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大汶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一、大汶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申洪鑫,牛蓓蓓,李富强,王英,李新举[1](2021)在《大汶河水质状况评价和污染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流水质评价和污染源分析对河流污染治理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19年6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大汶河干流和主要支流21个监测断面16项水质指标的检测数据,综合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大汶河流域水质状况和污染来源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汶河流域水体整体水质较差,以Ⅴ类水为主,21个断面枯水期Ⅴ类水质断面占比为66.7%,丰水期Ⅴ类水质断面占比为81%;枯水期大汶河水质明显优于丰水期,且从大汶河上游至下游其水质污染程度逐渐加重;大汶河流域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TN、NH+4-N、Hg和Se等,属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类型,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流域耕地面源性污染和冶金、化工、纺织等工业企业工业废水的排放。该研究结果可为大汶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于新雨[2](2021)在《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大汶河支流牟汶河流域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已被公认为水环境的首要污染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的研究,对河流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大汶河支流牟汶河流域(以下简称:牟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牟汶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研究。文中基于2010-2017年流域的气象、DEM数字高程、土壤、土地利用、径流量、营养物质(总氮、总磷)等数据,构建了流域SWAT非点源污染模型,通过模型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水文条件下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特征,定量化分析了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氮、磷污染负荷的贡献,结合牟汶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流域相应的非点源污染防治措施,以期为牟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牟汶河流域SWAT非点源污染模型,利用SWAT-CUP软件分别对径流、泥沙、营养物等相关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对2010-2017年牟汶河流域径流量和总氮、总磷进行了率定验证。综合评价ENS和R2,均满足模型精度的要求,验证了SWAT模型参数取值适用于牟汶河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模拟。(2)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分析,在年内变化上,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与降水径流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出随降水径流的增大,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增大;在年际变化上,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的年负荷量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典型水文年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和流失强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耕地和农村居民用地较大的区域,其中丰水年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和流失强度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平水年、枯水年在空间上差异较小,这与降雨径流有关。(3)从污染来源的角度分析,土壤养分流失对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1%和61%;其次为农业化肥,贡献率分别为30%和26%;畜禽养殖的贡献率为13%和8%;农村生活污水的贡献率分别为6%和5%。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分析,流域耕地上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量最大,分别占总负荷量70.52%、47.4%,其次是居民区用地,分别占总负荷量24.18%、41.98%,再次是草地和林地。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非点源污染总氮的排放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居民区用地>草地>林地,非点源污染总磷的排放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居民区用地>耕地>草地>林地结果表明,牟汶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总氮、总磷主要来源于土壤侵蚀和农业化肥,且污染负荷量主要集中在耕地和农村居民区。(4)通过对牟汶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的研究,结合大汶河支流牟汶河流域的实际情况,从水土流失防治、科学合理施肥以及农村居民区污染防治三个方面提出了流域相应的非点源污染防治措施,为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张慧莹[3](2020)在《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网络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自然资源利用强度的增加,生态自然本底遭到破坏,生境破碎化严重,干扰了自然生态过程,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污染等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空间与保障生态功能刻不容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现我国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提出,通过统筹全域自然要素实现多功能空间协调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思维。景观生态学通过分析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生态网络能够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从生态功能和生态结构两个方面保障生态系统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有效途径。泰山区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保障其生态安全对华北平原生态系统安全具有意义。本研究在梳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与生态网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厘清了人类与自然资源间的内在联系与系统关系,明确了多目标生态网络构建对全域资源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泰山区域为例,在评估生态本底生态风险的基础上,从生态结构系统性、生态过程完整性和生态服务高效性三个目标构建泰山区域生态网络,指导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发展。首先对泰山区域生态本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基于景观格局完整度指数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修正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评估泰山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本底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多目标识别生态源地,以生态结构系统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为目标,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高连通度的核心区为生态源地;以生态结构系统性和生态服务高效性为目标,通过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与生态风险对比分析识别位于低生态风险区的生态修复试点为生态源地;以生态服务高效性为目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计算识别高生态服务价值区为生态源地,将三种目标下识别的生态源地进行整合,得到18个综合生态源地。在生态廊道识别时,剔除生态源地中具有生态廊道功能的河流,剩余15个生态源地。以生态过程完整性目标,基于生态阻力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源地间潜在生态廊道,并从生态结构系统性出发,基于重力模型识别两两生态源地间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较强的两生态源地间的潜在生态廊道确定为重要生态廊道,初步生态网络已经形成。但部分生态廊道由于阻力过大而难以实现,故从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提高生态网络连通性。基于生态服务高效性目标,通过生态源地辐射范围覆盖度分析,在缓冲区较大空缺处增加生态源地,基于生态结构系统性目标识别现状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最后将所有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叠加整合,得到由19个生态源地、19条重要生态廊道、45条一般生态廊道、19个生态节点构成的泰山区域生态网络,并通过网络连接度分析证实了生态网络优化的有效性,构建了泰山区域生态网络结构。基于生态网络成果,对比分析泰山区域现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不足,指导并优化泰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指导各生态要素生态保护修复策略,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依据,同时,根据各生态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提高生态产品价值,以“生态+”为发展理念,根据泰山生态区、大汶河-东平湖生态区和小清河生态区的本底特征与修复目标,提出各生态区产业发展策略,实现自然资源向自然资产的转变。

郑云辰[4](2019)在《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及其协同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战略,并把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列为重要内容。流域作为空间整体性强、地区关联度高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地域系统,在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是比较活跃的领域。目前流域生态补偿中存在着以政府公共财政补偿为主、生态补偿绩效和创新效率边际递减、企业和公众有一定参与意愿但参与度却极低的矛盾困境。因此,研究协调政府和其他受益主体协同补偿问题,对建立健全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从协同理论的视角,以协调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研究目标,通过“目标关联维度”范畴,把协同补偿目标与效益维、时间维、空间维和途径维相统一。以“利益趋同”、“权责体系”、“先定约束”三个序参量为研究主线,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化诉求;二是建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基本框架;三是构建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体系;三是分析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五是以大汶河流域为例进行多元主体协同实证应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化诉求是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现实基础。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演进经历了起始、发展、形成和完善四个阶段,正向多元化生态保护效益补偿的体制机制发展。补偿主体间利益诉求缺乏协调,相关权利责任不明,共同行动规范缺失,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主要障碍。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上要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与主观上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企业参与治理意愿激发、NGO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形成的公共利益诉求相互交织,使补偿主体呈现多元趋势。利益趋同的多元补偿主体是建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对利益相关者利益位阶测度显示,流域各利益主体权责并不对等,需要进行协调和平衡;通过利益趋同分析可把多元主体抽象为追求生态效益的政府、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和追求社会效益的社会公众组织。建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核心在于依靠多元补偿主体,共同补偿流域生态保护者。补偿标准范围应以流域生态保护成本作为下限,以流域生态服务的外溢效益作为上限。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对市场主体的规制和社会公众组织的引导,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补偿相互耦合的多元生态补偿模式。相对明确的责任分担体系是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前提。应依据“受益者负担”、“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收益结构”和“能力结构”原则进行分担。时间维度上,根据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前、中、后的变化,可分成政府补偿的初级阶段,政府和市场主体补偿的中级阶段,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组织共同补偿的高级阶段。空间维度上,可基于单指标法和综合法确定各行政区域的分担系数。主体维度上,对评估出的外溢效益,可由政府承担生态效益份额的补偿量,市场主体承担经济效益份额的补偿量,政府和社会公众组织共同承担社会效益份额的补偿量,并分别由政府、投资公司和公益机构筹集。衡量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和仿真模型的关键。理论上,可以公共利益为契合点,建立多元主体三螺旋耦合关系模型。依靠“利益趋同”、“权责体系”和“先定约束”三个序参量动力要素构成的协同动力,抑制系统阻力影响,产生正向协同效应。基于序参量测度的协同度是衡量协同效应的综合量化指标。实践中需建立多元主体网络型协同体系,以价值理念和组织机构协同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多层纵向协同,通过三元主体内部和相互间主体协同,以及“主体集聚—集体协商—先定约束—协同行动”的过程协同,形成多元主体横向协同。运用基于多主体建模方法(ABM)和Netlogo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多元主体协同度、政府引导力度和监督力度、市场主体社会责任感对协同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但都受多元主体补偿能力制约。通过对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实证发现:公众对利益相关者政府补偿生态效益、市场主体补偿经济效益和社会公众补偿社会效益的责任认知具有较高认同程度;对流域生态保护所产生的生态公共利益具有优先需求;年龄、家庭收入水平、生态治理必要性和生态补偿重要性的认知显着影响参与意愿。大汶河流域上游2017年的生态保护成本约为18489.51万元,生态服务外溢效益约为175097.56万元。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的分担系数为0.09、0.33、0.39、0.10、0.09。在高级补偿阶段,补偿量最多的肥城市三元主体分担额为2538.24、1753.69、323.05万元,补偿量最少的泰山区和东平县三元主体分担额为585.75、404.70、74.55万元。协同模拟仿真显示多元主体协同绩效从高到低为肥城市、泰山区、岱岳区、东平县、宁阳县。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包括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强化生态补偿执法,以明确生态补偿参与主体。二是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利益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定不同主体权利和利益关系。三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建立投融资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补偿资金管理,以保障多元主体补偿责任的落实。四是优化监督评估体系,包括监督机制、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以实现多元主体持续的协同行动。

封龙飞[5](2018)在《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研究 ——以莱芜市钢城区大汶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河道是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由水系为主体构成的河流廊道是城市重要生态通道,是城市独特风貌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城市中流动的血脉,是连通城市各部分的动态纽带,对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环境改善、特色的塑造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水才有生命,有水才有生机。传统水利上讲河道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河流还有其生态、景观、文化和经济价值,并使河道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生活、农业废水废渣的排放和随意倾倒致使城市河道从源头开始就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城市河道看上去都是笔直的浆砌石护岸和混凝土护岸,护坡更是变得裸露黄土,或种上庄稼,或零散的几棵灌木,以及笔直的纵断面和千篇一律的横断面,河水表层绿油油的飘荡着各种城市垃圾,水质的富营养化无法让绝大多数的生物存活,基本上失去了他原本该有的风貌和功能。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生态环境和水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在治理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省市的城市环境有了较快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趋于整洁、舒适。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思想进步导致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物品的美观作用以及精神意义而不是实用价值,使得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质量不断提升。进而,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建设规划过程中,对城市河网布局和水系的规划以及城市河道护坡的绿化和生态修复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城市居民开始关注休闲娱乐和居住环境的需求,“水利景观、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等字眼逐渐浮现在人们的眼前,现有的城市河道现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因此,对城市河道生态化、自然化的景观修复设计势在必行。如何将生态修复的方法和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相结合,改善城市河道景观现状和满足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基于生态理念,采用文献查阅、案例研究、实地观察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总结等方法,以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大汶河景观修复设计案例展开研究。以景观生态学和环境行为学理论为指导,以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来界定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内涵和核心点为基础,对整个大汶河的整体自然和人工景观生态现状进行系统的描述,从软质景观、硬质景观层面上进行设计分析,指出大汶河流域的水量不足、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硬化严重、安全管理不当、植被覆盖率低、橡胶拦水坝较多等诸多现实问题,通过利用借鉴国内外类似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实际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景观生态修复是现阶段城市河道景观治理的必然选择,大汶河的河道景观生态修复设计的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今后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借鉴。

祁泽慧[6](2017)在《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评价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各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资源要素,还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态和相对平衡的重要保障。大汶河流域工业化、科技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迅速,流域开发和水资源利用的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本次研究以大汶河流域为目标区域,采用调查与采样结合的方法获取数据,研究了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的特征,从各自的群落结构组成、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多样性特征、优势种方面做出分析;从水质、水生鱼类和河岸带三个方面对流域的水生态健康做出较全面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级组成的流域综合评价体系。(1)在对水质分析采用了单因子指数法、模糊数学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三种不同的方法评价后,分析出一种较适用于本项研究的方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并得到流域水质结果:流域整体水质较差,Ⅳ类水占总采样点的33.3%;V类水占总采样点的29.2%;劣V类水占总采样点的37.5%。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和氨氮。主要受污范围在汇河支流和大汶河南支,以及各支流交汇处附近。(2)水生生物主要以鱼类为分析对象,采用WIMB和F-IBI方法,对比选取WIMB作为标准,得到流域鱼类完整性结果:流域总体鱼类完整性属中等偏下,较好及以上标准采样点和一般标准采样点均占总采样点的29.2%,较差及以下采样点占41.6%。(3)河岸带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河岸带健康状况:在采样点可控范围内,流域河岸带整体状况良好,没有生境状况极差区域。(4)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流域系统以IV级和V级为主,仅有8.3%的采样点健康等级为III级。总体状况较差。河流整治势在必行。(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评价结果为依据,分析目前所面临的水环境两大问题,提出了流域治理与恢复的措施和流域建设科技保障,以期为今后流域发展提供思路。

陈启文[7](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研究指明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李鹏[8](2015)在《大汶河工程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治理大汶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泰安市按照防治水患、防治污染、改善生态、营造景观的理念,开展了大汶河工程规划建设项目,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堤岸工程、拦蓄工程、跨河桥梁工程、滨河景区开发工程等。工程建成后,不但提高防洪标准,缓解了泰安市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而且改善了河道两岸区域自然与生态环境,把大汶河两岸建成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绿色景观带,促进了泰安的发展。

于巧[9](2015)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以大汶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稀缺性资源之一,稳定的水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为了保持和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必须建立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以保护并能够可持续地使用生态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流域生态补偿则是以保护水域资源为目的,依据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服务价值、保护生态系统所需的固定成本及发展的机会成本,通过综合运用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市场自动调节等的多种手段,有效平衡各个相关生态保护利益主体之间权益关系的公共制度。在流域生态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生态补偿制度通过保护行为主体的增加、保护行为收益的提高等多种途径,由受益者对保护者(受损者)的补偿,其目的是用来调节流域生态资源使用的失衡现象。本文以泰安市大汶河流域为例,在深入了解其基本情况下,针对大汶河流域所跨区域的水质水量、生态价值、经济发展等指标制定相应的补偿标准,讨论如何优化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各项机制,从而更好的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本文从大汶河生态保护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流域生态环境补偿的成功案例对大汶河流域生态资源进行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具体表现为遵照生态保护外部成本内部化思想,从技术、法律法规、成本投入等方面为确立大汶河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同时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因素,总结得出了目前大汶河流域所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发展趋势。以生态服务的效益为出发点,构建实际可操作的指标,计算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所创造的价值;以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所组成的复合大系出发,构建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研究框架。

熊兵[10](2015)在《基于数值模拟的北方典型岩溶区地下水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以某化工企业聚集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北方岩溶区的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普遍污染,深层的岩溶水水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局部地区的岩溶水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污染。因此针对北方岩溶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开展相关地下水环境的特征研究及演变趋势的定量研究,并通过定量评价不同地下水污染控制方案的效果,可以为采取合理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以某化工企业聚集区所在的北方典型岩溶区为研究对象,利用GMS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岩溶裂隙水的等效连续多孔介质水流模型,并耦合建立了特征污染物四氯化碳的溶质运移模型。利用溶质运移模型进行了四氯化碳的污染过程的回顾性模拟,依此针对不同的污染控制设计方案对特征污染物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给出了相对合理的污染控制方案建议。本文根据研究区内岩溶含水介质的发育特征及水力特征,建立了二维非稳定的等效连续多孔介质水流模型,较好地对研究区的岩溶水流场进行了刻画。通过耦合建立的四氯化碳溶质运移模型对其污染过程进行了回顾性模拟,结果显示在40年时的结果与现状污染水平吻合较好。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四氯化碳的迁移具有比较明显的―北部向北,南部向?汇‘‖的特征,北部四氯化碳的污染羽主要呈―M‖型向北扩展。由清除污染源措施下四氯化碳污染范围的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对北部水源地岩溶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的四氯化碳的来源主要为已经进入岩溶含水层中现状四氯化碳污染,20年后现状四氯化碳的污染范围扩展到达北部水源地的集中开采区。因此,建议在清源措施的基础上叠加开展水力截获措施,阻止现状污染中的四氯化碳向北迁移。通过对不同的水力截获方案的污染控制效果的对比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将截获井布置在污染羽的主轴方向上,以2500m3/d的抽水量即可有效控制住四氯化碳污染范围;将截获井单纯布置在污染羽下游,以2000m3/d的抽水量也可控制住四氯化碳的污染。5年后两种控制方案对四氯化碳抽出效果比对显示,前者对四氯化碳的抽出效率为后者的2~3倍。

二、大汶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汶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大汶河水质状况评价和污染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 1 采样点布设
    2. 2 水样采集与分析方法
    2. 3 水质评价方法
        2.3.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2.3.2 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2. 4 水质时空变化评价方法
    2. 5 因子分析法
    2. 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 1 大汶河水质统计特征
    3. 2 大汶河水质评价
        3.2.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水质评价
        3.2.2 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水质评价
    3. 3 大汶河水质时空变化分析
    3. 4 因子分析
4 讨 论
    4. 1 大汶河水体污染来源分析
    4. 2 大汶河流域管理对策
5 结 论

(2)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大汶河支流牟汶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
        1.2.2 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研究区基本状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流域水质评价
    2.3 流域非点源污染来源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流域SWAT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
    3.1 SWAT模型建模过程
    3.2 模型空间数据库构建
    3.3 模型属性数据库构建
    3.4 空间离散化
    3.5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3.5.1 参数敏感性分析
        3.5.2 模型评估方法
        3.5.3 率定验证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分析
    4.1 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4.1.1 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特征
        4.1.2 典型水文年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
    4.2 不同污染源对流域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的贡献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非点源污染特征
    4.4 牟汶河流域非点源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网络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
        1.1.2 全域统筹发展对生态空间功能的多目标要求
    1.2 相关概念解析
    1.3 研究综述
        1.3.1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1.3.2 生态网络研究进展
    1.4 研究述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意义
        2.1.1 理论意义
        2.1.2 实践意义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自然资源概况
        2.2.2 特色景观资源
        2.2.3 修复试点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获取
        2.3.2 数理分析
        2.3.3 空间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泰山区域生态源地识别
    3.1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风险评价
        3.1.1 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3.1.2 生态风险评价
    3.2 基于MSPA分析的生态源地识别
        3.2.1 形态学空间格局法识别生态要素
        3.2.2 生态源地识别
    3.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生态源地识别
        3.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计算
        3.3.2 生态源地识别
    3.4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生态源地识别
        3.4.1 生态修复试点与生态风险对比分析
        3.4.2 综合生态源地识别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泰山区域生态网格构建
    4.1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阻力面构建
        4.1.1 生态阻力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4.1.2 生态阻力面构建
    4.2 基于重力模型的生态廊道识别
        4.2.1 潜在生态廊道识别
        4.2.2 重要生态廊道识别
    4.3 生态网格构建
        4.3.1 生态网络构建
        4.3.2 生态网络结构构建
    4.4 小结
第5章 泰山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发展策略
    5.1 生态网络分级管控策略
        5.1.1 生态保护红线区与生态网络对比分析
        5.1.2 泰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分级划定策略
    5.2 生态要素保护修复策略
        5.2.1 “山”生态保护修复——“保育+修复”模式
        5.2.2 “水湖”生态保护修复——“多要素综合治理”模式
        5.2.3 “林草”生态保护修复——“规模化保育”模式
        5.2.4 “田”生态保护修复——“多途径土地整治”模式
    5.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策略
        5.3.1 泰山生态区
        5.3.2 大汶河-东平湖生态区
        5.3.3 小清河生态区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理论成果
        6.1.2 实践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及其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流域生态补偿及其利益相关者
        1.2.2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1.2.3 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1.2.4 多元化生态补偿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补偿
        2.1.2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和客体
        2.1.3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
        2.1.4 多元主体协同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服务功能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协同理论
        2.2.4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化诉求
    3.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历史进程
        3.1.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演进
        3.1.2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
    3.2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矛盾困境
        3.2.1 补偿主体单一
        3.2.2 公共财政为主
        3.2.3 补偿资金不足
    3.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参与的障碍因素
        3.3.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缺乏协调
        3.3.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相关权利责任不明
        3.3.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集体行动规范缺失
    3.4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多元趋势
        3.4.1 流域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3.4.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的公共利益诉求
    3.5 本章小结
4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基本框架
    4.1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界定
        4.1.1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4.1.2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利益位阶测度
        4.1.3 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主体及其利益趋同分析
        4.1.4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客体
    4.2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标准确定
        4.2.1 流域生态保护成本核算
        4.2.2 流域生态服务外溢效益评估
        4.2.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范围
    4.3 流域多元生态补偿模式
        4.3.1 政府补偿模式
        4.3.2 市场补偿模式
        4.3.3 社会补偿模式
        4.3.4 多元补偿模式的耦合
    4.4 本章小结
5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
    5.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原则
        5.1.1 受益者负担原则
        5.1.2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5.1.3 收益结构原则
        5.1.4 能力结构原则
    5.2 流域生态补偿责任的阶段性分担
        5.2.1 初级补偿阶段
        5.2.2 中级补偿阶段
        5.2.3 高级补偿阶段
    5.3 流域生态补偿责任的区域分担
        5.3.1 基于单指标法的区域分担系数计算
        5.3.2 基于综合法的区域分担系数计算
        5.3.3 基于水功能区划的区域分担系数修正
    5.4 流域生态补偿责任的主体分担
        5.4.1 政府主体责任分担比例
        5.4.2 市场主体责任分担比例
        5.4.3 社会公众组织主体责任分担比例
    5.5 本章小结
6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效应
    6.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机理分析
        6.1.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关系
        6.1.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动力
        6.1.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效应与协同度
    6.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网络型协同体系构建
        6.2.1 流域生态补偿多层纵向协同
        6.2.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横向协同
    6.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
        6.3.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的协同度测度
        6.3.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模型构建
        6.3.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实证应用——以大汶河流域为例
    7.1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7.1.3 描述性分析
    7.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特征研究
        7.2.1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特征的影响因素
        7.2.2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认知分析
        7.2.3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需求分析
        7.2.4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意愿分析
    7.3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
        7.3.1 大汶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本核算
        7.3.2 大汶河流域生态服务外溢效益评估
        7.3.3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量区域分担
        7.3.4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量主体分担
    7.4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模拟仿真
        7.4.1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参数值的确定
        7.4.2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模拟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化诉求是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现实基础
        8.1.2 利益趋同的多元补偿主体是建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
        8.1.3 相对明确的责任分担体系是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前提
        8.1.4 衡量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和仿真模型的关键
        8.1.5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实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补偿法律保障体系
        8.2.2 健全多元主体协同补偿制度保障体系
        8.2.3 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补偿资金保障体系
        8.2.4 优化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监管评估体系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2: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调查问卷
附录3: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部分源代码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研究 ——以莱芜市钢城区大汶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原则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原则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创新之处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概念和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河道的相关概念
        2.1.1 城市河道景观概念的界定
        2.1.2 城市河道的类型
        2.1.3 城市河道的功能、地位和作用
        2.1.4 城市河道的现状特点
    2.2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解读
    2.3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3.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2.3.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学的结合研究
    2.4 环境行为学理论在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4.1 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发展
        2.4.2 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
        2.4.3 环境行为学与景观修复设计的结合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代表项目研究分析
    3.1 国外部分
        3.1.1 韩国清溪川综合治理工程案例研究
        3.1.2 新加坡梧槽河景观修复设计案例研究
    3.2 国内部分
        3.2.1 苏州河景观改造项目案例研究
        3.2.2 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案例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研究
    4.1 设计理念
    4.2 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4.2.1 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目标
        4.2.2 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原则
    4.3 城市河道软质景观修复设计
        4.3.1 植物种植设计
        4.3.2 水体设计
    4.4 城市河道硬质景观修复设计
        4.4.1 河道形态设计
        4.4.2 河道护坡护岸设计
        4.4.3 景观园路、功能分区设计
    4.5 城市河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4.5.1 城市河道水生态系统的现状与评价
        4.5.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
        4.5.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4.6 城市河道人文景观设计
        4.6.1 河流与地域文化
        4.6.2 地域文化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莱芜市钢城区大汶河景观修复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背景
        5.1.2 项目区域自然地理情况
        5.1.3 项目区域社会经济情况
    5.2 大汶河景观现状及评价
        5.2.1 点面源污染及河流水质
        5.2.2 水生生物及湿地鸟类
        5.2.3 陆生生物与景观特色
        5.2.4 堤岸护坡与河床基质
    5.3 总体布局思路分析
        5.3.1 设计思想
        5.3.2 设计原则
        5.3.3 设计目标
    5.4 大汶河软质景观修复设计
        5.4.1 方案布局
        5.4.2 植物种植设计
        5.4.3 水体设计
    5.5 大汶河硬质景观修复设计
        5.5.1 河道形态设计
        5.5.2 生态护坡护岸设计
        5.5.3 功能分区设计
    5.6 大汶河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设计
    5.7 大汶河人文景观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评价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3.2 水生态文明建设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汶河流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地形地貌概况
        2.1.3 水文气象概况
        2.1.4 河流水系概况
    2.2 社会经济及水利工程概况
第三章 试验取样与评价分析方案
    3.1 试验取样
        3.1.1 水质数据的获取
        3.1.2 生物采集
        3.1.3 栖息地环境质量评分
    3.2 评价分析方法
        3.2.1 水质分析
        3.2.2 水生鱼类分析
        3.2.3 河岸带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群落特征分析
    4.1 大汶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4.1.1 鱼类群落结构组成
        4.1.2 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4.1.3 鱼类多样性特征
        4.1.4 大汶河流域鱼类优势物种及指示物种分析
    4.2 大汶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4.2.1 浮游动物结构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
        4.2.2 浮游动物多样性特征及优势种分析
    4.3 大汶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3.1 浮游植物结构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
        4.3.2 浮游植物多样性特征及优势种分析
    4.4 大汶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4.4.1 底栖动物结构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
        4.4.2 底栖动物多样性特征及优势种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评价
    5.1 水质评价
        5.1.1 单因子评价法水质评价
        5.1.2 模糊数学法水质评价
        5.1.3 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评价
        5.1.4 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5.2 鱼类完整性评价
        5.2.1 改良健康指数法完整性评价
        5.2.2 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法完整性评价
        5.2.3 鱼类完整性结果分析
    5.3 河岸带植被缓冲带评价
    5.4 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大汶河流域水生态建设模式
    6.1 大汶河水资源环境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水资源量匮乏、水污染严重
        6.1.2 河流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健康状况不乐观
    6.2 大汶河流域水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6.3 大汶河流域水生态建设的模式
        6.3.1 水污染综合治理模式
        6.3.2 水生物恢复模式
        6.3.3 水生境综合管理模式
    6.4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保障
        6.4.1 加强与环境等领域自然科学基础问题的研究
        6.4.2 加强与管理、经济、人文等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6.4.3 研究制定水生态建设的相关内容,为建设与规划提供支撑
        6.4.4 加强相关政策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讨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

(9)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以大汶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
    2.1 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
        2.1.1 生态补偿研究概述
        2.1.2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概述
        2.1.3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
    2.2 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释义
        2.2.1 生态补偿
        2.2.2 流域生态补偿
    2.3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2.3.1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依据
        2.3.2 公共物品理论
        2.3.3 外部性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5 公平性理论
        2.3.6 价值理论
3 流域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3.1 流域生态补偿中主体与客体界定
        3.1.1 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主体
        3.1.2 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客体
    3.2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3.2.1 成本法
        3.2.2 生态价值评估法
    3.3 流域生态补偿方式及其特征
        3.3.1 政府补偿
        3.3.2 市场补偿
4 流域生态补偿保障机制
    4.1 流域生态补偿立法保障
        4.1.1 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保护权
        4.1.2 流域生态补偿相关法律规定
        4.1.3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定
    4.2 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保障
        4.2.1 流域生态补偿相关政策
        4.2.2 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制定
    4.3 流域生态补偿的资金保障机制
        4.3.1 补偿资金来源
        4.3.2 补偿资金管理机制
    4.4 流域生态补偿社会参与机制
    4.5 流域生态补偿监督保障机制
        4.5.1 补偿费征收监督机制
        4.5.2 补偿费使用监管机制
        4.5.3 流域生态保护效益与损失监测机制
        4.5.4 流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
5 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分析
    5.1 大汶河流域概况
    5.2 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5.2.1 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存
        5.2.2 流域遭受工、农业复合污染,水质低下
        5.2.3 生态服务功能逐渐退化
    5.3 大汶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5.3.1 环保意识薄弱
        5.3.2 相关防治设施不配套
        5.3.3 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5.4 大汶河流域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
6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6.1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遵循的原则
        6.1.1 可持续性
        6.1.2 责权统一性
        6.1.3 公平性
        6.1.4 政府主导,市场协调
    6.2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
        6.2.1 补偿范围
        6.2.2 补偿对象
    6.3 大汶河生态补偿机制
        6.3.1 宏观机制
        6.3.2 微观机制
    6.4 大汶河生态补偿标准制定
        6.4.1 断面水质超标补偿法
        6.4.2 成本法
    6.5 完善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6.5.1 扩宽流域补偿方式和途径
        6.5.2 合理规划,完善相应的配套体制
        6.5.3 加强法律保障,强化群众参与与监督
        6.5.4 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6.5.5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7 主要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需要进一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数值模拟的北方典型岩溶区地下水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以某化工企业聚集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北方的岩溶和裂隙岩溶水
        1.2.2 岩溶水水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岩溶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现状
        1.2.4 水力截获措施研究现状
        1.2.5 研究区的相关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环境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
        2.1.3 水文
        2.1.4 化工聚集区概况
    2.2 区域基础地质条件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3.2 水文地质及岩溶发育概况
        2.3.3 含水层组分布及富水性分析
        2.3.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3.5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2.3.6 地下水开采状况
第3章 地下水环境特征分析
    3.1 地下水样品采集及测试
    3.2 地下水化学特征
        3.2.1 水化学数据统计分析
        3.2.2 地下水化学类型及空间变化分析
    3.3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3.3.1 评价标准及方法
        3.3.2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岩溶裂隙水水流模型
    4.1 岩溶裂隙水模型的等效概化
    4.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1 模拟区范围及边界条件
        4.2.2 含水层结构概化
        4.2.3 源汇项
        4.2.4 水位动态特征
    4.3 数学模型
    4.4 数值模型
        4.4.1 网格剖分
        4.4.2 初始条件及源汇项
        4.4.3 均衡要素
        4.4.4 模型的识别验证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区岩溶地下水中四氯化碳污染过程模拟
    5.1 水质概念模型
    5.2 数学模型
    5.3 四氯化碳溶质运移模型
        5.3.1 模拟期和初始条件
        5.3.2 溶质运移参数的设置
        5.3.3 污染源及源强设置
        5.3.4 四氯化碳污染现状的反演模拟及分析
        5.3.5 不采取污染控制措施情况下的四氯化碳污染预测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区地下水中四氯化碳污染控制方案设计
    6.1 采取清除污染源措施
    6.2 同时采取清源和水力截获措施
        6.2.1 兼顾去除四氯化碳的水力截获措施
        6.2.2 布置在污染羽下游的水力截获措施
        6.2.3 不同水力截获措施的比较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大汶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汶河水质状况评价和污染源分析[J]. 申洪鑫,牛蓓蓓,李富强,王英,李新举.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1(05)
  • [2]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大汶河支流牟汶河流域为例[D]. 于新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网络构建研究[D]. 张慧莹.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4]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及其协同效应研究[D]. 郑云辰.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5)
  • [5]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研究 ——以莱芜市钢城区大汶河为例[D]. 封龙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12)
  • [6]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评价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祁泽慧. 济南大学, 2017(03)
  • [7]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8]大汶河工程规划[J]. 李鹏. 科技创新导报, 2015(10)
  • [9]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以大汶河流域为例[D]. 于巧.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6)
  • [10]基于数值模拟的北方典型岩溶区地下水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以某化工企业聚集区为例[D]. 熊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标签:;  ;  ;  ;  ;  

大汶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