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全杆红麻制浆蒸解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1](2016)在《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红麻纤维性能影响及微观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穿着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麻类产品因其优良的吸湿性、透气性和独特的风格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蒸汽爆破法预处理具有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等优点,目前已被用在多种生物质材料的预处理过程中。为开发新型麻纤维,改进麻纤维脱胶工艺,本课题将蒸汽爆破法用于红麻纤维的预处理,探讨了蒸汽爆破过程中蒸汽压力、保压时间和原料含水率对红麻物理化学及结构性能的影响;并且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以及红外显微成像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蒸汽爆破过程中红麻纤维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蒸汽压力对红麻纤维化学组分、结晶度、聚合度以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蒸汽压力的增大,红麻纤维中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含量逐渐增加,半纤维素、果胶等物质含量逐渐减少,红麻纤维的结晶度、聚合度和断裂强度呈现上升趋势;过高的蒸汽压力(3Mpa)会破坏纤维内部结构,使纤维的结晶度、聚合度以及断裂强度降低。2.研究了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化学组分、结晶度、聚合度以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爆破红麻纤维中果胶、半纤维素和酸溶木质素随着保压时间的增加降解增多,纤维素含量先逐渐增多,保压时间较长时有所下降,木质素含量变化不明显;蒸汽爆破红麻纤维的结晶度、聚合度和断裂强度随保压时间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长的保压时间(15min)会对纤维素的有序结构造成破坏。3.研究了含水率对蒸汽爆破红麻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压时间不同时,含水率变化对纤维性能的影响没有固定规律。保压时间较短时,含水率对蒸汽爆破红麻纤维的结晶度、聚合度和断裂强度影响不显着;保压时间3min时,较低含水率下蒸汽爆破红麻纤维的纤维素含量、结晶度和聚合度较高。4.研究了蒸汽爆破对红麻预处理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蒸汽爆破强度的增加,红麻纤维分离程度增大,此过程中红麻纤维的大分子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分布在纤维外层的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容易在蒸汽爆破作用下发生降解。
邢立艳[2](2016)在《超声波纸浆特性及其抄造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超声波制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制浆技术,其生产工序简短,节能减排明显,生产的纸浆得率高、物理性能良好。为了推广超声波制浆技术的应用,本文对超声波麦草浆纤维素和残留木质素进行分析,并研究超声波麦草浆性能特点及其配抄文化用纸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如下:超声波麦草浆光学与物理性能较好,白度77.8%ISO,纤维平均长度0.754mm,纤维平均宽度29.5 μ m,耐破指数3.08kPa·m2/g,撕裂度3.98mN · m2/g,抗张指数30.49N·m/g,耐折度29次,与漂白碱法草浆近似,优于杨木APMP化机浆。超声波麦草浆残余木质素的羰基含量远低于烧碱蒽醌法麦草浆,所以超声波麦草浆白度较好。原因是超声波制浆过程中的中性和温和的反应环境,减少了酚羟基和醌基的形成。超声波纸浆残余木质素中的总酚羟基含量远低于烧碱蒽醌法麦草浆木质素。与超声波制浆技术相比,烧碱蒽醌法制浆破坏性更大,引起更多的芳基醚键和甲氧基断裂,进而形成更多的酚羟基。另外,超声波纸浆中的羧基含量(0.52 mmol/g)多于未漂白化学浆(0.3 mmol/g)本文对利用超声波麦草浆和杨木化学浆进行了双胶纸和新闻纸配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双胶纸配抄比例为超声波纸浆:杨木化学浆=50:50,AKD施胶量为0.8%,CPAM添加量为0.2%,碳酸钙添加量为8.0%12.0%,表面施胶选用CS-1表面施胶剂、硫酸铝(浓度30%,用量2kg/t)和氧化淀粉(浓度10%,用量1.5g/m2)配合进行,表面施胶剂最佳添加量为0.14g/m2。根据优化工艺配抄的双胶纸经过压光,其吸水性为34.02g/m2,白度为80.9%ISO,不透明度为93%,印刷适应性为2.8m/s,平滑度为38.56s,抗张指数为36.3N · m/g,耐折度18次。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者超过胶版印刷纸行业标准QB/T1012-2010规定值。新闻纸配抄比例为超声波纸浆:杨木化机浆=80:20, AKD施胶量为0.2%,CPAM添加量为0.2%,表面施胶选用CS-1表面施胶剂、硫酸铝(浓度30%,用量2kg/t)和氧化淀粉(浓度10%,用量1.5g/m2)配合进行,表面施胶剂最佳添加量为0.10g/m2。根据优化用量配抄的新闻纸经过压光,经测试吸水性为32.57g/m2,白度为77.5%ISO,不透明度为89.2%,印刷表面粗糙度为5.2 μ m,平滑度为27.6s,抗张指数为37.46N·m/g,撕裂指数4.8 mN · m2/g。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者超过国家标准GB/T1910-2006规定值。综上所述,超声波麦草浆作为一种新型浆种,具有优良的强度性能和光学性能,,可以代替传统化学浆进行双胶纸和新闻纸的抄造。
周晓强[3](2013)在《瘤胃微生物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造纸工业是投资大,能耗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之一。其污染特点之一是废水排放量大、色度高、化学需氧量高、废水中的纤维悬浮物多。所以,关于造纸废水处理的研究就成为了目前的热点,近年来各种处理方法层出不穷。目前,微生物处理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逐渐引起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实验所用造纸中段废水为实验室自配废水,取辽宁盘锦地区某造纸厂浓缩黑液稀释后模拟造纸中段废水使用;瘤胃微生物取自大连棒棰岛肉类联合加工厂。论文首先对瘤胃微生物处理造纸中段废水效果进行了探索研究。实验采用摇床进行批次实验,为模仿瘤胃微生物在瘤胃中的生存环境,温度设定为39℃,进水pH值调节为7.0,进水化学需氧量(CODcr)为4229mg/L。实验考察了不同瘤胃微生物接种量对处理造纸中段废水效果的影响,实验在四个反应瓶中进行,瓶中瘤胃液体积与造纸中段废水体积比依次为:1:1、1:2、1:3、1:4,实验过程中主要考量了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cr)的变化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的产生量。实验共进行了22天。第一批次进行了10天,在第11天向所有反应瓶中补加了造纸中段废水进行第二批次实验,第17天再次补加了造纸中段废水进行第三批次实验。批次实验过程中,四个反应瓶中中段废水CODcr逐渐下降趋势,并且当瘤胃液与中段废水的比例为1:4时,处理效果最好:CODcr去除率达到50%左右。在批次实验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对瘤胃菌连续处理造纸中段废水进行了研究,采用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工艺对造纸中段废水进行了处理。实验过程中主要考量了水力停留时间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率、挥发性脂肪酸(VFA)的产生量以及色度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厌氧段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96h,CODcr的去除率为30%;好氧段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24h,CODcr的去除率为80%,色度去除率为35%;活性污泥浓度在21天达到最大。当跨膜压差达到0.04MPa的时候需进行膜清洗。
陈建峰[4](2013)在《棉秆KOH-NH4OH清洁制浆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废弃物,是一种良好的制浆原料,但由于碱法制浆过程中黑液处理等方面的困难,阻碍了棉秆制浆工业的发展。本文在详述各种棉秆制浆方法及各种制浆黑液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KOH-NH4OH对棉秆进行蒸煮,蒸煮黑液中除含有K、N两种元素外,还溶有木质素等有机质,可进一步加工成有机缓释肥料,从源头上解决了制浆黑液污染的问题。以上海闵行郊区的棉秆为对象,研究了各因素对蒸煮效果的影响,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对蒸煮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制浆工艺条件为:KOH用量30%,NH4OH用量12.6%,液比为1:7,最高蒸煮温度170℃,升温时间120min,保温时间60min,此时相应的纸浆得率为45.63%,卡伯值为29.2,黑液的pH为12.08,残碱浓度为19.04g/L对棉秆KOH-NH4OH蒸煮脱木素反应历程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其反应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从开始升温到150℃的初始脱木素阶段,木素脱除率为34.84%;从150℃到170℃下保温60min的大量脱木素阶段,木素脱除率达到87.41%;从170℃下保温60min至实验结束的残余脱木素阶段,木素脱除率上升到93.55%。动力学研究表明初始脱木素阶段对纸浆残余木素呈1级,对[OH]呈0.7级,反应活化能为58.49kJ/mol;大量脱木素阶段对纸浆残余木素呈1级,对[OH-]也呈1级,反应活化能为50.63kJ/mol。以制浆黑液为对象,经过磷酸中和和复配制成黑液肥,通过氨挥发、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黑液肥对N、P、K有效性的影响,并与相同养分的无机清液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黑液肥的氨挥发量明显低于清液肥;该黑液肥能够降低N、K的淋溶损失,减少土壤对P的固定,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
王永贵,岳金权[5](2012)在《红麻全秆制浆造纸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红麻全秆用于制浆造纸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从化学浆、高得率浆及生物制浆3个方面对红麻全秆制浆造纸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红麻全秆可用于多种化学浆的生产,其中,以硫酸盐法和NaOH-AQ法为主,其成浆质量能够与化学木浆媲美。但红麻韧皮与木质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其全秆化学浆制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蒸煮和漂白不均匀、液比大、黑液回收困难等。红麻特殊的化学组成及细胞结构使得其在高得率浆及生物制浆方面更具有优势,具有较广的发展前景。
汪仕林,刘俊红,岳金权[6](2012)在《红麻全秆制浆特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研究了以红麻全秆为原料通过碱法蒸煮生产化学浆为基本的工艺路线。探究各种碱法蒸煮对红麻全秆原料成浆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佳蒸煮方法与工艺,并对制得的红麻全秆浆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碱法蒸煮实验进行对比,初步得出最佳蒸煮方法为硫酸盐法蒸煮,在此基础上调整工艺深入优化,得出以红麻全秆制浆浆料的白度为评价指标的硫酸盐法蒸煮工艺条件优化结论为:蒸煮用碱量20%(Na2O计),硫化度20%,液比1:7,最高温度165℃,升温时间90min,保温时间150min。采用次氯酸钠两段漂和双氧水补充漂白,总用氯量12%,补充段漂白双氧水用量6%。实验结果显示,此工艺条件下红麻全秆制得的浆料可漂至75%以上。
熊林根[7](2012)在《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绿色生活的崇尚,人们对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物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粘胶纤维具有自然可降解性,人们对粘胶纤维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但面对“粮棉争地”的尴尬,以非棉粘胶纤维代替棉纤维的战略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以枫香树材为原料,制备符合粘胶纤维行业的浆粕。论文主要研究了枫香树材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硫酸盐蒸煮工艺技术和蒸煮反应机理、二甲基二环氧乙烷漂白工艺技术及碱精制工艺。主要工艺技术和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纤维形态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枫香木纤维平均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分别较三倍体毛白杨高14.6%和6.2%。;从化学组分来看,枫香树材的Klason木素含量比尾叶桉低8个百分点,而综纤维素含量却比尾叶桉高出3个百分点,可见,枫香树材比尾叶桉更适合制化学浆。2)通过对枫香树材硫酸盐蒸煮的用碱量、硫化度、最高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发现:用碱量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大,硫化度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小。在所选的工艺水平范围内,其适宜蒸煮工艺为:用碱量17%(以Na2O计),硫化度20%,最高温度165℃,保温时间60min,液比1:6;蒸煮结果:得率49.87%,卡伯值26.77,残碱3.44g/L。而添加蒽醌(AQ)的枫香树材硫酸盐法蒸煮结果:得率50.60%,卡伯值24.41,残碱7.41g/L。因此,枫香树材添加AQ的硫酸盐法蒸煮,不仅可以保护碳水化合物,而且能改善脱木素的选择性。3)对枫香树材热水预水解处理结果表明,水解后水解液pH值为3.61,水解液中的固形物含量为30.23g/L。与未预水解处理的木片相比,预处理后木片戊聚糖含量下降了60%左右, Klason木素含量下降了7.1%,灰分下降到0.11%,综纤维素含量下降了5%。4)水预处理的木片再经过硫酸盐蒸煮结果表明,经预处理木片可以降低用碱量。在相同硫酸盐蒸煮条件下,预水解硫酸盐浆比未水解硫酸盐浆卡伯值降低了10个单位,α-纤维素含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纸浆黏度降低了240ml/g左右,得率损失了2.7个百分点。5)通过丙酮和过硫酸氢钾试验结果表明,丙酮能催化过硫酸氢钾的漂白,其作用非常明显,中间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二甲基二环氧乙烷(DMD)。DMD具有活化浆中残余木素的功能,放在氧脱木素之前,可提高浆粕的木素脱除率,改善氧脱木素的选择性。6)对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氧脱浆(W-MO)和未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浆(U-MO)进行碱处理(E),碱浓从6%增加到12%,W-MO浆粘度下降了10ml/g,U-MO浆粘度却下降了72ml/g.要使浆料达到相同α-纤维素含量(95%),W-MO浆只需8%的碱浓,U-MO浆需要10%的碱浓。7)在对浆粕进行过氧化氢漂白时,W-MOE浆粕粘度几乎没变化,而U-MOE浆粕一直在下降,要漂到相同的白度(83%ISO)时,后者浆粕需要4%H2O2,而前者只需2%H2O2。8)预水解硫酸盐法蒸煮浆经过MOEP漂白,可以达到使用的品质要求,浆粕中α-纤维素含量达到98%、白度达到85%(ISO)以上、而只含有0.06%的灰分。
颜婷婷[8](2011)在《黄、红麻纤维的木质素结构特征及其脱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麻和红麻纤维是麻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黄麻和红麻纤维的木质素含量高,导致纤维粗硬,因此决定了黄麻和红麻纤维主要应用于生产麻布、麻袋等低档产品。黄麻和红麻纤维中木质素的存在对于纺织染整加工过程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黄、红麻纺织加工中对纤维进行加工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在保护黄、红麻纤维中纤维素少受损伤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去除黄麻和红麻纤维中的木质素。在纺织行业中,红麻常作为黄麻的代用品用来进行各种加工。木质素是植物体次生代谢合成的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木质素是苯丙烷结构单元以醚键和碳碳键连接,而在木质素骨架侧链上有各种化学官能团,这些结构单元间的键型组成变化和化学官能团的差异,都会影响纤维的力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性。因此如何正确制定黄麻和红麻纤维精细化加工工艺、及对黄麻和红麻纤维的研究和应用都有赖于深入研究黄麻和红麻纤维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征。本文研究比较了黄麻和红麻纤维木质素的结构特征,并对木质素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官能团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对黄麻和红麻纤维木质素化学结构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进而为阐明其各种反应机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应用生物酶和化学处理对红麻纤维进行脱胶,评价了纤维中木质素去除的效果并阐述了木质素结构在脱胶过程中的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研究了自制的黄麻和红麻纤维磨木木质素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麻纤维和红麻纤维木质素的苯基丙烷结构单元的经验式分别为C9H9.27O3.52(OCH3)1.26和C9H9.66O3.79(OCH3)1.30。黄麻和红麻纤维的木质素中含有羟基、羰基、甲基等复杂的官能团,且含有相当数量的紫丁香基单元,其木质素结构归属于阔叶材木质素化学结构GS型。黄麻和红麻纤维磨木木质素中木质素结构单元愈创木基单元和紫丁香基单元间主要以醚键和碳碳键相互连接,互相连接的方式有如下几种:β-O-4结构、β-1结构、β-β结构、β-5结构。在这几种结构中,β-O-4和β-β结构比例较大,β-1和β-5结构,结构含量相对较少。黄麻和红麻纤维磨木木质素中β-O-4结构、β-β结构是属于非缩合型结构,而β-1结构、β-5结构属于缩合型结构。缩合型木质素结构的存在,增加了黄麻和红麻纤维中木质素结构的复杂性,缩合型木质素结构很难降解,红麻纤维磨木木质素中的缩合型结构较黄麻纤维多。(2)通过化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对黄麻和红麻纤维木质素结构单元的比例进行了测定。从黄麻和红麻纤维的碱性硝基苯氧化反应产物液相色谱分析可知:黄麻纤维的非缩合型木质素结构中主要含有非缩合型紫丁香基丙烷结构(S)和非缩合型愈创木基结构(G);红麻纤维的非缩合型未质素结构中含有少量的非缩合型对羟基苯丙烷结构(H),绝大多数结构单元为非缩合型愈创木基结构(G)和非缩合型紫丁香基丙烷结构(S),其总量占非缩合型木质素结构单元的99%。黄麻纤维木质素的非缩合型愈创木基丙烷结构(G)约占7.56%左右,非缩合型紫丁香基丙烷结构(S)约占92.44%左右,其非缩合型S/G值约为12.22;而红麻纤维木质素的非缩合型愈创木基丙烷结构(G)约占10.6%左右,非缩合型紫丁香基丙烷结构(S)约占89.29%左右,其非缩合型S/G值约为8.4。通过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黄麻纤维和红麻纤维磨木木质素的结构进一步分析得出:黄麻纤维木质素中三种结构单元(含缩合型及非缩合型结构单元)的比例H:G:S为0:26.08:73.92,S/G比值为2.835;红麻纤维磨木木质素中三种结构单元(含缩合型及非缩合型结构单元)的比例H:G:S为4.59:34.11:61.30,S/G比值为1.797。(3)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确定了黄麻和红麻纤维木质素的碳的结合态C1s各个子峰的电子结合能分别为284.6 eV(C-C或C=C),285.2 eV(C-H),286.5 eV(C-O),289.27 eV (O-C=O);氧的结合态O1s各个子峰的电子结合能分别为532.3eV(O1—碳氧单键中的氧原子),533.3 eV(02—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相比黄麻纤维木质素,红麻纤维木质素中含有较多的碳碳键连接碳原子,较少的碳氢键连接碳原子,较少的醚键连接碳原子,较多的酯键或羧酸中的羰基碳原子。黄麻纤维木质素的O1/02比值高于红麻纤维木质素,说明黄麻纤维木质素含有更多的单键连接的氧原子。(4)应用漆酶及漆酶/介体体系对红麻纤维进行脱胶处理,对单独使用漆酶、加入介体ABTS以及增加预处理工序的多种脱胶工艺进行了研究,测试了脱胶后红麻纤维的性能指标,并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评价了脱胶效果。结果显示,漆酶单独应用于红麻纤维的脱胶工艺效果不明显,必须加入介体ABTS、增加预处理工序才能发挥其作用效果。漆酶/ABTS处理后红麻纤维的结晶度提高。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知漆酶/ABTS方案脱胶后的红麻纤维的光谱图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主要特征峰强度下降,而大部分纤维素的特征峰强度增加了。由脱胶后纤维的碱性硝基苯氧化实验结果可以推论漆酶/ABTS脱胶方案有助于去除红麻纤维的木质素结构中非缩合型愈创木基丙烷结构单元及非缩合型紫丁香基丙烷结构单元。(5)应用七种化学工艺对红麻纤维进行脱胶处理,并对脱胶后红麻纤维的分裂度及残余木质素含量进行了测试,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的液相色谱测试等手段评价了七种化学工艺对红麻纤维脱胶处理的效果。化学脱胶后,纤维的结晶度提高。在氢氧化钠双氧水法或过碳酸钠法处理(CT1和CR1方案)的后道加入强氧化剂过氧单硫酸和过醋酸处理(CT2和CR2方案),再进行硫酸盐法煮练后(CT3和CR3方案),红麻纤维红外光谱图中纤维素特征峰积分面积相对值Ai/As之和逐步增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特征峰积分面积相对值Ai/As之和逐步减少,且纤维的木质素含量逐步减少,纤维的分裂度逐步增加。说明本试验所采用的七种方案均有明显的脱胶效果,且过氧单硫酸和过醋酸混合液作为一种新型的氧化剂,具有一定的脱除木质素效果。对CT1~CT3脱胶后的纤维进行碱性硝基苯氧化实验,发现CT1~CT3脱胶方案有助于去除红麻纤维的木质素结构中非缩合型对羟基苯丙烷结构单元和非缩合型愈创木基丙烷结构单元,并可能在脱胶过程中导致缩合型紫丁香基丙烷结构苯环C2,C5上的其他连接键被打断,形成更多的非缩合型紫丁香基丙烷结构单元。相比较而言,CTl方案更易于去除非缩合型愈创木基结构单元和非缩合型对羟基苯丙烷结构单元,CT2方案更易于去除非缩合型愈创木基结构单元,CT3方案更易于去除非缩合型对羟基苯丙烷结构单元和非缩合型紫丁香基结构单元。
冯宇[9](2004)在《关于全杆红麻制浆蒸解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别用氢氧化钠-蒽醌法和硫酸盐法对全杆红麻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蒸解,测定各自的制浆得率、纸浆强度等性质并与市售木浆进行对比性实验,对全杆红麻进行制浆造纸的可行性进行基础性评估.
二、关于全杆红麻制浆蒸解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全杆红麻制浆蒸解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红麻纤维性能影响及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红麻概述 |
1.1.1 红麻的发展及应用 |
1.1.2 红麻纤维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
1.2 红麻纤维脱胶方法及发展现状 |
1.2.1 生物脱胶 |
1.2.2 化学脱胶 |
1.2.3 物理脱胶 |
1.2.4 其他方法 |
1.3 蒸汽爆破技术 |
1.3.1 蒸汽爆破技术的原理及设备 |
1.3.2 蒸汽爆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蒸汽爆破工艺对红麻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2.1.2 蒸汽爆破预处理 |
2.1.3 化学脱胶后处理 |
2.1.4 表观形态 |
2.1.5 化学成分测试 |
2.1.6 结晶度测试 |
2.1.7 聚合度测试 |
2.1.8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
2.2 蒸汽压力对红麻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
2.2.1 蒸汽压力对红麻纤维表观形态的影响 |
2.2.2 蒸汽压力对红麻纤维化学成分的影响 |
2.2.3 蒸汽压力对红麻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2.2.4 蒸汽压力对红麻纤维聚合度的影响 |
2.2.5 蒸汽压力对红麻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2.3 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
2.3.1 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2.3.2 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化学成分的影响 |
2.3.3 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2.3.4 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聚合度的影响 |
2.3.5 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2.4 含水率和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
2.4.1 含水率对红麻纤维表观形态的影响 |
2.4.2 含水率和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化学成分的影响 |
2.4.3 含水率和保压时间对红麻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2.4.4 含水率对红麻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麻蒸汽爆破预处理的微观机理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分析方法 |
3.2 SEM分析 |
3.3 FTIR分析 |
3.4 红外成像分析 |
3.4.1 红外显微成像简介 |
3.4.2 红外成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超声波纸浆特性及其抄造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二十一世纪造纸资源利用现状 |
1.2.1 我国造纸资源整体态势 |
1.2.2 我国非木材原料的应用现状 |
1.3 非木材造纸原料制浆方法 |
1.3.1 碱法蒸煮 |
1.3.2 亚硫酸盐法 |
1.3.3 有机溶剂法 |
1.3.4 化学机械法制浆和其他制浆方法 |
1.4 超声波的理化性质 |
1.5 超声波技术在制浆造纸行业的应用 |
1.5.1 超声波废纸脱墨 |
1.5.2 超声波打浆或纸浆处理 |
1.5.3 超声波废水处理技术 |
1.5.4 超声波清洗技术 |
1.5.5 超声波检测 |
1.6 超声波制浆技术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7.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7.3 本课题的创新性 |
2 超声波麦草浆化学组分的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纸浆化学组分分析及卡伯值测定 |
2.3.2 纸浆返黄值的测定 |
2.3.3 超声波麦草浆性能测定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5 超声波麦草浆与传统碱法麦草浆红外光谱(FIRT) |
2.3.6 超声波麦草浆与传统碱法麦草浆X-射线衍射分析 |
2.3.7 超声波麦草浆与传统碱法麦草浆热重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超声波麦草浆的成分分析 |
2.4.2 纸浆返黄值测定 |
2.4.3 四种纸浆性能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5 超声波麦草浆与碱法麦草浆红外光谱(FIRT) |
2.4.6 超声波麦草浆与碱法麦草浆X射线衍射分析 |
2.4.7 超声波纸浆与碱法麦草浆热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素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超声波麦草浆和传统未漂白麦草化学浆纤维素的提取(李春光等,2011) |
3.3.2 纤维素的X-射线衍射 |
3.3.3 纤维素制备物的红外光谱(郑明霞,2012) |
3.3.4 纤维素制备物的热 |
3.4 实验结果 |
3.4.1 纤维素制备物X射线衍射分析 |
3.4.2 纤维素制备物FT-IR分析 |
3.4.3 纤维素制备物的热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超声波麦草浆木质素结构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酶解-弱酸法制备纸浆残余木质素 |
4.3.2 羰基含量的测定 |
4.3.3 残余木质素的红外光谱 |
4.3.4 残余木质素的红外光谱 |
4.3.5 残余木质素的定量~(31)P-NMR谱 |
4.3.6 二维HSQC核磁共振 |
4.4 实验结果 |
4.4.1 纸浆残余木质素颜色对比 |
4.4.2 羰基含量测定 |
4.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4.4 热分析 |
4.4.5 定量磷谱(31P)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
4.4.6 二维HSQC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超声波麦草浆在双胶纸配抄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纸浆最佳配比量优化 |
5.4.2 碳酸钙添加量优化 |
5.4.3 CPAM添加量优化 |
5.4.4 AKD内施胶量优化 |
5.4.5 表面施胶量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6 超声波麦草浆在新闻纸配抄中的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设备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纸浆最佳配比量优化 |
6.4.2 CPAM添加量优化 |
6.4.3 AKD内施胶量优化 |
6.4.4 表面施胶量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瘤胃微生物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选题的意义 |
1.1.2 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
1.2 造纸中段废水来源及特点 |
1.2.1 造纸中段废水来源 |
1.2.2 造纸中段废水特点 |
1.3 造纸中段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1 物理化学法 |
1.3.2 生物处理法 |
1.3.3 生态法 |
1.3.4 联合处理法 |
1.4 厌氧生物法处理废水原理及其特点 |
1.4.1 厌氧生物法处理废水原理 |
1.4.2 厌氧生物法处理废水的特点 |
1.4.3 厌氧反应器分类 |
1.5 瘤胃微生物特性及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
1.5.1 胃瘤微生物特性 |
1.5.2 瘤胃微生物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
1.6 膜生物反应器介绍 |
1.6.1 国外研究进展 |
1.6.2 国内研究进展 |
1.6.3 MBR与其它工艺结合 |
1.7 研究内容 |
1.8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造纸中段废水来源 |
2.1.2 瘤胃微生物的来源 |
2.1.3 接种活性污泥来源 |
2.1.4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1.5 测定方法 |
2.2 瘤胃微生物A/O(MBR)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的方法 |
2.2.1 MBR反应器 |
2.2.2 A/O(MBR)工艺流程图 |
2.3 瘤胃微生物处理造纸中段废水批次实验方法 |
2.4 检测出水水质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瘤胃液接种量对造纸中段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
3.1.1 不同rumen接种量对废水中CODcr随时间变化影响 |
3.1.2 不同rumen接种量对废水中挥发性脂肪酸随时间变化影响 |
3.2 瘤胃液中微生物分离提取后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 |
3.2.1 瘤胃微生物对高浓CODcr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
3.2.1.1 CODcr随时间变化 |
3.2.1.2 挥发性脂肪酸随时间变化 |
3.2.2 瘤胃微生物对低浓CODcr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
3.3 瘤胃微生物A/O(MBR)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 |
3.3.1 厌氧段水力停留时间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
3.3.2 厌氧段水力停留时间对VFA产量的影响 |
3.3.3 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
3.3.4 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对色度去除率的影响 |
3.3.5 好氧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浓度的变化 |
3.3.6 MBR反应器中膜污染及清洗 |
3.3.7 膜污染与膜清洗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棉秆KOH-NH4OH清洁制浆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造纸工业现状 |
1.1.2 我国肥料工业发展状况 |
1.1.3 非木浆造纸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1.2 我国棉秆资源状况及其利用情况 |
1.2.1 棉秆纤维形态及化学组成 |
1.2.2 棉秆制浆研究进展 |
1.2.3 棉秆制浆特点及发展方向 |
1.3 清洁制浆技术 |
1.3.1 氢氧化钾法 |
1.3.2 氨法制浆 |
1.3.3 有机溶剂制浆 |
1.3.4 生物制浆 |
1.4 制浆废液应用研究进展 |
1.4.1 碱回收技术 |
1.4.2 物化和生化技术 |
1.4.3 资源化利用技术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棉秆KOH-NH_4OH制浆工艺的研究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蒸煮方法 |
2.1.3 分析检测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棉秆原料化学成分分析 |
2.2.2 蒸煮影响因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棉秆KOH-NH_4OH制浆工艺的优化 |
3.1 响应面分析因素水平的选取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回归显着性检验与方差分析 |
3.2.2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3.2.3 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棉秆KOH-NH_4OH蒸煮脱木素反应历程的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蒸煮方法 |
4.1.3 分析检测方法 |
4.2 结果和讨论 |
4.2.1 蒸煮过程中木素脱除率的变化 |
4.2.2 蒸煮过程中纸浆得率与木素含量的变化关系 |
4.2.3 蒸煮过程中碳水化合物降解率的变化 |
4.2.4 蒸煮过程中黑液pH和碱浓度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秆KOH-NH_4OH脱木素动力学的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蒸煮方法 |
5.1.3 分析检测方法 |
5.2 结果和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棉秆KOH-NH_4OH制浆黑液资源化利用 |
6.1 黑液养分的测定及黑液肥料的配制 |
6.1.1 黑液总养分的测定 |
6.1.2 黑液肥料的配制 |
6.2 黑液肥料缓释性能的评价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黑液肥与清液肥氨挥发比较 |
6.3.2 黑液肥与清液肥氮淋溶比较 |
6.3.3 黑液肥与清液肥磷淋溶比较 |
6.3.4 黑液肥与清液肥钾淋溶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论文结论 |
7.2 论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粘胶纤维的发展历程 |
1.2 粘胶纤维的特性 |
1.3 我国粘胶纤维工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1.3.1 我国粘胶企业存在的问题 |
1.3.2 我国粘胶企业应对国际新环境的对策 |
1.4 粘胶纤维原料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枫香树种的生物特性 |
2.2 枫香树材的制浆造纸性能 |
2.3 溶解浆 |
2.4 预水解 |
2.5 硫酸盐法制浆方法的研究进展 |
2.5.1 快速置换加热蒸煮技术 |
2.5.2 改良连续蒸煮(MCC)与深度脱木素连续蒸煮(EMCC) |
2.5.3 添加助剂和预处理木片蒸煮 |
2.6 纸浆漂白 |
2.6.1 无元素氯漂白(ECF) |
2.6.2 全无元素氯漂白(TCF) |
第三章 枫香树材纤维形态及其化学成分组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3.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3.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枫香木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4.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4.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得率的影响 |
4.3.2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卡伯值的影响 |
4.3.3 四因素三水平对脱木素选择性的影响 |
4.3.4 四因素三水平对黑液残碱的影响 |
4.3.5 预水解对枫香木片化学成分和水解液的影响 |
4.3.6 预水解对枫香树材硫酸盐制浆的影响 |
4.3.7 红外光谱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枫香硫酸盐浆漂白工艺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5.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5.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MD 预处理对硫酸盐浆漂白的影响 |
5.3.2 碱浓对 MO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3.3 过氧化氢用量对 MOE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8)黄、红麻纤维的木质素结构特征及其脱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黄、红麻纤维概述 |
1.2 木质素的结构特征及研究进展 |
1.2.1 木质素的结构单元及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 |
1.2.2 木质素的分类 |
1.2.3 木质素的分离和提取 |
1.2.4 木质素结构研究的进展 |
1.3 木质素的降解 |
1.3.1 漆酶介绍 |
1.3.2 漆酶降解木质素研究进展 |
1.4 黄、红麻纤维的脱胶现状及进展 |
1.4.1 脱胶分类 |
1.4.2 生物脱胶 |
1.4.3 化学脱胶 |
1.5 黄麻和红麻纤维木质素化学结构及脱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6 课题研究意义 |
2. 黄麻纤维和红麻纤维磨木木质素的提取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制备 |
2.3.2 磨木木质素(Milled Wood Lignin,MWL)的制备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测定 |
2.3.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的测定 |
2.3.5 有机元素、甲氧基含量及官能团的测定 |
2.3.6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有机元素分析和磨木木质素的C_9经验式的计算 |
2.4.2 红外光谱表征 |
2.4.3 核磁共振氢谱(~1H-NMR)特征 |
2.4.4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3. 黄麻和红麻纤维木质素结构单元比例的测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机理 |
3.3 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 |
3.3.1 木质素碱性硝基苯氧化实验 |
3.3.2 木质素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液相色谱测试 |
3.3.3 木质素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试 |
3.3.4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与实验条件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木质素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液相色谱测试结果 |
3.4.2 木质素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试结果 |
3.4.3 磨木木质素裂解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木质素结构的分析 |
4.1 引言 |
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
4.3 测试条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元素相对含量 |
4.4.2 碳价态 |
4.4.3 氧价态 |
4.4.4 氮价态 |
4.4.5 硫碳原子比 |
4.5 结果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红麻纤维木质素在生物酶脱胶中的变化 |
5.1 引言 |
5.2 酶脱胶基本原理 |
5.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3.1 实验用原料及仪器 |
5.3.2 实验方案 |
5.4 纤维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 |
5.4.1 纤维性能测试方法 |
5.4.2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 |
5.4.3 红外光谱测试 |
5.4.4 木质素碱性硝基苯氧化实验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原料的测试结果 |
5.5.2 漆酶单独处理对红麻纤维脱胶的影响 |
5.5.3 预处理对红麻纤维应用漆酶脱胶的影响 |
5.5.4 不同浓度介体ABTS对红麻纤维应用漆酶脱胶的影响 |
5.5.5 综合脱胶工艺处理后纤维性能测试 |
5.5.6 纤维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分析 |
5.5.7 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分析 |
5.5.8 木质素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测试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红麻纤维木质素在化学脱胶中的变化 |
6.1 引言 |
6.2 化学脱胶基本原理 |
6.3 试验方法 |
6.4 纤维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 |
6.4.1 纤维性能测试方法 |
6.4.2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 |
6.4.3 红外光谱测试 |
6.4.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6.4.5 木质素碱性硝基苯氧化实验 |
6.5 结果与讨论 |
6.5.1 纤维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6.5.2 纤维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分析 |
6.5.3 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分析 |
6.5.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6.5.5 木质素碱性硝基苯氧化产物测试结果分析 |
6.5.6 机理探讨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关于全杆红麻制浆蒸解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红麻纤维性能影响及微观机理研究[D]. 张晓. 青岛大学, 2016(03)
- [2]超声波纸浆特性及其抄造性能的研究[D]. 邢立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3]瘤胃微生物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D]. 周晓强. 大连工业大学, 2013(07)
- [4]棉秆KOH-NH4OH清洁制浆工艺的研究[D]. 陈建峰.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5]红麻全秆制浆造纸研究进展[A]. 王永贵,岳金权. 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0分会场:生物精炼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6]红麻全秆制浆特性初步研究[A]. 汪仕林,刘俊红,岳金权. 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0分会场:生物精炼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7]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D]. 熊林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8]黄、红麻纤维的木质素结构特征及其脱胶研究[D]. 颜婷婷. 东华大学, 2011(05)
- [9]关于全杆红麻制浆蒸解法的研究[J]. 冯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