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大力气改进要闻版(论文文献综述)
梁蓓[1](2019)在《《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4年—2018年)》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五年来中国减贫6800多万人,脱贫攻坚成绩显着。但是仍有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未能脱贫,补齐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的“短板”俨然成为当下最难攻克的难关。长期以来,作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一直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内蒙古日报》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在扶贫信息传递、扶贫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内蒙古扶贫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之后,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词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内蒙古日报》2014年-2018年间的扶贫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稿件来源和消息来源、报道领域、报道区域、报道主题、报道视角、报道基调等九个方面探究地方党报《内蒙古日报》对扶贫议题的建构情况。总结出《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的报道特点:报道数量多,报道趋于常态化;多元版面布局,凸显议题重要性;以消息通讯为主,重视系列报道;报道主题广泛,扶贫故事典型性强;原创度和自采率高,媒体掌握话语权;报道领域集中,关注贫困地区发展;突出以政府为中心的正面宣传;注重消息引用。但是《内蒙古日报》在扶贫报道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笔者从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便于更好地发挥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助力内蒙古地区早日脱贫。
李凯[2](2019)在《融合传播时代的党报创新路径——人民日报2019年改版评析》文中提出2019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人民日报以全新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创刊70年以来的第15次改版,此次改版凸显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在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全报彩色印刷;二是对报纸版面数量作了合理调整——工作日由24块版改为20块版,周末和节假日由12块版改为8块版;三是以守正创新理念为指导,确立走精品化办报之路,以更好适应
黄瑞[3](2017)在《主流媒体环境新闻报道话语研究 ——以《新华每日电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内,长期快速发展带给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会转化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加以释放。近些年来,频发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包括政府和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关注。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考量,成为中国环境治理进程中的一个标志。之后,国家将生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既是我国社会生态伦理思想的巨大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严峻。很久以来,“环境保护”在中国没有形成一个强势语境。了解并遵守环保法,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强力推进环境治理。媒体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这次环保浪潮中能够取得其他各种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研究以《新华每日电讯》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环境新闻报道方面的话语运用,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环境新闻报道中的话语生成产生较为深刻的认知。本论文依据托伊恩·A.梵·迪克的话语新闻理论,对《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报道的文本、报道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试图得出既能够帮助新闻媒体改善环境新闻的报道,又有益于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的结论。通过分析《新华每日电讯》的环境新闻报道,发现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如以消息作为主要传播体裁,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等。但是,通过分析样本,也发现了其环境报道方面的一些问题,如专业性的缺失导致对问题的挖掘深度不够,公益性的环境宣传内容较少,忽视长期科学合理的议程设置等。本文除了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归纳,本着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初衷,尝试为《新华每日电讯》改进环境新闻的报道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增强监督效能,科学地设置环境新闻的议程以及平衡各类议题的报道等。
纪艳[4](2016)在《《人民日报》(2012-2015)“反腐报道”研究》文中认为反腐倡廉是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反腐倡廉”,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换的改革开放时期,更是把“反腐倡廉”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行动纲领。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媒体和民众对反腐议题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其反腐报道,一方面彰显了党和政府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人民日报》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框架为其他大众媒体提供导向。自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反腐倡廉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对“四风”走好群众路线;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党政、高校、国企巡视全覆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人民日报》(2012-2015)的“反腐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报道数量、报道立场、报道内容等诸多传播要素以及传播框架的构建策略,旨在辨析《人民日报》“反腐报道”的传播内涵及传播影响。
贺玉萍[5](2014)在《报纸因改版而精彩——《锡林郭勒日报》改版的实践和探索》文中提出在新兴媒体的强势出击下,纸质媒体顺应报业市场发展大势需要,毫无懈怠地在求新求变上下足功夫。从2013年开始,《锡林郭勒日报》进行全面改版,就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通过改版让报纸出彩。一是改进文风,展现新气象。在新闻报道内容上改进,特别是破解党报多年来在一些报道领域上的难题顽疾。首先改进政务活动报道,倾力打造要闻
邬粉粉[6](2014)在《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与突破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生存现状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党报系统中,城市党报既是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宣传窗口,又是民意民情的反馈平台。但是,长期以来,城市党报在新闻传播中不占优势,处于边缘地位;在报业市场竞争中,城市党报评论更是成为制约其转型的短板。自1998年《深圳特区报》首创“群言”评论专版,重视评论成为城市党报改革的重要方略。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城市党报评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缺乏系统性。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本课题从城市党报评论的基本状况入手,以陕西城市党报为例,对其主要问题、深层原因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党报找出一条发展路径。本文在对广东、江苏等地城市党报评论加以铺排的基础上,对陕西城市党报评论进行“点”的梳理;同时也将城市党报与都市报、晚报的评论进行“面”的比较,借以把握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特征,揭示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第一部分叙说城市党报评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分析研究现状与本文目标,交代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第二部分概述城市党报评论发展的整体状况,其中既有对城市党报评论的概念界定,也有对其历史沿革、主要功能的扼要分析,特别是对陕西城市党报评论整体状况的铺排,充分体现出其存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评说城市党报评论转型的总体指向与差异,探讨城市党报评论转型的主要特征,即向都市报靠拢的评论指向、挣脱传统理念束缚的评论理念、鲜活多元的评论形态。第四部分是对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个案分析,从操作方式、评论队伍、制衡因素方面,探讨陕西城市党报评论在转型中的困惑,以及造成困惑的原因。第五部分在前述基础上,以提升城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探索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路径。结语部分总结本文观点,得出结论,对区域媒体在提供意见性信息、舆论监督、双向沟通方面的功能发挥提出建议,并坦言本研究的局限性。
史瑞红[7](2014)在《《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舆论监督作为党和国家整个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党风、密切干群关系、构建良性的监督体制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采写批评性报道,开展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职责,也是时代的要求。近年来,《河南日报》积极探索改进舆论监督的方法,2010年6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召开了“破解舆论监督难”研讨会,试图从理论研究、实际操作层面加强和改革舆论监督的具体方式方法。本论文以《河南日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批评报道的数量、批评领域、批评对象、报道体裁等的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纸媒批评性报道的发展及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提供些许借鉴。该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来源及对象、研究目的等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批评性报道、舆论监督的定义,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第三、第四部分对《河南日报》2009—2012年间7月、9月和12月的批评性报道进行统计,包括报道数量、报道领域、报道对象、报道体裁等,得出其报道特点,并简单分析原因。最后一部分是《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存在的不足及党报改进批评性报道的对策和建议。
刘琼[8](2014)在《《长沙晚报》爱心助学报道研究(2006-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进行有关爱心助学的报道,这不仅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而且促进了我国的爱心助学事业蓬勃发展。作为一份市场化运作的党报,《长沙晚报》每年用较多的版面进行爱心助学活动的相关报道,爱心助学报道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6—2012年《长沙晚报》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对爱心助学活动进行集中报道,且以要闻版居多。其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时效性强;报道对象以各类群体活动为主,社会影响广泛;报道视角以聚焦本土为主,接近性强;报道借助“软文”,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长沙晚报》2006—2012年的爱心助学报道虽然具有这些特色,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文关怀不够、报道的视觉冲击力不强、内容深度欠缺、舆论监督不力以及草根话语权缺少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新闻常规因素、媒介自身因素以及新闻从业者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做好爱心助学报道,《长沙晚报》应该在爱心助学报道中展现人文关怀,要通过强化美感、创新策划、利用微博等多种手段,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加强报道的深度、重视草根的话语权等,进一步提升爱心助学报道的影响力。
韩雪颖[9](2013)在《《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被称之为“信息时代”,传媒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我国社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省级党报作为我国报业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省级党报在担负为党和政府传达声音使命、兼顾不同行业、兼顾城乡发展的同时,也经受着来自市场的考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传媒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省级党报也逐渐由机关报向市场化运做转变,尤其是在取消党报行政征订制度之后,我国的省级党报为了适应市场化进程,通过以党报为核心,合并或创建子报的形式,成立报业集团参与市场竞争。因此,省级党报的大众化发展成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以《辽宁日报》为研究个案来了解目前我国地方党报的大众化发展情况。结合报纸大众化的含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西方发展比较等基本问题,概述报纸大众化的历史过程,梳理了历史上党报报人关于大众化新闻思想的发展,总结了《辽宁日报》大众化改革的动因,并阐述了辽报改革创新中对党报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对理论、体制、发行方面的创新发展。同时,选取一段时间的《辽宁日报》报纸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分析了辽报的版面等新闻报道内容,并与新闻界新近开展的“走转改”活动相结合研究,展现地方党报改革成果。最后,对于辽报大众化未来发展上需进一步提升的方面进行思考,概述辽报直属传媒集团未来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辽报在新闻内容、“数字化”之路、人才队伍建设等大众化改革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杭春燕[10](2013)在《改文风,党报头版创新担重责——碎片化传播中媒体的责任追求、深度追求》文中指出导读头版是一张报纸的"门面",是受众阅读的"起点"和"第一印象"。在当前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改进文风的进程中,如何提升党报头版质量,是各级党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迫切应答的一道现实考题。改文风,改进头版有机遇作为"视窗"或"桌面"的党报头版难办原因概述有二:一方面因为它承担着要闻版的中心功能,
二、下大力气改进要闻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大力气改进要闻版(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4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设计 |
1.概念界定 |
2.研究对象 |
3.样本选择 |
4.类目建构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内蒙古扶贫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一)内蒙古扶贫发展历程 |
(二)内蒙古扶贫现状 |
二、《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现状 |
(一)《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数量和频率分析 |
(二)《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内容分析 |
1.报道版面分析 |
2.报道体裁分析 |
3.报道主题分析 |
4.稿件来源与消息来源分析 |
5.报道领域分析 |
6.报道区域分析 |
(三)报道视角与报道基调分析 |
1.报道视角分析 |
2.报道基调分析 |
三、《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的报道特点 |
(一)报道数量多,报道趋于常态化 |
(二)多元版面布局,凸显议题重要性 |
(三)以消息通讯为主,重视系列报道 |
(四)报道主题广泛,扶贫故事典型性强 |
(五)原创度和自采率高,媒体掌握话语权 |
(六)报道领域集中,关注贫困地区发展 |
(七)突出以政府为中心的正面宣传 |
(八)注重直接引语的使用 |
四、《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
(一)《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中存在的不足 |
1.人文关怀略显不足 |
2.报道内容不平衡 |
3.视觉呈现有待改善 |
4.模式化的表达 |
5.贫困群体处于“失语”状态 |
(二)《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的改进建议 |
1.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 |
2.加强前期策划,形成差异化报道态势 |
3.平衡报道主题,强化舆论监督 |
4.加强视觉图像的使用,改变叙事方式 |
5.采用不同消息来源,形成良性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主流媒体环境新闻报道话语研究 ——以《新华每日电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4.1 内容分析法 |
1.4.2 抽样调查法 |
1.5 创新之处和不足 |
2.环境问题的报道与建构 |
2.1 环境的内涵 |
2.2 环境新闻的界定 |
2.3 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 |
3.《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报道文本话语分析 |
3.1《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定量分析 |
3.1.1《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数量分析 |
3.1.2《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体裁分析 |
3.1.3《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版面分析 |
3.1.4《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议题分析 |
3.2《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定性分析 |
3.2.1《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标题分析 |
3.2.2《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修辞分析 |
3.2.3《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数据分析 |
3.2.4《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议程分析 |
4.《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报道话语风格分析 |
4.1《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报道中的官方话语 |
4.2《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报道中的民间话语 |
5.《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报道的特点 |
5.1 官方和民间话语的双向表达 |
5.2 报道的亲和力逐渐增强,传播效果扩大 |
6.《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报道的问题与建议 |
6.1《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6.1.1 环境问题报道的专业性程度较低,监督乏力 |
6.1.2 公益性环境宣传报道的比重较小 |
6.1.3 环境议程设置无序,议题报道比重失衡 |
6.2《新华每日电讯》改进环境新闻报道的建议 |
6.2.1 深化专业报道,加强监督效能 |
6.2.2 科学设置议程,平衡报道议题 |
6.2.3 增加公益性环境宣传报道的比重 |
7.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人民日报》(2012-2015)“反腐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关于反腐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关于《人民日报》报道框架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国外关于反腐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国外关于《人民日报》报道框架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分析 |
第一节 样本的选取 |
第二节 类目的建构 |
第三节 信度的检测 |
第四章 研究发现 |
第一节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资料分布情况 |
第二节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比较分析情况 |
第三节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文本分析情况 |
第五章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的变化成因及传播影响 |
第一节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的变化及其原因 |
第二节 《人民日报》“反腐报道”的传播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文本分析编号表 |
致谢 |
(6)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与突破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生存现状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说:城市党报评论的基本状况 |
2.1 城市党报评论的整体状况 |
2.1.1 城市党报评论的概念界定 |
2.1.2 城市党报评论的历史沿革 |
2.1.3 城市党报评论的发展现状 |
2.1.4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版发展的基本状况 |
2.2 城市党报评论的主要功能 |
2.2.1 评论在城市党报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中的作用 |
2.2.2 城市党报评论在媒介系统中的“传播价值” |
2.2.3 城市党报评论在区域媒体中的引领功能 |
第3章 转型:城市党报评论的必然选择 |
3.1 城市党报评论转型的整体特征 |
3.1.1 评论指向:城市党报评论向都市报靠拢 |
3.1.2 城市党报评论挣脱传统党报理念束缚 |
3.1.3 城市党报评论形态逐渐多样 |
3.2 城市党报评论的差异性 |
3.2.1 城市党报评论在发展中凸显区域差异性 |
3.2.2 城市党报评论与子报评论的互补与差异 |
第4章 困惑:城市党报评论发展的制衡因素——以陕西城市党报为例 |
4.1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现实困惑 |
4.1.1 评论取向: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风范还是顺应政府意旨 |
4.1.2 评论风格:“关痛痒”的直接鲜明还是“求稳定”的温和内蕴 |
4.1.3 观点市场:及时反映民情还是固守政策宣传 |
4.2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出现困惑的原因 |
4.2.1 操作方式:传统党报评论形式的束缚 |
4.2.2 评论队伍:评论在媒介市场竞争中变革乏力 |
4.2.3 区域局限: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制衡 |
第5章 突围:城市党报评论的变革路径 |
5.1 发挥城市党报评论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 |
5.1.1 城市党报评论寻求突破:“评论”回归新闻 |
5.1.2 平衡城市党报评论在转型过程中的差异 |
5.2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路径选择 |
5.2.1 以市场为导向走变革创新之路 |
5.2.2 吸取省外城市党报评论转型的经验 |
5.2.3 借鉴都市报、晚报评论发展的优点 |
5.3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发展走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源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关于对批评性报道的研究 |
2. 关于《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的研究 |
3. 有关批评性报道的硕士论文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 创新之处 |
一、批评性报道的概念含义 |
(一) 批评性报道的概念和存在意义 |
(二) 舆论监督 |
(三) 批评性报道与舆论监督 |
二、《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基本概况 |
(一) 《河南日报》情况介绍 |
(二) 《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现状 |
1. 做好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 |
2. 为批评报道开设“自留地儿” |
3. 拥有专门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新闻工作者 |
三、《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内容分析 |
(一) 《河南日报》2009—2012年批评性报道数量分析 |
(二) 批评性报道涉及领域 |
(三) 《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的体裁 |
(四) 《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的对象 |
(五) 《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的地域 |
(六) 《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的刊发版面和作者 |
四、《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的特点 |
(一) 批评稿件发挥正面作用 |
1. 视野关注民生,业务着重策划 |
2. 报网联合,打造舆论监督新平台 |
3. 标题的处理彰显舆论引导力提升 |
(二) 借“他人”之口开展批评 |
1. 读者来信搭平台 |
2. 巧用评论表观点 |
五、《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
(一) 《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存在的不足 |
1. 静态报道多于“正在进行时”报道 |
2. 批评性报道反馈力度有待加强 |
3. 事故报道缺乏解释分析和反思 |
4. 批评报道对象集中在低职位、影响小的层次 |
(二) 《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的改进措施 |
1. 选准报道时机,提高党报核心竞争力 |
2. 加强对批评性报道的跟踪处理 |
3. 互动合作,形成合力 |
4. 要敢于批评,善于监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长沙晚报》爱心助学报道研究(2006-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外关于爱心助学报道的相关研究 |
0.2.2 国内关于爱心助学报道的相关研究 |
0.3 样本选择 |
0.3.1 选择研究对象的依据 |
0.3.2 选择研究时限的依据 |
0.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研究内容 |
0.5 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
0.5.1 创新之处 |
0.5.2 研究意义 |
第1章 《长沙晚报》爱心助学报道现状 |
1.1 爱心助学报道受到重视 |
1.1.1 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集中报道 |
1.1.2 报道版面以要闻版居多 |
1.2 爱心助学报道具有自身特色 |
1.2.1 消息为主,时效性强 |
1.2.2 群体为主,影响广泛 |
1.2.3 聚焦本土,接近性强 |
1.2.4 借助“软文”,兼顾“两个效益” |
1.3 《长沙晚报》爱心助学报道的主要问题 |
1.3.1 人文关怀不够 |
1.3.2 视觉冲击力不强 |
1.3.3 内容深度欠缺 |
1.3.4 舆论监督不力 |
1.3.5 草根话语权缺少 |
第2章 《长沙晚报》爱心助学报道的问题探因 |
2.1 新闻常规因素的影响 |
2.1.1 过分追求“时效性”而依赖单一信息来源 |
2.1.2 过分依赖权威信息来源使“真实性”受影响 |
2.2 媒介自身因素的影响 |
2.2.1 体制老化缺乏创新力 |
2.2.2 缺乏舆论监督的传统 |
2.2.3 报纸定位导致草根边缘化 |
2.3 新闻从业者素质的影响 |
2.3.1 传统新闻观念的束缚 |
2.3.2 人文与专业素养的薄弱 |
第3章 《长沙晚报》爱心助学报道的改进策略 |
3.1 以人为本,展现正确的人文关怀 |
3.1.1 关注普通人的助学故事 |
3.1.2 维护受助者的人格和尊严 |
3.1.3 确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
3.2 强化美感,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 |
3.2.1 明确版式的图像优先 |
3.2.2 注重标题的视觉化制作 |
3.3 创新策划,加强报道的深度 |
3.3.1 适时运用系列报道 |
3.3.2 适度增强新闻评论 |
3.4 利用微博,重视草根话语权 |
3.4.1 在精英与草根之间均衡话语权 |
3.4.2 借助草根力量,加强舆论监督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引言 |
(一) 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
1. 研究综述 |
2. 发展趋势 |
(二) 研究方法及特色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特色 |
(三) 选题意义 |
一、 报纸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
(一) 报纸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
1. 办报的三条基本原则 |
2. 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 |
3. 报纸品格的多样化 |
(二) 报刊大众化发展的历史条件 |
1. 工业发展扩张规模 |
2. 革命性发展的交通电讯技术 |
3. 迅速发展的工商经济 |
4. 民主的政治环境 |
(三) 报纸大众化的发端——白话报 |
1. 报刊大众化的发端——白话报 |
2. 白话报的发展动力——传者推动 |
3. 白话报的发展方向——政治化 |
二、 地方党报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
(一) 报纸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
(二) 历史上党报报人的大众化新闻思想 |
1. 瞿秋白的大众新闻思想 |
2. 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 |
(三) 《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1. 第一次发展:1986 年至 1999 年 |
2. 第二次发展:1999 年至 2001 年 |
3. 第三次发展:2003 年开始 |
三、 《辽宁日报》大众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
(一) 现阶段《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的动因 |
1. 《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外部环境的 PEST 分析 |
2. 《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
3. 大众化发展是《辽宁日报》的战略选择 |
(二) 《辽宁日报》大众化进程中的传承 |
1. 按宣传规律、新闻规律办事 |
2. 党委机关报的党报性质不变 |
3. 抓大事的办事方针不变 |
4. 保持党报报相持重、风格大气 |
(三) 《辽宁日报》大众化进程中的创新 |
1. 理论创新—《辽宁日报》发展的奠基石 |
2. 体制创新—《辽宁日报》发展的突破口 |
3. 发行创新—《辽宁日报》发展的助推器 |
四、 《辽宁日报》大众化进程中的实务运营 |
(一) 《辽宁日报》旧式新闻组版概述 |
(二) 新形势下《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解析 |
1. 《辽宁日报》新闻形式 |
2. 《辽宁日报》版块分析 |
3. 《辽宁日报》版面安排 |
4. 《辽宁日报》稿件写作 |
5. 《辽宁日报》标题制作 |
6. 《辽宁日报》图片使用 |
7. 《辽宁日报》版面设计 |
8. 《辽宁日报》特色板块 |
9. 《辽宁日报》言论分析 |
五、 《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的思考 |
(一) 报刊大众化发展成功理念借鉴 |
1. 《人民日报》的大众化改革探索 |
2. 美国报刊的大众化 |
(二) 《辽宁日报》大众化的战略定位 |
1. 辽报集团战略描述 |
2. 辽报集团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
(三) 《辽宁日报》新闻大众化写作的思考 |
1. 关于改进政务新闻报道的思考 |
2. 关于非事件性新闻事件性写作的思考 |
3. 关于国际、国内版同质化现象规避的思考 |
(四) 《辽宁日报》“数字式”大众化发展的思考 |
1. 近年来党报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趋向 |
2. 《辽宁日报》开展数字报业之路的探索实践 |
3. 关于实施“数字化”之路的思考 |
(五) 《辽宁日报》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
1. 辽报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 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
(六) 《辽宁日报》实践“走转改”的思考 |
1. 党报在“走转改”中的优势 |
2. 《辽宁日报》关于“走转改”的实践 |
3. 关于如何更好开展“走转改”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改文风,党报头版创新担重责——碎片化传播中媒体的责任追求、深度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导读 |
改文风, 改进头版有机遇 |
求“最大公约数”, 改出头版新气象 |
四、下大力气改进要闻版(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4年—2018年)[D]. 梁蓓.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2]融合传播时代的党报创新路径——人民日报2019年改版评析[J]. 李凯. 新闻与写作, 2019(02)
- [3]主流媒体环境新闻报道话语研究 ——以《新华每日电讯》为例[D]. 黄瑞. 新疆财经大学, 2017(06)
- [4]《人民日报》(2012-2015)“反腐报道”研究[D]. 纪艳. 苏州大学, 2016(06)
- [5]报纸因改版而精彩——《锡林郭勒日报》改版的实践和探索[J]. 贺玉萍. 新闻论坛, 2014(06)
- [6]城市党报评论的转型与突破 ——陕西城市党报评论的生存现状与路径选择[D]. 邬粉粉.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7]《河南日报》批评性报道研究[D]. 史瑞红. 河南大学, 2014(04)
- [8]《长沙晚报》爱心助学报道研究(2006-2012)[D]. 刘琼. 湘潭大学, 2014(02)
- [9]《辽宁日报》大众化发展研究[D]. 韩雪颖. 渤海大学, 2013(S2)
- [10]改文风,党报头版创新担重责——碎片化传播中媒体的责任追求、深度追求[J]. 杭春燕. 中国记者, 2013(04)
标签:新华每日电讯论文; 河南日报论文; 辽宁新闻论文;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论文; 舆论监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