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恒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熊天洪,施明,成焕,李昌平[1](2021)在《超临界W型火焰锅炉狭缝缝隙式燃烧器火检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火焰检测器简称火检,是检测火力发电机组炉膛有无火焰并提供保护信号的装置,是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的关键设备。全炉膛灭火保护更是锅炉总燃料跳闸(MFT)重要保护之一。火检检测不到火焰等问题导致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可靠性降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以镇雄电厂2台600MW超临界W型火焰锅炉火检为研究对象,对火检进行探索与优化,从而提高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的可靠性。
王越[2](2021)在《彭城电厂锅炉DCS控制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超超临界机组是当前世界上火电发电的主力机型,基本上全部的100万千瓦级机组、部分60万千瓦级机组为超超临界型,该机型的锅炉炉膛受热面长年在高温高压的工况下运行,通常伴有超温和爆管事故,因此对锅炉的高温受热面壁温的监测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以彭城电厂100万千瓦级机组为对象进行研究论证,设计了一款对锅炉水冷壁向火侧实时壁温的在线监测DCS系统。对于受热面的温度计算,直接测量向火侧温度很困难,因此本文在热力性能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彭城电厂的具体情况,提出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的背火侧三点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结果与设计的热性能相比较得出参数吻合良好。同时,传统的对向火侧温度计算存在迟滞、模型泛化性较差等问题,本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展开对向火侧壁温预测的研究,并对多种循环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充足的实验对比,分析其可行性。最后,在线监测DCS系统可以从前端机的数据采集到、上位机的通讯、集控室PI监测软件的功能和实时界面最后到数据的分析和报表。壁温的实时监控为操作员提供有效的操作指导,并为维护人员提供有关受热面温度的有用信息,以确保超超临界锅炉的运行更经济,更安全。
郑童心[3](2021)在《350MW超临界CFB燃煤电厂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我国,火力发电是最重要的发电方式。火力发电主要有燃煤发电、燃气发电、燃油发电以及垃圾生物质发电等。由于我国煤炭储量大,开采量居世界领先,所以燃煤发电是我国的主要发电形式。由于燃烧化石能源,会排SO2,NOX等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而循环流化床锅炉(CFB)机组的诞生,为燃煤电厂注入了清洁煤燃烧技术。而CFB机组控制的研究与开发也成为了电力设计行业的一项重要课题。超临界CFB锅炉是在亚临界的参数上发展起来的,炉膛内介质温度和压力决定了机组规模,350MW的规模是目前国内大型火电厂的主流机组,针对350MW超临界CFB电厂,本论文以提出一种能应用于实际电厂的控制方案为目标,采用DCS系统作为全厂控制系统,并研究了主要设备的测点设置以及工况数据采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首先,研究了DCS的功能组成,系统划分以及主要系统的控制参数需求。提出了DCS各功能的主要控制目标,在电厂控制系统中的测点采集数据,都是作为DCS得以发挥控制作用的基础。基于该控制策略,研究了测点需求。其次,根据DCS的具体设计要求,对锅炉部分控制系统展开了详细的测点设计,重点按照锅炉烟风系统、锅炉燃油系统以及锅炉启动系统开展设计。然后,同样根据DCS的具体设计要求,对汽机部分控制系统展开了详细的测点设计,重点按照汽机蒸汽系统、抽汽系统、凝结水系统、除氧给水系统等开展设计。综上所述,在本论文的设计工作中,本人担任工程“主要设计人”职务,完成了提出控制方案,电厂控制系统测点设置及实施的全部工作。具体而言,本论文针对超临界CFB锅炉与超350MW汽机及其辅机的特征与运行需求、各子系统的运行方式,各设备之间的连锁运行关系,最终设计出一套完整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测点设置方案。文中以每个系统后给出系统仪表控制图,直观表示测点设置位置和类型,作为主要研究成果。实际上,本论文提出的控制方案在具体项目建设实施中,通过安装、接线、组态、调试,进行验证,本论文控制方案各项指标达到了预期要求,有效避免了由于火电厂工艺系统庞大,若无目的地将所有运行参数送入DCS,系统无法负荷的问题。同时针对控制需求,解决了炉膛压力控制、温度控制以及锅炉床压风量控制等控制问题。
彭勃[4](2020)在《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磨煤机是制粉系统的核心设备,是火力发电厂重要辅机设备之一。在火力发电厂升降负荷的过程中,需要启停一套或多套制粉系统,其中磨煤机及其附属设备启停时,如果控制稍有偏差则可能出现爆磨或其它危险情况。因此手动启停设备,不仅无法快速响应增减负荷要求,而且难以保障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为此有必要投用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顺序控制系统取得的应用成果上,结合工程项目实践,在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上做了一些初步研究工作。首先从系统硬件、软件、人机接口三个方面对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硬件设计上遵循DCS(分散控制系统)设计要求。软件设计是将电厂运行人员的要求进行组态生成人机界面,方便操作。人机接口包括不同级别操作人员的工作站。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磨煤机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及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基本原理,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三种不同等级火电机组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方案。最后在工程实践中,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投运。结果显示: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预期效果。
杨洋[5](2020)在《某300MW机组煤粉锅炉屏式过热器失效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的大背景下,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新型机组逐步出现在电力行业的舞台。火力发电机组的锅炉承压部件处于极端恶劣的环境,随着火力发电机组逐步向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不断发展,对锅炉材料耐高温性能和抗蠕变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燃烧系统、汽水系统原因,过热器管材长期存在着腐蚀、变形、磨损、结垢、过烧、泄漏等风险,从而导致炉管金属材料失效,发生爆管事故,不但增加了抢修作业的工作量,也造成燃料资源的极大浪费,给电力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锅炉受热面爆管作为引起发电机组非停的主要原因,对其发生原理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300MW煤粉锅炉为研究对象,针对屏式过热器频繁发生爆管问题,在分析锅炉燃烧系统、屏式过热器运行参数的基础上,通过屏式过热器材质分析和金相结构分析,提出了预防过热器爆管的改造方案,并进行了实施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爆口为变形后的喇叭状,长50mm,宽20mm。金相组织结构表明,爆管是因为长期超温与短期超温综合作用导致的。通过将屏式过热器管局部更换为TP347HFG材质、检测更换剩余寿命过低的管材,并采用三次风口调整反切、屏式过热器入口联箱处加装外圈管节流圈等技术措施,烟速不均匀系数最高值由2.44下降至1.40,平均值由之前的1.72下降到1.26,最大烟气对流放热系数与平均值之比从调整前的1.67倍下降至1.22倍,各屏间壁温差异从30℃下降至14℃左右。综合治理后的运行结果表明,屏式过热器工作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同屏内降低了外侧管热负荷,各管工况下的壁温在设计值范围内,机组爆管率显着下降,每年由“四管”爆管引发的非计划停运次数占比由50%下降至20%,提高了屏式过热器运行的安全性。
郭毅[6](2020)在《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火力发电厂具有规模和装机容量更大、输配电范围广、效率更高等特点,因而对其整体安全性要求更高,但其复杂的系统和生产工序为安全运行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由于电能输出容量随负荷变化剧烈,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生产阶段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对电力生产长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的安全生产特点,将火力发电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考虑,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安全文化及安全信息等6个因素(即4M-C-I)全面分析,构建了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确定了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及评价尺度;通过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提出了火力发电厂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模型;基于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生产阶段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设计出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生产阶段的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完善了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安全风险控制策略、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方法以及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提升了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罗婧茹[7](2020)在《电站锅炉受热面灰污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站锅炉机组在运行中受热面会产生积灰和结渣,甚至还会产生结焦,对积灰进行定期吹扫能有效减少灰污的积累,降低结渣和结焦的概率,进而提高锅炉运行效益。但是吹灰处理与锅炉机组的实际运行状况密切相关,故搭建炉膛内受热面的灰沉积趋势监测模型,并根据监测情况实现对受热面的灰污处理显得格外重要。在详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对灰沉积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首先基于660MW的电站锅炉机组这一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意义热力学建模的特点;其次,研究了电站锅炉整体建模的技术思想,将其所有受热面作为一个整体,建立锅炉整体热力学模型,通过不断迭代校核,获得精确客观的运行数据;第三,为了有效分析锅炉受热面灰污沉积趋势及吹灰特点,根据各受热面的信号特征,设计了以Fourier变换为研究基础的滤波器和小波分析滤波器,通过对比试验分析,证实小波分析滤波器滤波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其在时间、频率两域都有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优越性,同时研究了运用小波包分析来反映信号中的高频细节的技术。最后,在得出降噪处理后信号的基础上,搭建炉内受热面的灰污沉积趋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等效焓降理论来对吹灰模式经调整后引起的经济性收益变化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开展吹灰试验以及模型验证试验初步证实了锅炉整体建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对监测信号的滤波降噪,分析证实了电站锅炉受热面灰污处理技术的可行性,即按需吹灰。最后,运用了等效焓降法计算分析单个受热面因此产生的经济性收益量。
苗林[8](2020)在《燃煤锅炉热效率在线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燃煤锅炉一直存在着保有量大、分布广、能耗高、污染重等诸多问题,各个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锅炉燃烧热效率不高,直接影响锅炉的运行成本。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投入一定的精力来认真的分析一下锅炉燃烧热效率,然后根据我们分析计算的结果,来优化锅炉生产运行,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同时还达到了节能环保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国之大计。本文根据锅炉性能试验规程的计算公式,通过对锅炉燃烧热效率计算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的测量,利用反平衡法对各种热损失进行计算,并对计算过程进行组态,运用集散控制系统对锅炉热效率进行计算和监视,同时对锅炉燃烧过程进行合理的优化控制,由于锅炉的燃烧过程复杂,各中参数存在较大滞后、耦合较强、存在一定惯性等特点,受其煤质变化、外部负荷变化的影响较大,在数学模型的建立上很难有一定的规律,传统的PID控制由于相关参数的多变性,很难有针对所有情况的精准控制,所以本文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理论之上,有效结合了模糊控制的理论,针对各种运行工况,通过长期累计的操作经验确定模糊规则,然后对实时PID参数进行修正,利用MATLAB进行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无论负荷变化大小,在锅炉燃烧氧量、过剩空气系统和负压的控制上,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的超调小,调节时间短,调节过程更加稳定。在锅炉燃烧热效率的在线监控上,特别是燃烧过程的优化上,针对于传统PID的控制,无法实时更改参数以适应燃烧过程的变化上,本文提出的参数实时更新、实时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变化、多扰动的燃烧过程。因此,在提高燃煤锅炉热效率和燃烧优化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吴剑恒,连荣清,李波扬,陈志渊,庄煌煌,邓国荣,何宏舟[9](2020)在《变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文中指出受到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煤矿安全治理等影响,煤炭市场发生变化,国内第1台燃用福建无烟煤145t/h CFB锅炉需掺烧改烧优质神华烟煤。结合燃烧理论和运行实践,分析煤质特性变化对CFB锅炉燃烧的影响、改烧对CFB锅炉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影响。根据神华烟煤特性采取运行优化调整和设备技术改造等针对性措施,并提出下一步改进建议,对CFB锅炉的设计、运行、优化和改造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余海[10](2020)在《基于隐式广义预测控制的燃气发电锅炉主气压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蒸汽压力是表征锅炉运行状况的重要被控参数,是衡量锅炉蒸汽产量与负荷是否匹配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燃烧过程中的能量供求关系。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轮机负荷来调整燃料量,使得能量输出与能量输入保持平衡,而平衡的标志就是主蒸汽压力能否保持稳定。由于冶金燃气发电锅炉采用的燃料是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炉和转炉煤气,它的压力和热值波动较大,故造成主汽压难以控制稳定。因此,开展燃气发电锅炉主汽压控制技术的研究,对于保证锅炉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涟钢冶金自备电厂150t燃气发电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锅炉工艺、主汽压影响因素和控制要求,确定以煤气量为输入量建立主汽压控制系统。对现场采集到的煤气量和主汽压力值数据进行剔除异值、平滑处理等预处理后,使用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FFRLS)进行模型参数辨识,建立主汽压的离散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广义预测控制理论建立主汽压的PI型隐式广义预测控制系统,在目标函数中增加PI结构,提高鲁棒性。利用MATLAB对控制算法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串级PID和Smith预估补偿控制,该方案在模型适配和模型失配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主汽压基本无超调。最后,设计燃气锅炉优化控制系统,对相应的软件开发和工业组态进行设计,工业现场投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二、恒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超临界W型火焰锅炉狭缝缝隙式燃烧器火检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概况 |
2 探索与优化过程 |
2.1 第一次探索与优化过程 |
2.1.1 原因探究 |
2.1.2 第一次优化 |
2.2 第二次探索与优化过程 |
2.2.1 火检闪烁原因分析 |
2.2.2 第二次优化 |
2.3 第三次探索与优化过程 |
2.3.1 火检闪烁原因进一步透析 |
2.3.2第三次优化 |
2.3第四次探索与优化过程 |
2.3.1 结焦原因分析 |
2.3.2 第四次优化 |
3 优化效果验证 |
4 结语 |
(2)彭城电厂锅炉DCS控制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彭城电厂控制系统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超超临界锅炉系统构成 |
2.1 汽水系统 |
2.2 燃烧系统 |
2.3 吹灰系统 |
2.4 锅炉制粉系统 |
2.5 锅炉壁温测点 |
2.6 本章小结 |
3 超超临界锅炉壁温监测系统 |
3.1 壁温监测的重要性 |
3.2 壁温及火焰监测系统 |
3.3 锅炉热交换模型 |
3.4 水冷壁影响因素 |
3.5 理论基础 |
3.6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7 模型比较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深度学习的超超临界锅炉壁温预测研究 |
4.1 深度学习与RNN基本理论 |
4.2 BPTT算法 |
4.3 常见的循环神经网络 |
4.4 算法实现 |
4.5 实验结果与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超超临界锅炉壁温监测方案的实现 |
5.1 DCS系统 |
5.2 汽温调节系统 |
5.3 系统的硬件集成 |
5.4 系统的软件集成 |
5.5 锅炉DCS系统改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350MW超临界CFB燃煤电厂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350MW超临界机组的发展现状 |
1.2.2 CFB机组的发展现状 |
1.2.3 350MW超临界CFB机组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3.1 350MW超临界CFB锅炉可控性分析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设计方案概述 |
2.2.1 系统功能 |
2.2.2 系统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锅炉控制系统设计 |
3.1 CFB锅炉控制需求 |
3.1.1 炉膛床温控制系统设计 |
3.1.1.1 炉膛床温的动态特性分析 |
3.1.1.2 炉膛床温控制设计架构 |
3.1.1.3 炉膛床温测量选型 |
3.1.2 炉膛床压控制系统设计 |
3.2 锅炉烟风系统控制设计 |
3.2.1 一次风系统控制设计 |
3.2.1.1 一次风压力控制 |
3.2.2 锅炉床温测点设计 |
3.2.3 二次风系统控制设计 |
3.3 锅炉燃油系统控制设计 |
3.4 锅炉启动系统控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轮机控制系统设计 |
4.1 汽机蒸汽系统控制设计 |
4.1.1 主蒸汽控制系统设计 |
4.1.2 再热蒸汽控制系统设计 |
4.1.3 汽机旁路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
4.2 汽机抽汽系统控制设计 |
4.3 汽机凝结水系统控制设计 |
4.4 给水系统控制设计 |
4.5 加热器疏水系统控制设计 |
4.5.1 高压加热器疏水系统控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实现及结果分析 |
5.1 控制系统实现 |
5.1.1 自动化网络配置 |
5.1.2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实现结果 |
5.1.3 DCS性能指标测试 |
5.1.4 设计方案保护校验测试结果 |
5.2 设计方案结果分析 |
5.2.1 协调控制 |
5.2.2 总风量控制 |
5.2.3 床温控制 |
5.2.4 床压控制 |
5.2.5 床枪入口燃油压力及流量控制 |
5.2.6 设备布置特点 |
5.3 控制系统实现现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第二章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硬件设计 |
2.2.1 过程单元的处理器模件 |
2.2.2 过程输入/输出(I/O) |
2.2.3 外围设备 |
2.2.4 电源与接地 |
2.2.5 电子装置机柜 |
2.3 系统软件设计 |
2.3.1 DCS组态通用要求 |
2.3.2 顺序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2.4 人机接口 |
2.4.1 操作员站 |
2.4.2 工程师站 |
2.4.3 历史数据处理站/性能计算站 |
2.4.4 值长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关注点 |
3.1 磨煤机类型 |
3.1.1 低速磨煤机 |
3.1.2 中速磨煤机 |
3.1.3 高速磨煤机 |
3.2 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原理 |
3.2.1 顺序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
3.2.2 机组级顺序控制系统 |
3.2.3 功能组/子组级控制 |
3.2.4 驱动级控制 |
3.3 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3.3.1 35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方案 |
3.3.2 66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方案 |
3.3.3 100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 |
4.1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说明 |
4.2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案例 |
4.2.1 35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 |
4.2.2 66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 |
4.2.3 100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5)某300MW机组煤粉锅炉屏式过热器失效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火电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
1.2 过热器爆管相关研究 |
1.3 过热器材料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对象 |
2.1 主要参数 |
2.2 燃烧系统 |
2.3 汽水系统 |
2.4 屏式过热器特性 |
2.5 屏式过热器运行状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屏式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 |
3.1 屏式过热器爆管的金相特性 |
3.2 冷态速度场试验 |
3.3 热态温度场试验 |
3.4 屏式过热器管壁温度监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止屏式过热器超温的技术方案 |
4.1 屏式过热器管材局部更换 |
4.2 管材寿命计算 |
4.3 消除烟气侧残余旋转 |
4.4 调整过热器同屏流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改造后的实施效果 |
5.1 改造效果评估 |
5.2 超温改造措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深度调峰火电厂A安全生产概况 |
2.1 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概况 |
2.1.1 生产工艺 |
2.1.2 主要设备 |
2.2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2.3 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深度调峰火电厂安全风险因素分析与指标体系建立 |
3.1 火电厂安全风险种类划分 |
3.2 火电厂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与流程 |
3.2.1 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
3.2.2 安全风险辨识流程 |
3.3 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3.3.1 设备风险因素分析 |
3.3.2 人的不安全行为风险因素分析 |
3.3.3 作业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3.3.4 安全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
3.4 深度调峰火电厂A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
3.4.1 火电厂安全指标选择原则与建立步骤 |
3.4.2 指标体系的确立 |
3.5 基于LEC法的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的安全风险评估 |
3.5.1 风险评价结果 |
3.5.2 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调峰火电厂A生产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
4.1 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4.2 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
4.2.1 策略等级 |
4.2.2 策略核心 |
4.3 风险控制程序 |
4.4 安全风险控制方法 |
4.4.1 三全管理法 |
4.4.2 风险源动态管理方法 |
4.5 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4.5.1 以本质安全为中心,构建“三票”管理常态化 |
4.5.2 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形成风险控制保障体系 |
4.5.3 加大安全投入,建立企业安全基金 |
4.6 本章小结 |
5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
5.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 |
5.1.1 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流程 |
5.1.2 安全风险PDCA循环管理 |
5.2 “4M-C-I”安全风险管理成效 |
5.2.1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
5.2.2 企业安全生产总体形势良好 |
5.2.3 企业安全指标向好 |
5.2.4 企业安全文化作用突显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电站锅炉受热面灰污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当前研究状况与研究趋势 |
1.2.2 国内当前研究状况与研究趋势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不同锅炉灰污测量方法及原理 |
2.1 积灰结渣的监测方法 |
2.2 测量理论和方法的分析 |
2.2.1 基于X射线的灰垢厚度测量方法 |
2.2.2 基于声波技术的测温方法 |
2.2.3 基于红外技术的传感测温方法 |
2.3 基于神经网络的处理理论及方法 |
2.3.1 基于热平衡法的在线监测 |
2.3.2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整体模型搭建 |
3.1 研究对象的概述 |
3.1.1 锅炉结构介绍 |
3.1.2 锅炉吹灰器简介 |
3.2 受热面模型 |
3.2.1 对流受热面 |
3.2.2 辐射受热面 |
3.2.3 半辐射式屏式受热面 |
3.3 热力学建模 |
3.3.1 污染因子定义及计算方法 |
3.3.2 传统热力学建模 |
3.3.3 锅炉整体建模 |
3.3.4 搭建锅炉整体模型的优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的试验性对比 |
4.1 基于小波分析的积灰趋势及信号处理 |
4.2 监测信号 |
4.3 傅里叶变换及数字滤波器设计 |
4.3.1 信号傅里叶变换 |
4.3.2 数字滤波器设计 |
4.4 小波分析及合理化消噪 |
4.4.1 小波的多分辨性 |
4.4.2 信号小波分解 |
4.4.3 信号小波重构 |
4.4.4 傅里叶(Fourier)变换与小波分析对比 |
4.5 小波包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吹灰优化及其产生的收益性分析 |
5.1 试验安排及结果分析 |
5.1.1 试验安排及结果分析 |
5.1.2 敏感性试验结果 |
5.1.3 建立信号去噪模型及其验证 |
5.2 吹灰优化产生的经济性收益 |
5.2.1 吹灰收益模型 |
5.2.2 搭建吹灰引起的蒸汽量损耗模型 |
5.2.3 模式调整经济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8)燃煤锅炉热效率在线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燃煤锅炉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2、锅炉热效率计算 |
2.1 锅炉热效率计算方法 |
2.2 反平衡法计算公式 |
2.3 脱硝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
2.3.1 NOx的生成机理 |
2.3.2 锅炉燃烧与NOx的影响因素 |
2.4 基础参数确认 |
3、总体控制方案设计 |
3.1 热效率参数测量方案设计 |
3.1.1 仪表选型 |
3.1.2 测量方案设计 |
3.2 锅炉燃烧系统控制设计 |
3.2.1 给煤量调节控制 |
3.2.2 含氢量调节控制 |
3.2.3 负压调节控制 |
4、模糊-PID算法优化燃烧效率设计 |
4.1 控制算法 |
4.1.1 传统PID控制 |
4.1.2 模糊控制 |
4.1.3 F-PID自话应捽制 |
4.2 捽制器沿计 |
4.2.1 F-PID给煤量调节控制器 |
4.2.2 F-PID合氧量调节控制器 |
4.2.3 F-PID负压调节控制器 |
4.3 仿直分析 |
5、DCS系统组态 |
5.1 西内子SIMATIC PCS7控制系统 |
5.1.1 SIMATIC PCS7控制系统简介 |
5.1.2 SIMATIC PCS7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5.2 SIMATIC PCS7 组态设计 |
6、结论 |
6.1 本次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 |
6.2 有待继续完善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变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HX145/13.7-Ⅱ1型CFB锅炉概述 |
2 掺烧改烧神华烟煤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2.1 煤质特性变化对CFB锅炉燃烧的影响 |
2.1.1 挥发分对燃烧的影响 |
2.1.2 发热量对燃烧的影响 |
2.1.3 灰分对燃烧的影响 |
2.1.4 水分对燃烧的影响 |
2.2 掺烧改烧神华烟煤对CFB锅炉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
2.2.1 对炉膛温度和排烟温度的影响 |
2.2.2 对锅炉可靠性的影响 |
2.2.3 对锅炉负荷和效率的影响 |
2.2.4 对污染物原始排放浓度的影响 |
2.2.5 对运行成本的影响 |
3 掺烧改烧神华烟煤后CFB锅炉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和建议 |
3.1 运行采取的调整措施 |
3.1.1 提高入炉煤粒径 |
3.1.2 回料风优化调整 |
3.1.3 降低风室压力和空气过量系数 |
3.2 设备采取的技改措施 |
3.2.1 输煤系统增加消防喷淋设施 |
3.2.2 飞灰再循环燃烧改造 |
3.2.3 旋风分离器进口烟道改造 |
3.3 下一步改进建议 |
3.3.1 进一步提升分离效率 |
3.3.2 改进破碎系统,优化布风装置 |
3.3.3 调整受热面吸热面积 |
4 结束语 |
(10)基于隐式广义预测控制的燃气发电锅炉主气压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燃气锅炉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
1.2.2 锅炉主汽压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3 预测控制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燃气锅炉主汽压系统分析 |
2.1 燃气锅炉工艺分析 |
2.2 燃气锅炉热效率计算 |
2.2.1 锅炉热效率计算 |
2.2.2 锅炉输入能量计算 |
2.3 燃气锅炉主汽压影响因素分析 |
2.3.1 主汽压主要影响因素 |
2.3.2 燃料量对主汽压的影响特性 |
2.4 主汽压控制系统分析 |
2.4.1 主汽压控制原理 |
2.4.2 主汽压控制系统任务要求 |
2.4.3 主汽压控制系统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气锅炉主汽压控制系统建模 |
3.1 系统建模概述 |
3.1.1 系统建模方式 |
3.1.2 系统辨识基本原理 |
3.1.3 系统辨识步骤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遗忘因子最小二乘法系统辨识 |
3.3.1 遗忘因子最小二乘法原理 |
3.3.2 仿真分析 |
3.4 系统辨识MATLAB仿真 |
3.4.1 系统模型参数辨识 |
3.4.2 系统辨识模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I型隐式广义预测控制的主汽压控制系统设计 |
4.1 广义预测控制 |
4.1.1 广义预测控制原理 |
4.1.2 仿真验证 |
4.2 隐式广义预测控制 |
4.2.1 基本原理 |
4.2.2 控制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 |
4.3 PI型隐式广义预测控制 |
4.3.1 PI型隐式广义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
4.3.2 引入约束条件 |
4.3.3 仿真分析 |
4.4 PI型隐式广义预测控制系统仿真 |
4.4.1 模型适配时控制系统仿真 |
4.4.2 模型失配时控制系统仿真 |
4.4.3 PI型隐式广义预测控制仿真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主汽压控制系统设计开发 |
5.1 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5.2 优化控制系统硬件平台 |
5.3 硬件配置 |
5.4 软件设计 |
5.5 监控画面 |
5.6 应用效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部分现场运行数据 |
附录 B 部分MATLAB程序 |
附录 C 插图清单 |
附录 D 表格清单 |
在校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恒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临界W型火焰锅炉狭缝缝隙式燃烧器火检优化[J]. 熊天洪,施明,成焕,李昌平. 云南水力发电, 2021(09)
- [2]彭城电厂锅炉DCS控制系统应用研究[D]. 王越.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350MW超临界CFB燃煤电厂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郑童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彭勃. 广西大学, 2020(07)
- [5]某300MW机组煤粉锅炉屏式过热器失效原因及对策研究[D]. 杨洋.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6]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郭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电站锅炉受热面灰污处理技术研究[D]. 罗婧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燃煤锅炉热效率在线监控系统设计[D]. 苗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5)
- [9]变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J]. 吴剑恒,连荣清,李波扬,陈志渊,庄煌煌,邓国荣,何宏舟. 电力学报, 2020(02)
- [10]基于隐式广义预测控制的燃气发电锅炉主气压控制策略研究[D]. 余海.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