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线电视机顶盒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梁维[1](2021)在《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三网融合”和“互联网+”的全面推进,双向互动数字电视机顶盒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现代生活中一种至关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居民也越来越习惯通过互动电视获取各种信息,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各种应用也层出不穷。为此,在国家推行“雪亮工程”建设之际,结合相关指导意见中“群防群治”的理念,建设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也迫在眉睫。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是将视频监控和一键报警相融合,区别于传统电话报警、消防按钮报警、户外报警柱报警的新型报警方式。居民利用数字电视机顶盒除了收看有线电视节目以外,还可以通过机顶盒实时查看监控画面,同时进行快速报警求助,实现将监控画面和报警信息相结合,方便网格管理人员迅速掌握和处置报警求助事件。本文从实际项目需求出发,分析研究了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视频监控和一键报警相关技术,完成了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本文分析研究了开发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背景和意义,结合实际项目中的数字机顶盒的特性和软、硬件基础条件,首先确定了该系统的系统架构和运行环境,详细阐述了系统实现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B/S架构、MVC设计模式、LAMP架构、前端开发技术及流媒体相关技术。(2)本文对基于数字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确定了系统由前端报警子系统、后端管理子系统、三方接口子系统组成,再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功能细分,详细设计了各个功能模块要实现的功能和UI界面。(3)本文通过编码逐一实现了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和页面,并通过部分关键代码和实现页面进行了展示。实现的功能有: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查看视频监控画面,并可快速报警和求助;网格管理员通过PC端接收和处置报警求助事件,并可对系统用户、区域属性、监控摄像头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统计;实现了通过百度地图接口直观展示监控摄像头位置信息,通过短信接口发送报警求助信息和事件处置结果信息,通过“大联动微治理”三方平台实现事件的流转。(4)本文对系统所有功能模块进行了兼容性、功能性和性能测试,通过测试验证后并进入试运行阶段。最后,结合实际运行和用户反馈,对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下一步系统的优化完善提出了展望。
戴康宁[2](2020)在《互动电视平台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广播电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不同的智能终端得到广泛应用,网络中存在多种互动电视终端设备和视频点播平台。但这些终端设备不能跨平台使用,且互动点播平台只能为一种终端提供服务,互动平台与终端互不兼容。这造成重复建设多套互动系统,造成点播的媒体资源无法共享,增加运营商的管理和运营难度,增加运营成本。这就需要能兼容不同终端设备的互动平台门户系统,实现业务功能和用户界面的统一管理。为了兼容不同终端设备接入互动平台,推动融合媒体的发展,促进政企业务的发展,互动平台门户系统需要具备兼容不同终端和添加第三方应用。为了实现互动平台与终端设备的相互兼容,本文主要研究以下课题。本文对原互动平台的接口和功能模块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实际需求,提出融合互动平台的设计原则,对原有模块进行改造,调整功能模块,实现融合互动平台的各项功能。本文研究基于互动平台门户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设计并实现一种互动电视平台融合门户系统,解决互动平台与三种终端的兼容问题。通过技术研究分析,结合实际需求,提出融合互动电视门户系统的设计和解决方案。对互动电视门户系统需求做分析,阐述系统设计遵循的主要原则,介绍系统的功能模块和相关流程,讲述门户系统设计实施方案。对互动门户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三种终端接入使用融合互动平台。对系统功能和模块接口进行测试,测试相关接口响应时间和负载的最大并发量。系统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融合门户系统符合设计要求,符合运营商的实际运营要求,实现融合互动平台接管原有互动平台。
马建忠[3](2019)在《移动环境下家庭多终端数字电视节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深入,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逐渐饱和,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给传统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带来了一些挑战。在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传统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不仅要面对来自互联网机顶盒(如IPTV、OTT等)带来的挑战,还要面对来自移动互联网中各种手机视频APP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各地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和供应商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服务。比如市场上的融合型数字电视机顶盒,智慧教育、HBBTV服务和多屏互动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和服务存在着单机成本过高、对网络带宽依赖度高等问题。多屏互动虽然能够将手机上的资源分享到电视机上,但是无法在手机上观看数字电视网络中的数字电视直播节目,而用户对在手机上观看数字电视直播节目又有切实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了在家庭网络环境下,多终端数字电视节目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所设计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服务端改造自现有数字电视机顶盒平台,将它接入家庭局域网。客户端是一个移动端APP,运行在同样接入家庭局域网的移动终端上。服务端通过数字电视网络获取增值服务授权信息、数字电视节目信息等数据,通过REST ful API向客户端提供登录认证、节目浏览等功能。同时,服务端从数字电视网络中获取节目音视频数据,通过流媒体服务向客户端提供节目播放能力。为保证数字电视节目数据的安全性,本课题还设计了数字版权管理子系统,用来保证从服务端到客户端之间的数字电视节目音视频数据的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播放来自数字电视网络的数字电视节目,播放稳定流畅,传输链路安全。该系统既保护了数字电视运营商的现有投资,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可以提高数字电视用户的用户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带动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的增长。
胡磊[4](2019)在《智能有线数字机顶盒网络多场景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智能有线数字机顶盒,是从传统的有线数字机顶盒发展而来的。传统的有线数字机顶盒,使用简单的操作系统,仅能提供电视和视频播放,而智能有线数字机顶盒使用安卓或苹果操作系统,支持与电视或其他设备智能互联,比传统的有线数字机顶盒多了智能网关、无线覆盖及其他业务功能。本论文根据分析当前网络应用的现状及用户需求,对有线数字机顶盒中负责数据交互的Cable Modem模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研究并分析了家庭网络、信息处理、通信、业务汇聚等智能有线数字机顶盒的主要功能,再充分借鉴目前成熟的技术以及流行的理念,最后基于DOCSIS3.0有线数据传输标准,使用eCos作为嵌入式开发系统,使用NAT技术实现内外网划分,使用无线安全技术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使用访问控制实现智能网关,最终实现满足智能有线数字机顶盒要求的网络多场景应用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先确定硬件的平台及规格,然后在硬件基础上完成内网互访、内网分发、无线覆盖、点播和终端网管五个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通过测试验收,现在各功能模块已经集成到网络多场景应用系统中,和系统一起应用到深圳最新一代的有线数字机顶盒中,应用中广大用户反馈需求都已经得到解决,使用状况良好,稳住了广电设备在客厅设备中的地位。
贾国腾[5](2018)在《基于数据库动态策略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数字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不仅能够显示高质量的音视频节目,同样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增值服务,电子节目指南便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应用。电子节目指南可以提供所有节目的导航信息,使得用户可以在众多的节目中获取所需要的节目信息,而且还是许多其他应用的入口,包括视频录像、准视频点播等,所以电子节目指南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数字电视应用的稳定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节目指南系统开发所需的相关标准和技术,包括数字电视传输网络的构成、数字电视机顶盒的软硬件结构,以及图像编码和数字电视业务信息标准的介绍。然后根据数字电视传输流的结构和本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软硬件的情况,对电子节目指南系统方案的实现方式、模块划分、机顶盒系统的应用调度管理和屏幕菜单显示原理均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将本文中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的详细实现分模块做了详述,特别是重点介绍了方案的核心部分:电子节目指南数据库的动态策略管理。本文中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实现方案是在澜起公司M88CC6000-M硬件平台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上所进行的开发,该方案针对既有方案在电子节目指南数据量大且内存不足的情况下所体现出的弊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管理方法,可以在内存较少的情况下根据配置实现电子节目指南数据的动态策略管理,同时对其存储时的数据结构也做了优化,将常用数据和不常用数据分开存储管理,最终目的是在用户切换到新的电视节目的时候可以即时看到电子节目指南信息的显示。本文中的方案通过了实验室和实际运营网络中的双重测试,相比于已有系统更为有效。
余杰[6](2018)在《基于互动电视平台的OTT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截至2018年一季度,我国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为2.4亿,IPTV用户超1.2亿。虽然有线电视的用户体量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增长呈现出下滑曲线。江苏互动电视升级后,全省约100多万台机顶盒将能够实现IP视频流的播放,具备OTT(Over The Top,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服务)视频点播业务发展的网络与终端基础。在此情况下,自主建设一套基于互动电视OTT视频统一运管平台极其重要。本文从视频点播历史背景、关键实现技术、整体需求分析、平台系统设计以及建设实现等方面阐述了该平台的建设要点。完成了前端开发、内容传输对接、订购鉴权、运营维护、内容对接接口、数据统计等功能开发,并且实现对机顶盒端业务的所有操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统计展示,能够通过产品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合理的推荐。系统严格遵循江苏有线相关互动机顶盒中间件开发规范,采用B/S(Browser/Server,B/S)架构的MVC开发模式,结合HLS(HTTP Live Streaming)的IP视频点播流等技术,同时基于云处理与数据库双机热备技术实现OTT平台瘦终端的架构模式,实现对业务的可管可控,自主管理。
邹刚[7](2017)在《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数字机顶盒已经作为家庭终端应用到千家万户。而数字电视区域化运营,不同地区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虽遵循统一标准,但个性化规则各有不同,造成不同区域的数字机顶盒受到区域限制其版本各不相同。本论文的任务是通过对兼容性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机顶盒终端的设计,实现不同区域使用统一版本数字机顶盒的目标,对机顶盒市场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电视和数字机顶盒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数字电视系统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并对不同区域数字电视前端电子节目指南(Electronic Program Guide:简称:EPG)系统和条件接收系统(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简称:CAS)的功能差异整理分析得出设计需求,通过对数字电视前端兼容EPG系统的设计和、EPG功能描述符的定义、区域差异化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简称:XML)文件的定义、以及数字机顶盒EPG和CA模块功能设计与兼容性开发,完成了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论文工作期间,通过实际网络环境对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行测试,各项功能测试结果全部通过,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朱彤童[8](2016)在《DVB-C+OTT电视机顶盒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视媒体作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媒体,其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电视媒体提供海量的视频内容和丰富的感官体验,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需求;二是巨大的电视媒体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拉动了上下游内容制作/传送/运营、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生产、甚至是内容IP(Intellectual Property)运营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三是电视媒体是国家思想的舆论阵地,在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满足群众精神诉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广电是国内最重要的电视媒体服务提供商,使用同轴电缆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电视服务,多年来为国家电视媒体服务做出了很多贡献。近年来,随着宽带网络的加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视频业务有了蓬勃发展。而中国广电并未在互联网视频发展中受益,却遭受了较大冲击。主要原因包括:发展思路僵化、广电各省/市网络割裂、内容运营分散和落后、缺乏技术的总体规划、现有技术平台老旧等。随着业务发展思路的转换,中国广电正在加强对产品技术方案的更新换代,要求新产品方案有效继承和使用同轴电缆网络资源、并引入丰富的互联网视频业务。电视机顶盒是整体技术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承载了用户访问电视业务系统的流程、内容解码和呈现的功能。本课题结合当前广电市场主流需求,设计和开发新一代机顶盒产品,专门面向中国广电市场。该机顶盒产品首先支持 DVB-C 标准(DVB-C: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Cable,主流的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以保证对于中国广电传统的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继承,满足基本的数字电视业务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支持最新的互联网OTT视频访问与播放,将互联网的丰富视频内容和业务应用带给每一个用户。由于电视媒体关系到舆论宣传,按照中国广电的要求,该产品使用广电TV OS 2.0操作系统,只从具有互联网视频资质和牌照的播控平台和视频网站获得视频内容和业务应用,保证了视频内容、相关业务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该机顶盒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四核CPU(基于ARM A53架构,处理能力达到10000DMIPS),配置2GB DDR SDRAM、8GBFLASH,最高可处理并输出2160p@50/60 fps视频内容。从整体电视行业的发展来看,预计该产品技术指标和性能能够满足广电市场未来2~3年内的市场需要。
李振威[9](2016)在《基于COS系统的最小化有线电视播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网络电视机顶盒的出现对传统数字电视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数字电视机顶盒需要向智能化发展,在现有智能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有线电视播放功能实现了兼顾有线电视播放与系统智能化的目标。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结合DVB-C有线电视播放技术的特点,研究如何在COS (China OS)智能操作系统上添加DVB-C有线电视播放功能,并最终形成一个基于精简版COS系统的有线电视播放系统。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电视行业的现状,针对传统数字电视机顶盒向智能化发展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向。然后介绍并结合了DVB有线数字电视相关技术,对基于COS系统的最小化有线电视播放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目标的定义。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智能操作系统的有线电视播放系统通用架构,达到了提高代码复用性的目的。本文通过分层架构及合理组织的各功能模块,降低了代码冗余度,使该系统满足了系统镜像“最小化”的设计目标。系统镜像“最小化”是为了将该系统刷入大小为128MB的flash分区。当机顶盒从COS系统分区启动系统失败时,就会重新从本系统镜像分区启动系统,从而达到了在COS系统出现问题启动失败的情况下用户仍然能够使用有线电视播放功能的目的。本文结合DVB-C有线电视播放技术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具有有线电视播放功能、能使系统镜像最小化的有线电视播放系统,包括有线电视适配层、有线电视业务层、有线电视接口层和有线电视应用层的设计与实现。本文所设计的有线电视播放系统具有传统有线电视播放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电视节目播放、电子节目指南、频道搜索、系统更新、基本设置等,通过这些功能基本可以达到用户对有线电视播放系统的使用需求。本文成功实现了基于COS系统的最小化有线电视播放系统。通过测试验证,该系统功能完整可用,满足系统设计目标中的各项性能需求,为进一步的扩展功能奠定了基础。
邓勇[10](2015)在《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电视业务发展,东方有线已经在上海市区完成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全覆盖并大力推广NGB机顶盒。现有网络基础能够满足视频通讯业务发展,因此在现有NGB机顶盒上开发视频通讯功能,以满足第三方应用服务商为有线运营商开发社交化、跨终端、跨网络的融合视频通讯业务服务的需求,将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尽管NGB网络具有为视频通讯业务提供稳定链路的能力,但是NGB机顶盒终端不具备视音频编码能力,因此需要在现有机顶盒基础上,增加合适的视频通讯终端模块,设计合理的视频通讯解决方案,以实现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本文首先依据东方有线的网络和NGB机顶盒终端特性,选择SIP协议作为视频通讯系统基础协议,并选择H.264和G.711分别作为视频通讯的视音频编码标准,构建IMS架构的视频通讯系统;其次,新增外接视频通讯终端设备,实现无编码能力的NGB机顶盒通过网络与之互联,采用扩展SIP协议的方式,完成机顶盒对终端设备的视频通信控制,并在电视机上展示视频画面和声音效果;最后,针对NGB机顶盒视频通讯的应用功能,定义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的通讯接口以及开放API规范,结合实际需求实现业务开发。基于上述方案,实现了NGB机顶盒视频通讯功能。系统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机顶盒视频通讯具有跨终端通讯能力,并且视音频质量较好,视频时延较低,能够满足东方有线业务需求。在有线运营商中,东方有线率先在国内提供机顶盒视频通讯业务服务。
二、有线电视机顶盒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线电视机顶盒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意义和价值 |
1.5 本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数字机顶盒简介 |
2.1.1 机顶盒硬件特性 |
2.1.2 机顶盒浏览器 |
2.2 B/S网络架构 |
2.2.1 传统的C/S架构 |
2.2.2 B/S架构 |
2.2.3 B/S架构与C/S架构的优缺点对比 |
2.3 前端框架及技术 |
2.3.1 HTML/XHTML |
2.3.2 CSS |
2.3.3 JavaScript |
2.4 MVC设计模式 |
2.5 LAMP架构 |
2.5.1 Linux操作系统 |
2.5.2 Apache服务器 |
2.5.3 MySQL数据库 |
2.5.4 PHP编程语言 |
2.6 流媒体相关技术 |
2.6.1 编解码技术 |
2.6.2 封装方式 |
2.6.3 传输协议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1.1 前端报警功能需求 |
3.1.2 后台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
3.1.3 三方接口功能需求 |
3.2 系统的性能需求分析 |
3.2.1 网络承载 |
3.2.2 响应时间 |
3.2.3 系统可靠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架构 |
4.1.2 系统功能 |
4.1.3 网络架构 |
4.2 报警子系统的设计 |
4.2.1 监控预览设计 |
4.2.2 一键报警设计 |
4.3 后台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
4.3.1 登录页设计 |
4.3.2 系统控制台设计 |
4.3.3 用户管理设计 |
4.3.4 区域管理设计 |
4.3.5 报警管理设计 |
4.3.6 监控管理设计 |
4.4 三方接口的设计 |
4.4.1 地图展示设计 |
4.4.2 短信平台与“大联动微治理”平台接口设计 |
4.5 数据库的设计 |
4.5.1 E-R图设计 |
4.5.2 数据库表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搭建与配置 |
5.2 报警子系统的实现 |
5.2.1 监控预览实现 |
5.2.2 一键报警实现 |
5.3 后台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5.3.1 登录页实现 |
5.3.2 系统控制台实现 |
5.3.3 用户管理实现 |
5.3.4 区域管理实现 |
5.3.5 报警管理实现 |
5.3.6 监控管理实现 |
5.4 三方接口的实现 |
5.4.1 百度地图API接口的调用 |
5.4.2 短信平台与“大联动微治理”平台接口的实现 |
5.5 数据库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部署 |
6.2 测试目标、方法及内容 |
6.2.1 测试目标 |
6.2.2 测试方法 |
6.2.3 测试内容 |
6.3 机顶盒前端报警子系统功能测试 |
6.3.1 监控预览测试 |
6.3.2 报警功能测试 |
6.4 后台管理子系统主要功能测试 |
6.4.1 用户登录测试 |
6.4.2 系统控制台测试 |
6.4.3 用户管理测试 |
6.4.4 区域管理测试 |
6.4.5 报警管理测试 |
6.4.6 监控管理测试 |
6.5 系统性能测试 |
6.5.1 网络承载能力测试 |
6.5.2 页面响应时间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互动电视平台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互动电视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融合互动电视系统研究 |
2.1 项目背景 |
2.2 融合原则 |
2.3 融合互动平台架构 |
2.4 新增统一访问网关模块 |
2.5 改造内容管理模块 |
2.6 改造门户系统模块 |
2.7 改造认证鉴权计费模块 |
2.8 改造运营模块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融合门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Portal门户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
3.2 融合门户系统主要功能 |
3.3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替换方案设计 |
3.4 业务流程 |
3.4.1 终端获取Portal地址 |
3.4.2 开机认证流程 |
3.4.3 终端请求视频业务流程 |
3.4.4 影片点播流程 |
3.5 系统开发环境 |
3.6 接口定义 |
3.7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的实现 |
3.7.1 导航分组 |
3.7.2 信息标识组 |
3.7.3 中间件参数配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融合门户系统测试 |
4.1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测试 |
4.1.1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测试环境与测试目的 |
4.1.2 首页测试 |
4.1.3 公告内容测试 |
4.1.4 节目搜索测试 |
4.1.5 点播电影测试 |
4.1.6 收藏功能测试 |
4.1.7 频道回看测试 |
4.1.8 频道时移测试 |
4.1.9 OTT 盒子下载安装 Android 应用程序包测试 |
4.1.10 增值业务测试 |
4.1.11 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4.2 原Portal门户系统与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性能测试比较 |
4.2.1 原Portal门户系统和融合Portal门户系统功能测试比较 |
4.2.2 原Portal门户系统与融合Portal门户系统性能指标测试对比 |
4.3 融合Portal负载并发性能指标测试 |
4.3.1 测试目的与测试软硬件环境 |
4.3.2 测试场景与测试数据 |
4.3.3 测试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移动环境下家庭多终端数字电视节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标准及系统需求分析 |
2.1 相关技术标准 |
2.1.1 REST API |
2.1.2 流媒体技术 |
2.1.3 数字版权管理 |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1 授权管理需求 |
2.2.2 网络发现需求 |
2.2.3 登录认证需求 |
2.2.4 业务管理需求 |
2.2.5 流媒体服务需求 |
2.2.6 数字版权管理需求 |
2.2.7 数字电视机顶盒基本功能 |
2.2.8 移动端功能需求 |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1 可扩展性 |
2.3.2 安全性 |
2.3.3 稳定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概要设计 |
3.1.1 授权管理子系统 |
3.1.2 网络发现子系统 |
3.1.3 登录认证子系统 |
3.1.4 业务管理子系统 |
3.1.5 流媒体服务子系统 |
3.1.6 数字版权管理子系统 |
3.1.7 数字电视机顶盒子系统 |
3.1.8 移动端子系统 |
3.2 系统详细设计 |
3.2.1 授权管理子系统 |
3.2.2 网络发现子系统 |
3.2.3 登录认证子系统 |
3.2.4 业务管理子系统 |
3.2.5 流媒体服务子系统 |
3.2.6 数字版权管理子系统 |
3.2.7 数字电视机顶盒子系统 |
3.2.8 移动端子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开发平台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授权管理子系统 |
4.2.2 网络发现子系统 |
4.2.3 登录认证子系统 |
4.2.4 业务管理子系统 |
4.2.5 流媒体服务子系统 |
4.2.6 数字版权管理子系统 |
4.2.7 数字电视机顶盒子系统 |
4.2.8 移动端子系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优化 |
5.1 测试方法 |
5.2 测试用例 |
5.2.1 单元测试用例 |
5.2.2 集成测试用例 |
5.2.3 系统测试用例 |
5.3 测试结果分析及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智能有线数字机顶盒网络多场景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及目标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ECOS技术 |
2.1.1 eCos介绍 |
2.1.2 eCos特点 |
2.2 DOCSIS3.0 技术 |
2.2.1 DOCSIS3.0 简介 |
2.2.2 DOCSIS3.0 的核心技术 |
2.3 NAT技术 |
2.3.1 NAT简介 |
2.3.2 NAT的特点 |
2.3.3 NAT模型 |
2.4 无线安全 |
2.4.1 无线安全概述 |
2.4.2 无线加密方式 |
2.4.3 WPA和 WPA2 安全技术 |
2.4.4 WPA工作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多场景应用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具体功能用例模型分析 |
3.2.1 内网互访用例模型分析 |
3.2.2 内网分发用例模型分析 |
3.2.3 无线覆盖用例模型分析 |
3.2.4 点播用例模型分析 |
3.2.5 终端网管用例模型分析 |
3.2.6 硬件功能模型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可行性需求分析 |
3.4.1 系统实施具体的基础条件 |
3.4.2 天威应对电信网络机顶盒的竞争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多场景应用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硬件设计 |
4.1.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1.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1.4 系统拓扑体系结构设计 |
4.2 系统详细设计 |
4.2.1 内网互访功能设计 |
4.2.2 内网分发功能设计 |
4.2.3 无线覆盖功能设计 |
4.2.4 点播功能设计 |
4.2.5 终端网管功能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多场景应用系统实现 |
5.1 硬件平台实现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认证功能实现 |
5.2.2 访问控制功能实现 |
5.2.3 网络地址转换NAT功能实现 |
5.2.4 有线调制解调器功能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多场景应用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系统测试目标 |
6.3 系统功能测试用例 |
6.4 系统性能测试 |
6.5 测试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数据库动态策略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数字机顶盒的发展现状 |
1.2.2 电视节目指南及其发展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数字电视传输网络 |
2.1.1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前端 |
2.1.2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终端 |
2.2 数字电视机顶盒软硬件结构 |
2.2.1 硬件部分 |
2.2.2 软件部分 |
2.3 MPEG-2标准简介 |
2.4 数字电视业务信息标准简介 |
2.5 数字电视传输流中节目的解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EPG信息组成 |
3.1.1 EPG在前端的发送 |
3.1.2 EPG在机顶盒端的接收 |
3.2 EPG的实现方案分析 |
3.3 EPG数据过滤和解析模块的设计 |
3.3.1 EPG数据过滤 |
3.3.2 EPG数据解析和存储 |
3.4 EPG数据库动态管理方案 |
3.4.1 EPG数据库概述 |
3.4.2 EPG数据库方案概述 |
3.5 应用调度管理 |
3.6 显示模块 |
3.6.1 人机接口模块介绍 |
3.6.2 用户界面框架(UI Framework)介绍 |
3.7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 |
4.2 EPG应用模块的实现 |
4.2.1 EPG初始化和策略配置 |
4.2.2 EPG模块架构总览 |
4.3 数据过滤 |
4.4 数据解析 |
4.5 数据存储和管理 |
4.5.1 数据存储结构 |
4.5.2 EPG数据库方案详述 |
4.5.3 EPG数据库动态管理的逻辑 |
4.5.4 EPG数据管理接口的实现 |
4.6 EPG数据获取 |
4.7 小结 |
第五章 EPG系统调试和测试 |
5.1 调试及测试环境 |
5.2 测试方案 |
5.3 测试结果 |
5.4 常见问题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互动电视平台的OTT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基于有线电视的视频点播发展历史 |
1.2 基于互动电视的视频点播现状背景 |
1.3 选题背景 |
1.4 基于互动电视平台的OTT点播系统应用价值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 |
1.6 本文结构 |
2 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 |
2.1 MVC开发模式 |
2.2 基于HLS协议的播放技术 |
2.2.1 流媒体HLS协议简介 |
2.2.2 HLS协议播放模式 |
2.3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
2.3.1 面向对象编程定义 |
2.3.2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 |
2.4 机顶盒中间件技术标准 |
2.5 基于JAVA语言SSH框架技术 |
2.6 ORACLE数据库平台概述 |
2.7 本章总结 |
3 系统设计与实现的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 |
3.1.1 机顶盒业务端需求分析 |
3.1.2 系统管理及运营维护需求分析 |
3.1.3 业务合作方需求分析 |
3.2 非功能性需求 |
3.2.1 视频处理与存储需求分析 |
3.2.2 高并发访问的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的原则 |
4.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4.3 系统流程设计 |
4.3.1 业务点播流程设计 |
4.3.2 媒资注入流程设计 |
4.3.3 与其他系统对接数据流设计 |
4.4 系统功能设计 |
4.4.1 点播鉴权调度网关 |
4.4.2 本地媒资FTP管理 |
4.4.3 媒资发布与数据管理 |
4.4.4 媒资上下线功能 |
4.4.5 用户订购与信息管理 |
4.4.6 权限与角色管理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5.2 数据库详细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 |
5.1 机顶盒端PORTAL的实现 |
5.1.1 视频简介与播放的实现 |
5.1.2 栏目与专题呈现的实现 |
5.1.3 视频筛选的实现 |
5.1.4 鉴权调度与订购的实现 |
5.1.5 点播历史记录的实现 |
5.2 管理系统登录的实现 |
5.3 媒资管理的实现 |
5.3.1 FTP与媒资发布管理的实现 |
5.3.2 媒资上下线的实现 |
5.4 CP/SP管理的实现 |
5.5 产品与订购包管理的实现 |
5.6 专题管理的实现 |
5.7 角色权限管理的实现 |
5.8 用户管理的实现 |
5.8.1 用户信息管理的实现 |
5.8.2 点播历史记录管理的实现 |
5.8.3 用户订购信息管理的实现 |
5.9 本章小结 |
6 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目标 |
6.2 测试原则 |
6.3 测试方法 |
6.4 测试环境 |
6.5 系统测试 |
6.5.1 系统功能测试 |
6.5.2 系统性能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电视和数字机顶盒的发展 |
1.1.1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情况 |
1.1.2 我国机顶盒机市场的发展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2章 数字电视系统相关标准与技术概述 |
2.1 数字电视标准 |
2.1.1 数字视频广播标准 |
2.1.2 MPEG-2标准 |
2.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介绍 |
2.2.1 电子节目指南(EPG)系统 |
2.2.2 条件接收系统(CAS) |
2.3 数字机顶盒相关介绍 |
2.3.1 机顶盒EPG软件模块 |
2.3.2 机项盒CA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设计需求整理与分析 |
3.1 各地区数字电视系统功能差异 |
3.1.1 直播频道差异化需求整理 |
3.1.2 条件接收(CA)系统差异化分析 |
3.2 整体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2.2 统一型机顶盒终端设计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架构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整体架构 |
4.2 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 |
4.2.1 兼容EPG系统设计 |
4.2.2 统一CA系统设计 |
4.3 机顶盒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机顶盒对兼容EPG的实现 |
4.3.2 机顶盒CA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
5.1 测试条件 |
5.2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DVB-C+OTT电视机顶盒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数字电视技术和多模机顶盒综述 |
1.3 国内机顶盒现状分析和广电双模机顶盒的需求 |
1.4 TV OS操作系统在国内广电市场的应用和前景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产品需求分析与硬件方案选型 |
2.1 双模机顶盒硬件系统总体架构 |
2.1.1 传统DVB-C单模机顶盒系统架构和功能 |
2.1.2 DVB-C+OTT双模机顶盒系统架构和功能 |
2.1.3 DVB-C+OTT双模机顶盒硬件架构选择 |
2.2 双模机顶盒硬件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双模机顶盒硬件接口要求 |
2.2.2 双模机顶盒解码格式要求 |
2.3 双模机顶盒电路板需求分析 |
2.3.1 电路板整体布局 |
2.3.2 主板需求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双模机顶盒硬件系统设计 |
3.0 硬件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
3.0.1 CPU平台选择 |
3.0.2 双模机顶盒硬件整体设计 |
3.1 最小系统设计 |
3.1.1 SDRAM内存选型和电路设计 |
3.1.2 FLASH内存选型和电路设计 |
3.1.3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3.2 调谐电路设计 |
3.2.1 调谐器电路设计 |
3.3 解调电路设计 |
3.4 Smart Card智能卡电路设计 |
3.5 音视频输出电路设计 |
3.5.1 HDMI输出电路 |
3.5.2 L/R模拟双声道音频输出电路 |
3.6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
3.6.1 有线10/100M网口电路 |
3.6.2 外接无线网络模块接口 |
3.7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
3.7.1 红外接收 |
3.7.2 LED显示 |
3.8 小结 |
第四章 机顶盒关键视频业务流程及实现 |
4.1 概述 |
4.2 TV OS操作系统概述 |
4.3 机顶盒关键视频业务流程实现 |
4.3.1 关键流程1:机顶盒APP接入互联网电视平台并完成用户鉴权 |
4.3.2 关键流程2:用户媒体内容订购播放流程 |
4.3.3 关键流程3:DVB-C CA互通和业务使用 |
4.3.3.1 CA组件依赖的支撑组件 |
4.3.3.2 与其它组件的通信以及与应用框架的对接 |
4.4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和验证 |
5.1 概述 |
5.2 输入信号与解调性能测试 |
5.2.1 测量框图和步骤 |
5.2.2 测量测试结果 |
5.3 视频幅频特性测试 |
5.3.1 测量框图和步骤 |
5.3.2 测量测试结果 |
5.4 音频幅频特性测试 |
5.4.1 测量框图和步骤 |
5.4.2 测量测试结果 |
5.5 其它重要测试结论 |
5.5.1 功能要求测试结果 |
5.5.2 EPG基本要求测试结果 |
5.5.3 连续不间断工作性能测试结果 |
5.6 测试仪表 |
5.7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尚存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缩略词索引 |
(9)基于COS系统的最小化有线电视播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COS系统及DVB相关技术介绍 |
2.1 COS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1 COS系统简介 |
2.1.2 COS开发编译环境搭建 |
2.2 DVB相关技术介绍 |
2.2.1 MPEG-2标准简介 |
2.2.2 DVB标准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功能需求 |
3.1.2 系统性能需求 |
3.2 系统功能目标 |
3.3 系统架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有线电视适配层的设计 |
4.2 有线电视适配层的实现 |
4.2.1 数字电视模块实现 |
4.2.2 媒体播放模块实现 |
4.2.3 数据库操作模块实现 |
4.2.4 按键处理模块实现 |
4.2.5 前面板管理模块实现 |
4.2.6 电源管理模块实现 |
4.2.7 遥控器管理模块实现 |
4.2.8 有线电视适配层对外接口实现 |
4.3 有线电视业务层的设计 |
4.4 有线电视业务层的实现 |
4.4.1 业务处理模块实现 |
4.4.2 系统启动模块实现 |
4.5 有线电视接口层的设计 |
4.6 有线电视接口层的实现 |
4.7 有线电视应用层的设计 |
4.8 有线电视应用层的实现 |
4.8.1 系统启动导视模块实现 |
4.8.2 电视频道节目播放模块实现 |
4.8.3 电子节目指南模块实现 |
4.8.4 基本设置模块实现 |
4.8.5 频道搜索模块实现 |
4.8.6 系统更新模块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视频通讯技术发展及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的需求分析 |
2.1 总体业务需求 |
2.2 视频通讯应用发展资源状况 |
2.2.1 东方有线NGB网络状况和性能 |
2.2.2 东方有线NGB机顶盒状况和性能 |
2.3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需求 |
2.4 机顶盒开展视频通讯面临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及选择 |
3.1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简介 |
3.2 视频通讯协议研究 |
3.2.1 H.323 协议 |
3.2.2 SIP协议 |
3.2.3 机顶盒视频通讯系统协议选择 |
3.3 视频编码技术研究 |
3.4 语音频编码技术研究 |
3.4.1 语音编码技术介绍 |
3.4.2 语音编码格式选择 |
3.5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系统架构设计 |
4.1 视频通讯平台架构 |
4.1.1 系统组成 |
4.1.2 业务流程 |
4.2 视频通讯核心系统设计 |
4.3 视频通讯终端接入设计 |
4.3.1 常规视频通讯终端方案 |
4.3.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USB连接 |
4.3.3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网络连接 |
4.4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GB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互联协议规范设计与实现 |
5.1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连接控制协议 |
5.1.1 控制通道 |
5.1.2 数据通道 |
5.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通讯接口协议 |
5.3 机顶盒应用开发API接口规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验证及应用实现 |
6.1 系统测试环境及内容 |
6.2 测试过程 |
6.2.1 测试方案 |
6.2.2 测试准备 |
6.2.3 测试用例 |
6.3 实现效果分析 |
6.4 基于视频通讯的应用开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有线电视机顶盒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键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梁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互动电视平台设计与研究[D]. 戴康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移动环境下家庭多终端数字电视节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D]. 马建忠.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智能有线数字机顶盒网络多场景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基于数据库动态策略的电子节目指南系统研究与实现[D]. 贾国腾. 苏州大学, 2018(04)
- [6]基于互动电视平台的OTT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D]. 余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7]统一型数字机顶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邹刚.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8]DVB-C+OTT电视机顶盒的设计[D]. 朱彤童. 东南大学, 2016(04)
- [9]基于COS系统的最小化有线电视播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振威. 东南大学, 2016(03)
- [10]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D]. 邓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