, 2020(01)
- [10]MiR-93-5p靶向调控AHNAK介导Wnt信号通路对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D]. 沈二栋.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