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资媒体九成赚钱难(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1](2021)在《主动投资业绩支撑规模企稳 财通、五矿、天风等特色中小券商异军突起》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在历经阵痛后,券商资管业务转型成效更进一步。截至2021年10月底,券商资管私募资管业务(含未规范整改的大集合产品)规模为8.24万亿元,相比2016年末的17.31万亿元下降了52.40%。但是,近年来随着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加速进行,券
王君晖[2](2021)在《养基不易 做好功课》文中认为公募基金2020年年报昨日披露完毕,多只基金收益率超100%,赚钱效应显着。即使计入近期的回撤,收益率仍较为可观。与此同时,一份由景顺长城等十家基金公司联合支付宝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一季度,以支付宝金选近一百只产品为例,持有基金时长在3个月以内的用户,超七成都是
胡勇[3](2021)在《底层生存:农村职校生的生活叙事》文中研究指明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文思敏[5](2019)在《互联网语境下香港免费报纸如何生存 ——以香港《头条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上海量信息可免费获取的情况下,免费报纸以其内容精炼、易于获得等特性一度被视作报业抗衡互联网的重要产品。然而,在互联网内容产品出现以来,内地免费报纸开始面临发行量不佳、广告收入大幅滑坡的局面。与此同时,香港的免费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以此为背景,本文欲通过分析香港免费报纸的经营状况、内容特征、受众的阅报习惯,以及互联网产业对香港媒介环境的影响,来探讨香港免费报纸的生存之道,并以内地免费报纸作为参照,试图分析两地免费报业发展路径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以香港《头条日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南京《东方卫报》作为参照,首先,通过对《头条日报》的发行策略及广告收入情况进行分析,考察该报在经营方面的特长,并且以《头条日报》2018年的报纸内容作为分析样本,从文本的角度考察了免费报纸在报道主题、版面类型、编排设计、广告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分析具体报道文本考察了报道内容与香港都市文化的融合。其次,对6名《头条日报》典型读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从港人的读报动机、习惯养成、报业体制、以及人口结构了解香港人缘何热衷于阅读报纸。最后,通过对香港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香港互联网内容发展土壤的分析,考察互联网内容平台对香港媒介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头条日报》为代表的香港免费报纸立足碎片化阅读这一细分市场,利用派送到手的优势,提升有效发行量,形成了“广告收入高——内容投入大——读者愿意看”的正向循环。在内容方面,《头条日报》以新闻信息密度高、主打本地和娱乐新闻的特性吸引大众读者,以大量原创专栏提供阅读价值,同时通过对市民生活的高度关注,提升报道亲近感,展现香港都市文化,建立起平民化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香港报纸悠久的历史培养了民众的读报习惯,香港作为商业社会,港人大多对信息有强烈需求,报纸的商业化经营让读者需求成为导向,人口老龄化让报纸仍拥有大量读者。同时,在互联网浪潮中,香港创新环境不佳,市场体量太小,且本土主义抬头导致香港未融入中国互联网世界,本土内容创作土壤缺失,因此香港在世界互联网格局中逐渐边缘化,香港传媒环境并未受到互联网内容产品的影响。总的来说,香港与内地免费报纸发展状况迥异的原因,不仅有免费报纸自身经营与内容方面的努力,也有社会文化背景的缘故,更重要的是香港互联网产业发展滞后,社会革新速度慢,本土化程度高,本地报纸即可满足读者需求,免费报纸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杜迪[6](2018)在《纪录片《翡翠的直播经济》创作阐述》文中提出《翡翠的直播经济》是关于传统翡翠玉石产业在网络消费时代的大背景下销售模式改变的一部社会纪实类纪录片。全片以90后创业人士冯宇皓、玉城实业(电商)管理者叶志远、瑞丽首批翡翠玉石直播者郑晓龙为主要叙述人物。从瑞丽的姐告早市、德龙夜市、滇缅鬼市三个片段分别对翡翠玉石直播这种社会现象的兴起、兴盛、争议、弊端等多方位进行讨论。在全国珠宝玉石交易市场萧条的情况下,新媒体的介入虽然给这个传统产业的销售扩大了群体、缩减了距离、节约了时间,带来了诸多的益处,但同时也打破了翡翠玉石市场原有秩序,以至于乱象迭生。本片的创作阐述,分别从绪论、田野感受、记录反思、制作表达、创作总结五个板块详细阐述了社会纪实类纪录片创作中的准备工作、拍摄思路、方法、过程和相关经验教训,并从纪实美学和影视人类学的角度对影片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总结。绪论部分,以影片的选题背景入手,阐释翡翠玉石市场的现状,并梳理了相关的影视和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的理论研究现状,从而得出本片的创作价值;田野感受部分,论述了本作品的前期田野调研和拍摄主题的确立,为影片供了现实依据与明确的拍摄方向;记录反思部分,详细展示了本片拍摄过程中设备的选择、拍摄方案的确立、拍摄手法的使用、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实地拍摄中的得失;制作表达部分是整部影片后期制作的阐述,从素材整理挑选、影片剪辑结构确立、影片粗剪、影片精剪到成片的输出,对整个后期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论述;创作总结部分是对影片的整个制作流程的梳理,并从实践过程中总结创作的理论、经验与不足,以便今后进一步提升关于社会纪实类纪录片创作。在此次调研、拍摄中,笔者秉承纪实美学中的真实理论,运用影视人类学中微型剖析记录法,为后期的制作提供了生动、形象、客观、真实、全面的影像素材。也正是这些素材的积累才有了这部较为完整的展现当代瑞丽翡翠玉石产业销售现状的影片。所以,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的制作是环环相扣的,前期准备的越详实、细致,后期才能用丰富的影像语言表达拍摄的主题。
牛莎莎[7](2017)在《三十年来内地医疗剧中医者形象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疗剧是内地职业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行业的行为主体,医疗剧的叙事内容中离不开对医者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医疗剧作为艺术产品,其生产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社会发展中带来的各方面变化直接影响着医疗剧创作者的观念和对内容的把握,从而推动了医疗剧中医者形象的变化发展。本文以内地医疗剧中的医者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30年来剧中医者形象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做了进一步分析。本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论证医疗剧发展30年以来剧中医者形象发生的变化,结合电视艺术学、叙事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对医疗剧发展不同阶段中的医者形象进行分析,并将其置于艺术生产理论框架下,联系各种社会因素考察其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剧中医者形象变化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通过对医疗剧中医者形象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在医疗剧三十年的发展中医者形象在职业特征、外在形象、性格维度、情感表达等方面有着具体的变化。本文认为医疗剧中医者形象的变化与社会中各种因素是紧密关联的,社会政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舆论和相关媒介形象都会影响创作者对于医者形象的把握。同时,医疗剧作为以大众媒介电视为传播载体的艺术产品,其最终旨归是在发挥一定社会功能的同时践行其艺术价值。因此在医疗剧医者形象的变化中,其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在对医者形象现实、合理、积极的表现中起到加强行业的社会沟通、促进受众对行业的理性认识、增强从业者的社会认同的社会功能,另一方在其形象逐渐丰满与立体化的塑造过程中践行反映社会问题、彰显职业精神以及创造积极审美适应的艺术价值。同时,在医者形象的变化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一些医者外在形象的过分娱乐化脱离了专业性,一些医者个人情感的过度化消解了人物的职业性,还有一些医疗剧在医者在性格设计与道德行为把握上有失衡失当的现象,不仅偏离了人物的价值诉求,也削弱了医疗剧的积极正面效应。因此,本文认为创作者应掌握好医者形象的塑造方向,在注重人性化、现实化表现的同时也要牢牢抓住医者形象的职业内核,处理好人物性格与其内在职业逻辑的关联,重视医疗剧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以塑造出与现实相贴近、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高雅审美趣味相契合的医者形象。
陈莎莎[8](2017)在《徐晨:创投需要高效模式》文中指出目前中国数万亿基金正涌入创投业,各地政府、大公司都纷纷成立创投基金。某一个项目数百倍回报、某一两年超高收益率,在创投圈并不少见。但一年赚钱易,十年赚钱难,大红大紫以后暴跌的也不少。把十几年来的所有项目总体计算,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的个人投资回报率约为800%900%,在天使投资业内遥遥领先。他是怎么做到的?除了财务盈利标准,他还有价值观体系:一切要有利于社会、有利于
曾广波[9](2016)在《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劳动不能参与价值剩余分配是马克思所处时代资本主义资本雇佣劳动制度最致命的内伤,它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危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性分析的批判性思维蕴含着明显的理论假定,这就是资本不能仅局限于资本家的物质金融资产,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也应被视为资本,即人力资本。事实上,理性而诚实的思想家们不得不承认,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沿着两条主线进行的,一是通过显性意义上的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二是通过隐性意义上的依靠普通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与价值实现论证构建和谐社会制度的可能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过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主要注重围绕资本剥削劳动这一显性化主线而展开研究,而忽视隐性化主线下更具价值的理论探讨。研究者们要么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蕴含的人力资本思想视而不见,要么深陷非理性的理论纠争,停留于要不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引入“人力资本”概念,而非客观地置身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生成的具体历史背景,简单地看待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目的,以致长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蕴含的隐性化的“人力资本”理论假设缺乏应有研究。马克思隐匿“人力资本”概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这样的理论处理并不削弱其理论建构的科学性,相反,由于更加突出了理论的阶级性而使其具有了明显的革命指导意义;二是由于当时现实的时代背景——人力资本式微、理论渊源上古典政治经济学拒绝人力资本概念以及直接引入“人力资本”概念会引起文本范式与研究目的冲突,决定了马克思不可能提出明确的人力资本概念。尽管如此,一当我们借助文献研究方法与历史还原方法详细考察和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文本,便会发现,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到《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文本的确蕴含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马克思立于唯物主义高地之上,坚定地扬弃古典哲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坚持的劳动的纯人类学意义,批判古典经济学家把劳动生产力看成与劳动力质量无关的经济学范畴,认为劳动力资本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区别于过往社会的异质所在。并创造性地提出:复杂劳动与劳动力的质量密切关联;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既是雇佣工人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适应资本机构成提高的结果,亦是适应劳动生产力趋于高企的结果,也是资本家智力转化为资本支配权力的结果;教育与培训是劳动能力——人力资本——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人之所以是能动的人,并有物质性的力量,完全根源于人的实践劳动——干中学;增加使个人得以充分发展的由自时间,可以发展人的潜能与人的精神能力,等等,这表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人力资本”概念空缺或不出现并非他真正拒弃人力资本思想。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显着特征,即科学性、阶级性与人本性。他把普通劳动者也视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他看来,普通劳动者人力资本主体地位的确立体现了历史的唯物论,确保人力资本所有者尤其是最广大普通劳动者充分就业,并让其参与价值剩余分配,是制度安排最基本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失业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存,改革并没有把普通劳动者视为人力资本,致使改革一波三折,负面效应正在彰显,这表明,人力资本失灵成为了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不能为普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充分利用与价值实现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为此,我们必须借鉴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批判性思维,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着力坐实国家基本价值与基本制度,为实现国家现代建构而致力夯实人力资本得以充分利用与价值实现的制度、经济条件。
钟秋明[10](2015)在《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文中指出在大众化、市场化就业制度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就业前景与人生命运,有效引导就业观对于促进就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业观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从概念、内涵、结构、属性、功能、类型等方面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基本理论,并实证调查毕业生就业观的现状、特征、影响因子以及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从而凝练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机理,并提出引导策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是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总体态度,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是个体接触、参与求职就业相关实践经验的观念化。它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内部包含就业条件观、就业价值观、就业目标观、就业伦理观等,外部又与就业行为、就业结果密切相关,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引导对象。就业观具有发展性、实践性、差异性、社会性等属性;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就业准备的预测功能、求职行为的定向功能、就业得失的评判功能;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参照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对湖南省普通高校2013届毕业生进行的抽样面访问卷调查,有效个案1030个,对2014届毕业生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6428份。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就业能力、外貌条件、就业心理素质较好,求职形势并不严峻,就业目的倾向于生存-社会型,希望从事能发挥才能、个人发展机会多、稳定、劳动报酬高的工作,高校推荐就业、城市就业、国有单位就业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理想选择,八成毕业生赞同诚信求职,不赞同诋毁求职竞争对手,就业自主性普遍较强。通过采用专业软件和建立回归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假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显着影响其就业质量,并具有预测作用”得到证实。在就业观影响因子分析中,为避免从外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探究的繁复与冗杂,论文以毕业生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为分析的理论视角和测量维度,研究假设“高校毕业生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存量同其就业观显着相关,并具有预测作用”得到证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形成机理是就业观形成诸要素诸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律,可以将其概括为环境作用论、教育中介论、主体生成论。环境是就业观形成的外部条件,是主体就业观形成的现实基础和支撑条件,以家庭影响、朋辈示范、主流价值引领、媒体渲染为代表的社会期望是外在的方向指引,并以潜移默化或突变的方式贯穿始终。环境作用论是从客观对象的视角来观察主体就业观的形成规律,反映外部因素通过主体社会资本对其就业观产生影响与作用。学校教育是联系社会主流就业观与毕业生就业观的中介,前者主导后者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这一中介而得以实现。教育中介论侧重阐述学校教育如何通过系统灌输等渠道和手段落实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毕业生就业观的主导与调控,把社会主流就业观转化为毕业生个体就业观。主体生成论着重描述毕业生就业观在主体自身如何从禀赋奠基到需求驱动、自愿选择,再实践生成、渐变成型。三个机理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回答毕业生就业观是如何形成的。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存在的环境、教育对作为社会意识的毕业生就业观具有决定作用,一定的环境、教育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就业观,一定的就业观只能在相应的环境、教育作用下才能产生。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环境、教育又只是就业观形成的外部原因、第二位的原因,决定性地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形成的是其先天禀赋和后天就业实践等内在的条件。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宏观层面上应明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毕业生求职就业应坚持热爱并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人类的幸福、采取诚信的方式等,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愿景与社会期待、就业作为手段与作为目的、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等相结合;中观层面上,应构建合力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长效机制,坚持价值与文化引领,加强组织文化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微观层面上,应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就业指导教育的活动载体,引导毕业生提高专业认可度、就业能力素质、就业自主性,理性看待就业形势和确立就业目标,辩证看待并有效开发使用社会资本,培育发展型就业价值观,实现及时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二、投资媒体九成赚钱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资媒体九成赚钱难(论文提纲范文)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互联网语境下香港免费报纸如何生存 ——以香港《头条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一) 中港两地免费报纸命运殊途 |
(二) 个案选择 |
(三)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免费报纸研究 |
(二) 香港报业发展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香港免费报纸的发展策略 |
一、《头条日报》的经营策略 |
(一) 凸显特色,与收费报纸差异化竞争 |
(二) 控制成本,提升有效发行 |
(三) 广告稳定,形成一二次销售的正向循环 |
二、《头条日报》的内容特色 |
(一) 报纸内容丰富,主打本土和娱乐 |
(二) 主打原创专栏,新闻广告严格区分 |
(三) 关注市民生活,展露都市日常图景 |
(四) 粤语口语表达,凸显港人文化标记 |
(五) 报道港人故事,折射香港本土价值观 |
(六) 热衷报道政治,搭建公共领域 |
第二章 香港人为何热衷于报纸消费? |
一、报业历史悠久养成读报习惯 |
二、商业社会对信息需求迫切 |
三、商业化办报遵循市场本位 |
四、社会老龄化读报群体基数大 |
第三章 互联网对香港媒介环境冲击有限 |
一、在世界互联网格局中被边缘化 |
(一) 缺失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 |
(二) 无意融入中国互联网文化 |
二、本土互联网缺少创新性产品 |
三、互联网内容产品生存环境不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纪录片《翡翠的直播经济》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网络消费时代翡翠玉石市场的现状 |
1.1.2 翡翠玉石直播的兴起 |
1.1.3 影像记录翡翠玉石直播现象的价值与意义 |
1.2 相关影视创作的现状 |
1.2.1 与翡翠玉石相关的影视创作现状 |
1.2.2 与网络消费时代相关的影视创作现状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社会纪实类纪录片发展历程 |
1.3.2 国内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研究现状 |
1.4 创作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田野与感受:前期调研与主题确立 |
2.1 创作背景 |
2.1.1 前期调研过程 |
2.1.2 瑞丽翡翠玉石市场现状 |
2.2 拍摄前的准备 |
2.2.1 拍摄主题的确立 |
2.2.2 拟定影片的叙事结构 |
第三章 记录与反思:镜头拍摄与人物采访 |
3.1 拍摄器材的选择 |
3.1.1 相机、镜头的选择 |
3.1.2 录音器材的选择 |
3.1.3 辅助拍摄器材的选择 |
3.2 镜头拍摄方案 |
3.2.1 景别镜头拍摄 |
3.2.2 长镜头拍摄 |
3.2.3 特殊镜头拍摄 |
3.3 人物采访 |
3.4 拍摄小结 |
第四章 制作与表达:素材选择与后期剪辑 |
4.1 素材的整理与选择 |
4.2 在碎片化的素材中确定剪辑结构 |
4.3 影片粗剪 |
4.4 影片精剪 |
4.4.1 剪辑的连贯性 |
4.4.2 剪辑节奏的把握 |
4.4.3 画面调色 |
第五章 创作总结 |
5.1 工作流程总结 |
5.2 创作理论与方法总结 |
5.3 创作中的得与失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前期田野日志(八篇) |
附录B:主要采访人物的稿件整理(三篇) |
附录C: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三十年来内地医疗剧中医者形象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创新点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三十年来内地医疗剧中医者形象各要素的变化 |
第一节 医者形象中的职业要素变化 |
一、职业能力的变化:从“精湛高超”到“力有不逮” |
二、职业意志的变化:在复杂矛盾中走向自我突破 |
三、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徘徊于名利与自我理想之间 |
四、职业道德的变化:从“完美无缺”到“正负共存” |
第二节 医者形象中其他要素的变化 |
一、外在风格变化:从端庄严肃到随和个性 |
二、性格维度的变化:从单维扁平到多维立体 |
三、个人情感的表达:从压抑淡化到强调凸显 |
第二章 医疗剧中医者形象变化的原因 |
第一节 初创期社会各因素影响下的理想呈现 |
一、医改之初政策话语的询唤引导 |
二、东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觉恪守 |
三、电影报刊正面形象影响下的参照 |
第二节 发展期社会各因素变化下的理想消褪 |
一、医疗政策变化下对医者的困境书写 |
二、影视迎合大众文化下的“人性”转型 |
三、对新闻负面报道形象的吸收引借 |
第三节 成熟期社会各因素发展下的理性追求 |
一、医疗形势发展下理想与现实的并行 |
二、经济与主流文化诉求下人性的强化突破 |
三、对舆论“正面合理”的响应与医患议题的迎合 |
第三章 医疗剧医者形象变化中的积极意义 |
第一节 医疗剧医者形象变化中的社会价值 |
一、在医者艰辛的表达中促进社会沟通 |
二、在医者能力的客观呈现中促进正确认识 |
三、在正负形象的合理把握中促进行业认同 |
第二节 医疗剧医者形象变化中的艺术价值 |
一、在人物内心浮沉中体现“否定”品格 |
二、在人性的自我突破中彰显职业精神 |
三、在平凡见于崇高中创新审美适应 |
第四章 医疗剧医者形象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外形塑造失当与情感需求过度 |
一、外形娱乐化与专业性脱节 |
二、过度情感化消解职业内核 |
第二节 性格把握失衡与道德判断混乱 |
一、性格塑造失衡偏离价值诉求 |
二、道德把握偏差背离积极导向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8)徐晨:创投需要高效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4年细水长流 |
创投重视社会价值 |
独立思考胜于复制 |
创投需要高效模式 |
(9)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 |
1.1.2 走向现代国家建构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2.3 研究目的 |
1.3 选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启示 |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内容、方法及涉及的主要概念 |
1.4.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1.4.4 本选题涉及的重要概念 |
1.5 探讨人力资本理论的不同视域 |
1.5.1 亚当·斯密:固定资本视域 |
1.5.2 马克思:生产关系视域 |
1.5.3 舒尔茨:关键生产要素视域 |
第2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本人力资本概念空缺考论 |
2.1 理论渊源:古典经济学拒绝人力资本概念 |
2.1.1 威廉·配第人力资本思想阐释混乱 |
2.1.2 亚当·斯密人力资本思想的逻辑矛盾 |
2.1.3 大卫·李嘉图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忽视 |
2.1.4 古典经济学人力资本思想的局限 |
2.2 时代背景: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 |
2.2.1 科技的功能:远未彰显人力资本价值 |
2.2.2 经济发展方式:更多地依赖剥削、资源投入与掠夺发展经济 |
2.2.3 财富分配:物质资本居于主导地位 |
2.2.4 市场缺陷:劳动力配置限囿 |
2.2.5 制度倾向:资本雇佣劳动 |
2.3 舍弃人力资本的无奈:文本范式与研究目的冲突 |
2.3.1 马克思经济学文本范式:哲学分析与批判 |
2.3.2 马克思经济学文本指向:人力与资本关系对抗 |
2.3.3 阶级立场与理论目的的需要:资本是为生产关系 |
第3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本人力资本思想考 |
3.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力资本考 |
3.1.1 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并从事抽象的精神劳动 |
3.1.2 人之所以是能动的人,并具有物质的力量,完全根源于人的实践劳动——干中学 |
3.2 《1857-1858经济学手稿》人力资本考 |
3.2.1 熟练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
3.2.2 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创造性智力活动及其成果——机器体系——成为了资本,它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 |
3.2.3 增加使个人得以充分发展的自由时间,可以发展人的潜能与人的精神能力 |
3.3 《资本论》人力资本思想考 |
3.3.1 劳动价值论蕴含的人力资本思想 |
3.3.2 剩余价值论蕴含的人力资本思想 |
3.3.3 教育与培训论蕴含的人力资本思想 |
3.4 《哥达纲领批判》人力资本思想考 |
3.4.1 脱离人与自然关系的人力资本是一种理论虚无 |
3.4.2 脱离个人贡献与社会回报关系的人力资本是一种现实反动 |
第4章 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综论 |
4.1 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蕴含的基本观点 |
4.1.1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地位颠倒,人力资本处于非主体地位 |
4.1.2 人力资本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生产关系 |
4.1.3 人力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条件 |
4.1.4 人力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不能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
4.1.5 资本主义国民教育的间接受益者是资本家 |
4.2 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特征 |
4.2.1 科学性: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
4.2.2 阶级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扩展 |
4.2.3 人本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根本目标 |
4.3 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哲学意蕴 |
4.3.1 人力资本主体地位的确立贯穿于历史唯物论 |
4.3.2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第5章 马克思人力资本价值实现论 |
5.1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基本寓含 |
5.1.1 实现人力资本所有者——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 |
5.1.2 人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
5.2 构建和谐的社会制度是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基本前提 |
5.2.1 政治民主化: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政治保障 |
5.2.2 经济民本化: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保障 |
5.2.3 分配公平化: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经济保障 |
5.3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根本目标 |
5.3.1 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与以人民群众的人力资本为本 |
5.3.2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第6章 当下我国人力资本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
6.1 现状:失业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存 |
6.1.1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速波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
6.1.2 经济增长没有带来相应就业率的增长 |
6.1.3 有产者与无产者收入差距扩大 |
6.1.4 普通劳动者与权力阶层间收入差距拉大 |
6.1.5 部分垄断性国有企业与非垄断企业职工收入差距拉大 |
6.1.6 利润侵蚀工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比例过低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6.2 问题:人力资本失灵成为普遍现象 |
6.3 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视域下的人力资本失灵根源分析 |
6.3.1 以人为本没有完全落实到改革实践中 |
6.3.2 以人民群众人力资本价值实现为本没有落实到国家分配制度中 |
6.3.3 人口过多的二元社会结构不利于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 |
6.3.4 以人民群众人力资本为本没有落实到国家宪政制度中 |
6.4 促进我国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建议 |
6.4.1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观 |
6.4.2 培植增进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教育体系 |
6.4.3 构建适应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要求的经济制度 |
6.4.4 建立可充分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 |
6.4.5 推进有利于人民群众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宪政制度创新 |
第7章 余论 |
7.1 选题研究启示:日益走上现代化的中国需要回望马克思 |
7.2 研究结论 |
7.3 主要创新之处 |
7.4 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7.5 选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概述 |
2.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概念及内涵 |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及相关概念 |
2.1.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基本内涵 |
2.1.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哲学概括 |
2.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关系 |
2.2.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内部结构 |
2.2.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外部关系 |
2.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属性、功能与类型 |
2.3.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主要属性 |
2.3.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功能 |
2.3.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类型 |
第3章 就业观实证分析的理论视角及模型建构 |
3.1 实证分析的理论视角 |
3.1.1 社会资本 |
3.1.2 人力资本 |
3.1.3 心理资本 |
3.1.4 三个资本之间的关系 |
3.2 变量及其操作化 |
3.2.1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操作化 |
3.2.2 就业观测量指标操作化 |
3.2.3 其他变量操作化 |
3.3 理论模型建构 |
3.3.1 研究假设 |
3.3.2 计量模型 |
3.3.3 数据来源与样本结构 |
第4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及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
4.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描述 |
4.1.1 就业条件观现状 |
4.1.2 就业价值观现状 |
4.1.3 就业目标观现状 |
4.1.4 就业伦理观现状 |
4.2 就业观影响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
4.2.1 以就业观为分析和描述维度 |
4.2.2 以就业质量为分析和描述维度 |
第5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影响因子实证分析 |
5.1 就业条件观影响因子分析 |
5.1.1 就业形势认知 |
5.1.2 就业政策认知与评价 |
5.1.3 就业指导服务认知与评价 |
5.1.4 就业条件观影响因子假设验证 |
5.2 就业价值观影响因子分析 |
5.2.1 就业目的 |
5.2.2 工作类型取向 |
5.2.3 择业决策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
5.2.4 高质量就业指标评价 |
5.2.5 就业价值观影响因子假设验证 |
5.3 就业目标观影响因子分析 |
5.3.1 就业单位性质取向 |
5.3.2 月收入期望 |
5.3.3 就业地域取向 |
5.3.4 就业目标观影响因子假设验证 |
5.4 就业伦理观影响因子分析 |
5.4.1 就业诚信态度 |
5.4.2 求职正当竞争态度 |
5.4.3 就业自主性 |
5.4.4 就业代价观 |
5.4.5 就业伦理观影响因子假设验证 |
5.5 基于个体资本的多维分析 |
5.5.1 社会资本对就业观的影响 |
5.5.2 人力资本对就业观的影响 |
5.5.3 心理资本对就业观的影响 |
第6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形成机理 |
6.1 基于实证研究的就业观形成机理 |
6.2 环境作用论 |
6.2.1 就业观形成的现实基础与条件支撑 |
6.2.2 就业观形成的外在价值引领 |
6.2.3 两种不同方式的环境作用 |
6.3 教育中介论 |
6.3.1 教育是联系社会主流就业观与毕业生就业观的中介 |
6.3.2 教育是社会主流就业观主导毕业生就业观的保障 |
6.3.3 教育中介作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
6.4 主体生成论 |
6.4.1 禀赋奠基 |
6.4.2 需求驱动 |
6.4.3 自愿选择 |
6.4.4 实践生成 |
6.4.5 渐变成型 |
6.5 就业观形成机理之间的关系辨析 |
第7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引导策略 |
7.1 高校毕业生科学就业观应坚持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7.1.1 高校毕业生科学就业观应坚持的指导思想 |
7.1.2 高校毕业生科学就业观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7.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引导的内在理路 |
7.2.1 合力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
7.2.2 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
7.2.3 加强组织文化教育 |
7.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引导的实证建议 |
7.3.1 就业条件观引导 |
7.3.2 就业价值观引导 |
7.3.3 就业目标观引导 |
7.3.4 就业伦理观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C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投资媒体九成赚钱难(论文参考文献)
- [1]主动投资业绩支撑规模企稳 财通、五矿、天风等特色中小券商异军突起[N]. 陈晨. 每日经济新闻, 2021
- [2]养基不易 做好功课[N]. 王君晖. 证券时报, 2021
- [3]底层生存:农村职校生的生活叙事[D]. 胡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互联网语境下香港免费报纸如何生存 ——以香港《头条日报》为例[D]. 文思敏. 南京大学, 2019(07)
- [6]纪录片《翡翠的直播经济》创作阐述[D]. 杜迪.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7]三十年来内地医疗剧中医者形象变化研究[D]. 牛莎莎.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徐晨:创投需要高效模式[J]. 陈莎莎. 南方企业家, 2017(04)
- [9]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曾广波. 湖南大学, 2016(02)
- [10]我国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D]. 钟秋明. 湖南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