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机配置

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机配置

一、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车的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1](2021)在《鲜食玉米茎秆粉碎打捆装置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增,粮食玉米出现了过盛现象,市场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对玉米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粮食玉米种植规模在逐渐减小,不断向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鲜食玉米方向发展。鲜食玉米是一种果蔬型食品,具有含糖量高、蛋白质含量高以及维生素丰富充足的特点,是一种低脂肪高纤维的营养保健食品,营养价值较高,近年来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大多采用人工收获,规模化生产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鲜食玉米机械化收获势在必行。鲜食玉米一般是在乳熟后期至蜡熟初期进行收获,收获时植株茎叶仍保持绿色,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鲜食玉米秸秆中粗蛋白及水溶性糖的含量极高,其粗蛋白含量超过或接近普通饲料玉米籽粒;鲜食玉米秸杆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接近或超过青贮专用玉米秸杆,水溶性糖是青贮时微生物发酵的主要底物,因此,鲜食玉米秸秆可作为优质的青贮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研制的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在收获鲜食玉米时都直接将秸秆粉碎后抛撒田间或集草车内,达不到农作物秸秆高密度回收利用的标准。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和打捆机的研究分析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鲜食玉米茎秆粉碎与子叶混合打捆装置,以达到在鲜食玉米收获时直接将秸秆粉碎至满足饲用长度后压缩打包、运输储存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国内外秸秆粉碎和压缩打捆机构的相关文献,对各种机型的优缺点及工作性能进行比较,针对现有机型对农作物秸秆粉碎打捆收集方面的不足和局限性进行分析与综合,制定了鲜食玉米穗茎兼收茎秆粉碎与子叶混合压缩打捆的研究方案。(2)针对鲜食玉米秸秆打捆收集装置的设计要求,以及鲜食玉米收获的特性,设计了一种鲜食玉米穗茎兼收茎秆粉碎与子叶混合喂入压缩打捆装置。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装置进行三维建模,采用尖齿状压辊组对秸秆进行初步的挤压破皮和夹持秸秆向后输送,配合滚刀式粉碎装置对秸秆进行彻底的粉碎作业;经过伸缩式拨料杆将粉碎的秸秆和未经粉碎的玉米子叶充分混合后填入到压捆室内进行压缩打捆作业,实现青秸秆彻底粉碎后压缩打捆收集的目的。完成了粉碎与打捆装置关键的结构设计,确定了挤压辊的间隙大小、滚刀安装角度以及粉碎滚筒的转速、活塞的压缩频率等。(3)为检测秸秆粉碎与压缩打捆装置实际工作的可靠性,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平台,完成粉碎滚刀、驱动连杆的静力学分析,得到其载荷下的等效应力、应变以及位移云图,验证了粉碎滚刀、驱动连杆的设计满足使用强度要求。对粉碎滚刀装配体进行了模态分析,选取其前6阶固有频率和振型。模态结果表明系统激振频率远小于粉碎滚筒总成的固有频率,粉碎滚刀在作业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共振。(4)通过对鲜食玉米茎秆粉碎与子叶混合喂入压缩打捆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参数的理论分析,并对装置实体进行加工和试制,按照试验台的设计要求,加工出多参数可调节的试验装置。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参照GB/T 25423-2010《方草捆打捆机》确定以草捆密度和成捆率为试验指标,选用挤压辊间隙、粉碎滚筒转速、活塞压缩频率为试验因素,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案,对秸秆粉碎与打捆装置进行台架试验,分析各试验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规律及最优的参数组合。(5)借助Design-Expert软件,对指标的回归模型优化处理,得到不同影响因素时粉碎与打捆装置运动参数与结构参数的较优组合。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草捆密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活塞压缩频率,粉碎滚筒转速,挤压辊间隙;对成捆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粉碎滚筒转速,活塞压缩频率,挤压辊间隙。在挤压辊间隙为13~17mm、粉碎滚筒转速为1290~1370r/min、活塞压缩频率为85~95r/min时,相应试验指标草捆密度为202~205.5kg/m3、成捆率为98%~99%。选取最优水平组合中的一组进行验证试验,当挤压辊间隙为15mm、粉碎滚筒转速为1325r/min、活塞压缩频率为90r/min时,草捆密度为203.5kg/m3,成捆率为98.5%,与优化结果基本一致。相比于传统的方捆打捆机,在打包粉碎长度为3~5cm的青秸秆时,成捆效果有了显着提高。

李盼[2](2013)在《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茎秆收获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同时产生大量的玉米秸秆有待于处理,因此玉米秸秆处理技术成为今后玉米收获机的研发重点。目前玉米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还田,一种是回收之后用作畜牧业饲料或工业原料等。目前玉米秸秆回收技术的研究稍落后于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在玉米穗茎兼收技术上还很不成熟。本文研究了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秸秆回收技术,收获机采用复式割台,其中秸秆收获割台采用往复式切割器切断,秸秆收集搅龙收集,单排多辊装置与过桥底板挤压喂入,滚筒式切碎器切碎和抛送筒抛送的设计方案,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研制出能够同时完成果穗和秸秆收获的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秸秆切断装置的研究首先,通过对比分析现有的四种茎秆切割装置的优缺点,决定采用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且具有自磨刃功能的往复式切割器切割茎秆,并建立了其三维模型。其次,对往复式切割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往复式切割器的切割原理、运动参数和切割功率等,确定了往复式切割器的各技术参数范围。最后,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往复式切割器动刀进行了静力仿真分析,得出了往复式切断刀在正常切割状态和极限切割状态下的结构和应力变形云图,从云图可以看出,往复式切断刀能够承受各种玉米切割状态下的受力和变形,适合用来切割玉米秸秆。2、链耙式升运器的设计对秸秆由往复式切割器到秸秆收集搅龙的运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盲区,秸秆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在秸秆收集搅龙处发生堵塞。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两者之间设计了链耙式升运器,并建立了三维模型进行干涉检测。整机制造完成以后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发现,链耙式升运器的设计消除了往复式切割器和秸秆收集搅龙之间的盲区,达到了设计要求。3、单排喂入辊装置的研究首先分析比较了双层喂入辊结构和单层喂入辊结构的优缺点,采用结构简单、消耗功率少、使滚筒式切碎装置布局稳定的单排喂入辊机构喂入秸秆。喂入辊结构采用棘齿式辊型,第一喂入辊辊型为三角形,后面三个喂入辊辊型为等腰梯形,且前三个喂入辊直径相同,第四个喂入辊直径略小。确定喂入辊形状以后,绘制了二维图,并进行了 UG三维建模。之后通过运动分析,确定四个喂入辊的运行速度采用从前往后依次增大的设计方案,通过田间试验发现,四个喂入辊的速度分别为170r/min、190r/min、354r/min、850 r/min时喂入效果最好。4、滚筒式切碎器的研究分析比较了现有几种茎秆切碎器,采用滚筒式切碎器对茎秆进行切碎。建立了滚筒式切碎器的三维模型,并对滚筒式切碎器的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最后对滚筒式切碎器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发现,在切碎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滚筒式切碎器采用8把动刀设计时切碎效果较好,且利于碎茎秆的抛送作业。

郝海青[3](2009)在《收获机械现状与未来发展》文中研究指明1国外收获机械技术与发展趋势1.1向宽割幅、大喂入量发展国外联合收割机喂入量已由一般的4~5kg/s发展到9~10kg/s,小麦割台最大割幅已超过9m,配谷物联合收割机的玉米割台由收割4~6行发展到收割8行,意大利Capello公司生产的可折叠式玉米割台最宽收割16行。

魏世军[4](2008)在《小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现有的联合收获机械多为适合平原地区作业的大、中型机,目前急需适合于山区、丘陵地区作业的微型机,但现有的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清选系统普遍存在清选含杂过大、损失过高等问题,使得该产品真正走进市场还有一定的难度。旋风分离型清选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清选质量稳定等优点,适配于微型联合收割机,但缺乏在微型联合收割机上的配置参数。本研究以清选筒直径、吸杂风管直径、出粮口直径、吸杂管长度、筒体高度、扬谷轮转速、吸杂风机转速七个因素为试验参数,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回归试验,试验发现清选系统对扬谷轮转速和吸杂风机转速的要求都比较高,特别是提高吸杂风机的转速,才能保证其所需要的清选风速,进而保证其清选性能。同时建立了该清选系统清选性能指标---籽粒清洁率和清选损失率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其最佳结构和运动参数,并进行优化设计计算,分析了结构和运动参数对清选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该清选系统在微型联合收割机上的配置提供了设计依据。

梁晓军[5](2006)在《纵卧辊式玉米收获机收获损失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高达2430万hm2。然而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仅3%,是制约我国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瓶颈,因此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势在必行。摘穗啃伤是造成收获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在研究各种摘穗机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纵卧辊式摘穗器的工作原理、基本参数及啃穗机理。通过分析发现:影响纵卧辊式摘穗器啃伤果穗的主要原因是摘穗辊凸棱结构。摘穗辊螺旋凸棱直径与摘穗辊根圆直径交替接触果穗,使果穗与摘辊的接触角度处于交替变化状态,这导致了螺旋凸棱对果穗的啃伤。为验证螺旋凸棱式摘穗辊对果穗啃伤的影响程度,设计制造了纵卧辊式玉米摘穗实验台并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和实验台改进辊试验发现:纵卧辊式摘穗器啃伤果穗的程度随摘辊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当摘穗辊转速变化较小时,摘穗辊形状对摘穗啃伤影响较大。试验表明摘穗辊与果穗的碰撞是造成摘穗啃伤的直接原因,因此减少摘穗辊与果穗的碰撞几率,可以有效降低摘穗损失。对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和果穗剥叶率的考察发现:一定范围内籽粒含水率的增加可以减小籽粒损失;被摘下的果穗剩余苞叶越多籽粒损失越少。通过对试验区玉米植株特征的测定发现玉米果穗直径、穗柄直径与结穗附近的茎秆直径具有线性关系,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对收获期玉米茎秆、果穗与茎秆的断裂拉力测试表明茎秆的断裂拉力为1000~1500N,大于穗柄350N的平均断裂拉力。

韩正晟[6](2006)在《高速小麦收割机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提高小麦收获机械的生产率,及时足额收获小麦,是小麦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提高收割机的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收割机单位割幅的生产率。欲提高单位割幅的生产率,首先需一种能够高速切割的切割器。目前,小麦收获机械上普遍采用的切割器有两种:往复式和回转式。往复式切割器收割机“宽而慢”,即在作业中“割得宽,走得慢”;回转式切割器收割机“窄而快”,即在作业中“割得窄,走得快”。为提高收割机的生产率,理想的收割机应是“宽而快”,即在作业中“既能割得宽,又能走得快”。为此,本课题研制了一种“宽而快”的高速小麦收割机。该收割机为正悬挂侧铺放立台式,即收割机前悬挂在拖拉机机架上,采用立式割台,使切断的禾秆迅速拥上割台,被输送带推向一侧抛出。其主要由切割器、传动装置及输送机构等组成。切割器选用了回转带式和齿形链式两种研发方案,通过试验比较选其优。试验表明,回转带式切割器和齿形链式切割器均可实现高速切割和高速作业,前者的切割速度和作业速度分别达17m/s和15km/h,后者的切割速度和作业速度分别达7m/s和13km/h;工作平稳,割台振动小,割茬整齐,无撕裂、漏割、重割和堵刀现象;适于收割小麦、水稻等细茎秆作物和牧草。但齿形链式切割器的使用可靠性高于回转带式切割器。故本高速收割机选用了齿形链式切割器。传动装置采用同轴驱动。动力由减速器减速增扭之后直接传给驱动轴,驱动轴同时驱动输送带主动带轮与切割器主动链轮,实现了输送带和切割器工作的有机结合。输送机构采用了上下两条输送带与拨禾星轮和铺放导板相配合,实现了高速切割、高速作业与高速输送地有效匹配。试验表明,高速收割机是一种新型高速高效收割机。采用了新型齿形链式切割器,实现了高速切割和高速进给,其切割速度是往复式切割器的3倍;作业速度是往复式切割器收割机的1.5倍;单位割幅的生产率是往复式切割器收割机的1.5倍。工作平稳,振动小。输送带主动带轮与切割器主动链轮同轴驱动,简化了传动,使整机结构紧凑,传动可靠,作业性能稳定,生产性能可靠,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高速切割与高速进给及高速输送的有机匹配。免耕播种之前,土壤受到了收割机的压实。压实使土壤状况恶化,作物减产、机器能耗增加。本研究用4GG—170型收割机和新疆—2号联合收割机分别对免耕麦茬地依次压地10次,并依次分别检测土壤容重、硬度和透水性随碾压次数的变化。试

徐伟城,张洪喜[7](2002)在《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车的配置》文中研究说明

李宝成,张志伟[8](1999)在《黑龙江省水稻收获机械现状及研究方向》文中指出 从1985年开始,黑龙江省水稻面积就以每年近5万hm2的速度增长,到1998年水稻面积已达166.7万hm2。由于地多人少,水田地区对机械化需求迫切。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有了显着提高。1998年全省水田整地机械化程度为75.0%,水稻插秧机械化程度为33.2%,水稻深施肥机械化程度为30.9%,水稻收获机械化程度为

Э.В.Жалнин,罗观新[9](1984)在《苏联联合收割机结构的三个发展阶段》文中研究说明 苏联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历史,可以从机器结构、技术水平提高的三个连续阶段来说明。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均研制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不同技术性能的机器系列,并以此来逐渐代替老一代的产品,各

罗洱铮[10](1980)在《苏联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现状》文中研究指明 一、概述苏联每年谷物和粮豆作物的播种面积(不包括玉米)约为12500万公顷,播种面积中比重最大的是春小麦和冬小麦。目前,99%的谷物播种面积是用直接

二、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车的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车的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鲜食玉米茎秆粉碎打捆装置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鲜食玉米收获技术研究现状
        1.2.1 鲜食玉米收获机种类
        1.2.2 国外鲜食玉米收获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鲜食玉米收获机的研究现状
        1.2.4 穗茎兼收型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发展现状
    1.3 打捆机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打捆机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鲜食玉米茎秆粉碎打捆装置的设计
    2.1 茎秆粉碎打捆装置整机组成
    2.2 鲜食玉米茎秆物理特性研究
        2.2.1 鲜食玉米茎秆含水率的测定
        2.2.2 鲜食玉米茎秆剪切力学特性的测定
    2.3 茎秆粉碎打捆装置的设计要求
        2.3.1 装置组成
        2.3.2 工作原理
    2.4 挤压粉碎关键部件设计及结构参数确定
        2.4.1 挤压辊的设计
        2.4.2 粉碎装置
        2.4.3 粉碎滚刀切割方式的确定
        2.4.4 粉碎滚刀刀片的设计
        2.4.5 滚刀刀片在滚筒上的排列方式
        2.4.6 滚刀刀片在滚筒上安装角度的确定
        2.4.7 粉碎滚筒转速的确定
        2.4.8 茎秆理论切碎长度
    2.5 滚刀滑切机理分析
    2.6 打捆装置关键部件设计
        2.6.1 压缩机构的设计
        2.6.2 压缩机构的力学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茎秆粉碎与打捆装置关键部件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3.1 有限元仿真分析的目的
    3.2 ANSYS软件简介
    3.3 滚刀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3.3.1 滚刀三维模型的建立
        3.3.2 滚刀网格划分
        3.3.3 添加约束和载荷
        3.3.4 结果分析
    3.4 驱动连杆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3.5 粉碎滚筒装配体的模态分析
        3.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5.2 模态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鲜食玉米茎秆粉碎与打捆装置参数优化试验
    4.1 试验台设计及加工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条件
    4.4 试验因素及指标
    4.5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4.5.1 结果分析
        4.5.2 单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分析
        4.5.3 交互作用对性能指标影响规律分析
        4.5.4 参数优化
    4.6 验证试验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茎秆收获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玉米收获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玉米收获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我国玉米收获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整机与关键零部件结构设计
    2.1 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整机设计方案
        2.1.1 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的整体结构设计
        2.1.2 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
    2.2 复式割台设计
    2.3 摘穗装置的方案确定
        2.3.1 摘穗板+拉茎辊式摘穗装置
        2.3.2 卧辊式摘穗装置
        2.3.3 摘穗方案的确定
    2.4 茎秆切断装置的设计方案确定
    2.5 链耙式升运器的设计
    2.6 茎秆输送装置设计
    2.7 茎秆切碎装置设计
    2.8 果穗横向输送装置设计
    2.9 方案三维实体模型及特点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茎秆收获装置理论分析与参数优化
    3.1 茎秆收获装置三维实体设计
    3.2 往复式茎秆切断装置三维实体设计与理论分析
        3.2.1 往复式茎秆切断装置三维实体设计
        3.2.2 往复式茎秆切断装置的理论分析
    3.3 链耙式升运器的三维实体设计
    3.4 茎秆喂入装置三维实体设计与理论分析
        3.4.1 喂入辊齿形和速度分析
    3.5 茎秆切碎装置三维实体设计与理论分析
        3.5.1 茎秆切碎装置三维实体设计
        3.5.2 滚筒式切碎器技术参数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往复式切断刀茎秆切割静力分析仿真研究
    4.1 ANSYS软件介绍
    4.2 往复式切断刀静力分析
        4.2.1 建模
        4.2.2 网格划分
        4.2.3 加载及求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理样机田间试验研究
    5.1 田间试验的目的和依据
    5.2 试验条件
    5.3 试验内容
    5.4 试验结果汇总表
    5.5 试验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改进建议
    6.1 结论
    6.2 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3)收获机械现状与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收获机械技术与发展趋势
    1.1 向宽割幅、大喂入量发展
    1.2 趋向于采用大功率发动机
    1.3 向通用性联合收割机发展
    1.4 向多功能、多用途的联合收割机发展
    1.5 向提高生产率, 减少谷粒损失的方向发展
    1.6 广泛应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 提高可靠性
    1.7 向舒适性、操作方便性方向发展
    1.8 向智能化收获发展
2 我国收获机械技术与发展趋势
    2.1 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过程
    2.2 水稻联合收割机
    2.3 玉米联合收获机

(4)小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试验原理及设计
    2.1 试验装置
        2.1.1 试验台
        2.1.2 试验原理及工作过程
        2.1.3 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条件及方法
        2.2.1 试验条件
        2.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参数的选取
        2.3.2 清选性能指标的选择
        2.3.3 试验设计的思路
3 清选系统的结构及运动参数试验及分析
    3.1 D390 清选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参数试验
        3.1.1 试验设计及结果
        3.1.2 回归方程及其显着性检验
    3.2 清选系统的结构及运动参数对清选性能的影响
    3.3 小结
4 物料状态对清选性能的影响
    4.1 喂入量的适应性试验及分析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含杂率的适应性试验及分析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纵卧辊式玉米收获机收获损失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
        1.2.1 国外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
        1.2.2 国内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
        1.2.3 玉米收获工艺
    1.3 玉米收获机
        1.3.1 国外玉米收获机发展及现状
        1.3.2 国内玉米收获机发展及现状
        1.3.3 玉米收获机类型
        1.3.4 现有玉米收获机存在的问题
        1.3.5 发展玉米收获机的必要性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玉米拉茎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玉米茎秆及果穗的拉断试验
        2.2.1 试验设备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辅助卡具
        2.2.4 试验方法
        2.2.5 茎秆与穗柄含水率测定
        2.2.6 玉米植株特征与断裂力测量数据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1 玉米茎秆与穗柄抗拉能力比较
        2.3.2 玉米茎秆拉伸曲线分析
        2.3.3 玉米穗与茎秆(穗柄)拉伸曲线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摘穗原理及籽粒损失研究
    3.1 玉米摘穗机构的理论基础
    3.2 摘穗器种类
        3.2.1 纵卧辊式摘穗器
        3.2.2 横卧辊式摘穗器
        3.2.3 立辊式摘穗器
        3.2.4 摘穗板拉茎辊组合式摘穗器
    3.3 辊式摘穗器原理及参数
        3.3.1 圆柱型摘穗辊抓取茎秆条件分析
        3.3.2 圆柱型摘穗辊不抓取果穗条件分析
        3.3.3 圆柱型摘穗辊直径的确定
    3.4 辊式摘穗器啃伤果穗机理分析
    3.5 影响摘穗损失的其他因素
    3.6 螺旋凸棱式摘穗辊改进设计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纵卧辊式玉米摘穗实验台设计
    4.1 设计任务
        4.1.1 设计目的
        4.1.2 设计要求
    4.2 机构总体方案
        4.2.1 机构传动方案
        4.2.2 总体布局
    4.3 实验台技术设计
        4.3.1 整机功率设计
        4.3.2 电机功率选择
        4.3.3 结构设计与强度校核
        4.3.4 部件装配图与总装配图绘制
        4.3.5 实验台加工装配
    4.4 设备实物
第五章 田间收获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玉米收获田间试验
        5.2.1 试验条件
        5.2.2 玉米特征值数据处理
        5.2.3 吉林春玉米与天津夏玉米特征对比
        5.2.4 含水率测定
        5.2.5 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5.2.6 试验方案及结果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5.3.2 各因素对摘穗性能的影响
        5.3.3 影响摘穗性能的机理分析
        5.3.4 影响机具籽粒损失的其他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玉米籽粒啃伤试验研究
    6.1 玉米摘穗啃伤试验目的
    6.2 玉米籽粒啃伤实验方案
        6.2.1 试验方法的确定
        6.2.2 确定正交试验方案
    6.3 玉米籽粒啃伤试验一
        6.3.1 试验条件
        6.3.2 植株含水率测定
        6.3.3 摘穗啃伤试验数据
    6.4 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6.4.1 试验数据初步整理
        6.4.2 试验数据的极差分析
        6.4.3 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
        6.4.4 试验数据方差分析在SPSS 上的实现
        6.4.5 试验数据方差分析结果
    6.5 玉米摘穗啃伤实验二
        6.5.1 玉米摘穗啃伤实验二的试验方案
        6.5.2 玉米摘穗啃伤实验二试验数据
        6.5.3 试验二数据的极差分析
    6.6 果穗剥叶率与苞叶对果穗损伤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6)高速小麦收割机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高速收割机的方案设计与评价
    1 引言
    2 高速收割机方案设计
    3 高速收割机方案评价
    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高速切割器的研究
    1 引言
    2 回转带式切割器的研究
    3 齿形链式切割器的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高速收割机传动系统与输送系统的研究
    1 引言
    2 高速收割机传动系统
    3 高速收割机输送系统
    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高速收割机作业性能与生产性能的研究
    1 引言
    2 高速收割机作业性能试验
    3 高速收割机生产性能试验
    4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高速收割机的运用研究
    1 引言
    2 高速收割机运用的技术条件
    3 高速收割机运用的技术水平
    4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高速收割机的土壤压实试验研究
    1 引言
    2 试验设备与方案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简结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的内容与结果
    3 取得的成果与创新
    4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车的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集草装置
    1.2 挡草板
    1.3 支座及活门
    1.4 配重铁
2 工作原理
3 安装过程
    3.1 安装前的准备
    3.2 集草装置的安装
    3.3 支座及活门的安装
    3.4 拉杆的安装
4 工作时的调整

四、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车的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鲜食玉米茎秆粉碎打捆装置的设计与试验[D]. 陈旭.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茎秆收获装置的研制[D]. 李盼. 山东理工大学, 2013(04)
  • [3]收获机械现状与未来发展[J]. 郝海青. 农业机械, 2009(01)
  • [4]小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试验研究[D]. 魏世军.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4)
  • [5]纵卧辊式玉米收获机收获损失试验研究[D]. 梁晓军. 吉林大学, 2006(10)
  • [6]高速小麦收割机的试验研究[D]. 韩正晟.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5)
  • [7]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车的配置[J]. 徐伟城,张洪喜. 现代化农业, 2002(12)
  • [8]黑龙江省水稻收获机械现状及研究方向[J]. 李宝成,张志伟. 农业机械, 1999(10)
  • [9]苏联联合收割机结构的三个发展阶段[J]. Э.В.Жалнин,罗观新.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1984(06)
  • [10]苏联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现状[J]. 罗洱铮.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1980(10)

标签:;  ;  ;  ;  ;  

1075型联合收割机集草机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