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报业跨越式发展的四大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刁星[1](2016)在《东北振兴背景下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于2003年,时至今日“东北现象”是否在现实层面有所改观?在全球化浪潮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东北地区该何去何从?在产业转型、体制创新、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地区、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绩效评估既是对战略实施的成效考量,也是该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预判的重要依据。论文以此为题,将东北振兴背景下各大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质量考评作为根本任务,而沈阳是区域内最大的中心城市,其空间发展方向、演进路径、角色定位、战略导向及结构模式关系到区域整体的共兴与繁荣。研究借助“空间绩效”为基本视角,结合空间经济学及地理学的主流视野,从空间本体论的哲学思辨演绎到一般的研究范式,在空间多维建构及内涵辨析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由“尺度层次—体系层次—逻辑层级”组成的空间三向量层次结构基本框架,提出了层次结构作为空间绩效测度的主要依据及行文线索。基于尺度层次的分析框架,从“宏观配置效率—城市外部区域空间网络绩效、中观配置效率—内部城市空间绩效、微观配置效率—空间构成要素演化绩效”三大层面,从理论及实证角度展开全面解析,探析沈阳城市空间在内外部环境综合作用下:宏观的区域关联网络联系强度及主要特征;中观的内部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及交通网络绩效;微观的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演化特征、运行规律及互适作用,进而识别空间演进、组织、发展、运营过程中导致空间低绩效的主要因素与深层动因。基于体系层次的分析框架,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形态结构—制度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五大系统构建了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展开横向比较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制约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的内在作用肌理与外在驱动因素,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尝试寻求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尺度层次与体系层次反映空间资源配置的纵向与横向两大层面,而逻辑层次解释了空间绩效的作用机制,是前两个层次发挥影响作用的主要依据;空间绩效的对偶互补效应来自于整体尺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关键,而沈阳在区域网络中仍处于单向聚集的生长状态,城市群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城市功能体系的错位失调、中心城市的竞大于合是导致区域网络低绩效的根本原因;在城市内部空间优化过程中强调构建均衡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提升土地利用与空间红利要素的对位开发行为、强化动态与静态结构的耦合效应以及加强互适作用机制下的要素流动与配置引导措施,合理降低空间负外部性及空间垄断现象形成的可能,同时部分要素应从总量关注转向存量调整,是破解沈阳城市内部空间低绩效的关键;在沈阳空间演进过程中,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推动、土地供应与扩张机制影响、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以及宏观政策和制度环境四个方面是影响城市空间绩效的主要机制,空间形态结构系统是导致空间绩效整体水平下降的主要症结。
单卓然[2](2014)在《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特征、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大城市区域化、世界城市体系重构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的空间发展问题。论文以城市空间分析和解析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解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系统归纳等方法,试图准确地描述出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的新特征、揭示出空间演化的机制与本质原因、总结和预判出1990年以来都市区空间发展的趋势与最新动向,以及概括提炼出大城市都市区空间优化的目标及策略。文章的论述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第三章,认为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的空间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了新型居住社区、新型产业工业、新型商务办公、新型教育研发、新型商业休闲、新型物流会展的空间形式变迁;总结了郊区化推进下的区域经济空间整合和旧城更新带动下的功能与结构重组过程。第二部分为论文第四章,主张大城市都市区空间演化的整体过程可用“行为-流模型”解释;认为七大因素推动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下的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化,包括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区域宏观政策的引导、科技与产业结构演进、交通信息网络的构建、资源能源系统的重组、生态保护与格局重构以及社会文化体系的碰撞。第三部分为论文第五章,总结并推断了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要素的若干发展趋势。认为用地组织结构存在城市蔓延减缓与要素集聚能力增强趋势,认为公共中心结构存在“中心城市+新城节点”不断巩固的趋势,认为交通网络结构存在垂直立体与水平网络化程度逐步加深趋势,认为生态框架结构存在点开放、线连通与多廊道格局渐进形成的趋势。第四部分为论文第六章,归纳并提炼出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优化的三大目标和四类对策。认为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的空间发展面临三项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指出大城市都市区空间优化的三大目标——“紧凑、多核与弹性生长”;从区域发展引导、结构要素优化、重点地区指引和社会制度保障四个层面阐述了空间优化对策。论文的应用领域包括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当下及未来国内外大城市都市区的空间发展与城市建设。建议未来就“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特征的理性识别、特定功能空间类型的演化、都市区理想空间结构模型的构建、国际视角下中国都市区空间优化的路径与模式”等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崔国平[3](2009)在《西方传媒产业的政府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由于传媒市场的失灵和传媒的技术特征、传播特征,西方国家大多对传媒产业实行独立的政府规制。我国由于长期重视传媒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所以对传媒产业的规制更有其特殊性。西方传媒产业的政府规制模式不同,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中西传媒产业规制的发展都遵循一些普遍原则,因此我国应立足于转轨经济的现实,借鉴西方传媒产业规制的经验,构建出适合我国的政府规制体系。
李晨[4](2005)在《论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文报纸是中国报业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目前我国英文报纸实力尚不强大,影响力也显得微弱,但是在中国报业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的英文报纸同样面临着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发展机遇。本文立足于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现状,对目前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格局作了一个界定(全国——地方的两级格局):并从受众市场、广告空间、竞争强度三个方面对英文报纸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中国英文报纸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该市场的竞争强度小,而且受众数量不断增加,广告拓展空间也十分广阔。不过,尽管发展空间巨大,但是中国的英文报纸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如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体制束缚、人才流失、资金匮乏、定位偏差,因此本文以《中国日报》和《广州英文早报》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全国性和地方性英文报纸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梁雅琦[5](2004)在《报纸周末版之发展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中,休闲与工作是人类生活的两大主题。勿庸置疑,报纸在生活中—无论是在休闲中,还是在工作中的地位都举足轻重。周末人们休闲时间最为集中,周末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我国报纸周末版却倍受冷落。综合性日报在周末期间纷纷减版发行、零售量下降、广告量萎缩,形成与“厚报时代”格格不入的“薄报时段”。在西方国家,星期日版的发展历史较长。作为报业中的一个成熟报种,星期日版不仅内容极之丰富,深受读者喜爱,而且为报社赢得丰厚利润。相形之下,我国周末版的现状与国外有着天壤之别。然而,正是由于周末版是我国报业竞争中的一个盲区,因此更具备后发优势和跨跃式发展潜力。目前,在我国报业集团化的背景之下,发展周末版的时机业已出现。周末版有望成为新的报业经济增长点,开发价值与潜能巨大。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讨周末版的发展条件、发展价值、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理念,以期为周末版的经营构建一个可操作性的理论平台。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入手,对国内外周末版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纵向回顾,并通过对国内外具代表性的周末版案例进行横向对比,以期由点及面地解析我国周末版的现状与不足,探讨周末版的合理发展模式,在此之外,本文试图跳出“就周末版谈周末版”的局囿,从人们观念变迁的角度透视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以此申张本文的观点—观念转变是突破周末版发展坚冰的关键所在。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描述我国独特的“新周末版现象”,结合与美国星期日版的对比,解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本部分将对国内外关于报纸周末版研究作系统的回顾,以期勾勒出周末版的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周末版之发展机遇与价值。本部分主要分析周末版发展的行业背景以及其开发价值,对周末版的发展方向做出市场预测。 第四部分,案例比较研究。本部分选择国内分处报业竞争激烈的北京、成都、广州的《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广州日报》之周末版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星期日版作为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版面设置、风格特色、编辑运作、经营模式等方面分析案例,从中探讨各种周末版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寻求周末版可能的、合理的发展出路。 第五部分,周末版发展之理念转变与建构。本部分分析影响读者观念与报纸经营者观念的因素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以期在理念层次寻求发展周末版的突破口。 第六部分,结论。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与重申。关键词:周末版品牌延伸经营模式理念转变
罗建华[6](2004)在《中国报业跨越式发展的四大空间》文中认为 如同”做大做强”一样,“跨越式发展”是中国报业提出的又一个响亮口号,频频见诸各种讲话、报告、论坛和文章。 当然可以质疑,“跨越式发展”是不是不切实际的梦幻?是不是自我陶醉的盲目? 确实需要对“跨越式发展”作一些实证性分析。
二、中国报业跨越式发展的四大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报业跨越式发展的四大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振兴背景下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东北振兴政策的战略导向 |
1.1.2 区域内部整体发展结构不均衡 |
1.1.3 城市发展的现实诉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东北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研究 |
2.1.1 东北振兴战略的基本概况 |
2.1.2 东北振兴战略核心目标解析 |
2.1.3 东北振兴战略下的经济格局与特征 |
2.1.4 空间层面的战略引导 |
2.2 绩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2.2.1 绩效在管理学领域的应用 |
2.2.2 绩效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
2.2.3 绩效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
2.3 城市空间绩效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
2.3.1 城市空间的内涵解析 |
2.3.2 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
2.3.3 城市空间绩效的多维经典视角分析 |
2.3.4 城市外部区域空间网络绩效的理论方法 |
2.3.5 城市内部空间绩效的理论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空间绩效的研究框架 |
3.1 城市空间绩效的基本思想 |
3.1.1 城市空间绩效的静态内涵 |
3.1.2 城市空间绩效的动态解析 |
3.1.3 静态动态耦合性的辩证关系 |
3.2 城市空间绩效的层次体系 |
3.2.1 层次结构 |
3.2.2 城市空间绩效的尺度层次 |
3.2.3 城市空间绩效的体系层次 |
3.2.4 城市空间绩效的逻辑层次 |
3.3 城市空间绩效的分析及评价框架 |
3.3.1 基于空间尺度的城市空间绩效分析框架 |
3.3.2 基于多维体系的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框架 |
3.3.3 综合视角下的多向度层次框架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宏观配置绩效—沈阳外部区域空间网络绩效 |
4.1 区域空间网络绩效的测度模型 |
4.1.1 测度模型的选择 |
4.1.2 测度模型的构建 |
4.1.3 研究数据的来源 |
4.2 区域空间网络绩效解析 |
4.2.1 辽宁省城市交通关联网络绩效分析 |
4.2.2 辽宁省城市制造业关联网络绩效分析 |
4.2.3 辽宁省城市生产服务业关联网络绩效分析 |
4.2.4 辽宁省不同空间网络的对比分析 |
4.3 区域空间网络作用下中心城市竞合关系 |
4.3.1 中心城市竞合关系的主要特征 |
4.3.2 中心城市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 |
4.3.3 中心城市竞合关系的综合判断 |
4.4 基于不同区域空间网络的中心城市比较分析 |
4.4.1 沈阳经济区与其他城市群主要指标对比 |
4.4.2 沈阳经济区与其他城市群各指标首位度对比 |
4.4.3 沈阳经济区与其他城市群核心城市主要指标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观配置绩效—沈阳内部城市空间绩效 |
5.1 城市内部空间绩效分析的基本依据 |
5.2 沈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绩效分析 |
5.2.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
5.2.2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化绩效测度 |
5.3 沈阳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绩效分析 |
5.3.1 中心城区现状土地利用特征 |
5.3.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绩效测度 |
5.3.3 土地利用强度与城市功能要素关系 |
5.4 沈阳中心城区交通网络绩效分析 |
5.4.1 中心城区现状交通特征 |
5.4.2 中心城区交通网络绩效测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微观配置绩效—沈阳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演化绩效 |
6.1 空间要素运行的基本逻辑 |
6.1.1 城市空间要素的流动特征 |
6.1.2 城市空间要素的运行规律 |
6.2 空间要素组织的实证分析:沈阳市城市综合体案例 |
6.2.1 案例选取 |
6.2.2 沈阳市城市综合体空间分布特征 |
6.2.3 内在关联因素解析 |
6.2.4 外在关联因素解析 |
6.3 空间要素影响空间绩效的作用机制 |
6.3.1 空间要素运行的驱动机制 |
6.3.2 空间要素运行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作用 |
6.3.3“互适作用机制”下的空间绩效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多维综合视角的沈阳城市空间绩效评价 |
7.1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
7.1.1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的判据原则 |
7.1.2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的方法原理 |
7.2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7.2.1 指标体系测度的相关借鉴 |
7.2.2 指标体系研究的层次框架 |
7.2.3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内涵 |
7.2.4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
7.3 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评价指标测算及结果分析 |
7.3.1 指标的标准化与初步处理 |
7.3.2 指标计算及有效性检验 |
7.3.3 35个中心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7.4 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的影响要素与内生机制分析 |
7.4.1 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绩效比较分析 |
7.4.2 制约沈阳城市空间绩效影响要素分析 |
7.4.3 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的内生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沈阳城市空间绩效提升的空间应对策略 |
8.1 空间应对策略体系建立的思路 |
8.1.1 空间应对策略提出的总体原则 |
8.1.2 多向度综合作用下的空间绩效优化策略体系 |
8.2 宏观层面—沈阳外部区域空间网络调控策略 |
8.2.1 完善区域空间网络一体化建设 |
8.2.2 加强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辐射作用 |
8.2.3 构建差异化的产业结构配置体系 |
8.3 中观层面—沈阳内部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
8.3.1 紧凑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构建 |
8.3.2 职居平衡下的人口分布引导 |
8.3.3 土地利用绩效的优化调整 |
8.3.4 完善交通设施与道路结构网络 |
8.3.5 交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高效耦合 |
8.4 微观层面—沈阳城市空间要素优化配置策略 |
8.4.1 发挥聚集效应,实现对偶互补 |
8.4.2 强化存量调整,避免结构过剩 |
8.4.3 打破路径依赖,保证空间公平 |
8.5 实施保障策略 |
8.5.1 强化区域协调制度和创新机制 |
8.5.2 建立空间绩效多维度考评机制 |
8.5.3 完善市场导向与行政干预制度 |
8.5.4 鼓励土地政策创新与机制改革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特征、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及已有研究综述 |
2.1 空间分析理论 |
2.2 空间解析理论 |
2.3 空间发展既有研究综述 |
3 1990 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变化特征 |
3.1 新型功能要素带动空间形式变迁 |
3.2 郊区化促进区域经济与空间整合 |
3.3 旧城更新助推功能与结构的重组 |
4 1990 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演化机制 |
4.1 “行为-流模型”总体框架构建 |
4.2 基于“行为-流”模型框架的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推导 |
4.3 七大因素引导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化 |
4.4 影响因素与空间结构要素及功能空间的关系 |
5 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趋势 |
5.1 影响因素总体发展趋势简述 |
5.2 用地组织:城市蔓延减缓,要素集聚能力持续增强 |
5.3 公共中心:“中心城市+新城节点”趋势不断巩固 |
5.4 交通网络:垂直立体与水平网络化程度逐步加深 |
5.5 生态框架:点开放、线连通与多廊道格局渐进形成 |
6 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优化目标与策略 |
6.1 三项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 |
6.2 三大优化目标:紧凑、多核与弹性生长 |
6.3 四类优化对策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对中国的启示 |
7.3 论文创新点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西方传媒产业的政府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西方传媒产业政府规制的原因 |
(一) 传媒的自然垄断属性 |
(二) 传媒的公共产品特性 |
(三) 传媒的外部性 |
(四) 信息不对称 |
(五) 偏好不合理 |
三、西方国家对传媒产业的规制 |
四、西方传媒产业政府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一) 规制法治化 |
(二) 分类运作 |
(三) 建立独立、权威的规制机构 |
(四) 培育有效的投融资市场环境 |
(五) 加强社会性规制 |
(4)论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1 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历史 |
1.1.1 近代英文报纸在中国的发展 |
1.1.2 解放后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 |
1.1.3 新时期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 |
1.2 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英文报纸的分布格局 |
1.2.1.1 《中国日报》及《中国日报》系 |
1.2.1.2 《广州英文早报》 |
1.2.2 生存与发展空间 |
1.2.2.1 受众量不断扩大 |
1.2.2.2 不断增长的广告空间 |
1.2.2.3 市场尚不成熟,竞争强度不高 |
第二章: 中国英文报纸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
2.1 竞争对手分析 |
2.1.1 在位竟争者 |
2.1.2 国内潜在竟争者 |
2.1.3 潜在的国外竞争者 |
2.2 制约中国英文报纸发展的因素分析 |
2.2.1 体制束缚 |
2.2.1.1 新闻审查制度 |
2.2.1.2 片面理解“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 |
2.2.2 资金不足 |
2.2.3 人才匾乏 |
2.2.3.1 语言劣势 |
2.2.3.2 人才流失 |
2.2.4 受众定位的偏差 |
2.2.4.1 受众定位对英文报纸的重要性 |
2.2.4.2 当前国内英文报纸的定位偏差 |
第三章: 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策略分析 |
3.1 总体发展策略 |
3.1.1 建立高效的人才管理体系 |
3.1.2 提高办报质量 |
3.2 全国性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的发展策略 |
3.2.1 实施多品牌战略,提高综合竞争力 |
3.2.1.1 实施多品牌战略的出发点 |
3.2.1.2 多品牌战略的实施 |
3.2.2 加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树立国际主流媒体形象 |
3.2.2.1 加强受众的针对性 |
3.2.2.2 增强内容的针对性 |
3.2.2.3 加强深度报道,扩大国际影响力 |
3.3 地方性英文报纸的发展对策 |
3.3.1 立足中心城市,走区域化发展道路 |
3.3.1.1 立足中心城市 |
3.3.1.2 结合目标读者,办出地方特色 |
3.3.2 明确市场定位,打造个性化内容和形式 |
3.3.2.1 内容上强调可读性 |
3.3.2.2 形式上力求易读性和吸引力相结合 |
3.3.3 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培养差异化竟争优势 |
3.3.3.1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
3.3.3.2 塑造自己的品牌 |
3.3.4 市场化赢利模式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5)报纸周末版之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我国周末版之现状 |
1.2 美国星期日版的历史沿革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周末版现象"与"假日经济" |
2.2 业务研究与市场调查 |
3 周末版之发展机遇与价值 |
3.1 报业发展空间分析 |
3.2 周末版之发展价值 |
4 案例比较研究 |
4.1 新闻主导型:《广州日报》周末版模式 |
4.2 图片主导型:《北京青年报》周末版模式 |
4.3 广告主导型:《华西都市报》周末版模式 |
4.4 休闲主导型:《纽约时报》星期日版模式 |
4.5 周末版之比较研究 |
5 周末版之发展理念转变与建构 |
5.1 报纸消费者的理念转变 |
5.2 报纸经营者的理念转变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声明 |
后记 |
四、中国报业跨越式发展的四大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振兴背景下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研究[D]. 刁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2]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特征、趋势与对策研究[D]. 单卓然.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3]西方传媒产业的政府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崔国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4]论中国英文报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D]. 李晨. 暨南大学, 2005(01)
- [5]报纸周末版之发展探究[D]. 梁雅琦. 四川大学, 2004(02)
- [6]中国报业跨越式发展的四大空间[J]. 罗建华. 传媒观察,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