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行商业街 未来城市的靓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紫薇[1](2019)在《广西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分析与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引导》文中认为每一座城市都应有属于自己的灵魂,避免城市本身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被城市建设侵蚀和淹没。良好而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不仅能给市民带来舒适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感,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自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北海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大规模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面临着城市缺乏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景观遭到破坏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城市特色、城市景观风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及风貌控制引导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概念界定、相似概念辨析、构成要素分析等,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城市景观风貌这个复杂的研究本体,为后面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主要阶段和编制内容,明确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搜索、文献查询等方法,基于对城市特色内涵的理解,分别分析了北海市的物质环境特色及精神个性特色,提炼出北海市整体的特色为:“画境半岛、碧海丝路、南珠之乡”,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下一阶段的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引导实践提供了依据。基于对理论基础的研究和城市景观特色要素的分析,提出北海市主城区景观风貌塑造的目标、原则及方法,遵循以人为本、合理定位、整合核心要素,对规划区域内进行风貌区的划分及分区控制引导细则,形成整体风貌结构。相对于传统法定规划来讲,本文属于非法定的的引导性规划,通过引导,落实到法定的控制性规划及详细性规划中。论文实践成果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总体构思篇、分区细则篇和专项引导篇。总体构思的内容有北海市城市特色风貌控制引导的目标、原则、城市形象定位、风貌定位及特色风貌塑造方法、规划区域内风貌区的划分及分区指引。专项引导的内容有:道路系统、园林景观及特色雕塑、景观视线通廊、城市高度及天际线系统、城市色彩、夜景照明系统、广告牌及标示系统。分区控制引导的主要内容有:区域发展目标、规划原则、规划引导、建筑引导、建筑高度控制、建筑色彩控制、重要道路空间和主要公共空间等。本文希望为北海市后续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指导。为市民营造一个和谐统一、尺度适宜、视觉优美的人居环境,提升北海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吸引力,使北海市拥有良好的城市名片。同时对与北海市类似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陆地[2](2018)在《黄兴南路步行街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商业步行街在现代城市中承担了商业、旅游、社会公益、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功能,深受城市居民和管理者的喜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商业步行街在政府主导下进入了全面高速的发展阶段,大部分城市的商业中心都建有商业步行街。然而,在开发热潮过后,各地的商业步行街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千街一面、历史文化力影响逐渐消退、业态发展不平衡、商业萧条以及设施、环境和秩序不能得到及时维护等。本文以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为例,对商业步行街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管理机构的管理行为对步行街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要使商业步行街取得持续发展,管理部门不能只满足于过去最基本的秩序管理和行政服务。黄兴路步行街的发展之所以进入瓶颈阶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管理部门长期的管理效率低下甚至是不作为。为了解决当下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保证商业步行街的持续繁荣,就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当前,黄兴路步行街的管理体制改革已经纳入了长沙市事业单位改制进程。本文根据黄兴路的历史背景,对于黄兴路步行街管理体制引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找到了体制的问题所在。为解决步行街的当下困境和实现未来的长远发展,笔者对于步行街的管理机制提出了两种模型的设想,并且对这两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于如何使用这两种模型也给出了建议。
古宇[3](2014)在《长春长江路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长江路商业街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建设,推动了商业地产投资的热潮,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商业街正得到各地的大力追捧,越来越多的城市致力于打造城市的繁华商业街,这些特色商业街区(步行街)逐渐成为城市商业的窗口和城市文化的名片。然而,商业街的打造和建设,有成功,也必然有失败。长春长江路商业街的改造,就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在没有改造之前,长江路商业街可以说是长春的名片,是其他城市学习取经的对象,然而,其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商业街改造持续了10多年,期间波折不断,虽然最终在2005年完成了基本的改造工作,但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变化,其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其最终失去了自有的特色,流失了消费者,也失去了市场,可以说,长江路商业街的改造是失败的。这个失败,对于其他商业街的改造和建设,可以说都是一个警醒。因此,本文对长江路商业街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造失败的原因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商业街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所处的城市、风俗习惯、消费习性等,做好自己的定位工作,明确功能特征,在进行广泛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坚持“保护+开发”的原则,尽可能实现街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最大化,促进其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要加大宣传,吸引公众的参与热情,提升街区的人流量,要通过特色建设、道路交通组织、街区综合环境建设以及与商家的互动等来营造商业街良好的氛围。
蒋晓钰[4](2013)在《城市中心区无车规划研究 ——以常州市北部新城中心区为例》文中提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小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带来诸多社会与环境方面的问题,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环境质量低下和城市安全问题等。“以车为本”的规划与发展模式使得此类问题日益加剧。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新的规划和发展理念,使城市以更加生态、更加健康、更加宜居和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发展。无车发展(Car-freedevelopment)是近年来很多国家探索和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希望以此缓解小汽车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无车发展和规划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发展目标,塑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城市中心区无车规划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国内外与无车发展相关的理论,如新城市主义、绿色交通等,对无车发展理念加以阐述和分析,并对各种理念加以比较和辨析。再结合国内外无车发展的案例,分析和归纳城市中心区无车规划的目标和规划原则,并对无车发展的主要规划要素,包括无车区域的适宜规模、用地规划、公交和停车等外部交通支撑要素、内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规划以及内外交通换乘规划等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常州北部新城中心区规划设计进一步探讨如何在规划实践中进行无车发展规划。最后对城市中心区无车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加以提炼和总结,提出成功的无车规划的关键要素—高密度混合的用地开发、完善的公共交通规划、合理的停车系统规划、人性化的慢行系统规划以及便捷的无缝换乘规划,以及这些要素在规划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
温俊杰[5](2012)在《基于信息熵权TOPSIS法的步行商业街业态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 ——三个对比案例》文中研究说明步行商业街通常是本地居民休闲、购物、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外来旅游者进行观光、购物等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步行商业街的业态结构、空间布局和竞争力提升对其招商建设和大旅游产业链的培育等诸多方面具有深远意义。近期,全国许多城市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步行商业街的建设和改造,以此打造城市旅游的新名片。本研究选取杭州市内两条不同时期规划的步行商业街——河坊街和南宋御街,以及有着成都“新会客厅”之称的宽窄巷子步行街为实证研究对象,从步行商业街的“业态”为切入点,采用实地调查和案例对比,以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威布尔函数,零售业吸引力的哈夫模型和伽萨法则,以及城市商圈的RBD理论为基础理论支撑,构建了步行商业街“业态竞争力”评价的客观指标体系,并首次在商业街研究领域里采用了信息熵赋权的TOPSIS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三者的业态竞争力、规划布局及业态竞争力与空间布局的关系进行了案例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据此提出了步行商业街业态的管理启示。本研究发现:(1)三种业态分别在三条街中最具竞争力,分别是河坊街的工艺品店、南宋御街的餐饮店和宽窄巷子的酒吧。其中,无品牌的本土工艺品店、本土品牌的服饰店和食杂店的竞争力在河坊街排名前三;在南宋御街排名前三的则依次是本土品牌的餐饮店、国外品牌的餐饮店以及本土品牌服饰店;在宽窄巷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酒吧、餐饮和咖啡厅。(2)工艺品店的竞争力的在三角街中的排名差异最大。在河坊街,无论国外还品牌是本土品牌的工艺品店,其竞争力排名都很靠前;而在南宋御街进和宽窄巷子,其竞争力排名则全部垫底;而餐饮店、服饰店的竞争力排名在三条街中差异最小,且排名都比较靠前。(3)百货店在三条街的业态竞争力排名中均处于倒数。(4)此外,研究还发现了步行商业街业态的竞争力与其布局之间存在着协调一致性,并且,业态的空间集聚、分散现象与其竞争力强弱有着紧密联系:竞争力强的业态在商业街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市场的选择,会逐渐形成“集聚”的分布趋势,而竞争力弱的业态则往往呈现出零散分布的现象,反之则不成立——分散布局的某种业态并不一定竞争力弱。
马广金[6](2011)在《西安市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作为住区重要组成部分,为住区居民提供了日常生活的便利与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随着商品住房的迅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方式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随人们的需求的变化而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商品住区的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其配建的内容、规模以及布局也逐渐成为居民选择住所时考虑的重点。为了确保给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的居住生活质量,必须要认识和了解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其内在影响因素,才能为人们提供适宜的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本论文以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首先,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前期、改革开放初期、试点小区、小康示范小区、康居示范工程等五个时期,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其次,通过对西安典型实例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以及居民需求和满意度的调研,总结出西安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演变特征——规模、内容上不断发展、完善,布局逐渐边缘化、外向化。并指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政策体制、经济水平、科技发展、人的需求、住区的区位与规模等五个方面。最后,提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的五条原则,即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弹性控制、统筹协调和公众参与。并从开发方式、配建项目以及空间布局三方面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的对策。论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梳理西安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一般规律,探寻西安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为未来西安市商品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提供启迪。
冯敏[7](2010)在《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北区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发展为例》文中提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和街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不断地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面貌和规划格局。如果一座城市或者一条街区完全丧失了自身的特色,那么它将会磨灭自身的竞争力甚至覆灭。因此,城市特色街区必须塑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自身的特色。但如何去塑造特色街区的独有特色这个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特色街古已有之,且经历多个发展阶段,适合各个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且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古今中外皆然,但在当代中国特色街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一座城市的“窗口”和“名片”,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追捧。特色街对城市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特色街区的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一定要遵照当地的客观条件,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属于自身独特个性的特色街区。特色商业街区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也是步行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统一体。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和地域文化在此尽情展现,最集中的体现出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和文化风俗的不同,导致了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思想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每个城市在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青岛的城市特色商业街区是如何将青岛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本身的规划发展中,正是本论题论述的核心思想。青岛,有着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历史底蕴。由于历史原因拥有一整片形态完整的优秀历史建筑,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建筑的缩影。青岛的建筑结合山海景观与人文特色,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丰富多彩的青岛建筑,形象地展示着青岛的历史,构成青岛成长进程的生动记录和城市文化风貌的鲜明特征,成为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内涵和标志。另外,青岛市的一大特色就是特色商业街区的规划建设,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青岛市的特色商业街规划中应充分体现青岛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本文以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思想理念引导城市特色商业街区的规划研究入手。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方法,探索一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为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发展理论。通过城市设计的地域文化性在城市特色商业街区中的体现,以青岛市市北区的特色商业街为研究对象,创建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街道空间序列,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感受地域文化精神的场所。在论题最后笔者深入地研究了市北区之所以会同时出现多条特色商业街区的原因,具有区位、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同时总结了特色商业街区与老城区发展的密切关系,及对青岛市北区台东商贸特色街区发展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对市北区如何更好地发展特色商业街区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努力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特色商业街区的结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品位和独创风格的现代特色商业街区,构建出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街道是本论题研究的目标。
孙霞[8](2010)在《省会城市形象设计与管理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面貌,还有人们的城市观念和生活方式。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自然风光优美,不管是有着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老城市还是新兴的现代中小城市,城市形象建设都要摆脱单一的设计表现形式,吸收国内外发达城市的有益经验,整合传统资源,与时俱进。发展是城市生存的必由之路,关键是怎样做才能促进城市的合理发展,更符合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和管理理念,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经营城市一定要抱以人文心态,在尊重法律和历史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突出城市品位,既不是一味崇古,也不是片面讲求现代,要新旧协调搭配,方能形成城市自己的个性特征,展现自己的特色。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社会访谈、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对国内外的城市形象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系统地分析,并就现状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传播、公共艺术等几个方面的入手,去更为细致地分析城市形象设计的所出现的问题,指出了症结所在,并对如何进行合理设计和科学管理提出了部分合理的建议;同时积极倡导制定总体设计战略来促进城市形象的发展。
葛英[9](2009)在《城市社区商业开发模式及规模探析》文中认为社区商业是我国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的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区商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规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模式。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商业的实地调研,结合国内外社区商业理论的探析,总结出我国社区商业的现行模式以及每种模式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等,分析了社区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对国内外社区商业的定量计算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最后,结合我国社区商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社区商业整体推进的途径,希望对我国社区商业开发提供借鉴。
申雷[10](2009)在《我国步行商业街的发展趋势及创作探究 ——日照兴业王府大街工程的设计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正处于兴建、改造和发展城市商业街的热潮之中,由于城市商业街构成了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不同学科研究的集中点。步行商业街作为现代城市商业空间重要类型,也是最具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它不仅是步行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统一体,也是人们交流、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场所,是锦上添花的城市雕像,并且是城市商业的缩影。步行商业街的建设既是对城市原有资源的一种整合,也是商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种准备,更是展现城市景观、商业文化,表达城市精神、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它的规划和建设己成为完善城市职能,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消费经济时代的到来,潜移默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重大改变。步行街的建设之风也正席卷着全国各地,步行街空间和体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它对城市交通,环境,经济及城市空间的塑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基于多学科的思考和实际的观察,提出中国城市步行商业街发展的综合化和主题化趋势,以及在步行商业街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二、步行商业街 未来城市的靓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步行商业街 未来城市的靓点(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分析与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相关评述与展望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城市特色基础研究 |
2.1.1 城市特色的概念 |
2.1.2 城市特色的来源 |
2.2 城市景观风貌基础研究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相近概念辨析 |
2.2.3 城市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 |
2.3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基础研究 |
2.3.1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概念 |
2.3.2 相近概念辨析 |
2.3.3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主要阶段与编制内容 |
2.4 城市景观风貌控制引导基础研究 |
2.4.1 风貌控制 |
2.4.2 风貌引导 |
2.5 相关理论研究 |
2.6 小结 |
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3.1 辽宁大连 |
3.1.1 城市概况 |
3.1.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
3.1.3 经验借鉴 |
3.2 山东青岛 |
3.2.1 城市概况 |
3.2.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
3.2.3 经验借鉴 |
3.3 海南三亚 |
3.3.1 城市概况 |
3.3.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
3.3.3 经验借鉴 |
3.4 法国尼斯 |
3.4.1 城市概况 |
3.4.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
3.4.3 经验借鉴 |
3.5 美国查尔斯顿 |
3.5.1 城市概况 |
3.5.2 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
3.5.4 经验借鉴 |
3.6 小结 |
4 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分析 |
4.1 北海市概况 |
4.1.1 城市发展历程 |
4.1.2 城市格局变迁 |
4.1.3 城市空间发展 |
4.2 物质环境特色 |
4.2.1 城市空间格局 |
4.2.2 城市景观形象 |
4.2.3 城市建筑风貌 |
4.3 精神个性特色 |
4.3.1 历史文脉 |
4.3.2 社会人文 |
4.4 北海市城市特色提炼 |
4.5 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现状分析 |
4.5.1 现状存在的问题 |
4.5.2 现状问题的原因 |
4.6 小结 |
5 北海市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与引导 |
5.1 总体构思 |
5.1.1 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控制引导的目标与原则 |
5.1.2 城市定位及塑造方法 |
5.1.3 主城区特色结构及风貌分区 |
5.2 分区控制细则 |
5.3 专项引导 |
5.3.1 道路系统控制 |
5.3.2 园林景观及特色雕塑引导 |
5.3.3 景观视线通廊 |
5.3.4 城市高度及天际线系统 |
5.3.5 城市色彩引导 |
5.3.6 夜景照明系统 |
5.3.7 广告牌及标识系统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2)黄兴南路步行街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文献综述 |
1.2.1 步行街的发展规律和作用研究 |
1.2.2 步行街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规划设计研究 |
1.2.3 步行街的管理模式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商业步行街 |
2.1.2 政府体制改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2.2.2 城市经营理论 |
第3章 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步行街简介 |
3.1.1 黄兴路步行街发展沿革 |
3.1.2 文化氛围及商业状况 |
3.2 黄兴路步行街管理发展状况 |
3.2.1 管理体制沿革 |
3.2.2 步行街现行管理状况 |
3.3 黄兴路步行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管理权责不对等 |
3.3.2 管理经费存在缺口 |
3.3.3 部门之间协调不畅 |
3.3.4 传统商业文化没有得到保护 |
3.3.5 缺乏有效的考核与监管 |
第4章 步行街管理问题的体制性原因分析 |
4.1 管理框架设定没有形成制度 |
4.2 体制上职责分工不明 |
4.3 上下级设置不合理 |
4.4 管理职能与能力配备不对等 |
第5章 步行街管理体制改革设想 |
5.1 明确步行街的定位和发展趋势 |
5.2 步行街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
5.2.1 公共事业模式 |
5.2.2 企业经营模式 |
5.2.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长春长江路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长江路商业街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长江路商业街改造开发过程及衰落 |
2.1 长江路商业街历史追溯 |
2.2 长江路商业街改造的背景 |
2.3 长江路商业街改造的过程 |
2.4 改造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
2.5 长江路商业街经营现状 |
第3章 长江路商业街改造失败的原因分析 |
3.1 改造总体规划方面的问题 |
3.2 规划方案实施的问题 |
3.3 规划方案搁浅后的问题 |
第4章 国内商业街改造的成功案例 |
4.1 杭州市武林路商业街概况 |
4.2 改造过程 |
4.3 改造效果 |
第5章 商业街未来改造的方向 |
5.1 保留历史文化遗产 |
5.2 扩大消费群体 |
5.3 营造商业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城市中心区无车规划研究 ——以常州市北部新城中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汽车交通的发展及其影响 |
1.1.2 行人交通状况 |
1.1.3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交通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无车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新城市主义 |
2.2 绿色交通 |
2.3 无车发展与无车规划 |
2.3.1 无车的发展历史 |
2.3.2 无车发展的概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3.1 国外城市中心区无车规划相关案例分析 |
3.1.1 德国慕尼黑 |
3.1.2 巴黎拉德方斯区副中心 |
3.2 国内城市中心区无车规划相关案例分析 |
3.2.1 上海南京东路 |
3.2.2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中心区无车规划的主要内容 |
4.1 规划目标 |
4.2 规划原则 |
4.3 规划要素 |
4.3.1 无车区域规模 |
4.3.2 无车区域的土地利用 |
4.3.3 无车区周边条件支撑 |
4.3.4 无车区内部交通规划 |
4.3.5 无缝换乘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常州北部新城中心区无车规划实践 |
5.1 无车规划条件分析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区域条件 |
5.2 无车规划的主要内容 |
5.3 土地利用与用地功能 |
5.4 公共交通规划 |
5.5 停车设施规划 |
5.6 交通无缝换乘规划 |
5.7 步行系统规划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内外无车区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基于信息熵权TOPSIS法的步行商业街业态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 ——三个对比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 |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1.2 有关商业街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综合评述 |
1.3 本文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及切入点 |
1.3.2 研究方法及其难点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重要概念、理论和模型回顾 |
2.1 业态的概念及分类 |
2.2 业态的竞争力评价理论及模型 |
2.2.1 竞争力相关概念和理论 |
2.2.2 业态生命周期理论与业态竞争力的威布尔函数模型 |
2.2.3 业态的吸引力理论及哈夫模型 |
2.3 商业街业态的空间布局理论 |
2.3.1 商圈理论 |
2.3.2 豪布斯卡(HOPSCA)原则 |
2.3.3 RBD理论 |
3 业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模型构建 |
3.1 评价步行商业街业态竞争力的思路 |
3.2 构建步行商业街业态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3.2.1 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
3.2.3 构建评价模型 |
3.3 评价方法:信息熵权TOPSIS法 |
3.3.1 TOPSIS法概述 |
3.3.2 信息熵赋权法概述 |
3.3.3 评价模型的数学原理及其操作步骤 |
4 业态竞争力与空间布局的调查方案设计 |
4.1 业态进店调查的思路及方法 |
4.1.1 调查思路 |
4.1.2 调查方法概述 |
4.2 业态竞争力调查表的设计 |
4.2.1 设计原则 |
4.2.2 具体设计 |
4.3 业态空间布局图的绘制 |
5 实证案例之一:杭州河坊街 |
5.1 河坊街简介 |
5.2 业态的竞争力评价 |
5.2.1 数据来源及采集 |
5.2.2 数据初步描述性统计 |
5.2.3 业态竞争力排序计算结果 |
5.3 业态的空间布局分析 |
6 实证案例之二:杭州南宋御街 |
6.1 南宋御街简介 |
6.2 业态竞争力评价 |
6.2.1 数据来源及采集 |
6.2.2 数据初步描述性统计 |
6.2.3 业态竞争力排序计算结果 |
6.3 业态的空间布局分析 |
7 实证案例之三:成都宽窄巷子 |
7.1 宽窄巷子简介 |
7.2 业态竞争力评价 |
7.2.1 数据来源及采集 |
7.2.2 数据初步描述性统计 |
7.2.3 业态竞争力排序计算结果 |
7.3 业态的空间布局分析 |
8 结论 |
8.1 关于业态的竞争力 |
8.1.1 就同一种业态进行不同街区间的比较 |
8.1.2 就同一条街的不同业态进行比较 |
8.2 业态的竞争力与其布局之间的关系 |
8.2.1 业态的竞争力与其布局呈现匹配性 |
8.2.2 业态的集聚与其竞争力 |
8.2.3 业态的分散与其竞争力 |
8.3 关于信息熵权TOPSIS法的收效和适用性 |
9 建议与展望 |
9.1 对策建议与启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业态调查记录卡 |
附录二:进店调查数据统计表(河坊街部分) |
附录三:有形店铺零售业态的分类和基本特点归纳表 |
附录四:无形店铺零售业态的分类和基本特点归纳表 |
(6)西安市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社会背景 |
1.1.2 现实需求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
2.1 住区规划思想及公共服务设施理论发展 |
2.1.1 住区规划及公共服务设施产生的思想渊源 |
2.1.2 现代城市住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理论的产生 |
2.1.3 现代城市住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理论的新发展 |
2.2 我国城市住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历程 |
2.2.1 改革开放前(1949——1977 年) |
2.2.2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 年) |
2.2.3 试点小区时期(1986——1994 年) |
2.2.4 小康示范小区时期(1995——1998 年) |
2.2.5 康居示范工程时期(1999 年至今) |
2.3 国内在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方面的研究 |
2.3.1 相关文献 |
2.3.2 配置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调查研究 |
3.1 西安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 |
3.1.1 酝酿阶段(1949——1990 年) |
3.1.2 形成阶段(1991——1997 年) |
3.1.3 发展阶段(1998 年至今) |
3.2 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
3.2.1 调查的内容 |
3.2.2 调查的方法 |
3.3 典型住区的选取 |
3.3.1 典型住区选取的原则 |
3.3.2 典型住区的确定 |
3.4 西安市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
3.4.1 糜家桥小区 |
3.4.2 明德门小区 |
3.4.3 锦园小区 |
3.4.4 紫薇城市花园 |
3.4.5 枫林绿洲 |
3.5 居民需求及满意度调查 |
3.5.1 教育设施 |
3.5.2 医疗设施 |
3.5.3 文体设施 |
3.5.4 商业设施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分析 |
4.1 西安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演变 |
4.1.1 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的演变 |
4.1.2 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的演变 |
4.1.3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演变 |
4.2 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演变特征及主要问题 |
4.2.1 九十年代初期 |
4.2.2 九十年代中后期 |
4.2.3 2000 年以后 |
4.3 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影响因素 |
4.3.1 政策体制 |
4.3.2 经济水平 |
4.3.3 科技的发展 |
4.3.4 “人”的需求 |
4.3.5 住区区位的影响 |
4.3.6 住区规模 |
4.4 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 |
4.4.1 教育设施社会化 |
4.4.2 医疗设施社区化 |
4.4.3 文体设施多样化 |
4.4.4 商业设施专业化和复合化 |
4.5 本章小结 |
5 西安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对策初探 |
5.1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原则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5.1.2 资源共享原则 |
5.1.3 弹性控制原则 |
5.1.4 统筹协调原则 |
5.1.5 公众参与原则 |
5.2 规划对策一:开发方式 |
5.2.1 设施属性的划分 |
5.2.2 建设主体的确定 |
5.2.3 政策建议 |
5.3 规划对策二:设施配置 |
5.3.1 各类设施指标的修正 |
5.3.2 现有设施的补充 |
5.4 规划对策三:空间布局 |
5.4.1 设施布置的集中与分散 |
5.4.2 空间选择的内向与外向 |
5.4.3 空间布局的方式 |
5.4.4 适宜的规划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一 调研问卷 |
附录二 西安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调研统计表 |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北区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论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论题的提出 |
1.2 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论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论题研究的意义 |
1.3 论题研究的方法 |
1.4 论题研究的框架 |
第2章 城市特色街区的发展演变及理论探讨 |
2.1 特色街区的历史沿革 |
2.2 城市特色街区的概念 |
2.2.1 街区 |
2.2.1.1 城市与街区 |
2.2.1.2 街区的基本特性 |
2.2.2 城市特色街区 |
2.2.2.1 概念 |
2.2.2.2 对城市特色街区的理解 |
2.3 城市特色街区的类型 |
2.4 城市特色街区的特性 |
2.5 城市特色街区的建设动因 |
2.6 小结 |
第3章 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之理论探讨 |
3.1 街道空间地域性的相关理论探讨 |
3.1.1 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
3.1.2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Image of the city)理论 |
3.1.3 场所—文脉分析理论 |
3.1.4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 |
3.1.5 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 |
3.1.6 罗杰·特兰西克的三种理论 |
3.2 街道空间的地域性含义 |
3.3 城市特色商业街区设计的经验借鉴与设计实践 |
3.3.1 国外城市特色商业街区设计的经验借鉴与设计实践 |
3.3.1.1 国外城市特色商业街区的经验借鉴 |
3.3.1.2 国外特色商业街区的设计实践 |
3.3.2 中国城市特色商业街区的经验借鉴与设计实践 |
3.3.2.1 中国城市特色商业街区的经验借鉴 |
3.3.2.2 中国城市特色商业街区的设计实践 |
3.3.3 青岛市特色商业街区存在的普遍问题 |
3.4 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特色商业街区设计原则 |
3.4.1 象征性原则 |
3.4.2 整体性原则 |
3.4.3 以人为本原则 |
3.4.4 参与性原则 |
3.4.5 突出地域个性的原则 |
3.4.6 经济与文化并重原则 |
3.5 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青岛市特色商业街区规划措施的思考 |
3.5.1 准确定位 |
3.5.2 建立高效的交通网络 |
3.5.3 完善配套设施和街道建筑群 |
3.5.4 加强规划编制与公众的参与性 |
3.6 小结 |
第4章 青岛城市地域文化特征及市北区基本情况调研分析 |
4.1 对青岛地域文化及建筑的理解 |
4.1.1 青岛的地理区位及其地形气候特征 |
4.1.2 青岛历史文化理解 |
4.1.3 青岛的城市地域性特征 |
4.2 市北区发展条件及功能定位 |
4.2.1 市北区发展条件 |
4.2.2 市北区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
4.3 市北典型特色商业街区实地调研分析 |
4.3.1 调查的对象 |
4.3.2 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目的 |
4.3.3 调查结果的简要分析 |
4.3.3.1 各类数据图表分析 |
4.3.3.2 小结 |
第5章 基于地域文化的青岛市北特色商业街区设计实践剖析 |
5.1 台东三路步行街调研分析 |
5.1.1 台东三路步行街的区位分析 |
5.1.2 台东三路步行街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现状 |
5.1.3 步行街平面分析 |
5.1.4 街区的外部空间结构 |
5.1.5 外部空间形态特点 |
5.1.5.1 台东三路步行街的楼体彩绘工程 |
5.1.5.2 街区景观环境 |
5.1.6 街区内的活动 |
5.1.7 街区的交通组织 |
5.1.8 台东三路步行街的夜景灯光分析 |
5.1.9 台东步行商业街区的改造优化建议 |
5.1.10 台东步行商业街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与文化意义 |
5.2 青岛天幕城美食街调研分析 |
5.2.1 天幕美食街的区位分析 |
5.2.2 天幕城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 |
5.2.3 天幕城改造规划的平面分析 |
5.2.4 天幕城的总体立面设计 |
5.2.5 天幕城的单体立面设计 |
5.2.6 天幕城的穹顶平面及立面剖面设计 |
5.2.7 天幕城入口设计 |
5.2.8 天幕城景观设计 |
5.2.9 天幕美食街的业态定位 |
5.2.10 天幕美食街的地域特征分析及其文化意义 |
5.3 登州路啤酒街调研分析 |
5.3.1 啤酒街的历史背景及现状分析 |
5.3.2 啤酒街的外部空间结构 |
5.3.2.1 啤酒街入口空间 |
5.3.2.2 啤酒街主街 |
5.3.3 啤酒街的景观环境 |
5.3.3.1 酒趣休闲广场 |
5.3.3.2 景观小品 |
5.3.4 啤酒街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青岛市北区特色商业街发展理论探讨 |
6.1 特色商业街区与老城区发展的关系 |
6.1.1 特色商业街区对于老城区发展的意义 |
6.1.2 老城区具有发展特色商业街区的优势 |
6.2 青岛市北区台东商贸特色街区发展的优势分析 |
6.2.1 地理中心优势 |
6.2.2 市北区域经济优势 |
6.2.3 第三产业中心优势 |
6.2.4 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发展潜力巨大 |
6.2.5 较高的知名度与较强的区域经济辐射能力 |
6.3 市北区如何更好地发展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议 |
6.3.1 丰富业态,完善功能 |
6.3.2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
6.3.3 区域协调,错位发展 |
6.3.4 特色商业街的打造还应该为市民增加财力 |
6.3.5 规范特色商业街管理,提升综合竞争力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语 |
附录:青岛市北特色街区问卷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8)省会城市形象设计与管理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与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创新程度及其应用价值 |
1.4 课题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4.1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的发展与趋势 |
1.4.2 国内城市形象研究发展 |
第2章 城市形象设计与管理内容研究界定 |
2.1 城市形象识别 |
2.2 城市形象设计 |
2.2.1 城市形象理念识别 |
2.2.2 城市行为识别 |
2.2.3 城市视觉识别 |
2.3 城市形象管理 |
第3章 城市形象设计与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概况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项目与调查表 |
3.1.4 调查方法与实施计划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取得成绩 |
3.2.2 存在问题 |
第4章 城市形象设计与管理探讨建议 |
4.1 城市视觉识别应用系统设计 |
4.1.1 事物形象系统设计 |
4.1.2 活动识别形象设计 |
4.1.3 环境形象系统设计 |
4.2 城市形象管理 |
4.2.1 城市形象应用识别手册的编制 |
4.2.2 城市形象设计的实施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城市社区商业开发模式及规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我国社区商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 |
1.5.1 经济的增长 |
1.5.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1.5.3 住宅产业的兴起 |
1.5.4 消费水平消费模式的变化 |
1.5.5 政府的支持 |
1.6 我国社区商业发展概况 |
1.6.1 发达大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概况 |
1.6.2 中小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概况 |
1.7 目前我国社区商业存在的问题 |
1.7.1 老社区商业存在的问题 |
1.7.2 新建社区商业开发中的问题 |
1.8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8.1 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2 文章研究的主要方法 |
1.9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10 文章的思路和逻辑框架 |
第二章 社区商业概述 |
2.1 “社区”一词的由来、含义及特征 |
2.1.1 “社区”的由来 |
2.1.2 “社区”的基本含义 |
2.2 社区与居住区 |
2.2.1 居住区的概念 |
2.2.2 比较社区和居住区 |
2.3 商业概念的界定 |
2.4 社区商业的由来和基本含义 |
2.4.1 商业与住宅的结合 |
2.4.2 社区商业的产生 |
2.4.3 社区商业的基本含义 |
2.5 居住区商业与社区商业的区别 |
2.6 从社区角度研究商业开发的必要性 |
2.6 社区商业的基本功能及特征 |
2.6.1 社区商业的基本功能 |
2.6.2 社区商业的基本特征 |
2.7 发展社区商业的意义 |
2.7.1 繁荣城市商业,促进经济发展 |
2.7.2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
2.7.3 带动住宅升值 |
2.7.4 开发商获得稳定利润 |
2.7.5 运营成本低,受投资者青睐 |
2.7.6 提供就业,稳定社会 |
2.7.7 营造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品质 |
2.7.8 提升城市现代化形象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区商业开发模式及特点 |
3.1 国外社区商业开发模式 |
3.1.1 美国社区商业开发模式 |
3.1.2 日本社区商业开发模式 |
3.1.3 新加坡社区商业开发模式 |
3.2 我国社区商业开发模式 |
3.2.1 “多点式”社区商业 |
3.2.2 “沿街式”社区商业 |
3.2.3 社区购物中心 |
3.2.4 社区商业街 |
3.3 社区商业模式开发趋势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区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规模计算 |
4.1 社区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 |
4.1.1 区域经济因素 |
4.1.2 社区模式因素 |
4.1.3 交通影响因素 |
4.1.4 消费群体的影响因素 |
4.1.5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 |
4.2 社区商业规模定量计算的相关理论 |
4.2.1 我国目前计算社区商量规模的主要方式 |
4.2.2 对“千人指标”和“千户指标”的评价 |
4.2.3 商圈理论及模型 |
4.2.4 商圈概念在社区商业的应用 |
4.2.5 商圈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社区商业整体推进途径 |
5.1 政府部门工作在社区商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5.1.1 加快社区商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
5.1.2 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 |
5.1.3 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工作 |
5.1.4 加强优秀社区商业的示范工作 |
5.2 开发商、经营商要从实际出发,做好社区商业务实建设工作 |
5.2.1 开发原则 |
5.2.2 经营定位 |
5.2.3 招商策略,租售结合 |
5.3 加强公众的参与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我国步行商业街的发展趋势及创作探究 ——日照兴业王府大街工程的设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步行商业街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步行商业街的涵义 |
1.2 步行商业街研究的目的 |
1.3 步行商业街研究的意义 |
1.3.1 好的街景给消费者带来好心情 |
1.3.2 多彩的市场环境对观光者形成吸引力 |
1.3.3 步行商业街的导向作用 |
1.3.4 步行商业街的示范效应 |
1.3.5 商业街的经济作用 |
第二章 我国步行商业街的起源及发展趋势 |
2.1 我国古代步行商业街的起源及发展 |
2.1.1 统治秩序下封闭的商业空间——里坊中的“市场” |
2.1.2 社会发展需求下的开放式商业空间——商业街市 |
2.2 我国当代商业步行街的现状 |
2.2.1 我国当代商业街成功案例 |
2.2.2 对传统商业步行街的保护与改造 |
2.2.2.1 历史建筑的保护 |
2.2.2.2 传统商业街空间尺度及环境的保护 |
2.2.2.3 传统经营特色的继承 |
2.3 我国步行商业街存在问题 |
2.3.1 破坏原有的城市古代资源 |
2.3.2 缺乏特色 |
2.3.3 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
2.3.4 许多商业街的扰民现象严重 |
2.4 我国步行商业街的发展趋势 |
2.4.1 步行商业街发展趋势的特色化 |
2.4.2 步行商业街发展趋势的街区化 |
2.4.3 步行商业街发展趋势的理性化 |
2.4.4 步行商业街发展趋势的复合化 |
2.4.5 步行商业街发展趋势的规范化 |
2.4.6 步行商业街发展趋势的绿色生态化 |
第三章 步行商业街创作的理论依据及手法探究 |
3.1 步行商业街的规模确定 |
3.1.1 步行商业街的规模指标 |
3.1.2 步行商业街的规模的核心理念 |
3.2 步行商业街的性质定位 |
3.2.1 步行商业街的市场定位 |
3.2.1.1 消费者群体目标对象的选择 |
3.2.1.2 商业街市场定位所应考虑的消费者因素 |
3.2.2 步行商业街的性格定位 |
3.2.2.1 商业街建设应是企业和政府的珠联璧合 |
3.2.2.2 管理模式上要不断创新 |
3.2.2.3 各种类型商业街侧重点应各有不同 |
3.2.2.4 业态、业种组合要合理,各种功能要配套 |
3.2.2.5 注意整体风格的营造,与城市风格浑然一体 |
3.2.2.6 注重细节的魅力,交通方便,购物环境优美 |
3.3 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态 |
3.3.1 步行商业街的竖向空间人性尺度 |
3.3.1.1 竖向空间的身体尺度 |
3.3.1.2 竖向空间的视觉尺度 |
3.3.1.3 竖向空间的范围尺度 |
3.3.1.4 步行街竖向空间尺度的决定因素 |
3.3.2 步行商业街的景观与环境生态设计 |
3.3.2.1 现代化商业街区的景观和与环境生态设计原则 |
3.3.2.2 现代化商业街区的环境与景观生态设计要点 |
3.4 步行商业街的功能布局 |
3.4.1 市场导向理念 |
3.4.1.1 商业街规划与建设中的操作误区 |
3.4.1.2 市场导向首先是消费导向 |
3.4.1.3 市场导向其次是经营导向 |
3.4.1.4 市场导向的实现 |
3.4.2 错位经营理念 |
3.4.2.1 整体经营理念的区别 |
3.4.2.2 目标市场的定位不同 |
3.4.2.3 功能构成不同 |
3.4.2.4 交通组织的不同 |
3.4.2.5 商业环境与商业氛围不同 |
3.4.3 生态平衡理念 |
3.4.3.1 环境保护及商业街的绿化美化 |
3.4.3.2 绿色经营与绿色消费 |
3.4.3.3 商业街内部要保持其“生态平衡” |
3.5 步行商业街的交通组织 |
3.5.1 步行商业街区周边的交通特性 |
3.5.2 步行商业街区交通系统规划 |
3.5.2.1 外围交通处理的几种方式 |
3.5.2.2 内外交通联系的几种方式 |
3.5.2.3 以时间为载体的交通组织 |
第四章 日照兴业王府步行商业街设计 |
4.1 日照概况 |
4.2 兴业王府大街概况 |
4.3 关于本基地定位 |
4.4 设计宗旨 |
4.5 创作构思和设计 |
4.5.1 建立与该地段相适应的空间秩序 |
4.5.2 街区内形成风格不同的分区 |
4.5.3 出入口设置和道路交通 |
4.5.4 兴业王府大街环境景观设计 |
4.5.4.1 入口广场 |
4.5.4.2 步行商业街内部链接空间设计 |
4.5.4.3 步行街终端核心大型购物广场 |
4.5.5 商业步行街外立面表现 |
4.5.6 兴业王府大街的绿色生态化设计 |
4.5.6.1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
4.5.6.2 使用绿色建筑材料 |
4.5.6.3 绿色施工 |
4.5.6.4 绿色装饰 |
4.6 目前兴业王府大街的状况及未来发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步行商业街 未来城市的靓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北海市城市景观特色分析与主城区景观风貌控制引导[D]. 张紫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2]黄兴南路步行街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陆地. 湖南大学, 2018(06)
- [3]长春长江路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长江路商业街改造研究[D]. 古宇. 吉林大学, 2014(10)
- [4]城市中心区无车规划研究 ——以常州市北部新城中心区为例[D]. 蒋晓钰. 南京工业大学, 2013(05)
- [5]基于信息熵权TOPSIS法的步行商业街业态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 ——三个对比案例[D]. 温俊杰. 浙江大学, 2012(09)
- [6]西安市商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研究[D]. 马广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5)
- [7]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发展研究 ——以青岛市北区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发展为例[D]. 冯敏.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5)
- [8]省会城市形象设计与管理研究初探[D]. 孙霞.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9]城市社区商业开发模式及规模探析[D]. 葛英.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10]我国步行商业街的发展趋势及创作探究 ——日照兴业王府大街工程的设计实践[D]. 申雷. 天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