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梁与梁之争,谁胜谁负?——《庄子·惠氏》哲学思想探析

浩梁与梁之争,谁胜谁负?——《庄子·惠氏》哲学思想探析

一、濠梁之辩,谁是赢家?——对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韬[1](2021)在《“坐忘”思想史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坐忘”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后世好道者、庄学阐释者的关注。南北朝时期,“坐忘”被道教人士接受,并将之改造为道教众多炼养方术的一种,随着道教义理研究的逐渐深入,道教人士对于“坐忘”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借鉴老庄思想展开译经活动,“坐忘”“槁木死灰”等术语便借此机会进入佛教视野,而“坐忘”“槁木死灰”等带有特定思想内涵的理论术语,一旦被借用,也意味着思想上的交流,站在特定立场的借用,必然要以赋予其新的意义为前提;又因“坐忘”是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口讲述的,所以儒者对“坐忘”较为重视,在构建自身学术理论时也常借用“坐忘”。“坐忘”受到儒释道三家广泛关注,承载着儒释道三家的独特思考,本文在探讨“坐忘”在中国思想史上发展演变的同时,也试图描绘更为立体的儒释道交流图景。作为修养论的庄子“坐忘”,具体展开为“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和“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其中“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包括与庄子独特认识论相匹配的“忘仁义”“忘礼乐”“隳体黜聪”的次第性修养,和“心斋”一类的“坐式行气”两方面;“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身心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最终呈现为游于世的“庸人”。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坐忘”的修养境界义。郭象消解了庄子“坐忘”的修养方法义,将“坐忘”视为圣人统合“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自得”“应物”是圣人“内圣外王”的特质。韩康伯以“坐忘遗照”注解圣人“神”的境界,将郭象以“坐忘”境界塑造“圣人”理想人格时所隐含的神秘性体现得更为突出。道教更重视“坐忘”的修养方法义。早在南北朝时期,道教徒已开始从方术的角度去理解“坐忘”,随着佛道论衡的不断深入,道教认识到自身理论的不足,庄子“兼忘”的思维方式受到道教徒的重视,并由此发展出重玄思潮,“坐忘”也因其心性修养义的解读空间,成为与重玄学相匹配的修养方法;到了唐代,道教徒思考的问题,从义理深化转移到如何将新兴的重玄义理与传统修养实践的肉身成仙说相协调,也就是“心”“形”如何沟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坐忘”被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学所吸收。“坐忘”与佛教“禅”的交流、融合,以及与理学“静坐”的渊源,也值得重视。“禅”在印度包含繁琐的名相分析和复杂的实践步骤,但这种“禅”,自传入中国始便为适应中国文化土壤逐步简化,最终在完全中国化的禅宗那里,“禅”的理论核心已被庄子“坐忘”的思想内涵所取代,反而是强调“坐禅”时,常被斥责为小乘“枯木禅”。在佛道教的影响下,很多儒家学者也采用“静坐”这一修养形式,但为理学作出开拓性贡献的二程兄弟不满足于此,他们既批判“静坐”,又以儒家“主敬”说重新定义“静坐”,并最终使“静坐”这一修养形式在理学中得以传承。

宋金明[2](2020)在《庄子己物关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己物关系问题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庄子己物关系理论的具体展开为运思脉络,阐述了己物关系的思想发轫、内涵展开、逻辑建构等过程。从根本上看,庄子的己物关系理论以己与物内涵的二重性为根殖,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己”概念可以根据实体性与精神性的不同而划分为“身”与“心”二维,由此己物关系问题便可以“己”为视角进而转换为“身物关系”、“心物关系”这两重向度。另一方面,作为客体的“物”概念可以根据内涵的异己性与否从而划分出属己之“物”(已经进入人的知行之域的事物)与异己之“物”(尚未进入人的知行之域的事物)二维,由此己物关系问题亦可以“物”为视角转换为“己事关系”(此处的物通过事而进入人的知行之域)、“己天关系”(此处的天泛指尚未进入人的知行之域的诸物)这二重向度。以身物、心物、身心、吾我、物事、己天之间的关联互动为叙事逻辑,庄子借助自身独特的言说方式搭建了一个创设性的主体与外物间关系图式。这一关系图示的成功建构,也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为我们讨论庄子哲学中意义世界的生成、哲学视域的转换以及形而上学的新模式创设等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路径。

周咏盛[3](2020)在《论《庄子》“鱼乐”爲一譬喻》文中研究说明濠梁之辩,指庄子和惠子对於"鱼乐"的一场辩论。以"鱼乐"爲核心,大致可以分爲两派诠释:其一,以"鱼乐"爲一心理状态陈述,反映出庄子个人的修养境界与直觉。其二,以"鱼乐"爲一客观事实陈述,强调惠施对庄子得知"鱼乐"的质疑。我们尝试提出第三种诠释:以"鱼乐"爲一譬喻陈述,即庄子之所以提出"鱼乐",是要据此来譬喻己乐。此诠释的特别之处大致有三:其一,《秋水》的最後三个段落,皆是以动物之乐爲核心的譬喻,共用类似的架构。其二,庄子言"请循其本"代表一种严格的溯源对应关系,且"濠上"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意义。其三,"鱼乐"原是一譬喻,但惠子却以客观事实的角度来解读之,这可以説是一种误解。在以动物譬喻爲核心的三段文本之中,由於对方预设并局限於特定观点,所以他们误解了庄子,而庄子以动物之乐喻己乐,就是要以譬喻来回应这些误解。透过分析动物譬喻可以得知,乐是指主体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互动,而动物譬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於説明乐,更是要回应误解,进而批判导致误解的原因。据此,动物譬喻是庄子呈现乐与建立其乐之主张的方法。

张梦琦[4](2020)在《《庄子》“言”观及语言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代学者对《庄子》的语言研究多集中于“言不尽意”“道不可言”等一般命题和“三言”等表达方式,甚或是直接从语言学、修辞学的角度来阐释《庄子》的语言艺术,对《庄子》之“道”“言”观与语言艺术美之间的关系研究则是凤毛麟角。本篇论文立足于文学,兼从哲学角度考察《庄子》之“道”是如何影响其“言”观,以及《庄子》“道言”是如何在言观的指导下呈现出美的特点的。论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庄子》之道。庄子哲学是人生的哲学,庄子以“道”言明世界之“真”理,其目的是使人通过“忘”“虚”“化”等方式摆脱精神的枷锁,进入到自由无待的逍遥境界。在这一境界,人们精神自由解放,思想自由灵活,加之“充实不己”的动力,语言文字便发自心田,且不可遏制,产生了与其他诸子截然不同的“言”观。论文的第二部分论述《庄子》“言”观。庄子从有无之辩派生出“言意之辩”,并进一步提出“至言去言”的观点。为了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庄子提出了正确的言道方法,即“逍遥”之言、“两行”之言、“精诚”之言,这在《庄子》“三言”中得到充分体现。章末着重解决了道言关系问题。道言关系实际上是天人关系的投射,言与道的分离实际上来自于人对天的分离,“真人”象征着人对天的复归,真人之言则象征着言对道的复归。论文的第三部分阐明了庄子言观使庄子的文章呈现出“道言”之美。这首先体现在《庄子》的诗化语言上。庄子“逍遥”的言观造就了其言具有“意接而词不接”的跳跃性;其“精诚”的言观使得庄文具有跌宕顿挫的音乐性和极强的感情色彩。其次,庄子“两行”的言观造就了庄文中出现大量幽默讽刺的手法,呈现出以言为谑的特点。最后庄子以细致的描写、夸饰、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庄文呈现出图像化等特质。在以上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庄子》呈现出“瑰伟諔诡”的文风。

王庆路[5](2020)在《《孟子》和《庄子》中论辩情境对论辩风格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子》和《庄子》中的论辩行为之所以能形成各具特色的论辩艺术,除和孟子、庄子本人的生平、学识、性格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论辩的环境、对象及主题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主观条件至今以难以求证,而客观条件,从《孟子》《庄子》两部子书及同时代的其他论辩作品,结合论辩行为所具有的普遍规律,仍可窥见二人论辩风格各具特色的成因受到客观因素影响之大。首先,《孟子》和《庄子》论辩风格的不同,有受到孟庄二人论辩场景不同的影响,《孟子》论辩以政治场景为主,因此话语庄严而神圣;《庄子》以自然场景较多,因此话语自由而浪漫。其次,《孟子》和《庄子》论辩风格的不同,也因其论辩的对象不同,《孟子》的论辨对象多以君王为主,因此多采用设问、取譬、迂回的论辩方式,又因其论辩对象是鲜活的人物,其论辩的话语也独具生命力;《庄子》的论辩对象较为单一且固定,以惠子为主,因此论辩思维和话语方式受到惠子影响较大,并有可能催生了庄子对寓言体的采用。最后,《孟子》和《庄子》论辩风格的不同,也因其论辩的主题不同,《孟子》论辩主题中包含大量政治因素,且论辩主题常常由对手确立,因此促使孟子采用“移梁换柱”和“反客为主”的方法转移论辩主题,也迫使孟子不得不加强论辩训练与素材积累,有可能从侧面助益了孟子使用长篇排比的能力。《庄子》的论辩主题多和道与自然有关,且在论辩活动中,更多的受到名家学派论题的影响,惠子关心的论题也时常在《庄子》中出现,有可能对庄子想象力的阔大与论辩能力的提高均有助益。除此之外,《孟子》和《庄子》中存在一些缺席的角色,但孟子和庄子仍与他们发生了论辩。如二书中都出现的孔子及其弟子形象,庄子中的惠子等,这些人物虽然缺席或被削弱,但仍作为论辩对象对《孟子》和《庄子》二书论辩艺术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不应忽视。

王汉峋[6](2019)在《《庄子》内篇有关理想社会之理念》文中提出庄子思想建立在当时的学术思潮之上,其思辨气质和反省精神颇为显明,对一些重要论题有深刻见解。学者大都认为内七篇出乎庄子之手,由此解读庄子思想稳妥、可信。对于他谈说个体、彰扬自由的方面,前人已做出不少研究,并达成诸多共识。个人与社会从来都不是截然两立的,庄子在推崇个性的同时,也潜藏了对“人间世”的许多关切。《庄子》内七篇的主旨多与“社会”有牵连,如《逍遥游》旨在议论大小、有用与无用等社会价值问题。《齐物论》对概念与判断进行省思,涉及社会中的学术。《养生主》则在探究知识、学术之外,亦说明如何在社会中较好地存活。《人间世》评点材用与矫治,牵涉社会中的价值、政治等问题。《德充符》谈到忘形取德,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不该太在意周围人的表面,当重视其“德”。《大宗师》推许真知与坐忘,关联到对“礼”这种社会规矩的批评。《应帝王》讲述无心之用,是在着重谈论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和道德。庄子虽然关注现实和社会,但这种关注始终停驻在“理念”层面。可以把这些内篇中的理念划分为学术、政治、道德与艺术四个方面。政治、道德是构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学术牵连到对自然、对社会之认识,关系人类的共同进步;艺术则涉及个体如何在社会中自由存在。庄子在以上四个方面,俱倡扬“无我”“无心”,“无我”“无心”即属通贯于庄子社会构想中的主要精神。庄子并非要把学术、政治、道德和艺术拼凑在一起、组建某个社会,而是认为一个理想社会是由多要素共同构筑的有机体。庄子有关社会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影响不大,也未得到过推行。但庄子具备历史感和社会进步意识,在先秦思想家中正有其特色。当前依然可挑出庄子思想中的个别成分,为时代所用。庄子推重“大知”而对社会有深切体察,如若庄子的部分精神得到实践,也许有助于让社会转向灵活,并提升人类福祉。发扬其思辨与反省精神,学习他关注“人间世”的态度,也许会纠正进步、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偏失,推动个人与社会平稳前行。

陈健[7](2019)在《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富有朝气、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期盼。然而,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现状不容乐观,校园中时有发生的自杀、他杀及各种暴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部分大学生显现出生命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抗挫能力低下、生命价值模糊等状态亦令人堪忧。高校学生的生命观现状,提示我们应重视与加强生命教育研究。道家哲学的本质是生命哲学。庄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尤为关注生命问题,其哲学体系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他揭示生命的苦难、追求心灵的自由、思考生命的本质、关注生命的价值,形成了内涵丰富且见解独特的生命观。因而,系统阐释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夯实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根基、丰富生命教育实践、促进大学生生命健康发展。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现状展开了实证研究。根据调研数据与访谈结果,论文客观剖析了当前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思想偏差,揭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目标、内容、实践层面的欠缺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文章通过对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主要内容以及教育实践的系统梳理、归纳总结,探寻并揭橥了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价值、内容价值和实践价值。庄子将“道”视为生命存在、活动与发展的依据。“敬畏道”“效法道”“达至道”是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敬畏道”要求人们在“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效法道”要求人们一方面以道的“普遍性”为依据,维护生命的平等和多样,另一方面以道的“规律性”为依据,自然无为、尊重生命本然;“达至道”要求人们在构建“人与天一”的生命世界与培育“藏天下于天下”的生命境界中,为生命发展创设理想外部环境和宏大内在格局。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不够明晰,深入发掘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将有助于促进其教育目标由模糊走向清晰,树立“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目标导向。庄子生命观包涵自然生命观、社会生命观和精神生命观三个方面的内容。其自然生命观所提倡的“保身、全身、爱身”“养生而不益生”“重生而不惧死”等思想,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贵身观、养生观、生死观;其社会生命观所强调的“养亲”“事君”“均调天下”“退仁义、宾礼乐”“由技入道”等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责任观、生命道德观、生命实践观;其精神生命观中“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哀莫大于心死”“立鲲鹏之志”等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意志教育和生命理想教育具有重要启迪。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零散,缺乏基于人之生命存在方式的系统性构建。庄子生命观所蕴含的珍爱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和高扬精神生命等思想,无疑对充盈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促进其由零散走向系统具有借鉴意义。庄子善于将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转换为教育事件以阐发事件背后的深意。《庄子》文本中的人物大多是师生关系,内容则基本上是传道、授业、解惑。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和思想内核,正是借由具体的教育实践来传递和表达的。纵观《庄子》全文,庄子生命观的教育方法丰富多样,教育场域非常宽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其生命观的教育实践,为丰富与拓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提供了思想资源。需要指出的是,庄子生命观尽管拥有诸多值得传承和弘扬的价值与精神,然而受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某些内容难免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扞格。为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借鉴庄子生命观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掘、继承、弘扬其思想精华,做好“照着讲”的工作;另一方面应立足现实问题与时代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做好“接着讲”的工作。

杨舟贤[8](2019)在《庄子意象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古典诗学与文论体系中,“意象”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作为认知、思维和表达方式,意象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和哲学等范畴。先秦时代是“意象”概念的发生期和形成期,《周易》“立象以尽意”的理论总结和庄子“以象谋篇”的非凡实践,是古典学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论文以庄子对“意象”的理解、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溯源,探讨了“意象”的形成机制和结构形态。“意象”的形成与两周时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自然规律的深入观察,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对生命感受的诗化表达,是“意象”产生广泛影响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重点是通过对庄子思想和《庄子》文本的分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就以往“意象”研究中的“物象”“语象”“事象”等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定义。“物象”是对人和自然的双重归纳,既包括了对客观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认知把握,也包含了人对历史经验和当下处境的总结概括,是有原型意味和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语象”是在民族共同语初步形成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语言组织和主观审美创造,以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丰富内容,凝聚情感,优化效果,提升了思想表达的艺术水平。“事象”是在语言叙述发展成熟的条件下,综合运用描绘场景、铺陈情节、塑造人物等艺术创造,以动态性、历时性和交互性的方式综合呈现形成“意象”,为叙事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庄子和同代诸子对“意象”的探索,是对前代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弘扬,它以顺应时代任务为前提,进一步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方式,在“诗”与“史”,抒情与叙事两类文体的基础上,使论说体文学获得充分发展,实现了文学思想的精神超越和文学实践的历史超越。

苏静,韩云波[9](2018)在《从庄惠之争看庄子的精神困境》文中指出庄惠之争是研究庄子哲学的关键,从"濠梁之辩"的探讨出发,它集中反映了二人思想的冲突与互认,并进一步确立了这种研究思路的可能与必要。立足于二人的争论重心,从"用大"到"求真"再到人情之辩,惠子的诘问促进了庄子观点的明晰,也展现了庄子思想更为深层的矛盾:自由的悖论和自我的悖论,这不仅是庄子一人的精神困境,也启发着人们的理性反思,因此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价值。

毛蕊[10](2018)在《《庄子》与明代戏曲》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庄子》与明代戏曲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现有《庄子》学史和《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以及学界对明代戏曲《庄子》接受的论述都比较简略、薄弱,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分为上编《庄子》与明代戏曲创作和下编庄子思想与明代戏曲理论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庄子》与明代“庄子戏”。“庄子戏”指以庄子为主人公或者以《庄子》寓言故事为主要故事情节所敷衍而成的作品。明代是“庄子戏”发展的高潮期,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发展、学术因素和“庄子戏”作者的遭际都有关系。这些剧作中多有对《庄子》寓言的化用和改编,是对庄子思想的另类传播。它们中的“庄子”形象以世俗化、荒诞化和宗教化为主,其中的“庄子试妻”情节很有特点,折射出中国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话语权”和“规训权”。第二章为庄子梦与明代“涉梦戏”。庄子是先秦时期最为关注“梦”的人,他打破了先秦时期以“梦兆”为主的梦文化。《庄子》记梦既有梦论也有梦境,既托梦言理又藉梦设喻,叙述方式也有创新,文学性很强,这些对中国梦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涉梦戏”亦在其列。庄子梦所呈现出的“为文写梦”精神、“梦境的超自由精神”以及梦论思想中真幻相对、超越梦幻和渴望觉醒的思想对明代“涉梦戏”影响很大,为“涉梦戏”营造梦境、超越梦幻后觉醒的写梦手法提供了模仿的范例和理论的根源。第三章为庄子“乐”“仙”思想与明代道教度脱剧。道教度脱剧常常要求被度者放弃俗世的酒色财气,通过修炼以达飞升成仙,获取永久的快乐。这些诉求与庄子“至乐”“神仙”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首先,庄子认为只有“与道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即“至乐”,而通往“至乐”境界,需要经过舍苦、妙境、桥梁三个阶段。道教度脱剧对此多有借鉴,并发展为放弃俗世、修炼成仙、获得至乐三阶段。另外,庄子“神仙”思想中对“真人”的描写、对道境的渲染以及其修炼方法亦对道教度脱剧颇有影响。第四章为庄子美丑观与明代戏曲人物形象塑造。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标举“丑”并深刻谈论“丑”问题的人。《庄子》中多处阐述对美丑的看法,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超脱世俗的美丑判定,以内德为美,不重外形;二是美丑相对,可以转化;三是美丑也有界限,既有真美,也有真丑。庄子美丑观的复杂性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戏曲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丑”象,也多吸收和借鉴庄子美丑观的内容,其作品中塑造的外丑内美、外美内丑、异化丑、美丑兼具、滑稽丑等丑形象皆与庄子美丑观有内在关联。第五章为庄子“自然”美学与明代戏曲“本色”“化工”论。庄子“自然”美学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说法,有“法天贵真”的诉求。明代戏曲理论继承发挥了这一美学思想,尤其是戏曲语言的“本色”理论和戏曲审美至境的“化工”说。明代戏曲语言“本色”论者皆提倡戏曲语言应保持自然、淡雅的风格,反对过分雕琢、修饰。李贽的“化工”论以庄子的“法天贵真”思想为依归,认为戏曲作品应以表达作家真情为创作前提,语言上要质朴无华、清新自然,只有这样才可算得上是绝妙的“化工”之作。第六章为庄子““情”论与明代戏曲“唯情”论。““情”在《庄子》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可分为“人情”“天情”“道情”三个不同的含义,其中尤以“道情”级别最高。他的“情”是以“真”为价值范畴为判断标准的真情、至情,明代曲论家借鉴了庄子的“真情”论,发展出曲论中的“唯情”说,以汤显祖的创作为主阵地,以“真情”和“至情”相勾连,在明代戏曲作品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第七章为庄子“寓言”精神与明代戏曲。“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中,与文学体裁关系不大,主要是指庄子思想的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及其“藉外论之”所藉用的寄寓性突出、虚构性明显而表达效果奇佳的故事。在中国近世文学的“寓言”产生之前,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寓言”皆与《庄子》相关。《庄子》寓言对中国文学和文论的发展影响极大,戏曲作为一种极具虚构性的文学样式,对庄子的寓言也多有吸收。一是明代早期出现的一股“寓言”式伦理剧创作之风,这些剧作借鉴了庄子寓言的形式,将伦理道德等寓托剧中,以达劝诫世人的目的,如丘濬便称其剧作“一似《庄子》的寓言”。二是明代曲论中有“传奇皆是寓言”(徐复祚语)的说法,这里的“寓言”也是对庄子寓言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认为戏曲似寓言,创作时需要虚实相映,注重剧情的寄寓性等。第八章为庄子“道技观”与明代戏曲表演论。庄子的“道技寓言”强调的是一种“与天合一”的境界与“虚静以体道”的超验直觉思维,后被引入到既需要技巧、也需要境界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当中。明代曲论家吸收了这一思想,对演员表演技能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求戏曲演员在上台前必须进行表演技术的提升和表演心性的涵养。其次演员的表演过程应是“得心应手”的,是直觉式的“目击而道存”,主要靠演员在实践中把握,不可言传。最后是追求“传神”这一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

二、濠梁之辩,谁是赢家?——对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濠梁之辩,谁是赢家?——对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坐忘”思想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庄子“坐忘”义辨析
    第一节 “忘仁义”“忘礼乐”解
        一、“坐忘”寓言文本辨正
        二、“忘”之意蕴
        三、“仁义”“礼乐”所指
    第二节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解
        一、“隳肢体、黜聪明”与“离形去知”的关系
        二、“一受其成形”的痛苦
        三、“聪明”与“知”
    第三节 “同于大通”与“化则无常”
        一、何谓“大通”
        二、“同则无好,化则无常”
        三、“坐忘”与“逍遥游”
    第四节 何谓“坐忘”
        一、解“坐”
        二、“坐忘”与“心斋”
        三、“坐忘”与“吾丧我”
第二章 魏晋玄学对“坐忘”修养境界义的发展
    第一节 郭象“坐忘”思想研究
        一、郭象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消解
        二、“坐忘”与“内圣外王”
        三、“坐忘自得”
        四、“坐忘而后能应务”
        小结
    第二节 韩康伯“坐忘遗照”研究
        一、“坐忘遗照”出处
        二、韩康伯“坐忘”义辨析
        三、韩康伯“遗照”义辨析
        四、韩康伯“坐忘遗照”义辨析
    余论
第三章 道教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发展
    第一节 方术化的“坐忘”
        一、“众术”中的“心斋坐忘”
        二、“斋”中的“心斋坐忘”
        三、“存思”与“坐忘”
    第二节 “坐忘”与重玄思潮
        一、重玄学溯源
        二、成玄英对“坐忘”的理解
        三、王玄览以“坐忘”“舍形入真”
    第三节 性命双修视野下的“坐忘”
        一、《天隐子》的内在矛盾
        二、云本《坐忘论》将“坐忘”系统化
        三、石刻《坐忘论》:“坐忘”是“求道之阶”
        四、钟吕金丹道体系下的“坐忘”
第四章 “坐忘”与儒释修养论
    第一节 “坐忘”与“禅”
        一、“禅”义溯源
        二、“枯木死灰”与“灰身灭智”
        三、“枯木龙吟”
    第二节 “坐忘”与“静坐”
        一、二程“静坐”说的渊源
        二、二程对“静坐”“坐忘”的矛盾评价
        三、二程对佛教修养论的批判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庄子己物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庄子己物关系理论在“己”之维度的展开
    一、实体性之己:身物之辩
        (一)作为身的物:身的实在性
        (二)作为物的身:身的异己性
        (三)身物之间:道的具体落实
    二、精神性之己:心物之辩
        (一)心非物:心的超越性
        (二)心含物:心的现实性
        (三)心物之间:道的展开进路
    三、己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身心之辩
        (一)身心一元:身心合一为一人,人为世间一大物
        (二)身心二元:倘能谴身又斋心,必为世间一大人
第二章 庄子己物关系理论在“物”之维度的展开
    一、融己之物
        (一)己中之物:吾我之辩
        (二)由物到己:己事之辩
    二、异己之物
        (一)与己相对之物:己天之辩
        (二)与物相对之物:造物者问题
    三、己物之间
        (一)物物与物化
        (二)不以物害己与无以人灭天
        (三)至人无己与物物非物
第三章 己物关系视域下的庄子哲学新诠释
    一、意义世界的生成
        (一)己于物之意义生成
        (二)物于己之意义疏离
        (三)意义世界的指向:自由境界
    二、哲学视域的转换
        (一)以己观之
        (二)以心观之
        (三)以物观之
        (四)以事观之
        (五)以道观之
结语
参考文献

(3)论《庄子》“鱼乐”爲一譬喻(论文提纲范文)

一、 鱼乐: 心理状态或客观事实
二、 龟、鸟、鱼: 以动物之乐譬喻人乐
三、 天乐、误解与譬喻
余论: 辩论或寓言?

(4)《庄子》“言”观及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庄子》之道
    第一节 道,万物之所由
        一、超越时空的无限实体
        二、自然无为的虚静之道
    第二节 同于道则见独
        一、物我两忘,心随物化
        二、朝彻见独,同于大通
    第三节 精神自由思想灵活
第二章 《庄子》“言”观
    第一节 物之精粗:言与意
        一、有无之辩
        二、言意之辩
        三、至言去言
    第二节 不期精粗:道之言
        一、体道逍遥,即言即道
        二、道有两行,正言若反
        三、精诚之至,无迹可寻
    第三节 不得已而后起:言与道的分离与复归
        一、言与道的分离:言之不齐
        二、充实不可以已:真人之言
第三章 《庄子》“道言”之美的呈现
    第一节 《庄子》哲学语言的诗化艺术
        一、意接而词不接的跳跃性
        二、跌宕流转的音乐性
        三、涤除玄览的真理与真情
    第二节 幽默讽刺——以言为谑
    第三节 从文学语象到艺术图像
    第四节 瑰玮諔诡的文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孟子》和《庄子》中论辩情境对论辩风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相关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孟子》和《庄子》的论辩和文学
    1.1 《孟子》和《庄子》论辩行为的异同
        1.1.1 《孟子》和《庄子》论辩手段的异同
        1.1.2 《孟子》和《庄子》论辩方法的异同
    1.2 、《孟子》和《庄子》文学特色的异同
        1.2.1 “孟子”和“庄子”形象
        1.2.2 《孟子》和《庄子》的语言艺术
        1.2.3 《孟子》和《庄子》的文章风格的异同
第二章 《孟子》的论辩情境及其论辩风格
    2.1 《孟子》论辩的发生
        2.1.1 论辩的场合:王之朝野
        2.1.2 论辩的对象
        2.1.3 论辩的主题
第三章 《庄子》的论辩情境及其论辩风格
    3.1 《庄子》论辩的发生
        3.1.1 场景:濠梁之上
        3.1.2 对象:友人惠施
    3.2 《庄子》中的另一种论辩形式——寓言
        3.2.1 以寓言的形式进行论辩
        3.2.2 惠庄论辩与《庄子》寓言
第四章 《孟子》《庄子》论辩中的另一个声音
    4.1 沉默的孔子
        4.1.1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与行
        4.1.2 孔子言行在《孟子》和《庄子》中的变形
    4.2 被削弱的声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庄子》内篇有关理想社会之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之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不足之处
第一章 庄子思想之背景
    第一节 庄子时期的政治、文化状况
    第二节 庄子时期的学术状况
第二章 《庄子》内篇主旨
    第一节 《逍遥游》议论大小、有用无用
    第二节 《齐物论》省思概念与判断
    第三节 《养生主》探究知识和生存
    第四节 《人间世》评点材用与矫治
    第五节 《德充符》谈说忘形取德
    第六节 《大宗师》推许真知与坐忘
    第七节 《应帝王》讲述无心之用
第三章 内七篇中潜存的社会架构
    第一节 对社会架构的基本界定
    第二节 学术方面: 剔除执念以参与共同事业
    第三节 政治方面: 调适平等与自由
    第四节 道德方面: 公私向度上各作考量
    第五节 艺术方面: 人间世中的超脱路径
    第六节 前四者在社会共同体中的关系与地位
    第七节 外杂篇中的相关补证
第四章 庄子社会理念的历史定位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庄子社会理念的历史定位
    第二节 庄子社会理念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相关概念释义
    第一节 生命概念释义
        一、生命的内涵与特征
        二、生命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生命教育概念阐释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意涵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问题与出路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研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目标模糊
        二、教育内容零散
        三、教育方法与路径单一
    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一、强化现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
        三、比较视阈下庄子生命观的阐发
第三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价值
    第一节 “知天人之所为”:树立敬畏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之敬畏道
        二、树立大学生敬畏生命的教育目标
    第二节 “物无贵贱”:树立尊重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之效法道
        二、树立大学生尊重生命的教育目标
    第三节 “藏天下于天下”:树立发展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之达至道
        二、树立大学生发展生命的教育目标
第四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价值
    第一节 “常因自然”:充盈自然生命教育内容
        一、庄子的自然生命观
        二、充盈大学生自然生命教育内容
    第二节 “均调天下”:充盈社会生命教育内容
        一、庄子的社会生命观
        二、充盈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内容
    第三节 “逍遥而游”:充盈精神生命教育内容
        一、庄子的精神生命观
        二、充盈大学生精神生命教育内容
第五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价值
    第一节 “法无定法”: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
        一、庄子生命观的教育方法
        二、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
    第二节 “游学天下”: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一、庄子生命观的教育路径
        二、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第六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庄子生命观的再审视
        一、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庄子生命观融通之处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庄子生命观局限性分析
    第二节 庄子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继承与创新
        一、庄子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照着讲”
        二、庄子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接着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现状访谈提纲》(学生卷)
附录三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状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庄子意象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天事必象与中国哲学的思维传统(绪言)
    第一节 观象授时与中国哲学时空观念的意象化
        一、先于时间的空间认知
        二、源于天文的人文超越
    第二节 绝地天通与中国哲学历史经验的意象化
        一、商周易代与中国哲学对诗性智慧的延续
        二、诸子时代与中国哲学对诗性智慧的转化
    第三节 得意忘象与中国哲学转译表达的意象化
        一、诗性智慧与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
        二、诗性智慧与依类象形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 以象谋篇与庄子哲学的意象结构
    第一节 物象是最小的意象结构单位
    第二节 语象是庄子创造的哲学符号
    第三节 事象是意象塑形的诗性置换
第三章 物象:庄子哲学意象的文化生成
    第一节 “物象”是人文对自然的指认
    第二节 “物象”的抽象意义和原始命名
    第三节 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
第四章 语象:庄子哲学的语言突破
    第一节 庄子“三言”正义
        一、“寓言”正义
        二、“重言”正义
        三、“巵言”正义
    第二节 寓言以为象
        一、成熟语言形态是庄子寓言的基础
        二、塑造形象说理是庄子寓言的论式
        三、倾心艺术创造是庄子寓言的特征
    第三节 重言以为象
        一、史书记言的文化传统
        二、卿士立言的时代风气
        三、庄子代言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 卮言以为象
        一、“卮言”的词语本义为饮酒之言
        二、“卮言”的文化引申义为得意忘言
        三、“卮言”的艺术象征义为大美不言
第五章 事象:庄子哲学的诗性特征
    第一节 叙事成象与叙事传统的形成
    第二节 叙事成象对史传传统的突破
    第三节 庄子形迹与哲学主人公形象
第六章 庄子与诸子时代文学的历史超越(结论)
    第一节 变革之会也:诸子的时代和诸子的文学
    第二节 余岂好辩哉:文学的任务和文学的实践
        一、墨子之辩
        二、孟子之辩
        三、韩非子之辩
    第三节 俄然而觉矣:庄子的哲学和庄子的文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从庄惠之争看庄子的精神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困境初探:从庄惠之争的研究谈起
    (一) 逻辑与审美的困境:早期庄惠哲学研究的思考
    (二) “异类间性”:“知”的迷局
    (三) “濠梁之辩”研究启示
二、庄惠之争缘契:价值理性与生命情感的互认与冲击
    (一) 无为与用世:失路之人的价值追寻
        1.“无用之用”立根于“大”
        2.“有用之能”成就于“真”
    (二) 无情与有情:倾巢之下的生命安顿
        1. 理论意义上的“人情”与“天情”
        2. 实践中的“历物”之爱与悲悯情怀
三、庄子的精神困境:自由与自我的悖论
    (一) 自由的悖论
    (二) 自我的悖论
四、结语

(10)《庄子》与明代戏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庄子》与明代戏曲创作
    第一章 《庄子》与明代“庄子戏”
        第一节 “庄子戏”概说
        一、“庄子戏”的产生、发展和流变
        二、明代“庄子戏”剧目概说
        (一) 现存的明代“庄子戏”
        (二) 亡佚的明代“庄子戏”
        第二节 明代“庄子戏”兴盛的原因
        一、道教发展促进《庄子》传播
        (一) 明代道教教派和理论的发展
        (二) 明代道教与君主、士大夫的关系
        (三) 道教对明代文学的影响及其与《庄子》的关系
        二、庄学复兴推进《庄子》接受
        (一) 明代庄学由低潮到复兴
        (二) 文学创作中对《庄子》的广泛接受
        (三) 明代科举与《庄子》
        三、作者遭际促其倾心《庄子》
        第三节 明代“庄子戏”的特色
        一、庄子形象的变迁及成因
        (一) 世俗化
        (二) 荒诞化
        (三) 宗教化
        二、“庄子戏”对《庄子》的传播
        三、“庄子试妻”情节的变迁与文化透视
        (一) “庄子试妻”情节的变迁
        (二) “庄子试妻”情节的文化透视
    第二章 庄子梦与明代“涉梦戏”
        第一节 庄子与先秦时期的梦文化
        一、以“梦兆”为主的先秦梦文化
        二、独特的“庄子梦”
        (一) 数量可观
        (二) 借梦寓理或设喻
        (三) 叙述方式的创新
        (四) 浓厚的文学性
        三、庄子梦对中国梦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梦与明代“涉梦戏”
        一、庄子“梦寓言”与明代“涉梦戏”
        (一) “为文写梦”的精神
        (二) 梦境中的“超自由精神”
        二、庄子“梦觉”思想与明代“涉梦戏”
        (一) 真幻相对的思想
        (二) 超越梦幻的思想
        (三) 觉醒的模式
    第三章 庄子“乐”“仙”思想与明代道教度脱剧
        第一节 “道教度脱剧”概说
        一、“道教度脱剧”释义
        二、明代“道教度脱剧”的特点
        三、明代“道教度脱剧”大兴的原因
        第二节 庄子“至乐”思想与明代道教度脱剧
        一、“俗乐非乐”促舍苦
        二、“至乐无乐”入妙境
        三、“心斋”“坐忘”通大道
        第三节 庄子“神仙”思想与道教度脱剧
        一、提供仙的原型
        二、构筑仙境的模板
        三、提供修仙的方法
    第四章 庄子美丑观与明代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庄子美丑观概说
        第二节 内德为美与明代戏曲人物形象塑造
        一、内德为美即“德充符”
        二、蔽于形——明代戏曲中的“外丑内美”形象
        三、蔽于德——明代戏曲中的“外美内丑”形象
        第三节 审丑近乎勇与明代戏曲中的“异化丑”形象
        一、“人为物役”即“异化”
        二、役于物——明代戏曲中的“异化丑”形象
        第四节 辩证审丑与明代戏曲中的“美丑兼具”形象
        一、庄子审丑的辩证性思维
        二、美丑难辨——明代戏曲中的“美丑兼具”形象
        第五节 丑自炫为美与明代戏曲中的“滑稽丑”形象
        一、自炫为美即“真丑”
        二、丑自炫为美——明代戏曲中的“滑稽丑”形象
下编 庄子思想与明代戏曲理论
    第五章 庄子“自然”美学与明代戏曲“本色”“化工”论
        第一节 庄子的“自然”美学思想
        一、庄子“朴素美”思想的美学意蕴
        二、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美学意蕴
        三、庄子“自然”美学思想对后世文艺观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自然”美学思想与明代戏曲理论
        一、洗尽铅华呈素姿:明代戏曲语言的本色倾向
        二、化工:明代戏曲追求的审美至境
    第六章 庄子“情”论与明代戏曲“唯情”论
        第一节 《庄子》与先秦之“情”字析论
        一、以“情实”义为主的先秦之“情”
        二、《庄子》文中“情”字的含义及分类
        三、庄子“有情”“无情”辨
        四、庄子“情”论的哲学关怀和意义
        第二节 生而有情:明代戏曲“唯情”论
        一、明中叶后戏曲“唯情”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二、明代曲论对“唯情”论的高扬
        三、汤显祖“唯情”论的影响
    第七章 庄子“寓言”精神与明代戏曲
        第一节 庄子“寓言”析论
        一、庄子“寓言”考辨
        二、庄子“寓言”论的影响
        第二节 庄子“寓言”对明代戏曲的影响
        一、“一似庄子寓言”的明代伦理剧
        二、明代“传奇皆寓言”的戏曲理论
        三、明代戏曲“寓言”论的影响
    第八章 庄子“道技观”与明代戏曲表演论
        第一节 《庄子》中的道技寓言
        一、道在技中
        二、道技合一
        三、道进乎技
        四、庄子“道技观”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道进乎技:戏曲演员心性的涵养
        一、虚静:心性涵养的最高境界
        二、道进乎技:戏曲演员心性的涵养
        第三节 “得心应手”“指与物化”:演员直觉式的表演过程
        一、庄子直觉式的艺术创作
        二、庄子直觉思维对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
        三、“得心应手”“指与物化”:演员直觉式的表演过程
        第四节 传神:戏曲表演的至境
        一、“神品”:庄子艺术创作的最终诉求
        二、传神:戏曲表演的至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濠梁之辩,谁是赢家?——对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坐忘”思想史论[D]. 朱韬. 西北大学, 2021(12)
  • [2]庄子己物关系思想研究[D]. 宋金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论《庄子》“鱼乐”爲一譬喻[J]. 周咏盛. 诸子学刊, 2020(01)
  • [4]《庄子》“言”观及语言艺术研究[D]. 张梦琦.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5]《孟子》和《庄子》中论辩情境对论辩风格的影响[D]. 王庆路. 西北大学, 2020(07)
  • [6]《庄子》内篇有关理想社会之理念[D]. 王汉峋. 山东大学, 2019(03)
  • [7]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研究[D]. 陈健.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6)
  • [8]庄子意象论[D]. 杨舟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9]从庄惠之争看庄子的精神困境[J]. 苏静,韩云波.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10]《庄子》与明代戏曲[D]. 毛蕊.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浩梁与梁之争,谁胜谁负?——《庄子·惠氏》哲学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