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刘乐[2](2021)在《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农村教育依旧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要补齐这块短板,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证明,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不断适应和满足岗位的需要,就必须要对他们职前教育中所学知识持续的进行拔高、更新和延伸,那么,职后教育的作用就尤为关键。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以下简称全科教师)是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启动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培养的定向公费师范生,2013年开始高中起点两年制全科教师定向培养,2014年同时实施高中起点两年制和初中起点五年制全科教师定向培养,2017年新增高中起点专科三年制和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毕业后根据入学时签订的协议书回协议县农村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教育6年以上,在服务期内不得参与脱产学历教育。截止到目前,广西地区在岗的全科教师主要是两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的公费师范毕业生。相比于普通学制毕业的教师,全科教师群体在年龄、培养方式、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于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知识上都更需要职后教育的参与,以推动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和专业提高。通过对广西全科教师职后教育开展的现实状况做调查,能够对其现状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得以通过透视现状发现问题,对问题剖析并尝试对问题进行归因,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全科教师职后教育改进策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以期为促进全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推动全科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习型组织创建提供思路,为全科教师职后教育开展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提供参考。为了深入研究全科教师的职后教育,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首先借助文献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做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回顾与借鉴了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规范性的定义并阐释了农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师职后教育的概念内涵。其次,运用调查研究,在参考《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一书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并补充性的进行访谈设计。从全科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意识与动机、接受职后教育的途径与内容、对职后教育的反馈与期待三个方面做现状调查。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院校毕业班班主任的帮助下,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488份。通过实地调研广西地区5所有全科教师任教的学校,开展访谈工作,主要访谈对象包括全科教师、教导主任和校长。利用EXCEL和SPSS23.0软件处理问卷数据,结合访谈情况对调查结果做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当前全科教师职后教育活动开展整体来看是中规中矩,对这一特殊群体,既未忽视也未重视。对分析结果归纳整理后,当前全科教师职后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参与职后教育的观念狭隘且驱动不足;二是接受职后教育的机会难得且质量不高;三是完成职后教育的激励乏力且评价敷衍。结合问题从自主性和外趋力两个层面作归因分析,其中自主性层面的原因在于全科教师对职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专业发展意识薄弱;日常生活中难以平衡工学矛盾。在外趋力层面的原因则是学校领导的人才培养意识欠缺;政府对全科教师职后教育的开展扶持不足;职后教育内容与形式安排远离全科教师真实需求;职后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通过上述研究,要推进职后教育更好助力全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健康成长,未来的职后教育活动应当着眼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第一,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全科教师群体的职后教育活动开展,主要措施包括推进其参与公平和机会均衡,重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同时注重推动广西地区该群体职后教育活动的区域合作与交流,助力职后教育的联动发展。第二,升级该群体职后教育的教育中介系统,主要措施包括在内容、开展方式和评价体系上贴近广西农村教育环境,贴合全科教师群体。第三,建设好学校为阵地的学习型组织,主要内容包括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校本培训,培养高素质全科教师。第四,发挥全科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主要包括帮助全科教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和“专业发展观”。
段孟君[3](2021)在《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泰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泰国汉语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导致泰国汉语教师紧缺。本土汉语教师是泰国汉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是影响泰国汉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泰国汉语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泰北地区,汉语教育事业起步较早,发展优势明显。因此本文选择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继续教育现状与需求,探讨推进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些策略。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分别对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同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及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了梳理。第一章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和现状进行调查。第二章对泰北中小学本土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分别从继续教育时间、继续教育地点、继续教育形式、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的师资、学历提升等方面对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根据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土汉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向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组织机构、泰北中小学及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
仇淼[4](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杨东博[5](2020)在《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顶层设计,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电话视频会议”等会议精神,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全面小康,夯实中国足球运动乃至“三大球”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战术组合,进而实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为”协同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以及“中国梦”。作为校园足球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实举措,自2015年我国启动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工作。2019年,教育部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专题报告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报告,明确指示校园足球工作下一阶段的核心是“打造校园足球的升级版,使得普及更实、体系更全、保障更真、融合更足”。这从客观层面上要求进一步大幅提升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的培训成效。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是撬动培训综合改革和激发培训活力的重要杠杆,及时、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客观认识到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成果及问题,牵引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改革的正轨前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中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对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力度逐年增大,培训成效日渐显现,但总体来看,仍然缺乏对培训成效的系统评价。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教育评价等方法构建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进而针对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发展校园足球是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立德树人”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理念,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培训成效评价是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先决参照是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审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现状、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成效,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策略三方面研究问题。(2)回顾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发现经过多年的足球教师培训实践,我国已形成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战略规划方针,在培训目标的不断明确、培训内容的不断完善、师资配备的不断强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培训成效已初步显现。无论是受训教师人数规模的扩大、地域分布范围的拓展,还是受训教师在基层岗位上的实际贡献,都体现了专项教师培训对于促进校园足球事业所起到的正向的积极推动作用。(3)以系统论、一体化教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继续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为理论参照,遵循科学性、可测性以及导向性的原则确立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培训整体满意度(权重0.265)、培训收获提升度(0.243)、培训结果实用度(0.252)以及培训成果认可度(0.240)4个一级指标,培训课程内容(权重0.261)、培训过程实施(权重0.248)、培训过程保障(权重0.245)、培训过程管理(权重0.246)、足球专业知识(权重0.526)、足球专业能力(权重0.474)、课堂足球教学(权重0.528)、课外足球运动(权重0.472)、相关具体成果(权重0.517)、相关人员认可度(权重0.483)10个二级指标和培训目标设置(权重0.334)、培训主要形式(权重0.342)、培训考核管理(权重0.332)、培训教学组织(权重0.189)、足球特色学校(权重0.318)等32个三级指标组成。(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究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收获提升度、培训结果实用度、培训整体满意度和培训成果认可度的具体数据表现。通过回归模型对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培训的管理制度、课程内容的衔接、运行环节的落实、监督机制的应用以及评价质量的效果等五个方面。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1)域外经验借鉴。借鉴英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政策支持、社会组织以及经费保障,借鉴日本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培养理念以及联动机制,借鉴韩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的认证制度、培训教材以及培训制度,优化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成效。(2)以实现系统化、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以及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为目标,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专业化的专业教师队伍以及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内容。(3)推进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政策领域与专业领域的长效协商机制;开发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内容;加强能力建设和优化体系运行,提升培训体系队伍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技术水平与管理思维等核心能力;构建一体化监督机制,运用监督机制蕴含的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等先进理念,优化培训成效的体现;强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效果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评价纳入到培训环节的改进机制中,通过评价反馈的行动落实来持续改进培训实践。
陈志雪[6](2020)在《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建设教育强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培训政策作为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其本身对教师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实现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教师培训政策体现了执政党和国家对一定历史时期内教师培训工作的基本认识和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主要是在国家教师培训政策、“国培”政策、河南省教师培训政策、“省培”政策精神的引领指导下制定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开封市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而开展此次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的结果,可以得出开封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现状。目前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表现在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培训政策实施形式不断丰富、培训政策实施效果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政策实施宣传工作不到位、政策实施缺乏财力和人力投入和政策实施监督反馈体系不完善;利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政策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五个优化建议:第一是改进政策实施形式和内容;第二是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重视程度;第三是增强各类人员的素质;第四是增加财力和人力支持;第五是健全完善政策实施激励机制和监督反馈体系。
娄洋[7](2020)在《河南省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生发展要求提高的同时,教师自身所接受的教育知识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要时刻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知识,才能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为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各级教育部门发起和制定了针对教师培训的政策法规,要求相关部门贯彻执行实施,通过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的开展,能够切实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新时代体育教师在体育理念、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新需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法等研究方法,以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郑东新区、洛阳新安县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为研究对象,利用校本培训、专项培训等机会,结合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实际情况,从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动机需求、课程内容和形式、时间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本研究力图为三地区乃至河南省今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性别、年龄和学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洛阳新安和开封示范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男性居多,性别差距大,洛阳新安和开封示范区中青年体育教师较多。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主要以二级和高级为主。职后培训方式以集中培训模式为主,教学方式是以传统的课堂专家讲座和专项技术培训为主。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动机共同点排前三的是:提升理论文化水平、满足教学需要和增强自身技术水平。2.影响三地区体育教师参加职后培训共同点占前四位的分别是学校支持度、培训经费、培训名额和个人需求。开封示范区在三地区岗前培训教师需求调查中做的最好,三地区培训时间多安排在寒暑假和节假日,教师大多希望培训时间安排在工作时间。3.郑东新区在区/县、片区和学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频率较高。三个地区市级培训教师参加人数是最多的,开封示范区省级培训参训教师在三个地区增长中最为明显。体育教师总体上对学校、片区、区/县培训结合的程度认为是紧密的。三地区的绝大多数教师职后培训的费用是由学校来承担的。4.三地区教师培训内容排前四位的是体育教材教法理论培训、体育专业技术培训、体育教师基本功培训和竞赛裁判知识培训;洛阳新安和开封示范区加强了教师在竞赛裁判知识的培训。5.三地区教师培训学习形式和考核方式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培训的实践性很强,教师的说课、有生和无生上课的比例也在增加,超过半数以上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教学展示和出勤考核。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半数以上。三地区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结束后都反映培训学习对工作改进提高效果良好。6.郑东新区将教研活动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了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立体教研新模式。开封示范区形成了学区制管理模式,以“引进来,走出去”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对引导青年教师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洛阳新安县的教师职后培训形成了以校园足球特色引领的新安培训模式,当地以各种足球赛事为切入点,以集中和分散的教师培训形式,并借以当地俱乐部的优秀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及技术指导,对引导教师成长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7.研究发现三地区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组织模式单一、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内容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差、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考核方式较单一、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结束后的追踪监测不完善、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投入资金欠缺且学习与工作的矛盾突出;提出的对策:建立多元培训模式、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培训结束后的追踪检测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职后培训福利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奖惩制度、加强培训经费监督管理,缓和教师学习与工作的矛盾。
孔玥[8](2020)在《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继续教育的质量评价经常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行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有利于妥善处理好社会发展过程中教师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与相应匮乏的继续教育评价方式之间的矛盾,在完善潍坊市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同时,也为广大地区的教师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一些理论、实践经验。潍坊市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目前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最早时期的缺乏评价方式,到人为评价,单一评价,直至今日的电子系统评价,逐渐统一了评价模式。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和工作需求、继续教育评价方式不当,评价得不到贯彻实施、继续教育评价缺少专业性人才、评价过程缺乏连贯性。直接导致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传承困难。究其原因主要为科研上的误区、师德内容的缺失、教师继续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指导思想不正确,缺乏对教师需求分析以及教师学习,评价过程不连贯等。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多方收集并后认真整理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相关文献资料,为开展调研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研究思路;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定潍坊市西关小学、南小于河小学、大胥家小学、潍城实验中学等几个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例进行研究,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目的四个方面,以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探索,总结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经验。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选取的实例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潍坊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优化,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能力和素养,为论文提供可靠依据,并希望通过改进找到更大的适用范围。
杨丽丽[9](2020)在《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以洛阳市洛龙区为例》文中提出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美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教师专业素质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专业素质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教育学界、业界及政界的重视,而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也应该是长期受到关注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区域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变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均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改革对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综合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已成为适应和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洛阳市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用艺术学和音乐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城市新区这一研究视角,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地位、教师的工作现状、继续教育、专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和不足,以及值得借鉴的做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相关研究情况,对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室主任、音乐教研员、学生及部分学校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调研获得的洛阳市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资料信息进行了分析、归纳,针对存在的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与工作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提出提升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合理建议,以期为促进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杨秋兰[10](2020)在《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邹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学校发展和成长的支柱。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的教师激励管理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保证。我国的基础教育就像建筑学的基础,是我国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工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中小学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的激励管理,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今的教学团队存在一些不和谐之处。如何有效地调动中小学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中小学如何留住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中小学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学设施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但也有部分学校青年教师流动性较大,青年教师对学校缺乏归属感,表现出的工作积极性不强,既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也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有效的激励措施的支持下,教师的潜能可以得到有效激发,自身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带动,同时青年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我提升和发展。然而,教师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实施激励。本文旨在丰富青年教师激励的理论内容,完善学校管理理论,研究青年教师激励问题。落实教师权益的规定;帮助学校培养优秀教师和创新人才,提升学校竞争力;帮助激发青年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帮助为地方中小学管理者提供管理参考。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带动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已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本文主要收集了有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文献和数据,借鉴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选取邹平市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入研究,结合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并从多个角度审视其相关内容,全面探讨激励的相关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多个方面探索构建科学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的最佳对策。最后,本文根据政府职能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完善邹平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规范中小学教育体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监督与评估机制,做好学校激励管理体系建设,深化教育监督体制,促进政府绩效评估,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激励方法。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职后教育助推农村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
2.全科教师群体是广西农村教师队伍的关键组成 |
3.全科教师综合素养提升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设计与实施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过程 |
(五)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六)相关概念界定 |
1.农村 |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
3.教师职后教育 |
(七)相关理论基础 |
1.终身教育理论 |
2.学习型组织理论 |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教育的现实状况 |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1.性别结构情况 |
2.职称情况 |
3.担任职务情况 |
4.工作学校所属类别 |
5.工作学校所在城市 |
6.任教科目情况 |
7.出现频率最高的培训讲师类型 |
(二)全科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意识与动机 |
1.参与职后教育的意识 |
2.参与职后教育的动机 |
(三)全科教师接受职后教育的途径与内容 |
1.职后教育的途径 |
2.职后教育的课程内容 |
3.职后教育的课程实施形式 |
(四)全科教师对职后教育的效果反馈与期待 |
1.对职后教育的效果反馈 |
2.对职后教育的期待 |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参与职后教育的观念狭隘且驱动不足 |
1.参与职后教育的动机功利化 |
2.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 |
3.终身教育理念认知不深刻 |
(二)接受职后教育的机会难得且质量不高 |
1.职后教育机会少且地区分布不均 |
2.内容未考虑全科教师群体特殊性 |
3.形式和教学工具应用“离农” |
(三)完成职后教育的激励乏力且评价敷衍 |
1.学校对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牵引乏力 |
2.全科教师职后教育的效果反馈不受重视 |
3.职后教育对全科教师的职业晋升加成不足 |
三、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自主性层面 |
1.职后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
2.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
3.工学矛盾难以平衡 |
(二)外驱力层面 |
1.学校领导的人才培养意识欠缺 |
2.政府对全科教师职后教育的开展扶持不足 |
3.内容与形式安排上远离全科教师真实需求 |
4.评价体系不健全 |
四、改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教育问题的策略 |
(一)加强支持全科教师职后教育的行政手段 |
1.实现全科教师的参与公平和机会均衡 |
2.关注全科教师群体特殊性 |
3.推动全科教师职后教育区域联动发展 |
(二)升级结合全科教师实际的职后教育中介系统 |
1.从内容上把握全科教师专业成长规律 |
2.从开展方式上贴合广西农村教育环境现实 |
3.从评价上完善评估与反评估的双向体系 |
(三)建设以学校为阵地的学习型组织 |
1.打造氛围良好的全科教师团队学习平台 |
2.创建推动学校发展的高素质全科教师队伍 |
3.强化实现全科教师自我发展的校本培训 |
(四)发挥全科教师个人的积极作用 |
1.树立“全科”走向“卓越”的终身学习观 |
2.树立“倦怠”走向“幸福”的职业观 |
3.树立“自为”走向“自觉”的专业发展观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3)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继续教育需求的研究 |
三、关于国际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
四、关于国外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访谈调查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过程 |
第二章 泰北中小学本土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
第一节 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统计分析 |
一、本土汉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基本情况 |
二、本土汉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形式及内容 |
三、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组织机构及费用 |
第二节 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总结 |
一、整体满意,但仍存在不足 |
二、部分教师终身学习观念淡薄 |
三、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
四、继续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 |
第三章 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统计分析 |
第一节 继续教育需求及目的 |
一、继续教育需求 |
二、继续教育目的 |
第二节 继续教育时间地点需求 |
一、继续教育地点需求 |
二、继续教育时间需求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及师资需求 |
一、继续教育学历提升需求 |
二、继续教育师资需求 |
第四节 继续教育教学形式及内容需求 |
一、继续教育教学形式需求 |
二、继续教育内容需求 |
第五节 泰北中小学本土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总结 |
一、继续教育需求与成就动机较高 |
二、继续教育师资需求专业化 |
三、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多元化 |
四、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继续教育需求 |
第四章 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建议 |
第一节 对继续教育组织机构的建议 |
一、合理安排继续教育时间 |
二、重视教师合理需求 |
三、优化继续教育形式 |
四、增强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五、加强中泰合作,扩大经费投入 |
第二节 对泰北中小学的建议 |
一、加强对继续教育的重视 |
二、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支持 |
三、减轻教师负担 |
第三节 对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的建议 |
一、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
二、明确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
三、提升教师适应与反思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
(二)在线培训 |
(三)在线培训模式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成人教育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步骤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
结束语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校园足球 |
1.3.2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 |
1.3.3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现状 |
2.1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指导方向 |
2.1.1 培训的指导思想 |
2.1.2 培训的政策支撑 |
2.1.3 培训的价值定位 |
2.1.4 培训的管理制度 |
2.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 |
2.2.1 培训目标的设置及其达成 |
2.2.2 培训内容的设置及其完善 |
2.2.3 培训师资的配备及其强化 |
2.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成效现状 |
2.3.1 培训体量不断扩大 |
2.3.2 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
2.3.3 培训影响初步显现 |
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设计的理论参照 |
3.1.1 系统论 |
3.1.2 一体化教学论 |
3.1.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3.1.4 继续教育理论 |
3.1.5 成人学习理论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实际出发点 |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依据 |
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3.3 评价指标的构建 |
3.3.1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方法 |
3.3.2 培训成效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
3.3.3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确立 |
3.4 评价指标的解释 |
3.4.1 一级指标的解释 |
3.4.2 二级指标解释 |
3.4.3 三级指标的内涵 |
4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4.1 评价实施范围与对象 |
4.1.1 实施范围 |
4.1.2 实施对象 |
4.2 问卷数据采集与说明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效度与信度检验 |
4.2.3 问卷数据分析 |
4.3 评价对象的效果反馈 |
4.3.1 一线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的效果反馈 |
4.3.2 培训实施方的评价反馈情况 |
4.3.3 参训教师的评价反馈情况 |
4.4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施 |
4.4.1 评价的原理说明 |
4.4.2 实证评价的过程 |
4.5 评价成效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5.1 研究假设 |
4.5.2 回归模型构建 |
4.6 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4.6.1 管理制度上覆盖不全面 |
4.6.2 课程内容上衔接不流畅 |
4.6.3 运行环节上落实不充分 |
4.6.4 监督机制上应用不严格 |
4.6.5 评价质量上效果不明显 |
5 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优化对策 |
5.1 优化对策设计的依据 |
5.1.1 理论依据 |
5.1.2 现实依据 |
5.1.3 域外借鉴 |
5.2 优化对策设计的目标 |
5.2.1 实现系统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2.2 实现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2.3 实现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
5.3 优化对策设计的内容 |
5.3.1 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 |
5.3.2 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
5.3.3 打造专业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
5.3.4 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 |
5.3.5 形成导向性的培训评价标准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件 |
(6)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 |
(二)教师培训 |
(三)政策实施 |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二)双因素激励理论 |
第二章 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发展历程和政策现状 |
一、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发展历程 |
(一)萌芽起步发展阶段(建国初——2000年) |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年) |
(三)高质量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
二、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现状 |
(一)政策目标 |
(二)政策框架内容 |
第三章 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现状和成效 |
一、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现状 |
(一)政策实施主体 |
(二)政策实施内容 |
(三)政策实施过程 |
(四)政策实施保障 |
二、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成效 |
(一)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
(二)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 |
(三)培训形式不断丰富 |
(四)培训政策实施效果不断提升 |
第四章 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一)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 |
(二)政策实施宣传工作不到位 |
(三)政策实施缺乏财力和人力投入 |
(四)政策实施监督反馈体系不完善 |
二、原因分析 |
(一)政策文本内容与教师需求切合度不高 |
(二)政策执行主体对培训重视度不高 |
(三)目标群体的学习理念不强 |
(四)政策外部环境与政策不匹配 |
第五章 优化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的对策建议 |
一、改进政策实施形式和内容 |
(一)灵活安排培训时间 |
(二)培训方式多样化 |
(三)合理设置政策内容 |
二、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重视程度 |
(一)拓展政策宣传途径 |
(二)加强政策制定前期调研工作 |
三、增强各类人员的素质 |
(一)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 |
(二)引导中小学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四、增加财力和人力支持 |
(一)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
(二)配备充足的政策执行人员 |
五、健全完善政策实施激励机制和监督反馈体系 |
(一)健全政策实施激励机制 |
(二)完善政策实施监督反馈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河南省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
1.1.2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教师培训 |
1.3.2 教师职后培训 |
1.3.3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关于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相关研究 |
1.4.2 国外关于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教师基本情况调查与对比分析 |
3.1.1 体育教师性别和年龄调查与对比分析 |
3.1.2 体育教师学历层次调查与对比分析 |
3.1.3 体育教师任职年限和职称调查与对比分析 |
3.1.4 体育教师所承担的体育教学的工作量调查与对比分析 |
3.2 河南省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情况调查与对比分析 |
3.2.1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动机和需求现状调查与对比分析 |
3.2.2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时间和频率调查与对比分析 |
3.2.3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经费来源调查与对比分析 |
3.2.4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教授课程内容和形式调查与对比分析 |
3.2.5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考核评价方式和培训效果调查与对比分析 |
3.2.6 体育教师职后特色培训模式调查与对比分析 |
3.3 河南省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经验 |
3.3.1 培训形成制度,合理规范 |
3.3.2 依托利用高校资源 |
3.3.3 利用传帮带促进教师成长 |
3.3.4 以赛促培,检验成果 |
3.3.5 形成特色培训项目 |
3.3.6 培训结束后的培训效果跟踪调查 |
3.4 河南省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 |
3.4.1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组织模式单一 |
3.4.2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内容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差 |
3.4.3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
3.4.4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考核方式较单一 |
3.4.5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结束后的追踪监测不完善 |
3.4.6 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投入资金欠缺且学习与工作的矛盾突出 |
3.5 促进河南省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对策 |
3.5.1 建立多元培训模式 |
3.5.2 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
3.5.3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
3.5.4 完善培训结束后的追踪检测体系 |
3.5.5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职后培训福利保障体系 |
3.5.6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奖惩制度 |
3.5.7 加强培训经费监督管理,缓和教师学习与工作的矛盾 |
3.5.8 保持并推广三地区教师职后培训特色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继续教育与继续教育质量评价 |
2.1.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
2.1.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 |
2.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
2.2.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概念 |
2.2.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 |
2.2.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
2.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继续教育评价理论 |
2.3.2 教师专业化评价理论 |
2.3.3 反思教师教育评价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潍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现状 |
3.1 潍坊市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
3.2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基本情况 |
3.2.1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
3.2.2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 |
3.2.3 潍坊市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 |
3.2.4 潍坊市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 |
3.3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现状调研 |
3.3.1 调查研究方法 |
3.3.2 调研问卷设计 |
3.3.3 调研结果 |
3.4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内容忽视师德考核 |
3.4.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单调流于形式 |
3.4.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不完整 |
3.4.4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目的过分强调管理忽略个体差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失之偏颇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理念 |
4.1.1 评价理念忽视了科学研究 |
4.1.2 评价理念忽视了师德素养 |
4.1.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匮乏 |
4.2 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忽视中小学教师的需求 |
4.2.1 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
4.2.2 缺乏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分析 |
4.3 继续教育质量评价过程的规划缺乏科学性 |
4.3.1 缺少继续教育前的调查和评价 |
4.3.2 忽视继续教育的后续评价 |
4.3.3 中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不连贯 |
4.3.4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专家小组不连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潍坊市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 |
5.1 优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
5.1.1 进行有效的需求评估 |
5.1.2 明确师德继续教育体系 |
5.2 正确使用评价方法 |
5.2.1 进一步细化论文评价方式 |
5.2.2 做到时间上的跟踪评价 |
5.3 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过程的完整 |
5.3.1 注重继续教育前的评价策略 |
5.3.2 做好继续教育中的评价 |
5.3.3 保证继续教育后的评价策略 |
5.4 完善教师发展的评价目的 |
5.4.1 贯彻中小学教师评价发展理念 |
5.4.2 关注继续教育教师的个人需求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附录Ⅰ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访谈提纲 |
致谢 |
(9)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以洛阳市洛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的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主要内容 |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洛阳市洛龙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
(一)洛龙区小学音乐教育的区域性地位 |
1.洛阳市及洛龙区教育的地位 |
2.音乐教育的区域性地位 |
3.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小学音乐教育新问题 |
(二)洛龙区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
1.小学音乐教师工作状况 |
2.代表性小学音乐教育简况 |
(三)洛龙区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 |
1.创新和传统并存且两极分化严重 |
2.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 |
3.社团活动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
小结 |
二、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
(一)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 |
1.专业素质涵盖的内容 |
2.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
3.城市化和现代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
(二)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小学音乐教师基本情况 |
2.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
三、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
1.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2.组织社团活动与指导艺术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
3.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
4.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缺失与不足的原因探析 |
1.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与素质教育要求冲突 |
2.音乐教育学科地位致使教师内生动力不足 |
3.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和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 |
4.城市化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 |
(三)洛龙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和意义 |
1.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
2.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意义 |
四、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专业发展意识促进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
1.加强交流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 |
2.创建专业共同体驱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
(二)适应时代需要保持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连贯性 |
1.规划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性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
2.多层次多形式拓展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路径 |
(三)构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与培训途径相融的运行机制 |
1.建立人才培养与教师培训及素质提升三面一体的教学反馈机制 |
2.探寻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与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有效对接的实现路径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音乐教师问卷调查 |
(二)学生问卷调查 |
(三)音乐教研员访谈提纲 |
(四)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 |
(10)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邹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概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思路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基本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阐述与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小学年轻教师 |
2.1.2 激励 |
2.1.3 激励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
2.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3章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激励机制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效果 |
3.1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发展历程 |
3.1.1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创立与探索(1949-1992) |
3.1.2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发展与创新(1993至今) |
3.2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
3.2.1 城市基本情况 |
3.2.2 教师调查设计 |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4 激励需求分析 |
3.3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
3.3.1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 |
3.3.2 基本的薪酬福利得到保障 |
3.3.3 各项激励制度逐步规范化 |
第4章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4.1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1 薪酬体系存在系列弊端 |
4.1.2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
4.1.3 考评标准不够科学规范 |
4.1.4 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 |
4.1.5 激励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 |
4.2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政府教育性经费投入不足 |
4.2.2 教育资源分配缺乏均衡化 |
4.2.3 刚性约束和监管措施乏力 |
4.2.4 中小学教育督政落实困难 |
4.2.5 教育激励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5章 国外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及其借鉴 |
5.1 国外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分析 |
5.1.1 日本 |
5.1.2 德国 |
5.1.3 美国 |
5.2 发达国家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5.2.1 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
5.2.2 建构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保障体系 |
5.2.3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激励培训机制 |
第6章 优化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
6.1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 |
6.1.1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
6.1.2 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
6.1.3 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 |
6.2 规范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 |
6.2.1 健全教育行政执法机制 |
6.2.2 加强完善政府服务机制 |
6.2.3 加大教育行政监督力度 |
6.3 建立健全教育监管和评价机制 |
6.3.1 建立完整统一的教育监管体系 |
6.3.2 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 |
6.3.3 提高监管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 |
6.4 搞好学校激励管理制度建设 |
6.4.1 搞好绩效工资提高教师综合收入 |
6.4.2 多种形式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 |
6.4.3 构建多元考评体系规范教师培养 |
6.5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推进政府履职评价 |
6.5.1 深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 |
6.5.2 深化教育督导运行机制 |
6.5.3 深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 |
6.6 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激励方式 |
6.6.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
6.6.2 激励过程中更加注重差异性 |
6.6.3 塑造激励性文化环境促进共同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情况调查结果 |
附录3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4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情况访谈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D]. 刘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泰北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D]. 段孟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5]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 杨东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开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 陈志雪. 河南大学, 2020(06)
- [7]河南省三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娄洋. 河南大学, 2020(02)
- [8]潍坊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孔玥. 燕山大学, 2020
- [9]城市新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以洛阳市洛龙区为例[D]. 杨丽丽.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10]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邹平市为例[D]. 杨秋兰. 山东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