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管纤维疤痕化致梗阻性黄疸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杜青[1](2020)在《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一定临床依据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至2019年10月诊断明确并已行根治术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2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患29例,女患95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胆漏、肠肠吻合口瘘、出血、切口裂开、胆管炎、腹腔感染、胰腺炎、淋巴瘘)分并发症组(A)和无并发症组(B),对两组患儿的年龄、实验室指标(术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前白蛋白及术后白蛋白)、以及两组患儿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囊肿类型、囊肿直径、肝总管直径,是否合并腹部手术史、胆泥结石、肝胆管解剖变异、胆胰合流等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中的计量资料(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术中失血量、囊肿直径、术后白蛋白)符合正态分布的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4例手术患儿发生并发症25例(20.16%),未发生并发症99例(79.84%),其中胆漏14例(11.29%),7例再次手术,7例保守治愈;肠肠吻合口瘘2例(1.61%),1例再次手术,1例保守治愈;出血1例(0.81%),再次手术治愈;切口裂开2例(1.61%),1例再次手术,1例保守治愈;胆管炎2例(1.61%)、腹腔感染2例(1.61%)、胰腺炎1例(0.81%)、淋巴瘘1例(0.81%)均保守治愈。其中非正态分布指标:年龄及白细胞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及囊肿直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正态分布指标的术后白蛋白(27.84±4.62)g/L&(32.45±3.72)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前贫血(OR=7.922,95%CI:1.46842.757)、合并胆泥结石(OR=1.295,95%CI:1.0754.359)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白蛋白(OR=0.055,95%CI:0.0120.244)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儿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关系,而与囊肿直径、术中出血量有关,囊肿直径越大、术中出血量越多、越增加手术风险。(2)术前贫血、合并胆泥结石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白蛋白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3)术前纠正贫血、术中精细操作清理肝胆管淤泥、减少出血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白蛋白、血红蛋白的监测,可预防及减少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
汪雷[2](2019)在《“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背景:我们结合既往胆道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观察,提出了“三线一平面”四个肝外胆道术中解剖标记。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弧线(A线);肝右后叶肝蒂弧形切迹线(B线);“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向十二指肠第一段中点连线(C线);肝门板平面(D平面)。发现它们因为处在手术解剖区域外周,类似于在航海中远离风暴中心,较少的受到肝外炎症黏连及解剖变异的干扰。目的:一、分析本组LC和/或LCBDE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情况,评估“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以及根据“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建立的一套手术操作流程在LC和/或LCBDE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二、通过与Rouviere沟、Rouviere沟平面、胆囊淋巴结、肝Ⅳ段右缘等经典的解剖标记比较,评价“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复杂及解剖变异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病区外科治疗团队应用术中“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进行LC及LCBDE治疗共1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手术1407例,腹腔镜胆管探查手术238例。通过病案病例查询系统核对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入院病历、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术前术后实验室、影像学、病理等资料记录患者诊断、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所有LC及LCBDE患者均未发生血管、肠管损伤及围手术期死亡。LC组中1例出现胆囊床迷走胆管胆漏(占全组胆管损伤发生率0.06%,1/1645),经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后自愈,拔管后随访12月未见胆囊床区胆汁瘤复发。全组中转开腹8例,0.49%(其中LC组4例,LCBDE组包括胆道再次手术病例4例)。LC组Mirizzi综合征I型1例行胆囊次全切除+残端缝合术后恢复顺利,随访9月余无特殊,彩超复查未见胆囊管残端结石形成。其他的术后并发症包括LC组一例患者术后发现继发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LCBDE组中2例Mirizzi综合征Ⅱ型患者术后均留置T管半年以上,分别通过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证实无结石残留和复发以及胆道狭窄后拔除T管。LCBDE组胆管一期缝合107例,T管引流131例,一期缝合占45.0%。术后发生轻度胆漏4例(4/238,1.7%),T管引流患者3例,一期缝合术后胆漏1例,均通过腹腔引流治愈。一期缝合术后三月发现结石复发(残留?)一例,再次行ERCP取石治愈。余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结石复发及胆管炎发作。结论:“三线一平面”为导向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远离操作核心区域,不受术区炎症及解剖变异干扰,有助于术者在术中建立立体的解剖关系。可以预防腹腔镜胆道结石术中胆管和血管损伤。另外,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复杂的胆囊手术,而且可应用于胆总管手术和再次胆道手术,值得推广应用。第二部分: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背景:(1)Rouviere沟是最经典的腹腔镜胆囊术中的解剖标记。然而,目前对其形态,走形,沟内肝蒂有无均为肉眼观察,缺少从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RS沟有无,形态、方向以及RS沟内肝蒂构成的研究。(2)我们提出的“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中,C线是两点之间的连线,其中上点“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与肝总管的位置关系缺少影像学或解剖学上进一步研究验证。目的:1.评价CT影像学资料对Rouviere沟的识别和辨识意义;2.通过MRCP图像分析胆管树的走形,评价我们所提出的C线在肝门部与肝总管、左右肝管关系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有清晰手术录像同时有完整肝胆CT(平扫或增强)和/或MRCP影像学资料的LC及LC+LCBDE患者48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确定病人信息、资料及对应的视频信息;通过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链接调阅患者CT和/或MRCP影像。在我们团队有丰富阅片及腹腔镜手术经验的肝胆专科医师和放射科高年资医师的合作下,通过术前的MRCP/CT资料与术中视频资料盲法观察比较结果:最后纳入LC及LC+LCBDE患者48例,其中仅有CT资料(平扫或增强)病例11例,仅有MRCP病例5例,同时有CT及MRCP治疗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17-87岁,平均年龄52.75岁。(1)对43例有CT资料的病例,视频中将RS沟为三种类型,开放型(33例,占76.7%),融合型(3例,占7.0%),缺失型(7例,占16.3%)。CT上根据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上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判断有无RS沟,分为有RS沟(34例,79.1%)和无RS沟(9例,20.9%)两种类型。按照肉眼观察结果为金标准,CT判断有RS类型对应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灵敏度94.3%(33/35),特异度87.5%(7/8);阳性预测值97.1%(33/34),阴性预测值77.8%(7/9);正确率93.0%(40/43);43例患者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Youden指数81.8%,κ=0.78,P=0.000。43例患者对于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37例MRCP资料通过水成像显示的胆管树R-L位图像分析肝外胆管树角度范围在27°-78°,平均60°,其中以50-70°区间为主。T2相下通过连续层面根据肝总管和左右肝管分叉两处位置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的关系,可以将肝外胆管的走形与肝Ⅳa基底部层面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仍符合“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此型占12/37,32.4%;2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向上追踪见肝管逐渐向右侧移行,“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明显偏离至“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右侧(靠近胆囊床侧)。此型最多,占22/37(59.5%);3型:肝管中点在“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层面即偏向右侧,此型有3例,占8.1%。结论:(1)RS沟为一段与右肝蒂入肝(B线)相延续的肝裂。可以通过CT影像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层面向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来判断患者有无RS沟。(2)肝外胆管走形为右上左下斜行走形,MRCP影像观察结果符合临床上对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肝总管位置观察。C线原则对临床上定位肝外胆管近肝段位置有指导意义。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3](2018)在《中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指南(2018版)》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问世开创了胆胰疾病新的治疗领域。随着医学材料科学、影像学及临床经验的积累,ERCP已不再局限于"造影术",括约肌切开、扩张、引流等ERCP相关的治疗技术逐渐开始涌现。国内的ERCP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牵头制订了"ERCP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4](2018)在《ERCP诊治指南(2018版)》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60年代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问世以来,开创了胆胰疾病新的治疗领域,随着医学材料科学、影像学及临床经验的积累,ERCP已不再局限于"造影术",括约肌切开、扩张、引流等ERCP相关的治疗技术也逐渐开始涌现。我国的ERCP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5](2018)在《中国ERCP指南(2018版)》文中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问世以来,开创了胆胰疾病新的治疗领域,随着医学材料科学、影像学及临床经验的积累,ERCP已不再局限于"造影术",括约肌切开、扩张、引流等ERCP相关治疗技术也逐渐开始涌现。我国的ERCP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推广,目前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
姚宇驰,商中华[6](2018)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探讨及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时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期间197例行LC+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与中转开腹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97例中15例(7.6%)中转开腹。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OR=5.156,P=0.032)、胆囊壁厚度>6mm(OR=7.971,P=0.012)、黄疸(OR=10.715,P=0.002)、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OR=20.203,P=0.003)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4种因素组合所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中转开腹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8.9%。与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次数、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对于LC+LCBDE患者,应仔细评估上述4种独立危险因素,这对于完善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方式,降低开放手术转化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黄强[7](2014)在《梗阻型胆管损伤手术时机选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道手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大宗文献报道它的发生率在0.1-0.5%之间,其中约80-92%的胆管损伤发生在胆囊切除术中,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所造成的胆管损伤比率是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 OC)的2-4倍,近年来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由于胆管损伤一旦发生,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和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医生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预防胆管损伤已被普外科医生重视,即便如此,胆管损伤仍在不断发生,可以说,医源性胆管损伤作为胆道手术的一个并发症,只能减少不能避免,而且每一次的胆道修复手术为下一次的修复手术增加难度和风险,因此,在面对胆管损伤病例时,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胆道修复并达到良好的远期疗效,一直是肝胆外科医师面对的棘手问题。而胆管损伤修复失败的直接表现是修补胆管的再狭窄,导致胆管修复术后再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手术技术和手术方式选择外,患者损伤后就诊的时间、局部病变的病理改变轻重、胆道感染发作的频数、有无合并血管的损伤、有无热损伤以及肝、胆道局部损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是重要的因素,然而,目前医生可以控制的只有手术方式、修复时间和手术操作者,而修复时机的选择是争议最大的一个因素,特别对于单纯的梗阻型胆管损伤的处理时机。关于医源性胆管损伤如何选择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目前尚未获得统一认识,一部分学者主张延期手术,认为胆管损伤后应避免急诊再次手术,如果条件允许,再次手术时间应距前次手术3个月以上,理由是急诊手术一般发生在损伤后的几天时间内,此时局部组织处于炎症水肿较重的时间段,手术过程可能出现渗血多,胆管壁水肿易撕裂,并发症及再手术率均较高,而3个月以后再手术,病人的生理状况和胆管的炎症肿胀消退,局部渗血少,胆管壁韧性好,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少,避免吻合口的狭窄;另外部分学者认为医源性胆管损伤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特别对于梗阻型胆管损伤,时间应限制在3月以内,力争未出现胆汁性肝硬变即进行修复和重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功率。也有部分学者则认为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术中及术后早期(48小时内)发现的胆管损伤,因损伤局部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进行对端修复或胆肠吻合手术相对较易,此类患者应该尽早诊断、尽早手术;而对于胆管被部分或完全结扎,早期不易诊断为胆管损伤,直至1周左右因黄疸持续性加重而被诊断为胆管损伤者,则不应该急于手术,原因是因为短时间内胆管虽有扩张,但管壁较薄,已失去对端修复机会,也很难行胆肠内引流术,多数病例只能放置引流管,等待手术时机。总之,临床上关于胆管损伤后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有很大的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来佐证以上观点。为了进一步研究胆管损伤后手术修复时机的选择这一难题,我团队前期选择胆管横断导致胆管梗阻的梗阻型胆管损伤模型,获得胆管梗阻导致肝脏功能损害、胆管局部扩张程度和炎症反应程度等方面的数据,再通过本实验不同时间修复后机体恢复情况、吻合口疤痕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以及后期对吻合口直径的观察和分析,从中总结出梗阻型胆管损伤后的最佳修复时间段,明确修复时间与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相关性,为临床处理梗阻型胆管损伤提供借鉴,最后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佐证实验中得出的胆道修复的干预时间,为胆道损伤的处理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期获得良好的近远期效果。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梗阻型胆管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胆管损伤后不同时段内梗阻性黄疸对机体的影响及损伤部位局部胆管组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并选择不同时间段内修复重建,观察修复重建后实验动物的预后情况,从中获得梗阻型胆管损伤后的最佳修复时间段,为指导临床修复此类胆管损伤病例提供实验依据。2.通过观察梗阻型胆管损伤修复后不同时期内胆肠吻合口的形态学及病理学改变,获得梗阻型胆管损伤后修复时间的选择与胆管狭窄的关系,明确修复失败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梗阻型胆管损伤最佳修复时间的研究(一)、梗阻型胆管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选择犬为建模对象,模拟临床梗阻型胆管损伤的发生原理和机制进行建模,游离出胆总管并横断结扎胆总管。根据梗阻时间的不同分为5组:A组(梗阻5天)、B组(梗阻10天)、C组(梗阻15天)、D组(梗阻20天)、E组(梗阻30天),对照组即在制作损伤模型之前即可获得实验数据,即将5d组在制作胆管梗阻模型之前获得的数据作为对照组数据,在梗阻时间到达时,再开腹观察相关数据并进行胆管的修复重建。(二)、观察指标1)观察胆管梗阻型损伤后近端胆管的形态学变化,包括胆管扩张程度、胆管壁增厚情况、周围组织水肿粘连情况和肝功能变化情况。2)观察胆管损伤不同时段内受损伤的胆管壁和肝脏的病理学变化。3)对胆管修复后的动物进行术后随访,统计各组中的胆漏并发症及生存情况,并于修复术后1周、2周和3周检查肝功能,了解胆肠吻合处的通畅情况第二部分:梗阻型胆管损伤修复重建后吻合口狭窄与修复时间的关系1.标本获取标本选用第一部分已行胆道修复的实验犬,我们的胆道修复采用胆管-空肠的Roux-en-Y吻合,术后随访3个月和6个月后处死实验犬,获得吻合口标本。2.观察指标1)检测不同损伤时间段内受损胆管壁中疤痕相关因子(胶原纤维、MΦ、α-SMA和‘TGF-01)的表达情况2)观察胆道修复重建后实验犬的肝功能变化3)观察胆道修复重建后不同随访时间段内各组胆肠吻合口的直径变化4)检测各组胆肠吻合口在不同随访时间内的疤痕相关因子(胶原纤维、MΦ、α-SMA和TGF-β1因子)的表达情况3.实验方法1) TGF-β1、MΦ、α-SMA的测定采用免疫组化SP法,图像运用VIDAS图象分析仪分析,通过光密度的测定,对各组切片中各指标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2)胶原纤维含量的测定采用Mi as计算机图象定量分析系统进行,取各组胆管组织massion染色标本在光镜下选取6个视野,胶原纤维染色为绿色或蓝色,检测胶原纤维在切片视野中所占比例,从而对胶原纤维进行定量分析。第三部分:临床病例验证梗阻型胆管损伤最佳手术修复时机一、临床病例分析梗阻型胆管损伤的最佳处理时间统计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处理的梗阻型胆管损伤病例,统计分析对比10天内修复重建与10天后修复重建的差异和近远期效果。结果第一部分:梗阻型胆管损伤最佳修复时机的研究1.梗阻型胆管损伤后近端胆管的形态学变化当胆总管梗阻性损伤后,梗阻的近端胆管及其周围组织出现急性炎症反应,以5天最重,近端胆管迅速扩张,十天胆管扩张至1.5cm (BDI0vs. BDI10,2.43±0.56vs.15.57±1.74mm, P<0.05),胆管壁水肿,随着梗阻时间延长,炎症水肿逐步减轻,胆管扩张速度减缓,十天后近端胆管壁出现纤维性增厚,二十天后肝十二指肠韧带处的局部组织致密粘连。2.梗阻型胆管损伤后肝脏功能和肝脏病理的变化胆总管梗阻性损伤后出现梗阻型黄疸伴肝功能损害,其中TBIL、DBIL、ALT和AST指标在5天达到高峰,而后出现一个平台期,到梗阻第20天时,其中淤胆指数TBIL、DBIL再次快速上升,而肝功能指数ALT和AST出现下降,与胆红素之间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肝脏病理检测提示肝细胞在20天前表现为轻至中度肝细胞浊肿变性,20天后出现广泛的空泡变性。3.不同时间段进行修复后的并发症和生存情况十天内进行修复的胆漏发生率高于十天后修复的(30.4%vs8.8%,χ2=4.429,P<0.05),而三十天组术后2-3个月因脏器衰竭死亡率达66.7%,高于其他组。第二部分:梗阻型胆管损伤修复重建后吻合口狭窄与修复时间的关系1)受损胆管壁中疤痕相关因子(胶原纤维、α-SMA和TGF-β1)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仪的定量分析检测发现,受损胆管壁中除胶原纤维的增生随着梗阻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外,α-SMA和TGF-β1的表达在损伤5天后即达到高水平,之后一直维持于该水平,其表达量与损伤时间无时间依赖性。2)各组术后吻合口直径的变化胆肠吻合术后,对比观察发现各组吻合口直径均由起初的约1.5cm缩小到约0.6cm左右,之后不再缩小,各组吻合口收缩幅度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后观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3)各组吻合口中疤痕相关因子(α-SMA、TGF-β1表达和胶原纤维)表达情况在各组吻合口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在同一观察时间内随着修复时间的推移而出现逐渐下降趋势,而α-SMA的表达和胶原增生与修复时间之间无相关变化趋势,而同一组中,TGF-β1的表达在术后三个月达到最强,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下降,而α-SMA的表达和胶原增生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减弱。第三部分:临床病例验证梗阻型胆管损伤最佳手术修复时机1.临床病例分析梗阻型胆管损伤的最佳处理时间统计分析21例梗阻型胆管损伤在不同时间处理后的近远期疗效,发现10天内修复重建的手术时间比10天后修复重建的手术时间长,而转氨酶(AST和ALT)下降50%的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至今无腹痛、发热、黄疸等吻合口狭窄表现,总体效果良好。结论(1)综合手术难度、局部炎症反应情况、机体肝脏功能代偿能力等因素,认为梗阻型胆管损伤后,10-20天之间是最佳的胆道修复重建时间,因为在该时间段内肝脏的损害处于代偿期内,且炎性水肿明显减轻,胆管扩张明显,胆管壁成纤维样增生,手术操作难度较小,修复后胆漏发生率和器官衰竭率低,能够获得良好效果。(2)梗阻型胆管损伤导致胆管应力性扩张,胆管壁组织内疤痕相关因子表达与损伤持续时间无关,因此,胆管修复时间选择上无需考虑胆管壁自身组织的疤痕增生程度对修复疗效的影响。(3)手术时间的选择与术后胆肠吻合口直径的收缩无关,手术时间的选择与术后吻合口组织中疤痕愈合无关,故修复手术时间的选择与术后吻合口狭窄无相关性。(4)临床资料亦显示梗阻型胆管损伤在10天后处理,手术难度较小,术后肝功能恢复无差异,远期疗效确切,是较好的处理时间段
黎永滨,王成林,谢婷婷,丁贺宇[8](2014)在《良恶性胆道梗阻的CT、MRI诊断(附65例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65例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CT、MRI成像各自在良、恶性胆道梗阻诊断方面的优缺点,提高对良、恶性胆道梗阻的诊断率。方法收集65例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行上腹部CT检查,同时行MRI、MRCP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对其影像学征象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出各征象对胆道梗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各征象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如下:在CT上,结石的敏感性91.3%、特异性100%、准确性96.9%;管壁毛糙的敏感性90.6%、特异性100%、准确性95.4%;胆管壁不均匀增厚的敏感性82.8%、特异性100%、准确性93.8%;管壁强化的敏感性94.7%、特异性100%、准确性96.9%;实质性肿瘤及肿大淋巴结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7.5%、准确性98.5%;胆管扩张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准确性98.5%;杯口征的敏感性87.0%、特异性100%、准确性95.4%;鸟嘴征的敏感性92.6%、特异性100%、准确性96.9%;双管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在MRI上,结石的敏感性82.6%、特异性100%、准确性93.8%;管壁毛糙的敏感性84.4%、特异性100%、准确性92.3%;胆管壁不均匀增厚的敏感性65.5%、特异性100%、准确性84.6%;管壁强化的敏感性97.4%、特异性100%、准确性98.5%;实质性肿瘤及肿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胆管扩张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杯口征的敏感性95.7%、特异性100%、准确性98.5%;鸟嘴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双管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结论 CT、MRI在显示胆道梗阻的直接、间接征象方面各有优缺点,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明确良、恶性胆道梗阻诊断。
丁振,李启信,汤朝[9](2013)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梗阻性黄疸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早期梗阻性黄疸的原因,探讨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总结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26例LC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6例LC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中胆道残留结石16例,钛夹钳夹胆总管或肝总管7例,胆囊癌2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1例。结论 LC术后梗阻性黄疸主要原因有胆道残留结石和钛夹损伤。
戴洪山,嵇武,李良,王新波[10](2012)在《胆管结核致梗阻性黄疸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胆管结核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胆管结核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例胆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根据患者病程中有盗汗、胸片中有陈旧性结核、术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等信息,结合术中快速病理,明确诊断为胆管结核,行胆肠吻合术后,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患者痊愈。结论胆管结核是一种罕见疾病,对于年轻患者患有占位性病变导致梗阻性黄疸、影像学中肿瘤特征不典型、患者来自结核高发区、有陈旧性结核病史、病程中有低热盗汗等任一症状者,应该注意结核的鉴别诊断,首选T-SPOT.TB检测或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中冰冻活检是避免胆管结核患者过度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胆管纤维疤痕化致梗阻性黄疸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管纤维疤痕化致梗阻性黄疸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本研究不足之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应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附录 |
致谢 |
(3)中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指南(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疗效与风险 |
1.2 条件与准入 |
1.3 术前准备 |
1.3.1 知情同意 |
1.3.2 凝血功能检查 |
1.3.3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 |
1.3.4 预防胰腺炎 |
1.3.5 镇静与监护 |
1.3.6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 |
1.3.7 术前讨论 |
1.4 术后处理 |
1.4.1 操作报告以及相应影像资料 |
1.4.2 恢复与病情观察 |
1.4.3 鼻胆管的管理 |
1.5 小儿ERCP |
1.6 妊娠期ERCP |
2 胆总管结石的ERCP诊治 |
2.1 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
2.2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
2.2.1 单纯胆总管结石 |
2.2.2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
2.2.3 处置困难胆管结石的处理意见 |
2.2.4 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ERCP取石 |
2.2.5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结石 |
3 胆管良恶性狭窄的ERCP诊治 |
3.1 胆管狭窄的ERCP诊断 |
3.2 胆管狭窄ERCP治疗的常用方法 |
3.2.1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BD) |
3.2.2 内镜下胆管内塑料支架引流术 (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 ERBD) |
3.2.3 自膨式金属胆道支架 (self-expanding metalic stent, SEMS) |
3.2.4 ERCP失败之后的其他治疗方法 |
3.3 胆管恶性狭窄的ERCP治疗 |
3.3.1 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 |
3.3.2 胆总管中下段恶性肿瘤 |
3.4 胆管良性狭窄的ERCP治疗 |
4 胰腺疾病的ERCP诊治 |
4.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 |
4.2 微结石与胆泥 |
4.3 胰腺分裂症 (pancreas divisum, PD) |
4.4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 |
4.5 胰管破裂与胰漏 |
4.6 ERCP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
4.6.1 胰管狭窄 |
4.6.2 胰管结石 |
4.6.3 胰腺假性囊肿 |
4.7 ERCP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作用 |
5 ERCP相关并发症的诊疗 |
5.1 ERCP术后胰腺炎 (PEP) |
5.2 出血 |
5.3 穿孔 |
5.4 感染 |
5.4.1 急性胆管炎 |
5.4.2 胆囊炎 |
5.4.3 十二指肠镜相关的感染 |
5.4.5 造影剂相关并发症 |
(4)ERCP诊治指南(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疗效与风险 |
1.2 条件与准入 |
1.3 术前准备 |
1.3.1 知情同意 |
1.3.2 凝血功能检查 |
1.3.3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
1.3.4 预防胰腺炎 |
1.3.5镇静与监护 |
1.3.6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 |
1.3.7 术前讨论 |
1.4 术后处理 |
1.4.1 操作报告以及相应影像资料 |
1.4.2恢复与病情观察 |
1.4.3 鼻胆管的管理 |
1.5 小儿ERCP |
1.5.1 小儿不是ERCP的禁忌,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并加强防护 (B1) |
1.5.2 小儿应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 (A1) |
1.5.3小儿行ERCP应尽量保留括约肌功能 (B1) |
1.5.4 小儿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成人, 最常见的是ERCP术后胰腺炎 (B1) |
1.6 妊娠期ERCP |
1.6.1 |
1.6.2 妊娠期间胆管结石引起胆管炎、胰腺炎等时, 应优选ERCP (B1) |
1.6.3 妊娠期ERCP应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 并尽量推迟至妊娠中后期 (B1) |
1.6.4 ERCP期间孕妇应采取平卧位, 以避免操作期间胎盘血流减少, 同时应尽量减少孕妇及胎儿的放射线暴露 (B1) |
1.6.5 妊娠是ERCP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之一, 妊娠并发症是ERCP的禁忌证 (B1) |
2 胆总管结石的ERCP诊治 |
2.1 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
2.1.1 怀疑存在胆总管结石者推荐首先进行肝脏生化检测及腹部超声检查, 但结果正常者不可完全排除, 如临床仍高度怀疑可行进一步检查 (C1) |
2.1.2 不推荐将CT作为检测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但对疑诊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推荐CT检查 (B1) |
2.1.3 推荐MRCP和EUS作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精确检查方法, 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所在中心的检查条件具体选择 (B1) |
2.1.4不建议实施单纯诊断性ERCP (C1) |
2.1.5胆管腔内超声对ERCP阴性的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诊断具有补充意义 (C2) |
2.1.6 胆管结石的诊断流程 |
2.2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
2.2.1 单纯胆总管结石 |
2.2.1. 1 无论有无症状, 胆总管结石都应治疗 (B1) |
2.2.1. 2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ERCP、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以及经皮经肝治疗 (A2) |
2.2.1. 3 胆总管结石可使用球囊和网篮取石 (A1) |
2.2.1. 4 单纯肝外胆管结石且胆囊已经摘除的患者, 如无特殊禁忌一般首先考虑ERCP和 (或) EST胆管取石 (C2) |
2.2.1. 5 胆管引流可应用于急性胆管炎患者、胆管穿孔或胆漏以及防止等待取石的患者出现胆管炎 (B2) |
2.2.1. 6 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 需行内镜下胆管引流或取石治疗 (B1) |
2.2.2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
2.2.2. 1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可优选ERCP胆管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分别取石的方法治疗 (B1) |
2.2.2. 2 所有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均可行胆囊切除术, 除非存在手术禁忌证 (A1) |
2.2.2. 3 若外科手术风险高, 单纯行括约肌切开后内镜下取石可作为替代手段, 但是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胆总管结石清除后仍存在胆囊炎和结石脱落的风险 (C2) |
2.2.3 处置困难胆管结石的处理意见 |
2.2.3. 1 对于困难结石, EST联合EPLBD可作为EST单独处置的一项替代手段 (B1) |
2.2.3. 2 结石直径大于15 mm是处置“困难”结石的重要因素, 当结石直径大于15 mm时, 取石成功率明显下降, 推荐应用各种碎石技术协助完成取石 (A1) |
2.2.3. 3 对于高龄或者存在多种合并症, 不能耐受其他内镜或手术操作的患者, 胆管支架可作为其替代手段 (B1) |
2.2.3. 4 因特殊原因内镜下取石无法进行时, 建议短期使用胆管支架保证胆汁引流, 后期再进行内镜检查或手术 (B1) |
2.2.3. 5 推荐意见 |
2.2.4 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ERCP取石 |
2.2.4. 1 对于消化道重建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首先推荐内镜下治疗 (B1) |
2.2.4. 2 对于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建议使用标准ERCP导管、反式括约肌切开刀等进行胆管插管, 可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EPBD) 联合或不联合EST (B1) |
2.2.4. 3 对于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推荐侧视镜作为首选, 前视镜作为侧视镜失败病例的备选方案 (B2 |
2.2.4.4对于Roux-en-Y吻合等解剖结构较复杂需行胆总管取石的患者, 气囊小肠镜辅助的ERCP应作为一线干预方式 (B1) |
2.2.4. 5 腹腔镜辅助ERCP在治疗消化道重建术后需行胆总管取石的患者方面有潜在优势, 但目前不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 (B1) |
2.2.5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结石 |
2.2.5. 1 ERCP可协助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A1) |
2.2.5. 2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易发生胆管炎 (B1) |
2.2.5. 3 |
2.2.5. 4 经保守治疗未缓解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胆管炎患者可考虑行ERCP术 (B1) |
3 胆管良恶性狭窄的ERCP诊治 |
3.1 胆管狭窄的ERCP诊断 |
3.1.1 |
3.1.2ERCP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绝大多数良、恶性狭窄通过其特征性表现均能获得诊断 (B1) |
3.1.3 ERCP可以获得组织和 (或) 细胞学证据, 对于恶性胆管狭窄的诊断很重要 (B1) |
3.1.4 ERCP下实施经口胆管镜检查, 有助于鉴别难以确诊的良恶性胆管狭窄 (B1) |
3.1.5 IDUS可用于难以确诊的狭窄病变的辅助诊断及恶性肿瘤的分期 (B1) |
3.1.6 可疑恶性胆管狭窄采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 也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部分患者在ERCP前行EUS或者EUS-FNA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B1) |
3.1.7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胆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 但在临床常规实践中尚未得到公认 (B2) |
3.2 胆管狭窄ERCP治疗的常用方法 |
3.2.1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ENBD) |
3.2.1. 1 ENBD是胆管外引流措施, 能有效降低胆管压力、控制感染和缓解梗阻性黄疸 (B1) |
3.2.1. 2 ENBD治疗胆管良恶性狭窄的常见适应证 |
3.2.1. 3 以下情况应慎用ENBD |
3.2.2 胆管内塑料支架引流术 |
3.2.3 自膨式金属胆管支架 (Self-expanding metalic stent, SEMS) |
3.2.4 ERCP失败之后, 其他治疗方法 |
3.2.4. 1 |
3.2.4. 2 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穿刺引流术 (EUS-BD) |
3.2.4. 3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end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
3.3 胆管恶性狭窄ERCP治疗 |
3.3.1 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 |
3.3.1. 1 伴有急性胆管炎及存在严重瘙痒症和 (或) 临近肝肾功能衰竭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应使用术前胆管引流, 但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B2) |
3.3.1. 2 进展期BismuthⅢ~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可采用经皮支架植入、PTCD或EUS-BD (B1) |
3.3.1. 3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姑息性支架置入的目标是通畅引流足够体积的肝脏 (50%或更多) , 不论单侧, 双侧或多段支架置入 (B1) |
3.3.1. 4 内镜胆管引流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应由经验丰富的胆管内镜医师进行, 并提供多学科支持 (C2) |
3.3.2 胆总管中下段恶性肿瘤 |
3.3.2. 1 可切除的胆总管总下段恶性肿瘤 |
3.3.2. 2 不可切除的胆总管中下段恶性肿瘤 |
3.4 胆管良性狭窄ERCP治疗 |
3.4.1 胆管良性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外科术后胆管损伤与慢性炎性狭窄 (B1) |
3.4.2 对于内镜可到达十二指肠主乳头的胆管良性狭窄患者, ERCP是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 (B1) |
3.4.3 对于多数胆管良性狭窄, ERCP治疗采用气囊或探条扩张狭窄段胆管后置入多根塑料支架 (A1) |
3.4.4 非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置入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与置入多根塑料支架相比疗效相似, 但所需的治疗次数更少, 支架所需留置的时间更短 (A1) |
3.4.5 ERCP治疗失败后或胃肠改道术后内镜无法到达十二指肠乳头时,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EUS-BD是有效的方法 (B1) |
3.4.6 内镜下胆管扩张加支架置入是治疗外科术后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B1) |
3.4.7 ERCP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一线治疗方式, 适当延长支架留置时间可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A1) |
3.4.8 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胆总管狭窄可获得较好的缓解率, 但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A1) |
3.4.9 对有症状且存在大胆管局限性狭窄的PSC患者, 可行ERCP反复扩张治疗或行短期支架置入引流治疗 (B1) |
3.4.1 0 对IgG4相关胆管狭窄的患者, 除非出现严重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胆管炎, 否则可不必进行ERCP相关内镜干预 (B1) |
3.4.1 1 有经验的医师, 气囊小肠镜辅助ERCP使内镜下治疗外科胃肠改道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A1) |
4 胰腺疾病的ERCP诊治 |
4.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BP) |
4.1.1 对CT或MRCP未发现结石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 早期EUS可以筛选出需要ERCP治疗的患者 (C1) |
4.1.2 对于单次发作的轻型急性胰腺炎, 不推荐行ERCP (A1) |
4.1.3 除非存在胆管感染或梗阻, 轻型ABP应先行保守治疗, 不推荐行急诊ERCP;当ABP恢复后, 存在胆管结石的患者应行ERCP取石术, 有胆囊结石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B1) |
4.1.4 ABP患者应根据入院时生化结果和超声结果保守治疗, 不推荐行急诊ERCP;当ABP恢复后, 存在胆管结石的患者应行ERCP取石术, 有胆囊结石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B1) |
4.1.5 ABP患者行ERCP治疗时术前和术中应识别可能导致取石困难的风险因素, 并据此选择最合适的取石手段。 |
4.2 微结石与胆泥 |
4.3胰腺分裂症 (pancreas divisum, PD) |
4.3.1 |
4.3.2 |
4.3.3 |
4.3.4 |
4.4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 |
4.4.1 |
4.4.2 |
4.4.3 |
4.5 胰管破裂与胰漏 |
4.6 ERCP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
4.6.1 胰管狭窄 |
4.6.2 胰管结石 |
4.6.3 胰腺假性囊肿 |
4.7 ERCP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作用 |
5 ERCP相关并发症的诊疗 |
5.1 ERCP术后胰腺炎 (post-ERCP Pancreatitis, PEP) |
5.1.1 应充分重视PEP的患者自身相关危险因素如SOD、女性、既往急性胰腺炎病史、年轻患者、肝外胆管无扩张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者等 (B2) |
5.1.2 应充分重视PEP的操作相关危险因素, 如预切开、胰管内注入造影剂、5次或更多的插管操作、胰管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乳头球囊扩张、胆管残留结石、乳头切除术 (B2) |
5.1.3 |
5.1.4 |
5.1.5 |
5.1.6 |
5.1.7 降钙素原 (PCT) 是评估PEP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但是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 |
5.1.8 临床怀疑PEP时, 建议行CT检查 (B1) |
5.1.9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降低胰腺脓肿等胰腺感染相关并发症, 可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病死率。 |
5.1.1 0 |
5.1.1 1 |
5.1.1 2 |
5.1.1 3 NSAIDs对于PEP有预防作用。 |
5.1.1 4 |
5.1.1 5 |
5.1.1 6对于PEP高风险的患者建议行胰管支架置入术 |
5.1.1 7 在胆管深插管时, 导丝辅助插管可以减少PEP发生率 (B2) |
5.2 出血 |
5.2.1 凝血功能障碍、ERCP术前3 d内使用抗凝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 |
5.2.2使用混合电切模式较单纯电切模式出血风险降低 (C2) |
5.2.3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 推荐应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代替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B2) |
5.2.4. ERCP操作中发现的出血可使用电凝止血、氩离子凝固术、局部球囊压迫或金属夹夹闭 (A1) |
5.2.5 对于胆总管中部及远端的出血或难治性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出血, 可采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 (C1) |
5.2.6 内镜下难以控制的出血可采用血管介入止血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B2) |
5.3 穿孔 |
5.3.1 穿孔一旦发生应迅速处理, 否则将会引起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 (B2) |
5.3.2 引起穿孔的高危因素 |
5.3.3口服造影剂后的腹部CT检查对于诊断ERCP相关穿孔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B2) |
5.3.4 新发腹腔游离气体高度提示存在穿孔, 但气体的多少只与操作中的充气有关, 并不能说明穿孔面积的大小, 也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B2) |
5.3.5 建议患者恢复饮食前应行口服造影剂检查评估是否闭合 (C2) |
5.3.6 在ERCP操作中使用CO2作为气源可减少气胸或气腹的发生 (B1) |
5.3.7 对于迟发型穿孔 (ERCP术后6 h以上) 且无明显腹部体征及炎症反应的患者, 可予内科保守治疗 (B2) |
5.3.8 对于十二指肠壁穿孔, 可直接行内镜下闭合。可使用金属夹、内镜下缝合器械, 困难时可使用金属夹联合尼龙套圈 (B2) |
5.3.9 壶腹周围部穿孔时应立即行内镜下闭合, 可使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封闭穿孔部位 (B2) |
5.3.1 0 在送入导丝的过程中应时刻监测导丝位置, 并在X线引导下送入导丝 (A1) |
5.3.1 1 对于金属及塑料支架移位发生穿孔的患者, 无明显腹膜炎征象时可行内镜下支架移除及金属夹封闭术, 若出现腹膜炎及腹膜后积液者应及时行外科手术 (B2) |
5.4 感染 |
5.4.1 急性胆管炎 |
5.4.1. 1 肝移植术后及有可能无法进行充分胆汁引流的病人, 应在ERCP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B1) |
5.4.1. 2 正确的ERCP操作技术能够减少术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 (A1) |
5.4.2 胆囊炎 |
5.4.3 十二指肠镜相关的感染 |
5.5 造影剂相关并发症 |
(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探讨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及分组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中转开腹危险因素的观察指标 |
1.3.2 两组手术临床分析的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中转开腹原因 |
2.2 中转开腹危险因素分析 |
2.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2.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2.2.3 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 |
2.2.4 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概率预测 |
2.2.5 Logistic回归方程效能预测 |
2.3 两组手术患者的临床对比 |
3 讨论 |
3.1 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 |
3.1.1 腹部手术史 |
3.1.2 白细胞数 |
3.1.3 黄疸 |
3.1.4 血清TBIL |
3.1.5 ALT |
3.1.6 胆总管直径 |
3.1.7 胆囊壁厚度 |
3.1.8 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 |
3.2 腹腔镜组与中转开腹组临床分析 |
3.3 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中转开腹率的指导意义 |
3.3.1 胆囊壁增厚 |
3.3.2 血清TBIL增高 |
3.3.3黄疸 |
3.3.4 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 |
3.4 正视中转开腹 |
(7)梗阻型胆管损伤手术时机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梗阻型胆管损伤最佳修复时机的研究 |
1.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梗阻型胆管损伤修复重建后吻合口狭窄与修复时间的关系 |
一、胆管损伤后受损胆管疱痕增生与损伤时间的关系 |
二、梗阻型胆管损伤胆道修复重建后吻合口的狭窄与修复时间的关系 |
第三部分:临床病例验证梗阻型胆管损伤最佳手术修复时机 |
1.临床回顾性分析10-20天处理梗阻型胆管损伤的优势及疗效 |
2.讨论 |
3.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良恶性胆道梗阻的CT、MRI诊断(附65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梗阻性黄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后临床表现及检查 |
1.3 治疗方法及结果 |
2 讨论 |
2.1 术前诊断 |
2.2 术中注意事项 |
2.3 内镜治疗利弊 |
2.4 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 |
(10)胆管结核致梗阻性黄疸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介绍 |
1.2 治疗及结果 |
2 讨论 |
2.1 胆管结核的研究现状 |
2.2 胆管结核的诊断 |
2.3 胆管结核的治疗 |
四、胆管纤维疤痕化致梗阻性黄疸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D]. 杜青.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2]“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D]. 汪雷.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3]中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指南(2018版)[J].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12)
- [4]ERCP诊治指南(2018版)[J].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11)
- [5]中国ERCP指南(2018版)[J].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 中华内科杂志, 2018(11)
- [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探讨及临床分析[J]. 姚宇驰,商中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8(08)
- [7]梗阻型胆管损伤手术时机选择的研究[D]. 黄强. 山东大学, 2014(04)
- [8]良恶性胆道梗阻的CT、MRI诊断(附65例病例分析)[J]. 黎永滨,王成林,谢婷婷,丁贺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01)
- [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梗阻性黄疸分析[J]. 丁振,李启信,汤朝. 安徽医学, 2013(08)
- [10]胆管结核致梗阻性黄疸1例并文献复习[J]. 戴洪山,嵇武,李良,王新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