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读解与翻译策略——谈近代侦探小说的译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玲[1](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逄蕊[2](2017)在《《梅赛德斯先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的小说《梅赛德斯先生》部分章节作为报告的翻译材料。目前尚未有该书的中文版译本,也没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研究。本报告以自身的翻译实践为基础,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对此次翻译实践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概括。笔者通过具体翻译例子,并结合侦探小说题材的特点,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与技巧,力求使译文更为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经过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功能对等理论能够比较好的指导此类小说的翻译,译文也能够满足实际阅读的要求。同时,也希望此报告能对今后更多优秀侦探小说的译介产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任慧珠[3](2016)在《英国侦探小说对话汉译研究 ——以《过去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侦探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诸多读者和翻译者的目光。英国有侦探小说写作传统,最着名的侦探小说家当属阿瑟·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而我国亦有侦探小说译介传统,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晚期,译介最多的即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其次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简·马普尔小姐和波洛系列。同其他小说类型一样,在侦探小说中,对话是实现语言交际目的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对话是小说中的人物在文学作品虚拟世界的交际过程中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虽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中的自然对话,但是却和自然对话有极大的相似性。总而言之,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凯瑟琳·艾尔德是英国现代侦探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她所写的斯隆和克罗斯比系列小说以其曲折的情节和充满智慧的语言赢得了众多的英文读者。本文旨在借助会话含义理论,探讨凯瑟琳·艾尔德的代表侦探小说《过去式》一书中人物对话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对于如何表达对话的会话含义,本文首先将小说中的对话分为显性对话和隐性对话。显性对话是指人物之间所有的口语交际对话和书面对话;隐性对话则是内在的,它包括人物的自我认知,对外部事物的看法等,多表现为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过去式》中,大多数对话是以显性对话的形式呈现的,有时隐性对话与显性对话交错出现。然后本文归纳总结了侦探小说中对话的四个功能,即介绍故事背景、制造悬念、塑造神探形象和表现侦探技巧、揭示人物之间的冲突等。最后,作者根据会话含义,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了《过去式》中的对话,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总而言之,在侦探小说对话翻译过程中运用会话含义理论,有利于更好地传达人物话语意义,提高侦探小说翻译质量。
俞洁[4](2012)在《“十七年”中国反特电影的类型研究(1949-1966)》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十七年”时期中国反特电影的类型特征。“十七年”时期中国反特电影的类型特征主要由两个方面相互制约而成:一是影片的题材,二是影片的艺术。从题材的角度看,反特片主要讲述公安抓特务的故事。其发生,既受国际政治、文化环境,即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的制约,同时也受国内国共两党之间政治斗争的制约。这种种制约型塑了反特片最主要的类型特征,即通过反特电影来实现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这使“十七年”时期中国的反特电影呈现出“一体化”的政治文化倾向,形成了这一电影类型比较稳定的叙事和形式特征,即影片的叙事总是在二元对立的架构中展开情节设置、人物刻画以及空间展示等艺术创作。然而这种题材、意识形态上的“一体化”倾向并没有隔绝反特电影在其拍制过程中和西方电影艺术及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自身的艺术积淀的联系。在影片题材(主流意识形态)“一体化”的主导下,“十七年”时期反特电影的生产同时融摄了中国文化传统、民间审美积淀、东西方电影艺术传统等多种因素,因而呈现出“复杂化”的文化面貌。在这一思路下,本文分别讨论了“十七年”时期中国反特电影的生成语境——冷战的政治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电影管理体制与制作模式、反特片的叙事、悬念技巧的特点、反特片类型人物的塑造——侦察英雄与女特务形象的塑造以及反特片的艺术资源等问题。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文章意在证明:反特片是由主题、风格等基本元素组成的一个公式化的叙事系统,兼具类型叙事与意识形态叙事。这是一个相对稳固而又开放的叙事系统,既有其稳固的电影叙事元素与特色,又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政权)以及社会大众的接受保持着相当活跃的互动。这样的生产状况,典型地表征了“十七年”时期中国文艺生产“一体化”背景下的“复杂情形”,为我们重新理解“十七年”时期中国的艺术生产提供了鲜活例证。
郑钰洁[5](2012)在《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汉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是西方通俗小说中一个新的类别和流派,最初产生于欧美国家,以案件的发生和推理侦破过程为主要描写领域,强调侦探侦破犯罪事实的过程,凭借其曲折多变,引人入胜的的情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侦探小说自诞生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真正将侦探小说推上创作高峰的则是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创作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该作品一经出版便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翻译热潮。当时处于晚清时期的中国正在寻求输入文明的渠道,自然不会错过这次机会,也加入了这股福尔摩斯翻译的热潮当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的翻译研究,分析了每个时期不同的翻译特点。晚清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首次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受到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该时期的文学翻译主要以译入语文化为参考对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语言上,都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意译的策略,删节,增译,改译等都是当时译者比较推崇的翻译方法。虽然译文在某些地方不尽忠实,但这一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确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开始着手模仿其创作模式,为中国本土侦探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四前后,大批的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翻译实践的活跃也引领了翻译理论的进步。该时期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译文的“忠实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建国以来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仍广受读者追捧,虽然经历了文革时期的翻译低谷,但很快就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出版社争相出版,各种不同版本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出现在读者眼前,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福尔摩探案全集》几乎成了各家翻译的依据,是一版非常成功的译作。然而,随着翻译理论日趋成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越来越多,在翻译质量上却并无再大的提高。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注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自登陆中国以来便深受读者喜爱,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本土侦探小说的产生,在描写,叙述手法上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国近代文学的产生以及后来当代文学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磊[6](2011)在《鸳鸯蝴蝶派的“工厂式翻译”》文中认为鸳鸯蝴蝶派因其在近代文学研究中的边缘位置,使得该派翻译活动一直未能进入翻译研究的视野。运用约翰.弥尔顿"工厂式翻译"理论,通过分析该派译者的译本选择、产生、传播及影响等环节,认为该派的翻译活动属于典型的"工厂式翻译"模式,其翻译模式的形成与译者的诗学观念、译语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翻译的商业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王娟[7](2010)在《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 ——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接受之批判》文中指出从不同角度对主体性哲学展开批判是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由于社会、历史、学术的原因,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的批判有吸收、也有变异。本文从梳理影响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的几个主要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流派入手,探讨吸收、变异形成的原因,分析、批判这些流派的主体性批判思想在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中的吸收、变异的现象,以使对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共11万余字,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课题的由来、课题史回顾、研究目的、方法及步骤。第二章主要分析、评价了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涉及的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对翻译研究的推动及其局限性。这一章主要采用的是对文献梳理分析的方法,涉及:1)现代哲学阐释学;2)解构主义;3)翻译研究文化转向;4)后殖民主义;5)后现代女性主义。之所以选取这五个流派的翻译研究,因为它们是影响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的几个主要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流派。这些理论虽已经反复探讨,但是其中所体现的对主体性哲学思想的批判这一方面,并未受到更多关注,却是理解这些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流派本质的一个必要途径。第三章分析主要有三种因素影响了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在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中的接受:一是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因素,国内翻译研究缺乏西方那样对理性的推崇传统,近代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动荡、汉字的特殊性,以及中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影响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主体性批判思想的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主体(性)概念的译介。分析了主体性概念的译介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主体(性)概念在译介过程中的意义流变对于本文所关心的理论旅行现象的影响。在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中,对于主体(性)的理解也显然受到了主体性理论旅行所带来的意义流变的影响,从而构成了一种“先见”,影响了对于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批判思想的接受。三是国内翻译学科建设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权力影响及其特点以及这种特点对翻译学科发展的影响、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主体性哲学批判在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中的接受所产生的作用。第四章主要是分析、批判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接受情况。这一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借鉴与吸收,包括两点,分别是对传统忠实翻译观的反思;从一元到多元角度的转变。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对忠实于原文十分推崇。这种对忠实的追求并不现实。在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中,忠实翻译观遭到了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的强烈质疑、批判乃至全盘的否定。这种批判由于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而显得更有理论性、系统性。论者们运用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忠实翻译观进行批判,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证其不切实际性。而在传统的翻译评论和研究中,单一的视角占据主流地位,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一元视角,即一般只以忠实与否来评判译本的好坏。相比较而言,新的翻译批评和研究则不再拘泥于“技”的层面,呈现出多元的角度,视野扩大,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因素被考虑进来。第二部分是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变异与否定,包括四点,分别是:1、重视结论轻视论证。西方后现代主义在对传统忠实翻译观进行批判时,并不是直接加以否定,而是有一系列的论证,来证明传统忠实观的谬误。而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则不太重视论证过程;2、重视反叛性轻视肯定性。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在对主体性哲学进行批判、否定时,也有其肯定性的一面。各个流派并非是完全的解构、摧毁一切,将世界描绘成一片灰色,也有希望所在。这种肯定性程度不同,表现也各异,是构成流派之间、不同论者之间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比较重视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对传统的否定、反叛的一面。例如借用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一些概念,偏见/前见、视域融合、延异等,通过突出这些概念中否定部分的含义来强调对翻译忠实观的否定,对原作误读现象存在的合理等。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中肯定性的一面则较为忽视或避而不谈,这或许是因为主体性讨论存在自己的问题域和关心焦点,所以在对于西方翻译研究的借鉴、吸收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的原意;3、批判的立场与标准:固守边缘还是走向中心。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和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都对传统进行了批判,但批判的目的不同。在对传统主体性哲学及基于其上的忠实翻译观进行批判时,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多是固守边缘的立场,试图将边缘群体的经验纳入知识生产,但不是要取代主流知识生产方式。而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对传统的这种批判在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中,更多地被运用成一种走向翻译研究场域中心的策略。很多论者希望其能够帮助扫清不利于翻译研究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成为更为理想、更为完善的中心;4、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的两种态度。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流派,对主流意识形态是持批判态度的。而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从不触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却常常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的一致。第三部分是吸收、变异的利与弊。主要是:一些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如翻译中的忠实、译者的作用、翻译研究的价值等问题,革新了翻译研究,推动了翻译学科的建设;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对忠实观的反叛越来越突出,导致了意义虚无主义蔓延,等等。第五章是结语,即本文的简略概括,总结了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在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中的理论旅行过程,以及理论旅行过程中的吸收和变异及其批判,并对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应该在批判和反思西方理论的前提下,既要“有容乃大”,更要植根本土。
肖琦[8](2009)在《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时期掀起了一场翻译高潮,在中西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这一时期,数千种西方着作被译成中文,内容涵盖科技、经济、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晚清翻译高潮都体现了独特的一面。因此,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从事晚清翻译研究的着作和学术论文大批呈现,其研究内容、视角、方法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许磊[9](2002)在《文本读解与翻译策略——谈近代侦探小说的译介》文中提出本文利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原理,通过对近代侦探小说译介的个案分析,指出文本的读解存在历史性误读,而文本读解的历史性又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文本读解与翻译策略——谈近代侦探小说的译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本读解与翻译策略——谈近代侦探小说的译介(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
三、译者来源 |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
第二节 发展脉络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
三、翻译小说插图 |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
第一节 突出刊物 |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
第二节 名篇译作 |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
第二节 总体评价 |
一、成就与缺陷 |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2)《梅赛德斯先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and Aims of the Research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2.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Novel |
2.2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and Translating process |
3.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3.2 Basis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y |
3.3 Translating Process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
4.1 Bas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4.2 Achieving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
4.2.1 Conversion |
4.2.2 Adding |
4.2.3 Omission |
4.2.4 Transliteration |
4.2.5 Replacing |
4.3 Achieving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al Level |
4.3.1 Transformation |
4.3.2 Division |
4.3.3 Reversing |
4.4 Achieving Equivalence at Discourse Level |
4.4.1 Figures of speech |
4.4.2 Cultural-loaded word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Findingsof the Research |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Source Text |
Target Text |
(3)英国侦探小说对话汉译研究 ——以《过去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A Brief History of British Detective Fiction |
2.2 An Overview of E-C Translations of British Detective Fiction |
2.3 Existing Researches on Fictional Dialogue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3.1.1 Cooperative Principle |
3.1.2 Violation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3.2 Application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to Fictional Dialogue Translation |
3.2.1 Feasibility |
3.2.2 Necessity |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he Dialogues in Past Tense |
4.1 How to Infer the Implicature in Fictional Dialogue |
4.1.1 Classifying the Dialogues in Past Tense |
4.1.1.1 Explicit Dialogues |
4.1.1.2 Hidden Dialogues |
4.1.2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s of Dialogues in Past Tense |
4.1.2.1 Introducing Story Background |
4.1.2.2 Creating Suspense to Attract Readers |
4.1.2.3 Shaping Image of Detective and Presenting Detective Skills |
4.1.2.4 Revealing Conflicts between Characters |
4.2 Specif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ialogues in Past Tense |
4.2.1 Lexical Level |
4.2.1.1 Colloquial Words |
4.2.1.2 Vague Words |
4.2.1.3 Appellation |
4.2.2 Syntactic Level |
4.2.2.1 Sentence Length |
4.2.2.2 Tag Question |
4.2.2.3 Clause Complex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 |
Appendix |
Chapters One & Two from Past Tense |
Translation of Chapters One & Two from Past Tense |
(4)“十七年”中国反特电影的类型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概念的界定与本文写作的学术关注 |
1.1 “特务”与“反特片” |
1.2 反特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 |
1.3 “反特片”研究的国内外状况及本文的学术关注 |
2 冷战氤氲:反特片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语境 |
2.1 冷战的焦虑:反特片产生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 |
2.2 电影管理体制与制作模式的规约 |
3 “规范”与“突破”:反特片的叙事策略 |
3.1 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 |
3.2 反特片中的人物设置 |
3.3 反特片中的空间模式 |
3.4 反特片中的时间模式 |
4 “无悬念”中的“悬念”:反特片的悬疑技巧 |
4.1 反特片悬疑感的营造 |
4.2 反特片悬念的伦理化取向 |
5 传奇化的侦察英雄 |
5.1 反特片中侦察英雄的特点 |
5.2 侦察英雄的传奇性 |
6 “经典化”的女特务 |
6.1 女特务的政治符码功能 |
6.2 反好莱坞的欲望观看 |
6.3 女特务叙事中的裂隙 |
7 传承与新变:反特片的艺术融摄力 |
7.1 反特片与侦探小说 |
7.2 好莱坞的艺术资源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 |
1.2.2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的翻译研究 |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2章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概况 |
2.1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产生 |
2.2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文学特征 |
2.2.1 大侦探形象的创作 |
2.2.2 独特的叙事结构 |
2.2.3 细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第3章 晚清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 |
3.1 晚清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盛行的原因 |
3.1.1 主观原因 |
3.1.2 客观原因 |
3.2 晚清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规范 |
3.2.1 晚清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目的性与实用性 |
3.2.2 晚清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特点 |
3.3 晚清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豪杰译”法 |
3.3.1 随意添加与删减 |
3.3.2 改写与创造 |
3.4 晚清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意义 |
第4章 五四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的翻译 |
4.1 五四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规范的改变 |
4.2 五四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对传统翻译的颠覆 |
4.2.1 译者对本土文学的重新认识 |
4.2.2 白话文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 |
4.2.3 五四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复译与转译 |
4.3 五四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进步与缺陷 |
4.3.1 五四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进步 |
4.3.2 五四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缺陷 |
4.4 五四时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进步意义 |
第5章 建国以来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的翻译 |
5.1 1994— 1980 年间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首遭冷落 |
5.2 八十年代初期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的翻译 |
5.2.1 八十年代以来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重归读者视野 |
5.2.2 八十年代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特点 |
5.3 1990 年以来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研究 |
5.3.1 九十年代以来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再掀热潮 |
5.3.2 九十年代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复译 |
5.3.3 九十年代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特点 |
第6章 结语 |
6.1 “福尔摩斯”式叙事模式的引进 |
6.1.1 倒叙 |
6.1.2 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手法 |
6.1.3 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 |
6.2 中国本土侦探小说的产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鸳鸯蝴蝶派的“工厂式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工厂式翻译” |
二、鸳鸯蝴蝶派的翻译模式 |
三、鸳鸯蝴蝶派“工厂式翻译”模式的成因 |
(7)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 ——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接受之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相关研究回顾及本文的目的、意义 |
二、研究的视角、步骤与方法 |
第二章 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主体性哲学批判思想 |
一、西方主体性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
二、西方后现代主义中的主体性哲学批判 |
三、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主体性哲学批判 |
(一)现代哲学阐释学 |
(二)解构主义 |
(三)翻译研究文化转向 |
(四)后殖民主义 |
(五)后现代女性主义 |
第三章 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接受之原因 |
一、中国语境的特殊性 |
二、主体(性)概念的译介 |
(一)20 世纪80 年代前主体(性)的译介 |
(二)20 世纪80 年代主体(性)的译介:从哲学学术场域到文学学术场域 |
(三)主体(性)概念的译介所带来的意义流变 |
三、国内翻译学科建设的特点 |
(一)学科制度的特点 |
(二)学科制度的特点对国内翻译学科建设的影响 |
第四章 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接受之批判 |
一、 借鉴与吸收 |
(一)对传统忠实翻译观的反思 |
(二)从一元到多元角度的转变 |
二、变异与否定 |
(一)重视结论轻视论证 |
(二)重视反叛性轻视肯定性 |
(三)批判的立场与标准:固守边缘还是走向中心 |
(四)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的两种态度 |
三、吸收、变异的利与弊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8)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况 |
(一) 论着 |
(二) 论文数量及主题分布 |
二、研究分类综述 |
(一) 翻译史实研究 |
1. 个人/机构团体的译介活动 |
2. 介绍某一文学体裁/学科知识的引进 |
(二) 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研究 |
1. 结合西方文论或翻译理论来研究晚清翻译中的制约因素 |
(1) 福柯的权力观 |
(2)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
(3) 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 (Skopos) |
(4) 操控论 |
(5)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 |
2. 从宏观角度看文化对本次翻译的影响 |
(三) 本次翻译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 |
1. 本次高潮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
2. 对文学的影响 |
(四) 对比研究 |
三、研究特点和未来展望 |
(9)文本读解与翻译策略——谈近代侦探小说的译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原则对“文本读解”分析的启示 |
二、对晚清民初侦探小说译介的个案分析 |
三、文本解读下翻译策略的选取 |
四、文本读解与翻译策略——谈近代侦探小说的译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李梦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2]《梅赛德斯先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逄蕊. 西南科技大学, 2017(11)
- [3]英国侦探小说对话汉译研究 ——以《过去式》为例[D]. 任慧珠. 济南大学, 2016(04)
- [4]“十七年”中国反特电影的类型研究(1949-1966)[D]. 俞洁. 浙江大学, 2012(05)
- [5]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汉译研究[D]. 郑钰洁. 河北大学, 2012(08)
- [6]鸳鸯蝴蝶派的“工厂式翻译”[J]. 许磊.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7]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 ——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接受之批判[D]. 王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5)
- [8]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J]. 肖琦. 文化学刊, 2009(04)
- [9]文本读解与翻译策略——谈近代侦探小说的译介[J]. 许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