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尼系数”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艾小青,祁磊[1](2021)在《信息不完全下收入或财富基尼系数的估算》文中提出研究目标:在收入或财富信息不完全时对基尼系数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的误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在基尼系数子群分解的基础上,推导得到极高收入群体、极低收入群体以及两者同时信息不完全时收入基尼系数的三个估算公式。研究发现:当极高收入群体人口比重pH极小,极低收入群体收入比重sL极小时,推导得到的近似公式■非常接近真实的基尼系数,同时在理论上严格证明了误差ΔG的上界为sL+pH,并得到真实基尼系数的估计区间为■。研究创新:将基尼系数的这种近似估算,从极高收入群体信息不完全的情况,推广到极低收入群体信息不完全的情况,最后又推广到收入分布两端同时信息不完全这种更加一般化的情况,还对近似估算的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估计区间。研究价值:本文研究有助于正确解读不完全的收入或财富信息背后的实际含义,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基于相关的辅助信息,可以对基尼系数进行合理修正,从而得到更接近真实基尼系数的估算结果。
周小梅[2](2021)在《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民营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公司治理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董事会正式结构相同而企业绩效差异较大、或出现董事会正式结构对某些问题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因此人们开始关注正式结构以外的因素,如董事会内部的潜在因素。董事会作为企业内部经营决策的顶层组织,董事拥有的学历、经验等社会资本差异使得其在董事会中的地位、影响力不同,地位的差序影响着董事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隐性的非正式层级。董事会运作的效率和效果受到非正式层级的影响,最终表现于公司财务绩效。“十三五”规划以来,国家不断发布相关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发展,其中内部治理是其改革的重点之一,董事会运作效率则是内部治理的关键。基于此背景,研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对实现我国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6-2018年738家A股民营制造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STATA15.1处理样本数据,通过建立OLS回归模型探讨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此目标,本文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利用基尼系数模型从董事兼职数量、学术背景、政治背景三个维度来衡量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对回归模型分析后,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此外,研究了业绩压力、董事会规模和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得出如下研究结论:控制其他条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与财务绩效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民营制造企业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可以建立清晰的非正式层级使董事会运作更有效率和效果;业绩压力对非正式层级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企业上一年度业绩较差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的作用更加突出,高效做出决策对提升财务绩效有促进作用;引入调节变量董事会规模后,非正式层级清晰度与财务绩效具有更明显的正向效应,这一研究与国外研究者的结论相反,但与国内学者研究基本一致;股权集中度对非正式层级强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股权集中使得非正式层级更加清晰,提升董事会运作效益,促进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财务绩效的正向效应。
刘波,胡宗义,龚志民[3](2021)在《农村居民健康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健康指标选择、模型构建与基于CHARLS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居民健康差距中,既有合理的差距,又有不合理的机会不平等。首先,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中的农村居民为样本,从身、心健康两个方面验证自评健康作为健康量化指标的合理性。其次,在"环境-努力"的框架下,对环境因素和努力因素的范畴进行拓展,并在考虑环境因素、身份变量、努力因素与随机扰动项存在相关性的条件下构建测度模型。最后,结合样本数据测度农村居民健康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测度结果表明:(1)原生家庭环境、生活条件、社区环境对健康差距的相对贡献度依次介于18.886%~19.780%、10.730%~11.072%、28.027%~28.642%,身份变量的相对贡献度介于9.851%~10.153%,努力因素的相对贡献度介于30.969%~31.892%;(2)健康机会不平等对健康差距的相对贡献度介于60.436%~61.010%。以实证研究结论为基础,本文从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增加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与阻断健康差距的代际传递提出政策建议。
胡英泽[4](2021)在《近代中国地权分配基尼系数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由利用阶级占地比例转向利用基尼系数研究近代乡村地权分配,其中存在较大问题。根据基尼系数计算原理,各分组内户数所占比例不宜超过20%,而依照土改划分阶级成分的原则,贫雇农、中农所占的户数比例均超过了40%,忽略组内各户地权分配的差异,利用这些数据计算的基尼系数很可能严重偏低。对于计算单位,一种观点认为,按人比按户计算的基尼系数更能精确反映地权分配集中程度,长期以来,在缺乏以人为单位的土地分配数据的情况下,研究者简单把户地对应关系转换为人地对应关系,存在统计学上的重大错误。按照某一标准系数统一折算户、人地权分配基尼系数亦不可取。相对而言,按户计算的地权分配基尼系数是精确的。新的资料显示,户、人地权分配基尼系数超过0.5、0.4的村庄占60%以上,过去的一些研究低估了近代乡村地权分配的集中程度。
孙亮[5](2020)在《基于基尼系数的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公”调度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调度原则,其要求电量计划的制定和各发电厂商的电量执行进度均满足“三公”要求。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大用户直接交易为主的“市场电”比例的逐年增加,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愈加复杂,电能交易计划作为其基础和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亟需开展新形势下理论方法研究。然而,目前“三公”调度始终缺乏具有理论基础且被公认的公平性指标作为支撑,且已有的年度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方法也较为粗放而无法更好地适应“市场电”与“计划电”双轨制运行的新形势,对新能源与传统能源采用解耦考虑方式所制定的月度电能交易计划可执行性较差,日前及日内发电计划中的电量约束考虑过松或过紧均难以实现经济性与公平性的权衡。本文将国际上公认的公平性指标基尼系数引入电能交易计划制定和执行的各个环节,同时计及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等影响,对各时间尺度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方法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年度电能交易计划环节,将各机组的年度电量计划直接作为决策变量,提出了“计划电”与“市场电”双轨制运行下基于基尼系数公平性的年度电量计划优化模型,通过增加月度约束、基于用户负荷特性的“市场电”容量按月折算并引入基尼系数公平性约束集的方式,更好地应对当前年度电量计划制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基尼系数及考虑市场电容量按月折算的优化模型的引入,可得到更为精确合理的电量分配结果并鼓励发电企业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可更好地控制发电煤耗和污染气体排放。在月度电能交易计划环节,基于基尼系数,提出了面向三公调度的风核水火多种能源中长期电量分解的时序仿真方法,精细地计及了系统实际运行约束,建立了相应的两阶段及三阶段优化模型。采用“分段建模,前细后粗”的改进时序仿真方法,同时考虑风电出力概率统计特性、核电机组运行模式和常规机组调峰能力,既解决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缺乏统一协调、未计入系统实际运行约束而导致计划可执行性较差等问题,又规避了传统时序仿真方法计算规模大、实用性差等弊端。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和模型可显着提高相同公平性程度下月度电量计划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提高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且在机组台数多的大规模系统中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在日前及日内发电计划环节,引入电量进度基尼系数公平性约束,建立了含风电系统的日前及日内滚动发电计划模型,通过目标电量和发电计划的协同优化,实现发电厂商可接受程度的公平性、电网运行经济性与新能源消纳三者间的平衡。作为具有明确公平取值范围的资源分配公平性衡量指标,基尼系数被引入而用来衡量电量执行进度,既可提升可行性和经济性,又能保证公平性从而更易被各方所接受。监管机构可通过基尼系数指标设定值的调整来改变对经济性和公平性之间的侧重程度。仿真结果表明,引入基尼系数电量执行进度公平性约束,在优先调度风电的前提下,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又有利于保障月度及年度电量计划的顺利完成。将基尼系数电量进度公平性指标进行适当设置(推荐值为0.3),既可保障各机组电量完成进度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又可适当兼顾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监管机构可通过基尼系数指标设定值的调整,来改变对经济性和公平性之间的侧重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所提出的年度、月度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方法以及日前、日内滚动发电计划方法协调配合,可最终实现电能交易计划制定和执行全过程的公平性与经济性的平衡,构成了完整的电能交易计划理论。
张璟萱[6](2021)在《社科文献汉英翻译的信息传递策略 ——以《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英译项目为例》文中提出中文社科文献外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学术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也影响着我国先进社科研究成果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本文以《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英译项目为例,根据社科文本的文本特征,结合具体案例指出原文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信息传递效果的因素:复合长句居多、措辞冗余抽象和逻辑联系紧密而隐蔽。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四种策略以提升社科文献英译的信息传递效果,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点:一,划分意群、合理断句,二,规避重复,剔除冗余,三,排除干扰、还原本质,四,梳理信息、重组结构,以期为今后社科文献乃至外宣文本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应晟[7](2020)在《我国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会对收入产生影响,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造成影响时常常要借助教育分配及教育收益率。随着我国教育扩展程度的持续提高,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学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尚不十分丰富且存在判断不一致的情况。关注我国教育扩展、教育分配与教育收益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收入分配所产生的影响、工资收入不平等所分解出的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对深刻理解我国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运用CHNS 1989-20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展开研究,具体研究了我国教育扩展、教育分配、教育收益率的发展变化情况,借助教育分配以及教育收益率这两个中间变量来具体研究教育扩展作用于收入分配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并基于效应分解的视角,运用FFL分解方法将工资收入不平等分解为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以此对作用机制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探讨。所获得的主要内容与判断有:第一,考察期内,我国教育扩展程度持续提高,教育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渐下降,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后减小的趋势,但这些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差异与东西部地区差异。第二,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呈现倒U型关系且具有滞后性,教育扩展程度的提高将会降低教育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教育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下降又会进一步负向作用于收入分配差距,存在中介效应。个人教育收益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高等教育收益率相比低等教育收益率上升更快,这可能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第三,工资收入不平等确实可以分解为教育扩展的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2004-2015年间,结构效应为负(对低收入群体为正,对高收入群体为负),价格效应为正且远大于结构效应,净效应为正。为此,本文提出继续扩展教育、注重教育公平、协调发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及完善信贷市场等政策建议。相比于同类文献,本文在两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其一是不同于部分学者只研究教育分配或教育收益率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本文综合了这两个变量,并进一步将工资收入差距分解为教育扩展的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在理论与实证上对作用机制进行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其二是直接使用个体微观数据进行计算,避免了因对分组收入数据的不当处理所带来的偏差,并运用Heckman两阶段、半参数估计等方法对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一些优化,在具体分析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模型与变量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大大增强了结果的稳健性。
郭咏嘉[8](2020)在《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文中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发生,用乡村吸引物来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怀旧需要的旅游活动。现阶段正是我国乡村旅游行业转型与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究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变规律及布局形成机制,对于整合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乡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释问题提出的背景、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总体框架。第二章侧重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和研究内容等。第三章梳理归纳了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源远流长的历史、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等。基于三生理论对吉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然后确立指标对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进行测算,最后得出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情况及冷热点布局。第四章选取200个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样本点,对样本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在确定样本点时间尺度、类型归属和空间尺度选择依据的基础上,对于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总结出其数量历时性、类型历时性、空间重心特征和空间热点特征。最后引入空间尺度,用最临近距离、崔王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核密度等指标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用地理学的视角表现出来;同时归纳总结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第五章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引入相关指标,分析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的5项基础影响因子和4项助力影响因子。第六章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切入点,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嵌入其中,构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利用网络舆情做参考,选取长春市奢爱良疏果蔬农场、红旗朝鲜族民俗村、缘山湖农业园三个实证案例,基于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进行检验,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深入剖析各种尺度乡村旅游地布局优化路径。第七章简要梳理主要结论,展望新时期乡村旅游地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以期对乡村旅游发展宏观政策制定和乡村旅游地理微观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在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客观分析时利用三生理论将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分为3大类、11亚类、43小类。进一步测算出吉林省乡村性指数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庸的特征,区域总体差异显着,局部差异不大,乡村性水平最高的地区属于汪清县,最弱的地区是乾安县,总体乡村性水平不高,乡村性指数平均值为0.25。(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演变规律。根据论文选取样本的分析,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分为4个阶段:1990年之前为原始阶段;2000-2008年为启蒙阶段;2009-2013年为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为爆发阶段。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变中1990年之前的原始阶段,涉及到的1个乡村旅游地属于乡村生态类;2000-2008年的启蒙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8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2个;2009-2013年的发展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有36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19个;2014年至今的爆发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25个,乡村生活类的20个,乡村生态类的67个。(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分析。(1)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呈带状集聚特征。(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中程度。辽源市和松原市乡村旅游地的集聚程度呈高度集中的状态,地理集中指数在吉林省各地市州中居于首位和第二位;其他7个市州的乡村旅游地都是分散状态。(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均衡程度。利用基尼系数对吉林省及其下辖8市1州的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进行测定,最终得出辽源市的基尼系数属于尚且均衡状态,其余市州基尼系数均属于极高等级。(4)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进行测算发现,生产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通化市和白山市,生活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吉林市。(5)通过重心模型测算,得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重心演变轨迹经历了远离地理中心-靠近地理中心-远离地理中心的过程,且总体呈向南、向东趋势。(4)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影响因子分为基础影响因子和助力影响因子。基础影响因子按照单项指标得出乡村性指数较弱或者中等、低海拔、水系密度高、公路密度高、4A级以上旅游景区周边的条件更适合乡村旅游地的形成和发展,将影响因子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出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低+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高+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不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助力影响因子中得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当地旅游业情况调动起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引导规划三者共同影响才形成了吉林省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5)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行动者确认为:人类行动者包括社区居民、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商、专家学者;非人类行动者包括地理环境、扶持政策、主体产品、规划开发等共8项。将200个示范点的网络舆情作为基础考量,将各类型乡村旅游地中平均评论数最多的作为实证样本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出长春奢爱良疏果蔬农场、万宝镇红旗村朝鲜族民俗村、吉林省缘山湖农业园的演化机制。最后得出三个层次的优化路径:宏观层面从吉林省政府监管出发,引导市场介入,通过正式制度创新和市州政策差异化等方面优化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中观层面以长春市为例,首先以传统旅游产业为基础对其进行转型升级,确定中观尺度地域的客源地核心,进而选择扇形辐射,由近及远进行圈层布局。微观层面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首先环绕初始旅游基础设施对乡村旅游地进行布局支撑,注重当地精英对引导乡村旅游者消费模式的作用,同时布局方式向类型集中化转型。
邹丰华[9](2020)在《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维护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推出最低工资制度,希望通过制度手段干预劳动力市场,弥补市场失灵,优化社会福利。但现实的复杂性有时会使最低工资制度的结果偏离政策初衷,例如企业成本上升,就业市场更加不利于弱势群体,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等。那么,最低工资制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实际经济效果?只有科学准确地阐述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效应,揭示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机制,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本文基于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中国最低工资现状,重点从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和收入分配效应三个角度研究最低工资制度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第一部分,最低工资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首先,明确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国家推行最低工资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缩小收入差距以及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其次,梳理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从萌芽、规范到完善详细阐述每一阶段的发展进程。再次,总结最低工资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最低工资制度的定义、测算、调整和监督等方面。然后,对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收入、就业与失业、企业利润及贫困等方面进行基本统计描述,分析最低工资标准与上述几个方面之间关系的演进趋势。最后,针对当前最低工资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从劳动供给时间和劳动者收入两个角度,研究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方的影响。一是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首先,基于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并不确定。其次,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采用离散劳动供给模型和连续劳动供给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能够降低闲暇带给男性劳动者的效用水平,增加男性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时间,而对于女性劳动者,实证结果完全相反,伴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女性劳动供给时间会显着降低。二是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首先,利用劳动力榨取模型,从理论层面指出最低工资制度能够增加劳动者收入;然后,同样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与劳动者收入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最低工资制度能够提高劳动者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第三部分,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需求的影响。通过考察企业面临最低工资制度的行为反应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研究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需求方的影响。关于最低工资制度所引发的企业经济行为改变的研究,首先理论分析指出企业面临最低工资制度,将会产生多种行为反应。为了规避最低工资制度带来的成本上升,企业可能会直接减少劳动力雇佣数量,缩减管理费用、员工福利和员工工资。更有可能发生生产要素的转移,进行更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利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多种反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企业的确减少了劳动力雇佣数量,企业的管理费用、员工福利和工资支出也有所降低。企业减少了固定资产投入,但是增加研发投入力度;再者,最低工资制度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为本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最低工资规定》的实施促使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四部分,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从减贫和收入不平等角度研究最低工资制度的政策效果。对于最低工资制度的减贫效应,首先,基于FGT指数,构建最低工资标准和贫困广度、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的数量关系,指出最低工资制度能够实现减贫效应。其次,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实证发现最低工资标准和三种贫困度量指标均呈现负相关关系,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居民产生了显着的减贫效应。与此同时,针对近年来存在于城镇家庭中的工作贫困现象,实证分析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能够降低居民陷入工作贫困的概率,从另一角度证明最低工资制度的减贫效应;关于最低工资制度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角度,本文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与收入不平等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的二次关系,具有U型特征,意味着过高的最低工资标准将会拉大收入差距,产生适得其反的政策效果。第五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已有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现实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论证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影响,及其收入分配效应。本文发现最低工资制度显着影响劳动供给时间,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企业面临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会出现降低劳动雇佣数量、缩减管理费用、增加研发投入等多种类型的行为反应,最低工资制度显着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除此之外,最低工资制度还具有显着的减贫效应,对于缩小收入差距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提出持续加强最低工资相关制度建设、建立最低工资政策效果反馈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白悦彤[10](2020)在《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逐渐拉大,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在影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对家庭正规借贷行为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正规借贷作为家庭平滑消费的重要渠道,对提升居民福利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究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不仅对家庭金融市场的参与决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政府部门深入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有针对性的制定消费金融及信贷支持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鉴于此,以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作为支撑,将省域家庭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实证检验收入不平等对我国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并对其间的影响机制作深入探讨。具体地,首先,梳理国内外有关正规借贷行为和收入不平等的相关概念,分析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和逻辑,为下文实证检验构建初步的框架基础;然后,依据2015年CHFS微观数据展开一系列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假说;再后,采用probit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收入不平等对微观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及其在不同收入阶层家庭中的异质性影响;最后,从借贷需求和信贷供给两个层面出发,深入考察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中间作用机理。实证研究显示:(1)收入不平等显着影响于家庭正规借贷行为。随着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发生受到明显的抑制;(2)相对于其他收入家庭,收入不平等对最低收入阶层家庭的正规借贷行为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机制结果表明这种抑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最低收入家庭的正规借贷需求,还体现在信贷约束的加剧,据此对低收入家庭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进行正规借贷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3)相较而言,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显着正向影响于较高收入家庭的正规借贷行为,其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供给机制发挥作用,而收入不平等对高收入家庭正规借贷的需求影响并不显着;(4)户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经济特征以及家庭所属省域特征均会对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基尼系数”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尼系数”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不完全下收入或财富基尼系数的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基尼系数分解的理论方法 |
1.基尼系数按子群分解的理论方法 |
2.基尼系数按收入水平分解的理论方法 |
二、两端收入信息不完全时基尼系数的估算 |
1.极高收入群体收入信息不完全时的情况 |
2.极低收入群体收入信息不完全时的情况 |
3.极低和极高收入群体信息同时不完全时的情况 |
三、统计模拟结果 |
四、实际数据测算 |
五、总结和展望 |
(2)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民营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
2.1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相关研究 |
2.1.1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的内涵 |
2.1.2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组织产生的影响 |
2.1.3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的量化 |
2.2 董事会治理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
2.2.1 董事会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
2.2.2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2.4 相关基础理论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关系契约理论 |
2.4.3 资源依赖理论 |
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3.1 研究假设 |
3.1.1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3.1.2 民营上市公司是否面临业绩压力下的假设 |
3.1.3 董事会规模下的假设 |
3.1.4 股权集中度下的假设 |
3.2 实证模型 |
3.2.1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财务绩效的模型设计 |
3.2.2 业绩压力的调节效应模型设计 |
3.2.3 董事会规模的调节效应模型设计 |
3.2.4 股权集中度的调节效应模型设计 |
3.3 变量的选取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3.3 调节变量 |
3.3.4 控制变量 |
3.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4.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4.3.1 回归分析 |
4.3.2 稳健性检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近代中国地权分配基尼系数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分组问题 |
(一)无地户问题。 |
(二)分组问题。 |
1.占地面积区间分组 |
2.阶级分组 |
3.“关中模式”及相关研究户、人基尼系数偏低的原因 |
二、 地权、收入分配与户人折算 |
(一)土地分配、土地收入分配 |
(二)户、人基尼系数计算、折算问题 |
1.土地家户制的历史传统。 |
2.“关中模式”户—人计算、折算的错误。 |
(三)户、人基尼系数计算值取舍问题 |
三、 “从总”、“从大”原则 |
结论 |
(5)基于基尼系数的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能交易计划与三公调度 |
1.2.1 电能交易计划 |
1.2.2 “三公”调度 |
1.2.3 “三公调度”原则下的电能交易计划制定 |
1.3 电能交易计划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3.1 年度电能交易计划研究现状 |
1.3.2 月度电能交易计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日前及日内发电计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电能交易公平性的内涵与衡量 |
1.4.1 电能交易公平性的内涵 |
1.4.2 电能交易计划公平性指标的选取 |
1.5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研究内容 |
1.5.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2 论文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计划电”与“市场电”双轨制运行下的年度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方法 |
2.1 建模思路 |
2.2 考虑基尼系数公平性的年度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数学模型 |
2.2.1 基于运行能耗及排放综合成本最低的目标函数 |
2.2.2 计及基尼系数公平性约束集的约束条件 |
2.2.3 模型求解方法 |
2.3 算例分析 |
2.3.1 算例系统描述 |
2.3.2 完全计划电模式下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2.3.3 “计划电”与“市场电”双轨制下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直调火力发电单元月度电能交易计划编制的基尼系数法 |
3.1 建模思路 |
3.2 考虑基尼系数公平性的火电机组月度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数学模型 |
3.2.1 考虑火电机组综合成本的目标函数 |
3.2.2 基尼系数公平性约束条件 |
3.2.3 模型求解方法 |
3.3 算例分析 |
3.3.1 算例系统描述 |
3.3.2 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计及多种能源的月度电能交易计划制定的多时段建模时序仿真法 |
4.1 建模思路 |
4.1.1 月度电能交易计划与时序仿真法 |
4.1.2 月度电能交易计划多阶段建模思路 |
4.1.3 基尼系数公平性约束 |
4.2 考虑基尼系数公平性的月度电能交易计划数学模型 |
4.2.1 两阶段月度电能交易计划数学模型 |
4.2.2 三阶段月度电能交易计划数学模型 |
4.2.3 两阶段与三阶段月度电能交易计划模型对比分析 |
4.2.4 求解方法 |
4.3 算例分析 |
4.3.1 算例系统描述 |
4.3.2 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考虑基尼系数电量进度公平性的日前发电计划与日内滚动调整 |
5.1 考虑基尼系数公平性约束的日前发电计划模型 |
5.1.1 数学模型 |
5.1.2 模型求解方法 |
5.1.3 算例分析 |
5.2 电量与功率协同优化的日内滚动发电计划模型 |
5.2.1 数学模型 |
5.2.2 模型求解方法 |
5.2.3 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月度电能交易计划时序仿真法算例基础数据 |
附录B 月度电能交易计划时序仿真法算例运行结果 |
附录C 日前发电计划算例基础数据 |
附录D 日内滚动发电计划算例基础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社科文献汉英翻译的信息传递策略 ——以《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英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翻译项目介绍 |
一、项目背景 |
二、项目流程 |
三、项目文本属性及翻译思路 |
第二章 案例文本分析 |
一、原文的文本特征 |
二、原文中影响信息传递效果的因素 |
(一)复合长句泛滥 |
(二)措辞冗余重复 |
(三)表述空洞抽象 |
(四)逻辑关系隐晦 |
第三章 社科文献英译的信息传递策略 |
一、划分意群,合理断句 |
二、规避重复,剔除冗余 |
三、排除干扰,提炼本质 |
四、梳理层次,重组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原文(节选) |
附录二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译文(节选) |
(7)我国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整体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经典理论与模型 |
2.1.1 概念界定 |
2.1.2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 |
2.1.3 终身培训模型 |
2.1.4 信号传递模型 |
2.1.5 Mincer工资方程 |
2.2 人力资本模型视角下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研究 |
2.3 效应分解视角下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
3.1 教育扩展通过影响教育分配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影响的解释 |
3.2 教育扩展通过影响教育收益率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影响的解释 |
3.3 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总效应 |
4 变量与数据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说明 |
4.3 描述性统计 |
5 教育扩展、教育分配与收入分配 |
5.1 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倒U型效应的验证 |
5.2 教育扩展与教育分配 |
5.3 教育分配与收入分配 |
5.3.1 回归结果 |
5.3.2 针对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双向强化形成贫困陷阱的思考 |
5.4 教育扩展通过教育分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6 教育扩展、教育收益率与收入分配 |
6.1 不同教育水平对终身收入差距的影响 |
6.2 教育收益率的估算 |
6.2.1 Heckman两阶段估计法估算教育收益率 |
6.2.2 基于半参数法对教育收益率估计结果的改进 |
7 基于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的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分解 |
7.1 理论分解公式 |
7.2 基于FFL分解方法的实证研究 |
8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 |
8.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8)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比较 |
四、国内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旅游 |
二、乡村旅游 |
三、乡村旅游地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体验经济理论 |
二、支撑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三生空间与三生功能理论 |
三、布局理论——核心边缘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 |
第三章 基于三生视角的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乡村性评价 |
第一节 基本概况 |
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 |
三、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 |
四、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 |
五、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 |
六、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 |
第二节 三生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
一、乡村生产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
二、乡村生活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
三、乡村生态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
第三节 三生视角下市县域乡村性评价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与格局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样本选择 |
二、计量方法与依据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历时性演化过程 |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基础数据 |
二、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 |
三、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化 |
四、乡村旅游地距离城市中心点演化 |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分析 |
一、乡村旅游地地理位置 |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及重心演变 |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与扩散 |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
一、水平时序呈渐次上升态势且增长趋势分为四个阶段 |
二、空间分布呈东西分散中部集中格局且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
三、不同功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异质性存在极差化分布 |
四、空间形态上各市州属于“团状”、“带状”和“点状”并存的格局 |
五、区域功能定位直接影响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 |
六、空间重心演变遵循先远离又靠近再远离地理中心的轨迹 |
第五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 |
第一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因子选取 |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因子选取原则 |
二、乡村旅游地演化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基础影响因子 |
一、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乡村性指数的关系 |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水系河流的关系 |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公路密度的关系 |
五、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关系 |
六、基础影响因子组合定量评价 |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助力影响因子 |
一、国家休假制度变革 |
二、区域旅游经济总体情况 |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四、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与规划 |
第六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与优化路径 |
第一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 |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渊源 |
二、关键概念 |
第二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构建 |
一、行动者初选与发展目标确立 |
二、角色转换与利益联盟 |
三、网络构建 |
四、异议 |
第三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实证检验 |
一、生产类乡村旅游地——长春奢爱良疏有机果蔬农场 |
二、生活类乡村旅游地——万宝镇红旗朝鲜族民俗村 |
三、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缘山湖农业园 |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 |
一、优化原则与目标 |
二、优化路径选择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最低工资制度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最低工资制度的相关理论 |
一、新古典理论 |
二、买方垄断理论 |
三、两部门理论 |
四、搜寻匹配理论 |
五、效率工资理论 |
六、其他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最低工资制度的文献综述 |
一、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二、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相关研究 |
三、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需求影响的相关研究 |
四、最低工资制度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最低工资制度的演进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最低工资制度的政策目的 |
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
二、缩小收入差距 |
三、倒逼企业提高生产率 |
第二节 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最低工资制度的萌芽阶段 |
二、最低工资制度的规范阶段 |
三、最低工资制度的完善阶段 |
第三节 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现状 |
一、最低工资制度的基本内容 |
二、最低工资制度的相关统计 |
三、最低工资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 |
一、理论分析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收入的影响 |
一、理论分析 |
二、变量界定与度量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最低工资制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一、理论分析 |
二、变量界定与度量 |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 |
第二节 最低工资制度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一、实证模型设定 |
二、变量界定与度量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
第一节 最低工资制度对贫困的影响 |
一、理论分析 |
二、变量界定与度量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最低工资制度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
一、理论分析 |
二、变量界定与度量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10)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宏观视角 |
1.2.2 微观视角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收入不平等与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理论分析 |
2.1 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类型与动机 |
2.2 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制与逻辑 |
第3章 描述性统计与假说的提出 |
3.1 数据说明 |
3.2 变量识别 |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
3.3.2 省域收入不平等的差异 |
3.3.3 收入不平等与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趋势分析 |
3.4 假说提出 |
第4章 实证结果 |
4.1 计量模型 |
4.1.1 基准模型设定 |
4.1.2 内生性问题 |
4.2 实证结果 |
4.2.1 基准回归结果 |
4.2.2 IV估计结果 |
4.3 异质性分析 |
4.3.1 地区异质性 |
4.3.2 城乡异质性 |
4.3.3 工作单位异质性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敏感性检验 |
4.4.2 其他检验 |
第5章 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
5.1 家庭正规借贷需求 |
5.2 银行信贷供给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基尼系数”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不完全下收入或财富基尼系数的估算[J]. 艾小青,祁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06)
- [2]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民营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 周小梅.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农村居民健康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健康指标选择、模型构建与基于CHARLS的实证研究[J]. 刘波,胡宗义,龚志民. 科学决策, 2021(04)
- [4]近代中国地权分配基尼系数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 胡英泽. 近代史研究, 2021(01)
- [5]基于基尼系数的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方法研究[D]. 孙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6]社科文献汉英翻译的信息传递策略 ——以《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英译项目为例[D]. 张璟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7]我国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 应晟. 浙江大学, 2020(02)
- [8]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D]. 郭咏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效应研究[D]. 邹丰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D]. 白悦彤.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