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辅助绘图阅卷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袁鹏[1](2015)在《基于图像处理的答题卡自动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利用也不断向前发展,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拓展出来的图像识别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的各种应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教育考试领域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传统的人工阅卷方式,日益显现的诸多弊端给教学考试带来了不便,亟需一种新的阅卷方法来改变这种不好的弊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答题卡网上自动阅卷系统是一种以减小主观评卷误差,可以实现公平公正阅卷的一种全新的阅卷模式。针对答题卡自动阅卷的需要,研究考生答题卡的数字化处理,自动提取识别考生答题卡的客观题填涂选项,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答题卡自动阅卷由于优点显着,逐渐在大型的选拔性考试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目前高考答题卡自动阅卷的客观题识别技术还存在答题卡印刷和裁剪精度要求高、识别形式固定单一的不足。本文首先概述了答题卡自动阅卷的概念、目前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OpenCV的原理和主要功能,接着对数字图像处理和识别领域的技术和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对图像的灰度化、二值化、倾斜校正的方法进行了重点描述。本文分析了答题卡阅卷系统的业务流程和系统流程,根据目前考试客观题部分的评阅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光标阅读机OMR技术的特点,通过与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结合,在光学标记原理上本文开发了一套阅卷系统。把答题卡图像处理过程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电子化图像、图像预处理、信息获取以及特征提取,分别对每一项关键技术进行论述。本文提出了一个采用Excel表格制作答题卡的便捷方法,研究了通过识别答案题号再识别答案选项的方式,可以较好地避免答题卡样式发生改变时对分割造成的影响,识别多种样式的答题卡。OpenCV在VC++环境下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本文利用这个优点,开发出一套答题卡阅卷系统,可以识别出答题卡单选、多选、考试类型、学号等不同的答题卡区域,并且考试所需要制作的答题卡无需很高的印刷和剪裁精度。
武婷卿[2](2013)在《基于Web的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计算机绘图课程是不同层次机械类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师们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打下扎实的计算机绘图基础能力,其中期末考试便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基于Web的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实现教考分离,是行之有效的计算机绘图教学改革方法。为了适应网络化教学和计算机绘图教学考核的需要,本文针对昆山市某职业学校计算机绘图网络化考试系统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的要满足的实际需求情况与基本服务职能,结合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利用ASP.NET+C#网络开发语言,基于B/S模式分层体系结构,从计算机绘图考试题库建设、绘图能力测试、考试过程监控及试卷评阅等方面出发,利用原型化方法开发完成了基于web的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研究了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特点以及绘图考试题库系统研究现状,确定了系统开发方案,并对开发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分析。2)完成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利用结构化分析方法获取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需求以及主要的数据流程,分析中将具体模块进行细分,按照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对系统需求分析进行了整理,着重从系统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数据流图以及系统设计要求等要素,给出了主要分析过程及结果;3)完成了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详细设计。对系统各用户特征及考试系统功能业务流程、核心类及其关系,数据结构及其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设计,给出了主要设计文档,最后对绘图考试系统的调试与测试进行了阐述。本文在保证考试系统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安全可靠性等前提下实现了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预期功能。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合理,能够让教师全面把握计算机绘图考试各种题型和解法;利用虚拟网络答疑平台能够促进师生交流,建立更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为构建虚拟网络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张昌运[3](2011)在《基于Windows API的VB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无纸化考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产生了一系列新课题,包括程序设计语言类中编程题自动评阅技术的研究。程序设计语言类考试中编程题自动评阅技术的实现,是无纸化考试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目前编程题的自动评阅技术,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国内已经有一些关于程序设计语言类的考试系统,这些考试系统大多数是针对选择题、填空题和完善程序题,可以说对于这些客观题或操作受限的主观题的评分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对于具有主观性很强的编程题来说,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和成熟的技术。本课题就是为解决编程题评分这一难题而提出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VB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的课题背景和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然后对API函数、Windows的消息机制、进程间通信以及字符串匹配算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模拟人工阅卷的思维过程,采用了动态评阅和静态评阅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学生程序进行事件代码的功能测评和界面设计的静态测评。给出了VB编程题的自动评分系统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使用API Hook记录标准答案程序在运行时由人工操作所触发的消息,在动态评分时,借助VB6.0对学生程序进行编译和运行,将记录的消息发送给正在运行的学生程序以驱动学生程序的自动运行,利用输出代码将学生程序的运行结果输出到指定的文件中,并和标准答案运行结果进行匹配;在静态评分时,对学生程序文件进行窗体信息匹配、窗体中控件信息匹配、关键词匹配和得分点匹配,按照各个部分不同的权值计算学生的得分。最后,开发了一个针对VB上机考试的自动评分系统。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基于Windows API的VB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能准确的给出编程题的分数,系统运行稳定,评分误差较小。
徐勇[4](2010)在《基于Flex和模糊理论的在线考试智能阅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进步,传统的考试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无纸化在线考试系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在智能阅卷领域。目前,针对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客观试题的自动阅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被广泛的应用于大型考试系统中。但是,针对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主观题型的自动阅卷技术,由于涉及到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等理论与技术的问题,所以至今还很不完善。国内对主观题的阅卷依然是人工阅卷,但随着学生的增加,人工阅卷会给教师带来许多额外的工作量。而计算机运算速度快、效率高、精度高,尤其适用于主观题的自动阅卷。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主观题的自动阅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汉语自身的特点,将中文自动分词技术、句法分析中的Chart算法和模糊数学中的单向贴近度理论引入到主观题的智能阅卷系统中来。首先对中文分词的最大匹配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采用一种改进的词典机制,提高了分词的效率和准确率,然后针对Chart算法容易产生冗余边和分析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改进,然后通过分析阅卷教师在评阅主观题时的思维方法,在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上,引入了单向贴近度的概念,设计了一个对主观题进行评分的算法。本文将阅卷过程分解为三个主要步骤来进行:中文分词、句法分析和相似度计算。分词基于改进后的词典机制,采用最大匹配算法实现,句法分析采用了改进后的Chart算法,相似度计算采用单向贴近度算法。在分析了每一步的特点和任务之后,分别给出了使用算法的设计思想、算法描述和实现过程。然后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基于Flex构建RIA应用,并提出了Flex与JavaEE整合的解决方案,并基于该架构模拟实现了一个主观题智能阅卷系统,达到了很好的阅卷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朱文耀[5](2009)在《开放式考试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传统的考试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考试要求,分析国内此类考试系统,主要有两种设计理念:一是根据考试科目的试题库中试题定制设计的考试系统:另一种是根据分析各类题目答案的特征而设计出通用的添加考题和评分的系统。本课题是研究一种考试阅卷机制采用第二种设计理念而构架的开放式考试阅卷系统,能够动态的更新题库,应用灵活,适应性广。本文采用传统的C/S模式架构,并在对整个考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利用ActiveX组件编程技术,用当前强大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8作为开发工具,添加对Office控件的引用,自动读取构成Excel等文档的各个对象及属性,识别文档格式(微软的Office应用程序均支持AetiveX技术),并利用Office应用程序中的ActiveX组件编程,自动访问构成文档的各个对象及属性进行阅卷代码设计。结合MS SQL 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灵活和开发效率高的特点,采用合理科学的开发设计思想,分析开放式考试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经过大量的试题分析,并罗列模块的信息阅卷点,总结出本阅卷系统的设计思想是:(1)选取考点位置;(2)考点位置所进行的知识点的操作;(3)此操作应得分值。通过测试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设计标准答案,阅卷的准确率能达到开放式考试系统阅卷的要求。
张桂芳[6](2009)在《基于B/S结构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现代教育测量理论的发展,传统的考试方式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无纸化考试系统正因其公正性、准确性、灵活性、及时性以及方便性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考试和认证方式。现在依托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联机考试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考试形式越来越多得到各高校的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系统的开发背景和国内各院校考试系统的发展状况,全面阐述了系统开发所应用的主要技术,认真分析了考试系统需求,简要概述了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系统的框架结构和数据库结构,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本系统使用现在市场上应用广泛且先进的ASP.NET技术进行系统开发,采用B/S三层模式结构,后台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完全实现了考试过程中的自动组卷、学生答卷、自动上交试卷、自动阅卷及成绩查询、分析等功能,在编码中大量使用.NET架构中的用户控件,不仅提高了程序代码的复用率、还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本文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建立了基于B/S结构的在线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界面简洁、操作方便、提供多种题型,尤其是实现了主观题的自动阅卷。本文重点介绍了考试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试题维护、组卷策略、考生登录、在线考试、自动交卷及成绩查询和主观题的阅卷方法,主要从理论上对几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并在系统的实现过程中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教师可根据实际需求添加、删除或修改试题;学生可在线答题,并可随时提交试卷及查看成绩。该系统具有通用性、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通过更改题库内容,可以方便地推广到其他课程。系统根据实际条件和需求设计实现,真正在教学和考试中使用,充分发挥出计算机代替传统考试的种种优点,使教育测量基本理论更快、更广泛的应用到实践中。
朱峰[7](2008)在《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连铸机导向辊正确的开口度和辊位不仅提高了铸机的作业率,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铸坯表面的质量。为了能及时可靠地检测和调整导向辊的开口度和辊位,防止铸坯出现鼓肚或裂纹,甚至拉矫机打滑,铸坯不走而断浇等严重情况的发生,连铸机必须配备性能可靠,功能齐全的辊缝检测系统。本文内容即为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对处于下位机的辊缝检测仪的设计,本文根据辊缝检测系统的运行环境、被检测参数的不同特征,设计了各种被检测参数的检测方案,选定了传感器、CPU芯片、数据存储芯片和数据传送芯片等的种类和型号,并设计了各种芯片之间的接口电路;对处于上位机的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利用可视化的编程环境Visual C++和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从工业控制上位机软件的特点出发,初步完成了一套适用于辊缝检测系统的上位机应用软件,实现了辊缝检测预设值输入、控制、绘图以及检测结果显示和历史数据显示等功能。本文为实际工业过程中的辊缝检测仪的研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也为基于Visual C++平台的软件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户艳琴[8](2007)在《变电运行软仿真培训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变电运行人员缺乏经常性的并且有针对本站设备的培训和模拟操作,利用现场培训系统对增强运行人员的运行技术素质,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具有其它培训方式所不可能替代的独特优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因此变电运行软仿真培训系统可以提高运行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论文较全面地描述了变电运行软仿真培训系统的制作开发过程。介绍了变电运行软仿真的研究现状和该系统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基础、技术及相关现状。论文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结构设计都一一阐述;讨论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实现;给出了数据库编程并给出了源代码,巧妙地解决了原编程效率低的问题;给出了系统开发的一些界面。论文详细讨论了遗传算法在自动组卷中的应用,早期的出题系统不够完善或理想,不具有智能化的特点,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变得费时和困难,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来进行组卷可以计算出比传统遗传算法更接近设定的条件参数的目标的结果。论文最后结合面对对象技术,详细地描述了在进行倒闸操作票考试时,基于图像操作界面的设计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现正应用于江西抚州电力公司临川变电站,通过了2007年省电力局的验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韩佼娥[9](2007)在《工程图形练习与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国内外远程教育和考试技术的发展,实现工程图学网络化练习及考试,势在必行。机械制图是工科类主要基础课之一,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工程设计的能力。传统的作机械制图习题方式,学生只能按照投影规则,在脑海中抽象的构思形体,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答案不能智能地评判对错和即时的多媒体方式的解题指导;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也十分繁重。因此,开发一个具有适合学生三维造型,面向学生(习题、试题和解答向学生开放)的智能型习题及考试软件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网上教学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实现教学练习及考试网络化也便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上机考试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化考试正逐渐代替传统的纸卷考试。网上考试涉及到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安全问题,己形成一个课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各大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建立与使用计算机练习与考试系统是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另外,计算机绘图已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作为高校教学为社会服务这一宗旨,计算机绘图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考察学生运用绘图软件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期待网络化考试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叙述了工程图学练习与考试系统的设计及系统应实现的功能,从试题库、数据库设计、操作过程等方面阐述了设计过程中所遇到并解决的关键问题。工程图学练习与考试系统是为了适应计算机绘图课程的教学,适应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及计算机绘图考试而开发的,要求本系统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工程图学的学习情况,还能考查学生动手绘图的能力和掌握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的情况,本系统要求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进行在线练习与考试,教师可以对考试过程及题库进行管理,系统具备对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评分功能,还可以实现考试信息及成绩的查询。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以不同的身份登陆后,系统分别实施不同的功能:对学生或教师进行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生成,试卷管理,成绩发布等。另外,由于工程制图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对一些模型和机构有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通过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则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初步设计思路采用网络动画演示用以非常直观形象的反映出机构和模型的特征,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指导学生作图。
赵岩[10](2006)在《高校PB教学考试程序设计题自动阅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业和计算机业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个人能力的标志,计算机考试已经深入到每一行业,随着计算机考试主观题的不断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不断加大,同时主观题人为阅卷的准确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提高阅卷效率并保证考试结果的公正性,实现对计算机考试的自动阅卷是大势所趋;随着程序设计题在计算机主观考试题中的不断增加,程序设计题的自动阅卷也显得越来越重要。PowcrBuildcr语言作为目前最好的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在大学课程及今后有关计算机程序考试中将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准确考核学生对PB开发工具的正确使用能力并提高阅卷的准确率和速度,开发一个针对PB程序设计题考试的自动阅卷系统意义深远。 本文针对高校计算机上机考试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需求,借鉴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发的Course Master系统及上海大学段汉周等提出的VB程序设计考核自动评阅系统方面的成果,通过对模式匹配、要点匹配等相关技术的重点研究,提出了通过语法判断和要点匹配两个关键步骤对计算机考试中的程序设计题进行自动评阅,避免了由于以往自动阅卷系统的单一性而导致对学生成绩的不正确评判;同时通过对动态链接库的设计及调用使程序更具有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采用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关系型数据库Oracle作为后台数据库,为系统的稳定运行及数据的安全存储也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以真值逼近、要点分析等算法为基础提出了要点快速匹配算法,通过对算法的改进和创新,提高了本系统自动阅卷的准确性。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对系统的自动评分部分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与设计,通过对动态链接库和新算法的设计及调用,使系统更具有实用性和可复用性,通过大量的实例检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所得分数准确、统一。
二、计算机辅助绘图阅卷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辅助绘图阅卷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处理的答题卡自动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选题背景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基本理论 |
2.1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 |
2.1.1 数字图像概论 |
2.1.2 数字图像存储与格式 |
2.2 数字图像的预处理方法 |
2.2.1 图像灰度化 |
2.2.2 去噪 |
2.2.3 二值化 |
2.2.4 倾斜角纠正 |
2.3 图像识别概论 |
2.4 扫描仪的组成及工作流程 |
2.5 OpenCV概念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答题卡阅卷系统的设计 |
3.1 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
3.1.1 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
3.1.2 可行性分析 |
3.2 业务流程 |
3.2.1 标准试卷批阅的操作流程 |
3.2.2 考生试卷的批阅流程 |
3.3 系统流程 |
3.4 系统总体概要设计 |
3.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4.2 开发工具的选择 |
3.5 一种新的简单快捷的答题卡模板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答题卡图像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 |
4.1 答题卡图像信息的识别流程简述 |
4.1.1 标准试卷图像信息识别流程 |
4.1.2 考生答题卡图像信息识别流程 |
4.2 答题卡图像的预处理 |
4.2.1 答题卡图像灰度化 |
4.2.2 答题卡图像去噪 |
4.2.3 答题卡图像二值化 |
4.3 答题卡图像的倾斜角度检测 |
4.3.1 基于垂直边缘提取的Hough优化算法 |
4.3.2 基于邻域统计分析的Hough优化算法 |
4.4 基于图像边缘检测的倾斜检测研究 |
4.4.1 图像的边缘检测 |
4.4.2 图像的边缘检测方法 |
4.4.3 几种常见的图像的边缘检测算子 |
4.5 基于图像边缘检测的倾斜检测算法 |
4.5.1 矩形连通域检测 |
4.5.2 矩形边缘Hough检测 |
4.5.3 图像倾斜校正 |
4.6 标记位识别 |
4.6.1 模板匹配算法 |
4.6.2 标记位识别算法流程 |
4.7 答题卡图像区域定位 |
4.8 答案数字题号和准考证号的识别和定位 |
4.9 基于图像的OMR识别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基于MATLAB的答题卡阅卷系统的仿真实现 |
5.2 答题卡识别阅卷系统功能的开发测试 |
5.3 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Web的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绘图考试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及体系结构 |
2.1 软件工程开发理论 |
2.2 开发平台概述 |
2.2.1 Visual Studio 2008 |
2.2.2 .NET FRAMEWORK 平台概述 |
2.2.3 ASP.NET 介绍 |
2.3 ADO.NET 技术 |
2.4 CSS 与 XML 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业务流程分析 |
3.2.2 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
3.3.1 用户登录数据分析 |
3.3.2 试题管理数据分析 |
3.3.3 组卷模块数据分析 |
3.3.4 在线绘图考试数据分析 |
3.3.5 阅卷及试卷评估数据分析 |
3.4 运行环境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思路原则 |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3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概念模型设计 |
4.5.2 数据库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 |
5.1 用户登录模块 |
5.2 题库管理模块 |
5.3 网络在线绘图模块 |
5.4 在线考试模块 |
5.5 系统阅卷模块 |
5.6 考试成绩管理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6.1 系统测试概述 |
6.2 图形用户界面测试 |
6.3 功能测试用例 |
6.4 软件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Windows API的VB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Windows API |
2.1.1 API函数 |
2.1.2 API Hook |
2.2 Windows消息机制 |
2.2.1 Windows消息 |
2.2.2 Windows消息系统 |
2.2.3 Windows句柄 |
2.2.4 消息的发送 |
2.3 Windows进程间通信 |
2.3.1 文件映射 |
2.3.2 动态链接库 |
2.3.3 WM_COPYDATA消息 |
2.4 字符串匹配算法 |
2.4.1 Brute-Force算法 |
2.4.2 KMP算法 |
2.4.3 Levenshtein算法 |
第3章 基于Windows API的VB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的解决方案 |
3.1 现有的自动评分模型研究 |
3.1.1 基于程序理解的编程题自动评分模型 |
3.1.2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编程题自动评分模型 |
3.1.3 基于语义理解的编程题自动评分模型 |
3.1.4 VB程序员考核自动阅卷系统 |
3.1.5 现有自动评分模型和系统的分析 |
3.2 基于Windows API的VB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的解决方案 |
3.2.1 基于Windows API的VB编程题自动评分思路 |
3.2.2 动态评分的方法 |
3.2.3 静态评分的方法 |
3.2.4 错误检测 |
第4章 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
4.1 功能需求分析 |
4.2 系统的设计 |
4.2.1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
4.2.2 数据库设计 |
4.2.3 评分模块流程图 |
4.3 系统的实现 |
4.3.1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4.3.2 编程题网络考试模块的实现 |
4.3.3 编程题自动评分的实现 |
第5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自动评分方案的实验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Flex和模糊理论的在线考试智能阅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课题相关技术 |
2.1 RIA及Adobe Flex |
2.1.1 RIA |
2.1.2 Adobe Flex |
2.1.3 AMF协议 |
2.2 Hibernate框架 |
2.3 Spring框架 |
2.4 BlazeDS框架 |
3 系统的处理流程 |
3.1 客观题的评阅方法 |
3.2 主观题的评阅方法 |
3.3 主观题智能评阅的处理流程 |
3.4 智能阅卷的关键技术 |
3.4.1 中文分词 |
3.4.2 词类标注 |
3.4.3 句法分析 |
3.4.4 单项贴近度的计算 |
4 关键算法设计 |
4.1 分句与分词算法设计 |
4.1.1 分句算法设计 |
4.1.2 分词算法设计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句法分析算法设计 |
4.2.1 Chart算法分析 |
4.2.2 Chart算法改进 |
4.2.3 改进后的算法描述 |
4.2.4 实验结果分析 |
4.3 单项贴近度计算方法设计 |
5 系统的架构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与开发平台 |
5.2 系统总体结构模式 |
5.3 Flex RIA与JavaEE框架的整合 |
5.3.1 Hibernate的相关配置 |
5.3.2 Spring的相关配置 |
5.3.3 Flex与JavaEE框架的整合 |
5.3.4 数据源的配置 |
5.4 Spring BlazeDS Integration |
5.4.1 建立Spring BlazeDS Integration项目 |
5.4.2 保护远程服务的配置 |
6 总结 |
6.1 论文取得的成果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开放式考试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项目介绍 |
1.2 国内现状 |
1.3 研究主要方向和目标 |
第2章 基于的环境与技术 |
2.1 C#的选择 |
2.2 VBA技术 |
2.3 ActiveX控件 |
2.4 C#中操作 Excel |
2.4.1 Excel阅卷常用对象概述 |
2.4.2 Excel阅卷的实现 |
2.5 数据库的选择 |
2.6 开发技术 |
第3章 开放式阅卷系统设计分析 |
3.1 开放式阅卷系统需求分析 |
3.2 阅卷数据库设计说明 |
3.3 系统的功能模块 |
3.4 系统工作原理 |
第4章 详细设计过程及实现 |
4.1 详细实现过程(Excel阅卷) |
4.1.1 用户身份验证模块的实现 |
4.1.2 试题库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4.1.3 界面设计实现 |
4.2 系统中Excel具体操作分类 |
4.3 模块效果介绍 |
4.3.1 其他运行界面效果图 |
4.3.2 类设计控件的主要属性设置 |
4.3.3 相关的主要代码 |
4.4 系统运行、测试及评价 |
4.4.1 测试 |
4.4.2 评价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B/S结构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在线考试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1.5 本文的主要技术 |
1.5.1 ASP及 ASP.NET技术介绍 |
1.5.2 C#语言简介 |
1.5.3 ADO.NET技术 |
1.5.4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介绍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1.1 系统的用例模型 |
2.1.2 系统的流程图 |
2.2 系统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
2.3 系统需求问题描述 |
2.3.1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2.4 系统开发的方法 |
2.5 系统开发环境 |
2.5.1 系统硬件平台 |
2.5.2 系统软件平台与开发工具 |
第3章 系统架构概要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
3.2 系统技术构架设计 |
3.3 系统功能构架 |
3.3.1 管理员模块 |
3.3.2 考试模块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建模 |
4.1.1 系统的静态结构图 |
4.1.2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2.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第5章 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
5.1 管理员模块 |
5.2 考试模块 |
5.2.1 考生登陆 |
5.2.2 考试模块和自动交卷模块 |
5.2.3 阅卷模块 |
5.3 考试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
5.3.1 服务器负荷的问题 |
5.3.2 考生重复登录的问题 |
5.3.3 考试中断与恢复处理 |
5.3.4 IIS的安全设计方案 |
第6章 结束语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的不足以及以后努力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及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现代检测技术 |
2.1.1 智能化检测技术 |
2.1.2 多传感集成检测技术 |
2.1.3 网络化在线检测技术 |
2.2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 |
2.3 Visual C++平台开发技术 |
2.3.1 Windows编程模型 |
2.3.2 Visual C++应用程序创建过程 |
2.3.3 Visual C++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
2.3.4 Visual C++程序的运行机制 |
2.4 数据库技术 |
2.4.1 Visual C++开发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
2.4.2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
2.5 Visual C++和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
2.5.1 Visual C++和MATLAB的优劣比较 |
2.5.2 VC++和MATLAB混合编程的主要方法 |
2.6 小结 |
第3章 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3.2 系统特点和检测模型 |
3.2.1 系统特点 |
3.2.2 被检测模型 |
3.2.3 辊缝检测仪检测参数分析 |
3.2.4 技术指标 |
3.3 系统检测方法研究 |
3.4 系统软件算法原理 |
3.5 小结 |
第4章 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下位机设计 |
4.1 辊缝检测仪的总体结构和各模块功能 |
4.2 辊缝检测仪的外形设计 |
4.3 传感器选型 |
4.3.1 传感器选型背景 |
4.3.2 位移传感器选型 |
4.3.3 倾角传感器选型 |
4.3.4 压力传感器选型 |
4.4 辊缝检测仪CPU |
4.5 数据存储芯片选型 |
4.5.1 数据存储器容量计算 |
4.5.2 数据存储芯片的选择 |
4.5.3 数据存储芯片与CPU的接口 |
4.6 数据传送芯片选型 |
4.6.1 USB数据传送 |
4.6.2 红外数据传送 |
4.7 电源设计方案 |
4.8 信号调理电路 |
4.9 数据采集、传送流程及实现 |
4.10 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数据处理软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处理软件的总体设计 |
5.1.1 数据处理软件的总体结构 |
5.1.2 数据处理软件的总体界面 |
5.1.3 数据处理软件的后台类结构 |
5.1.4 数据处理软件集成显示界面的Visual C++实现 |
5.1.5 数据库连接的初始化 |
5.1.6 Access数据库文件的设计 |
5.2 用户登录和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2.1 用户登录和管理模块的设计思路 |
5.2.2 用户登录和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 预设值输入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3.1 预设值输入模块的设计思路 |
5.3.2 预设值输入模块的实现 |
5.4 控制与绘图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4.1 控制与绘图模块的设计思路 |
5.4.2 控制与绘图模块的实现 |
5.5 检测结果显示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5.1 检测结果显示模块的设计思路 |
5.5.2 检测结果显示模块的实现 |
5.6 历史结果显示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6.1 历史结果显示模块的设计思路 |
5.6.2 历史结果显示模块的实现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变电运行软仿真培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变电运行软仿真培训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变电运行软仿真培训系统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变电运行软仿真培训系统应用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1.4.1 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 |
1.4.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理论与技术简述 |
2.1 UML介绍 |
2.1.1 用例视图 |
2.1.2 动态行为模型 |
2.1.3 静态结构模型 |
2.2 遗传算法 |
2.2.1 遗传算法定义及应用 |
2.2.2 基本遗传算法描述 |
2.2.3 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组卷方法 |
2.2.4 基于遗传算法组卷的优势 |
2.3 面对对象技术 |
2.3.1 面对对象技术概念 |
2.3.2 面对对象的基本术语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运行软仿真培训系统总体设计 |
3.1 项目的需求分析 |
3.1.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概述 |
3.1.2 系统的性能需求分析 |
3.1.3 系统的运行需求分析 |
3.1.4 本项目需求分析——用例图描述 |
3.2 项目的系统分析 |
3.2.1 动态行为模型 |
3.2.2 静态结构模型 |
3.2.3 关系数据库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运行模式选择 |
4.2 数据库接口编程 |
4.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3.1 系统构成 |
4.3.2 用户登陆模块 |
4.3.3 系统主界面 |
4.3.4 各子系统的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遗传算法自动组卷 |
5.1 智能组卷的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 |
5.1.1 染色体编码 |
5.1.2 群体的初始化 |
5.1.3 适应度函数(fitness) |
5.1.4 遗传算子(genetic operator) |
5.1.5 变异和交叉中的改动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倒闸操作票的生成 |
6.1 临川变电站正常运行方式 |
6.1.1 220KV母线运行方式 |
6.1.2 110KV母线运行方式 |
6.1.3 35KV母线运行方式 |
6.1.4 主变压器中性点运行方式 |
6.1.5 站用电的运行方式 |
6.2 电力系统规范及操作票管理 |
6.2.1 倒闸操作的基本原则 |
6.2.2 倒闸操作的调度术语 |
6.2.3 电气操作规则 |
6.3 系统结构设计 |
6.3.1 主接线模块 |
6.3.2 数据库模块 |
6.4 系统流程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自适应度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工程图形练习与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计算机考试的发展概述 |
1.2 开发工程图学练习与考试系统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4 本课题的任务 |
1.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任务 |
1.5 论文的结构形式 |
第二章 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基础理论 |
2.1 系统的体系结构及运行模式 |
2.2 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机制 |
2.3 大型系统的分布式计算实现 |
2.4 考试系统的理论基础 |
2.4.1 项目分析参数 |
2.4.2 项目反应模型 |
2.4.3 能力参数和项目参数估计 |
2.5 相关技术 |
2.6 系统的开发平台 |
第三章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3.1 数据库的设计开发 |
3.1.1 数据库的开发 |
3.1.2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
3.2 系统的数据库访问 |
3.2.1 通过 ODBC操作数据库 |
3.2.2 Adodc控件与 ODBC连接 |
3.2.3 ADO对象与数据源的连接 |
3.2.4 网络与数据库的连接技术 |
3.3 题库的设计 |
3.3.1 题库的优点及意义 |
3.3.2 题库的建立 |
3.3.3 题库的动态维护 |
3.3.4 图形入库 |
3.3.5 组卷问题 |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功能描述 |
4.1.1 系统的功能要求 |
4.1.2 系统的性能需求 |
4.2 系统的基本框架结构 |
4.3 设计工程框架简介 |
4.4 系统主界面设计 |
4.5 登录模块的设计 |
第五章 系统的各功能模块 |
5.1 系统管理模块 |
5.2 系统的操作模块 |
5.2.1 学生考试模块 |
5.2.2 学生练习模块 |
5.2.3 作业生成与发布 |
5.2.4 作业递交 |
5.3 教师操作模块 |
5.4 文件上传功能的实现 |
第六章 AUTOCAD图形文件的格式转化和数据读取 |
6.1 图形处理 |
6.2 AutoCAD图形文件的格式转换 |
6.3 AutoCAD图形下载的实现 |
6.4 作图题文件的格式转换 |
6.5 上传dxf文件到服务器 |
6.6 图形文件数据的保存与读取 |
6.7 工程图学考试系统的三维虚拟模型 |
6.8 试题解答过程的演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高校PB教学考试程序设计题自动阅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的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课题所采用的开发工具 |
2 相关技术 |
2.1 数据库技术 |
2.1.1 数据库技术 |
2.1.2 Oracle技术 |
2.2 PL/SQL数据库查询设计语言 |
2.2.1 PL/SQL的基本特点 |
2.2.2 PL/SQL的高级功能 |
2.3 DLL技术 |
2.3.1 DLL定义 |
2.3.2 DLL的声明过程 |
2.4 模式匹配技术 |
2.4.1 串匹配问题概述 |
2.4.2 关键词匹配 |
2.4.3 典型算法简介 |
2.5 编程方法介绍 |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及应用前提 |
3.1.1 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
3.1.2 系统设计的应用前提 |
3.2 系统的功能模块 |
3.3 系统的设计 |
3.3.1 数据库结构设计 |
3.3.2 阅卷执行系统的设计 |
3.4 试题及答案系统的实现 |
3.4.1 试题及个人信息存储的实现 |
3.4.2 答案及得分点信息存储的实现 |
3.5 阅卷系统的实现 |
3.5.1 获取试题内容的实现 |
3.5.2 自动阅卷的实现 |
3.5.3 成绩存储的实现 |
4 关键技术的实现与应用举例 |
4.1 关键技术的实现 |
4.2 应用实例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计算机辅助绘图阅卷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处理的答题卡自动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袁鹏. 东北大学, 2015(01)
- [2]基于Web的计算机绘图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武婷卿.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3]基于Windows API的VB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昌运.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9)
- [4]基于Flex和模糊理论的在线考试智能阅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徐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5]开放式考试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朱文耀.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7)
- [6]基于B/S结构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桂芳. 山东大学, 2009(S1)
- [7]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朱峰. 南昌大学, 2008(05)
- [8]变电运行软仿真培训系统研究[D]. 户艳琴. 南昌大学, 2007(06)
- [9]工程图形练习与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韩佼娥.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4)
- [10]高校PB教学考试程序设计题自动阅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赵岩. 沈阳工业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