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下国内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论文文献综述)
卢树文(DANUPHAT LOVATCHARAKUL)[1](2020)在《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中泰就存在密切的贸易往来。随着中泰的政治关系日益密切,两国已互相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扩大两国合作领域。旅游业既是泰国也是中国服务贸易部门重要的创汇来源,目前,服务贸易已成为中泰贸易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和泰国在旅游业合作中表现出极大兴趣。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中泰铁路的建设,中泰两国在旅游服务贸易上将会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本文具体分析了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和泰国旅游服务发展上,中国和泰国旅游服务贸易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通过RCA指数与TC指数比较发现,泰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明显高于中国,且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呈现出下降趋势,而泰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中泰双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上,双边入境旅游人数都不断提高,旅游收入也明显增加。在旅游消费结构上,购物、住宿、餐饮所占的比重较高,医疗所占的比重最低。目前中国已成为泰国旅游服务贸易最大的游客源市场,泰国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之一,但还存在着较大的开发空间。同时,本文从旅游生产要素、旅游需求要素、旅游相关产业、旅游企业的规模及国际合作、政府政策与机会、全球政治、经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六个方面分析了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其次,本文分别从中国和泰国两个方面分析中泰旅游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方面主要存在旅游服务业开放性问题、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的旅游资源管理不够、服务水平和员工的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泰国方面主要存在旅游安全性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旅游环境问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和文化差异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和泰国两方面提出中泰旅游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中国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旅游对外开放度,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强化政府的旅游管理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从政府层面推进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泰国方面,要确保旅游安全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并解决文化差异问题。
段喻琳[2](2020)在《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据商务部外贸司,201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1.54万亿人民币,当年全年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约为31.74%,由此可见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按照IMF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2992亿美元,该项逆差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大半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可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是值得研究的议题。本文首先通过利用1998-2018年的相关数据构造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MS指数、TC指数、RCA指数以及NRCA指数测度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与部分旅游强国进行了比较。然后构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实证研究了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航空客运量、铁路客运量、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旅游外汇收入本身对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以该指标衡量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近几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MS指数在3%以下,TC指数在-0.7左右,RCA指数在0.6到0.8之间,NRCA指数在-3.6到-3.8之间,综合各项指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处于比较劣势;(2)对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影响最大的还是旅游外汇收入本身,可以说旅游外汇收入有较强的自相关性;(3)民航客运量是除了旅游外汇收入本身外对旅游外汇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且影响持续时间很长,始终保持较高的正值水平,对旅游服务贸易变动的贡献度很大,可达40%以上;(4)消费者信心指数对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也较大,短期影响总体而言是正向的,但是之后的趋势是负向的,且负向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提高长期而言不利于我国旅游收入的提高,并且是其变化的重要因素;(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作用较小,有一个由负向影响迅速转为正向影响的过程,最终的趋势是正向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虽然增长较为缓慢,但是总体趋向于增加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从对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的贡献度看,外商直接投资额对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程度不高。
Ivan Sarafanov[3](2020)在《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经济与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规模的数字化不仅引起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结构根本性的变革,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规则及新型合作机制探索的关注度。学术界认为,互联网交易和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是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后,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新的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由跨境数据流动构成的数字产品贸易正在促进全球货物、服务、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以及改变各类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例如,当中小企业拥有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它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客户,并随时参与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体系。数字贸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互联网上消费品的销售和在线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包括使全球价值链得以实现的数据流、使智能制造得以实现的服务以及无数其他电子交易平台和应用程序。不过,当前数字产品贸易除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被视为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日益增多的领域之一。这些保护政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宽容到严格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严谨的数据管理制度。即数字贸易的出现使得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降低,导致类似于金砖国家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而保持着很多新型“虚拟”贸易壁垒和数据限制性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若金砖国家将继续提高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或提出更严格的数据限制性措施,这是否必然会增加数据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以金砖国家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衡量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建立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政策措施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对金砖国家采用的新型和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具体保护政策和措施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发现其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资料库。此外,使用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计算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种指标,衡量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本文发现,根据数字贸易限制指数评估结果,金砖国家呈现“一高、三中、一低”贸易保护程度结构,其中中国采取的保护水平最高,同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保护度属于中等以下水平,而南非的水平最低。根据数据限制指数评估结果,在金砖国家范围内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数据保护程度最高并正在逐步提升,而南非与巴西维持相对较低的保护程度。其次,为了计算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多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根据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个反映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的指标,构建数字贸易保护强度综合指数(DTPSI)作为模型的自变量。为了计算模型的因变量,本文使用GTAP 10数据库建立Levinson-Petrin非参数估计模型对金砖国家2004-2014年间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最终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础上,模拟分析三种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方案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发现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如邮电和通信服务、金融和保险业和公共服务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性质上不属于数据密集度很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低级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效应缺乏弹性,因此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很大的下滑压力,而中级和高级数字贸易保护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富有弹性,因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再次,本文采用GTAP 10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代入到模型当中,进一步分析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的数字贸易壁垒措施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发现,随着数字产品贸易保护强度水平的提升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由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使用大量的数据本地化措施导致的损失更大一些。从各行业的产出规模来看,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导致的数据自由流动限制使得所有国家数据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规模萎缩,而数据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出水平受到影响最小。从进出口贸易规模来看,由于金砖国家采取的一半以上数字贸易壁垒政策使用于限制国内数据跨境出口(传输),因而使得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下降,而进口贸易上升。最后,为了克服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政策对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值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尝试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两种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实现方案。其中第一个是全面考虑发展中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需要,以WTO为主和TiSA协议为辅GATS“+”多边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第二个则为了加强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联系,包括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运行机制及软环境合作领域“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本文认为,金砖国家之间须要加强内部协调,尽快开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多边数字贸易合作,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并努力实现互联网领域消费者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目标。
刘怡孜[4](2019)在《试论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文中认为旅游服务贸易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其愈发迅猛的发展态势,对市场扩展的渴求也愈发强烈,自由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而多哈回合谈判却屡陷僵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为适应这一变化,旅游服务贸易对国际规则提出了新要求。旅游服务业作为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在推动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着先驱性作用,因此,促进区域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也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佳战略选择。本文围绕我国区域性战略布局的现状,首先分析了推动区域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全球性背景,介绍和探究了旅游业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的可借鉴性经验。就现阶段我国推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史新起点,提出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以进一步开放区域市场,以期实现旅游服务贸易的持续健康性发展。第一章是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分析。首先探究涉外旅游市场壁垒与自由化并存的开放规则,“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随后从历史源头出发,说明多边主义并非历史的必然性所致,而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之间并不能相互替代。最后回到当前时代背景,探析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如全球生产网络的扁平化、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广泛兴起以及多边谈判的停滞不前等国际环境。为了更好地说明区域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可行性探索,笔者从亚太经合组织的创建、东南亚自贸区的设立等实践角度出发,阐释了全球各地区在区域层面展开谈判工作的探索与尝试。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首先从区域协定、服务贸易的发展、外商投资等角度简单概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现状。随后肯定了我国有关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协定的创新之处,如投资与贸易分立且界定明晰、尝试构建紧急保障机制、设置政策审议机制等。最后分析目前区域自由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除了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之外,还存在着我国对于区域安排的布局尚需加强、“签证难”问题亟待解决以及缺乏配套的法律体系保障等。第三章则介绍了国际上旅游强国在推动区域性自由化上面可供借鉴的举措。笔者主要从欧盟便利的申根协定、澳洲主动的国际谈判态度以及新加坡健全的法律体系三方面入手,多渠道、多角度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以解决我国公民“签证难”、法律体系薄弱与比较弱势的国际谈判地位等问题,来推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更进一步地开放与发展。第四章探析推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法律途径。首先则要维护WTO多边框架的首要地位,才能更好地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话语权。随后以CAFTA为例对简化出入境手续进行了探讨,以促进中外交流与文化传播。且从贸易伙伴、协定内容、加强开放态度等方面出发,对加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区域性合作提出相应对策。最后,提出颁布促进国际旅游的专项立法,以期集中力量做好涉外旅游工作,为旅游服务贸易提供更强大的法律支持。
方芳[5](2019)在《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初以来,国际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就是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货物贸易持续保持低水平增长,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贸易争端不断显现,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服务业逐步对外开放,服务贸易规模从小到大稳步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6575亿美元,排名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国际贸易中比重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形成和发挥服务贸易的国际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已成为我国研究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南京是长三角特大城市,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随着服务经济的不断壮大及城市开放脚步的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已成为南京开放型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尽管南京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服务贸易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和全新的开放环境下,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研究所面临的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方向,确保南京服务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结合目前南京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国内及区域环境及自身条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南京发展服务贸易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采用贸易产业基础、贸易依存度、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对南京、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区域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以确定南京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及行业,并就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提出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结论包括:宏观层面,需采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外包等措施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通过确立服务贸易战略地位,走特色贸易的发展路径;要夯实服务业基础,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微观层面,需按照“巩固优势领域、加快特色领域、挖掘潜力领域”的路径进一步调整南京服务贸易产业方向。此外,提出了促进南京服务贸易发展的六条保障措施,一是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二是推动服务贸易转型升级;三是加强引导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四是加快开拓国际市场;五是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引进;六是推动服务贸易体制机制建设。上述研究结论希望能对南京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秦奕斐[6](2019)在《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还是时代演变的必然路径。教育合作是经济合作反映到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各国在教育领域协同合作,可以促进全球教育资源的相互融合。另外,作为文化交流中的一项内容,教育合作可以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并一定程度上突破文化限制,从而可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和谐与稳定。教育服务贸易属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服务贸易的核心机能之一,能以跨境的方式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流动等服务模式。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关于高等教育服务类型方面的经济贸易成为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交流的热门之一,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有形商品大国,我国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容忽视,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保持长远发展的眼光,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发展经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中教育服务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全面合作、促进建设,推动我国实现建成教育服务贸易大国的宏伟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要尽可能充分发挥我国教育资源优势,加以多方面措施,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的国际地位,以适应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世界各国在教育层面的交流愈发全面,交流范围也越来越大,秉承新型教育理念,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颠覆了国际教育交流的老旧思维,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取得了长足而稳步的发展。近年来,其发展速度超过以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凭借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名校的吸引力,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留学生的青睐,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不断攀升。相比之下,我国受限于教育水平以及教育体制上存在的一些列问题,教育服务出口额远远低于进口额,存在着严重的逆差和人才流失。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境外消费以留学教育为主要形式,境外消费进、出口总量持续攀升,同时还产生境外消费贸易逆差的情况,境外消费进出口结构多样化;境外消费出口地区分布集中,进口比较广泛。由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人员及资金规模层面看,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存在极大的贸易逆差问题;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地域结构差异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专业选择趋向差异上看,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影响力较弱,科技专业优势不明显,且教育服务贸易立法滞后,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忽略教育的可贸易属性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最大原因,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不高,这也是因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足所致,科技专业优势不明显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滞后的重要原因,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不足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客观原因,财政扶持力度不足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政策原因,教育服务贸易立法滞后是阻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外部原因。基于此,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全面搜索、整理相关的期刊文献、研究资料、学术成果,并结合数据调查和分析的方式,对现有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出极具价值的理论观点,并采用数据图表分析等方法,提出创新思路。总之,本文结合相关研究理论及案例分析,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概念进行必要的定义,分析其存在的形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立足于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问题,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等理论,对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全球竞争水平差异展开探究,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并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人数、进出口金额、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地域结构差异、留学生学习专业选择趋向等四个方面的现状,总结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问题之所在。最后,就如何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从以产业化理念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落实“双一流”建设方案,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着力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形成学科建设与科研相互提升的良性循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多措并举实施“引进来”战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逐步建立国际教育服务的法律与政策支持系统几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张涛[7](2012)在《沪港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参与世界竞争的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优势,国际旅游竞争力不断加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外国了解中国的窗口,因此旅游服务贸易的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同世界其他大都市存在差距。香港是享誉世界的旅游目的的,随着香港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如何利用上海和香港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寻求合作和共赢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通过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的基础上,对沪港整体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上海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同香港具有很大的差距,然后通过竞争力指标的计算,比较两地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得出沪港在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和发展趋势的差异性,再进一步结合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两地的影响因素的情况来解释差异原因,根据该理论和数据的可取性以上海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以酒店管理的专业水平、旅游业的劳动生产率、旅游业的从业人数、商品零售和餐饮的固定投资作为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前三个影响因素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影响明显,上海在商品零售餐饮行业对上海旅游服务出口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以两个城市对比的角度来解释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2)指出了香港在以某些相对贸易竞争力指标来衡量时具有竞争劣势,但不能否认香港是一个发展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上海在某些相对竞争力指标的衡量时具有竞争优势,但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成熟。(3)说明了香港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在很多方面比上海发展好,所以上海需要通过和香港旅游合作来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对于香港来说,上海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因此旅游合作的现实性是存在的。
常冉[8](2012)在《新兴市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以“金砖四国”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升级,服务贸易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贸易增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现成为一国的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世界引人瞩目的发展中国家,是新兴经济体的代表。通过对“金砖四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有助于了解新兴市场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且对于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首先,回顾了服务贸易的经典理论,探索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来源和决定因素。阐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理论的概念,用这些经典理论来分析“金砖四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然后,结合1999—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数据,利用服务贸易总额、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对外贸易贡献率、服务贸易经济增长贡献率四个指标,对于“金砖四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做一个总体的阐述和概括。再次,结合1999—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数据,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I指数)、服务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ES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金砖四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实证研究。之后,在以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九要素”模型理论,列举影响服务贸易的5个因素,分别为:国际直接投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商品出口额、服务业发展水平。利用1987—2010年的数据,通过建立OLS模型进行分析,探讨这五个因素影响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大小程度。最后,基于回归分析中的变量因素,提炼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四点启示。
乔得人[9](2011)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省际差异研究》文中提出有研究表明服务贸易对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远大于货物贸易和其他产业,而旅游服务贸易是世界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服务贸易项目。尽管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服务贸易大国,但与世界旅游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我国各地旅游服务竞争力的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且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我国旅游竞争力的整体情况与他国比较,或者只是以某个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本文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竞争力模型,设计了一套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研究得出,经济实力是影响一个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最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服务贸易以及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概述了竞争力理论和旅游竞争力理论的相关知识;阐述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然后构建了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框架,确立了旅游综合竞争力分析体系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三部分组成;接着对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以及潜在竞争力进行了定量综合分析评价;最后对第五章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结论:经济实力是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加快经济发展能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从实证分析入手,笔者认为提升旅游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快经济发展;第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四,以区域合作以及旅游产业集群化来提升旅游竞争力。
王娟[10](2011)在《中国—东盟国家服务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服务型经济的扩张、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心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但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上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形成相互依赖,专业化分工的区域网络结构,贸易与投资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产业关联度日益加深,这意味着该地区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将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将逐渐转型为制造和服务类经济体,国际服务贸易将成为其新的增长点,相互间的贸易与投资将会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降低了服务贸易壁垒,为双方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推动了该地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按照协议中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国承诺在WTO允诺的开放条件下,将进一步向东盟国家开放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东盟10国也将向中国开放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这表明双方贸易的发展已经从商品贸易合作走向服务贸易合作,服务贸易将成为该地区新的增长点和合作的重点。本论文以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基本分析框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计量经济学和高级统计学作为主导分析方法,形成多维理论分析框架,较为全面的研究了中国-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和自由化条件下的贸易效应及其相关问题。本文的选题属于应用性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研究资料、成果,世界银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分国别、部门数据,对中国与东盟11个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开放度、FDI、人力资本、产业内贸易水平等进行详细估算与比较、并按国别和行业分类具体分析11国服务贸易与投资政策,比较各国服务贸易壁垒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为贸易与投资效应的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其次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并进行了部分修正,建立理论模型,综合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十个国家开展服务贸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其中结合服务贸易商品的特点和南南合作型国家的特点,建立了小国模型来说明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影响,并对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做出了实证分析;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商业存在(FDI)的创造和转移效应,以及南南合作型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跨国公司投资类型的影响;建立理论模型讨论了三种服务贸易与投资政策搭配所导致的分工效应的差异性,对中国-东盟现行的服务贸易政策的进一步修订给于了理论上的支持;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该地区服务贸易与投资合作加强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加强服务贸易与投资合作的路径选择和改革建议。该研究不仅为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提供现实证据,而且为《服务贸易协议》生效之后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作出合理预测,并为加快该地区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整个研究都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再赋予实证检验,通过综合分析和归纳来寻找普遍性的规律。
二、WTO下国内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下国内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3.1 论文的创新点 |
1.3.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界定 |
2.2 旅游业相关概念 |
2.2.1 旅游业的概念界定 |
2.2.2 旅游服务贸易概念的界定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泰国旅游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
2.3.2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
2.3.3 中泰双边旅游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 |
2.3.4 文献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泰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
3.1 中国和泰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1.1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1.2 泰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1.3 中国和泰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竞争力比较 |
3.2 中泰双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2.1 中泰双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
3.2.2 中国赴泰国旅游状况分析 |
3.2.3 泰国赴中国旅游现状 |
3.3 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关系分析 |
3.3.1 双边旅游服务贸易收支情况 |
3.3.2 双边旅游人数及收入占比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泰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 |
4.1 旅游生产要素 |
4.2 旅游需求要素 |
4.3 旅游相关产业 |
4.4 旅游企业的规模及国际合作 |
4.5 政府政策和机会 |
4.6 全球政治、经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
5.1 中国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1 旅游服务业开放性问题 |
5.1.2 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
5.1.3 政府的旅游资源管理不够 |
5.1.4 服务水平和员工的服务质量不高 |
5.2 泰国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1 旅游安全性问题 |
5.2.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
5.2.3 旅游环境问题 |
5.2.4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
5.2.5 文化差异问题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深化中泰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
6.1 促进中国吸引泰国游客的对策建议 |
6.1.1 扩大中国对泰国游客的对外开放 |
6.1.2 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
6.1.3 强化政府的旅游管理功能 |
6.1.4 提高服务水平和员工的服务质量 |
6.1.5 政府积极推进中泰旅游服务贸易 |
6.2 促进泰国吸引中国游客的对策建议 |
6.2.1 确保旅游安全性的问题 |
6.2.2 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
6.2.3 改善旅游环境 |
6.2.4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
6.2.5 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2)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有关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概念及其测度的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有关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情况 |
第二节 旅游业入境旅游游客状况 |
第三节 旅游服务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额过大 |
二、旅游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
三、旅游业服务质量较低、产品单一 |
第四章 相关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指标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五章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 |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 |
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四、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 |
五、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评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一、变量的选取以及数据说明 |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
三、建立VAR模型 |
四、模型稳定性检验 |
五、格兰杰因果检验 |
六、脉冲响应 |
七、VAR模型估计 |
八、方差分解 |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际经济学贸易壁垒理论综述 |
2.1.1 国际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 |
2.1.2 国际贸易壁垒主要类型 |
2.2 数字贸易理论、发展情况及规则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数字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2.4 关于度量数字贸易壁垒的行业和经济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2.5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
3.1 金砖国家社会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
3.1.1 金砖国家组织成立和发展历程、结构及主要经济合作领域 |
3.1.2 金砖国家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概述 |
3.1.4 金砖国家成员国内外贸易规模及其结构 |
3.2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概述 |
3.2.1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分析 |
3.2.2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分析 |
3.2.3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领域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
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
3.3.1 云计算概念界定、基本功能、发展规模及其对数字贸易起到的作用 |
3.3.2 云计算服务主要类型、发展优势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
3.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水平及市场规模分析 |
3.4 金砖国家数字内容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4.1 金砖国家计算机和手机游戏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2 金砖国家视频点播和音乐流媒体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3 金砖国家数字出版电子图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5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和电子交易记录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3.5.1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与网络销售发展情况分析 |
3.5.2 金砖国家数字支付发展情况 |
3.5.3 金砖国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领域主要壁垒和限制措施分析及其水平评估 |
4.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含义、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 |
4.1.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的含义 |
4.1.2 数字产品新型贸易壁垒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
4.2 新型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2.1 数据保护与隐私政策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2.2 数据本地化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3 私人和公共网络安全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4 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3 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准入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3.2 与投资相关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4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与数据限制性政策保护程度评估 |
4.4.1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4.2 金砖国家数据限制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模型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
5.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介绍 |
5.1.1 模型设定 |
5.1.2 研究方法介绍 |
5.2 指标选择、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介绍 |
5.2.1 数据密集型行业识别方法与实现步骤 |
5.2.2 基于L-P非参数方法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
5.2.3 建立金砖各国数字贸易保护强度指数(DTPSI)的方法与实现步骤 |
5.3 实证模型实现步骤及其结果 |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3.2 面板数据模型豪斯曼检验 |
5.3.3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5.4 低级、中级和高级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15个行业TFP影响模拟分析 |
5.4.1 不同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方案对各行业TFP影响模拟方法与结果 |
5.4.2 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数据密集型行业TFP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5.4.3 模拟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和本章主要发现 |
第6章 基于GTAP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
6.1 GTAP10数据库和模型介绍 |
6.1.1 GTAP10模型的基本简介及其主要特点 |
6.1.2 GTAP模型使用于评估数字贸易壁垒影响的局限性 |
6.2 基于GTAP10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模拟分析 |
6.2.1 模拟方法介绍及其实现过程 |
6.2.2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下实际GDP变化模拟结果分析 |
6.2.3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2.4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进出口贸易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上升背景下的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构建 |
7.1 全球与金砖国家现有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框架分析 |
7.1.1 多边与诸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2 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3 金砖国家现有关于数字产品贸易政策及合作框架协议 |
7.2 金砖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的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2.1 合作模式一:WTO框架内的多边协议–数字贸易领域多边协议 |
7.2.2 合作模式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议,以信息技术协定框架为主 |
7.2.3 合作模式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框架内的诸边协议 |
7.2.4 以WTO为主Ti SA协议为辅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 |
7.3 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3.1 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路线 |
7.3.2 以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合作模式 |
7.3.3 以BRICS支付系统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运行机制的实现 |
7.3.4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软环境建设合作领域及运行机制的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附录A 金砖国家采用的数据本地化及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政策 |
附录B NAICS行业与GTAP行业分类之间的一致性表 |
附录C 论文购买数据库和软件使用许可证明 |
附录D 简字缩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试论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来源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创新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机理探究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贸易的开放规则 |
第二节 多边主义是历史的偶然性选择 |
第三节 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环境 |
第二章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的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协定的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域外经验对我国旅游业区域自由化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从欧盟经验看申根协定对我国的借鉴 |
第二节 从澳洲经验看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新加坡有关旅游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借鉴 |
第四章 推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的法律途径 |
第一节 坚守WTO多边框架的基础地位 |
第二节 在自由贸易区中简化出入境手续...以CAFTA为例 |
第三节 加强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区域合作 |
第四节 颁布旅游专项立法...旅游促进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文章的结构与逻辑安排 |
第二章 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2.1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
2.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 |
2.3 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经验启示 |
2.4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基本状况 |
2.4.1 南京服务业发展情况 |
2.4.2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分析 |
2.4.3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主要特点 |
2.4.4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南京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
3.1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SWOT分析 |
3.1.1 内部优势(Strength)分析 |
3.1.2 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
3.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3.1.4 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
3.2 南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
3.2.1 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比较 |
3.2.2 服务贸易依存度比较 |
3.2.3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
3.2.4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
3.2.5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第四章 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 |
4.1 总体发展战略 |
4.1.1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 |
4.1.2 确立服务贸易战略地位,走特色贸易发展路线 |
4.1.3 不断夯实服务业基础,促进服务业双向开放 |
4.2 产业发展战略 |
4.2.1 巩固优势发展领域 |
4.2.2 加快发展特色领域 |
4.2.3 挖掘潜力发展领域 |
4.3 促进南京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保障措施 |
4.3.1 促进服务贸易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 |
4.3.2 推动服务贸易转型升级 |
4.3.3 加强引导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 |
4.3.4 加快开拓国际市场 |
4.3.5 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引进 |
4.3.6 推动服务贸易的体制机制建设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基本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文献评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二、教育服务贸易概述 |
(一) 教育服务贸易的内涵 |
(二) 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 |
(三) WTO框架下我国有关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 |
(四) 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模式 |
三、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
(一) 来华留学生与出国留学生规模发展趋势 |
(二) 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经费金额分析 |
(三) 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的地域结构分析 |
(四) 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专业选择趋向分析 |
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忽视教育的可贸易属性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
(二) 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较低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 |
(三) 科研优势不明显是导致我国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
(四) 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不足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客观原因 |
(五) 财政扶持力度不足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政策原因 |
(六) 教育服务贸易立法滞后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外部原因 |
五、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水平的对策 |
(一) 以产业化理念发展国际教育服务 |
(二) 落实“双一流”建设方案,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
(三) 着力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形成学科建设与科研相互提升的良性循环 |
(四)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 |
(五) 多措并举实施“引进来”战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
(六) 逐步建立国际教育服务的法律与政策支持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沪港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主要内容以及不足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创新以及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旅游服务贸易的一般分析 |
2.1 旅游服务贸易基本属性及其发展特点 |
2.1.1 旅游服务贸易基本属性 |
2.1.2 现代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
2.2 服务贸易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贸易理论对旅游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沪港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1 沪港旅游服务发展特点 |
3.1.1 上海旅游服务发展特点 |
3.1.2 香港旅游服务发展特点 |
3.2 沪港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
3.2.1 沪港服务贸易结构规模对比 |
3.2.2 沪港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析 |
3.2.3 沪港旅游服务贸易在其服务贸易中比重分析 |
3.2.4 沪港旅游服务贸易入境人数地区结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沪港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
4.1 沪港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测度分析 |
4.1.1 旅游贸易竞争力内涵 |
4.1.2 贸易竞争力指标及其衡量结果 |
4.2 沪港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4.2.1 地理位置以及自然资源禀赋 |
4.2.2 交通设施及旅游人力资源 |
4.2.3 旅游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
4.2.4 旅游企业战略竞争 |
4.2.5 政府对旅游业的引导和机会 |
4.2.6 经济体制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海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建立 |
5.2 模型的检验 |
5.3 结论与启示 |
第6章 沪港旅游服务贸易合作对策探讨 |
6.1 沪港旅游合作的现实性 |
6.2 加强沪港旅游合作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新兴市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以“金砖四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
1.2.2 关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指标选择 |
1.2.3 关于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实证研究 |
1.2.4 关于服务贸易的行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1.2.5 关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要素研究 |
1.3 本文的内容、结构和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1.3.3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服务贸易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1 国内学者关于服务贸易的概念界定 |
2.1.2 国外学者关于服务贸易的概念界定 |
2.1.3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概念界定 |
2.2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阐述 |
2.2.1 传统竞争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现代竞争力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2.3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
2.3 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
2.3.1 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
2.3.2 竞争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
第三章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概述 |
3.1.1 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
3.1.2 服务贸易的地区格局具有不平衡性 |
3.1.3 服务贸易结构的技术含量正在提升 |
3.1.4 GATS的四种贸易模式比例发生改变 |
3.2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总额分析 |
3.3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依存度分析 |
3.4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
第四章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4.1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数体系 |
4.2 “金砖四国”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分析(MSI指数) |
4.3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竞争指数分析(TC指数) |
4.4 “金砖四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RCA指数) |
4.5 “金砖四国”出口相似性指数分析(ES指数) |
4.6 “金砖四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GL指数) |
第五章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模型构建—基于“九要素模型” |
5.1.1 物质要素分析 |
5.1.2 人力要素分析 |
5.1.3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5.1.4 研究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九要素模型”构建 |
5.2 “金砖四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5.2.1 巴西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5.2.2 俄罗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5.2.3 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5.2.4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中国的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6.2.1 保持现有优势,创新行业优势 |
6.2.2 充分利用外资,优化资源优势 |
6.2.3 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竞争力水平 |
6.2.4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人员素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省际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综述 |
1.3.1 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3.2 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理论 |
2.1 旅游服务贸易相关理论 |
2.1.1 服务业 |
2.1.2 服务贸易 |
2.1.3 旅游服务贸易 |
2.2 竞争力和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
2.2.1 竞争力 |
2.2.2 服务贸易竞争力 |
2.2.3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
2.3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4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2.4.1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体系 |
2.4.2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三章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3.1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历程 |
3.2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3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差异明显 |
3.3.1 旅游服务贸易地区失衡 |
3.3.2 旅游服务贸易省区差异显着 |
第四章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体系分析 |
4.3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的建立 |
第五章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 |
5.1 指标数据的来源和软件操作方法 |
5.2 旅游服务贸易核心竞争力评价 |
5.3 旅游服务贸易基础竞争力评价 |
5.4 旅游服务贸易潜在竞争力评价 |
5.5 旅游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评价 |
第六章 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分析和建议 |
6.1 经济实力是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
6.2 提升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
6.2.1 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发展 |
6.2.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
6.2.3 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6.2.4 促进区域合作,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
附:2009年各指标的原始数据 |
附表1:核心竞争力F_1原始指标 |
附表2:核心竞争力F_1原始数据续 |
附表3:基础竞争力F_2原始数据 |
附表4:基础竞争力F_2原始数据续 |
附表5:潜在竞争力F_3原始数据 |
附表6:潜在竞争力F_3原始数据续 |
附表7:各因子得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中国—东盟国家服务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术语的界定 |
1.1.2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实证方面的研究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假设、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假设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中国-东盟国家服务贸易与FDI的现状、特征比较 |
2.1 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分析 |
2.2 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多维比较 |
2.2.1 贸易净出口比较 |
2.2.2 服务贸易开放度比较 |
2.2.3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比较 |
2.2.4 服务外包潜力比较 |
2.3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专业化分工比较 |
2.4 中国-东盟FDI的比较 |
2.5 中国-东盟人力资本比较 |
2.6 本章结论 |
第3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研究 |
3.1 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 |
3.2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特点 |
3.3 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内容 |
3.2.1 贸易壁垒的整体表现 |
3.2.2 主要行业的服务贸易壁垒分析 |
3.2.3 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 |
3.4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贸易效应研究 |
4.1 区域性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贸易效应理论模型 |
4.1.1 区域性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静态贸易效应理论模型 |
4.1.2 区域性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出口扩大效应一般均衡模型 |
4.1.3 中国-东盟区内导致福利增加的条件 |
4.1.4 服务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评判 |
4.2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投资效应研究 |
4.2.1 投资效应理论模型 |
4.2.2 投资效应来源的理论佐证 |
4.2.3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投资效应来源的评判 |
4.3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与投资政策搭配对贸易分工模式影响的理论模型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
5.1 中国-东盟国家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1 服务贸易创造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2 服务贸易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
5.2.1 投资创造与转移效应评判 |
5.2.2 FDI与服务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
5.3 本章结论 |
第6章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潜在效应的促进、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 |
6.1 影响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潜在效应的主要促进因素 |
6.2 影响中国-东盟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潜在效应的主要制约因素 |
6.3 促进中国-东盟开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
6.4 本章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WTO下国内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 卢树文(DANUPHAT LOVATCHARAKUL). 集美大学, 2020(08)
- [2]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 段喻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D]. Ivan Sarafanov.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5)
- [4]试论区域性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D]. 刘怡孜. 深圳大学, 2019(12)
- [5]南京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D]. 方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秦奕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7]沪港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D]. 张涛. 湘潭大学, 2012(01)
- [8]新兴市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以“金砖四国”为例[D]. 常冉.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9]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省际差异研究[D]. 乔得人. 江苏大学, 2011(05)
- [10]中国—东盟国家服务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D]. 王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