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缨小蜂对颜色的选择性和粘卡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秀[1](2021)在《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其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枸杞红瘿蚊Gephyraulus lycantha Jiao&Kolesik是宁夏枸杞的主要成灾害虫,以幼虫为害枸杞花蕾,致使花蕾畸形膨大,形成灯笼状虫瘿,造成枸杞减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eorymus jaapiellae Yanget Chen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是目前控制枸杞红瘿蚊种群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枸杞红瘿蚊是典型的致瘿昆虫,而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能够准确地搜寻并寄生隐蔽在虫瘿内的枸杞红瘿蚊幼虫,那么,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是如何在复杂的植物生境中精准地寻找、定位、识别和寄生枸杞红瘿蚊幼虫?该寄生蜂与枸杞红瘿蚊之间是否存在能够指引寄生蜂定位寄主的化学信号物质?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分析了该寄生蜂对不同发育阶段虫瘿的选择偏好,探讨影响寄生蜂寄主选择的主要因素,初步明确了寄生蜂寄主识别的物质基础和感受器结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发现枸杞红瘿蚊天敌新种——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通过对我国枸杞各大产区枸杞红瘿蚊天敌群落调查,首次发现枸杞红瘿蚊一种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枸杞红瘿蚊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天敌资源。该寄生蜂由中国林业科学院杨忠岐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君研究员共同定名为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orymus jaapiellae Yang et Chen,隶属于膜翅目、长尾小蜂科,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2.明确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优势寄生蜂,在不同枸杞种植园内的寄生率存在差异枸杞红瘿蚊虫瘿内主要包含4类昆虫:致瘿昆虫枸杞红瘿蚊,枸杞红瘿蚊的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及重寄生蜂。寄生蜂有12种,分别是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jaapiellae,枸杞瘿蚊金小蜂Pteromalus janssoni,枸杞瘿蚊黄色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calvus以及9种未鉴定种。其中,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新种,种群数量占所有寄生蜂的99%以上,为枸杞红瘿蚊的优势寄生蜂。该寄生蜂在不同枸杞园内寄生率差异较大,废弃枸杞园寄生率最高,可达64%-77%;有机种植园次之,为14%-70%,常规种植园寄生率最低,为10%-39%,化学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寄生率。3.系统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生物学特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幼虫共有5个龄期,以成熟幼虫(占比76%)或蛹(占比24%)在枸杞红瘿蚊虫瘿内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约18.2 d。补充营养可显着延长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成蜂的寿命,补充10%蔗糖水的雌雄蜂寿命最长,平均寿命分别为25.2d和15.4d。产卵后雌蜂寿命显着降低,最长寿命仅为不产卵雌蜂的1/2。该蜂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产雄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无显着差异。雌蜂羽化后需经过约1.9d达到性成熟并开始产卵,3日龄雌蜂的日产卵量最高,平均为3.2粒/日。一头雌蜂一生平均可产卵17.2粒。每个虫瘿内的卵粒数为1-2粒。自然状态下,雌雄性比接近2: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枸杞红瘿蚊幼虫的寄生具有可持续性。寄生蜂幼虫在虫瘿内孵化后,首先以口器麻痹虫瘿内的部分枸杞红瘿蚊幼虫,再逐一吸取寄主体液。未被麻痹的红瘿蚊幼虫能够顺利完成生长发育并离开虫瘿,从而保证种群延续。4.明确了寄主龄期以及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自身的日龄、营养状况、交配与否和学习经历对其寄主选择具有显着影响根据枸杞红瘿蚊幼虫的发育情况,可将虫瘿分为卵期虫瘿(成虫产卵后1 d),幼嫩虫瘿(成虫产卵后5-8 d)和成熟虫瘿(成虫产卵后9d及以上)3个发育阶段。无论是限制选择还是自由选择,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在幼嫩虫瘿上的刺探数和产卵量都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1),选择偏好系数CN=0.56±0.38,与CN=0之间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的选择偏好说明了该寄生蜂卵和幼虫的生长发育与枸杞红瘿蚊幼虫及其虫瘿的生长发育,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高度一致性。幼嫩虫瘿期,瘿内红瘿蚊幼虫开始取食子房,致使子房基部缢缩,与花冠间形成空腔,为寄生蜂提供了生活空间。寄生蜂选择幼嫩虫瘿产卵,根据寄生蜂卵的发育历期(2-4 d)以及枸杞红瘿蚊幼嫩幼虫发育成熟并离瘿的发育历期(3-6 d)推算,可保证寄生蜂幼虫在枸杞红瘿蚊幼虫老熟离开虫瘿之前孵化并完成寄生,从而获得其自身发育所需食物。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日龄等自身发育状况均显着影响其对枸杞红瘿蚊虫瘿的选择和寄生。其中,不同日龄的寄生蜂在虫瘿上的刺探和产卵数量存在显着差异,5日龄雌蜂的刺探数显着高于其他日龄,但9日龄雌蜂产卵数则达最高值;补充营养对寄生蜂的产卵寄生率也有显着影响,饲喂10%蜂蜜水和10%蔗糖水的雌蜂,其有效产卵率基本相当,均显着高于饲喂清水和饥饿对照组(P<0.01);交配与否对寄生蜂虫瘿刺探数的影响不大,但交尾雌蜂的产卵量显着低于不交尾雌蜂的产卵量(P<0.01);学习经历会减少雌蜂对寄主的刺探次数,但会显着提高雌蜂的有效产卵率(P<0.01)。5.明确了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挥发物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寄主识别有显着的指示作用以枸杞健康花蕾作为刺探基质,发现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挥发物较成熟虫瘿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刺探行为具有更强烈的刺激作用(P<0.01)。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与枸杞健康花蕾相比,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雌蜂显着趋向于受害虫瘿(P<0.05),尤其以幼嫩虫瘿对孕卵雌蜂具有更显着的吸引作用(P<0.001),其中有95%的寄生蜂选择幼嫩虫瘿,仅有5%的寄生蜂选择健康花蕾。采用固相顶空吸附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采用挥发物,GC-M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虫瘿与健康花蕾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其明显地分为3组。环己酮、2,3,5,8-四甲基癸烷、苯甲醛和6-乙基-2甲基-辛烷是枸杞花蕾受害后新出现的物质,这些物质是幼嫩虫瘿的主要物质,但在成熟虫瘿和健康花蕾中含量较少甚至缺失。从幼嫩虫瘿、成熟虫瘿和健康花蕾中共检测出20种化合物能够引起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雌蜂产生持续的触角电位反应。其中,苯甲醇仅存在于虫瘿内,且仅在幼嫩虫瘿挥发物中引起了寄生蜂的触角电位反应,而健康花蕾挥发物中能够引起寄生蜂触角电位反应的2-丁基-1-辛醇和间二甲苯在虫瘿挥发物中缺失或者含量较低。6.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和产卵器上感受器的种类、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首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和产卵器上的感器的形态、分布和数量进行了鉴定、描述和功能推测。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环状节和鞭节组成。该寄生蜂触角上共有9种感受器类型,包括3种毛状感器、1种锥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板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和1种钟形感器。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和形态没有差异,但在数量和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产卵器上共发现6种感受器,产卵针上的感器类型为的1种毛形感器和2种钟形感器,产卵鞘上为2种毛形感器和1种锥形感器。
朱杨[2](2020)在《六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毒力和亚致死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分布极为广泛,田间捕食量大,对蚜虫、螨类、叶蝉、蚧壳虫等多种害虫的田间发生量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且室内饲养比较简单,药的合本理研使究可脲大、啶量虫繁脒殖、,虫有酰着肼广用通和过天玻敌璃、昆管虫药的膜保法护测提得供虫理螨论腈基、丁础醚。脲阔噻的虫应啉用六前种景农。药本对研中究华通通过草药蛉膜、联苯菊酯的法毒测力定和了亚、噻虫啉和啶虫联致苯死菊效酯应、虫,可螨0脒等五种为腈指、丁导醚农?—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急性毒性,LC50值分别为1.02mg/L、7.85mg/L、39.72mg/L、91.81mg/L和165.43mg/L。本研究未测得虫酰肼的毒力,表明虫酰肼对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非常低。测得联苯菊酯等六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风险大小依次为:虫螨腈>丁醚脲>噻虫啉>联苯菊酯>啶虫脒>虫酰肼,其中,虫螨腈、丁醚脲属于极高风险,噻虫啉、联苯菊酯属于中等风险,啶虫脒、虫酰肼属于低风险。在亚致死效应方面,联苯菊酯、虫螨腈、丁醚脲、啶虫脒、虫酰肼、噻虫啉亚致死浓度LC25对幼虫历期、化蛹率、蛹期、羽化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抑制了中华通草蛉幼虫的生长发育。其中虫螨腈处理下幼虫发育时间延长1.37 d,与对照相比显着延长,而对变态发育影响较小,抑制率为3.41%;啶虫脒处理下幼虫发育时间无变化,对变态发育影响较大,抑制率达到了33.56%,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该两种药剂作用形成明显的对比,这可能与其致毒机理有关。虫酰肼对中华通草蛉风险低,亚致死浓度下对中华通草蛉的影响也较小。
王路伟[3](2019)在《有色地膜对蒜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和大蒜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蒜是我国重要的特色蔬菜,山东省是我国大蒜的主要产区之一,在大蒜的种植过程中受害虫为害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大蒜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地膜覆盖在多种作物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透明地膜的应用最为广泛。有色地膜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不同作物适用的色膜种类不同,不同色膜对不同种类害虫的发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研究了6种不同颜色地膜对大蒜主要害虫的发生和大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用于蒜田应用的防虫、增产的有色地膜,为实现蒜田害虫绿色防控,为大蒜提质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评价了秋蒜田覆盖特制地膜、银黑色、蓝色、绿色、黑色、透明6种颜色的地膜对大蒜主要地上害虫葱蚜和葱蓟马发生的影响。发现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均能明显减轻葱蚜和葱蓟马的发生;覆盖蓝色地膜和绿色地膜却显着增加了葱蚜和葱蓟马的数量;覆盖黑色地膜对葱蚜和葱蓟马发生量无显着影响。与覆盖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的蒜田葱蚜的数量分别降低了50.8%和49.8%,葱蓟马的数量分别降低了58.3%和52.2%;而覆盖蓝色地膜和绿色地膜葱蚜的数量分别增加了57.3%和63.2%,葱蓟马的数量分别增加了36.2%和37.7%。在春蒜田覆盖6种颜色的地膜对葱蚜和葱蓟马发生的影响趋势与秋蒜田基本一致。2.研究评价了秋蒜田覆盖6种颜色地膜对大蒜地下害虫葱蝇和韭菜迟眼蕈蚊发生的影响。发现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能明显减轻蒜蛆和韭蛆的发生和为害,以特制地膜影响更为显着;黑色地膜显着增加了韭蛆的数量,蒜蛆的数量增加次之;蓝色地膜和绿色地膜仅显着增加了蒜蛆的数量,而对韭蛆数量无显着影响。与覆盖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的蒜田蒜蛆的数量分别降低了58.0%和35.2%,韭蛆的数量分别降低了60.8%和46.8%;覆盖黑色地膜的蒜田蒜蛆和韭蛆的数量分别增加了37.5%和179.6%;覆盖蓝色地膜和绿色地膜的蒜田蒜蛆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43.2%和114.8%。在春蒜田覆盖6种颜色的地膜对韭蛆发生的影响趋势同秋蒜田一致。3.通过室内成虫选择试验发现,葱蚜、韭菜迟眼蕈蚊和葱蝇对覆盖不同颜色地膜的大蒜选择性的差异,是导致田间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均显着降低了葱蚜、韭蛆和蒜蛆成虫对大蒜植株的选择性,与透明地膜相比,葱蚜分别降低了15.9%、17.2%,韭蛆分别降低了61.9%、63.7%,蒜蛆分别降低了70.3%、65.7%。覆盖蓝色地膜增强了葱蚜和蒜蛆成虫对大蒜植株的选择性,与透明地膜相比,分别增加了41.6%、44.7%;而覆盖绿色地膜增强了葱蚜对大蒜植株的选择性,增强了33.5%;覆盖黑色地膜增强了韭蛆成虫对大蒜植株的选择性,增强了20.1%。4.研究评价了蒜田覆盖6种颜色地膜对大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秋蒜田覆盖5种有色地膜与覆盖透明地膜相比,50%出苗时间均延后1d左右。在大蒜苗期、鳞芽花芽分化期和蒜薹伸长期对大蒜生长指标调查发现,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蓝色地膜均显着促进大蒜的生长,在秋蒜的蒜薹伸长期,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的大蒜株高、假茎粗和植株鲜重分别增加了2.3%、11.9%和9.5%;覆盖蓝色地膜的大蒜假茎粗和植株鲜重分别增加了3.0%和7.8%。覆盖黑色地膜显着抑制大蒜的生长,在秋蒜的蒜薹伸长期,与透明地膜相比,大蒜株高、假茎粗和植株鲜重分别减少了26.2%、12.6%和24.7%。秋蒜田覆盖特制地膜和蓝色地膜与覆盖透明地膜相比,明显增加了大蒜的产量,而覆盖黑色地膜显着减少大蒜的产量,覆盖银黑色地膜和绿色地膜对大蒜产量无显着影响。覆盖特制地膜和蓝色地膜较透明地膜,分别增产17.5%和18.9%;覆盖黑色地膜减产14.4%。5.蒜田覆盖银黑色地膜、黑色地膜和特制地膜能够显着抑制蒜田杂草的生长。与透明地膜相比,秋蒜田覆盖银黑色地膜、黑色地膜和特制地膜杂草数量分别减少了70.4%、67.6%、66.2%;春蒜田覆盖银黑色地膜、黑色地膜和特制地膜杂草数量分别减少了76.3%、72.7%、66.5%。6.在秋蒜整个生育期内,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蓝色地膜膜下5cm处的平均土壤温度均显着增加,覆盖其它3种颜色地膜的土壤平均温度虽有增加,但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覆盖特制地膜和黑色地膜膜下5cm处的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明显增加,覆盖绿色地膜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明显降低,尤其在幼苗期、鳞芽花芽分化期和鳞茎膨大期达到显着差异水平。
郑许松,田俊策,侯建军,吕仲贤[4](2018)在《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程度及其卵寄生蜂寄生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彩色稻进行田间彩绘是创意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可能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本研究旨在探明彩色稻对水稻主要食叶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及其卵寄生蜂的影响,为创意农业稻田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稻纵卷叶螟在紫色稻、黄色稻和常规稻(对照)上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幼虫及蛹的历期、幼虫及蛹的存活率、蛹重和性比等;比较稻纵卷叶螟成虫在彩色稻和常规稻之间的产卵选择性;比较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对彩色稻和常规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选择性,并在大田条件下调查彩色稻稻田和用紫色稻写字的创意稻田中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结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趋向于在彩色稻上产卵,在彩色稻上的产卵百分比达60%以上,显着高于常规稻,同时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上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常规稻,用紫色稻和黄色稻叶片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存活率和蛹存活率均显着高于常规稻。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发育历期、蛹重和性比无显着影响。不同赤眼蜂对不同水稻品种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选择性有差异,螟黄赤眼蜂偏向寄生紫色稻上的卵,对黄色稻的选择性最低,但寄生率无显着差异;而稻螟赤眼蜂偏向寄生绿色常规稻上的稻纵卷叶螟卵,对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选择性最低。3种水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稻螟赤眼蜂对常规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是紫色稻上的4.3倍,是黄色稻上的2.1倍。在大田情况下,紫色稻和黄色稻稻田中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和幼虫密度显着高于常规稻田,紫色稻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最高,为15.3%,是常规稻的10.9倍,黄色稻的3倍;紫色稻和黄色稻的稻纵卷叶螟残虫率分别为4.5%和3.3%,也显着高于常规稻(1.1%)。以紫色稻进行田间彩绘时,紫色稻上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均在6%以上,显着高于常规稻田(4%以下)。【结论】彩色稻相对于常规水稻更易于吸引稻纵卷叶螟危害,且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上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常规稻,而稻螟赤眼蜂对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选择性最低,不利于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的生物防控。在利用彩色稻进行创意农业稻田彩绘时应充分考虑其负面的生态影响,并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陈祯[5](2016)在《昆虫趋光特性与粘虫色板应用的生态影响 ——以烟田害虫及其天敌昆虫的趋光性研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农药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负面效应日趋凸显,国家因此制定了绿色防控和农药零增长计划,利用昆虫趋光性防治农业害虫的新型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目前,有关利用昆虫趋光性防治害虫的生态影响研究报道鲜见,然而昆虫普遍具有趋光性,商品化的防治工具(黑光灯、色板)缺乏选择性或专一性,田间应用是否会对天敌昆虫和其它非靶标昆虫造成杀伤值得研究。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科学问题:一是同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和天敌的趋光性是否具有相似性;二是非特异性的灯光和色板田间使用是否会同时杀伤天敌昆虫和非靶标昆虫,造成生态负效应。研究选取烟草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系统,选取烟粉虱Bemisia tabaci、烟盲蝽人esidiocoris tenuis、烟蓟马Thrips tabaci等3种害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和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等3种天敌昆虫作为研究对象,一是用自制趋光特性测试装置测定其趋光性,二是评价黄、蓝、绿和红色等4种非特异性粘虫色板对害虫和天敌的田间趋性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烟粉虱成虫对单色光感应具有广谱性,能够被波谱范围在340~649nm内的15种单色光吸引,最敏感光谱有1个,是光强1501ux,波长504nm的蓝绿光。(2)烟盲蝽对单色光感应具有广谱性,能够被波谱范围在340-649nm内的15种单色光吸引。成虫最敏感光谱有4个,波长分别是504nm、568nm、589nm和628nm,其中:568nm黄绿光趋光性最强的光强是1501ux,628nm红光趋光性最强的光强是501ux。同时发现:若虫的趋光性弱于成虫,且敏感光谱存在差异性。若虫的3个敏感光谱分别是549nm、577nm和628nm,对577nm黄绿光和628nm红光趋光性最强的光强分别是1501ux和10lux。(3)烟蓟马对除红光(649nm)以外的14种单色光均表现了趋光性,敏感光谱有2个,分别是波长450nm,光强1001ux的蓝光,波长510nm,光强2001ux的绿光。(4)异色瓢虫对单色光感应具有广谱性,能够被波谱范围在340-649nm内的15种单色光吸引。成虫的趋光性显着强于幼虫。雌、雄成虫、幼虫三者的趋光性具有显着相似性或趋同性。雌、雄成虫与幼虫均有4个敏感光谱,雌成虫敏感光谱的波长分别是414nm、492nm、504nm和568nm,雄成虫敏感光谱波长分别是380nm、492nm、504nm和549nm,幼虫敏感光谱波长分别是414nnm、504nm、549nm和568nm。雌雄成虫对492nm蓝光和549nm绿光趋性最强的光强都是10lux,且雄虫对光强的趋光反应大于雌虫。(5)丽蚜小蜂成虫对单色光感应具有广谱性,能够被波谱范围在340~649nm内的15种单色光吸引,有4个敏感光谱,分别是340nm、414nm、450nm和504nm,其中:对340nm紫外光和414nm紫光趋光性最强的光强分别是150lux和100lux。(6)蚜虫宽缘金小蜂对单色光感应具有广谱性,能够被波谱范围在340~649nm内的15种单色光吸引。雌成虫有4个敏感光谱,分别是380nm、450nm、504nm和589nm。雄成虫有2个敏感光谱,分别是450nm和628nm。对380nm紫外光和450nm蓝光趋光性最强的光强,雌成虫都是10lux,雄成虫分别是150lux和10lux,且雄虫对光强的趋向反应小于雌虫。(7)非特异性粘虫色板田间能同时诱集靶标害虫、天敌昆虫和非靶标昆虫。诱集靶标害虫、天敌昆虫和非靶标昆虫的比例分别是53.1%、14.7%和32.2%,其中益害比为1:4。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蓝色>红色>黄色>绿色。对天敌的影响是:从颜色看蓝色>黄色>绿色>红色,就种类看是寄生蜂>瓢虫>食蚜蝇>草蛉,其中:对瓢虫的影响是蓝色>黄色>红色>绿色,对烟蚜茧蜂的影响是黄色>绿色>蓝色>红色,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是黄色>蓝色>红色>绿色。研究结论是:第一,同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和天敌的趋光性具有相似性。表现为对单色光感应具有广谱性,能够被波谱范围在340~649nm内的多种单色光吸引;害虫和天敌在敏感光谱存在一致性,如:烟粉虱和丽蚜小蜂均对340-380nm紫外光、450nm蓝光和504nm蓝绿光具有强趋性,敏感光谱的敏感光强也存在一致性。第二,非特异性光源或色板田间使用会同时杀伤天敌昆虫和非靶标昆虫,造成生态负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单色或复色光源防治害虫不可避免对天敌昆虫造成杀伤,建议展开昆虫趋光生理、生态学研究,明确昆虫的趋光特性,开发特异性光源并应用到害虫绿色防控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紧迫性;害虫具有特异性的敏感光谱,建议开发特异性光源并应用到农业害虫测报工作中可以提高测报的准确性,科学和实践价值显着;天敌昆虫也具有特异性的敏感光谱,开发特异性光源并应用于天敌昆虫种群的生态助增,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汪庚伟,田俊策,朱平阳,郑许松,徐红星,杨亚军,臧连生,吕仲贤[6](2015)在《螟黄赤眼蜂雌成虫对不同颜色瓜叶菊花的选择性》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雌蜂在正常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对不同颜色瓜叶菊Senecio cruentus花的选择趋性以及不同颜色彩纸对螟黄赤眼蜂寄生能力等的影响,以明确螟黄赤眼蜂对颜色的趋性。结果表明,在正常光照条件下,白色的瓜叶菊花比粉红色、蓝色和紫红色的花更能吸引螟黄赤眼蜂雌蜂,彩纸处理试验结果也基本显示相似。但在黑暗条件下,螟黄赤眼蜂则无明显趋性。通过对选择率和颜色参数的相关性拟合表明螟黄赤眼蜂趋向于亮度高(白色和粉红色)的颜色。因此,在筛选合适的蜜源植物提高天敌控害能力时,花的颜色也应是一项重要的考查指标。
陈友,罗长维[7](2015)在《三盾茧蜂光谱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三盾茧蜂(Triaspis sp.)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华山松的重大蛀干害虫——华山松木蠹象的优势寄生蜂。为了避免灯光诱杀华山松木蠹象时对三盾茧蜂的错杀,开展了三盾茧蜂的光谱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波长340689 nm的9个单色光中,除了340 nm和381 nm的紫外光以外,三盾茧蜂对中心波长的其余7个单色光都具有趋向性,其中最敏感光谱依次为黄绿光(549 nm)、蓝色光(451 nm)和紫色光(415nm),3种单色光下三盾茧蜂30 s的平均趋向位移依次为29.65、27.90和25.30 cm,趋向率分别是90%、90%、88%。对照华山松木蠹象的敏感光谱,在生产上灯光诱杀华山松木蠹象时,选用紫外光(340 nm)作为诱集光源可以避免三盾茧蜂受到伤害;开展种群数量监测时,可以选用两者都较为敏感的紫色光(415 nm)作为诱集光源。
蒋月丽[8](2014)在《铜绿丽金龟对光信号的感受和行为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昆虫趋光性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生物学现象之一。研究昆虫对光信号响应的行为和生理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有助于提高有害昆虫的治理技术。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是我国农田最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近年来以紫外光诱捕器为主的杀虫灯防治成为该类害虫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此外,该类昆虫具有反射左旋圆形偏振光的特性引起了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但目前各类型杀虫灯对昆虫种类诱捕的广谱性,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存在明显的不利因素。为进一步阐明昆虫的趋光性和光信号在昆虫视觉中的作用机理和改进害虫灯光防治技术的应用,本文通过对铜绿丽金龟的复眼视觉结构特征与光感受机制,颜色视觉、光强度视觉和偏振光视觉的电生理行为反应,以及偏振光信号的生物学意义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明确了铜绿丽金龟复眼特征和光调节机制: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铜绿丽金龟复眼角膜厚度超过50μm,远厚于大部分昆虫的<10μm的厚度,适合于土壤中的活动需要。铜绿丽金龟复眼为“透明带clear-zone”明显的重叠像眼,其小眼存在晶锥开闭、次级虹膜色素颗粒纵向扩散和基膜色素颗粒移动的光调控机制—晶锥呈4分裂或2分裂状态,明适应时,晶锥分裂线闭合,局部基膜色素颗粒自近心端向远心端移动,这样阻止白天强光的接收;暗适应时,分裂线开裂,局部基膜色素颗粒分布在近心端,便于接受微弱的光线。2.通过视网膜电位测试发现,铜绿丽金龟复眼的敏感光区位于紫外区(400nm)、绿光区(498-562nm)、蓝光区(460nm)。昼夜节律能够影响光谱敏感反应,夜间的光谱敏感性显着大于昼间,性别对其影响不显着。铜绿丽金龟有较强的光强度适应调节机制。在一定光强度范围内,ERG反应值随光强增加而增加。铜绿丽金龟对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以及水平和垂直线偏振光的ERG反应与非偏振光之间无显着差异。3.在340-610nm单色光刺激下,铜绿丽金龟均能产生趋光行为反应。其雌雄虫的趋光敏感光区位于紫外光区(405nm)、蓝光区(460nm)、绿光区(505nm、570nm)。性别对趋光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仅存在于峰的大小,而对峰的位置没有影响。铜绿丽金龟在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水平和垂直线偏振光的同样光强度刺激下,均能产生趋光行为反应。但对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趋光反应率与明显低于非偏振光,田间诱集试验显示非偏振光对铜绿丽金龟的诱集效果显着大于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这些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能够识别偏振光与非偏振光。4.视觉缺失显着影响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在铜绿丽金龟体壁失去反射偏振光能力时,铜绿丽金龟的交配率显着下降。铜绿丽金龟外骨骼反射的左旋圆偏振光与体色共同作用是其觅偶的重要信号。本研究表明铜绿丽金龟在对不同波段光的感受性和趋光性与大多数陆生昆虫没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光的波段设计特定昆虫的专性诱捕器存在巨大的困难,建议当前杀虫灯的使用应在大面积单一的作物上特定害虫猖獗发生期定时使用。铜绿丽金龟具有偏振光视觉,本研究首次表明此类昆虫体壁反射的左旋圆形偏振光的生物学意义之一在于它是作为种内信息交流的信号,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昆虫视觉生态学学科的认识和发展。
陈俊谕,马光昌,陈泰运,符悦冠[9](2014)在《椰心叶甲对虚拟波长下不同颜色的选择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重大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的最佳趋向颜色及其所对应的量化参数,应用Dan Bruton的虚拟波长与RGB值的函数关系进行相互转换,通过自制八面体装置测定椰心叶甲对不同颜色的选择性差异,确定其最佳趋向颜色、波长和RGB值。结果表明,椰心叶甲雌、雄成虫对不同颜色的选择率均存在差异,其中波长为580 nm的黄色(RGB值为255,255,0)对椰心叶甲的吸引力最高,其次为波长575 nm的黄绿色(RGB值为240,255,0),这为采用有色粘板技术监测和诱捕椰心叶甲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友[10](2013)在《华山松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的趋光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有害生物防治中,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均造成一系列严重危害,因此环境友好的防治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基于昆虫趋光性的害虫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灯光诱杀和色板诱杀技术,对靶标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有害生物防治中被大规模推广与应用。目前,有关昆虫趋光性的研究及应用主要集中于部分重要农业害虫,而灯光或色板诱集对森林害虫及其天敌昆虫的研究报道非常有限。华山松木蠹象(Pissodes punctatus Langor et Zhang)是危害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监测和防治都十分困难。本研究应用昆虫行为学研究方法,选取波长340nm-689nm光谱内的九个单色光,开展华山松木蠹象趋光特性的室内实验以及色板诱集与灯光诱集的林间试验,同时开展华山松木蠹象三种主要寄生蜂,包括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松蠹狄金小蜂(Dinotiscus armandi Yang)和三盾茧蜂(Triaspis sp.)的趋光特性室内实验。通过比较华山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的敏感光谱和敏感光强的异同。可为在不伤害寄生蜂天敌的前提下利用趋光性防治华山松木蠹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利用趋光性开展华山松木蠹象及其寄生蜂的种群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华山松木蠹象的趋光特性华山松木蠹象能够被波长340nm-689nm光谱内的所有九个单色光所吸引,表明其对单色光感应具有广谱性。华山松木蠹象尤其对415nm紫色光、340nm紫外光和504nm、549nm绿色光敏感,表明其复眼至少具有这三种类型的光感受器。在黑暗下和自然光两种环境下,华山松木蠹象对橙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等单色光的敏感程度稍有不同。华山松木蠹象的趋光反应与单色光光强相关,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呈负相关。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下,华山松木蠹象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的大小顺序为:绿色光>紫色光>紫外光。2华山松木蠹象的林间诱集林间诱集华山松木蠹象,五种不同颜色LED灯诱虫数量大小顺序为:紫色灯>绿光灯>黄光灯>蓝光灯>红光灯,紫光灯诱虫数显着多于其它光源。六种不同颜色色板诱虫数量大小顺序为:紫色板>黄绿板>绿色板>黄色板>蓝色板>红色板,紫色板诱虫数显着多于其它色板。不同色板的林间诱集效果与自然光下趋光反应室内测试结果更为相符。紫色板的诱虫效果在1.5m、3.0m、4.5m三个高度下没有显着差异。在6:00-9:00、9:00-12:00、12:00-15:00、15:00-18:00四个时段下,紫色板在12:00~-15:00的诱虫效果最好。在东、南、西、北四个朝向下,紫色板的诱虫效果以南向最好。综合考虑经济、简便易操作的原则,林间诱集华山松木蠹象最优方案为:采用紫色板(415nm),距地面1.5m高度,南向全天候设置诱虫色板。3管氏肿腿蜂的趋光特性在波长340nm~689nm的光谱内,除波长689nm红色光外,管氏肿腿蜂对其余八个单色光都具有趋向性,最敏感光谱依次为549nm黄绿光、451nm蓝色光和649nm红色光。管氏肿腿蜂对689nm和649nm两个波长红色光趋向反应的显着差异,说明昆虫能辨别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即使是波长相隔很近的同色光。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下,管氏肿腿蜂的趋光反应与光强相关,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呈负相关。三种敏感单色光中,管氏肿腿蜂的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的大小顺序为:红色光>黄绿光>蓝色光。4松蠹狄金小蜂的趋光特性在波长340nm~689nm的光谱内,除649nm、689nm两个波长的红色光外,松蠹狄金小蜂对其余七个单色光都具有趋向性,最敏感光谱依次为340nm紫外光、415nm紫色光和549nm黄绿光。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下,松蠹狄金小蜂的趋光反应与光强相关,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呈负相关。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中,松蠹狄金小蜂的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的大小顺序为:黄绿光>紫色光>紫外光。5三盾茧蜂的趋光特性在波长340nm~689nm的光谱内,除340nm、381nm两个波长的紫外光外,三盾茧蜂对其余七个单色光都具有趋向性,其最敏感的光谱依次为549nm黄绿光、451nm蓝色光、415nm紫色光。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下,三盾茧蜂的趋光反应与光强相关,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则呈负相关。三种最敏感单色光中,三盾茧蜂的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大致相同。从光谱反应结果可知,由于华山松木蠹象与其主要寄生蜂在敏感光谱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利用趋光性来防治华山松木蠹象时,有针对地选用相应的光源和色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寄生蜂免受伤害。例如,在人工大量释放过管氏肿腿蜂的林间,可选用波长415nm紫光作为诱集光源和色板;三盾茧蜂为优势寄生蜂的林间,则选用波长340nm紫外光诱集较好。从光强度反应结果可知,在不同单色光下,不同昆虫趋向反应达到峰值时的相对光强各不相同,因此利用不同单色光光源和色板开展诱集时,并不是光强度越大诱集效果就越好。光强反应结果可用于诱虫灯功率的大小、诱集的有效空间范围及光源和色板布点密度的确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一,由于华山松木蠹象与其三种寄生蜂对单色光都具有广谱性,而且其敏感光谱重叠较多,利用单色光来防治华山松木蠹象将不可避免对寄生蜂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与防治相比,利用趋光性开展华山松木蠹象及其寄生蜂种群监测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例如,为了监测华山松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可选用这些昆虫都有趋向的波长549nm黄绿色光源或色板;如果只是监测华山松木蠹象、松蠹狄金小蜂和三盾茧蜂,则选用波长415nm紫色光源或色板。第二,光强度是影响昆虫趋光行为的重要因素。以往有研究表明,在高强度全光谱白光刺激下,随着光强度增加昆虫的趋向反应保持恒定或持续增强。而我们发现,在单色光下,光强较低时呈正相关,光强较高时呈负相关,特别是对紫外光的表现尤为突出。此外,相对不同单色光和不同昆虫,其最佳诱集光强各不相同,对同一昆虫而言,往往单色光波长越短,其最佳诱集光强越低。第三,在黑暗和自然光两种环境中,华山松木蠹象对橙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等单色光的敏感程度稍有不同,表明华山松木蠹象在不同光暗环境中对色彩的感知具有差异。不同色板的林间诱集效果与自然光下趋光反应室内测试结果的符合度高于黑暗下趋光反应室内测试结果。因此,对于白天活跃、拟采用色板诱集的昆虫,采用自然光干扰下的趋光反应测试方法更能反应林间诱集的实际情况。
二、缨小蜂对颜色的选择性和粘卡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缨小蜂对颜色的选择性和粘卡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宁夏枸杞 |
2 枸杞红瘿蚊 |
2.1 为害特征 |
2.2 发生规律 |
2.3 防治现状 |
3 虫瘿及致瘿昆虫 |
3.1 成瘿植物种类 |
3.2 致瘿昆虫种类 |
3.3 虫瘿形态结构 |
3.4 虫瘿的形成与功能 |
3.5 致瘿昆虫的共生者 |
4 寄生蜂 |
4.1 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机制 |
4.2 寄生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
5 致瘿昆虫的寄生蜂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枸杞红瘿蚊虫瘿内昆虫种类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概况 |
1.2 样品采集及寄生率调查 |
1.3 寄生蜂饲养及形态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枸杞红瘿蚊虫瘿内的昆虫类群 |
2.2 枸杞红虫瘿内寄生蜂种类及其成虫的形态特征 |
2.3 枸杞红瘿蚊寄生蜂自然种群寄生率 |
3 讨论 |
第三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及植物 |
1.2 拟长尾小蜂幼期各虫态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观察 |
1.3 拟长尾小蜂成虫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观察 |
1.4 拟长尾小蜂的代生活史及越冬虫态观察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拟长尾小蜂幼期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 |
2.2 拟长尾小蜂成虫的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 |
2.3 拟长尾小蜂的代生活史及越冬虫态 |
3 讨论 |
第四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因素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和植物 |
1.2 枸杞红瘿蚊的发育进度观察及龄期划分 |
1.3 虫瘿发育阶段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 |
1.4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自身因素对其寄主选择的影响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枸杞红瘿蚊的生长发育及龄期划分 |
2.2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虫瘿的选择偏好 |
2.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第五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寄主的化学识别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供试植物及虫瘿 |
1.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的选择与识别 |
1.4 虫瘿挥发物化学成分分析 |
1.5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GC-EAD)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虫瘿挥发物在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
2.2 虫瘿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2.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触角电位反应 |
3 讨论 |
第六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及产卵器感受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扫描电镜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触角概述 |
2.2 触角感受器类型和结构 |
2.3 产卵器概述 |
2.4 产卵器感器类型和结构 |
3 讨论 |
3.1 触角形态和感器 |
3.2 产卵器感受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博士期间所获荣誉 |
博士期间参与项目及科研成果 |
(2)六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毒力和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中华通草蛉概述 |
1.1.1 生物特性 |
1.1.2 越冬和滞育 |
1.1.3 捕食功能 |
1.2 天敌昆虫的应用概述 |
1.3 化学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影响研究现状 |
1.3.1 化学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急性毒性测定概述 |
1.3.2 化学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亚致死效应研究概述 |
1.4 六种化学杀虫剂概述 |
1.4.1 联苯菊酯 |
1.4.2 虫螨腈 |
1.4.3 丁醚脲 |
1.4.4 啶虫脒 |
1.4.5 虫酰肼 |
1.4.6 噻虫啉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试虫品系及饲养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供试药剂 |
2.2 实验设计 |
2.2.1 六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测定 |
2.2.2 六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六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 |
3.2 六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 |
4 讨论 |
4.1 关于六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急性毒性测定结果的讨论 |
4.2 关于六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对中华通草蛉亚致死效应的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有色地膜对蒜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和大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大蒜生产发展现状 |
1.2 大蒜害虫的发生与为害 |
1.3 地膜覆盖的发展与应用 |
1.4 有色地膜研究进展 |
1.4.1 有色地膜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
1.4.2 有色地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5 立项依据和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蒜田有色地膜覆盖田间试验设计 |
2.2.2 对蒜田害虫发生影响的调查 |
2.2.3 室内成虫对不同色膜的选择性试验设计 |
2.2.4 大蒜生长指标和产量的测定 |
2.2.5 覆盖有色地膜对蒜田杂草影响的调查 |
2.2.6 土壤温湿度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蒜田覆盖有色地膜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
3.1.1 有色地膜对葱蚜发生的影响 |
3.1.2 有色地膜对葱蓟马发生的影响 |
3.1.3 有色地膜对蒜田韭菜迟眼蕈蚊发生的影响 |
3.1.4 有色地膜对蒜田葱蝇发生的影响 |
3.2 不同色膜覆盖对蒜田主要害虫选择寄主的影响 |
3.2.1 有色地膜对葱蚜选择性的影响 |
3.2.2 有色地膜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选择性的影响 |
3.2.3 有色地膜对葱蝇成虫选择性的影响 |
3.3 有色地膜覆盖对大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3.3.1 有色地膜对秋蒜出苗的影响 |
3.3.2 有色地膜对秋蒜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3 有色地膜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
3.4 有色地膜对蒜田杂草的影响 |
3.4.1 有色地膜对秋蒜田杂草的影响 |
3.4.2 有色地膜对春蒜田杂草的影响 |
3.5 蒜田覆盖有色地膜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
3.5.1 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5.2 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有色地膜对蒜田害虫发生影响机制的探究 |
4.2 有色地膜对大蒜生长的影响的探究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程度及其卵寄生蜂寄生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水稻 |
1.2 供试昆虫 |
1.3 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4 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和常规稻间的产卵选择性 |
1.5 彩色稻对天敌寄生选择性的影响 |
1.6 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的影响 |
1.7 彩色稻田间创意对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的影响 |
1.8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 结果 |
2.1 彩色稻对稻螟卷叶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2.2 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和常规稻间的产卵选择性 |
2.3 彩色稻对天敌寄生选择性的影响 |
2.4 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程度的影响 |
2.5 彩色稻田间创意对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5)昆虫趋光特性与粘虫色板应用的生态影响 ——以烟田害虫及其天敌昆虫的趋光性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科学问题的提出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昆虫趋光行为及其应用研究 |
1 昆虫的光感受器 |
2 复眼对不同波长和光强刺激的电生理反应 |
3 昆虫对不同波长和光强单色光的趋光行为 |
4 灯光诱杀在害虫测报及防治中的应用 |
第二节 昆虫趋色行为及其应用研究 |
1 昆虫趋色行为研究 |
2 色板诱杀在害虫测报及防治中的应用 |
第三节 利用昆虫趋光性防治害虫的生态影响研究 |
1 灯光诱杀害虫的生态影响 |
2 色板诱杀害虫的生态影响 |
第二章 烟田主要害虫趋光特性研究 |
第一节 烟粉虱趋光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烟盲蝽趋光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烟蓟马趋光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烟田主要天敌昆虫趋光特性研究 |
第一节 异色瓢虫趋光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丽蚜小蜂趋光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蚜虫宽缘金小蜂趋光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粘虫色板烟田应用的生态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1 光谱行为反应 |
2 光强度行为反应 |
3 粘虫色板烟田应用的生态影响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螟黄赤眼蜂雌成虫对不同颜色瓜叶菊花的选择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植物 |
1.2供试昆虫 |
1.3供试彩纸 |
1.4试验方法 |
1.5数据统计与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颜色瓜叶菊花对螟黄赤眼蜂雌成虫寿命和寄生力的影响 |
2.2不同颜色瓜叶菊花对螟黄赤眼蜂寄生选择的影响 |
2.3黑暗条件下螟黄赤眼蜂雌成虫对不同颜色瓜叶菊花的趋性 |
2.4螟黄赤眼蜂雌成虫对不同颜色环境的寄生偏好 |
2.5彩纸和花冠颜色与螟黄赤眼蜂雌成虫趋性的关系 |
3讨论 |
(8)铜绿丽金龟对光信号的感受和行为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昆虫视觉生态学概述 |
1.1.1 视觉生态学的定义 |
1.1.2 昆虫视觉生态学的历史和发展 |
1.1.3 昆虫视觉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1.1.4 昆虫视觉生态学涉及的学科和研究技术 |
1.1.5 昆虫视觉生态学的意义 |
1.2 光和光环境 |
1.2.1 光和光的特性 |
1.2.2 环境中的光信号 |
1.3 昆虫视觉器官 |
1.3.1 昆虫视觉器官的类型 |
1.3.2 昆虫复眼的结构和功能 |
1.3.3 复眼外部形态 |
1.3.4 复眼内部结构 |
1.3.5 昆虫复眼对光的感受机制 |
1.4 昆虫的颜色视觉 |
1.4.1 昆虫的趋光性 |
1.4.2 昆虫对单色光的行为反应 |
1.4.3 昆虫趋色行为研究 |
1.4.4 昆虫颜色视觉的电生理学研究 |
1.5 昆虫的偏振视觉 |
1.5.1 偏振光 |
1.5.2 偏振光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1.5.3 昆虫对偏振光的感受机理 |
1.6 昆虫的空间视觉 |
1.6.1 昆虫空间视觉的涵义 |
1.6.2 昆虫视觉对光强度的适应 |
1.6.3 昆虫视觉对形状的识别 |
1.7 灯光害虫防治应用 |
1.8 铜绿丽金龟研究概况 |
1.8.1 铜绿丽金龟的发生、分布与为害 |
1.8.2 防治方法 |
1.8.3 研究现状 |
1.9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附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铜绿丽金龟复眼外部形态及内部显微结构和光暗适应下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虫材料 |
2.1.2 主要器材 |
2.1.3 石蜡切片试剂的配制 |
2.1.4 试验步骤 |
2.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外部形态 |
2.3.2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内部显微结构 |
2.3.3 铜绿丽金龟复眼显微结构的光暗适应性变化 |
2.3.4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性别分化 |
2.4 讨论 |
2.4.1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外部形态 |
2.4.2 铜绿丽金龟复眼内部显微结构 |
2.4.3 铜绿丽金龟复眼的光暗适应性变化 |
2.4.4 偏振敏感性 |
第三章 铜绿丽金龟感光的视网膜电位反应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试虫处理 |
3.1.3 试验装置与方法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ERG 波形 |
3.3.2 铜绿丽金龟暗适应时间与 ERG 反应的关系 |
3.3.3 铜绿丽金龟光谱反应的性别差异 |
3.3.4 铜绿丽金龟光谱的视网膜电位反应 |
3.3.5 铜绿丽金龟的光强度反应变化 |
3.3.6 铜绿丽金龟对偏振光视网膜电位反应 |
3.4 讨论 |
3.4.1 ERG 反应波形分析 |
3.4.2 暗适应时间对复眼 ERG 反应值的影响 |
3.4.3 铜绿丽金龟复眼光谱敏感性 |
3.4.4 性别和昼夜节律对铜绿丽金龟光谱反应的影响 |
3.4.5 铜绿丽金龟光强度适应性变化 |
3.4.6 铜绿丽金龟偏振光敏感性 |
3.5 结论 |
第四章 铜绿丽金龟对不同光谱和偏振光的行为响应 |
4.1 铜绿丽金龟对光谱和偏振光的室内行为反应测定 |
4.1.1 供试昆虫 |
4.1.2 试验装置 |
4.1.3 试验方法 |
4.2 铜绿丽金龟对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的田间选择 |
4.2.1 试验地点 |
4.2.2 试验器材 |
4.2.3 试验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铜绿丽金龟光谱趋光反应 |
4.4.2 铜绿丽金龟光谱行为反应的性别差异 |
4.4.3 铜绿丽金龟对偏振光的室内行为反应 |
4.4.4 铜绿丽金龟对圆偏振光的田间选择 |
4.4.7 铜绿丽金龟对线偏振光的田间选择 |
4.5 讨论 |
4.5.1 铜绿丽金龟的光谱行为反应 |
4.5.2 铜绿丽金龟外骨骼对圆偏振光的选择性反射 |
4.5.3 铜绿丽金龟对偏振光的行为响应 |
第五章 视觉对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供试昆虫 |
5.1.2 主要器材 |
5.1.3 试验方法 |
5.2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偏振光环境对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的影响 |
5.3.2 视觉在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中的作用 |
5.3.3 体色对铜绿丽金龟交配行为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椰心叶甲对虚拟波长下不同颜色的选择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多色选择八面体装置的使用 |
1.2.2 测定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椰心叶甲对不同颜色的选择行为 |
2.2 最佳嗜好颜色波长筛选 |
3 讨论与结论 |
(10)华山松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的趋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第一节 华山松木蠹象研究概况 |
1 华山松木蠹象的危害及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
2 华山松木蠹象综合防治研究及应用 |
第二节 华山松木蠹象主要寄生蜂研究概况 |
1 管氏肿腿蜂 |
2 松蠹狄金小蜂 |
3 三盾茧蜂 |
第三节 昆虫趋光特性研究及应用概况 |
1 昆虫趋光行为研究及应用概况 |
2 昆虫趋色行为研究及应用概况 |
第二章 华山松木蠹象趋光特性研究 |
第一节 光谱行为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光强度行为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林间诱集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华山松木蠹象主要寄生蜂趋光特性研究 |
第一节 管氏肿腿蜂趋光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松蠹狄金小蜂趋光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三盾茧蜂趋光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1 光谱行为反应 |
2 光强度行为反应 |
3 华山松木蠹象林间诱集 |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展望 |
1 存在的问题 |
2 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四、缨小蜂对颜色的选择性和粘卡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D]. 朱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六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毒力和亚致死效应[D]. 朱杨.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有色地膜对蒜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和大蒜生长的影响[D]. 王路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9
- [4]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程度及其卵寄生蜂寄生行为的影响[J]. 郑许松,田俊策,侯建军,吕仲贤. 中国农业科学, 2018(22)
- [5]昆虫趋光特性与粘虫色板应用的生态影响 ——以烟田害虫及其天敌昆虫的趋光性研究为例[D]. 陈祯. 云南大学, 2016(01)
- [6]螟黄赤眼蜂雌成虫对不同颜色瓜叶菊花的选择性[J]. 汪庚伟,田俊策,朱平阳,郑许松,徐红星,杨亚军,臧连生,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4)
- [7]三盾茧蜂光谱行为研究[J]. 陈友,罗长维. 湖南农业科学, 2015(04)
- [8]铜绿丽金龟对光信号的感受和行为响应机制研究[D]. 蒋月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9]椰心叶甲对虚拟波长下不同颜色的选择行为[J]. 陈俊谕,马光昌,陈泰运,符悦冠.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5)
- [10]华山松木蠹象及其三种主要寄生蜂的趋光特性研究[D]. 陈友. 云南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