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硫化型热塑性弹性体EPDM/PP的发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尚清[1](2021)在《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塑性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简称TPV)是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得到一类特殊的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它是通过在低含量(<40%)的热塑性塑料中混入高含量(>50%)的橡胶及其交联剂等,在熔融共混过程中橡胶被剪切破碎同时原位地产生化学交联(硫化),形成大量的微纳米颗粒分散在塑料基体中,最终得到大量交联的橡胶微粒为分散相、少量热塑性塑料为连续相的橡塑两相共混物。TPV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能和弹性类似热固性橡胶,在高温下可像热塑性塑料一样加工成型,使之作为一类容易加工、可多次回收利用的“绿色”化工新材料在汽车工业、电子电器、建筑行业等应用领域逐步替代热固性硫化橡胶。为了满足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人们开始对TPV提出相态足够精细、高性能化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性能TPV制备和加工成为热塑性弹性体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关键在于相态精细。目前,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仍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消耗量最多的TPV,但人们对其微相形成(尤其是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的本质影响因素、微相结构调控以及性能优化、加工流变等仍缺乏深入的认识。为此,本论文研究了EPDM/PP TPV等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形成及影响因素、通过动态硫化和加工改性对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相态精细化调控与性能优化、以及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等内容。其中,创新性工作与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在BIMSM/PP与BIIR/PA不同共混体系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相交联动力学、破碎动力学与融并动力学之间关系,揭示了橡胶微粒形成的本质。结果发现,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粒子的形成,是橡胶破碎动力学、融并动力学与交联动力学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橡塑黏度比有密切关系。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小于1的BIMSM/PP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小,橡胶相破碎与交联匹配起主导作用,大于橡胶相的融并,则最终生成小尺寸的橡胶粒子,相态精细。而对于橡塑初始黏度比接近于1的BIIR/PA共混体系,在动态硫化过程中,橡塑两相黏度差越来越大,橡胶相破碎与交联不匹配,融并占主导,则最终生成大粒径的橡胶分散相,相态粗糙。这一结论为指导动态硫化调控精细相态制备高性能TPV提供了理论支撑。(2)通过选用两种不同PP分子量和三种不同交联体系与同一种EPDM进行正交动态硫化实验,揭示了EPDM/PP TPV橡胶纳米粒子及其聚集体等微相结构形成的本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EPDM纳米粒子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或橡塑两相界面张力)、EPDM交联速率和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低塑料相分子量和较低的橡胶相交联速率、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形成。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粒径主要受PP分子量和EPDM交联程度的耦合控制。较高塑料相分子量和较高橡胶相交联程度有助于粒径较小的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形成。这些发现为TPV的微相结构精细化提供了理论支撑;(3)通过高速注射成型加工EPDM/PP TPV,研究了加工过程中剪切作用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增大剪切速率不仅使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粒径明显减小;而且使更多PP晶体、PP链和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发生在剪切方向上取向,还增加PP晶体中α和β晶型的结晶度。这些微相结构在各项异性上响应体现为:TPV在拉伸测试得到的拉伸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剪切方向(注射方向)和垂直于剪切方向上均增大,且两者在剪切方向上增幅更大。不仅如此,TPV在剪切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远高于在垂直于剪切方向上,而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性能则相反。但剪切作用进一步增大会导致PP分子链降解,从而降低TPV所有性能。这些发现为加工调控TPV微相结构提供了方法指导。(4)研究了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工艺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优化TPV物理性能。通过热力学界面稳定铺展理论确定了EPDM/PP TPV的合适的界面包覆剂聚烯烃弹性体(Polyolefin elastomer,简称POE)。采用高强剪切破碎和POE界面包覆的加工改性工艺实现了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精细破碎与热力学稳定分散,使TPV相态精细性能提高,这些结果得到了定量纳米力学表征以及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减小等实验和理论的验证;结果表明,在适量的界面包覆剂作用下,由于包覆前后体系界面张力下降,导致TPV中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粒径大幅较小,拉伸强度提高了46%左右、断裂伸长率提高了近40%、弹性模量和弹性明显改善。这一加工改性工艺为精细加工TPV和性能调控提供了方法指导和新思路。(5)通过PP共混充稀EPDM/PP TPV设计不同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采用动态振荡扫描流变表征方法定量研究了TPV的微相结构与线性黏弹性、非线性黏弹性的响应关系,揭示了TPV在应变剪切流场下表现出弱应变过冲行为的屈服应力流体特性,它的屈服应力与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含量呈现指数关系。当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从网络结构向孤立分散状态变化时,TPV流变行为从弱应变过冲行为向应变稀化行为转变。此外,通过毛细管挤出流变研究发现,TPV的流动呈现拉伸变稀和剪切变稀的性质,且TPV中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对拉伸流场的响应比对剪切流场的要敏感。TPV的拉伸流动特性与熔体弹性主要受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的影响;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越是形成网络结构,TPV熔体拉伸应力或黏度越大、熔体弹性越显着。TPV的剪切流动行为主要受塑料相控制。这些结果为高性能TPV的加工提供指导。
贾继祥[2](2021)在《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说明热塑性聚氨酯弹性(TPU)具有机械强度高、加工性能优异,综合性能出色的特点,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TPU的皮肤触感差,且聚酯型TPU不耐水解,聚醚性TPU耐氧化性差,这都不利于其在生物医用材料,以及与人体直接接触材料,如智能手环料、手机保护套等领域的应用。将TPU与其他类型高分子材料共混,是提高TPU性能的有效方法。聚异丁烯(PIB)基弹性体和硅橡胶(Si R)是两类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本文将TPU分别与高分子量PIB、溴化对甲基苯乙烯异丁烯共聚物离聚体(BIMS ionomer)以及Si R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通过万能拉伸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能谱仪(EDS),研究了共混比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和动态机械热分析(DMA)研究了共混物的热性能;通过硝酸(HNO3)浸泡实验研究了抗氧化/水解性;并通过橡胶加工分析仪(RPA)研究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和加工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借助于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的增容作用,可获得具有较高力学性能和优异耐氧化/水解性能的PIB/TPU共混物。PIB和TPU的极性存在显着差异,须引入相容剂PP-g-MAH以改善界面特性。PIB/TPU共混比为1/9~3/7时,TPU为连续基体相,PIB为分散相;PIB/TPU共混比为5/5时,共混物转变为双连续相分布;PIB/TPU共混比为7/3~8/2时,PIB转变为连续基体相,TPU为分散相。PIB/TPU共混比为7/3时,相比于高分子量PIB,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加工性能,拉伸强度达到7 MPa;相比于TPU,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耐氧化/水解性能。通过缓慢冷却热处理,可促使PIB向共混物表面迁移,进一步增加共混物的抗氧化/水解性。2.三苯基磷(P(Ph)3)和溴化对甲基苯乙烯异丁烯共聚物(BIMS)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可以形成BIMS离聚体(ionomer),最优的反应条件为P(Ph)3/苄基溴=2(摩尔比)、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0 min。在PP-g-MAH的增容作用下,将BIMS离聚体与TPU进行物理共混,相比于高分子量PIB/TPU共混物,在进一步提升力学性能的同时,还显着提高了耐蠕变性能,减少了应力松弛;共混比均为7/3时,BIMS离聚体/TPU共混物的耐蠕变性能提高了61%,应力松弛减少了15.7%,拉伸强度提高到9.1MPa。BIMS离聚体/TPU还表现出良好的加工性能。3.通过简单物理共混和动态硫化,制备了Si R/TPU共混材料。使用简单物理共混法,在Si R含量为15%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优异,拉伸强度14.9 MPa,断裂伸长率为805%。Si R含量较高时,动态硫化可降低共混材料的拉伸永久变形。铂金硫化体系和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的都能够有效交联Si R,铂金硫化体系的交联程度相对要大一些。Si R/TPU在5/5共混比下为双连续相分布,通过动态硫化可转变为硫化Si R分散于TPU基体中的单连续相分布。
崔子文[3](2021)在《硅橡胶/热塑性聚氨酯共混型TPV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MVQ)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基体,过氧化物为硫化体系,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了高性能的MVQ/TPU共混型热塑性硫化胶。重点研究了动态硫化加工工艺、硫化体系及增容剂的种类和用量对MVQ/TPU TPV的加工流变特性、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微观相态结构和动态机械性能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MVQ/TPU TPV动态硫化工艺的研究,得出了利用HAKKE转矩流变仪制备TPV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参数。依据力学性能和TPV的相态结构,选取了最佳的动态硫化工艺条件:橡塑比40/60、共混温度180℃、转子转速80 r/min、动态硫化时间10 min,模压成型温度190℃。不同动态硫化制备方法对MVQ/TPU TPV体系性能的影响不同,M3制备方法得到TPV具有最均匀的相态结构和最强的交联网络结构。系统的研究了交联剂的种类和用量对MVQ/TPU TPV体系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微观形貌和熔体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DBPH硫化的TPV的力学性能随着过氧化物用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而DCP硫化体系的力学性能则缓慢上升;此外,使用DBPH硫化的综合力学性能优于DCP。热失重结果表明,经DBPH硫化的TPV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并且TPV具有优异的热氧老化性能,老化后拉伸强度提高38%。SEM结果表明,DBPH硫化体系的TPV中硅橡胶的尺寸更小,在TPU相中的分散程度更好。TPV的熔体流动速率随DBPH用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关系,当交联剂用量超过1.5 phr后熔体流动速率过小。综合所有结果,以过氧化物DBPH作为交联剂,用量为1.5 phr时,MVQ/TPU TPV的综合性能最优。添加了助交联剂后,TPV的力学性能有所下降,并且小幅度的降低了TPV体系的相态分布的均匀性。但添加助交联剂能够提高MVQ/TPU TPV体系的热稳定性,TAIC的效果更明显。经过二段硫化后,TPV体系的力学性能基本不变。通过对TPV相容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相容剂用量的增加,TPV的力学性能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使用POE-g-MAH作为相容剂时TPV具有最优异的力学性能。添加了不同类型及用量相容剂的TPV的热氧老化性能良好,并且相容剂能够提高TPV中TPU相的热稳定性。利DMA和SEM结果表明,三种增容剂都能够提高TPV体系中橡塑两相的相容性,其中选择POE-g-MAH作为相容剂时,TPV中两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近,TPV断面中两相界面最为模糊,说明POE-g-MAH对TPV的增容效果最好,并且用量为6份时增容效果最佳。MVQ/TPU TPV具有优异的可重复加工性能,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TPV的力学性能有上升的趋势。
陈阳[4](2021)在《热塑性动态硫化硅橡胶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科技领域的发展,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可穿戴设备的原料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目前炙手可热的动态硫化硅橡胶(TPSiV)主要是由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和硅橡胶为基体制备的复合材料,TPSiV兼具爽滑的手感和良好的力学性能,但是由于TPU和硅橡胶存在极性的差异,相容性一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产品功能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TPU和硅橡胶为基体通过动态硫化的方式制备出TPSiV,研究了加工参数以及相容剂对TPSiV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导电或阻燃的功能化填料加入到TPSiV中,开发功能化TPSiV。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不同种塑料分别与硅橡胶动态硫化制备塑料/有机硅橡胶共混物。结果表明:相比于纯的塑料基体,共混物力学性能都出现下降,随着橡塑比的增加下降得越明显;改性后材料的疏水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HDPE基共混物的静态水接触角最大增加21.2°,共混物的耐热性能都得到了提高。(2)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基TPSiV,探究了加工参数对TPSiV性能的影响。最佳的组成和加工参数为:1180A型TPU与YT3150硅橡胶在180℃下以7:3的比例进行动态硫化并加入0.5 wt%交联剂和0.1 wt%催化剂,TPSiV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了13.6 MPa和864%。(3)合成一系列的含硅聚氨酯相容剂(SPU),探究不同相容剂对TPSiV力学性能的影响。从结果可知:固定NCO/OH为1.75,PTMG/HSO为4:1的相容剂效果最好。TPSiV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了12.7 MPa和728%。(4)分别将五种导电填料加入到TPSiV基体中,其中羧基化碳纳米管(MWCNT-COOH)作为导电填料的效果最好,其渗滤阈值为3 phr;与纯基体相比导电TPSiV的硬度增加,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出现下降;复合材料的抗应力松弛性和抗蠕变性得到了提升;MWCNT-COOH作为导电填料在基体中形成的网络最好,未出现明显的聚集。(5)制备了阻燃TPSiV,探讨了单一阻燃剂和复配阻燃剂对TPSiV性能的影响,从实验结果看出:当红磷和氢氧化铝的比例为2:3、加入25 phr时,TPSiV的阻燃效果达到FV-0级别,极限氧指数最高;当MLP200和氢氧化铝的比例为3:1、加入40 phr时,TPSiV的阻燃效果达到FV-0级别。
郑铭焕[5](2020)在《生物基PLA/ENR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塑性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TPV)性能优异,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硫化橡胶,但TPV原料基本来源于石油基材料,不可再生且难以降解,因此生物基TPV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和环氧天然橡胶(Epoxidized natural rubber,ENR)为主要原料,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全生物基PLA/ENR TPV,研究了加工工艺和橡塑比对PLA/ENR TPV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纤维素纳米晶(Cellulose nanocrystal,CNC)作为增强材料,通过溶剂浇铸法和硅烷偶联剂(KH-560)改性法制备PLA/ENR/CNC复合材料,研究了CNC含量以及KH-560浓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1)PLA/ENR加工工艺研究表明,共混物在动态硫化前后均呈现双连续结构,PLA相的尺寸随加工温度和加工时间的增加而变大。当ENR硫化完成后,随着加工时间的进一步增加,部分ENR网络变细变薄直至断裂,这导致表观交联密度以及加工扭矩的降低。此外,PLA和ENR在动态硫化过程中还发生了接枝反应,并且加工温度越高,PLA和ENR之间的接枝率越高。2)橡塑比研究表明,随着ENR含量的增加,PLA/ENR TPV的拉伸强度和压缩永久变形量下降,断裂伸长率上升,而TPV的相形态发生了由“ENR分散,PLA连续”—“双连续”—“ENR连续,PLA分散”的转变。此外,经过动态硫化加工,PLA的热稳定性下降,并且ENR含量越高,初始失重温度越低。3)CNC增强PLA/ENR TPV研究表明,溶剂浇铸法和KH-560改性法可有效实现CNC对TPV的增强。采用溶剂浇铸法时,随CNC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先增大后变小,PLA相的尺寸先减小后变大,当CNC添加量为1%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升22%。此外,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均随CNC含量增加而变大。采用KH-560改性法时,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证实KH-560成功接枝到CNC表面,并且KH-560浓度越高,接枝率越高。当添加5%KH-560改性CNC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升26%,储能模量,损耗模量以及复数黏度都明显提高。
王世茹[6](2020)在《三元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简称TPV)是由橡塑共混制备的一种可重复利用环保型材料,由于同时具备橡胶的高弹性、塑料的可加工性,可以作为交联橡胶材料的替代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受橡塑两相本身性质的影响外,TPV的性能还受橡胶相在塑料相中的微观分布形貌的影响,而TPV的微观形貌主要由加工条件决定。然而,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工艺复杂,加工条件难以控制,容易造成TPV性能不稳定。因此,探究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工艺,剖析加工工艺与微观形貌之间的关系,对于控制微观形貌,得到性能优异的TPV,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工业价值。本文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原材料,以交联剂1,4-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BP)和助交联剂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动态硫化制备EPDM/HDPE TPV,探究了BIBP和TAIC的添加量、加工温度、加工时间、流变仪转速、制备方法等因素对EPDM/HDPE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和EPDM/HDPE TPV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BIBP和TAIC添加量均为0.3 wt%,先在120℃、60rpm加工条件下将EPDM与BIBP和TAIC共混4 min制备EPDM母炼胶,然后利用母炼胶与HDPE在180℃、50 rpm的条件下动态硫化10 min制备EPDM/HDPE TPV,由此方法制备的TPV-0.3-0.3力学性能较优异,拉伸强度达14.2MPa,断裂伸长率达675%,硬度为85 A。研究了EPDM与HDPE之间动态硫化反应的发生对两相界面粘结情况的影响。EPDM与HDPE之间的界面张力为7.59 m J/m2,而在最佳交联体系硫化后的EPDM与HDPE之间的界面张力为9.99 m J/m2,交联后的EPDM与HDPE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两相之间结合倾向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通过交联机理分析,在动态硫化过程中,EPDM和HDPE与交联助剂可发生部分共交联反应,促进两相相容性的提高,且微米级橡胶颗粒的形成增加了橡塑两相间的界面面积,弥补了交联EPDM与HDPE之间的结合力下降对力学性能带来的损害,这一点在TPV-0.3-0.3的SEM图中的无相分离的脆断断面和粗糙的拉伸断面中也得到证实。探究了不同加工时间的EPDM/HDPE共混物中橡胶网络结构的变化。在EPDM/HDPE质量比为65/35的情况下,动态硫化开始时是以占总质量大多数的EPDM相为连续相,在BIBP和TAIC的作用下,橡胶相发生交联反应的同时受到剪切。当加工时间为5 min时,TPV样品在热的二甲苯中还不能溶解破碎,表明交联的EPDM还是连续相,未发生相反转。当加工时间为7 min时,所得TPV可在热的二甲苯中破碎,但破碎得到的交联EPDM颗粒较大,表明相反转正在发生。在7 min以后,由于相反转已经发生,此后时间所得的样品在热的二甲苯中浸泡均发生崩解。当加工时间为10 min时,SEM图片显示,在刻蚀后的断面上出现许多粒径约为3μm~5μm的交联橡胶粒子。与EPDM/HDPE直接共混相比,EPDM与HDPE经动态硫化形成的橡胶交联网络提高了橡塑共混物的储能模量和表观黏度,呈现剪切变稀行为,在高频率下的表观粘度与HDPE相近,表明动态硫化有助于加工性能的提高。除此以外橡胶交联网络的形成不利于TPV中分子链的规整排列,相较于EPDM/HDPE简单共混物,TPV-0.3-0.3的结晶度和结晶温度均有所降低,分别为60.8%,109.4℃。
谷子君[7](2020)在《长链支化对EPDM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三元乙丙橡胶(EPDM)饱和的分子主链使其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老化、耐臭氧等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密封条、电线电缆等。本文选用长链支化度不同的EPDM为原料,并对长链支化进行表征。RPA数据表明,长链支化EPDM有更低δ值和更大的支化指数。旋转流变仪测试结果表明,随长链支化度的增加,G’的偏离程度逐渐增加,低频末端区斜率变小。v GP图表明随着长链支化度的增加,δ值和曲线下的面积减小,材料弹性增大。通过调节油含量,在保证硫化胶硬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考察不同含胶率的EPDM混炼胶的加工性能和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填充量的增加,混炼胶的门尼粘度降低、挤出量增多、格林强度变低且硫化速率变慢,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德尔夫特(delft)撕裂强度降低,压缩永久变形增大。和线性EPDM相比,长链支化EPDM混炼胶有较低的门尼粘度、较大的挤出量、较好的加工安全性、较小的格林强度和较低的交联程度,硫化胶有略低的拉伸强度、略低的delft撕裂强度和略大的压缩永久变形。保证其它结构参数相似的情况下,和长链支化度低的EPDM相比,长链支化度高的EPDM混炼胶有较低的门尼粘度、较大的挤出量、较好的加工安全性、较高的格林强度和较高的交联程度,硫化胶有略高的拉伸强度、略高的delft撕裂强度和略小的压缩永久变形。对EPDM而言,虽然第三单体含量增多,胶料有较高交联程度和较快硫化速率,但同时焦烧时间变短,加工安全性变差。本文研究长链支化EPDM对EPDM/iPP TPV(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动态硫化过程中,交联密度会影响橡胶相粒径大小。和线性EPDM相比,长链支化EPDM有较低的分子量和较宽的分子量分布,与iPP共混后,橡胶相的交联密度较低、粒径尺寸较大,共混物有较差加工流动性、较低拉伸强度、较短的断裂伸长率、较大的拉伸永久变形和较低的弹性。和长链支化度较低的EPDM/iPP TPV相比,长链支化度高的EPDM/iPP TPV橡胶相有更高的交联密度,更小的粒径,对应的其共混物有更好的加工流动性、更大的拉伸强度、更小的拉伸永久变形和更高的弹性。
张政[8](2020)在《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新型聚烯烃弹性体SEBS及聚丙烯(PP)为研究对象,以过氧化物1,3(1,4)一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BP)/硫磺(S)为硫化体系,通过动态硫化法制备新型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SEBS/PP TPVs,并探究了加工温度、转子转速、共混时间、橡塑比等加工工艺,环烷油和石蜡油软化剂体系,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炭黑和白炭黑填充补强体系对材料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流变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对SEBS/PP TPVs体系加工工艺探究发现,材料拉伸强度随加工温度升高与动态硫化共混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随转子转速增加逐渐上升,断裂伸长率随加工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增加,随动态硫化共混时间延迟逐渐增加,撕裂强度随加工温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转子转速增加及动态硫化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综合考虑SEBS/PP TPVs的各项性能,确定加工温度为180℃,转子转速100 r·min-1,动态硫化共混时间4 min。通过探究交联剂BIBP用量对体系力学性能及连续相PP的结晶度影响发现,与简单共混物相比,经过动态硫化后,SEBS/PP TPVs拉伸曲线出现明显弹性拉伸,且随交联剂BIBP用量增加,体系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逐渐下降。相对于助交联剂TAIC,助交联剂S更适用于SEBS/PP TPVs体系,当BIBP用量为2 phr时,体系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经热性能分析,随交联剂BIBP用量增加,体系中PP熔点Tm与熔融热焓ΔHm逐渐降低,体系结晶度略有降低,从SEM图像中,与简单共混物对比,可明显观察到经动态硫化后,体系发生相转变,形成“海-岛”结构。为改善体系的硬度及物料的流动性,选用环烷油和石蜡油作为增塑剂,探究软化剂种类与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向SEBS/PP TPVs体系中加入软化剂,体系的粘度迅速降低,平衡转矩显着下降,有效改善其加工流动性,体系硬度也明显降低。经热性能分析,软化剂用量增多,体系中PP的熔点向低温移动,且结晶度降低。综合比较环烷油体系与石蜡油体系的力学性能、回弹性与耐热氧老化性能,SEBS/PP/石蜡油体系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将无机填料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及有机填料炭黑、白炭黑作为填充补强体系对SEBS/PP TPVs体系综合性能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对于SEBS/PP/无机填料TPVs体系,随填料份数增加,体系平衡转矩、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逐渐降低,硬度逐渐升高;对于SEBS/PP/有机填料体系,随填料份数增加,体系平衡转矩撕裂强度逐渐上升,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硬度逐渐上升,且增幅高于无机填料体系。对高岭土、碳酸钙、云母粉、炭黑N330、白炭黑五种填料体系耐热氧老化性、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比较发现,白炭黑体系与云母粉体系老化前后性能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良好的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
勾锐[9](2019)在《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流变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木质基剩余物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木质剩余物和造纸废液两个方面。由于木质剩余物具有更多木材的属性,其应用相对较为广泛;而对于造纸废液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中提取和改性木质素方面。本文从造纸废液中提取木质素磺酸铵(AL)作为主要材料,结合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聚丙烯(PP),采用动态硫化工艺,制备出一种新型材料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探讨了各因素对这种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以EPDM用量为固定值,以AL用量和PP用量为变量,讨论了主料用量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过氧化物(DCP)、硫磺(S)和酚醛树脂(Sp1045)三种硫化体系下,硫化剂用量、促进剂用量、挤出温度和转子速率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木粉对材料的增强作用以及环烷油对材料内部分散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主料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AL作为补强剂存在于混合体系之中,当AL用量由50份增加到100份时,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弹性模量、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都有显着升高,当AL用量从100份升高到150份时,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整体上增加不显着,拉伸强度降低,但弹性模量增加仍然显着,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随PP用量的增加而升高,随AL用量的增加而降低;EPDM作为橡胶相存在于混合体系之中,随着EPDM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弹性和粘度增加,强度降低,橡胶特征越来越明显,PP作为塑料相存在于混合体系之中,随着PP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弹性和粘度降低,强度和结晶度增加,塑料特征越来越明显。(2)挤出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挤出工艺包括挤出温度和转子速率两个内容。研究发现,三种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性能随挤出温度变化的规律是一致的。当挤出温度为18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均达到最佳值;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均随挤出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受挤出温度的影响不显着。而三种硫化体系下,转子速率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却各不相同,DCP硫化体系下,当转子速率为100r/min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S硫化体系下,转子速率为150r/min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转子速率为50r/min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在DCP硫化体系和S硫化体系下,随着转子速率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升高,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粘度和模量是随着转子速率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的,在转子速率为150r/min时,复合材料的粘度和模量最高。三种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都随转子速率的增加而降低。(3)硫化剂和促进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当DCP用量为2份,TAIC用量为1.5份,S用量为2份,TBSI用量为2份,PR用量为12份,Sncl2用量为2份时,所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在DCP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随DCP用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随TAIC用量的增加而升高,DCP用量为3份时最低,DCP用量为4份时最高,TAIC用量为0.5份时最低,TAIC用量为1.5份时最高。在硫磺硫化体系和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对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影响不显着。三种硫化体系下,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对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影响均不显着。(4)不同硫化体系间的比较研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的最优,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下的次之,硫磺硫化体系下的最差,但三者差异不显着;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是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下的最高,硫磺硫化体系下的次之,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的最低,其中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下复合材料的粘度和模量与其它两个硫化体系下的差异显着;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是硫磺硫化体系最高,过氧化物硫化体系次之,酚醛树脂硫化体系最低,三者差异不显着。(5)木粉对材料的增强机理研究本文研究表明,木粉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显着。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先随木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木粉用量为60份时达到最大值,当木粉用量为90份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复合材料的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均随木粉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受木粉用量的影响不显着。(6)环烷油对材料分散性能的影响环烷油对材料性能影响显着,随着环烷油用量的增加,混合体系的黏度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储存模量、损耗模量、复数黏度和结晶度均降低。当环烷油用量为10份时,橡胶颗粒最小,材料内部的分散性能最好,当环烷油用量增加到20份时,橡胶径粒开始增大,分散也不均匀,当环烷油用量为30份时,橡胶径粒继续增大,分散也更不均匀。
王渴[10](2016)在《动态硫化法制备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文中指出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是通过动态硫化技术制备的一类特殊的热塑性弹性体,既具备橡胶常温下的高弹性,又具备热塑性塑料高温下的加工特性。近年来,TPV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了三种热塑性弹性体,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丙烯酸酯橡胶(ACM)/聚氯乙烯(PVC)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加工性能、耐油性能、耐老化性能、扫描电镜(SEM)和热失重分析(TGA)等测试结果表明:当以3撑硫化剂为硫化体系,硫化剂含量为2.0phr,橡塑比为70/30时制备的TPV,其综合性能最佳。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聚丙烯(PP)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加工性能、耐老化性能、SEM和TGA等测试结果表明:当以硫黄为硫化体系,硫化剂含量为1.5 phr,橡塑比为80/20时制备的TPV,其综合性能最佳。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结果表明:SBS的加入,促使PP的p晶型向a晶型转变,提高了PP的结晶温度,降低了PP的熔融温度。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马来酸酐接枝三元乙丙橡胶(EPDM-g-MAH)/聚酰胺(PA)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加工性能、耐老化性能、SEM和TGA等测试结果表明:当以酚醛树脂2402为硫化体系,硫化剂含量为2.0 phr,橡塑比为80/20时制备的TPV,其综合性能最佳。XRD和DSC测试结果表明:EPDM-g-MAH的加入,促使PA6的γ晶型向α晶型转变,降低了PA6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
二、动态硫化型热塑性弹性体EPDM/PP的发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硫化型热塑性弹性体EPDM/PP的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2.1 热塑性弹性体 |
1.2.2 热塑性硫化橡胶 |
1.2.3 动态硫化技术 |
1.3 TPV微观相态研究进展 |
1.3.1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形成机理 |
1.3.2 在动态硫化过程中TPV微相演变发展研究进展 |
1.3.3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
1.3.4 TPV微相结构和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
1.3.5 TPV加工性能与流变行为研究进展 |
1.3.5.1 TPV流变响应表征方法 |
1.3.5.2 TPV流变性能影响因素 |
1.4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动态硫化过程中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
1.5.2 动态硫化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
1.5.3 加工调控EPDM/PP TPV微相结构以及性能优化 |
1.5.4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
1.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橡胶微粒形成机理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2.2.2 样品制备 |
2.2.3 橡塑两相黏度表征 |
2.2.4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
2.2.5 静态硫化曲线 |
2.3 橡胶交联动力学 |
2.4 橡胶相在交联过程中破碎与融并 |
2.5 橡胶微粒形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微相形成的影响因素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3.2.2 橡塑两相界面张力表征 |
3.2.3 橡塑两相表观黏度测试 |
3.2.4 橡塑快慢交联体系设计 |
3.2.5 样品制备与体系设计 |
3.2.6 溶胀法表征交联程度 |
3.2.7 原子力显微镜(AFM) |
3.2.8 样品溶解实验 |
3.3 PP分子量与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的耦合影响 |
3.3.1 橡塑硫化体系的交联动力学 |
3.3.2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的影响 |
3.3.2.1 橡塑硫化体系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
3.3.2.2 变形破碎理论计算EPDM/PH体系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
3.3.2.3 临界毛细管破碎方程计算EPDM/PL体系中的橡胶最小液滴粒径 |
3.3.2.4 橡胶粒子粒径 |
3.3.3 PP分子量和EPDM交联动力学对橡胶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
3.3.3.1 PP分子量的影响 |
3.3.3.2 EPDM交联动力学的影响 |
3.4 分子量和交联动力学耦合影响橡胶粒子及其聚集体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4.2.2 样品制备 |
4.2.3 微相结构表征 |
4.2.3.1 原子力显微镜(AFM) |
4.2.3.2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
4.2.3.3 偏光显微镜(POM) |
4.2.4 傅里叶红外光谱 |
4.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4.2.5.1 拉伸性能测试 |
4.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
4.3 注射成型TPV微相结构和各向异性的响应关系 |
4.3.1 注射成型剪切速率的确定 |
4.3.2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微相结构的影响 |
4.3.2.1 剪切速率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破碎和排列取向的影响 |
4.3.2.2 剪切速率对TPV结晶结构、结晶度的影响 |
4.3.2.3 剪切速率对TPV中PP相取向的影响 |
4.3.3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纳米力学模量各向异性的影响 |
4.3.4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 |
4.3.5 剪切速率对EPDM/PP TPV弹性各向异性的影响 |
4.3.6 EPDM/PP TPV微相结构与各向异性的形成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相态加工调控与性能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5.2.2 样品制备 |
5.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5.2.4 动态振荡应变扫描 |
5.2.5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5.2.5.1 拉伸性能测试 |
5.2.5.2 拉伸与回复测试 |
5.3 强剪切作用和POE界面包覆对TPV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3.1 EPDM纳米粒子聚集体的热力学不稳定现象 |
5.3.2 界面包覆剂的确定 |
5.3.3 POE界面包覆实验验证 |
5.3.4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的影响 |
5.3.5 强剪切与POE界面包覆对TPV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EPDM/PP TPV的微相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响应关系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 |
6.2.2 样品制备 |
6.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6.2.4 流变行为表征 |
6.2.4.1 动态振荡剪切扫描 |
6.2.4.2 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 |
6.2.5 流变方法分析 |
6.2.5.1 拉伸流变与剪切流变 |
6.2.5.2 振荡频率扫描确定松弛时间谱 |
6.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在线性与非线性黏弹性上的响应 |
6.3.1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变化 |
6.3.2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动态黏弹性的响应关系 |
6.3.2.1 非线性黏弹性 |
6.3.2.2 线性黏弹性 |
6.3.3 橡胶纳米粒子聚集体相结构与TPV稳态流变行为的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2)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TPU |
1.1.1 TPU的结构及性质 |
1.1.2 TPU的应用 |
1.2 TPU共混改性技术进展 |
1.2.1 动态硫化技术与热塑性硫化胶(TPV) |
1.2.2 相容剂的作用 |
1.2.3 塑料与TPU的共混 |
1.2.4 弹性体与TPU的共混 |
1.3 聚异丁烯改性TPU |
1.3.1 丁基橡胶结构、性质与种类 |
1.3.2 聚异丁烯改性TPU研究进展 |
1.4 硅橡胶/TPU共混 |
1.4.1 硅橡胶种类、结构与性质 |
1.4.2 硅橡胶/TPU共混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IB/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制备过程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2 力学性能分析 |
2.3.3 蠕变、应力松弛分析 |
2.3.4 共混过程分析 |
2.3.5 微观结构分析 |
2.3.6 流变学分析 |
2.3.7 热行为分析 |
2.3.8 接触角分析 |
2.3.9 热处理分析 |
2.3.10 耐氧化性能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结构分析 |
2.4.2 共混过程 |
2.4.3 力学性能 |
2.4.4 微观结构 |
2.4.5 热行为 |
2.4.6 流变学 |
2.4.7 耐氧化水解性 |
2.4.8 热处理 |
2.4.9 接触角 |
2.5 小结 |
第三章 BIMS离聚体/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制备过程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结构分析 |
3.3.2 离聚体反应过程检测 |
3.3.3 力学性能分析 |
3.3.4 蠕变、应力松弛分析 |
3.3.5 流变学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BIMS离聚体的制备 |
3.4.2 BIMS离聚体结构表征 |
3.4.3 力学性能 |
3.4.4 蠕变、应力松弛 |
3.4.5 流变学 |
3.5 小结 |
第四章 硅橡胶/TPU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制备过程 |
4.3 实验表征方法 |
4.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3.2 力学性能分析 |
4.3.3 应力松弛分析 |
4.3.4 微观结构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结构 |
4.4.2 力学性能 |
4.4.3 应力松弛 |
4.4.4 微观结构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硅橡胶/热塑性聚氨酯共混型TPV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硅橡胶 |
1.1.1 硅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1.2 硅橡胶的分类 |
1.1.3 硅橡胶的配合与加工 |
1.1.3.1 硫化体系 |
1.1.3.2 补强体系 |
1.1.3.3 助剂 |
1.2 热塑性弹性体 |
1.2.1 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
1.2.2 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 |
1.2.3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的结构与性能 |
1.2.4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的应用 |
1.3 动态硫化技术及热塑性硫化胶(TPV) |
1.3.1 TPV的简介 |
1.3.2 TPV的微观相态结构 |
1.3.3 TPV的类型及应用 |
1.3.3.1 通用型TPV材料 |
1.3.3.2 特殊用途型TPV材料 |
1.3.3.3 生物基TPV材料 |
1.3.3.4 TPV基纳米复合材料 |
1.4 TPV性能和微观形态的影响因素 |
1.4.1 制备方法的影响 |
1.4.2 工艺条件的影响 |
1.4.3 橡胶相交联程度的影响 |
1.4.4 橡胶相和塑料相的性质特征的影响 |
1.4.5 橡胶相与塑料相比例的影响 |
1.4.6 体系相容性(增容剂)的影响 |
1.5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动态硫化硅橡胶/热塑性聚氨酯TPV加工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 |
2.1.2 仪器及设备 |
2.1.3 实验配方 |
2.1.4 试样制备 |
2.1.5 分析与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共混温度的影响 |
2.2.1.1 共混温度对TPV平衡转矩的影响 |
2.2.1.2 共混温度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2 共混转速的影响 |
2.2.2.1 共混转速对TPV平衡转矩的影响 |
2.2.2.2 共混转速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3 动态硫化时间的影响 |
2.2.3.1 动态硫化时间对TPV最终转矩的影响 |
2.2.3.2 动态硫化时间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3.3 动态硫化时间对TPV微观形态的影响 |
2.2.4 制备方法的影响 |
2.2.4.1 制备方法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4.2 制备方法对TPV微观形态的影响 |
2.2.4.3 Payne效应 |
2.2.5 模压成型温度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6 橡塑比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硫化硅橡胶/热塑性聚氨酯TPV硫化体系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原材料 |
3.1.2 仪器及设备 |
3.1.3 实验配方 |
3.1.4 试样制备 |
3.1.5 分析与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过氧化物种类及用量对TPV流变性能的影响 |
3.2.2 过氧化物种类及用量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3 过氧化物种类及用量对TPV回弹性能及压缩永久变形的影响 |
3.2.4 过氧化物类型对TPV热稳定性的影响 |
3.2.5 过氧化物种类及用量对TPV微观形态的影响 |
3.2.6 DBPH用量对TPV流动性能的影响 |
3.2.7 助交联剂 |
3.2.7.1 助交联剂对TPV流变性能的影响 |
3.2.7.2 助交联剂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7.3 助交联剂对TPV热稳定性的影响 |
3.2.7.4 助交联剂对TPV微观形态的影响 |
3.2.8 二段硫化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硫化硅橡胶/热塑性聚氨酯TPV相容体系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原材料 |
4.1.2 仪器及设备 |
4.1.3 实验配方 |
4.1.4 试样制备 |
4.1.5 分析与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相容剂种类及用量对TPV流变性能的影响 |
4.2.2 相容剂种类及用量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3 相容剂种类及用量对TPV回弹性能的影响 |
4.2.4 相容剂种类及用量对TPV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
4.2.5 相容剂种类对TPV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6 DMA表征TPV的相容性 |
4.2.6.1 相容剂的种类对TPV相容性的影响 |
4.2.6.2 相容剂的用量对TPV相容性的影响 |
4.2.7 相容剂种类及用量对TPV微观形态的影响 |
4.2.7.1 相容剂的种类对TPV微观形态的影响 |
4.2.7.2 相容剂的用量对TPV微观形态的影响 |
4.2.8 TPV的重复加工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热塑性动态硫化硅橡胶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热塑性弹性体 |
1.1.1 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发展历程 |
1.1.2 TPV的类型 |
1.1.3 TPV的应用 |
1.1.4 热塑性动态硫化硅橡胶的性能及分类 |
1.2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
1.2.1 TPU的制备 |
1.2.2 TPU的结构 |
1.2.3 TPU的应用 |
1.3 硅橡胶简介 |
1.3.1 硅橡胶的分类 |
1.3.2 硅橡胶的性质 |
1.3.3 硅橡胶的应用 |
1.4 功能化填料的研究进展 |
1.4.1 导电填料的种类 |
1.4.2 阻燃填料的种类及阻燃机理 |
1.5 研究课题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的目的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动态硫化法制备热塑性塑料/有机硅橡胶共混物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2 热塑性动态硫化橡塑共混物的制备 |
2.1.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不同基体动态硫化共混物力学性能 |
2.2.2 不同基体动态硫化共混物微观形貌 |
2.2.3 不同基体动态硫化共混物静态水接触角 |
2.2.4 不同基体动态硫化共混物的热性能 |
2.3 结论 |
第3章 动态硫化法制备TPU/硅橡胶热塑性弹性体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材料及设备 |
3.1.2 热塑性动态硫化硅橡胶弹性体的制备 |
3.1.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基料比对TPSiV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2 不同硅橡胶对TPSiV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3 不同TPU对 TPSiV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4 不同加工温度对TPSiV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5 不同交联剂用量对TPSiV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6 不同基料比TPSiV的热性能 |
3.2.7 TPSiV的微观形貌 |
3.3 结论 |
第4章 相容剂的合成及其对TPSiV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1.2 相容剂的合成 |
4.1.3 实验原理 |
4.1.4 TPSiV的制备 |
4.1.5 测试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红外分析 |
4.2.2 扩链下制备的相容剂对TPSiV性能的影响 |
4.2.3 无扩链剂下制备相容剂对TPSiV性能的影响 |
4.2.4 不同相容剂SPU4-4 用量对TPSiV性能的影响 |
4.2.5 不同种相容剂对TPSiV微观形态的影响 |
4.3 结论 |
第5章 导电TPSiV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5.1.2 试样的制备 |
5.1.3 性能测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导电TPSiV电性能分析 |
5.2.2 导电TPSiV力学性能分析 |
5.2.3 导电TPSiV耐热性能分析 |
5.2.4 导电TPSiV微观形态分析 |
5.3 结论 |
第6章 阻燃TPSiV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6.1.2 试样的制备 |
6.1.3 性能测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阻燃TPSiV阻燃性能分析 |
6.2.2 阻燃TPSiV力学性能分析 |
6.2.3 阻燃TPSiV耐热性分析 |
6.2.4 阻燃TPSiV微观形貌分析 |
6.3 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生物基PLA/ENR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生物基材料 |
1.2 热塑性硫化橡胶 |
1.2.1 热塑性硫化橡胶概述 |
1.2.2 TPV的硫化体系 |
1.2.3 TPV的分类 |
1.2.4 TPV的相结构 |
1.2.4.1 “海-岛”结构 |
1.2.4.2 “核-壳”结构 |
1.2.4.3 双连续结构 |
1.3 生物基TPV |
1.4 纳米材料填充TPV研究 |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2 加工工艺对PLA/ENR TPV微观结构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2.2.2 样品制备 |
2.2.3 测试与表征 |
2.2.3.1 PLA和 ENR黏度测试 |
2.2.3.2 表观交联度密度测试 |
2.2.3.3 扫描电镜(SEM) |
2.2.3.4 热失重(TGA)分析 |
2.2.3.5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加工扭矩分析 |
2.3.2 加工温度对扭矩及Vr的影响 |
2.3.3 动态硫化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变 |
2.3.4 PLA在加工过程中的分子量变化 |
2.3.5 PLA和 ENR接枝反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橡塑比对PLA/ENR TPV性能及结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3.2.2 样品制备 |
3.2.3 测试与表征 |
3.2.3.1 透射电镜(TEM) |
3.2.3.2 热失重(TGA)分析 |
3.2.3.3 压缩永久形变测试 |
3.2.3.4 拉伸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橡塑比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2 橡塑比对压缩永久形变的影响 |
3.3.3 橡塑比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4 橡塑比对相态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CNC增强PLA/ENR TPV体系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4.2.2 样品制备 |
4.2.2.1 溶液浇铸法制备PLA/ENR/CNC TPV |
4.2.2.2 硅烷偶联剂法制备PLA/ENR/CNC TPV |
4.2.3 测试与表征 |
4.2.3.1 扫描电镜(SEM) |
4.2.3.2 拉伸性能测试 |
4.2.3.3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
4.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4.2.3.5 元素能谱分析(EDS) |
4.2.3.6 流变行为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溶剂浇铸法PLA/ENR/CNC TPV结构及性能研究 |
4.3.1.1 力学性能分析 |
4.3.1.2 DSC分析 |
4.3.1.3 相态结构分析 |
4.3.1.4 流变行为分析 |
4.3.2 偶联剂改性法PLA/ENR/CNC TPV性能研究 |
4.3.2.1 CNC表面烷基化处理分析 |
4.3.2.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4.3.2.3 表面元素能谱分析 |
4.3.2.4 力学性能分析 |
4.3.2.5 流变行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三元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热塑性弹性体简介 |
1.2.1 热塑性弹性体种类 |
1.2.2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史 |
1.3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性能影响因素 |
1.3.1 加工工艺 |
1.3.2 配方因素 |
1.3.3 其他影响因素 |
1.4 EPDM基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现状 |
1.4.1 EPDM基 TPV种类 |
1.4.2 TPV应用范围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EPDM/HDPE TPV制备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样品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PDM/HDPE硫化过程和交联剂的影响 |
2.3.2 加工工艺 |
2.3.3 制备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PDM/HDPE TPV微观形貌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样品制备 |
3.2.3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EPDM/HDPE TPV的微观形貌发展历程 |
3.3.2 EPDM/HDPE TPV的微观形貌结构分析 |
3.3.3 EPDM/HDPE TPV的流变性能分析 |
3.3.4 EPDM/HDPE TPV的结晶性能分析 |
3.3.5 EPDM/HDPE TPV的热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长链支化对EPDM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元乙丙橡胶概述 |
1.1.1 三元乙丙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
1.1.2 三元乙丙橡胶的应用现状 |
1.1.3 三元乙丙橡胶的发展状况 |
1.2 长链支化聚合物 |
1.2.1 长链支化聚乙烯概述 |
1.2.2 长链支化聚丙烯概述 |
1.2.3 长链支化聚合物的特点 |
1.2.4 长链支化聚乙烯、聚丙烯的表征 |
1.3 长链支化EPDM |
1.3.1 长链支化EPDM合成机理 |
1.3.2 长链支化EPDM研究进展 |
1.3.3 可控长链支化EPDM与传统EPDM的差异 |
1.3.4 可控长链支化EPDM的应用优势 |
1.3.5 长链支化EPDM的表征 |
1.4 EPDM的并用 |
1.4.1 长链支化POE与 EPDM并用 |
1.4.2 长链支化PP与 EPDM并用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长链支化EPDM和线性EPDM纯胶加工性能的表征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材料 |
2.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2.2.3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长链支化对 EPDM 纯胶弹性的影响 |
2.3.2 长链支化对 EPDM 支化指数的影响 |
2.3.3 长链支化对 EPDM 储能模量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链支化EPDM混炼胶的加工性能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原材料 |
3.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3.2.3 实验基本配方(质量份) |
3.2.4 试样制备 |
3.2.5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EPDM生胶的加工性能表征 |
3.3.2 EPDM混炼胶的加工性能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链支化EPDM的物理机械性能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原料 |
4.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4.2.3 实验基本配方(质量份) |
4.2.4 试样制备 |
4.2.5 分析与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长链支化EPDM和线性EPDM的物理机械性能对比 |
4.3.2 长链支化对EPDM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链支化对EPDM/iPP TPV加工性能和物理性能影响 |
5.1 概述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实验原材料 |
5.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5.2.3 实验基本配方(质量份) |
5.2.4 试样制备 |
5.2.5 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EPDM/PP TPV微观结构的测试 |
5.3.2 EPDM/PP TPV加工性能的测试 |
5.3.3 EPDM/PP TPV力学性能的测试 |
5.3.4 EPDM/PP TPV弹性的测试 |
5.3.5 EPDM/PP TPV可重复加工性能的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热塑性弹性体 |
1.2.1 热塑性弹性体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1.2.2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特点 |
1.2.3 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 |
1.2.4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
1.3 SEBS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特征 |
1.3.1 SEBS弹性体的基本结构 |
1.3.2 SEBS弹性体的主要性能 |
1.3.3 SEBS的应用 |
1.3.4 SEBS的接枝改性 |
1.3.5 SEBS的共混改性 |
1.4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
1.4.1 TPV的应用及发展 |
1.4.2 TPV的相态结构 |
1.4.3 TPV的制备方法与设备 |
1.4.4 TPV的类型 |
1.4.5 影响TPV性能的主要因素 |
1.4.6 Haake转矩流变仪 |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前景展望 |
第二章 动态硫化SEBS/PP体系加工工艺确定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 |
2.1.2 原材料SEBS、PP的物料参数 |
2.1.3 仪器设备 |
2.1.4 试样制备 |
2.1.5 分析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加工温度的影响 |
2.2.2 转子转速的影响 |
2.2.3 动态硫化共混时间的影响 |
2.2.4 橡塑比的影响 |
2.2.5 SEBS分子结构的影响 |
2.2.6 硫磺加入顺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硫化体系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1.3 试样制备 |
3.1.4 分析测试 |
3.2 SEBS化学交联机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平衡转矩的影响 |
3.3.2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3.3.3 过氧化物用量对体系PP结晶的影响 |
3.3.4 SEBS/PP动态硫化体系形态结构 |
3.3.5 助交联剂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软化体系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材料 |
4.1.2 仪器设备 |
4.1.3 试样制备 |
4.1.4 分析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平衡转矩的影响 |
4.2.2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3 软化剂用量对SEBS/PP TPV流变性能的影响 |
4.2.4 软化剂用量对PP结晶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硫化SEBS/PP TPV填充补强体系的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材料 |
5.1.2 仪器设备 |
5.1.3 试样制备 |
5.1.4 分析测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动态硫化SEBS/PP/无机填料体系 |
5.2.2 动态硫化SEBS/PP/有机填料体系 |
5.2.3 不同填料耐老化性能比较 |
5.2.4 不同填料回弹性与耐压缩永久变形性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流变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质基剩余物 |
1.1.1 造纸废液 |
1.1.2 木质素磺酸盐 |
1.2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 |
1.3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 |
1.3.1 动态硫化的概念及发展 |
1.3.2 TPV的微观形态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
1.3.3 TPV的制备 |
1.3.4 TPV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
1.3.5 TPV的应用 |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思路 |
1.4.2 选题意义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1.4.4 创新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木质素磺酸铵的制备 |
2.3.2 EPDM/PP/AL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3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
2.3.4 流变性能测试 |
2.3.5 结晶行为测试 |
2.3.6 样品表征 |
2.3.7 化学组份分析 |
3 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下各因素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 各因素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3.1.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3.1.3 AL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1.4 P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1.5 DC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1.6 TAIC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2 各因素对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3.2.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3.2.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3.2.3 AL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2.4 P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2.5 DC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2.6 TAIC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3 各因素对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 |
3.3.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3.3.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3.3.3 AL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3.4 P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3.5 DCP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3.6 TAIC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3.4 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结合机理 |
3.4.1 不同挤出温度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2 不同转子速率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3 不同AL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4 不同PP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5 不同DCP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3.4.6 不同TAIC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硫磺硫化体系下各因素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各因素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4.1.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4.1.3 硫磺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1.4 TBSI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2 各因素对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4.2.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4.2.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4.2.3 硫磺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2.4 TBSI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3 各因素对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 |
4.3.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4.3.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4.3.3 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4.4 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结合机理 |
4.4.1 不同挤出温度下材料机理分析 |
4.4.2 不同转子速率下材料机理分析 |
4.4.3 不同硫磺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4.4.4 不同TBSI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酚醛树脂硫化体系下各因素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1 各因素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5.1.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5.1.3 酚醛树脂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1.4 氯化亚锡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2 各因素对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5.2.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5.2.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5.2.3 酚醛树脂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2.4 氯化亚锡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3 各因素对材料界面结合的影响 |
5.3.1 挤出温度对材料的影响 |
5.3.2 转子速率对材料的影响 |
5.3.3 硫化剂和促进剂用量对材料的影响 |
5.4 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结合机理 |
5.4.1 不同挤出温度下材料机理分析 |
5.4.2 不同转子速率下材料机理分析 |
5.4.3 不同酚醛树脂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5.4.4 不同氯化亚锡用量下材料机理分析 |
5.5 不同硫化体系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比 |
5.5.1 物理力学性能 |
5.5.2 流变性能 |
5.5.3 结晶行为 |
5.6 本章小结 |
6 木粉用量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增强作用 |
6.1 木粉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6.1.1 物理力学性能 |
6.1.2 流变性能 |
6.1.3 界面结合 |
6.2 木粉与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结合机理 |
6.2.1 物理分析 |
6.2.2 化学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环烷油用量对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7.1 环烷油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7.1.1 物理力学性能 |
7.1.2 流变性能 |
7.1.3 界面结合 |
7.2 环烷油与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结合机理 |
7.2.1 物理分析 |
7.2.2 化学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10)动态硫化法制备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热塑性弹性体 |
1.2.1 热塑性弹性体的定义 |
1.2.2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特点 |
1.2.3 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及分类 |
1.3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
1.3.1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定义 |
1.3.2 动态硫化技术的发展历史 |
1.3.3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技术 |
1.3.4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应用领域 |
1.3.5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现状及及发展前景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动态硫化ACM/PVC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样品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力学性能 |
2.3.2 耐油性能 |
2.3.3 老化性能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5 热重(TGA)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力学性能 |
2.4.2 平衡扭矩 |
2.4.3 耐油性能 |
2.4.4 老化性能 |
2.4.5 形貌分析 |
2.4.6 热稳定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硫化SBS/PP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样品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力学性能 |
3.3.2 老化性能 |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4 X射线衍射(XRD) |
3.3.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3.3.6 热重(TGA)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力学性能 |
3.4.2 平衡扭矩 |
3.4.3 老化性能 |
3.4.4 形貌分析 |
3.4.5 晶体结构分析 |
3.4.6 结晶与熔融行为 |
3.4.7 热稳定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硫化EPDM-g-MAH/PA6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样品制备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力学性能 |
4.3.2 老化性能 |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4.3.4 X射线衍射(XRD) |
4.3.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4.3.6 热重(TGA)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力学性能 |
4.4.2 平衡扭矩 |
4.4.3 老化性能 |
4.4.4 形貌分析 |
4.4.5 晶体结构分析 |
4.4.6 结晶与熔融行为 |
4.4.7 热稳定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动态硫化型热塑性弹性体EPDM/PP的发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烯烃热塑性硫化橡胶的微相结构与性能调控及流变行为研究[D]. 李尚清.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TPU基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 贾继祥.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3]硅橡胶/热塑性聚氨酯共混型TPV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崔子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热塑性动态硫化硅橡胶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D]. 陈阳.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5]生物基PLA/ENR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研究[D]. 郑铭焕.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6]三元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世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长链支化对EPDM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D]. 谷子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SEBS/PP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探究[D]. 张政.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木质基EPDM/PP复合材料的流变及力学性能研究[D]. 勾锐.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动态硫化法制备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D]. 王渴.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