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菠菜、芸豆一年四熟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玉米、菠菜、芸豆一年四熟高产栽培技术

一、小麦、玉米、菠菜、芸豆一年四种四收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高福阵[1](2019)在《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生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生活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生活形成的基础、饮食资源的种类与分布、饮食的具体状况,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饮食生活特征等相关问题。第一章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与河流水文等方面论述了清代冀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介绍了该地区山多地少、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分析了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的气候特点,以及河川遍布各个府县的水文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饮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阐述了清代冀北地区的饮食资源。主要有各种谷物、瓜果蔬菜以及畜牧家禽、鳞介等不同种类的饮食资源。此外,还包括人口与土地等特殊的饮食资源。在介绍不同饮食资源在各个府县具体分布的基础上,探究了该地区农作物加工与食物烹制的各种方式。第三章论述了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的具体状况。日常饮食以各种粗粮和简单腌制的佐餐之物为主,是该地区人们饮食的基本形态;岁时与婚丧饮食由较丰盛的肴馔和一些茶酒构成,它们不仅是该地区饮食特点的集中表现,而且蕴含着人们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态度;灾荒饮食则包括了野菜、树皮及草根等各种“可食之物”,反映了生活在多灾多难时期的人们,为求得生存所做出的各种艰辛努力。第四章总结了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生活特征。一是多样性。在人们生活中,有五谷杂粮做成的各种食物、佐餐之物(蔬菜、肉类)、茶酒以及一些水果等,种类较多。二是功能性。饮食在人类生活中扮有重要的角色,其在该地区的功能可概括为维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宴客待友与祭神祀祖等。三是水平低。虽然该地区物产类型丰富、食物种类多样,但是人们生活中主要以粗粮及腌制的菜类勉强维持生计,肉类与茶酒等很少食用,整体生活水平很低。四是地域性。由于自然与社会等条件的不同,使得该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与同时期其他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清代冀北地区饮食习惯与特色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进而形成了一定的饮食习俗特征。通过这些特征不仅可以了解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可以窥探当时该地区政治、民族关系。尝鼎一脔,无疑有助于人们认识清代冀北地区社会的世风百态。

穆大伟[2](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王莉[3](2015)在《陕西不同生态区菜豆根瘤菌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菜豆(Phaseolus vulgaris)一年生草本植物,属食用类豆科植物,又名四季豆、芸豆、扁豆等。起源于中、南美洲,中国是菜豆的次级起源中心,15世纪引入后又传至日本,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接近海平面到海拔3000米,年降雨量在5001800 mm的地区均有栽培。菜豆是最重要的食用豆类和植物蛋白质来源之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经济作物,很多国家甚至将菜豆作为主食食用,总产量几乎占全球食用豆类产量的50%。同时对世界各个地区的人类繁衍生存和膳食结构调节贡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作为被广泛引种栽培的作物,菜豆是如何在各种不同生态环境下找到相匹配的根瘤菌并很快建立共生关系还没有研究涉及,对与菜豆共生根瘤菌的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与生态环境间的相关性也亟待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试验对N31°N39°不同纬度的13个生态地区194株菜豆根瘤分离的细菌,先进行原宿主回接,然后进行遗传型分析(所有供试菌株16S r DNA PCR-RFLP,代表菌株16S r DNA、rec A、atp D、glnⅡ、nod C、nif H基因全序列测定分析及rec A-atp D-glnⅡ的MLSA串联序列分析),并研究菜豆根瘤菌多样性与地理因子、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等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20种不同基因型的代表菌株中有16种基因型的代表菌株回接到了原宿主植物菜豆上。结瘤最多的植株有67个根瘤,最少的1个,平均结瘤11个。根瘤均着生在宿主植物的侧根、须根上。根瘤为球状或短棒状,大小约0.4 cm。颜色多为白色和粉色。2.根据16S r DNA PCR-RFLP及16S r DNA和rec A-atp D-glnⅡ基因的MLSA序列分析结果,194株供试菌株分别位于Agrobacterium、Sinorhizobium、Rhizobium、Bradyrhizobium和Ochrobactrum 5个属中,对应A.radiobacter、R.phaseoli、S.adhaerens、S.fredii、S.kummerowiae、R.vallis、R.giardinii、R.yanglingense、R.leguminosarum、B.liaoningense和O.anthropic 11个种,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其中R.phaseoli占52.58%,A.radiobacter占23.71%,S.fredii占4.43%,R.leguminosarum占3.09%,其他种的比例则比较小(0.521.03%),而且呈现一定的地域分布差异性。S.adhaerens、S.kummerowiae、B.liaoningense、R.vallis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N34°);R.giardinii、R.yanglingense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N37°);O.anthropic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N35°);R.leguminosarum主要分布于低纬度的陕南地区(N32°N33°);S.fredii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N34°N37°);A.radiobacter、R.phaseoli普遍分布于陕北至陕南的各个地区(N32°N38°),但处于不同纬度生态区域的同一个种其基因型存在差异。3.nod C全序列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分别位于Rhizobium和Sinorhizobium 2个属中,其中,Rhizobium属的菌株比例最高,有10种不同的基因型,但均与R.vallis和R.phaseoli两个种聚在了一起,Sinorhizobium属有5种基因型,均与S.fredii的相似性最高,表明它们的nod C基因亲缘关系最近,推测Rhizobium属根瘤菌可能通过基因横向转移获得来自R.vallis或R.phaseoli的质粒,进而nod C基因发生分化突变以适应不同环境。Sinorhizobium属根瘤菌通过基因横向转移其nod C基因均来自S.fredii的共生质粒,通过协同进化方式逐渐适应外界环境。nod C基因的系统发育树与rec A-atp D-glnⅡ串联基因的MLSA的系统发育树存在差异,推测菜豆根瘤菌的结瘤基因nod C在属间和种间存在横向转移现象。4.nif H全序列分析表明,菜豆根瘤菌的nif H基因位于Rhizobium和Sinorhizobium 2个属的系统发育分支上。其系统发育地位与rec A-atp D-glnⅡ基因的MLSA的系统发育树也存在差异,说明菜豆根瘤菌的固氮基因nif H也存在属间和种间的横向转移现象。5.对不同纬度13个生态地区菜豆根瘤菌的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地理因子、土壤理化因子、气候因子以及耕作制度等对根瘤菌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不同纬度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表现为,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土壤剖面构型和采样月降水量显着相关,丰富度指数(Richness)与经度、土壤剖面构型、地下水位显着相关,均匀度指数(Evenness)与海拔、土种、土壤剖面构型和熟制、常年有效积温、20 cm处的耕层地温、采样月平均温度、采样月平均相对湿度、采样月日照时数呈显着相关。对于根瘤菌物种丰富度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影响表现为,地下水位(Gl)、有效P和有效K与S.fredii和S.adhaerens的分布存在很强正相关性,而与R.phaseoli的分布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与B.liaoningense、O.anthropic和R.vallis的分布几乎没有相关性,经度(Longitude)与A.radiobacter和R.leguminosarum的分布存在很强烈的正相关性,与S.kummerowiae、B.liaoningense、O.anthropic和R.vallis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耕层厚度(Tpl)与A.radiobacter和R.leguminosarum的分布存在很强烈的负相关性,而与S.kummerowiae、B.liaoningense、O.anthropic和R.vallis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其他环境因子对根瘤菌物种丰富度生物地理分布没有显着贡献。总的来说,环境因子对于陕西经济作物菜豆根瘤菌在地域上的分布影响很大,所有环境因子联合解释的方差百分比为82.35%,其中地理因子解释的方差百分比为34.03%,影响最大。

张洪峰[4](2012)在《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四种四收种植模式及生产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地处牡丹区西北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优越的渠井双灌溉条件和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为该镇早春瓜菜产业的强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店镇蔬菜种植采用"四种四收"模式,环节紧凑,投资小,技术比较简单,省工省时省力,每亩年收入在二万元以上,除去种子、农膜、竹竿等农业投资,净收入在万元以上,比常规种植瓜菜,收益可翻两番,不失为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值得广大农民朋友尝试与借鉴。

吴凤琴[5](2006)在《河西灌区农作物高产高效套种模式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高产高效套种栽培技术在我国各地都有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但种植类型和产量水平各有差异,介绍了河西地区几种高产高效套种模式及栽培技术。

汪中民,何敬贵,张洪刚,李淑华,楚春生[6](2003)在《小麦、玉米、菠菜、芸豆一年四种四收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郜庆炉[7](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张顺福,吴凤琴,李世成,吴建军[8](2001)在《酒泉地区几种高产高效田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

李家文[9](1962)在《华北地区的粮菜间作》文中认为 粮食和蔬菜间作是既增产粮食,又增产蔬菜的一种栽培方式。粮食产区可以在粮里套菜,不减少粮食生产而增产蔬菜。蔬菜产区可以在菜里套粮,不减少蔬菜生产而增产粮食。我国农民进行粮菜间作已有长久的历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据华北若干地区粮菜间作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和介绍,以供推行的参考。

杨文学[10](2009)在《苍山三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位权威的经济学家在一个重要学术峰会上慷慨陈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它的成功就缺乏有效的证据。"三农"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验证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试金石。此言一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共鸣和广泛的认同,也许这位颇有良知的经济

二、小麦、玉米、菠菜、芸豆一年四种四收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玉米、菠菜、芸豆一年四种四收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 通论性饮食生活与文化研究
        (二) 断代性饮食生活与文化研究
        (三) 区域性饮食生活与文化研究
        (四) 清代饮食生活与文化研究
        (五) 清代地域饮食生活与文化研究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冀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与地貌
    二、气候条件
    三、河流与水文
    四、自然地理环境与饮食的关系
第二章 清代冀北地区的饮食资源
    一、人口与土地
        (一) 人口
        (二) 土地
    二、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三、饮食资源的分布
    四、食物的加工与制作
第三章 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状况
    一、日常饮食
        (一) 主食
        (二)蔬菜
        (三)肉食
        (四)饮料与水果
    二、时节饮食
    三、婚丧饮食
        (一)婚姻饮食
        (二)丧葬饮食
        (三)祭祀饮食
    四、灾荒饮食
第四章 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生活特征
    一、多样性
    二、水平低
    三、功能性
    四、地域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陕西不同生态区菜豆根瘤菌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豆科作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
        1.2.1 豆科作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在农作物种植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与重要地位
        1.2.2 国内外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体系的应用概况
    1.3 影响豆科作物—根瘤菌共生固氮效率的主要因素
        1.3.1 豆科植物的种类和根瘤菌菌系互相选择的特异性
        1.3.2 形成共生体系的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
        1.3.3 其他生物因素影响
        1.3.4 生态环境因子影响
    1.4 生态环境与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协同进化
    1.5 根瘤菌多样性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5.1 根瘤菌的发现
        1.5.2 根瘤菌分类系统的研究进展
        1.5.3 根瘤菌分类研究的方法
    1.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1.6.1 宿主菜豆的栽培、研究现状
        1.6.2 菜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研究现状
        1.6.3 生态地理环境与菜豆—根瘤菌共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1.6.4 陕西省的环境特点
        1.6.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根瘤的采集
        2.2.2 土壤的采集及土壤成分分析
        2.2.3 根瘤菌的分离和纯化
        2.2.4 菜豆根瘤菌的回接试验
        2.2.5 菜豆根瘤菌总DNA的提取
        2.2.6 菜豆根瘤菌 16S r DNA PCR-RFLP分析
        2.2.7 菜豆根瘤菌持家基因rec A分析
        2.2.8 菜豆根瘤菌持家基因atp D的分析
        2.2.9 菜豆根瘤菌持家基因glnⅡ的分析
        2.2.10 菜豆根瘤菌结瘤基因nod C分析
        2.2.11 菜豆根瘤菌固氮基因nif H分析
        2.2.12 菜豆根瘤菌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根瘤菌原宿主回接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菜豆根瘤菌 16S r DNA PCR-RFLP结果与分析
        3.2.1 菜豆根瘤菌 16S r DNA PCR扩增结果
        3.2.2 菜豆根瘤菌 16S r DNA PCR-RFLP结果分析
    3.3 持家基因rec A、atp D、glnⅡ结果与分析
        3.3.1 菜豆根瘤菌持家基因rec A PCR扩增结果
        3.3.2 菜豆根瘤菌持家基因atp D PCR扩增结果
        3.3.3 菜豆根瘤菌持家基因glnⅡ PCR扩增结果
        3.3.4 根瘤菌 16S r DNA、rec A序列、atp D序列、glnⅡ序列以及rec A-atp D-glnⅡ联合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3.4 菜豆根瘤菌nod C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3.4.1 菜豆根瘤菌结瘤基因nod C的PCR扩增结果
        3.4.2 菜豆根瘤菌结瘤基因nod C全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
    3.5 菜豆根瘤菌nif H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3.5.1 菜豆根瘤菌固氮基因nif H的PCR扩增结果
        3.5.2 菜豆根瘤菌固氮基因nif H全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
    3.6 菜豆根瘤菌地区分布多样性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6.1 不同生态区的菜豆根瘤菌多样性分析
        3.6.2 菜豆根瘤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6.3 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结论与创新点
    4.1 讨论
        4.1.1 菜豆根瘤菌的多样性
        4.1.2 菜豆根瘤菌共生基因的转移与进化
        4.1.3 生态环境与菜豆根瘤菌多样性
    4.2 结论
    4.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录
致谢

(4)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四种四收种植模式及生产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栽培模式
2茬口安排及栽培要点
    2.1早春甜瓜 (2~6月)
    2.2夏玉米 (6~9月)
    2.3秋延茬秋芸豆 (8月底~11月底)
    2.4越冬茬速生叶菜 (12月~来年2月)
3效益分析

(5)河西灌区农作物高产高效套种模式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粮粮套种模式和主要栽培技术
    1.1 小麦、玉米套种模式
    1.2 大麦、玉米套种模式
    1.3 小麦、高粱套种模式
2 粮菜套种模式和主要栽培技术
    2.1 小麦、大白菜 (复种大白菜或萝卜、甘蓝) 套种四种四收种植模式
    2.2 玉米、油白菜 (芹菜和香菜) 套种四种四收种植模式
    2.3 早玉米、晚玉米 (甘蓝或菜花复种菜花) 套种四种四收种植模式
    2.4 玉米、油白菜 (笋子、菠菜) 套种四种四收种植模式
    2.5 玉米、菜花 (复种菜花) 套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2.6 玉米、葫芦 (+豆类) 套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2.7 玉米、马铃薯套种模式
    2.8 玉米、大蒜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3 粮经作物间、套种植模式和主要栽培技术
    3.1 玉米+孜然间作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3.2 小麦、甜菜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4 经济作物间、套种植模式
    4.1 胡麻、甜菜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4.2 甜菜+孜然 (红花) 间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4.3 棉花、豆类套种模式
    4.4 棉花、芝麻 (花生) 套种模式

(7)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3.2.2 集约化程度高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4.4 多维用地原理
        §4.4.1 土地的多维性
        §4.4.2 多维用地
    §4.5 生物学原理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4.5.2 生态位原理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4.6 光能利用原理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5.1.1 我国的气候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5.3.3 温室栽培型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6.1 光照条件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2 温度条件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3 湿度条件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4 空气条件
        §6.4.1 二氧化碳
        §6.4.2 有害气体
    §6.5 土壤条件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7.2.1 轮作
        §7.2.2 连作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8.1.2 人工补光
        §8.1.3 遮光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8.2.1 增温
        §8.2.2 保温
        §8.2.3 降温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8.3.1 降低空气湿度
        §8.3.2 降低土壤湿度
        §8.3.3 加湿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8.5.1 深耕土壤
        §8.5.2 科学施肥
        §8.5.3 合理灌溉
        §8.5.4 生物除盐
        §8.5.5 合理使用农药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酒泉地区几种高产高效田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粮粮套种模式及主要栽培技术
    1.1 小麦/玉米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1.2 大麦/玉米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1.3 小麦/高粱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2 粮菜套种模式和主要栽培技术
    2.1 小麦/大白菜 (复种大白菜或萝卜、甘蓝) 套种四种四收种植模式
    2.2 玉米/油白菜 (芹菜和香菜) 套种四种四收种植模式
    2.3 早玉米/晚玉米 (甘蓝或菜花复种菜花) 套种四种四收种植模式
    2.4 玉米/油白菜 (笋子、菠菜) 套种四种四收种植模式
    2.5 玉米/菜花 (复种菜花) 套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2.6 玉米/甘蓝 (复种甘蓝) 套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2.7 玉米/笋子 (复种笋子) 套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2.8 菠菜+玉米/菜花套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2.9 玉米/葫芦 (+豆类) 套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2.1 0 小麦/胡萝卜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2.1 1 玉米/马铃薯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2.1 1. 1 双行马铃薯/双行玉米套种
        2.1 1. 2 单行玉米/双行马铃薯套种
        2.1 1. 3 单行马铃薯/单行玉米套种
    2.1 2 玉米/大蒜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2.1 3 玉米/香瓜套种两种两收种植膜式
3 粮经作物间、套种植模式和主要栽培技术
    3.1 玉米+孜然间作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3.2 小麦/玉米+孜然套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3.3 小麦/甜菜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4 经济作物间、套种植模式
    4.1 胡麻/甜菜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4.1 甜菜+孜然 (红花) 间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
    4.3 棉花/豆类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4.4 棉花/芝麻 (花生) 套种两种两收种植模式

四、小麦、玉米、菠菜、芸豆一年四种四收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生活研究[D]. 高福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2]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3]陕西不同生态区菜豆根瘤菌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D]. 王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4]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四种四收种植模式及生产效益分析[J]. 张洪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04)
  • [5]河西灌区农作物高产高效套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 吴凤琴. 作物杂志, 2006(05)
  • [6]小麦、玉米、菠菜、芸豆一年四种四收高产栽培技术[J]. 汪中民,何敬贵,张洪刚,李淑华,楚春生. 北京农业, 2003(01)
  • [7]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8]酒泉地区几种高产高效田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J]. 张顺福,吴凤琴,李世成,吴建军. 甘肃农业科技, 2001(05)
  • [9]华北地区的粮菜间作[J]. 李家文. 中国农业科学, 1962(01)
  • [10]苍山三农[J]. 杨文学. 中国作家, 2009(24)

标签:;  ;  ;  ;  ;  

小麦、玉米、菠菜、芸豆一年四熟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