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世界的山西人

纳米世界的山西人

一、纵横纳米世界的山西人(论文文献综述)

李岚[1](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提出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石哲宇[2](2019)在《从移民看明清时期晋商经营区域地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晋商在明清经济发展史上的成就举世瞩目,“车辙马迹遍天下”,流通全国,走出国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同时明清时期的山西的移民也遍及全国各地,晋商的经商区域选择和山西移民的迁入地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明清之前主要是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进入山西,明清时期山西移民主要为迁出民,主要迁往北部边疆、北直隶、冀、鲁、豫、鄂、川等地。晋商的经营区域主要分为阴山以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南三个地区。从迁入山西的少数民族的源地来看,晋商的贸易拓展路线在前中期主要向西部和北部方向拓展,和迁入山西地区的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来源地有很强的相关性。从山西迁出民的分布区域来看,移民和晋商活动大都沿着向北、向东的方向延伸,移民对晋商的影响,主要是在北方经济区,其次是在北直隶、津冀地区和豫鲁地区,这些地区是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同时也是明清晋商兴起初期的主要分布地区,山西移民直接影响了晋商初期的区域选择。移民分布和经营区域选择的之所以有很强的相关性,少数民族有助于山西民对关外的物产、交通、地理条件、民族分布状况等更加了解,同时也促进山西人经商观念的养成。晋商在经商过程中也转化为了商业移民,二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从晋商的用人制度、经商理念、会馆设立的作用等方面可以得出在山西移民广泛分布的地区,晋商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本。

邹虎[3](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提出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武巍[4](2015)在《晋商崛起中的地理因素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晋商是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商人群体之一。地理因素在晋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既包括地形地貌、区位优势、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自然地理因素,也包括人口迁移和经商传统等人文地理因素。

王云[5](2015)在《明清盐商行为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管理学的视域,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盐商的行为管理。明清商帮众多,本文将选取最典型的徽州盐商、河东盐商、自贡盐商作解析对象,研究它们在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团队管理、伦理行为、慈善行为等方面的独特性,以此丰富中国古代治生管理思想的研究。明清盐商是中国古代治生活动最典型的实践者,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贡献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盐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维系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影响、制约着国家的盛衰、经济的消长,而且自身形成的文化积淀,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文化投影。从组织行为的角度研究明清盐商的管理思想对丰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研究大有裨益。本文主要在环境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考证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别对徽商、河东盐商、自贡盐商的领导行为、团队行为、组织行为、伦理行为、慈善行为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提炼明清盐商行为管理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行为个性特征。通过对明清盐商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特别是对其行为管理深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明清盐商的发展是明清时期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盐商加强和改进行为管理的结果。(2)明清盐商注重政商关系,主要为依附式关系,主要手段为捐输、报效,兼顾艺术、文化。(3)明清盐商组织管理呈现出明显的伦理化特征,这不仅体现在组织设计之中,也体现在组织运行机制之中。(4)明清盐商领导行为表现出华人家长式领导行为与风格。(5)策略性慈善行为是明清盐商提升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克服长期以来的社会心理自卑的基本方式之一。(6)盐商行为管理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文化特征。其中徽商更多地体现了儒商的独特气质,河东盐商更多地体现了“尚义”文化,自贡盐商则显现了诚信文化精神。

郭英嘎[6](2014)在《旅蒙晋商与清代内蒙古经济文化变迁》文中提出旅蒙商泛指明清时期在蒙古地区做生意的外地商人,主要指山西人,亦称旅蒙晋商。从17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历经300余年,在鼎盛时期一度几乎垄断了整个蒙古地区的贸易与金融,对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及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旅蒙晋商隶属于晋商学研究范围,在当今学术界关于晋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就晋商而论晋商”的缺陷,其中不少学者指出,晋商活动的区域研究是有待深入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探讨清代旅蒙晋商在内蒙古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商帮的形成、发展与衰败;着名旅蒙商号“大盛魁”、“元盛德”的经营活动对蒙地的影响;跟随迁徙的西口移民力量的壮大以及形成的蒙汉民族融合趋势;商贸城市的出现和发展等。有清一代,旅蒙晋商群体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蒙商业文化的影响。旅蒙晋商的商业经营活动增强了蒙古牧民的商品和货币意识,带动了蒙地中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激发了蒙古地区蒙人经商群体的出现,引起了蒙古族传统生活文化的变迁。二是移民农耕文化的影响。大量的西口移民进入蒙古地区后,与蒙民通婚、杂居,蒙汉两族文化融合加快,形成了农耕与游牧并存的蒙汉交汇区,在这片广大的区域上形成了一种“非汉非蒙,有蒙有汉”的移民“西口文化”。移民农耕文化促进了蒙汉交汇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动了蒙地村落及城镇的兴起,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漫瀚调”。因此,旅蒙晋商文化的内涵是多元的,应该全面综合地考量其对清代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应阐述清楚:一是内蒙古商贸城市的出现,不单单仅是因为商业活动的影响,还应注意西口移民进入蒙地后,在经济生活上促进草原畜牧业与农区种植业的结合,使得一部分蒙古族从游牧变为半农半牧或向定居农业转变,而这种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才是商贸城市形成的基础。二是“西口”文化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包括中原农耕文化对草原游牧文化的侵袭,也包括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渗透,是两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结果。步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内蒙古市场经济的发展,弘扬“旅蒙晋商文化”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新星[7](2012)在《高铁专用宽幅氯化聚乙烯(CPE)防水卷材配方研究及加工成型》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为铁道部在03年对全国的十几个铁路局桥梁的检查报告,可以看出桥梁的破坏主要是碱成分与骨架的反应、混凝土腐蚀以及钢筋在不稳定环境下的腐蚀等问题。这些危害的罪魁祸首就是水,主要来自于雨水的危害,所以保护桥梁不受雨水侵害的行为首当其冲,也就是说做好桥面的防水层是提高桥梁安全性的重要措施,由于现在生产的防水材料的宽度还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的至少2.5米以上的要求,所以大部分的防水层都计划使用中间采用以上几种防水材料进行铺设,两边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措施,这种方式带来的不利因素就是必须采用焊接技术进行处理,这样日久使用下去的防水层就会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裂纹,影响材料的使用性能,同时降低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同时所采用的单一的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的方式不仅使用成本高,而且不阻燃,容易变质,不环保,所以还是要生产一种综合性能好的,同时使用成本低的,易于施工的防水材料。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得到一种可以替代现有的昂贵、不阻燃、不环保的聚脲防水涂料的,同时宽度能保证一次铺设而无焊接的N类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本课题旨在对宽幅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的配方进行研究,主要针对配方的加工性,这是为了提高挤出加工方式的生产效率。为高铁桥梁的防水系统提供了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防水材料,改进了现有使用材料价格昂贵、非阻燃性以及非环保材料,同时增加了材料宽度,使材料能一次铺设成功,无焊缝提高使用年限;是一种能保证高铁桥梁有更长使用寿命,更高的使用安全系数的新型防水材料。本课题的内容为,筛选不同的增强剂得到增强体系的配方,同时保证增强配方的可加工性适宜;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塑体系以及润滑体系的筛选,确定适宜挤出成型工艺的配方结构,最后采用小型单螺杆试验机进行挤出,观察挤出卷材的外观以及挤出时间,最终确定适用于挤出成型的且易于加工的配方。

张友庭[8](2011)在《晋藩屏翰 ——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指出本文是一份关于卫所的历史民族志。基于对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城的田野调查,本文尝试以这一边疆卫所的城市形态和生命历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重新考量这一晋蒙边疆地带的文化图景及其历史进程,以期在一个大的文明体系中重新发现“城市”的价值。长期以来,以卫所为中心的人类学研究还有待展开。当前的卫所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学界,他们分别关注卫所的某一特定领域,形成了制度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学、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路径,但却普遍缺乏种基于卫所之“整体性社会事实”的研究视野和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卫所研究出现了从“制度”到“城市”的理论转向,受此影响,本文即以卫所之城市形态作为这一研究的切入点。而在城市研究领域,以施坚雅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路径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就中国城市而言,“城”和“市”往往具有不同的指涉,衙门和市场构成了中国城市的双重结构,卫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北部边疆卫所深受蒙汉边疆局势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使之呈现出特殊的城市发展历程。由此,基于卫所的人类学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以宁武城的城市形态为中心,本文分别从地理构成、神话传说、城市选址、空间营造、观念世界等不同角度展开具体论述,以期呈现卫所这一特殊的城市形态及其与宇宙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宁武地区作为农耕与游牧的交错地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介于夷夏之间的混合文化形态,由此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神话结构,这也为后来宁武城的空间营造奠定了各种结构性因素。而作为边疆卫所的宁武城,其在城池选址、空间布局等方面必须遵循古代城市的基本营造法式。就城市选址而言,从肇城传说出发,宁武城采取了“常山蛇势”的选址图式,既满足了卫所军事防御的需要,也充分考虑了城池营建的风水原则,使这一城市选址成为“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并经由宗教造景的方式逐渐完善了这一风水图景。在选址的基础上,宁武城先后完成了肇建和扩建过程,并最终形成了这一城市以凤凰为象征的城市格局:以万华泉为中心,城隍庙、关帝庙、文庙构成了这一城市的三大仪式中心,并分别代表这一城市的三套象征体系,既与古代中国的宇宙图式相适应,也由此呈现了这一城市基于帝国权力和自然象征的双重结构体系。此外,经由城郊坛庙、朝圣等仪式体系,宁武城也呈现出其“城—郊—野”的等级性观念世界,以对应于边疆卫所之“所—堡—屯”的等级性城市体系。其二,以宁武城的历史进程为中心,本文将之分为卫所时代、从卫所到府县、从天下到国族三个阶段进行论述,分别对应明朝、清朝、民国三个历史阶段,全面呈现了这一边疆卫所的生命历程及其与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卫所时代,宁武城深受晋蒙边疆局势的影响,逐渐成为了蒙汉民族关系的壁垒与中介,并逐步完成了从所城到镇城的历史性变迁,达到了其卫所时代的军事顶点,以山西总兵为中心,军户、募兵、民壮构成了这一城市的主体居民,日常所需主要仰仗朝廷的财政体系,形成了“实土卫所”的特殊城市形态。后来,崇祯末年的宁武关大战结束了这一城市的军事时代,至雍正三年(1725年),宁武城被改为宁武府城,其基本职能也由军事堡垒转为行政中心,各级官员积极推行各种文明教化的措施,努力使之完成从卫所到州县的历史性变迁,而这一时期的蒙汉民族关系,其重心也开始从边疆战事转向边疆贸易,宁武城也随之迎来了其的商业高峰,其城市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后来,至辛亥革命前后,诸种现代性文化形态如新式教育、公司制度、铁路等逐渐进入宁武城,以现代化为中心,这一城市开始了其从天下到国族的历史性变迁。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中断这一城市的发展进程,也严重破坏了其的传统城市形态,最终造就了今天宁武城的城市面相。总而言之,本文尝试通过宁武城的城市形态及其生命史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基于拉铁摩尔的亚洲内陆边疆研究视野,全面呈现作为“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卫所形态:就城市形态而言,宁武城的空间营造虽遵循了古代城市的宇宙观模式,但也出现了不同于州县城池的特殊之处;就生命历程而言,基于不同时期的边疆局势,宁武城形成了从军镇到城市的发展历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长城沿线城市的发展模式。由此,作为“关系结合体”的边疆城市呈现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世界,这对于经由“城市”来研究大的文明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白燕斌[9](2011)在《明代晋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时期灾害的研究与当今的社会或多或少有着联系,对于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过去一个地区灾害发生时的状况,也可以窥见当时当地人民对于灾害的认识乃至对它作出的种种反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于历史时期灾害的研究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对于晋北的灾害研究较少,零散的几篇论文主要关注的是有清一代旱蝗灾害发生的频度问题,而全面地对该区域明代所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研究几乎不见。也正是基于此,笔者的研究才凸显了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查阅明代晋北地区诸多的地方志资料并进行整理、解读,以灾害梳理为切入点,笔者试图对明代的自然灾害与晋北地区社会经济互动过程作一比较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以期对丰富历史研究内容以及今天晋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有所裨益。全文以灾害的类型及其原因与人类的应对为主线,分置五章。其中主要包括了两个问题:第一,自然灾害的统计和具体灾害种类的特点;第二,灾害发生背景和社会各阶层对灾害作出的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章主要对明代晋北地区的灾害进行分类,并对各类灾害在前、中、后期的发生次数作出统计。第二章从时间和空间上,分灾种概述明代晋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状况和特点。在因旱灾为晋北诸灾种之首,也就作为重点进行了研究。与此相对的,涝灾在其余灾种中,也是相对较多的,因此把它放在第二位进行了剖析,并且与旱灾做了比较分析。其他如瘟疫、地震、大风、冰雹、雪灾和低温霜冻等等虽然不是晋北地区的主要灾种,但灾害降临时都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本章依次略加论述。第三章从灾害形成的原因方面,分自然和社会两部分论述了灾害是如何对晋北地区社会经济形成强烈冲击。从自然方面来说,晋北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地方:处于农牧分界线的边缘,水系上又与山西的其他地方大不一样,绝大部分属于海河流域系统。再从社会形势来看,明朝初年,这里地形封闭,战乱较少,客观上造就了和平环境。但是随着明中后期蒙古高原势力的崛起,此地又成为战祸的重灾区。不仅如此,因为政治的原因,此地屯田事业导致了森林的大面积被伐,土地被占严重。第四章从应灾的角度,以灾前、灾中、灾后为时间线索,分别论述了晋北地区政府和民众对勘灾报灾、蠲免、赈济、水利治灾等方面来抗灾救灾。可以说,明代在救灾方面已经具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程序。第五章论述了晋北地区主要自然灾害对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成灾的角度来看,灾害往往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和逃亡,从而使得受灾地区人口大量的缺失,对生产产生极大的破坏。灾害还使灾区耕地严重缺损,耕作制度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灾害还导致晋北地区社会矛盾激化,官司诉讼纷纷,晋北地域社会时常处于动荡不安状态。但是,正如古人所言:福祸相依,灾害的频发也会促使社会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一些应对措施,包括重视水利、完善荒政制度等等。总体上来说,本文从大量的史料记载出发,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史料加以订正,用尽可能准确、可靠地资料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像是讲述一个小小的故事一样,从头到尾,力求讲得明明白白。这也便是本文写作的最初目的。

王俊霞[10](2010)在《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相互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商帮研究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晋商研究和陕商研究均已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目前,关于晋商和陕商的研究都是分省的割裂式研究,这种研究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明清时期,晋商与陕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和经营空间内,都是以“山陕商人”的联省商帮面目出现的,被称为“西商”或“山陕商人”。因此,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不是孤立于彼此而独立发展的,他们之间存在着既复杂又微妙的相互关系。故而本文试图进行一次山陕商人的整体式研究,即以山陕商人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其中的联合关系,以期能够管中窥豹,了解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共同的成功经商规律。为了更有效地探求明清山陕商人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相互联合关系,本文首先在山陕商人联合的可能性分析中介绍了山陕商人的基本概况,即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在经营项目、商品来源地、商品销售市场、经商路线等方面存在着“交集”,这些交集使山陕商人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完全有可能走向联合。然后,本文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山陕商人联合的原因,从而认为,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之间存在联合关系是成立的。继而,本文又通过讨论山陕商人联合的经济形式和组织形式,说明山陕商人之间的联合,在经济上和组织上是如何实现的。紧接着,本文分析了山陕商人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河南、湖北、山东、甘肃等地的联合情况。最后,本文分析了山陕商人之间的联合因难免存在的竞争,而表现出的分分合合的灵活性。通过对山陕商人联合中灵活性的分析,说明了山陕商人之间相互关系中的竞争方面,从而完成对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相互关系的整体分析。通过对山陕商人的整体研究,本文得出结论: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之间存在着以联合为主的、既联合又竞争相互关系。在各章的研究中,本论文都综合运用历史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山陕商人的相互关系,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特别研究了山陕商人相互关系中联合关系的发生、发展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克服了单独研究晋商和单独研究陕商的局限性;对山陕商人的资本组织形式进行对比,特别研究了山陕商人的合伙制;对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全国所建的会馆进行了分省数量统计,并对其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从经商路线的角度入手,详细论述了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湖北、甘肃等省联合的基本情况。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之间以联合为主的、既联合又竞争的相互关系,是中国商业史上最生动最有趣的经济现象之一,研究山陕商人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打破学术研究的分割状态,而且,对两省经济的区域联合发展,也具有启发意义。

二、纵横纳米世界的山西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横纳米世界的山西人(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从移民看明清时期晋商经营区域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山西地区及山西移民时间的界定
    三 学术回顾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山西移民
    第一节 明清之前山西的迁入民
        一 北方少数民族迁入山西
        二 西部少数民族迁入山西
    第二节 明清时期山西的迁出民
        一 山西北部的山西迁出民
        二 山西东南部的山西迁出民
第二章 明清晋商的经营区域及贸易内容
    第一节 燕山以北地区
        一 东北地区
        二 山西北部蒙古地区
        三 西北地区
    第二节 太行山以东地区
        一 北直隶及津冀地区
        二 河南地区
        三 山东地区
    第三节 淮河以南地区
        一 西南地区
        二 东南产茶区
        三 两湖地区
第三章 移民对晋商经营区域选择的影响
    第一节 明清之前外族人迁入对晋商的影响
        一 山西迁入民来源地对晋商经营区域的影响
        二 山西迁入民对晋商经商理念的影响
    第二节 明清山西移民对晋商经营区域的影响
    第三节 山西商民中转为商业移民的影响
    第四节 晋商的用人制度及经商理念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一、文字书写传承
        二、前代字书贮存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四、借字
        五、新造俗字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参考文献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凡例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4)晋商崛起中的地理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地理因素
    (一) 地形地貌
    (二) 区位优势
        1. 地缘优势
        2. 经济地理优势
        3. 交通优势
    (三) 自然资源的赋予
        1. 池盐资源
        2. 冶铁业
        3. 潞绸业
        4. 煤炭业
    (四) 耕地因素
    (五) 自然灾害
二、人文地理因素
    (一) 人口迁移
        1. 自发性的移民
        2. 强制性的移民
    (二) 经商传统

(5)明清盐商行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盐业管理体制改革
        1.1.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研究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一个有待拓展的研究领域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3.1 本文研究的问题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人性理论
        2.1.1 西方管理人性理论
        2.1.2 中国古代管理人性理论
    2.2 组织理论
    2.3 领导理论
        2.3.1 西方领导理论
        2.3.2 家长式领导理论
    2.4 社会资本理论
    2.5 权变管理理论
    2.6 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
3 明清盐商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明清盐商发展概况
    3.2 明清盐商发展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2.1 政策因素影响
        3.2.2 商品经济环境的影响
        3.2.3 技术环境的影响
        3.2.4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3.2.5 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明清徽州盐商行为管理
    4.1 明清徽州盐商的发展与构成
        4.1.1 明清徽州盐商的发展
        4.1.2 明清徽州盐商构成
    4.2 徽州盐商“贾儒观”以及商业伦理观
    4.3 明清徽州盐商组织管理
    4.4 明清徽州盐商团队管理及领导方式
    4.5 明清徽州盐商策略性公益行为
5 明清河东盐商行为管理
    5.1 明清河东盐商概况
        5.1.1 “开中制”启动河东盐商的大发展
        5.1.2 清代“畦归商种”与盐业发展
        5.1.3 河东盐商的构成
        5.1.4 学而优则商的传统
    5.2 商业伦理
    5.3 组织管理
    5.4 领导行为
    5.5 策略性公益行为
6 明清自贡盐商行为管理
    6.1 明清自贡盐商的发展与结构
        6.1.1 明清自贡盐商发展概况
        6.1.2 自贡盐商的构成
    6.2 商业伦理思想
        6.2.1 商业伦理思想
        6.2.2 形成原因
    6.3 同业管理
    6.4 组织管理
    6.5 团队管理与领导方式
    6.6 策略性公益行为
7 明清盐商行为管理特征与启示
    7.1 政商关系特征及启示
        7.1.1 明清盐商政商关系比较
        7.1.2 明清盐商政商关系特点
        7.1.3 明清盐商政商关系的启示
    7.2 组织管理特征及启示
        7.2.1 明清盐商组织行为比较
        7.2.2 明清盐商组织管理特征
        7.2.3 明清盐商组织管理的启示
    7.3 商业伦理特征与启示
        7.3.1 明清盐商商业伦理的比较
        7.3.2 明清盐商商业伦理的特征
        7.3.3 明清盐商商业伦理启示
    7.4 领导方式的特征与启示
        7.4.1 明清盐商领导方式的比较
        7.4.2 明清盐商领导方式的特征
        7.4.3 明清盐商领导方式启示
    7.5 策略性公益行为的特征与启示
        7.5.1 明清盐商策略性公益行为比较
        7.5.2 明清盐商策略性公益行为特征
        7.5.3 明清盐商策略性公益行为研究启示
    7.6 区域文化对盐商行为的影响
        7.6.1 “贾而好儒”的徽州盐商
        7.6.2 “学而优则商”的河东盐商
        7.6.3 比较与启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6)旅蒙晋商与清代内蒙古经济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过程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努力的方向及可拓展的空间
第一章 清代旅蒙晋商经营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背景
    一、清代山西与内蒙古地区的疆域范围与物产概况
        (一) 清代山西省的地理范围界定及物产概况
        (二) 清代蒙古的地理范围及物产概况
    二、清以前晋商在内蒙古地区的经商活动
    三、促使旅蒙晋商出口外的原因探析
第二章 旅蒙晋商在内蒙地区的经营活动
    一、商帮的形成、发展与衰败
        (一) 旅蒙商的形成与清代蒙古市场的开拓历程
        (二) 旅蒙商对蒙贸易的发展
        (三) 商帮的衰落
    二、着名的旅蒙商号
        (一) 大盛魁的经营特色及对蒙地的影响
        (二) 元盛德对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影响
    三、西口商业移民的壮大
        (一) “走西口”移民数量的壮大和地域迁移的扩张
        (二) 蒙汉民族的融合
    四、商贸城市的出现和发展
        (一) 归化城
        (二) 包头
        (三) 多伦诺尔
        (四) 其它地方的城镇化发展
第三章 清代旅蒙晋商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
    一、商业文化的影响
        (一) 旅蒙晋商在蒙地的经营思想
        (二) 旅蒙晋商商业文化对蒙地的影响
    二、移民农耕文化的影响
        (一) 农耕与游牧并存的蒙汉交汇区
        (二) 移民农耕文化对蒙汉交汇区的影响
第四章 旅蒙晋商文化对当代内蒙古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旅蒙晋商与晋商
        (一) 联系与区别
        (二) 旅蒙晋商文化的构成
    二、旅蒙晋商文化的意义
        (一) 历史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高铁专用宽幅氯化聚乙烯(CPE)防水卷材配方研究及加工成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速铁路发展简介
        1.1.1 国外高铁发展概况
        1.1.2 国内高铁发展概况
        1.1.3 国内高铁未来的发展规划
    1.2 高铁桥梁用防水卷材
        1.2.1 高铁桥梁结构
        1.2.2 高铁常用的几种防水卷材及其标准
        1.2.3 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
        1.2.4 聚氨酯防水涂料
        1.2.5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1.3 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的配合体系
        1.3.1 增强剂及其特点简介
        1.3.2 增塑剂及其特点简介
        1.3.3 润滑剂及其特点简介
    1.4 宽幅防水卷材的发展
        1.4.1 宽幅防水卷材发展简介
        1.4.2 宽幅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及其加工工艺简介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2.3 实验加工工艺
        2.3.1 原料混合
        2.3.2 加工炼片
        2.3.3 工艺流程图
    2.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5 测试方法
        2.5.1 试样拉伸性能的测定
        2.5.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
        2.5.3 耐热稳定性能测试
        2.5.4 门尼粘度测试
        2.5.5 转矩流变测试
        2.5.6 断面形貌扫描电镜观察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增强体系结果与讨论
        3.1.1 最佳增强剂份数选择
        3.1.2 各增强剂的力学性能的比较
        3.1.3 各增强剂的加工性能的比较
        3.1.4 各增强剂的微观结构的比较
        3.1.5 增强剂的复配效果
        3.1.6 本节小结
    3.2 增塑体系结果与讨论
        3.2.1 最佳增塑剂份数选择
        3.2.2 各增塑剂的力学性能的比较
        3.2.3 各增塑剂的热稳定性的比较
        3.2.4 各增塑剂的流变性能的比较
        3.2.5 各增塑剂的微观结构的比较
        3.2.6 增塑剂复配的效果
        3.2.7 本节小结
    3.3 润滑体系结果与讨论
        3.3.1 滑石粉最佳份数选择
        3.3.2 低分子蜡最佳份数选择
        3.3.3 各低分子蜡的力学性能的比较
        3.3.4 各低分子蜡的微观形态的比较
        3.3.5 各低分子蜡的挤出加工的比较
        3.3.6 本节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晋藩屏翰 ——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卫所研究:从制度转向城市
    第三节 研究路径:边疆、边人、卫所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宁武城的空间营造与观念世界
    第一节 分水岭:宁武的地理与历史
    第二节 "常山蛇势":凤凰城的选址传说
    第三节 "肇城为关":宁武城的肇建及扩建
    第四节 关帝、城隍、学宫:宁武城的空间营造
    第五节 "文野之间":宁武城观念世界的层级展演
第三章 卫所时代
    第一节 "据险扼吭":从千户所城到山西镇城
    第二节 军兵与民壮:宁武关城的边疆戍守
    第三节 盐、米、马:宁武关城的物质流动
    第四节 间谍与边卒:蒙汉之间的壁垒与中介
第四章 从卫所到州县
    第一节 改卫所为州县:宁武城的历史性变迁
    第二节 魏元枢:士人理想与边疆实践
    第三节 周遇吉:从忠义英雄到道德楷模
    第四节 晋蒙之间:从边疆战事到边境贸易
    第五节 木材贸易与争端:宁武城商业的兴起
第五章 从天下到国族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
    第二节 南桂馨:军绅政权的现代性实践
    第三节 走口外:蒙汉边疆的周期性移动
    第四节 龙华法会:宁武关城的历史绝唱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明代晋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 灾害史的研究范畴
        (二) 个人的兴趣所致
        (三) 学术研究的空缺
    二、灾荒研究的认识
    三、研究资料和思路
    四、灾害研究成果
        (一) 古代的灾害研究
        (二) 近代的灾害研究
        (三) 现代的灾害研究
第一章 明代晋北地区灾害种类及其统计
第二章 晋北地区灾害时空分布及其研究
    第一节 旱灾的统计与研究
        一、旱灾分布统计
        二、旱灾频数统计及灾情举要
        三、旱灾发生的特点
    第二节 涝灾的统计与研究
        一、涝灾分布统计
        二、涝灾频数统计及灾情举要
        三、涝灾发生的特点
    第三节 其他灾害统计研究
        一、雹灾
        二、蝗灾
        三、地震
        四、霜灾
        五、疫病
        六、风灾
        七、雪灾
    第四节 明代晋北地区灾害发生情况总结
        一、灾害发生的时段分布
        二、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
第三章 明代晋北地区灾害形成原因
    第一节 灾害形成的自然条件
        一、干旱多变的气候
        二、独特地形和水系
        (一) 地形和地质特点
        (二) 水系特点
    第二节 灾害发生的社会条件
        一、前期政治环境稳定
        二、中后期战争对环境的破坏
    第三节 生态环境开始恶化
        一、植被遭大规模破坏
        二、耕地被垦殖过度
第四章 明代灾害的救治措施
    一、严格的勘灾报灾
    二、蠲免制度化
    三、赈济方式多样
        (一) 拨款救济
        (二) 赈粮和煮粥赈济
    四、通利渠等水利设施的兴建
    五、城隍庙等祈神活动
    六、弱势群体的关注
    七、民间力量的发动
第五章 明代晋北地区灾荒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灾害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一、人口大量减少或迁移,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自然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三、区域经济出现了大衰退
    第二节 相对有利的影响
        一、新的农业灌溉技术的产生
        二、备灾仓储建设有所发展
结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山西商人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陕西商人研究现状及述评
        1.2.3 与本选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问题界定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相关问题界定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 论文的结构与框架
第二章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联合的可能性分析
    2.1 明清山西商人经营概况
        2.1.1 明清山西商人简介
        2.1.2 明清山西商人的经营项目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营重点
    2.2 明清陕西商人经营概况
        2.2.1 明清陕西商人简介
        2.2.2 明清陕西商人的经营项目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营重点
    2.3 明清山陕商人联合的可能性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联合的实质性分析
    3.1 明清山陕商人联合的历史原因
        3.1.1 山陕两省的历史亲缘关系
        3.1.2 明清山陕商人产生的共同历史原因
    3.2 明清山陕商人联合的经济原因
        3.2.1 明清山陕两省之间的商路
        3.2.2 明清山陕两省之间的商业往来
    3.3 明清山陕商人联合的文化原因
    3.4 明清山陕商人联合的现实原因
        3.4.1 明清中国十大商帮的兴起
        3.4.2 明清山陕商人与其它各帮商人的竞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联合的经济形式
    4.1 明清山陕商人的相互联引
    4.2 明清山陕商人的合伙制
        4.2.1 明清陕西商人的合伙制
        4.2.2 明清山西商人的合伙制
        4.2.3 明清山陕商人的合伙制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联合的组织形式
    5.1 明清分布全国的山陕会馆
        5.1.1 明清山陕商人所建会馆在全国的分布
        5.1.2 明清山陕会馆在全国的分布特点
    5.2 明清山陕会馆的资金来源方式
        5.2.1 在山陕商人中抽厘
        5.2.2 对山陕商人的派捐
        5.2.3 会馆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收益
        5.2.4 "会底银两"的资本性收益
        5.2.5 收取山陕商人会费及对同籍商人的违规罚款
    5.3 明清山陕会馆在山陕商人联合中的组织作用
        5.3.1 联乡情,叙乡谊,强化山陕商人联合的向心力
        5.3.2 通商情,协商事,加强山陕商人的对外竞争力
        5.3.3 定行规,整秩序,减少山陕商人之间的内耗力
        5.3.4 安故旅,慰亲人,化解山陕商人经商的分散力
        5.3.5 壮声威,结同盟,壮大山陕商人的对外抵抗力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联合的空间分布和基本状况
    6.1 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的联合
        6.1.1 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经商的原因
        6.1.2 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的区域分布
        6.1.3 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的经营范围
        6.1.4 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的联合
    6.2 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的联合
        6.2.1 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经商的原因
        6.2.2 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的区域分布
        6.2.3 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的经营范围
        6.2.4 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的联合
    6.3 明清山陕商人在山东的联合
        6.3.1 明清山陕商人在山东经商的原因
        6.3.2 明清山陕商人在山东的区域分布
        6.3.3 明清山陕商人在山东的经营范围
        6.3.4 明清山陕商人在山东的联合
    6.4 明清山陕商人在甘肃的联合
        6.4.1 明清山陕商人在甘肃的区域分布
        6.4.2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甘肃的联合
    6.5 明清山陕商人在青海的联合
        6.5.1 明清山陕商人在青海的区域分布
        6.5.2 明清山陕商人在青海的联合
    6.6 明清山陕商人在江南地区的联合
        6.6.1 明清山陕商人在江南地区的经营范围
        6.6.2 明清山陕商人在江南地区的联合
    6.7 明清山陕商人在其它省份的联合
        6.7.1 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南的联合
        6.7.2 明清山陕商人在福建的联合
        6.7.3 明清山陕商人在广东的联合
        6.7.4 明清山陕商人在江西的联合
    6.8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以联合为主的相互关系
    7.1 明清山陕商人联合关系总体评述
    7.2 明清山陕商人以联合为主的相互关系
        7.2.1 明清山陕商人之间的联合关系
        7.2.2 明清山陕商人之间的竞争关系
        7.2.3 明清山陕商人之间的联合与竞争关系
    7.3 本章小节
第八章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联合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纵横纳米世界的山西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从移民看明清时期晋商经营区域地理[D]. 石哲宇. 郑州大学, 2019(08)
  • [3]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晋商崛起中的地理因素探析[J]. 武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5]明清盐商行为管理研究[D]. 王云. 江西财经大学, 2015(12)
  • [6]旅蒙晋商与清代内蒙古经济文化变迁[D]. 郭英嘎. 山东大学, 2014(01)
  • [7]高铁专用宽幅氯化聚乙烯(CPE)防水卷材配方研究及加工成型[D]. 王新星.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0)
  • [8]晋藩屏翰 ——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张友庭.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1)
  • [9]明代晋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 白燕斌.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10]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相互关系研究[D]. 王俊霞. 西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纳米世界的山西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