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规划科学全面 试点项目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达,吴昊[1](2021)在《中国小水电大事记(1904—2019年)(之五)》文中认为201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要求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1月8日,水利部《关于切实加强四川省农村水电工作的意见》(水电[2010]7号)要求四川省水利厅认真总结农村水电工作经验,进一步健全机构,完善职能,提出强化管理的对策措施,尽快报水利部。四川是农村水电大省,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带动下,全省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取得较大成绩,农村水电装
赵建达,吴昊[2](2021)在《中国小水电大事记(1904—2019年)(之四)》文中认为2000年2月12日,水利部以水电[2000] 46号文印发《关于进行水电农村电气化县选点工作的通知》,对在新时期开展水电农村电气化县选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2月16日,浙江省水利厅印发《关于加强小水电安全生产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水电[2000]2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小水电行业管理,规范电站安全生产,杜绝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隐患。
邢援越[3](2016)在《把握重点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十三五”农村水电工作——在农村水电暨“十三五”增效扩容改造工作会上的报告》文中提出(2016年4月7日)根据会议安排,受田中兴局长的委托,我向会议做工作报告。一、全面总结"十二五"农村水电工作"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指引下,在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农村水电行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进民生、平安、绿色、和谐"四个水电"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二五"农村水电
吕志远[4](2016)在《贵州省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指出小水电代燃料是一项公益性的生态保护工程,通过提供廉价电能减少中国农村居民对薪柴、煤炭等传统生物质能源的依赖,以期达到保护森林植被、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目标。自2003年国家启动工程试点建设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于工程是否能够实现保护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最终目标,取得的成果能否长期地保持,工程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为研究对象,从保护森林植被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角度,采用固定样地调查、实验分析和入户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各项效益,分析和探讨了工程的可持续性,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固定样地调查和实验分析,选取项目区典型林分和项目区外对照林分,研究代燃料工程对项目区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3~2015年间,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保护森林生物量分别为3160.18t,4839.90t和7017.69t,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9.07%;保护森林碳储量分别为10802.86t,11860.62t和13780.88t,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99%。项目区林分受代燃料工程保护,其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不断增加,其中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93%和2.96%,柏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63%和6.20%,代燃料工程表现出一定的生态可持续性。(2)基于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倍差法研究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项目区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代燃料工程对参与农民的年均总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有显着的正影响(p<0.05);对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的影响为正,但效果不显着;对人均种植业纯收入有较小的负影响。(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了解代燃料工程的农户中,90.08%(109户)认为实施代燃料工程很有必要,82.65%(100户)认为工程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受访农户家庭能源的研究显示,代燃料工程明显地减少了代燃料户对薪柴秸秆的依赖,电费支出在农民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研究表明,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实施保护了当地森林植被,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农民对参与工程有较高的积极性,电费支出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因此,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可持续性前景较为乐观。
韩振[5](2012)在《吉林省长白县双山三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研究》文中认为建国以来,我国为了满足全社会的经济建设及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过量地砍伐树木,占用林地,造成了森林面积锐减,草场大面积退化,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面积逐年扩张,致使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已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在东部地区对防洪减灾、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我国自十五届五中全会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地解决了陡坡开荒和过度采伐的问题,但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乱砍乱伐现象依然存在。以作物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能源为主的农村传统生活能源结构,不仅破坏植被,削弱生态建设成效,还会大量增加温室气体,致使环境恶化加剧。小水电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一般都建在中小河流上,多为径流式电站,没有大量水体集中,不改变河流水质和水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因电站规模小,结构相对简单,技术比较成熟,建设周期短,没有大量土地淹没和移民,可以分散布点、就地开发、就近成网。适合地域辽阔,人口密度低,负荷分散的地区。我国小水电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和珠江上游,与我国贫困人口、退耕还林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分布基本一致。小水电的天然优势为政府解决农民烧柴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对长白县双山三级代燃料项目的建设与运行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评价以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吉林省下一步代燃料项目的选择和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实现以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邢援越,李如芳,赵虹,马智杰,秦景[6](2011)在《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文中认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是我国为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成果,解决农民燃料和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本文在回顾我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总体布局、取得的显着成效、成功经验、现存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熊发荣[7](2010)在《贵州小水电代燃料的经验及下阶段发展设想》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贵州省小水电代燃料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小水电代燃料对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的重要作用;分析指出了当前贵州省小水电代燃料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下阶段发展设想;提出应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管理,不断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让更多山区农民受益,更好保护生态环境。
鲁欣,曾平,马智杰[8](2008)在《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背景及国内外发展情况,通过工程现状的研究,总结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工程建设的发展前景。
黄宝友[9](2008)在《基于生态经济学模型的小水电代燃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是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项公益性工程。因此,开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生产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和能值理论对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进行了研究,并引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对该项工程进行了绿色核算,对山西省陵川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为:(1)对生态承载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对小水电代燃料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生态足迹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并且利用GM(1,1)模型对小水电代燃料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对陵川县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区域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在六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中,能源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实施项目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明显,生态承载力有了明显的增长,减少了当地生态赤字量。因此,在偏远山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作用。(2)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对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项目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在对项目区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分为两个子系统:生态电站建设子系统和能源子系统,分别建立评价指标。根据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的特征,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陵川县马圪当项目区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生态电站建设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51,项目实施后能源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34增加到4.21,工程的实施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3)探讨了小水电代燃料区的绿色GDP核算方法,建立小水电代燃料区核算账户。其中主要进行了传统GDP值计算、生态服务价值计算、生态电能产值计算和生态环境代价等核算,得出了绿色GDP值。对陵川县马圪当项目区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代燃料区在项目实施后绿色GDP明显增加,人均收入在建设期增幅大于生产期,同时实施该项目能在很长时间内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李鸿[10](2007)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综合评价与系统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农民生活燃料问题的公益性工程。目前,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因此,开展此项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生产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试点区为例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农村可持续发展作用评估、生态足迹、综合经济评价及开发动态模拟四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研究了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建立了衡量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及模型,以马圪当试点区为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加快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在生态足迹的生物生产土地分类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生态足迹模型:并通过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生态足迹指标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在马圪当地区开发小水电是最适宜当地的一种清洁能源。(3)本文探讨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综合经济评价方法。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综合经济评价分为生态经济评价、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三部分。以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试点区为例,经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促进该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本项目在经济上合理,管理单位财务有一定收益,生态效益显着,故本项目是可行的。(4)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分析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影响范围和因果反馈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模型的4条主要因果反馈回路,并建立了6个子系统具体的系统流图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马圪当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典型方案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马圪当项目区的农村家庭生活用能消费结构得到了优化;系统动力学理论是研究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开发方案评价的有效方法。
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规划科学全面 试点项目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规划科学全面 试点项目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小水电大事记(1904—2019年)(之五)(论文提纲范文)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中国小水电大事记(1904—2019年)(之四)(论文提纲范文)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3)把握重点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十三五”农村水电工作——在农村水电暨“十三五”增效扩容改造工作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总结“十二五”农村水电工作 |
(一)全面实施增效扩容改造 |
(二)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建设 |
(三)不断强化农村水电安全生产 |
(四)不断加强河流生态环境保护 |
(五)不断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
(六)为“十三五”农村水电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
二、扎实做好“十三五”和2016年农村水电工作 |
(一)“十三五”农村水电要着力补齐短板 |
(二)做好“十二五”民生水电工程收尾工作 |
(三)实现“十三五”增效扩容改造良好开局 |
(四)启动农村小水电扶贫试点项目建设 |
(五)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 |
(六)完成本轮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修编工作 |
(七)持续推进绿色小水电建设 |
(八)继续强化农村水电行业基础工作 |
(九)切实抓好农村水电行业党风廉政建设 |
(4)贵州省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可持续性的含义 |
1.3.2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可持续性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测定方法 |
2.2.2 入户问卷调查 |
2.2.3 政策效果评估方法——倍差法(DID)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概况 |
3.1 项目区所在县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项目区概况 |
3.2.1 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简介 |
3.2.2 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 |
4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
4.1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 |
4.2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 |
4.2.1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 |
4.2.2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林下层生物量的影响 |
4.2.3 小水电代燃料对林分总生物量的影响 |
4.3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影响 |
4.3.1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林分碳储量的影响 |
4.3.2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
4.3.3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森林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
4.4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保护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效益 |
5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研究 |
5.1 样本农户的基本信息统计 |
5.1.1 入户问卷调查概况 |
5.1.2 样本农户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5.1.3 代燃料农户和非代燃料农户基本特征的t检验 |
5.2 基于DID法评价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5.2.1 模型设定 |
5.2.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5.3 受访农户对工程认知情况分析 |
5.3.1 受访户对当地环境问题的认知情况 |
5.3.2 受访户对破坏环境因素的认知情况 |
5.3.3 受访户对森林资源的认知情况 |
5.3.4 受访户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认知情况 |
5.4 受访农户家庭能源使用情况分析 |
5.4.1 家庭能源结构 |
5.4.2 家庭电费支出 |
6 结论与讨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吉林省长白县双山三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由来 |
1.2.2 国内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项目区划与选址 |
1.3.2 项目的效益分析 |
1.4 技术路线 |
1.4.1 资料的收集 |
1.4.2 建设过程跟踪调查 |
1.4.3 初期试运行情况调查 |
1.4.4 建设经验总结 |
1.4.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气象 |
2.1.2 水文 |
2.1.3 地质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章 研究区规划 |
3.1 可行性分析论证 |
3.1.1 项目区基本情况 |
3.1.2 农民对电价承受情况 |
3.1.3 农民生活燃料情况 |
3.1.4 电网情况 |
3.2 代燃料项目区的改造 |
3.2.1 供电网络及输变电等设施改造 |
3.2.2 农村基础设施改造 |
3.3 代燃料项目相关标志标识 |
第4章 代燃料电站建设 |
4.1 装机容量选择 |
4.1.1 水能估算 |
4.1.2 装机容量比选 |
4.2 工程规模 |
4.3 工程建设情况 |
4.4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4.4.1 确保河流生态流量 |
4.4.2 防止水土流失 |
4.4.3 抑制各类粉尘扩散 |
4.4.4 保护水源 |
第5章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效益分析 |
5.1 社会效益 |
5.1.1 项目区农村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
5.1.2 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
5.1.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
5.2 经济效益 |
5.2.1 降低农户燃料费用支出 |
5.2.2 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
5.2.3 项目区经济获得发展 |
5.3 长白双山三级代燃料项目生态效益 |
5.3.1 电站的生态效益 |
5.3.2 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效益 |
5.4 吉林省在建及拟建以电代燃项目生态效益 |
5.4.1 直接生态效益 |
5.4.2 间接生态效益 |
第6章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需注意的问题 |
6.1 项目本身要符合小水电代燃料要求 |
6.2 代燃料电价的制定是整个工程实施的关键 |
6.3 资金的筹措是难点 |
6.4 各部门的参与协调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 |
6.5 多方监督是项目长久实施的必要条件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发展现状 |
1.1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
1.1.1 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
1.1.2 是提高山区农民生活水平, 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
1.1.3 是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
1.1.4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新农村, 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 |
1.2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
1.2.1 小水电是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 |
1.2.2 小水电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
1.2.3 小水电资源开发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1.2.4 小水电代燃料电价与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 |
1.3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实施进展 |
2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总体布局 |
2.1 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 |
2.2 总体布局 |
2.3 分区规划 |
3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显着成效 |
3.1 解决了农民烧柴问题, 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
3.2 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 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
3.3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 |
3.4 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人居环境 |
4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成功经验 |
4.1 实行三权分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4.2 依法管理, 民主管理, 建立代燃料的长效机制 |
4.3 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中央投资最大效益 |
4.4 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开辟就业门路, 增加收入 |
5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现存问题 |
5.1 资金及相应的优惠政策发挥不充分 |
5.2 余电上网电价及过网费 |
5.3 枯水期应对措施不健全 |
6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
6.1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夯实代燃料工程建设基础 |
6.2 加大投资力度及优惠政策 |
6.3 降低农民代燃料用电电价 |
6.4 降低代燃料电站供电过网费, 提高余电上网电价 |
6.5 健全枯水期间应对措施 |
7 结语 |
(7)贵州小水电代燃料的经验及下阶段发展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水电代燃料对贵州的重要意义 |
1.1 小水电代燃料是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
1.2 小水电代燃料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
1.3 小水电代燃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
2 贵州小水电代燃料工作开展情况 |
2.1 基本情况 |
2.2 取得了良好效益 |
2.2.1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
2.2.2 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2.2.3 增加农民收入 |
3 贵州小水电代燃料工作的主要经验 |
3.1 明确有关各方职责 |
3.2 扎实做好前期工作 |
3.3 实行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设”的管理体制 |
3.4 实行“国家补助、企业运作、农民参与、协会监督”的运行机制 |
3.5 加强供用电管理 |
4 贵州小水电代燃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需求和供给矛盾突出 |
4.2 借网供电协调难度大 |
4.3 代燃料电站开发成本增加 |
5 贵州小水电代燃料发展设想 |
5.1 努力扩大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 |
5.2 加强规划管理 |
5.3 争取优惠政策 |
6 结语 |
(8)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背景及必要性 |
1.1 实施背景 |
1.2 必要性 |
2 国内外小水电开发情况 |
2.1 国外 |
2.2 国内 |
3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进展 |
4 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 |
(1) 规划区区域的划分。 |
(2) 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的选择。 |
(3) 项目区小水电代燃料电价。 |
(4) 小水电建设区域的平衡发展。 |
5 结语 |
(9)基于生态经济学模型的小水电代燃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发展状况 |
1.2 国内外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研究现状 |
1.2.2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存在问题 |
1.3 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不同尺度的研究 |
1.3.2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 |
1.4 能值理论研究进展 |
1.4.1 能值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2 能值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1.5 绿色GDP的研究 |
1.5.1 绿色GDP与传统GDP |
1.5.2 绿色GDP国外研究现状 |
1.5.3 我国绿色GDP研究现状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陵川县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农业概况 |
2.1.4 工业和贸易情况 |
2.1.5 能源概况 |
2.2 马圪当项目区概况 |
2.2.1 社会经济情况 |
2.2.2 自然地理概况 |
2.2.3 生活能源情况 |
2.3 项目区电站水能计算 |
2.3.1 水文频率计算 |
2.3.2 生态电站发电能力计算 |
2.4 典型生态电站特性 |
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小水电代燃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3.1 生态足迹理论 |
3.1.1 生态足迹的内涵 |
3.1.2 生态足迹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 |
3.1.3 生态足迹模型建立基本假设 |
3.2 生态足迹模型及计算步骤 |
3.2.1 生态足迹模型 |
3.2.2 计算步骤 |
3.3 小水电代燃料区生态足迹模型指标 |
3.3.1 生态足迹压力指数 |
3.3.2 生态占用指数 |
3.3.3 生态经济协调指数 |
3.4 计算实例 |
3.4.1 基本指标计算 |
3.4.2 生物资源帐户和能源帐户的建立 |
3.4.3 1995~2006年生态足迹汇总 |
3.4.4 生态承载力计算 |
3.4.5 生态赤字计算 |
3.4.6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
3.4.7 生态赤字动态变化分析 |
3.4.8 利用灰色模型预测生态足迹演变趋势 |
3.4.9 生态足迹评价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能值分析的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 |
4.1 能值分析方法 |
4.1.1 能值分析理论内涵 |
4.1.2 能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
4.1.3 能值转换率 |
4.1.4 能值分析的基本指标和步骤 |
4.2 陵川县马圪当项目区可再生能源现状分析 |
4.2.1 项目区农副产品概况 |
4.2.2 项目区可再生能源资源现状 |
4.2.3 项目区农村能源用途现状分析 |
4.3 陵川县马圪当项目区生态效率能值分析 |
4.3.1 项目区能值流动图 |
4.3.2 项目区能值计算 |
4.4 陵川县马圪当项目区生态电站建设子系统能值分析 |
4.4.1 项目区生态电站建设子系统能值计算 |
4.4.2 项目区生态电站建设子系统能值指标分析 |
4.5 陵川县马圪当项目区能源子系统能值分析 |
4.5.1 项目区能源结构变化 |
4.5.2 项目实施前后能源能值分析 |
4.6 陵川县马圪当项目区系统能值动态变化分析 |
4.6.1 实施项目前后能值分析 |
4.6.2 能值指标建立 |
4.6.3 项目区生态系统能值指标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小水电代燃料区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
5.1 农村可持续发展 |
5.2 绿色GDP理论 |
5.3 以小水电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绿色GDP核算研究 |
5.3.1 进行绿色GDP核算的思路 |
5.3.2 对小水电代燃料区进行绿色GDP核算的意义 |
5.4 实例研究 |
5.4.1 传统GDP计算 |
5.4.2 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
5.4.3 生态电能产值计算 |
5.4.4 生态环境代价 |
5.4.5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综合评价与系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发展现状 |
1.1.3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目标和任务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1.2.1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综合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生态足迹研究现状 |
1.2.3 系统动力学(SD)模型在能源、水利、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项目区概况 |
2.1 项目区所在县基本情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水文、气象 |
2.1.3 地形、地貌 |
2.1.4 社会经济概况 |
2.1.5 水能资源及开发情况 |
2.1.6 其他能源情况 |
2.2 项目区基本情况 |
2.2.1 自然地理情况 |
2.2.2 社会经济情况 |
2.2.3 电网情况 |
2.2.4 当地小水电资源情况 |
3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农村可持续发展作用评估 |
3.1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估理论与方法 |
3.1.1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估原则 |
3.1.2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估指标功能 |
3.2 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评估目标 |
3.2.2 评估内容的确定 |
3.2.3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3.3.1 德尔菲法 |
3.3.2 层次分析法 |
3.4 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 |
3.5 实例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4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区生态足迹研究 |
4.1 生态足迹理论 |
4.1.1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
4.1.2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假设 |
4.1.3 生态足迹的生物生产土地分类 |
4.1.4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4.2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足迹模型 |
4.2.1 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指标 |
4.2.2 万元 GDP生态足迹指标 |
4.2.3 能源投资生态足迹与户均能源消费足迹指标 |
4.2.4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标 |
4.3 计算实例 |
4.3.1 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计算 |
4.3.2 能源足迹计算 |
4.3.3 生态承载力计算 |
4.3.4 山西省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计算 |
4.3.5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综合经济评价 |
5.1 代燃料小水电与常规小水电的区别 |
5.2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与评价准则 |
5.2.1 生态经济评价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
5.2.2 现金流程的概化 |
5.2.3 财务评价的计算公式及评价准则 |
5.2.4 国民经济评价的计算公式及评价准则 |
5.3 实例计算 |
5.3.1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概况 |
5.3.2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生态经济评价 |
5.3.3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财务评价 |
5.3.4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国民经济评价 |
5.4 综合评价 |
6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开发动态模拟 |
6.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6.1.1 系统动力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 |
6.1.2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 |
6.1.3 系统动力学的优越性 |
6.2 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过程 |
6.3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 |
6.4 马圪当项目区基本情况和可再生能源状况 |
6.4.1 基本情况 |
6.4.2 项目区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6.4.3 项目区农村用能消费结构现状 |
6.5 SD模型因果关系图及 VENSIM系统流图 |
6.5.1 系统分析 |
6.5.2 SD模型因果关系图 |
6.5.3 VENSIM系统流图 |
6.7 模型模拟与结果分析 |
6.7.1 参数估计方法 |
6.7.2 模拟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规划科学全面 试点项目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小水电大事记(1904—2019年)(之五)[J]. 赵建达,吴昊. 小水电, 2021(04)
- [2]中国小水电大事记(1904—2019年)(之四)[J]. 赵建达,吴昊. 小水电, 2021(03)
- [3]把握重点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十三五”农村水电工作——在农村水电暨“十三五”增效扩容改造工作会上的报告[J]. 邢援越.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6(04)
- [4]贵州省富江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可持续性研究[D]. 吕志远.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5]吉林省长白县双山三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研究[D]. 韩振. 吉林大学, 2012(10)
- [6]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J]. 邢援越,李如芳,赵虹,马智杰,秦景.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1(10)
- [7]贵州小水电代燃料的经验及下阶段发展设想[J]. 熊发荣.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0(12)
- [8]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 鲁欣,曾平,马智杰. 水电能源科学, 2008(06)
- [9]基于生态经济学模型的小水电代燃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黄宝友.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 [10]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综合评价与系统模拟研究[D]. 李鸿.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