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与乌龙茶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绞股蓝与乌龙茶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绞股蓝、乌龙茶抗肿瘤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靖怡[1](2021)在《常用叶类代用茶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品饮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代用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代用茶,是指采用非山茶科植物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或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市面上代用茶产品种类繁多,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单种代用茶上,而将不同种类代用茶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了几种常用叶类代用茶的生化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不同冲泡因子对叶类代用茶的感官品质影响,拟为代用茶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检测了11个常用叶类代用茶的含水率、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总黄酮含量与可溶性多糖含量,各代用茶之间不同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含水率最高的两种代用茶是荷叶茶与薄荷茶,均为大片舒展状,说明代用茶的含水率可能与加工后的叶片形态有关;水浸出物含量最高的为两种小叶苦丁茶,同时这两种茶的可溶性多糖含量也为11种代用茶中最高,说明苦丁茶在11种代用茶中滋味最浓。藤茶的黄酮含量最高,达到31%左右,是其他代用茶的十几倍,是藤茶内含成分的显着特色及其保健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2)本文测定了常用叶类代用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结果表明,在三个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中,藤茶的抗氧化活性都是最强的,可能与其拥有相当高的黄酮含量有关;抗氧化活性第二高的是机制小叶苦丁老叶片;抗氧化活性最弱的分别是绞股蓝茶和桑叶茶,与最高的藤茶相差了数倍,说明不同叶类代用茶的抗氧化活性存在较大差异。(3)本文设置了不同茶水比和冲泡时间,对11个常用叶类代用茶进行了感官审评,发现不同叶类代用茶在相同冲泡条件下的茶汤滋味都不尽相同,而总体得分也会随着茶水比和冲泡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口感偏好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冲泡时间和茶水比,以获得最佳体验。

李璇[2](2021)在《不同泥料紫砂壶对六大茶类茶汤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了不同泥料的紫砂壶与六大茶类的适配性。以三种不同泥料的紫砂壶及六大茶类中的代表性茶样为材料,模拟日常饮用场景制备茶汤为样品,通过检测茶汤中主要理化成分、采用顶空液相微萃取(HS-L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挥发性香气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分析香气差异;在理化测定的基础上进行感官审评对样品的滋味、香气、汤色进行评分,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对样品茶汤的理化物质进行测定,并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知不同的材质的壶有较好的区分。铁观音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在红泥壶中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泥料而茶多酚及咖啡碱含量较少,黄酮、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如EGCG、咖啡碱在紫泥壶中含量显着高于其他而氨基酸含量最少;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在段泥壶中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红泥壶中的茶汤滋味浓醇、甘鲜,更符合“音韵”的滋味物质特征。其他五种茶用不同材质的紫砂壶冲泡出的茶汤在理化成分上各有差异,总体来说段泥壶冲泡的茶汤中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和黄酮的含量较高,而紫泥壶冲泡的茶汤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较高。(2)茶汤的理化成分含量在第一泡到第三泡的过程中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溶出规律,仅有乌龙茶及白牡丹中的理化成分在从第一泡到第三泡的过程中持续增加。(3)与对照组烧杯相比,紫砂壶组冲泡铁观音茶汤中香气物质种类增加、总浓度增加且重要香气物质如橙花叔醇、吲哚、芳樟醇及其氧化物、β-紫罗酮等花香类香气物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且红泥壶中变化最为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综合得分从高到底排序为红泥、紫泥、段泥、对照组,其中红泥壶对乌龙茶的花香、清香的香气特征增益效果最强。不同材质的紫砂壶对于其他五种茶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在数量及香气物质比例上有一定影响,总体来说红泥壶有较好的表现。(4)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红泥壶在冲泡铁观音、西湖龙井、凤庆红茶、白牡丹时综合得分均为最高,紫泥壶在冲泡莫干黄茶综合得分最高,段泥壶在冲泡熟普时综合得分最高。以审评得分作为因变量,紫砂壶的材质(X1)和冲泡的泡次(x2)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冲泡的泡次仅对铁观音的香气有显着影响,而紫砂壶的材质对铁观音、西湖龙井、凤庆红茶和白牡丹的审评综合评分影响极为显着,对熟普和莫干黄茶的影响则不显着。紫砂壶的材质对于铁观音茶汤的影响程度最大,用红泥壶冲泡铁观音在滋味和香气这两个重要评价因子中得分最高,其回归方程式为,综合得分:C=92.406-0.702X1;汤色:I=90.20+0.41X1、香气:A=93.46-0.91X1+0.11X2、滋味:T=92.45-1.05X1。综上所述,在本研究的三种泥料的紫砂壶中,红泥壶较适合冲泡铁观音、西湖龙井、凤庆红茶和白牡丹,紫泥壶较适合冲泡莫干黄茶,段泥壶冲泡熟普有最佳风味。

张欣,刘帅,赵洁,江棋,鄢韬,王富华[3](2020)在《乌龙茶品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年来乌龙茶品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乌龙茶的感官品质特征,阐述了乌龙茶的理化品质特征和相关药理作用,分析了影响乌龙茶品质的主要因素,概述了乌龙茶品质研究技术,提出乌龙茶品质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方向。

朱秋芳,陈俊英,陈军如,黄杰荣,张少雄,章国营,林心远,张鲁榕,林金科[4](2017)在《不同品类铁观音对H22荷瘤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可能与铁生成复合物而降低铁的吸收,因而被认为可导致贫血。为了探讨不同品类铁观音对荷瘤鼠整个造血功能的影响,我们比较了荷瘤鼠经不同品类铁观音喂养27天后全血象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清香型铁观音使荷瘤鼠白细胞和血小板略有提高,但可显着提高荷瘤鼠中红细胞含量,极显着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含量;(2)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品类铁观音对荷瘤鼠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影响不大,但能够提高荷瘤鼠中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含量。总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清香型铁观音和不同品类铁观音对白细胞和血小板无明显影响,而且不但不会导致荷瘤鼠患贫血,反而可改善红细胞系的部分指标。

陈亮[5](2016)在《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中硒多糖活性和结构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为原料,首先对其基本成分和硒含量进行测定,然后分别对其进行茶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最后再对其抗肿瘤活性和结构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两种茶叶的基本成分和硒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天然富硒绿茶的茶多酚含量高于人工富硒绿茶,其它成分和硒含量均低于人工富硒绿茶;然后再对两种富硒多糖的提取得率和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人工富硒粗多糖的得率、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硒含量均高于天然富硒粗多糖,分别为4.29%、24.78%、1.27%、18.42mg/kg,而天然富硒粗多糖的糖醛酸含量为40.96%,明显高于人工富硒粗多糖;最后再将两种富硒粗多糖经过DEAE Sepharose FF分离后分别得到四种不同的组分,首先对其均一性和分子量进行测定后发现,两种富硒粗多糖均出现四个峰,最大分子量均过百万Da,可推测其可能为糖蛋白,精品多糖ASe-TPS2和NSe-TPS2均出现单一对称峰,说明其为不含杂质的纯多糖,可用于后续结构的检测。然后对其得率和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天然纯化多糖中NSe-TPS2得率最高,NSe-NTPS得率最低,而人工纯化多糖与其相反。糖醛酸测定结果表明,天然富硒粗多糖纯化后的四个组分均为酸性糖,而人工富硒粗多糖纯化后的四个组分中,除了ASe-TPS3其余均为酸性糖,多糖中还检测到少量蛋白质,说明经过一系列纯化步骤后,多糖仍结合有少量蛋白质。(2)利用上一步提取和纯化出的两种富硒茶多糖的粗品和精品为原料,分别进行体内外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茶多糖与硒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其中无机硒抗肿瘤效果大于有机硒;普通茶多糖抗肿瘤效果大于它与酵母硒的混合组;天然富硒茶多糖的抗肿瘤效果>人工富硒茶多糖>普通茶多糖和酵母硒混合组,并且均呈现剂量依赖性的特点,这一结果也能说明结合态的硒多糖比硒与多糖简单的混合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效果,硒能够增强茶多糖的抗肿瘤活性。(3)最后再对两种富硒多糖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单糖组成的测定结果显示:天然富硒粗多糖NSe-TPS和精品多糖均为含有较高量糖醛酸的酸性糖,人工富硒粗多糖ASe-TPS和精品多糖也为含有较高量糖醛酸的酸性糖;紫外扫描结果显示:两种富硒粗多糖均有明显的蛋白吸收峰,其中天然精品多糖NSe-TPS3和人工精品多糖ASe-TPS1同样出现较明显的蛋白吸收峰,说明这几个组分均为糖蛋白,其它组分有较弱的蛋白吸收峰,说明粗多糖经纯化后仍含有少量蛋白质;红外扫描结果显示:两种富硒多糖具有相似的红外图谱,不同的是天然富硒茶多糖四个谱中均出现糖醛酸特征吸收峰,而人工富硒茶多糖只在粗多糖和精品多糖ASe-TPS1中才出现此峰,说明天然富硒多糖均为酸性糖;(4)部分酸水解的结果显示:岩藻糖只存在于两种富硒茶多糖的支链上,阿拉伯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主要处于两种富硒茶多糖的支链上,葡萄糖和半乳糖醛酸主要处于两种富硒茶多糖的主链上,人工富硒茶多糖不含有果糖,当酸浓度为0.05M时,两种富硒茶多糖的支链已基本水解完全。(5)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结果显示:由高碘酸氧化结果可推测ASe-TPS2结构中可能存在1→、1→2、1→3、1→4、1→6、1→2,6、1→4,6连接的糖苷键,NSe-TPS2结构中可能存在1→、1→2、1→4、1→6、1→2,6、1→4,6连接的糖苷键(本实验室之前所测)。由Smith降解产物的GC可推测出ASe-TPS2结构中可能存在1→、1→2、1→3、1→5、1→6、1→2,6连接的糖苷键,其中1→3连接的可能占主要部分,NSe-TPS2结构中可能存在1→、1→2、1→4、1→5、1→6连接的糖苷键(本实验室之前所测)。(6)核磁共振结果显示:两种富硒多糖均含有α、β两种构型的葡萄糖,但主要为β-D-Glup;酸性糖均为α-D-GalpA,且NSe-TPS2的酸性糖含量明显大于ASe-TPS2;均含有α、β两种构型的鼠李糖;均含有阿拉伯糖,但在ASe-TPS2中为α-L-Araf,在NSe-TPS2中为β-L-Araf;均含有甲酯基、乙酰基和少量的蛋白质,故它们的化学本质均为酸性糖蛋白,这一结果与红外结果保持一致。(7)甲基化最终分析结果可知:人工富硒多糖的结构主要是以β-D-(1→3)-Glup和α-D-(1→4)-GalpA为骨架,分支主要是由α-L-(1→2,3)-Araf、β-D-(1→4)-Glup、α-L-(1→2)-Rhap和少量α-D-(1→4)-GalpA组成,非还原性末端主要由Araf和Xylp组成;天然富硒茶多糖结构主要是以β-D-(1→4)-Glup和α-D-(1→4)-GalpA为骨架,分支主要由β-L-(1→2)-Araf、α-D-(1→3)-Galp和β-L-(1→2)-Rhap组成,非还原性末端主要由Glup和Galp组成。(8)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两种富硒绿茶的粗多糖与精品多糖相比,空间构象由分散的片状或叶状变成了更加零散的丝状、条状和颗粒状等不规则的状态;热重分析结果显示:天然富硒茶多糖比人工富硒茶多糖的空间结构更稳定。由以上结果可知两种多糖结构上的区别在于构成人工多糖糖链骨架的葡萄糖为β-D-(1→3)-Glup,而构成天然多糖糖链骨架的葡萄糖为β-D-(1→4)-Glup;GalpA在人工多糖的主链和支链中均有存在,但在天然多糖中只存在于主链;构成糖链分支的阿拉伯糖在人工多糖中为α构型,而在天然多糖中为β构型;非还原性末端人工多糖为Araf和Xylp,天然多糖为Glup和Galp,天然多糖空间结构更稳定。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多糖主链均由β型葡萄糖和α型半乳糖醛酸构成,支链中均含有阿拉伯糖和鼠李糖,粗多糖空间构象均为片状而精品多糖为颗粒状。

杨家干[6](2016)在《都匀毛尖成分及其部分生理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能够全面系统研究都匀毛尖茶,本研究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所制都匀毛尖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感官审评分析,探究其成分品质特点。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对都匀毛尖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寻找特征元素。最后通过分析都匀毛尖茶水浸提液的抗肿瘤能力,研究都匀毛尖的生理功能。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与两个对照相比,都匀毛尖茶样生化成分丰富,不同茶样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9个都匀毛尖茶样水浸出物含量平均值为41.94%(37.58%44.31%),茶多酚含量平均值为28.57%(27.70%29.54%),氨基酸含量平均值为3.34%(2.50%4.17%),黄酮含量平均值为0.62%(0.39%0.73%),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值为2.54%(2.21%3.07%),生物碱总量平均值为4.36%(3.88%5.34%),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为1.80mg/g(1.61mg/g1.96mg/g),叶绿素b含量平均值为1.47mg/g(1.07mg/g1.75mg/g),叶绿素总量平均值为3.37mg/g(2.84mg/g3.71mg/g),儿茶素总量平均值为13.68%(10.67%16.36%)。8种儿茶素含量含量大小顺序为:EGCG>EGC>GCG>EC>C>ECG>GC>CG,其中EGCG含量最高,CG含量最低。酯型儿茶素总量(EGCG+GCG+ECG+CG)高于非酯型儿茶素(EGC+EC+C+GC)。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影响都匀毛尖感官品质的主要生化成分为叶绿素总量和氨基酸含量。2.不同品种所制都匀毛尖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来看,本地种水浸出物含量(43.00%)高于福鼎大白种(41.05%),本地种茶多酚含量(28.61%)略高于福鼎大白种(28.54%),本地种氨基酸含量(3.28%)略低于福鼎大白种(3.39%),本地种和福鼎大白种黄酮含量都为0.62%,本地种可溶性糖含量(2.52%)略低于福鼎大白种(2.55%),本地种叶绿素总量(3.41%)略高于福鼎大白种(3.34%),本地种生物碱总量(4.39%)略高于福鼎大白种(4.34%)。3.各地方样微量元素均在国家绿色食品规定的茶叶质量安全范围内。1)铜、钴、镍、锌、铬、钼、铅、稀土元素平均值分别为9.878μg/g、0.515μg/g、7.147μg/g、34.401μg/g、0.854μg/g、0.104μg/g、0.304μg/g、0.246μg/g。2)五个地方茶样中,平塘样和都匀样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低;瓮安样中微量元素含量较高。3)经主成分分析确定钴和锌为都匀毛尖茶所含特征元素。4.都匀毛尖茶水浸提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均表现出了抑制作用,且对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IC50值为32.5μΜ,对正常细胞VEC的IC50值为367.9μΜ)。在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分析实验中发现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加大,细胞出现了G0/G1期阻滞,且凋亡细胞的比例也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在体内抗肿瘤实验中都匀毛尖茶水浸提物能显着地抑制MGC-803移植瘤的生长(给药浓度为500mg/kg/d时,抑制率为31.0%),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刘淑敏[7](2016)在《不同茶类浸提液及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Camellia sinensis)是全球饮用量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料,茶多酚是茶叶中最重要的一类生物活性成分。本文首先以不同发酵程度茶浸提液为原料,通过体外化学法系统分析了发酵程度对茶浸提液降血脂能力(胆酸盐结合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茶叶中主要抗氧化和降血脂成分——茶多酚。在此基础上,以茶多酚为研究对象,对其细胞降血脂、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不同发酵程度茶浸提液胆酸盐结合能力的比较及主要降血脂成分探讨不同发酵程度茶浸提液对胆酸盐(胆酸钠、牛磺胆酸钠、甘氨胆酸钠、混合胆酸盐)的结合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单位体积茶浸提液或相同干物质含量茶叶对胆酸盐结合能力随着茶叶发酵程度的加深而减少,依次为未发酵茶(英德绿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半发酵茶(铁观音、大红袍)>全发酵茶(英德红茶、红碎茶)>后发酵茶(普洱茶)。相关性分析表明,茶浸提液对不同胆酸盐有相同的吸附机制,当有多种胆酸盐存在时,胆酸盐之间存在竞争性吸附作用,茶多酚是影响茶浸提液胆酸盐结合能力的主要因素,不同发酵程度茶浸提液茶多酚含量与其对胆酸盐的结合量呈显着性正相关。2、不同发酵程度茶浸提液抗氧化能力的比较及主要抗氧化成分探讨茶浸提液对氧自由基(ORAC)、1,1-二苯基-2-三硝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HRSA)的清除能力随茶叶发酵程度增加而减小。未发酵茶浸提液对金属离子的螯合能力(MCC)显着高于其它茶浸提液,而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茶浸提液金属离子螯合能力与其发酵程度没有显着相关性。相关性分析表明,ORAC与DPPH和HRSA方法之间有极显着相关性,而MCC与ORAC和DPPH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与HRSA有显着相关性。茶多酚是影响不同发酵程度茶叶抗氧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茶叶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3、茶多酚对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的功效茶多酚可以通过剂量依赖性减少脂肪变性引起的L02细胞胞外酶(谷氨转移酶、谷草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泄露、剂量依赖性减少胞内和胞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蓄积、清除脂变细胞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从而抑制脂肪变性L02肝细胞增殖和减少脂变细胞胞浆内脂滴累积。茶多酚还可以剂量依赖性降低脂肪变性肝细胞胞内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减少因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损伤。4、茶多酚细胞抗氧化活性及机理研究茶多酚可以通过保护细胞内的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非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防御系统,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TBARS的生成而减少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从而保护红细胞免受2,2’-偶氮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AAPH)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AAPH诱导的红细胞溶血。茶多酚还可以有效的抑制血浆内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脂质氧化生成共轭二烯,缓解CuCl2引起的血浆脂质过氧化状况。茶多酚也可以通过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内2’,7’-二氯氢化荧光素(DCFH)氧化成2’,7’-二氯荧光素(DCF),保护细胞免受AAPH生成的过氧化氢自由基造成的细胞氧化损伤。5、茶多酚细胞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及机理研究茶多酚具有广谱抗癌活性,对MCF-7细胞的敏感性最高,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阻断MCF-7细胞向G1-S和G2-M期进行)和线粒体凋亡,抑制MCF-7细胞增殖。其诱导线粒体凋亡的途径是促使MCF-7细胞内ROS生成,对线粒体膜造成氧化损伤,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使得线粒体中的凋亡蛋白进入细胞质中,催化激活procaspase-9成具有活性的caspase-9片段,而活化的caspase-9通过水解caspase-3靶蛋白,使得procaspase-3被激活并产生活化片段。caspase-3活化会引起DNA修复蛋白失活,导致DNA断裂及细胞和细胞核形态改变,最终诱导MCF-7细胞发生线粒体凋亡。

何靓,杨江帆,屠幼英[8](2015)在《不同年份武夷水仙对肺癌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不同年份武夷水仙(2006、2007、2008和2009年)的主要生化成分,并通过MTT比色法测定比较了不同年份武夷水仙茶汤提取液的抗人类肺癌SPC-A1细胞的能力。结果表明:武夷水仙的抗癌能力不随存放时间增加而持续增强,其中2008年武夷水仙抑制肺癌细胞生长能力最强,茶褐素和茶色素总量与其抗癌能力有明显的相关作用。

张瑶[9](2014)在《抗肿瘤和降血糖中药小复方的研究》文中提出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扩散蔓延并发展致死。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走高的趋势。在西医手术及放、化疗技术取得进展的同时,中药复方以其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特点,在肿瘤治疗方面亦有着显着的优势。论文围绕实验室前期确定的核心药物(C药)进行配伍组方。经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的检索,软件程序的利用以及小鼠实体瘤模型体内药效实验,先后筛选出较优的PC复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SPC复方,同时明确了SPC复方的最佳工艺,进一步进行了SPC复方与化疗药环磷酰胺和卡铂的联合增效实验。在对动物的生存质量评价方面,SPC复方组与化疗组相比,在给药的中后期可显着提高小鼠的体重,饮水及饮食量以及血清蛋白含量,显示出对荷瘤小鼠生存质量的明显改善。以上实验结果一定程度反映出SPC复方在抗肿瘤方面良好的增效减毒作用。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目前上市的具有降血糖功效的保健食品所含的中药成分,可以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良好的辅助降糖功效。本文依照辅助降血糖功能评价方法的要求,建立了链脲佐菌素诱导的I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围绕核心药物(A药)参与配伍的四个候选复方进行实验,充分比较II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空腹血糖的测定,口服糖耐量试验,血清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的测定实验结果,确定了A药配伍P1、P2、M、E四药的5味药组合复方为降血糖作用最优复方,明确了其很好的降糖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蓝雪铭,刘志彬,倪莉[10](2014)在《乌龙茶保健功效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乌龙茶为半发酵茶,滋味浓厚,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随着乌龙茶产业的发展,其保健功效日益引起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乌龙茶及其成分所具有的抗氧化、体重控制、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突变、抗癌症、抗糖尿病、抗过敏、抗病原菌及肠道菌群调节等保健功效的研究进展。

二、绞股蓝、乌龙茶抗肿瘤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绞股蓝、乌龙茶抗肿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常用叶类代用茶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品饮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代用茶
    1.2 代用茶起源与发展
    1.3 几种常用叶类代用茶
        1.3.1 绞股蓝茶
        1.3.2 荷叶茶
        1.3.3 藤茶
        1.3.4 桑叶茶
        1.3.5 薄荷茶
        1.3.6 无果枸杞芽茶
        1.3.7 苦丁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常用叶类代用茶的生化成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实验材料
        2.1.1.2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茶汤制备
        2.2.2 水浸出物测定
        2.2.3 黄酮含量测定
        2.2.4 可溶性糖总量测定
        2.2.5 氨基酸含量测定
        2.2.6 数据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绞股蓝茶生化成分分析
        2.3.2 荷叶茶生化成分分析
        2.3.3 藤茶生化成分分析
        2.3.4 桑叶茶生化成分分析
        2.3.5 薄荷茶生化成分分析
        2.3.6 无果枸杞芽茶生化成分分析
        2.3.7 苦丁茶生化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用叶类代用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1.1 实验材料
        3.1.1.2 主要试剂
        3.1.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茶汤制备
        3.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2.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2.4 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测定
        3.2.5 数据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叶类代用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2 不同叶类代用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3 不同叶类代用茶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代用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1.1 实验材料
        4.1.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感官质量评定
        4.2.2 实验参数设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绞股蓝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4.3.2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荷叶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4.3.3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藤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4.3.4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桑叶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4.3.5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薄荷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4.3.6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无果枸杞芽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4.3.7 不同冲泡因子冲泡苦丁茶的感官品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2)不同泥料紫砂壶对六大茶类茶汤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缩略语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绪论
    1.1 六大茶类概况
        1.1.1 乌龙茶研究进展
        1.1.1.1 乌龙茶定义和种类
        1.1.1.2 乌龙茶加工工艺及其功效
        1.1.1.3 乌龙茶理化特征及滋味研究进展
        1.1.1.4 乌龙茶香气研究进展
        1.1.2 绿茶简介
        1.1.3 黑茶简介
        1.1.4 红茶简介
        1.1.5 白茶简介
        1.1.6 黄茶简介
    1.2 紫砂壶概况
        1.2.1 紫砂壶简介及分类
        1.2.2 紫砂壶作为茶器的研究进展
    1.3 茶叶滋味成分概述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泥料紫砂壶对乌龙茶茶汤品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主要化学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茶汤制备
        2.2.2 常规内含成分测定
        2.2.3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泥料紫砂壶对六大茶类茶汤主要滋味成分浸出影响
        2.3.1.1 水浸出物
        2.3.1.2 茶多酚
        2.3.1.3 儿茶素、没食子酸与咖啡碱
        2.3.1.4 氨基酸
        2.3.1.5 可溶性糖
        2.3.1.6 可溶性蛋白
        2.3.1.7 黄酮
        2.3.2 主要滋味成分轮廓分析
        2.3.2.1 铁观音滋味成分轮廓分析
        2.3.2.2 西湖龙井滋味成分轮廓分析
        2.3.2.3 熟普滋味成分轮廓分析
        2.3.2.4 凤庆红茶滋味成分轮廓分析
        2.3.2.5 白牡丹滋味成分轮廓分析
        2.3.2.6 莫干黄茶滋味成分轮廓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不同泥料紫砂壶对六大茶类香气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主要化学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茶汤制备
        3.2.2 顶空液相微萃取(HS-SPME)
        3.2.3 GC-MS分析条件
        3.2.4 香气物质定性与定量分析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容器冲泡铁观音茶汤香气成分的比较
        3.3.1.1 不同容器冲泡铁观音茶汤香气测定结果
        3.3.1.2 不同容器冲泡铁观音香气成分PCA分析
        3.3.2 不同泥料紫砂壶冲泡西湖龙井茶汤香气成分的比较
        3.3.3 不同泥料紫砂壶冲泡熟普茶汤香气成分的比较
        3.3.4 不同泥料紫砂壶冲泡凤庆红茶茶汤香气成分的比较
        3.3.5 不同泥料紫砂壶冲泡白牡丹茶汤香气成分的比较
        3.3.6 不同泥料紫砂壶冲泡莫干黄茶茶汤香气成分的比较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不同泥料紫砂壶对六大茶类茶汤感官审评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官审评结果与分析
        4.3.2 审评得分回归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

(3)乌龙茶品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乌龙茶感官评价的研究进展
2 乌龙茶理化特征的研究进展
    2.1 内含物
    2.2 香气成分
    2.3 微量元素
3 乌龙茶健康功效的研究进展
4 影响乌龙茶品质的因素
    4.1 加工工艺
    4.2 土壤
    4.3 产地
    4.4 品种
5 乌龙茶品质的分析技术
6 结论

(4)不同品类铁观音对H22荷瘤鼠造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饲养方法
    1.3 血液样本采集
    1.4 仪器及血液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清香型铁观音对荷瘤鼠造血功能的测定
        2.1.1 不同浓度清香型铁观音对荷瘤鼠白细胞的测定
        2.1.2 不同浓度清香型铁观音对荷瘤鼠红细胞的测定
        2.1.3 不同浓度清香型铁观音对荷瘤鼠血小板的测定
    2.2 不同品类铁观音对荷瘤鼠造血功能的测定
        2.2.1 不同品类铁观音对荷瘤鼠白细胞的测定
        2.2.2 不同品类铁观音对荷瘤鼠红细胞的测定
        2.2.3 不同品类铁观音对荷瘤鼠血小板的测定
3 讨论
    3.1 铁观音对荷瘤鼠白细胞的影响
    3.2 铁观对荷瘤鼠红细胞的影响
    3.3 铁观音对荷瘤鼠血小板的影响

(5)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中硒多糖活性和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茶叶中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1.2.1 茶多酚
        1.2.2 生物碱
        1.2.3 茶多糖
        1.2.4 茶蛋白和氨基酸
        1.2.5 茶色素
        1.2.6 维生素
        1.2.7 无机成分
    1.3 硒的生物功能研究与利用
        1.3.1 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3.2 膳食硒的补充与强化
        1.3.3 硒的抗肿瘤作用
    1.4 茶多糖生物活性
        1.4.1 降血糖活性
        1.4.2 抗氧化活性
        1.4.3 抗肿瘤活性
    1.5 富硒茶叶的研究
        1.5.1 硒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5.2 富硒绿茶生物活性研究
        1.5.2.1 富硒绿茶抗氧化作用
        1.5.2.2 富硒绿茶抗肝癌作用
        1.5.2.3 富硒绿茶抗突变作用
        1.5.3 硒与绿茶组分的协同抗肿瘤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1.6 茶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1.6.1 茶多糖的提取
        1.6.1.1 溶剂提取法
        1.6.1.2 酶提取法
        1.6.1.3 超声波提取
        1.6.1.4 微波提取
        1.6.1.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6.2 茶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1.6.2.1 茶多糖的脱蛋白研究
        1.6.2.2 茶多糖的脱色研究
        1.6.3.3 茶多糖的分级纯化
        1.6.3.4 多糖含量的测定
        1.6.3.5 多糖纯度的鉴定
    1.7 茶多糖的结构研究
        1.7.1 茶多糖的一级结构
        1.7.1.1 水解法
        1.7.1.2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1.7.1.3 甲基化反应
        1.7.1.4 紫外分析法(UC)
        1.7.1.5 红外光谱法(IR)
        1.7.1.6 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7.1.7 核磁共振(NMR)
        1.7.1.8 质谱(MS)
        1.7.1.9 毛细管电泳(CE)
        1.7.1.10 酶学方法
        1.7.1.11 免疫学方法
        1.7.2 多糖高级结构的研究
        1.7.2.1 原子力显微镜
        1.7.2.2 电子显微镜
        1.7.2.3 X-射线衍射
        1.7.2.4 圆二色谱
        1.7.2.5 理论算法研究多糖的构象
    1.8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食品的研究现状
        1.8.1 天然富硒保健食品的开发现状
        1.8.1.1 富硒茶
        1.8.1.2 利用富硒天然植物资源开发的富硒食品
        1.8.2 人工转化的硒营养食品
        1.8.2.1 微生物富集法
        1.8.2.2 植物转化法
        1.8.2.3 动物转化法
        1.8.2.4 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开发富硒保健食品
        1.8.3 天然和人工富硒茶叶功能活性的研究
    1.9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9.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9.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两种富硒绿茶成分测定及茶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营养成分和硒含量的测定
        2.3.1.1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水分含量的测定
        2.3.1.2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灰分含量的测定
        2.3.1.3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2.3.1.4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2.3.1.5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2.3.1.6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1.7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3.1.8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总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3.1.9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酸性糖含量的测定
        2.3.1.10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硒含量的测定
        2.3.2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的提取
        2.3.2.1 材料预处理
        2.3.2.2 茶叶粗多糖的提取
        2.3.2.3 茶叶粗多糖的脱色和脱蛋白
        2.3.2.4 茶叶粗多糖中性糖、可溶性蛋白、糖醛酸和硒含量测定
        2.3.3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的分离纯化
        2.3.3.1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均一性和分子量的测定
        2.3.3.2 DEAE-Sepharose FF纯化后精品多糖的得率
        2.3.3.3 精品多糖中性糖、可溶性蛋白、糖醛酸和硒含量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营养成分和硒含量的测定结果
        2.4.2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粗多糖的得率
        2.4.3 茶叶粗多糖中性糖、可溶性蛋白、糖醛酸和硒含量测定结果
        2.4.4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分离纯化的洗脱曲线
        2.4.5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茶多糖的均一性和分子量
        2.4.6 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精品多糖得率和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富硒绿茶多糖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1.1 培养基的配制
        3.3.1.2 小鼠S180肿瘤细胞的培养
        3.3.2 体外抗肿瘤实验
        3.3.2.1 细胞培养
        3.3.2.2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
        3.3.2.3 LDH法测定细胞毒性
        3.3.3 体内抗肿瘤实验
        3.3.3.1 实验动物的饲养
        3.3.3.2 小鼠S180荷瘤模型的建立
        3.3.3.3 实验动物的肿瘤接种和分组
        3.3.3.4 小鼠灌胃溶液的配制方法
        3.3.3.5 小鼠生存情况以及存活率的观察
        3.3.3.6 抑瘤率的计算
        3.3.3.7 小鼠肿瘤石蜡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1 细胞的培养、计数、接种及细胞的观察与染色
        3.4.1.2 MTT的结果与分析
        3.4.1.3 LDH的结果与分析
        3.4.2 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分析
        3.4.2.1 小鼠生存情况以及存活率的观察结果
        3.4.2.2 不同样品对荷瘤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结果
        3.4.2.3 小鼠肿瘤石蜡切片的观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种富硒绿茶多糖结构的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富硒茶多糖单糖组成的测定
        4.3.2 富硒茶多糖的紫外扫描
        4.3.3 富硒茶多糖的红外扫描
        4.3.4 富硒茶多糖的部分酸水解
        4.3.5 富硒茶多糖的高碘酸钠氧化
        4.3.6 富硒茶多糖的Smith降解反应
        4.3.7 富硒茶多糖的核磁共振分析
        4.3.8 富硒茶多糖的甲基化实验
        4.3.9 富硒茶多糖的扫描电镜观察
        4.3.10 富硒茶多糖的热重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富硒茶多糖单糖组成的结果与分析
        4.4.2 富硒茶多糖的紫外扫描图谱与分析
        4.4.3 富硒茶多糖的红外扫描图谱与分析
        4.4.4 富硒茶多糖的部分酸水解结果与分析
        4.4.5 富硒茶多糖的NaIO4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
        4.4.6 富硒茶多糖的核磁共振结果与分析
        4.4.6.1 人工富硒茶多糖核磁共振结果与分析
        4.4.6.2 天然富硒茶多糖核磁共振结果与分析
        4.4.7 富硒茶多糖的甲基化结果与分析
        4.4.8 富硒茶多糖的扫描电镜分析
        4.4.9 富硒茶多糖的热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表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都匀毛尖成分及其部分生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1.1 都匀毛尖概况
        1.1.1 茶区概况
        1.1.2 都匀毛尖历史及特点
        1.1.3 都匀毛尖面临的产业问题
    1.2 名优绿茶生化成分研究进展
    1.3 茶叶中微量元素作用
    1.4 茶叶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1.4.1 抗肿瘤天然物
        1.4.2 茶叶中抗肿瘤主要物质
        1.4.2.1 茶多酚抗肿瘤研究
        1.4.2.2 儿茶素抗肿瘤研究
        1.4.2.3 其他物质抗肿瘤研究
        1.4.3 不同茶叶抗肿瘤研究
        1.4.3.1 绿茶抗肿瘤研究
        1.4.3.2 红茶抗肿瘤研究
        1.4.3.3 乌龙茶抗肿瘤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研究的独创及新颖之处
第二章 都匀毛尖生化成分及品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鲜叶原料
        2.1.1.2 主要仪器
        2.1.1.3 主要试剂
        2.1.2 试验方法
        2.1.2.1 茶样生化成分分析方法
        2.1.2.2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主要生化成分结果分析
        2.2.1.1 水浸出物含量
        2.2.1.2 茶多酚总量
        2.2.1.3 游离氨基酸总量
        2.2.1.4 黄酮含量
        2.2.1.5 可溶性糖含量
        2.2.1.6 叶绿素含量
        2.2.1.7 生物碱及其组分含量
        2.2.1.8 儿茶素组分及含量分析
        2.2.1.9 都匀毛尖春茶生化成分特点
        2.2.2 都匀毛尖茶感官审评结果
        2.2.3 影响都匀毛尖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分析
        2.2.3.1 录入数据及对因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
        2.2.3.2 逐步回归分析
        2.2.3.3 偏相关分析
        2.2.3.4 茶叶品质与生化成分的通径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2.3.1 都匀毛尖主要生化成分含量
        2.3.2 不同品种之间都匀毛尖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特点
        2.3.3 都匀毛尖感官审评及与生化成分相关性
第三章 都匀毛尖微量元素的测定与主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
        3.2.1.1 铜元素
        3.2.1.2 钴元素
        3.2.1.3 镍元素
        3.2.1.4 锌元素
        3.2.1.5 铬元素
        3.2.1.6 钼元素
        3.2.1.7 铅元素
        3.2.1.8 稀土元素
        3.2.2 主成分分析
        3.2.2.1 原始数据及标准化处理
        3.2.2.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3.2.2.3 确定主成分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都匀毛尖抗肿瘤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和仪器
        4.1.1.1 茶样
        4.1.1.2 试验细胞
        4.1.1.3 试验动物
        4.1.1.4 药物与试剂
        4.1.1.5 主要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1.2.1 都匀毛尖茶提取物的制备
        4.1.2.2 细胞培养与传代
        4.1.2.3 MTT法测定体外抗肿瘤作用
        4.1.2.4 肿瘤体外成球实验
        4.1.2.5 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1.2.6 Hoechst-PI双染法定性检测细胞凋亡
        4.1.2.7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4.1.2.8 动物实验测定体内抗肿瘤活性
        4.1.2.9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对不同细胞系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筛选
        4.2.2 对MGC-803 细胞的抑制作用
        4.2.3 对MGC-803 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的影响
        4.2.4 对MGC-803 细胞肿瘤球形成的影响
        4.2.5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2.6 诱导细胞凋亡
        4.2.7 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不同茶类浸提液及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茶叶概述
        1.1.1 茶叶概况
        1.1.2 茶叶分类
        1.1.3 茶叶的生理活性功能
    1.2 茶叶主要功能性成分及其复合提取工艺
        1.2.1 茶叶主要功能性成分
        1.2.2 茶叶有效成分的复合提取工艺
    1.3 高血脂与降血脂
        1.3.1 高血脂的形成、危害及降低血脂的途径
        1.3.2 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1.3.3 降血脂活性评价方法
    1.4 自由基与抗氧化
        1.4.1 自由基的产生、危害及与疾病的关系
        1.4.2 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研究进展
        1.4.3 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
    1.5 肿瘤与抗肿瘤功能成分
        1.5.1 肿瘤的概念、类型及危害
        1.5.2 抗肿瘤药物和辅助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1.5.3 抗肿瘤物质的筛选和评价方法
        1.5.4 肿瘤与细胞凋亡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茶类浸提液胆酸盐结合能力的比较及主要降血脂成分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胆酸盐含量检测方法
        2.3.2 茶浸提液的制备及主要功能性成分含量测定
        2.3.3 茶浸提液胆酸盐结合能力测定
        2.3.4 茶浸提液主要降血脂成分的确定
        2.3.5 数据分析
    2.4 结果和讨论
        2.4.1 胆酸盐标准曲线及检测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与重现性
        2.4.2 不同茶浸提率及浸提液功能性成分含量
        2.4.3 不同茶类浸提液对胆酸盐结合能力
        2.4.4 茶浸提液主要降血脂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茶类浸提液抗氧化能力的比较及主要抗氧化成分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茶浸提液的制备
        3.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3 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测定
        3.3.4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HRSA)测定
        3.3.5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MCC)测定
        3.3.6 半数清除率(IC50)的计算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和讨论
        3.4.1 不同茶类浸提液的抗氧化能力比较
        3.4.2 茶浸提液主要抗氧化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茶多酚对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的治疗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2.4 实验细胞
    4.3 实验方法
        4.3.1 茶多酚的制备和测定
        4.3.2 细胞培养及茶多酚作用浓度的确定
        4.3.3 NAFLD细胞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4.3.4 茶多酚对脂肪肝细胞的影响
        4.3.5 数据分析
    4.4 结果和讨论
        4.4.1 自制茶多酚的纯度、组成及无细胞毒性浓度的确定
        4.4.2 茶多酚对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的治疗作用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茶多酚细胞抗氧化活性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2.4 实验细胞
    5.3 实验方法
        5.3.1 红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5.3.2 红细胞氧化溶血法测定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
        5.3.3 血浆氧化损伤法测定茶多酚抗氧化能力
        5.3.4 细胞抗氧化(CAA)能力法测定茶多酚抗氧化能力
        5.3.5 数据分析
    5.4 结果和讨论
        5.4.1 红细胞氧化溶血法测定茶多酚抗氧化能力
        5.4.2 茶多酚对血浆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5.4.3 细胞抗氧化(CAA)能力法测定茶多酚抗氧化能力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茶多酚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 凋亡及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
        6.2.2 试剂
        6.2.3 仪器与设备
        6.2.4 实验细胞
    6.3 实验方法
        6.3.1 细胞培养及茶多酚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6.3.2 细胞形态学分析
        6.3.3 茶多酚处理MCF-7 细胞及细胞收集
        6.3.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6.3.5 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
        6.3.6 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水平测定
        6.3.7 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测定
        6.3.8 DNA片段(DNA ladder)分析
        6.3.9 凋亡蛋白caspase-3 和caspase-9 表达检测
        6.3.10 数据分析
    6.4 结果和讨论
        6.4.1 茶多酚对多个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比较
        6.4.2 茶多酚对MCF-7 细胞形态的影响
        6.4.3 茶多酚对MCF-7 细胞周期的影响
        6.4.4 茶多酚对MCF-7 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6.4.5 茶多酚处理对MCF-7 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水平的影响
        6.4.6 茶多酚处理对MCF-7 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6.4.7 茶多酚处理对MCF-7 细胞DNA片段化的影响
        6.4.8 茶多酚处理对MCF-7 细胞caspase-3 和caspase-9 表达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不同年份武夷水仙对肺癌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1.1试验材料
        1.1.2试剂
        1.1.3仪器
    1. 2 方法
        1.2.1茶汤浸提
        1.2.2基本生化成分测定
        1.2.3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儿茶素组分
        1.2.4武夷水仙儿茶素的分离制备[21]
        1.2.5武夷水仙茶黄素、茶红素的提取
        1.2.6细胞培养
2 实验结果
    2. 1 不同年份武夷水仙的生化成分
        2.1.1不同年份武夷水仙主要成分含量
        2.1.2不同年份水仙的儿茶素含量
    2. 3 细胞实验结果
3 结论

(9)抗肿瘤和降血糖中药小复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1.1.1 近年上市抗肿瘤药汇总
        1.1.2 抗肿瘤中药研究进展
        1.1.2.1 抗肿瘤有毒中药
        1.1.2.2 抗肿瘤古今方剂
        1.1.2.2.1 抗肿瘤古代方剂
        1.1.2.2.2 抗肿瘤现代方剂
    1.2 降血糖中药复方研究进展
        1.2.1 上市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
        1.2.2 糖尿病模型在降血糖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抗肿瘤中药复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降血糖中药复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抗肿瘤古方与专利数据分析
    2.1 分析对象
    2.2 分析标准
        2.2.1 文献纳入标准
        2.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分析方法
        2.3.1 古方分析
        2.3.2 专利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古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2.4.2 专利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PC 复方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复方的初筛
        3.3.1.1 药材的提取
        3.3.1.2 肿瘤模型的建立
        3.3.1.3 分组与给药
        3.3.1.4 检测指标
        3.3.2 备选复方药效验证
        3.3.2.1 药材的提取
        3.3.2.2 肿瘤模型的建立
        3.3.2.3 分组与给药
        3.3.2.4 检测指标
        3.3.3 制备工艺药效比较
        3.3.3.1 药材的提取
        3.3.3.2 肿瘤模型的建立
        3.3.3.3 分组与给药
        3.3.3.4 检测指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复方的初步筛选
        3.4.2 PC 复方的确定
        3.4.3 PC 复方工艺的确定
    3.5 小结
第四章 SPC 复方的筛选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复方的初步筛选
        4.3.1.1 药材的提取
        4.3.1.2 肿瘤模型的建立
        4.3.1.3 分组和给药
        4.3.1.4 检测指标
        4.3.2 备选复方药效验证
        4.3.2.1 药材的提取
        4.3.2.2 肿瘤模型的建立
        4.3.2.3 分组和给药
        4.3.2.4 检测指标
        4.3.3 制备工艺药效比较
        4.3.3.1 药材的提取
        4.3.3.2 肿瘤模型的建立
        4.3.3.3 分组和给药
        4.3.3.4 检测指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方的初步筛选
        4.4.2 SPC 复方的确定
        4.4.3 SPC 复方工艺的确定
    4.5 小结
第五章 SPC 复方与化疗药的联合作用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仪器及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环磷酰胺联合实验
        5.3.1.1 药材的提取
        5.3.1.2 肿瘤模型的建立
        5.3.1.3 分组和给药
        5.3.1.4 检测指标
        5.3.2 卡铂联合实验
        5.3.2.1 药材的提取
        5.3.2.2 肿瘤模型的建立
        5.3.2.3 分组和给药
        5.3.2.4 检测指标
        5.3.3 血清蛋白含量测定
        5.3.3.1 相关试剂的配制
        5.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5.3.3.3 含量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PC 复方与环磷酰胺联合实验
        5.4.2 SPC 复方与卡铂联合实验
        5.4.3 SPC 复方对荷瘤小鼠生存质量的影响
        5.4.4 SPC 复方对荷瘤小鼠血清蛋白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辅助降血糖中药小复方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仪器及试剂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药材的提取
        6.3.2 其他实验用品的制备
        6.3.2.1 柠檬酸缓冲液的配制
        6.3.2.2 STZ 溶液的配制
        6.3.2.3 高脂饲料的配方
        6.3.3 分组和给药
        6.3.4 Ⅱ 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6.3.5 相关指标的测定
        6.3.5.1 空腹血糖的测定和糖耐量试验
        6.3.5.2 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6.3.6 数据处理
        6.3.7 结果判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空腹血糖的测定
        6.4.2 口服糖耐量试验
        6.4.3 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乌龙茶保健功效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乌龙茶的化学组成
2 乌龙茶的保健功效
    2.1 抗氧化功效
    2.2 体重控制功效
    2.3 防治心血管疾病功效
    2.4 抗糖尿病功效
    2.5 抗突变及抑制癌症功效
    2.6 抗过敏功效
    2.7 抗病原菌功效
    2.8 调节肠道菌群功效
3 展望

四、绞股蓝、乌龙茶抗肿瘤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常用叶类代用茶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品饮规范研究[D]. 王靖怡. 浙江大学, 2021(01)
  • [2]不同泥料紫砂壶对六大茶类茶汤影响[D]. 李璇. 浙江大学, 2021(01)
  • [3]乌龙茶品质的研究进展[J]. 张欣,刘帅,赵洁,江棋,鄢韬,王富华.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09)
  • [4]不同品类铁观音对H22荷瘤鼠造血功能的影响[J]. 朱秋芳,陈俊英,陈军如,黄杰荣,张少雄,章国营,林心远,张鲁榕,林金科. 福建茶叶, 2017(02)
  • [5]天然富硒和人工富硒绿茶中硒多糖活性和结构的研究[D]. 陈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6]都匀毛尖成分及其部分生理功能研究[D]. 杨家干.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7]不同茶类浸提液及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和机理研究[D]. 刘淑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8]不同年份武夷水仙对肺癌细胞的影响[J]. 何靓,杨江帆,屠幼英. 茶叶, 2015(04)
  • [9]抗肿瘤和降血糖中药小复方的研究[D]. 张瑶. 天津大学, 2014(05)
  • [10]乌龙茶保健功效的研究进展[J]. 蓝雪铭,刘志彬,倪莉. 中国食品学报, 2014(02)

标签:;  ;  ;  ;  ;  

绞股蓝与乌龙茶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