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集团做大医药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郑萌[1](2021)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华神科技财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陈侃伦[2](2019)在《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研究 ——基于2017年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中医药行业政策、规划和我国中成药行业发展概况为背景,以我国中成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为研究切入点,构建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成药行业及其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评价进行方实证研究。首先,充分收集、整理和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中成药上市公司、企业业绩评价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企业业绩评价的方法进行述评。其次,界定中成药行业的概念,结合企业财务数据和行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料内容分析我国中成药行业的发展概况,并确立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再次,对中国60家中成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业绩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实证研究,采用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两种方法探究中成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投入-产出”效率情况。进而,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业绩评价分析结构、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结果、中成药行业三个方面探讨行业及相关企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有利于中成药企业提升业绩水平和经营效率,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1)产出不足成为困扰中成药行业发展的瓶颈;(2)投入冗余现象限制中成药上市公司转型升级;(3)部分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平衡水平较低;(4)行业经营现状存在失衡现象;(5)老牌中成药上市公司经营能力有待提高;(6)企业应逐步提高产品研发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7)中成药行业管理思路应逐步调整;(8)中成药行业管理配套政策体系有待完善通过综合分析发现,中成药行业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中成药上市公司是中成药行业的“领头羊”和“领航员”。行业监管部门应依据地方内企业的发展实况,适当调整行业政策侧重点,完善中成药行业管理政策配套体系;企业应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力优化经营模式,逐步缩减企业产业链规模,合理提升研发投入水平,从而把握历史机遇,推动企业与中成药行业的高效发展。
陈琪,欧阳涤非[3](2013)在《战略导向型内部资本配置及其市场反应——基于太极集团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医药行业太极集团为例,探究发展战略对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行为的影响,测度其配置效率并观测相应的市场反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集团内部资本配置与集团战略结合分析,并将财务报表中披露的非上市公司数据纳入统计范围,突破以往实证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发现:太极集团发展战略对内部资本市场配置的影响是积极且有效的。太极集团将旗下太极实业的资本配置给子公司桐君阁并非是让其单独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做大桐君阁的医药销售平台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强西南药业的产品竞争力,最终实现"西药快上"的跃进式上升。同时,该战略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良好反馈。本文为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提供了启示与借鉴意义。
刘文锦[4](2013)在《太极集团技术资本配置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几年,国外品牌纷纷关闭在华工厂。表面原因是我国人力资本价格上涨过快,其实质是我国企业缺少自主技术,技术资产薄弱,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生产方式落后。纵观我国近十年的研发投入,逐年快速增长,并在2011年位居世界第三,但高研发投入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社会专业分工。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模块化商业模式的出现,使西方发达国家解决了制造环节的外包问题,产品加工制造环节不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这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以着名医药制造企业集团太极实业集团为实例,研究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资本配置结构及其效率,以内部与外部两个切入点,发现现存问题、总结原因与经验,提出对策。研究分析发现,医药行业技术资本投入不高,研发不连贯十分明显,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资产负债率较高,货币资本浪费严重。这说明,各种资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技术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撑;当企业的技术资本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传统资本之间相互保持一定比例时,才能够发挥每一种资本的最大效用。本文的主要结构包括五个部分。其一,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的问题及意义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其二,文献部分,将之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整合归类,从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两个方面梳理技术资本及其配置的相关文献。其三,案例介绍,简短介绍太极集团,指出案例的主要问题,并对之后的案例分析做出研究假设与说明。其四,案例分析,运用资源禀赋结构和要素资本理论,讨论企业资本的相互配置问题。这一章是论文的主体内容,也是本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主要部分。论文从财务数据和外部环境出发,对太极集团的技术资本进行内部测算与分析,然后将其与传统资本配置予以估算,并与同业主要企业对比,找出症结所在,再从外部环境思考与技术资本相关的战略决策。其五,结论和建议。研究表明,太极集团整体的技术资本的相对值还是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包括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旗下西南药业是我国首批十家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桐君阁则是老字号的大药房,集团优势明显,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上都有上市公司。本文认为,医药企业应结合自身,从以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逐步过渡到自主研发,在具体确定配置比例时,不能盲目按照本文得出的比例,更需要结合环境和自身的技术实际进行取舍;当然,本文因为数据处理及企业年报披露有限等因素,在分析时也存在些许不足,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田庆爱[5](2013)在《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自然希望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重庆医药产业产值要在五年内突破千亿大关。然而,同国内医药产业大省相比,重庆医药产业无论是在产值规模还是在医药品牌竞争力上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2011年,重庆共有97家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9.79亿元,而全国共有5926家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全年完成总产值14941.99亿元,重庆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和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6%和1.5%,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医药产业在全国的占比并不高。因此,要实现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构建适合重庆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探索重庆市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以期为实现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重庆医药产业发展目标提供咨询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围绕分析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构建政策保障机制的逻辑展开。首先,分析了重庆市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分析现状的过程中,重点分析了2001—-2011年间重庆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的产值规模、收入、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和营业利润的变动状况以及重庆医药企业二十强的发展现状,认为重庆医药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近年来,产值规模和营业利润增加迅速。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相对于医药产业发达的江苏以及临近的四川而言,重庆医药产业的集中度不高。其次,对重庆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重庆市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以下优势及机遇:一是较内陆尤其是西部其他省市而言,重庆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水路空交通都比较发达;二是重庆市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通道,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医药产业具有很好的内部发展环境;三是国际医药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庆又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这无疑是一种机遇;四是以太极集团和西南合成为代表的重庆市本土药企有较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当然,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劣势和挑战:一是重庆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二是重庆医药产业链不完善;三是重庆医药企业分布零散,集中度不高;四是外部竞争激烈。通过对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的对比分析,得出了重庆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挑战的结论。认为只要战略正确,重庆市医药产业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最后,构建了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包括了战略模式、战略选择和政策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在战略模式上,认为重庆医药产业的发展要以特色园区为支撑,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并重;在战略选择上,重庆医药产业要秉承合作共赢的发展策略,实施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共建原材料基地、共享营销渠道资源。在政策保障机制上,提出了一系列确保重庆市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政府宏观引导,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快行业自主创新、推进医药产业管理体制综合创新: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医药研究专项基金:四是引导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支持医药企业开拓市场;五是加强医药产业统筹协调,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六是打造医药产业大平台,积极引进大型医药企业;八是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拓展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熊长文[6](2013)在《太极集团中药为本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宏观经济取得大发展、大繁荣,中国GDP超欧赶日,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殊荣实至名归。我国在全民医疗卫生及健康保障方面也取得了实质的进步,全民医保积极推进、新医改向纵深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收入增长和健康意识增强,社会医药需求将快速增加,中国医药产业在2013至2022年将迎来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西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研发时间越来越长,安全性日益突出,而以“自然疗法”提高生活品质为特点的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最具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中药产业是我国的特色传统产业,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老百姓对中医药的热情逐年高涨。中药因其确切疗效、治未病、综合调理、保健保养等特点恰好迎合老百姓对健康、长寿、美丽愿望的强烈需求,中药产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我国中药产业50年前从零起步,经过艰苦创业、开拓发展到今天逐步壮大成熟,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中医药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药品注册、质量标准、专利保护、行业监管、研发生产、流通售后、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必然会阻碍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太极集团经过近三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从资产、产值都不足100万元,甚至濒临倒闭的涪陵地方企业,发展成今天资产过200亿元,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位列医药工业前十强,中药制药企业行业第一的领先地位,成为中国医药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医药企业之一。但是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太极集团也遇到了体制僵化、管理落后、科研投入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财务及生产管理成本过高,经营效益低下、基础建设薄弱、核心竞争力不突出、资金链紧张、发展瓶颈限制、经营风险加大等问题,以上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千亿太极战略也只会停留在美好蓝图的层面上难以实现。本文对太极集团发展概况,战略环境与资源均衡做了系统科学的分析。得出太极集团在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与能力等关键因素方面有以下机会和优势: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极大的中药产业吸引力和增长潜力:国家、地方强有力的中药产业扶持政策;科技进步、行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明显;太极集团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行业美誉度;完备的中药产业链、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充足的科研、产品、土地、人力资源储备。同时也面临以下的挑战和劣势:行业技术瓶颈及国际认可质量标准难以建立;行业整体综合竞争力弱;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迅猛;现代中药产业进展缓慢;各种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资源价格上涨;集团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张;没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集团负债过高、盈利和发展能力较低。综合分析太极集团EFE矩阵输出值为3.0,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公司目前面临相当好的外部环境,公司对于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也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对于公司中远期发展而言,应该制定一体化的积极扩张型发展战略;太极集团IFE矩阵输出值为2.35,略低于2.5,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公司内部关键因素劣势大于优势。因此公司应该暂停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整合优势资源,练好内功,做大做强中药主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巩固行业优势地位。通过全面系统分析,科学论证,利用现代战略选择工具得出太极集团的正确发展战略是:“中药为本”!即以中药制造、销售为核心产业,实施中药大健康产业战略,构建中药全产业价值链。进一步确定集团关键战略环节为以冬虫夏草为代表的稀缺及贵细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及农户订单式生产收购,独家优势一、二平台中药工业产品的规模生产、全国推广,强大的渠道配送及终端零售网络。在工业产能布局上实行聚集式专业化生产战略,商业布局理念上强调终端为王发展战略,工商互动,为集团工业产品销售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做强主业、夯实内功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并逐步进军中药大健康产业。产品结构方面构建T型产品线战略,市场布局方面采取市场分级、梯度推进的重点市场优先发展战略。同时分析认为太极集团只要做好资源与环境建设,改善组织结构,科学管理,确立好中药全产业链战略环节,科研与营销并重,加快集团现代中药产业进程,紧抓市场机会,通过战略联盟及有效的资本运作,太极集团十年战略目标一定会顺利实现。一个中国植物药制造业巨头一定会引领祖国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重庆市人民政府[7](2013)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重庆市人民政府文件渝府发[2013]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已经2012年12月5日市人民政府第1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王军红[8](2012)在《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 ——以太极集团为例》文中指出作为一种企业与外界交流的商业语言,财务报表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具有高度概括性、浓缩性,只有通过恰当的财务分析才能使其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信息。因此,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企业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了财务报表分析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在论证了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优势后,阐述了企业战略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具体要求,构建了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模型。最后,以医药龙头企业——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极集团”)为例,运用构建的财务报表分析模式,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2005-2011年三季度的财务报表数据分别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能力、成长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定性预测。
沈玮[9](2009)在《千亿化医“吸纳术”》文中研究说明重庆最大的医药集团太极集团(600129.SH)可能被并入同属重庆国资的重庆化医控股集团(下称化医控股),并与化医控股旗下的其他医药企业共同组建一个庞大的重庆国资医药旗舰? 当被问及整合已经进展到何程度时,12月16日,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在电话中如是回应:“不
肖振红[10](2007)在《基于协同效应的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并购是指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它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并购是企业扩张的有效手段,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然而实践中50%以上的并购以失败告终,其中目标企业选择错误通常是并购面临失败的首要原因。目前,尽管研究企业并购的文献很多,但多数集中于已知目标对象后的评价分析,对如何确定备选目标、如何从这些备选目标中筛选确定目标企业以及如何实现最大并购效益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步骤。表现为:在研究内容上,如何在目标企业选择的各个阶段考虑价值的增值活动,缺乏协同效应理论的指导;在研究方法上,最优搜寻理论、博弈理论、集对分析理论等分析方法在目前的并购研究中还很少使用。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不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指导并购企业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进行并购,从而降低了并购成功率。因此,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从而提高并购成功率,对并购企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的总体目标是站在并购企业的角度,从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为其选择目标企业提供并购前的判断和指导。研究的内容是目标企业选择的核心问题,即基于协同效应的目标企业搜寻、目标企业的识别与评价及并购双方的博弈定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基于协同效应理论的目标企业选择分析框架。首先对目前并购动机理论进行评价,分析协同效应理论与其他并购动机理论的内在联系;然后对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进行研究,并对协同效应在并购价值创造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协同效应与目标企业选择的关系,建立基于协同效应的目标企业选择分析框架。2.对目标企业搜寻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目标企业的信息搜寻内容和搜寻途径,利用信息经济学原理对目标企业的可识别性进行分析,归纳目标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给出影响目标企业信息搜寻的外部搜寻环境和内部搜寻能力影响因素;运用最优搜寻理论中固定样本搜寻方法,构建了以协同效应最大化为目标的目标企业搜寻模型,给出了目标企业最佳搜寻次数的计算方法,并对模型中解的存在性和搜寻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3.根据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分别给出不同的识别方法,即用凯次模型识别管理协同效应、用价值链模型识别经营协同效应和用波士顿矩阵识别财务协同效应;在分析并购双方协同效应构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协同效应的目标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集对分析理论中同一度的思想分析双方资源的协同程度,对目标企业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4.运用博弈理论研究并购双方谈判思路及定价策略,就定价权属于目标企业及并购企业两种情况,分别推导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下的最优判断和策略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定价权对并购双方收益的影响,给出了并购企业基于定价权的谈判策略。5.案例研究。将本文提出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太极集团并购西南药业的典型案例,重点应用第5章建立的基于定价权的博弈谈判模型,对西南药业的两次要价和太极集团拒绝第一次要价和接受第二次要价的原因进行解释,分析了双方在定价中的谈判策略,初步验证了论文中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为并购企业正确选择目标企业、保证并购成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二、太极集团做大医药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极集团做大医药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研究 ——基于2017年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中成药上市公司发展概况及业绩评价理论基础 |
2.1 中成药行业发展概况 |
2.1.1 中成药行业概念的界定 |
2.1.2 中国中成药行业发展概况 |
2.1.3 中成药行业政策侧重点探究 |
2.2 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基础 |
2.2.1 企业业绩评价的概念 |
2.2.2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概况 |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效性 |
2.3.1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2.3.2 构建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效性 |
2.4 采用因子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的可行性分析 |
2.4.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 |
2.4.2 常见业绩评价方法存在的缺陷 |
2.4.3 采用因子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方法优势 |
3 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综合评价 |
3.1 研究样本选择 |
3.2 数据来源 |
3.3 业绩评价指标的筛选 |
3.3.1 指标筛选方法的确定 |
3.3.2 业绩评价指标的初选 |
3.3.3 业绩评价指标筛选 |
3.4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
3.4.1 因子分析法简介 |
3.4.2 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实证研究 |
3.5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
3.5.1 DEA评价模型介绍 |
3.5.2 研究样本选取与模型指标选取 |
3.5.3 中成药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分析 |
3.5.4 技术无效的中成药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指标的改进措施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业绩评价分析结果探析 |
4.1.1 业绩总绩效方面 |
4.1.2 盈利能力方面 |
4.1.3 经营偿债能力方面 |
4.1.4 运营能力方面 |
4.1.5 发展扩张能力方面 |
4.1.6 小结 |
4.2 中成药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结果探析 |
4.2.1 产出不足成为困扰中成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
4.2.2 投入冗余限制部分中成药上市公司转型升级 |
4.2.3 部分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平衡水平较低 |
4.3 中成药行业的发展瓶颈与管理局限 |
4.3.1 行业经营现状存在失衡现象 |
4.3.2 老牌中成药上市公司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
4.3.3 企业应逐步提高产品研发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 |
4.3.4 应逐步调整中成药行业管理思路 |
4.3.5 中成药行业管理配套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
5 对策建议 |
5.1 企业管理者应大力优化企业经营模式 |
5.2 企业管理者应提升企业资源的科学配置能力 |
5.3 企业应合理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
5.4 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调整中成药行业政策实施重点 |
5.5 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中成药行业管理政策配套体系 |
5.5.1 建设中药材药品追溯体系 |
5.5.2 支持中成药产品研发创新 |
5.5.3 加大中成药人才培养和储备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战略导向型内部资本配置及其市场反应——基于太极集团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太极集团的战略规划 |
二、战略导向型内部资本配置行为 |
三、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 |
1. 研究方法 |
2、太极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敏感性测试 |
四、市场反应检验 |
1. 研究方法 |
2. 太极集团战略的市场反应验证 |
五、启示与借鉴意义 |
(4)太极集团技术资本配置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应用价值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技术资本相关理论的述评 |
2.1.1 技术的发展历程述评 |
2.1.2 技术资本理论述评 |
2.2 技术资本的来源与产出的研究述评 |
2.2.1 从技术引进方式的研究 |
2.2.2 自主研发方式的研究 |
2.3 技术资本配置的研究述评 |
2.3.1 技术资本的内部配置 |
2.3.2 技术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本的配置 |
2.4 医药行业技术投入的研究述评 |
3 太极集团案例描述与问题 |
3.1 技术资本配置的调查与案例描述 |
3.2 太极集团案例假设与说明 |
3.3 太极集团基本财务状况描述 |
3.4 对太极集团技术资本配置的基本见解 |
4 案例问题分析 |
4.1 技术资本的测算与分析 |
4.1.1 技术资本的内部测算与分析 |
4.1.2 技术资本利润率的分析 |
4.1.3 与主要医药企业的对比分析 |
4.2 技术资本与传统资本的配置分析 |
4.2.1 要素资本配置数据的进一步整理 |
4.2.2 技术资本与人力资本配置分析 |
4.2.3 技术资本与货币资本配置分析 |
4.2.4 技术资本与物质资本配置分析 |
4.3 基于技术资本的公司战略思考 |
4.3.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3.2 经济环境分析 |
4.3.3 社会和文化环境分析 |
4.3.4 技术环境分析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选题价值 |
1.2.1 研究目的 |
1.2.2 选题价值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内容框架 |
1.5 数据来源及可能创新 |
1.5.1 数据来源 |
1.5.2 可能创新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产业集群 |
2.1.2 医药产业集群 |
2.1.3 集群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
2.2.2 新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
2.2.3 新贸易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
2.2.4 新增长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
2.2.5 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3.1 重庆市医药产业规模及结构 |
3.1.1 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个数 |
3.1.2 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值 |
3.1.3 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资产总计 |
3.1.4 规模以上医药企业销售收入 |
3.1.5 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从业人员 |
3.1.6 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利润 |
3.1.7 重庆医药企业二十强 |
3.2 重庆市医药产业集聚度测量 |
3.2.1 测量指标说明 |
3.2.2 测量指标选择 |
3.2.3 测量结果分析 |
3.3 重庆市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医药产业产值不够理想 |
3.3.2 医药产业聚集度不高 |
3.3.3 医药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资金 |
3.3.4 医药企业地域分布不够集中 |
3.4 原因分析 |
3.4.1 财政投资不足 |
3.4.2 政策支持不强 |
3.4.3 战略规划不尽合理 |
第4章 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
4.1 重庆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分析 |
4.2 重庆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劣势分析 |
4.3 重庆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机遇 |
4.4 重庆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威胁 |
4.5 重庆医药产业集群发展SWOT分析结论 |
第5章 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选择 |
5.1 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 |
5.1.1 近期目标 |
5.1.2 远期目标 |
5.2 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 |
5.2.1 市场引导为主 |
5.2.2 外力推动为辅 |
5.2.3 特色园区支撑 |
5.3 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 |
5.3.1 开拓统一的市场 |
5.3.2 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
5.3.3 合作研究与开发 |
5.3.4 实施联合生产 |
5.3.5 打造重点产业园 |
5.4 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
5.4.1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
5.4.2 加快行业自主创新,推进医药管理体制创新 |
5.4.3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医药研究专项基金 |
5.4.4 强化医药产业布局,开拓医药企业统一市场 |
5.4.5 打造医药产业平台,积极引进大型医药企业 |
5.4.6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拓展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太极集团中药为本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理论、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架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理论 |
2.1.1 战略环境分析的重要性和目的 |
2.1.2 企业战略环境分类模型 |
2.1.3 EFE和IFE矩阵分析法 |
2.1.4 企业价值链-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 战略联盟理论 |
2.3 资本运作五级价值增值理论 |
3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
3.1 国际天然药物概况 |
3.1.1 国际天然药物发展回顾 |
3.1.2 国际天然药物发展趋势 |
3.2 我国中药产业概况 |
3.2.1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
3.2.2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前景 |
3.3 我国中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3.1 我国中药企业概况 |
3.3.2 我国中药企业发展遇到的机遇 |
3.3.3 我国中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4 太极集团的战略环境分析 |
4.1 太极集团概况及现行发展战略 |
4.1.1 太极集团概况 |
4.1.2 太极集团集团化管理及企业架构 |
4.1.3 太极集团现行发展战略简介 |
4.2 太极集团的外部环境、战略态势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分析 |
4.2.2 产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
4.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4 EFE矩阵分析及结论 |
4.3 太极集团的内部环境与资源均衡分析 |
4.3.1 太极集团内部资源分析 |
4.3.2 太极集团企业能力分析 |
4.3.3 太极集团价值链,核心竞争力分析 |
4.3.4 IFE矩阵分析及结论 |
5 太极集团中药为本发展战略 |
5.1 太极集团现行发展战略的问题与不足 |
5.2 太极集团的企业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 |
5.3 太极集团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
5.3.1 太极集团发展战略选择之BCG矩阵分析 |
5.3.2 太极集团发展战略选择之SWOT矩阵分析 |
5.4 中药为本发展战略 |
5.4.1 太极集团中药全产业链发展战略 |
5.4.2 中药制药工业核心发展战略 |
5.4.3 医药商业终端为王发展战略 |
5.4.4 中药材养殖种植业重点发展战略 |
5.4.5 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 |
5.4.6 中药大健康产业跟进战略 |
5.4.7 重点市场优先发展战略 |
6 中药为本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6.1 抓好外部环境建设,提升企业效能 |
6.2 做好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率 |
6.3 优化组织结构,全面科学管理 |
6.4 确立战略环节,提升核心竞争力 |
6.5 抓住市场机遇,抢占市场先机 |
6.6 理顺资产关系,推进资本运作 |
6.7 建立战略联盟,谋求互惠共赢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 ——以太极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2 财务报表分析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
2.1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及特征 |
2.2 财务报表分析的体系、方法 |
2.3 财务报表分析所依据的资料 |
3 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构建 |
3.1 当前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
3.1.1 分析资料本身的局限性 |
3.1.2 财务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
3.2 基于战略的财务分析框架的构建 |
3.3 企业战略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要求分析 |
3.3.1 企业战略对分析资料的要求 |
3.3.2 企业战略对分析方法的要求 |
3.4 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
3.4.1 基于战略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4.2 基于战略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设置 |
4 太极集团战略分析 |
4.1 中国医药行业分析 |
4.2 公司竞争战略分析 |
5 基于战略的太极集团会计分析与财务分析 |
5.1 太极集团会计分析 |
5.1.1 太极集团主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鉴别 |
5.1.2 太极集团主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分析 |
5.2 太极集团财务分析 |
5.2.1 太极集团盈利能力分析 |
5.2.2 太极集团营运能力分析 |
5.2.3 太极集团偿债能力分析 |
5.2.4 太极集团现金能力分析 |
5.2.5 太极集团成长能力分析 |
5.3 太极集团前景分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协同效应的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问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 |
1.2.1 并购协同效应的相关研究 |
1.2.2 目标企业搜寻相关研究 |
1.2.3 目标企业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 |
1.2.4 目标企业定价相关研究 |
1.2.5 目标企业选择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并购协同效应与目标企业选择相关理论 |
2.1 企业并购的范围界定及其分类 |
2.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
2.1.2 企业并购的分类 |
2.2 企业并购动机及其三维度量 |
2.2.1 企业并购动机理论 |
2.2.2 三维度量的体系内容 |
2.3 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 |
2.3.1 管理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 |
2.3.2 经营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 |
2.3.3 财务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 |
2.4 协同效应与目标企业的选择过程 |
2.4.1 协同效应理论用于目标企业选择的依据分析 |
2.4.2 基于协同效应的目标企业选择原则和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搜寻 |
3.1 最优搜寻理论及信息搜寻方法 |
3.1.1 最优搜寻理论及其应用的前提条件 |
3.1.2 信息搜寻方法 |
3.2 目标企业的搜寻空间与可识别信息 |
3.2.1 目标企业搜寻的任务 |
3.2.2 目标企业的选择空间和样本空间 |
3.2.3 目标企业的可识别信息 |
3.3 目标企业信息搜寻的主要内容及获取途径 |
3.3.1 目标企业搜寻标准 |
3.3.2 目标企业信息搜寻主要内容 |
3.3.3 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搜寻信息 |
3.3.4 并购企业自我搜寻信息 |
3.4 目标企业信息搜寻的成本效益分析 |
3.4.1 目标企业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 |
3.4.2 目标企业信息搜寻成本 |
3.4.3 目标企业信息搜寻收益 |
3.5 目标企业搜寻模型的构建 |
3.5.1 模型建立的前提假设 |
3.5.2 模型建立的过程及应用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协同效应的识别与目标企业筛选、评价 |
4.1 协同效应的识别 |
4.1.1 管理协同效应的识别 |
4.1.2 经营协同效应的识别 |
4.1.3 财务协同效应的识别 |
4.2 目标企业的筛选 |
4.2.1 目标企业的初次筛选 |
4.2.2 目标企业的二次筛选 |
4.3 目标企业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3.1 目标企业评价的基本原则 |
4.3.2 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4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目标企业综合评价模型 |
4.4.1 集对分析理论及其评价目标企业的基本思路 |
4.4.2 集对分析理论评价目标企业的优势分析 |
4.4.3 目标企业集对分析评价模型构建 |
4.4.4 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协同效应的目标企业博弈定价模型和策略 |
5.1 目标企业定价过程分析 |
5.2 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 |
5.2.1 贴现法 |
5.2.2 资产价值基础法 |
5.2.3 市场比较法 |
5.3 协同效应增值及其度量模型 |
5.3.1 基于协同效应的并购可行性分析 |
5.3.2 协同效应的分部加总评估模型 |
5.4 目标企业定价区间估算 |
5.4.1 目标企业定价的影响因素 |
5.4.2 并购企业的出价上限估算 |
5.4.3 目标企业的要价下限估算 |
5.4.4 并购谈判价格的区间估算 |
5.5 目标企业博弈定价模型构建 |
5.5.1 目标企业定价的博弈特性分析 |
5.5.2 目标企业博弈定价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
5.5.3 基于定价权的目标企业博弈定价模型 |
5.6 基于定价权的并购企业谈判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协同效应的并购目标选择案例分析 |
6.1 太极集团并购西南药业概况 |
6.2 太极集团对西南药业协同效应识别与评价 |
6.2.1 太极集团对西南药业的协同效应识别 |
6.2.2 太极集团收购西南药业的协同效应评价 |
6.3 太极集团基于协同效应的博弈定价分析 |
6.3.1 谈判报价区间估算 |
6.3.2 双方谈判定价的博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任务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太极集团做大医药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华神科技财务分析[D]. 郑萌.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中国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研究 ——基于2017年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D]. 陈侃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战略导向型内部资本配置及其市场反应——基于太极集团的案例分析[J]. 陈琪,欧阳涤非. 现代商业, 2013(34)
- [4]太极集团技术资本配置案例分析[D]. 刘文锦.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8)
- [5]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D]. 田庆爱. 西南大学, 2013(01)
- [6]太极集团中药为本发展战略研究[D]. 熊长文.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7]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3(02)
- [8]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 ——以太极集团为例[D]. 王军红.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9]千亿化医“吸纳术”[N]. 沈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
- [10]基于协同效应的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D]. 肖振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