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年金产品设计中的风险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桂莲[1](2021)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的特征、困境及优化措施——基于资产配置的分析》文中提出资产配置是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重要环节,投资范围选择和投资比例限制是资产配置管理的硬约束。受到政策约束、制度设计障碍和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配置受限明显,面临可投资资产规模有限、资产配置效率低下、资产配置结构欠佳和同质化管理等现实困境,通过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多元化资产配置的实践经验,文章提出三点完善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的建议:一是政策优化层面,完善委托代理结构和拓展年金投资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制度设计层面,通过引入自动加入机制、有限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和设计默认投资选择等综合改革增强制度吸引力;三是市场完善层面,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和鼓励产品创新。
刘盼芳[2](2021)在《Z公司企业年金实施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国家首次提出提倡、鼓励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后逐渐将企业为职工办理的补充养老保险加以明确,确定了新的名称“企业年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逐步形成基本养老保基础,企业年金增保障的更加全面的保障体系。首批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集中于电力、烟草、能源等国有企业,近年来发展增速逐步加快,截止2019年底参加企业数95963家,覆盖职工2500万人,积累年金基金达到17000亿元,近10年年均投资收益率5.05%,有效保障了职工企业年金基金的长期保值增值。但仍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是覆盖面较低,很多企业对企业年金并不了解;第二是部分较早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公司对年金管理的方式较为陈旧,没有充分激发其吸引、激励、稳定人才,切实提高员工退休待遇的作用。Z公司企业年金运作周期长,经历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从发展阶段到完善阶段,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积累由少到多,企业年金的缴费、支付、转移以及变更等业务覆盖全面,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对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益处得以彰显。但是正因为Z公司年金制度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由发展到完善的过程相伴而行,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Z公司年金计划运营管理的一些薄弱环节。本文以Z公司企业年金运作情况进行全面研究,对通过建立年金计划对职工待遇水平的提高,企业完善薪酬福利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企业年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缴费比例、权益归属、激励措施以及企业年金管理模式和机制上提出优化建议,有利于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水平和效率,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制度优势。
张海阳[3](2020)在《HE集团公司企业年金管理研究》文中提出
王勋哲[4](2020)在《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问题研究 ——以投资可转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养老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严峻的矛盾和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持续建设三支柱养老体系,第一支柱是国家保证基本生活标准的强制性基础养老计划;第二支柱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组成,国家政策鼓励扶持;第三支柱是由公民个人自愿建立的养老储蓄计划,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是个人养老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属于第三支柱范畴。自2013年原保监会允许养老险公司开办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以来,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截止至2018年底,个人养老保障资产合计5837.7亿元,2017年资产4079.1亿,同比增加43.1%。C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养老金运营机构,现运营社会保障养老金(第一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养老保障资金(第三支柱)过万亿。高速增长的业务量给资金投资配置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本文从C公司投资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入手,首先分析了 C公司在管理的资产快速增长后遇到的投资端问题,一方面,2019年开始,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通道,市场利率的下行导致固收资本市场收益率下行,固收资产配置是个人养老保障产品配置的底仓,直接导致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个人养老保障产品的井喷式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导致优质资产越来越少,出现“资产荒”的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丰富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条线,探究设计新的产品,以不断的适应投资者的需要,迫在眉睫。然后,通过宏观市场研判,认为权益市场走势向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经过初步的判断从可转债间接投资权益市场可以减低风险并可以获得一部分股票上涨带来的红利;同时,通过对可转债市场走势、品种特性及市场上发行可转债基金、公司内部数据(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资金配置可转债收益率)、进行深度分析研判,验证投资可转债可以弥补目前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客户中对风险偏好高、要求收益高的客户群体;再根据目前市场及C公司的情况,对拟定可转债产品的相关参数进行确定。最后得出结论,在基于对权益市场未来趋势向好的前提下,利用可转债作为投资标的间接参与权益市场可能获得高收益的同时又可以避免权益市场波动带来的亏损,是一种保守的参与权益市场的很好的方式,符合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保守、稳健的初衷。本文借鉴了大量对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及市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遇到的问题,并从养老保障产品创新的角度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以可转债为切入点,探讨研究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可转债的可行性,这是个人养老保障市场的首创,并对全市场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熊李旸[5](2020)在《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养老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养老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在多次会议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一方面,针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妥善满足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合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更与百姓福祉息息相关。在“少子化”、晚婚晚育等因素影响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正在悄然改变,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让全中国老年人老有所养,拥有美满幸福的晚年,是贯穿21世纪的时代命题,更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尽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区)密集出台支持养老产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总量和水平显着提高,但是鉴于公益行业特殊性、发展过度依赖财政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民营养老机构融资难、融资贵、职业培训教育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养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服务基础设施薄弱、有效供给不足、社会化养老服务盈利空间有限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多种分析方法结合JX省养老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展开研究。首先使用PEST分析工具分析建设银行JX分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的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对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外部环境为建设银行JX分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带来的机遇与威胁。通过行业发展环境分析JX省内主流养老行业发展模式,从而引导出其他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同业、保险、信托基金在不同领域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情况,以作比较。通过SWOT分析,阐述建设银行JX分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为下一步发展战略选择奠定基础。根据SWOT分析以及战略选择矩阵分析结果,明确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战略选择,即采取优势发展战略和扭转性战略相结合的战略选择。在确定战略选择的基础上,提炼出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针对建设银行JX分行配套养老金融业务重点产品、多渠道业务拓展等战略实施举措,以及完善考核制度、优化组织架构、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等战略保障措施进行详细分析,最后通过阐述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对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战略进行全面总结,并对未来JX省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提出展望。
秦莉[6](2020)在《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将要长期面临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应对人口老龄化离不开金融媒介的融通作用,由此诞生了养老金融这一领域,同时在数据和技术的驱动下,未来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将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面对剧烈的市场变革,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使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更加契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现状,寻找适宜的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本文以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现成果,特别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最新实践研究,并对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作了阐述;其次,运用营销环境理论,对工行秦皇岛分行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综合运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工行秦皇岛分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明晰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再次,结合工行秦皇岛分行未来的营销目标,运用STP市场定位理论重新进行市场细分,重新确定目标市场,并运用7Ps营销理论制定企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推广策略、人员策略、有形展示策略以及过程策略;最后,针对前述的营销策略提出工行秦皇岛分行组织架构、人才团队、科技、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五项实施保障,以确保新的营销策略可以落地实施。
高上[7](2020)在《我国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资产配置方案优化设计》文中认为随着2017年2月《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公布,养老目标基金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养老目标基金的快速落地标志着我国专门面向居民养老需求的公募基金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发展养老体系第三支柱的新阶段。选择养老目标基金作为分析对象,是研究我国养老体系改革的突破口。从投资策略来看,我国现在推行的养老目标基金包括目标日期型与目标风险型两种。目标日期基金(TDF)的业绩表现可以看作一系列下滑轨道上的资产配置策略,目标风险基金(TRF)则是根据不同用户特定的偏好设定资产的基准配置比例。由于两类养老目标基金的核心都包含资产配置,而风险偏好又和投资者息息相关,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目标风险基金的资产配置进行研究。从运作方式来看,养老目标基金本质上属于以FOF为运作方式的基金,通过精选配置一篮子基金使整体风险更分散。资产配置是基金投资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基金实现收益和风险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养老目标基金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对养老目标基金的资产配置方案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依据它和FOF基金相同的共性特征来进行资产配置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它在投资类别、权重限制和投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结合上文的分析,本文对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定性分析是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定性分析可以对我国的养老目标基金市场的资产配置现状、方法理论、投资标的等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投资标的的选取,本文根据美国养老目标基金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养老目标基金的配置实践,选取股票基金、指数基金、债券基金和商品基金四种基金类型作为资产配置的底层资产,借助其市场表现分析比较不同配置模型的效果,反映了我国养老目标基金的改进空间。对于资产配置策略的选取,本文主要借助了风险平价策略。第一阶段通过最小方差模型、等权重模型和风险平价策略做一个对比,证明方案的合理性;第二阶段带入目前市场上表现最好的“兴全安泰平衡养老基金”进行比较,证明方案的必要性;第三阶段通过对不同资产风险贡献的调整,借助风险预算策略对风险平价模型进一步优化,证明方案的有效性。通过本文对目标风险基金定性、定量的分析,我们对目标风险型养老目标基金的养老成果得出了积极评价,并对其资产配置策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本文说明,在现如今养老目标基金的配置框架下,通过风险预算策略配置目标风险基金的资产是有必要且有效果的。资产配置策略的改进,也是基金经理在之后提高基金业绩时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邹范卿[8](2020)在《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问题研究 ——以J银行江苏分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城商行、农商行的队伍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在市场变化以及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利差空间逐步缩小,已无法再单纯依靠利差挣得盆满钵满。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轻资本、可持续发展的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当前发展转型的重中之重。面对新时期金融市场的变局,国内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转型发展路径,找到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转型之路。资产托管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着轻资产、轻资本、轻成本、低风险的特点。发展资产托管业务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通过托管账户的开立,能够带来大量低成本的负债,产品资金清算可带动结算及结售汇业务发展。此外,资产托管业务需要与商业银行、信托、券商、保险、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所有金融机构建立联系,通过资产托管业务也可有效联动投行、金融市场等业务。因此,资产托管业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以J银行江苏分行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对资产托管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虽然经历20余年的发展产托管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伴随着“大资管”爆发式的增长,也带来一些发展的后遗症,行业存在法律法规建设不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等问题。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存在人才队伍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模式亟待更新等问题。最后,本文对商业银行发展资产托管行业存在问题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提出应注重人才培养,加快队伍建设,优化业务推进机制,加大营销力度;坚持创新理念,持续探索发展新动力,合规经营,强化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介绍了资产托管业务研究的相关背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资产托管业务进行理论研究的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资产托管业务的定义、产品发展情况以及托管业务的基本职责,并对商业银行发展资产托管业务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解释了为何商业银行因大力发展资产托管业务,同时对本文的理论研究依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部分阐述了国内外以及江苏地区资产托管业务发展现状。介绍了国内外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特点。第四部分对J银行江苏分行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就J银行江苏分行的资产托管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J银行江苏分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五部分借鉴J银行托管业务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几条对策:一是注重人才培养,加快队伍建设,二是加大营销力度,优化业务推进机制;三是坚持创新理念,持续探索发展新动力;四是合规经营,强化风险管理。第六部分是展示整个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窦艳玲[9](2020)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一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法律监管等制度保障乏力,投资渠道相对较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相较于其它基金对风险敏感度更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更繁杂,因此,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迫在眉睫。然而,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理论研究还不够,常忽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特殊性风险防范,因此,深入研究如何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研究对象,聚焦如何有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的问题,运用风险管理、委托代理和投资组合理论,采用将养老保险基金与全国社保基金相比较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通过将养老保险基金与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进行多维度的比较,深入分析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的特殊形态及形成机理。第二,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ISM模型的双重视域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识别进行再认识,以加深风险性质、层次结构和风险源的认识。第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制约因素的权重进行科学测量,在此基础上抓重点、分类别、有的放矢地进行风险管控。第四,结合风险管控路径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基于风险管控制约因素分析的结论重点把握风险管控路径设计的方向。第五,从法律监管、机构资质审核、投资管理队伍建设、投资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的对策建议。论文得出以下结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与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基金具有本质区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更加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根本风险来源于政策、法律、监管等制度保障乏力;论文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的特殊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策略,注重从非系统性风险切入,从内因着手研究风险管控效果会更好;论文认为应加强法律建设、监管体系构建、机构资质审核等外部制度保障,并在投资组合多元化和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强化技术保障。
薛麒译[10](2020)在《“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正在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应对老龄化的“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不断深化。依托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市场逐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养老金融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然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却相对不足,养老金融市场供需错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养老金融产品的供给主体,其经营策略对养老金融市场有着重要影响。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对于加快养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推进“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聚焦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运用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五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对养老金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等概念进行了深度阐释,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系统分析“第三支柱”制度下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市场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第三,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知识水平、投资经验以对养老金融市场需求意愿及养老金融产品选择的影响,以上海为例建立灰色模型预测上海地区老龄化的趋势,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基于“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市场规模。第四,基于实证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老年人的金融需求信息,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金融知识水平和投资经验对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第五,以上海为例,调研了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经营状况,同时,分析了典型国家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业的经营发展之路,借鉴了国外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成功经验,探究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路径,以及完善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的行动方案。论文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养老金融服务潜在市场需求巨大,但是养老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意愿存在多元影响因素,养老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供需匹配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二,中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经营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即使在全国金融最发达的城市上海,金融机构对养老金融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经营策略。第三,推动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亟需加强政府对养老金融市场的政策引导,强化养老金融市场监管,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促进商业银行改善经验策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满足市场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
二、企业年金产品设计中的风险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年金产品设计中的风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的特征、困境及优化措施——基于资产配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扩大投资范围的改革及特征分析 |
(一)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配置标的变化:三次扩围改革的比较分析 |
(二)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配置的特征分析 |
1.准信托型治理结构和协同监管方式保证了基金资产的相对安全 |
2.投资工具多样化增强了大类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
3.企业年金产品化投资趋势愈发明显 |
二、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的困境:资产配置受限明显 |
(一)可投资基金规模受限,难以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
(二)投资决策主体缺失和专业能力不足,影响配置效率 |
(三)年金资产配置结构不佳,造成长期投资收益不理想 |
(四)企业统一决策的运行模式,加大了资产配置同质化管理的风险 |
三、企业年金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的国外经验借鉴: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例 |
(一)传统型资产配置的积极探索:美国401(k)计划(1) |
1.自动加入和缴费自动增加机制的引入壮大了基金资产规模 |
2.多元化、平衡式资产配置策略发展优势明显 |
3.生命周期基金的广泛使用 |
(二)专设型资产配置的积极探索:澳大利亚超级年金 |
1.多资产、跨市场的资产配置带来稳定的长期投资收益 |
2.默认投资选项的优化设计推动资产配置的产品化发展 |
3.健全的治理结构和双峰监管模式提升了资产配置效率 |
四、优化中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投资管理的对策 |
(一)强化受托人核心地位,完善治理结构 |
(二)拓展年金投资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实行多元化配置策略 |
(三)创新一揽子制度设计,壮大基金资产规模 |
(四)鼓励产品创新和培养优秀投资管理人才,推进养老金产品市场高质量发展 |
(2)Z公司企业年金实施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年金基础理论综述 |
1.2.2 国外企业年金发展情况综述 |
1.2.3 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情况综述 |
1.2.4 税收政策对年金制度的影响综述 |
1.2.5 企业年金计划运营管理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年金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企业年金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年金概念 |
2.1.2 企业年金待遇支付方式 |
2.1.3 企业年金计划运作方式 |
2.2 企业年金基础理论 |
2.2.1 养老金“三支柱”体系 |
2.2.2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
2.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2.2.4 “双因素”理论 |
2.3 企业年金管理模式 |
2.4 小结 |
第3章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历程 |
3.2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
3.2.1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
3.2.2 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需求分析 |
3.2.3 民营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需求分析 |
3.3 我国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必要性 |
3.3.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的必然选择 |
3.3.2 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的必然选择 |
3.4 小结 |
第4章 Z公司企业年金现状分析 |
4.1 Z公司企业年金概况 |
4.2 Z公司企业年金待遇积累情况 |
4.2.1 退休职工待遇水平 |
4.2.2 年金积累待遇测算 |
4.3 Z公司企业年金基金运作情况 |
4.3.1 Z公司年金基金运作模式 |
4.3.2 Z公司年金基金投资业绩 |
4.4 Z公司企业年金实施效果分析 |
4.4.1 职工退休待遇提高 |
4.4.2 企业及职工纳税降低 |
4.4.3 薪酬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 |
4.4.4 离职率影响相关性不高 |
4.5 Z公司企业年金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5.1 企业年金方案有待完善 |
4.5.2 企业年金运作模式应适时调整 |
4.5.3 未构建科学的企业年金管理机制 |
4.5.4 企业年金制度的宣导有所欠缺 |
4.6 小结 |
第5章 Z公司企业年金优化路径 |
5.1 优化企业年金方案 |
5.1.1 企业年金方案优化的原则 |
5.1.2 企业年金优化设计方案 |
5.2 调整运作模式 |
5.2.1 集合型向单一运作转变 |
5.2.2 单一计划模式优势分析 |
5.3 建立健全企业年金组织管理机制 |
5.3.1 健全企业年金组织管理 |
5.3.2 建立管理机构绩效评估机制 |
5.4 加强企业年金宣导和定期披露机制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问题研究 ——以投资可转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法 |
1.4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投资组合理论 |
2.1.2 资产定价理论 |
2.1.3 风险管理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养老保障市场现状 |
2.2.2 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 |
2.2.3 国外养老金第三支持(个人储蓄)资产管理借鉴 |
2.2.4 文献评述 |
3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
3.1.1 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发展历程 |
3.1.2 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市场规模 |
3.1.3 个人养老保障业务产品模式 |
3.2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现状 |
3.2.1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概况 |
3.2.2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产品特点 |
3.2.3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发展思路 |
3.3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存在的问题 |
4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可转债可行性分析 |
4.1 可转债市场的现状及展望 |
4.1.1 可转债市场概况 |
4.1.2 市场上可转债基金发行腾况 |
4.1.3 对2020年可转债市场的展望 |
4.1.4 全球宏观经济展望 |
4.2 C公司其他资产涉及可转债投资组合收益分析 |
4.3 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可转债分析 |
4.3.1 可转债投资的特性 |
4.3.2 投资可转债的优劣势分析 |
4.3.3 目前个人养老保障产品购买人群分析 |
4.3.4 可转债产品适用的客户群体分析 |
4.4 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可转债可行性结论 |
5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一一可转债产品设计 |
5.1 拟设定的个人养老保障可转债产品 |
5.1.1 可转债产品资产投资配置策略 |
5.1.2 可转债投资策略 |
5.1.3 可转债的退出方式及时何 |
5.1.4 产品的规模 |
5.1.5 拟定个人养老保障可转债产品 |
5.2 普通固收类产品和可转债产品的收益对比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养老概念 |
2.1.2 养老金融概念 |
2.1.3 7PS理论 |
2.1.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1.5 生命周期理论 |
2.2 相关分析方法 |
2.2.1 SWOT分析 |
2.2.2 PEST分析工具 |
2.3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情况 |
2.3.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3章 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养老金融业务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养老行业模式发展分析 |
3.2.2 银行业养老金融发展分析 |
3.2.3 保险行业养老金融发展分析 |
3.2.4 信托行业养老金融发展分析 |
3.2.5 基金行业养老金融发展分析 |
3.3 建设银行JX分行简介 |
3.3.1 建设银行JX分行基本情况 |
3.3.2 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
3.4 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战略选择(SWOT矩阵) |
第4章 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
4.1 战略目标 |
4.2 战略实施举措 |
4.2.1 提供多元化融资产品 |
4.2.2 设计养老金托管产品 |
4.2.3 打造安心养老平台 |
4.2.4 首创建行尊老卡 |
4.2.5 定制个人养老金融理财产品 |
4.2.6 线上线下渠道拓展 |
4.3 战略保障 |
4.3.1 完善各类考核制度 |
4.3.2 成立专职养老金融部门 |
4.3.3 引进专业人才队伍 |
4.3.4 培育专业销售人员 |
4.4 战略实施效果 |
4.4.1 业务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
4.4.2 战略合作协议及重点项目落地 |
4.4.3 构建“智慧养老”体系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智慧养老金融产品相关概念 |
2.1.1 养老服务业产品 |
2.1.2 智慧养老金融产品 |
2.2 PEST分析 |
2.3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
2.4 SWOT分析 |
2.5 STP营销理论 |
2.6 7Ps营销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对手 |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4 新进入者威胁 |
3.2.5 替代品威胁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工行秦皇岛分行简介 |
3.3.2 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 |
3.3.3 渠道设置 |
3.3.4 产品竞争力 |
3.3.5 企业文化 |
3.4 智慧养老金融产品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遇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SWOT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4.1 营销策略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
4.2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STP分析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 |
4.2.3 市场定位 |
4.3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4.3.1 产品策略 |
4.3.2 价格策略 |
4.3.3 渠道策略 |
4.3.4 推广策略 |
4.3.5 人员策略 |
4.3.6 有形展示策略 |
4.3.7 过程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
5.1 组织制度保障 |
5.1.1 完善组织结构 |
5.1.2 强化制度建设 |
5.1.3 优化业务流程 |
5.2 人力资源保障 |
5.2.1 完善专业人员配备 |
5.2.2 强化内部培训教育 |
5.2.3 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
5.3 科学技术保障 |
5.3.1 增强产品的友好性 |
5.3.2 强化网络安全性 |
5.3.3 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
5.4 财务管理保障 |
5.4.1 构建多维考核指标模型 |
5.4.2 营销费用保障 |
5.5 企业文化保障 |
5.5.1 重视企业文化的指导作用 |
5.5.2 打造内部的竞争文化 |
5.5.3 倡导尊老敬老的企业文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资产配置方案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对资产配置策略的文献梳理 |
2.1.2 对资产配置量化模型的文献梳理 |
2.1.3 对基金评价的文献梳理 |
2.1.4 对我国养老目标基金的文献梳理 |
2.1.5 评述 |
2.2 相关理论 |
2.2.1 资产配置影响因素 |
2.2.2 大类资产配置策略 |
2.2.3 目标风险基金说明 |
第3章 中美目标风险基金发展路径与资产配置分析 |
3.1 美国养老目标基金发展 |
3.1.1 美国养老目标基金的发展路径 |
3.1.2 美国养老目标基金的市场现状 |
3.1.3 美国目标风险基金的资产配置 |
3.2 中国养老目标基金发展背景与现状 |
3.2.1 我国养老体系中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比较 |
3.2.2 我国目标风险基金资产配置 |
3.2.3 我国目标风险基金发展现状 |
第4章 资产配置策略构建与比较 |
4.1 方案模型介绍 |
4.1.1 方案基本配置策略——风险平价模型 |
4.1.2 方案模型对比策略——最小方差模型 |
4.1.3 方案模型对比策略——固定比例模型 |
4.2 方案数据的选取 |
4.3 方案数据的处理 |
4.4 方案的评价指标 |
第5章 资产配置模型比较及优化 |
5.1 方案设计 |
5.2 不同资产配置模型的量化回测比较 |
5.3 不同资产配置策略的权重比较 |
5.4 风险预算模型对风险平价模型的优化 |
5.4.1 风险预算模型 |
5.4.2 静态风险预算模型的优化效果 |
5.4.3 动态风险预算模型的优化效果 |
第6章 我国目标风险基金配置方案应用及有效性检验 |
6.1 兴全安泰平衡养老三年持有(FOF)(006580.OF)的现状说明 |
6.2 兴全安泰基金的资产配置分析 |
6.3 兴全安泰基金模拟配置效果及优化 |
6.4 兴全安泰基金模拟配置方案评价 |
6.4.1 方案的有效性 |
6.4.2 方案的适用性 |
第7章 结论 |
7.1 目标风险基金资产配置方案的结论 |
7.2 发展养老目标基金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问题研究 ——以J银行江苏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的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资产托管业务概述 |
2.1 资产托管业务简介 |
2.2 资产托管业务的产品种类 |
2.3 商业银行发展资产托管业务的意义 |
第三章 国内外资产托管业务发展现状 |
3.1 国外资产托管业务发展现状 |
3.2 我国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历程 |
3.3 我国资产托管业务发展现状 |
3.4 我国资产托管业务发展特点 |
第四章 J银行江苏分行资产托管业务现状及问题 |
4.1 J银行江苏分行托管业务介绍 |
4.2 J银行江苏分行托管业务发展分析 |
4.3 J银行江苏省分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 J银行江苏省分行资产托管业务问题成因的分析 |
4.5 J银行江苏分行托管业务发展带来的启示 |
第五章 促进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的建议 |
5.1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运营和营销能力 |
5.2 加大营销力度,优化营销推进模式 |
5.3 坚持创新理念,持续探索发展新动力 |
5.4 合规经营,强化风险管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文献综述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的学理基础 |
2.1 核心概念阐释 |
2.1.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
2.1.2 资本市场 |
2.1.3 基本养老基金入市风险 |
2.1.4 风险管理 |
2.2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 |
2.2.1 理论内涵 |
2.2.2 理论应用 |
2.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2.3.1 理论内涵 |
2.3.2 理论应用 |
2.4 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分析 |
2.4.1 理论内涵 |
2.4.2 理论应用 |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的特殊性 |
3.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 |
3.1.1 市场风险 |
3.1.2 制度风险 |
3.1.3 经营风险 |
3.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的特殊形态 |
3.2.1 风险敏感度更高 |
3.2.2 资产配置要求更多元化 |
3.2.3 道德风险易频发 |
3.2.4 监管风险链条冗长 |
3.3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形成机理 |
3.3.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殊性使然 |
3.3.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涉及三层委托代理关系 |
3.3.3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制度保障缺失 |
第四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识别的双重视域 |
4.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识别误区 |
4.1.1 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
4.1.2 多层风险间的逻辑作用关系 |
4.2 委托代理理论视域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识别 |
4.2.1 养老金入市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
4.2.2 易照搬同套投资模式 |
4.2.3 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易频发 |
4.3 ISM模型视域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识别 |
4.3.1 基于ISM模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3.2 多层风险间的逻辑作用关系结果分析 |
4.4 双重视域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识别的再认识 |
4.4.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更具复杂性 |
4.4.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来源存在层次结构 |
第五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的制约因素 |
5.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制约因素 |
5.1.1 制约因素的理论识别 |
5.1.2 制约因素的筛选 |
5.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制约因素权重的测量 |
5.2.1 制约因素权重计算方法的分类 |
5.2.2 制约因素权重计算方法的选择 |
5.3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制约因素权重测量的综合应用 |
5.3.1 层次分析法确定制约因素主观权重 |
5.3.2 熵权法确定制约因素客观权重 |
5.3.3 制约因素综合权重的确定 |
5.3.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的路径设计 |
6.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的原则 |
6.1.1 全面性原则 |
6.1.2 关联性原则 |
6.1.3 重点性原则 |
6.1.4 预防性原则 |
6.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的目标 |
6.2.1 风险管理目标 |
6.2.2 保值增值目标 |
6.2.3 流动目标 |
6.3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的重点方向 |
6.3.1 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相关法律法规 |
6.3.2 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
6.3.3 严控机构准入和退出资质审核 |
6.3.4 加快推动多元化投资和金融创新 |
6.3.5 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 |
第七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的对策建议 |
7.1 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法律法规 |
7.1.1 明确界定投资主体责任 |
7.1.2 完善养老基金监管专门立法 |
7.1.3 完善信息披露相关法律规定 |
7.2 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多方协同监管体系 |
7.2.1 设立独立的专业监管委员会 |
7.2.2 构建多方监管的风险管控体系 |
7.3 严格把控投资管理机构资质审核 |
7.3.1 强化资格准入机制 |
7.3.2 完善退出机制 |
7.4 加强投资管理队伍建设 |
7.4.1 强化专业技能知识培训 |
7.4.2 加强道德素质教育 |
7.5 强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投资技术保障 |
7.5.1 量体裁衣制定投资策略 |
7.5.2 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 |
7.5.3 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力度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相关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基础理论发展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养老金融的定义 |
2.1.2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定义 |
2.2 “三支柱”的作用 |
2.2.1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将提速 |
2.2.2 养老金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
2.2.3 税延试点启动完善第三支柱 |
2.3 养老金融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生命周期理论 |
2.3.2 福利经济学 |
2.3.3 世代交替模型 |
第三章 “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 |
3.1 第三支柱发展规模预测及其展望 |
3.1.1 第三支柱的发展作用 |
3.1.2 第三支柱的测算——基于SD模型 |
3.1.3 第三支柱进一步构建完善养老金融体系 |
3.2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业务典型案例 |
3.2.1 深圳中行积极构建企业年金服务体系 |
3.2.2 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发力养老金融业务 |
3.2.3 “建行龙财富”个人财富管理平台发布 |
3.3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市场业务问题分析 |
3.3.1 养老金融教育滞后,市场缺乏有效需求 |
3.3.2 产品设计针对性不强,市场缺乏有效供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支柱”视域下老年人的养老金融需求意愿 |
4.1 人口老龄化规模分析及预测 |
4.1.1 人口预测模型 |
4.1.2 人口预测仿真 |
4.2 数据与模型 |
4.2.1 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分析的模型框架 |
4.2.2 调查方案与数据来源 |
4.2.3 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
4.2.4 模型设定 |
4.3 老年人金融需求排斥的原因分析 |
4.3.1 金融基本知识分析 |
4.3.2 养老理财渠道分析 |
4.4 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实证结果与讨论 |
4.4.1 金融知识与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 |
4.4.2 投资经验与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意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发展路径 |
5.1 养老金融市场及产品现状 |
5.1.1 养老基金市场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大 |
5.1.2 市场监管不足,养老产品乱象丛生 |
5.2 养老金融发展方向 |
5.2.1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路径 |
5.2.2 丰富市场产品,丰富服务类型 |
5.2.3 开发中长期养老金融产品,增加有效供给 |
第六章 国外“三支柱”视域下养老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
6.1 美国养老金融经验借鉴 |
6.1.1 美国养老保障制度概况 |
6.1.2 美国养老金融产品借鉴 |
6.1.3 美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经验 |
6.1.4 美国养老金融的启示 |
6.2 日本养老金融经验 |
6.2.1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简要介绍 |
6.2.2 日本商行养老金融服务经验 |
6.2.3 日本养老金融的经验和启示 |
6.3 英国养老金融经验借鉴 |
6.3.1 英国养老保障制度概况 |
6.3.2 英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经验 |
6.3.3 英国养老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行动策略 |
7.1 养老金融产业总体策略 |
7.1.1 优化三支柱比例结构 |
7.1.2 改善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
7.1.3 商行把握养老金融产业机遇 |
7.2 商业银行目标定位 |
7.2.1 目标产业链 |
7.2.2 目标客户 |
7.2.3 目标区域 |
7.3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方案 |
7.3.1 养老产业金融服务方案 |
7.3.2 养老零售金融服务方案 |
7.3.3 养老基金金融服务方案 |
7.4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体系 |
7.4.1 “养老保障型”产品 |
7.4.2 “养老融资类”产品 |
7.4.3 “支付结算类”产品 |
7.4.4 “咨询服务类”产品 |
7.4.5 “投资收益类”产品 |
7.5 风险管理 |
7.5.1 加强宣传及监管力度 |
7.5.2 加强审核及风险控制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养老金融调研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企业年金产品设计中的风险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的特征、困境及优化措施——基于资产配置的分析[J]. 刘桂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Z公司企业年金实施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D]. 刘盼芳.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HE集团公司企业年金管理研究[D]. 张海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问题研究 ——以投资可转债为例[D]. 王勋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建设银行JX分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熊李旸.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秦莉. 燕山大学, 2020(01)
- [7]我国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资产配置方案优化设计[D]. 高上.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问题研究 ——以J银行江苏分行为例[D]. 邹范卿. 南京大学, 2020(04)
- [9]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风险管控研究[D]. 窦艳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三支柱”视域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经营策略研究[D]. 薛麒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