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董事会成员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董事会成员

一、经营与管理杂志社理事会成员(论文文献综述)

邱春美[1](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鲍忆晨[2](2020)在《苏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研究 ——以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例》文中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基础之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中国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治理问题随着合作社的发展逐渐显现。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也在逐渐改善合作社发展的外部条件,因此,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治理机制是促进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整体而言,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还存在着规模较小、治理不规范等问题,深层原因是因为还没有找到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核心是治理机制,但是农村经济、文化等环境复杂,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理结构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对于治理机制的研究现状,明确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阐述了三个合作社治理机制相关的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内部人控制理论,最后设定了主要的研究重点是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第二章分析了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现行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第三章分析了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所存在治理机制方面的问题,分别从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决策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理事会结构不完善,二是章程内容格式化,三是民主决策形同虚设;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现有激励机制单一,二是激励机制吸引力不足;监督机制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哪部监督机制缺失,二是监督者身份缺乏约束;最后的外部治理机制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于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参与合作社的农民本身缺少合作意识,其次是合作社社员具有异质性,最后是政策空转现象普遍存在于基层。第四章针对调研合作社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改善建议,在决策机制方面,一是要完善理事会结构,二是要完善社员大会制度;激励机制方面,一是要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重方式,二是要增强吸引人才的措施;在监督机制方面,一是要完善监事会制度,二是要唤醒社员大会的监督作用;对于外部治理机制改进的方面,主要应该放在法律法规的完善、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建设适宜的社会环境。

陈思[3](2020)在《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政府公权力的退出使得某些社会领域出现公共服务空白,为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现实基础。改革的稳步推进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发展也对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科学类社团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其发展及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大局。在这一背景下,社科类社团如何找准定位,在科学分析评价自身生存与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自身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社科类社团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社科类社团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方法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研究提出提升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首先,分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对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市场/政府失灵理论等重要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分析这些理论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评价带来的借鉴作用。研究我国社科类社团及其公共服务实践,分析社科类社团历史沿革、发展概况及基本特征,深入阐述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动力机制,分析其实施效果,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的价值作用。其次,通过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构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的“五维双层”分析框架,即从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价值引导、政策协调以及学术评估五个维度解析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核心能力,并对每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每个维度上提出公共服务能力的亚结构,其中:科学研究能力包含凝聚人才能力、协调资源能力、创新理论能力,文化传播能力涵盖文化传承能力、社科普及能力、扩大交流能力,价值引导能力细分为价值创造能力、价值传递能力、价值践行能力,政策协同能力包括政策吸纳能力和政策传导能力。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基于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属性识别,从资源管理、公众导向、胜任水平、服务效能四个维度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应建立评价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因子分析模型。为了全面揭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效果,还研究了影响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前因变量,并建立了测度前因变量影响效果的SUR模型。然后,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设计相关问卷并搜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引用SUR模型检验了前因变量对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效果。最后,从路径设计、治理建议以及保障措施三个层面提出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组织引导,明确社团自身定位;不断促进社会参与,整合多方资源;同时始终坚持社团使命目标,从提升社会效益意识入手,明确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二是不断完善社团评价体系,促进多元主体监督,并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以及增强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专业化。三是从政府层面致力于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促进社团建设与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不断丰富资金支持、提升社会地位,增强社会认同度,以实现社科类社团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理论探索,希望能够丰富社团治理经验,提高社科类社团的影响力和行动力,并建立科学的、符合现实需求的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丰富和发展社科类社会组织能力定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刘意露[4](2020)在《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多层级的特点,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在深化落实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政策,文化类社会组织迎来了发展机遇期。当前,我国文化类社会组织数量迅速增长,但与人们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与政策目标也存在着落差。对标社会组织发展先进经验,认清差距,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文化类社会组织组织机制创新途径是推动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为:(1)传统组织向不同类型社会企业发展的路径及不同类型社会企业所采取的内部治理模式。(2)中国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及在此基础上的组织治理转型方式。围绕着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把握社会企业定义与关键属性的基础上,以社会企业分类理论为核心,社会企业治理理论为支撑构建研究的分析框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中国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类社会组织在当下发展阶段的功能为衔接政府与市场和参与公共文化治理,发展中存在着组织独立性不强,组织自身能力不足,未能实现对公众需求的有效回应和开发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组织在组织管理、项目运营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发展进路。本文从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必要性、公共文化领域商业开发可行性、制度供给和转型风险四个层面对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文以社会企业分类理论为分析工具,考察不同类型文化类社会组织在利益原则和市场依赖度方面的特点,论述各类文化类社会组织的转型目标,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治理模式转型方式。本文认为文化类社会团体可通过吸纳多元利益相关方,重置利益原则,采取商业化运营模式的方式转型为企业型非营利组织或社会合作组织。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可通过提高商业运营与社会目标契合度,提升市场收入贡献度的方式转型为企业型非营利组织。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通过增加独立运作的文化项目获取市场收入,在决策、人事、资金财务等管理环节增强组织独立性,转型为公共部门型社会企业。本文将文化类基金会定位为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提供资源和交流平台的支持性组织。在文化类社会组织内部转型措施之外,本文认为还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企业注册管理相关立法,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对社会组织支持形式,发展支持型组织,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等方式并举政府与社会之力,打造有助于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外部生态环境。

温演驰[5](2020)在《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组织类型,自形成设立以来就以实现公益为其根本宗旨,主要承担为社会提供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的职能。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运用国有或公共资源提供服务职能的重要形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资源配置不合理、政事不分等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尝试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但因客观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主观思路不清晰,改革几陷于停顿。直至2011年,国家进一步明确思路开始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原有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与公益二类,并创新引入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将事业单位改革推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我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市场资源配置属性,因此也成为天然的改革试验地。法人治理结构源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却对西方的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性质属性相类似的非营利组织、高校、公立医院等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将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可行性。我国也的确在广东、上海、浙江、重庆等地进行了先期的试点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随着试点改革不断深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相关问题也逐步显现,例如外部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的缺失、思想与认识准备不足、模式生搬硬套、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内部配套制度缺失、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党组织作用不明确等,严重掣肘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本文总结回顾了我国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历程,并以深圳市为例,通过理论、相关试点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剖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借鉴域外经验,提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以期为全国各地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供理论及经验参考。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八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问题、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及不足,着重论述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二章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理论及概念进行概述,并追踪理论溯源,为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阐述并分析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产生背景、探索历程以及各省市试点改革情况,总结揭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成效及面临的问题;第四章以深圳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介绍了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环境背景、部分典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试点探索情况,并通过对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问卷调查以及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的比较访谈,分析总结当前深圳市试点改革的成效及面临的瓶颈;第五章以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为对象,从实证角度论证影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因素,其中研究表明“政策落实不达预期、理事会成员作用不明显、公众参与途径不够多元”是制约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进的关键问题;第六章研究了日本、美国、新加坡公益组织的治理情况,总结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域外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第七章从目标、原则、内外部措施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其中外部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优化产权投资制度设计、创新人事财政配套制度、构建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内部措施包括明确理事会成员配备、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共治运行体系、界定党组织与理事会权力关系;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展望今后研究方向。

苏丽雯[6](2020)在《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资源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的。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的经营主体方式,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农民的收入增加增长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社的政策,使得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发展速度快但质量上却存在诸多问题,诸多合作社运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成员异质性明显、服务体制不够健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加强引导和支持,引导其规范化发展。治理结构作为影响合作治理程度的重要因素,自然成为研究的焦点。阿拉尔市坐落于祖国西北边陲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这里以农为主,盛产大枣、核桃、棉花等作物。2007年,中国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2009年咸海市开始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此,这种新型的农民组织正式出现在咸城的历史舞台上。在《合作社法》的支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但经营不规范、管理水平滞后等质量问题突出,许多合作社发展不尽如人意。作为合作社的主要生命力,其治理结构必然成为最棘手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阅读的方法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掌握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农民的基本发展的专业合作社阿拉巴马州和治理,随机选择从24阿拉巴马州进行深入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样本合作社合作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设置和运行情况以及会员权益维护情况。利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四家当地发展较好、有影响力的合作社作为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合作社的治理情况。研究发现: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治理机制不完善、普通社员参与合作社集体事务意识薄弱、民主决策被核心成员决策所代替等问题。结合根本原因来分析,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合作社盈利能力不足,不足以引起社员对于合作社治理参与的兴趣。另外还有社员对于合作社知识理解不足等。对此建议阿拉尔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提高理事会的决策机制,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完善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合作社的激励机制。

李振楠[7](2020)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合作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基于合作社的新型经济主体应运而生,如联合社、公司+合作社、基地+合作社等,这些创新的组织形式极大的提升了合作社的效率。但就合作社内部来说,治理问题仍然存在,核心社员控制、激励不足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合作社的发展。因此,研究合作社的内部治理机制,厘清相关主体的内部治理行为动机,对促进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从解决合作社内部治理问题的需求出发,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对合作社内部治理相关主体的行为策略演化路径进行研究的方向。首先通过对内部治理机制特征和问题的梳理,界定了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的博弈主体,分析了不同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其次建立了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的内部治理演化博弈模型,对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和参数的进行分析,找到了影响内部治理机制的关键因素,并进行了MATLAB仿真验证;接下来,引入政府作为博弈主体,通过建立政府和核心社员的演化博弈模型,对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和参数的进行分析,找到了政府规制对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并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最后,基于演化博弈分析得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从合作社和政府角度对优化合作内部治理机制提出了建议对策。研究表明:社员行为主要受初始状态、积极利润、返利占比系数、机会主义收益以及惩罚的影响,政府规制主要与成本、社会损益和普通社员的积极因子等因素有关。内部治理机制的优化需要核心社员、普通社员和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降低决策成本、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拓宽决策和监督渠道、加强政府规制力度和优化规制方式等措施对改善合作社内部治理有促进作用。

夏超[8](2020)在《中国-马来西亚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研究》文中指出旅游业是我国与马来西亚的支柱性产业。近来,我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跨境区域旅游合作迅速发展,双方间旅游服务合作领域得到了不断拓宽。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顺利建成,我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旅游合作将更为频繁。伴随着全球旅游服务贸易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及马来西亚旅游业逐步形成一个标准化、高效化、统一化的跨境区域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笔者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我国与马来西亚的跨境区域旅游合作,从而促使两国间的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之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现状和意义;第二部分结合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旅游服务贸易的适用原则以及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合作法律规范等法律规定,阐述两国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以及应当遵守的规则;第三部分基于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旅游合作现状和旅游立法现状分析,以中国与马来西亚双方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特殊性而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双方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法律基础存在的制度漏洞或缺陷;第四部分对完善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法律制度和促进旅游贸易自由化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试图对中国和马来西亚旅游服务业的相关法律进行研究,基于我国与马来西亚越来越频繁的跨境区域旅游合作和目前双方合作的法律基础,以全新的角度阐释两国跨境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唐甜甜[9](2019)在《媒体融合背景下J期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媒体格局、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统媒体发行量持续走低和国家大力倡导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隶属于行业期刊的科技期刊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媒体融合之路。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专业性和知识的传播性,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呈现出一定的优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SWOT等分析方法,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以J期刊发展为案例研究,分析在媒体融合背景下J期刊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业者的观念与认识、内容生产呈现及传播渠道、提供服务与实现功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提出J期刊品牌化、集约化和多元化等发展策略。本文认为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冲击下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媒体的创新发展道路。而科技期刊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途径,J期刊只有尽快根据自身的优势,找准期刊定位,保证期刊质量,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开创多元化经营道路,通过与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实现媒体融合,才能使J期刊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郑名烈[10](2018)在《马来西亚永春社群研究》文中认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大批福建和广东的移民往英属马来亚迁徙,在当地建构了华侨社会。这些中国移民选择南迁,一方面是因为家乡受民军和土匪的扰乱,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加上闽粤沿海地区的人民拥有出洋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是英属马来亚有大面积适于种植农产品的土地,以及丰富的锡矿苗,需要大批劳工的进驻,因而英属马来亚成为闽粤人民的主要移民地之一。笔者以永春社群为研究对象,尝试透过永春社群来解析华人从中国移民到英属马来亚的历史发展变迁过程。南来的永春移民从事的职业深受离乡前的谋生方式所影响。离乡前住在永春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县城附近地区者,南来后大部分仍旧以经商为业。而原先以务农耕作谋生者,尤其居住在远离县城的乡区者,南来后多半继续依靠劳力投入拓殖垦荒的活动来维持生活。永春人在移民过程中,原乡的血缘和地缘的纽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亲带亲、邻带邻的亲族移民模式,让永春移民在英属马来亚产生群聚作用。在英殖民政府的半自治政策下,本着克勤克俭的精神,永春移民在马来半岛站稳脚跟后建构了永春会馆,同时也投入创建坟山和学校的社会建设。在大多数情况下,永春移民是融合在福建社群内,整合各个福建次方言群的力量进行社会建设。永春会馆、家族会组织,以及桃源俱乐部和坟山组织为永春社群建构的社会组织。各地方的永春移民即是透过这些组织把永春同乡凝聚在一起。马来亚独立前,各地永春会馆之间鲜少互动,唯在中国永春发生匪祸之后即掀起新、马两地的永春移民展开救乡运动,各地方的永春会馆开始有了连接。日本侵华期间,英属马来亚掀起支援祖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多个地方的永春会馆领导人均参与筹赈运动,其中尤其吉隆坡永春移民更落力的推展购买国债救国的活动。马来亚独立后,全国各地22个永春属会联合组织了马来亚永春联合会,分散各地的永春社群正式整合在一起。1993年,世界永春联谊会也宣告建立,永春社群也进行跨国网络的建构。从移民到落地生根,自落地生根到建设在地社会,从立足英属马来亚到关怀祖籍地,参与孙中山革命运动和支援祖国抗日救亡运动,到整合马来亚永春社群,最后又反馈乡里、参与乡里的投资建设工作,除了呈现出永春社群的认同变迁之外,也反映了中国移民到英属马来亚后因应社会变迁而作出必要的调适,从中亦可窥探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变迁的轨迹。

二、经营与管理杂志社理事会成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营与管理杂志社理事会成员(论文提纲范文)

(1)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苏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研究 ——以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概念的分析界定
        1.4.1 农民专业合作社
        1.4.2 治理
        1.4.3 治理机制
    1.5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基础理论
        1.5.1 交易成本理论
        1.5.2 委托——代理理论
        1.5.3 内部人控制理论
第2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分析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2.2.1 萌芽探索阶段
        2.2.2 快速发展阶段
        2.2.3 深入探索阶段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和治理机制
        2.3.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
        2.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制
第3章 虞盛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3.1 虞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情况
        3.1.1 发展环境
        3.1.2 治理模式
    3.2 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决策机制的问题
        3.2.1 合作社理事会结构不完善
        3.2.2 合作社章程形式化
        3.2.3 民主决策机制形同虚设
    3.3 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激励机制的问题
        3.3.1 合作社激励机制单一
        3.3.2 现有激励手段吸引力不足
    3.4 虞盛农产品合作社监督机制的问题
        3.4.1 合作社内部监督机制缺失
        3.4.2 合作社监督者身份缺乏约束
    3.5 虞盛农产品合作社外部治理环境面对的困境
    3.6 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产生问题的原因
        3.6.1 农民缺少合作意识
        3.6.2 合作社社员存在异质性
        3.6.3 政策空转现象普遍存在
第4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改善建议
    4.1 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典型性
    4.2 合作社决策机制的改善建议
        4.2.1 完善理事会结构
        4.2.2 完善社员大会制度
    4.3 合作社激励机制的改善建议
        4.3.1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双重激励
        4.3.2 增加人才吸引措施
    4.4 合作社监督机制的改善建议
        4.4.1 完善社员监事会制度
        4.4.2 唤醒社员大会的监督作用
    4.5 合作社外部治理机制的改善建议
        4.5.1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容
        4.5.2 放宽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环境
        4.5.3 建设适宜合作社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 治理理论
    2.3 市场/政府失灵理论
    2.4 理论述评与运用
3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实践与价值分析
    3.1 社科类社团规模与构成
    3.2 社科类社团发展历程
    3.3 社科类社团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动力机制
    3.4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效能分析
    3.5 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系统解析
    4.1 科学研究能力
    4.2 文化传播能力
    4.3 价值引导能力
    4.4 政策协同能力
    4.5 学术评定能力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
    5.1 评价的属性识别
    5.2 评价维度
    5.3 评价指标体系
    5.4 评价的前因变量
    5.5 评价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评价
    6.4 基于SUR模型的前因变量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对策
    7.1 完善社科类社团发展路径规划
    7.2 加强社科类社团内部治理能力
    7.3 构建社科类社团外部保障体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
附录2:调查问卷

(4)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相关概念
        1、社会企业
        2、文化类社会组织
    二、理论支撑
        1、志愿失灵理论
        2、资源依赖理论
第二章 社会企业理论
    一、社会企业分类
        1、企业型非营利组织
        2、社会合作组织
        3、社会商业型社会企业
        4、公共部门型社会企业
    二、社会企业治理
        1、所有权模式
        2、治理结构
        3、治理模式
第三章 我国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文化类社会组织功能
        1、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2、参与公共文化治理
    二、文化类社会组织分类
        1、文化社会团体
        2、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3、文化基金会
    三、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独立性不强
        2、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
        3、回应和开发公众文化需求水平较低
第四章 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可行性分析
    一、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必要性
        1、扩大资金来源
        2、促进内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3、提升组织独立性
    二、公共文化领域商业化开发可行性
    三、支持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的制度供给
        1、政府职能转变
        2、政府购买服务
        3、政策空间扩大
    四、文化类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中的风险
        1、组织社会目标偏移
        2、组织能力不匹配
第五章 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实践路径
    一、文化社会团体转型路径
        1、转型目标:企业型非营利组织或社会合作组织
        2、组织治理转型
    二、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型路径
        1、转型目标:企业型非营利组织或公共部门型社会企业
        2、组织治理转型
    三、文化基金会定位:支持性组织
        1、文化基金会设立公益创投部门
        2、文化类基金会发挥监督功能
第六章 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支持策略
    一、完善社会企业注册管理相关立法
    二、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三、创新政府支持形式
    四、发展支持型组织
    五、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要求
    1.1.2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探索内在需求
    1.1.3 事业单位自身建设发展客观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事业单位
    2.1.2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2.1.3 法人治理结构
2.2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
    2.2.1 理事会的内涵与运行
    2.2.2 管理层的权责与构成
    2.2.3 监事会的职能与设置
2.3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2.3.1 共同治理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4 新公共服务理论
2.4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4.1 必要性的生成逻辑:明确定位、共办共治、激发活力
    2.4.2 可行性的生成逻辑:理论可行、政府支持、试点有效 第3章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探索历程与现状
3.1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出的背景
    3.1.1 我国法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1.2 事业单位法人地位确立过程
    3.1.3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规范与完善
3.2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探索历程
    3.2.1 制度创新探索
    3.2.2 借鉴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结构探索
    3.2.3 全国各地试点经验探索
3.3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成效
    3.3.1 促进厘清政事关系
    3.3.2 探索创新治理模式
    3.3.3 推进整合各方资源
    3.3.4 促进坚守党管干部
3.4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面临的问题
    3.4.1 外部层面:法规财政保障不足,利益群体潜在抵触
    3.4.2 内部层面:制度机制运行紊乱,自主管理沦为形式 第4章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案例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4.1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法规政策环境
    4.1.1 具有法制保障优势
    4.1.2 具有先行示范优势
    4.1.3 具有人力保障优势
    4.1.4 具有财政保障优势
    4.1.5 实行“三不定”政策
4.2 深圳市部分典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情况
    4.2.1 管委会模式: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4.2.2 理事会模式:深港产学研基地、南方科技大学
    4.2.3 董事会模式: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4.3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4.3.1 调查对象
    4.3.2 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过程
    4.3.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4 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访谈调查分析
    4.4.1 访谈对象
    4.4.2 访谈设计
    4.4.3 访谈记录
    4.4.4 访谈结论
4.5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成效
    4.5.1 自主管理权限逐步增大
    4.5.2 分权制衡架构逐渐完善
    4.5.3 多元主体共治成效初显
    4.5.4 联合监管体系日趋成熟
4.6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进的瓶颈
    4.6.1 外部瓶颈:法规制度仍不完善,潜在约束制约自主管理
    4.6.2 内部瓶颈:运行体系仍不健全,党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 第5章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5.1.1 治理架构完整性
    5.1.2 治理环境差异性
    5.1.3 治理因素多样性
5.2 调查设计
    5.2.1 总体构思
    5.2.2 样本统计
5.3 调查问卷分析
    5.3.1 政策支持下的全面推广
    5.3.2 经验学习下的探索推进
    5.3.3 地区实践下的改革尝试
5.4 统计数据分析
    5.4.1 变量测量
    5.4.2 因子分析
    5.4.3 认知程度及交叉分析
5.5 调查实证结论
    5.5.1 政策落实效果未达预期
    5.5.2 理事会成员作用不明显
    5.5.3 公众参与途径不够多元 第6章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域外经验
6.1 日本公益机构法人治理经验
    6.1.1 日本社会公益组织特点
    6.1.2 日本社会公益组织治理
6.2 美国公益机构法人治理经验
    6.2.1 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特点
    6.2.2 美国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
6.3 新加坡公益机构法人治理经验
    6.3.1 新加坡公益法定机构特点
    6.3.2 新加坡公益法定机构治理
6.4 经验总结
    6.4.1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6.4.2 利益各方广泛参与决策
    6.4.3 强化公益组织独立地位
    6.4.4 探索多样法人治理模式 第7章 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
7.1 明确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价值目标
    7.1.1 强化法人地位
    7.1.2 维护运作秩序
    7.1.3 保障运行效益
    7.1.4 坚守公益使命
7.2 确立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基本原则
    7.2.1 权责法定原则
    7.2.2 权责明确原则
    7.2.3 协调运转原则
    7.2.4 各方制衡原则
7.3 构建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外部措施
    7.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7.3.2 优化产权投资制度设计
    7.3.3 创新人事财政配套制度
    7.3.4 构建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7.4 构建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措施
    7.4.1 明确法人治理结构理事配备
    7.4.2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督
    7.4.3 建立多元主体共治运行体系
    7.4.4 界定党组织理事会权力关系 第8章 论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后记

(6)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1.2.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合作社服务功能对农民收入有显着的正向作用
        1.3.2 优化制度环境有利于合作社健康发展
        1.3.3 合作社治理对合作社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1.3.4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对比分析
        1.3.5 简要述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合作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3 治理
        2.1.4 治理结构
        2.1.5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
        2.1.6 公司治理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治理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团队生产理论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对比分析
第3章 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1 阿拉尔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3.1.1 第一师阿拉尔市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地位
        3.1.2 林果产业特色优势凸显
        3.1.3 绿色食品加工城建设持续推进
    3.2 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3.2.1 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2.2 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第4章 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结果基础信息统计分析
        4.1.1 受访者基本基本特征的描述
        4.1.2 注册时间
        4.1.3 注册资本
        4.1.4 位置分布
        4.1.5 社员人数规模
    4.2 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现状统计分析
        4.2.1 理事会—决策结构
        4.2.2 监事会—监督机构
        4.2.3 经理层—执行机构
        4.2.4 社员大会—权利机构
    4.3 社员权益保障
        4.3.1 社员是否资格明确
        4.3.2 是否建立社员个人账户
        4.3.3 是否盈余返还
        4.3.4 社员是否参与社员大会
    4.4 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分析
        4.4.1 方圆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4.4.2 阿拉尔市丰采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
        4.4.3 幸福农场众顺枣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4.4.4 阿拉尔市瑞鑫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
    4.5 调查的主要发现
第5章 阿拉尔市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阿拉尔市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5.1.1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5.1.2 合作社治理机制不健全
        5.1.3 普通社员参与合作社集体事务意识薄弱
        5.1.4 民主决策被核心成员决策所代替
    5.2 阿拉尔市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合作社盈利能力不足
        5.2.2 合作社社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第6章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的决策机制
        6.1.1 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的组成
        6.1.2 完善理事会机构的决策职能
    6.2 加强合作社监督机制的建设
        6.2.1 设立监事会
        6.2.2 明确监事会的职能
        6.2.3 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
    6.3 完善社员(代表)大会制度
    6.4 改善合作社的激励机制
        6.4.1 改善对一般社员的激励机制
        6.4.2 改善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历

(7)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研究
        1.2.2 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规制研究
        1.2.3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2 成员异质性
        2.1.3 政府规制
    2.2 合作社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3 合作社内部治理相关理论
        2.3.1 契约治理
        2.3.2 关系治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作社内部治理特征、问题及博弈框架分析
    3.1 合作社内部治理的特征
        3.1.1 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
        3.1.2 合作社的内部治理机制
    3.2 内部治理机制问题分析
        3.2.1 合作社内部问题
        3.2.2 政府规制问题
    3.3 博弈框架分析
        3.3.1 博弈主体分析
        3.3.2 博弈关系梳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通社员与核心社员的演化博弈分析及仿真
    4.1 普通社员与核心社员的演化博弈分析
        4.1.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1.2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4.1.3 模型的参数分析
    4.2 普通社员与核心社员的演化博弈仿真
        4.2.1 初始状态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4.2.2 积极利润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4.2.3 返利占比系数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4.2.4 机会主义收益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4.2.5 惩罚值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心社员和政府的演化博弈分析及仿真
    5.1 核心社员与政府的演化博弈分析
        5.1.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5.1.2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5.1.3 模型参数分析
    5.2 合作社与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仿真
        5.2.1 核心社员收益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5.2.2 政府成本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5.2.3 政府措施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5.2.4 社会损益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5.2.5 普通社员积极因子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合作社角度对策建议
        6.1.1 决策机制
        6.1.2 激励机制
        6.1.3 监督机制
    6.2 政府角度对策建议
        6.2.1 政策制定
        6.2.2 措施实行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MATLAB仿真代码

(8)中国-马来西亚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三)本文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概述
    (一)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建交背景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旅游立法的现状
    (三)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
    (四)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
二、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制度
    (一)普遍性多边合作法律规范(服务贸易总协定)
        1.GATS基本原则在中马旅游服务贸易中的适用
        2.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
        3.马来西亚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
    (二)区域性多边合作法律规范(CAFTA框架协议)
        1.CAFTA基本规定在中马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影响与适用
        2.CAFTA《框架协议》中国旅游服务承诺
        3.CAFTA《框架协议》马来西亚旅游服务具体承诺
    (三)双边合作法律规范
        1.中马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
        2.中马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
    (四)旅游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度
        1.中国旅游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度
        2.马来西亚旅游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制度
三、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中马旅游合作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缺乏独立的争端解决机制
    (三)缺乏专门协调机构
    (四)中马游学旅游安全纠纷
    (五)中马医疗旅游服务纠纷
四、完善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区域旅游合作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立法保障
    (二)确定独立的争端解决机制
    (三)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构
    (四)旅游安全保障
    (五)医疗旅游保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媒体融合背景下J期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研究特点
2 媒体融合的内涵及实践
    2.1 媒体融合内涵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外媒体融合实践
    2.3 我国媒体融合实践
        2.3.1 管理融合
        2.3.2 内容融合
        2.3.3 渠道融合
3 J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3.1 定位及发展现状
        3.1.1 期刊管理
        3.1.2 期刊内容
        3.1.3 期刊收入来源
        3.1.4 期刊服务
    3.2 媒体融合发展实践
    3.3 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
        3.3.1 媒体融合问题
        3.3.2 市场化问题
        3.3.3 期刊营销问题
    3.4 小结
4 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经验借鉴
    4.1 《航空知识》:微传播助力科普期刊实现融合发展
        4.1.1 核心模式
        4.1.2 融合措施
        4.1.3 经营管理
    4.2 《科学世界》:出版、传播、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
        4.2.1 核心模式
        4.2.2 融合措施
    4.3 《无人系统技术》:内容+新媒体+拓展活动的联动平台
        4.3.1 核心模式
        4.3.2 融合措施
    4.4 小结
5 J科技期刊发展策略
    5.1 J科技期刊发展SWOT分析
        5.1.1 S优势(Strength)
        5.1.2 W劣势(Weakness)
        5.1.3 O机会(Opportunity)
        5.1.4 T威胁(Threat)
    5.2 J科技期刊发展策略
        5.2.1 品牌化发展策略
        5.2.2 集约化发展策略
        5.2.3 数字化发展策略
        5.2.4 多元化发展策略
        5.2.5 媒体融合人才培养策略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马来西亚永春社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文献史料与架构说明
第二章 马来(西)亚历史演化与华人社会变迁
    第一节 英殖民政府时期与华侨社会
    第二节 独立建国以来的马来(西)亚与华人社会
    小结
第三章 从闽南到马来亚:永春社群的南来与拓荒
    第一节 清末至民国的永春与永春移民南来
    第二节 永春移民在英属马来亚的拓荒
    第三节 马来亚建国以来永春社群经营行业的变迁
    小结
第四章 永春社群组织
    第一节 会馆
    第二节 家族会
    第三节 俱乐部与坟山
    小结
第五章 多元时空下的马来(西)亚永春社群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的永春社群
    第二节 马来西亚永春社群与中国的关系
    第三节 跨国网络:从马来亚永春联合会到世界永春联谊会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经营与管理杂志社理事会成员(论文参考文献)

  • [1]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苏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研究 ——以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例[D]. 鲍忆晨. 苏州大学, 2020(03)
  • [3]我国社科类社团公共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陈思.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文化类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研究[D]. 刘意露.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D]. 温演驰. 吉林大学, 2020(08)
  • [6]阿拉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D]. 苏丽雯. 塔里木大学, 2020(04)
  • [7]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 李振楠.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中国-马来西亚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研究[D]. 夏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媒体融合背景下J期刊发展策略研究[D]. 唐甜甜.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马来西亚永春社群研究[D]. 郑名烈. 厦门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董事会成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