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数学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齐萱[1](2021)在《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新课标下四版教科书必修内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探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探究在中小学课堂、教育研究等领域也逐渐被重视。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其设置的数学探究内容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影响重大,对其审视,不仅能为师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还能给予教科书修订带来一定启示。2019年秋,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教科书投入使用,为了给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提供参考意见及提高我国教科书探究内容质量,研究选取了“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湘教版”这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为比较对象,研究了如下问题:四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1)数学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活动组织形式有什么共性或差异?(2)数学探究内容的认知要求有什么共性或差异?(3)数学探究内容的开放水平有什么共性或差异?研究过程为:通过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已有研究经验,从情境表述、问题表述、上下文关系、活动类型、活动组织形式、认知水平和开放水平七方面建立分析框架;通过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进行编码、一致性检验,进一步使用Excel、SPSS软件对得到的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得出主要结论为:(1)在情境表述方面,四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均以纯数学情境为主,真实情境和必要型情境均设置突出;(2)在问题类型方面,四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均是封闭式问题高于开放式问题,过程开放式问题与结论开放式问题平均占比接近;(3)在上下文关系方面,四版存在显着性差异,“人教A版”对引入新知类设置突出,“北师大版”对归纳总结类设置突出,“湘教版”和“苏教版”对应用拓展类设置突出,且四个版本都重视承上启下类的设置;(4)在活动类型方面,四版存在显着性差异,“湘教版”对实验活动设置比例最突出,“苏教版”对项目活动设置比例最突出,四版也呈现出一定的共同特征,对写作活动设置比例极低;(5)在活动组织形式方面,四版存在显着性差异,主要体现是“北师大版”对合作形式的探究内容设置最突出;(6)在认知水平方面,四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都是有联系的程序型任务设置比例最高,其次是无联系的程序型,做数学型和记忆型设置比例极低;(7)在开放水平方面,四版存在显着性差异,“湘教版”对论证起始型的探究内容设置最突出,“人教A版”对证据起始型探究内容设置最突出。基于研究结论及讨论,从两方面提出建议。教科书探究内容编写方面:第一,丰富数学探究内容情境类型,参与数学化过程;第二,平衡数学探究活动类型比例,提升表达能力;第三,重视合作形式探究内容设置,加强合作交流;第四,适当增加“做数学型”探究内容,促进数学思维发展;第五,重视“问题起始型”探究内容设置,提升问题提出能力。教师教学方面:第一,根据实际教学合理选用探究内容,充分发挥探究价值;第二,根据实际教学恰当调节开放水平,最大程度发挥探究内容价值。
詹灿璨[2](2021)在《数学化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透过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视点》文中提出“数学化”指的是用数学的眼光和手段去转化、处理问题并建立数学体系的过程.基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教学思想、荷兰现实数学教育、兰格“概念数学化”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数学化思想”已发展为系统的教育理论.这个理论包含两个主要形式,即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前者指处理问题情景时运用感性、非形式化的手段,后者指对已抽象的数学对象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这两者相辅相成,渐进式推动“数学化”的发生.结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基本理念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将数学化思想运用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观点,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化整理数学化思想,并以数学化思想为中心,构建其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模型.以高中函数概念为例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通过课堂观察和录像分析对案例进行反思,完善数学化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模型并得出结论:(1)数学化思想与数学概念教学存在极强的联系与高度的契合性,可以运用数学化思想指导概念教学.(2)数学化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应当具有:三逻辑、四层次、五原则.“三逻辑”指的是教师、学生、教学中蕴含的数学化逻辑.“四层次”指的是概念教学中的数学化应当经历情景层次、抽象层次、归纳层次、形式层次四个阶段,并形成数学化概念教学层次模型.“五原则”指运用数学化思想设计概念教学需要遵守现实原则、活动原则、互动原则、严谨性原则、反思原则,由此构成完整的数学化教学模型.(3)运用数学化概念教学模型可以构建合适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模型.本研究以函数概念发展、教材知识体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等内容为基础,按照教学的逻辑对整个教学设计作出规划,并通过数学化思想教学原理逐步克服函数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反思加强对数学化概念教学模型的认识,并提出相关建议.
李法玉[3](2021)在《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圆锥曲线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者着眼于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如何有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探索教学理论,促进数学课堂改革发展的研究刻不待时。变式教学是中国教师广为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APOS学习理论是在研究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很强的数学学科特色。近年来,基于APOS理论的命题教学和习题教学也在不断涌现。本文将国外着名学者研究的APOS学习理论与国内教师广为使用的变式教学进行整合,以圆锥曲线为载体,以检验两种理论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有效改善实际教学为目的。基于此,本研究拟对如下问题进行探讨:1.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思考如何探寻合适且具体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实际教学?2.在探索出基于两种理论整合的教学模式后,思考如何设计具体的圆锥曲线教学方案?3.基于APOS理论的圆锥曲线变式教学是否能有效改善实际教学效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教学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的研究成果,基于概念的二重性,得到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授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分别探索出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概念课、命题课以及习题课三个课型的教学模式。2.通过访谈得到现阶段圆锥曲线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整合的教学模式,设计基于APOS理论的圆锥曲线变式教学方案,并应用到实验班,同时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得到该模式指导下的教学建议。3.通过对教学实验结果分析可知,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即基于理论整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深度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另外,还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数学知识。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说明了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也验证了基于APOS理论的圆锥曲线变式教学的有效性。
罗瑞[4](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认为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刘海悦[5](2021)在《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劳动力难以应对智能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智能的创新型人才也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新的教学模式,以智慧课堂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新形态也应运而生。智慧课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为基础,为重构课程结构、再造教学流程、创新教育生态、培养新时代人才指明了新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理论研究并不少,但与具体学科相融合的研究确是凤毛麟角。因此,为了促进数学学科与智慧课堂的融合,本研究选取了在高中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数学概念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首先,本文基于APOS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ADDIE教学设计框架模型理论及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采用文献研究、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四种研究方法,汇总国内外关于智慧课堂及数学概念学习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六大优势。其次,为了解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情况,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三种方法来调查分析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现状,总结出当前概念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再次,针对调查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数学概念课的特点、智慧课堂的体系结构为依据,以主体性、探究性、反馈性、深度学习和因材施教为原则,通过ADDIE教学设计框架模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环节来对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完善与设计,进而优化课前自学、课中强化、课后拓展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构建出在智慧课堂环境下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框架。最后,在智慧课堂环境下,以高中数学《对数的概念》课程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资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来构建完整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史兆芳[6](2021)在《核心素养下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三所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在21世纪数学教育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推理能力”,并列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十大核心概念之一.随着核心素养的逐步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将数学推理视作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来培养,学者更加关注其发展现状.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推理能力”素养的落实情况以及发展现状怎么样,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首先,参考推理能力相关文献与资料基础上,建立推理能力水平指标.然后,结合推理能力水平划分编写测试卷、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其次,结合教师调查与访谈和九年级学生测试与调查,利用SPSS19.0等软件分析,了解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水平的整体情况,以及数学推理能力水平与性别、学校以及平时成绩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最后,根据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结合教师和学生调查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九年级学生整体的数学推理水平处于水平二,演绎推理能力表现好于合情推理能力.(2)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平时成绩、不同学校的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水平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男生优于女生,且学生平时成绩和学校教育水平越好,学生的数学推理水平越高.(3)九年级学生解决数学推理问题时,存在推理的兴趣不高、思维逻辑关系不清晰、运算能力等数学素养薄弱、信息提取能力不强等问题.(4)教师数学核心素养意识基本具备,但在落实数学推理教学时,存在数学推理的概念和用途模糊不清、课堂教学效果收集意识不强、教材挖掘和素材收集能力薄弱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培养学生数学推理教学建议.教师方面:(1)加强教师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2)深入挖掘素材,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3)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维活力.学生方面:(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思维品质;(2)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审题能力;(3)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李晓梅[7](2021)在《中英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A-Level剑桥版教材函数内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其教育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推进,中英数学教育交流愈加频繁,同时英国教育在国际上广受关注,而数学教材直接影响师生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英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对教育发展有着一定意义和价值。本文以代表性极强的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2019版)和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AS&A-Level Mathematics(2018版)高中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以函数内容为载体,从显性数学文化的栏目分布、内容分布、运用方式和多元文化比较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从隐性数学文化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三个具体案例中融入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况。得到以下研究结果:总体来看,中国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更多,两版教材在数学文化的栏目分布、内容分布、运用方式方面都呈现极不均衡的分布,多元文化分布差异明显。(1)栏目分布上,中国教材的数学文化内容集中在习题栏目,其他栏目数学文化分布较少且差异不大,而英国教材的数学文化主要在引入栏目,例题栏目的数学文化内容最薄弱;(2)内容分布上,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分布趋势相似,数学与现实生活内容最多,其次为科学技术、数学史内容,数学与人文艺术内容较匮乏;(3)运用方式上,两版教材在数学史运用时较多采用顺应式和附加式,中国教材中数学史运用水平更高;其他数学文化的运用方式以可分离型方式为主,运用水平总体不高;(4)多元文化比较上,两版教材的数量都较少,中国教材的数量更多且分布均衡,英国教材集中分布在外国数学文化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两版教材中各个栏目,尤其重视特殊与一般、转化与化归数学思想方法,中国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更加“有迹可循”,注重培养抽象能力,而英国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隐藏较深,侧重计算能力的培养。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建议:教材编写中,数学文化栏目分布科学合理化、内容选取多样化、运用灵活化、内容国际多元化,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化,参考资源丰富化;教学工作中,重视数学文化价值与作用,关注实际情景、函数知识、数学文化之间的联系,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宋雯雯[8](2021)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文化兼具人文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双重性质,将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欣赏数学,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不失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因此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是值得研究和探寻的问题。本研究聚焦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主要研究问题是:(1)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2)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围绕论文要探讨的两大问题,首先从内容类型、年级分布、课程分布、栏目分布、运用方式5个维度探究苏科版初中数学6册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接着对江苏省S市的79名一线教师和233名在校生展开调查研究和部分访谈,从教师数学文化知识的来源、数学文化的选取偏向、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调研教师“教”的现状及影响数学文化教学的因素;从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对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态度、数学文化知识的来源、数学文化的学习方法、喜爱的数学文化教学方式等方面调研学生“学”的现状及影响学生数学文化学习的因素。最后从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建议、教师自身提升策略、教学建议、学生学习建议、考试评价制度改善、学校环境转变六个方面阐述促进苏科版教科书中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策略。
王越[9](2021)在《新课程标准下四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优化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直接指导着数学概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石,并且数学概念教学又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概念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可见抓好数学概念教学,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已有研究,对于数学概念的相关理论、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评述。其次,选取石家庄H小学四年级的三名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设计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表,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认知,通过课堂观察搜集教学片段和学生的做题情况,并对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实际概念教学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再次,根据发现的差距,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提炼出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教学内容仅来源于课本、教学目标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教学导入形式化、忽视概念间的联系与相似性、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最后,在找出概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学校层面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尝试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备课质量、增强对课程标准的精准解读、完善学校教研工作制度等优化数学概念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孟庆丹[10](2021)在《“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现状研究 ——基于18位教师的访谈》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教育的发展,推动教育实现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三要素之一,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的认识、教学技能等都会影响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因此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的选择。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民族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已有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整体偏低,教师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中,民族教育现代化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建设高水平民族教师队伍,对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关键的一环。教师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策略是其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学策略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学生发展,影响教育事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了解教师教学策略现状,促进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十分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深入了解“三区三州”教师教学策略现状,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建议。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本研究从教学设计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反思策略三个方面构建了“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框架,编制访谈提纲。对18位来自“三区三州”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运用访谈分析法细致深入地分析教师教学策略的现状,提出改善建议。本论文分析得到的“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现状如下:(1)教师教学策略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设计策略相比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反思策略更恰当,教学实施策略与教学反思策略均处于中等以下水平;(2)教师认识到《标准》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但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仍需加强;(3)教师了解综合与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仍需提升;(4)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5)与评价反馈有关的部分是弱项;(6)教学反思的方法应得到丰富,合作反思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本论文探讨改进“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建议如下:(1)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加强《标准》的学习;(2)提高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丰富课堂教学方式;(3)改变单一评价方法,坚持多元评价;(4)理论学习与合作交流并行,深化反思水平。
二、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数学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数学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新课标下四版教科书必修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探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
1.1.2 数学探究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
1.1.3 我国数学课程重视数学探究 |
1.1.4 已有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研究不足 |
1.2 问题提出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数学教科书 |
1.3.2 数学探究 |
1.3.3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探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内容分析法 |
1.6.3 比较研究法 |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7.1 研究重点 |
1.7.2 研究难点 |
1.7.3 研究潜在创新点 |
1.8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数学探究的研究现状 |
2.1.2 数学探究教学的实施与作用 |
2.1.3 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相关研究 |
2.1.4 数学教科书的研究方法 |
2.1.5 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设计原则 |
2.1.6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分析框架 |
3.2.1 数学探究内容的情境表述维度分析 |
3.2.2 数学探究内容问题表述维度分析 |
3.2.3 数学探究内容的上下文关系维度分析 |
3.2.4 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类型维度分析 |
3.2.5 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组织形式维度分析 |
3.2.6 数学探究内容的认知要求维度分析 |
3.2.7 数学探究内容的开放水平维度分析 |
3.3 编码说明 |
3.3.1 编码方式——位置检索码 |
3.3.2 编码方式——水平标记码 |
3.3.3 编码举例 |
3.3.4 编码信度 |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四章 我国四个版本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数学探究内容的情境类型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1.1 统计结果 |
4.1.2 分析与小结 |
4.2 数学探究内容的情境真实性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2.1 统计结果 |
4.2.2 分析与小结 |
4.3 数学探究内容的情境必要性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3.1 统计结果 |
4.3.2 分析与小结 |
4.4 数学探究内容的问题类型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4.1 统计结果 |
4.4.2 分析与小结 |
4.5 数学探究内容的上下文关系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5.1 统计结果 |
4.5.2 分析与小结 |
4.6 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类型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6.1 统计结果 |
4.6.2 分析与小结 |
4.7 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组织形式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7.1 统计结果 |
4.7.2 分析与小结 |
4.8 数学探究内容的认知水平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8.1 统计结果 |
4.8.2 分析与小结 |
4.9 数学探究内容的开放水平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9.1 统计结果 |
4.9.2 分析与小结 |
4.10 章末总结 |
4.10.1 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数学探究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比较结果 |
4.10.2 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数学探究内容在活动组织形式上的比较结果 |
4.10.3 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数学探究内容在认知水平上的比较结果 |
4.10.4 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数学探究内容在开放水平上的比较结果 |
第五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1.1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情境表述的讨论 |
5.1.2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问题表述的讨论 |
5.1.3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上下文关系述的讨论 |
5.1.4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活动类型的讨论 |
5.1.5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活动组织形式的讨论 |
5.1.6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认知水平的讨论 |
5.1.7 关于四个版本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开放水平的讨论 |
5.1.8 不足与展望 |
5.2 结论 |
5.2.1 四版教科书探究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存在异同 |
5.2.2 四版教科书探究内容在认知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
5.2.3 四版教科书探究内容在开放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
5.3 建议 |
5.3.1 对教科书探究内容编写的建议 |
5.3.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编码 |
附录二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编码 |
附录三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编码 |
附录四 湘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编码 |
致谢 |
(2)数学化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透过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数学化思想的国内外研究 |
2.2 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 |
2.3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方法系统配置 |
第四章 数学化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研究设计 |
4.1 数学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
4.2 数学概念教学的层次分析 |
4.3 数学化思想指导数学概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4.4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运用数学化思想的层次构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数学化思想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
5.1 函数概念的发展 |
5.2 基于数学化思想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
5.3 教学实施访谈与模型完善 |
5.4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数学化思想在概念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圆锥曲线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文献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APOS理论 |
2.1.1 APOS理论的来源 |
2.1.2 APOS理论的模式 |
2.1.3 APOS理论的研究现状 |
2.2 变式教学 |
2.2.1 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 |
2.2.2 变式教学的分类 |
2.2.3 变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圆锥曲线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1 教师教学访谈情况 |
3.2 教师教学访谈小结 |
第4章 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
4.1 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概述 |
4.1.1 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
4.1.2 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
4.2 基于APOS理论的变式教学模式 |
4.2.1 概念课的教学模式 |
4.2.2 命题课的教学模式 |
4.2.3 习题课的教学模式 |
4.3 教学建议 |
第5章 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圆锥曲线教学案例 |
5.1 案例一:基于APOS和变式教学整合的概念课教学 |
5.1.1 案例实施 |
5.1.2 案例实施评价 |
5.2 案例二:基于APOS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命题课教学 |
5.2.1 案例实施 |
5.2.2 案例实施评价 |
5.3 案例三:基于APOS与变式教学整合的习题课教学 |
5.3.1 案例实施 |
5.3.2 案例实施评价 |
第6章 基于APOS理论的圆锥曲线变式教学实验研究 |
6.1 实验目的和假设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假设 |
6.2 实验对象和变量 |
6.2.1 实验对象 |
6.2.2 实验变量 |
6.3 实验设计 |
6.3.1 实验过程 |
6.3.2 实验材料的编制与检验 |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1 前测试卷的成绩统计分析 |
6.4.2 后测试卷的成绩统计分析 |
6.4.3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6.4.4 教师访谈分析 |
6.5 实验结论 |
第7 章 研究结论、反思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数学教师关于圆锥曲线教学情况的访谈调查提纲 |
附录B 坐标平面上的直线测试 |
附录C 圆锥曲线测试题 |
附录D 学生调查问卷(实验后) |
附录E 教师访谈提纲(实验后) |
致谢 |
(4)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
2.2.2 教材使用 |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4.8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
5.5.1 自我研读 |
5.5.2 交流研读 |
5.5.3 合作研读 |
5.5.4 指导研读 |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
6.1.1 内容层次 |
6.1.2 水平层次 |
6.1.3 结构层次 |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二)国家政策引领的新方向 |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新模式 |
(四)培养核心素养的新途径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智慧课堂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智慧课堂的研究 |
(二)国内智慧课堂的研究 |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概述 |
(一)国外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
四、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慧课堂 |
(二)数学概念课 |
(三)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APOS理论 |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
(三)ADDIE教学设计模型理论 |
(四)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
三、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优势及要素分析 |
(一)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优势 |
(二)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现状调查 |
一、观察法 |
(一)观察目的 |
(二)观察对象 |
(三)观察工具 |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内容及信效度 |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教师访谈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效果分析 |
(一)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存在的问题 |
(二)智慧课堂应用于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建议 |
第五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 |
一、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的依据 |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 |
(二)依据数学概念课的特点 |
(三)依据智慧课堂的体系结构 |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探究性原则 |
(三)反馈性原则 |
(四)深度学习原则 |
(五)因材施教原则 |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
(一)分析阶段 |
1.学习者特征分析 |
2.教学内容分析 |
(二)设计阶段 |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
2.媒体选择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
3.教学策略的设计 |
4.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 |
5.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三)开发阶段 |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开发 |
2.微视频的开发 |
3.教学PPT的开发 |
4.练习题的开发 |
5.概念图的开发 |
6.辅助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
(四)实施阶段 |
(五)评价阶段 |
第六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
一、《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
二、《对数的概念》教学资源 |
三、资源使用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核心素养下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三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对数学推理能力的要求 |
1.1.2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和评价迫切性 |
1.1.3 九年级是数学核心素养发展重要时期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现实意义 |
1.2.2 研究理论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内数学推理研究现状 |
2.1.2 国外数学推理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述评 |
2.2 概念界定 |
2.2.1 数学核心素养 |
2.2.2 数学推理 |
2.2.3 数学能力 |
2.2.4 数学推理能力 |
2.3 相关理论 |
2.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3.2 SOLO分类理论 |
2.3.3 布卢姆目标分类法 |
2.4 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的建构 |
2.4.1 已有数学素养能力水平 |
2.4.2 构建数学推理能力水平 |
3 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现状的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工具 |
3.4.1 学生测试卷 |
3.4.2 学生调查问卷 |
3.4.3 教师调查问卷预测 |
3.4.4 教师访谈记录 |
4 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调查分析 |
4.1 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试卷统计分析 |
4.1.1 测试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4.1.2 学生在数学推理水平整体现状分析 |
4.1.3 学生在不同性别的数学推理水平差异性分析 |
4.1.4 学生在不同学校数学推理水平差异性分析 |
4.1.5 学生在不同层次数学平时成绩的数学推理水平差异性分析 |
4.1.6 学生在数学推理测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
4.2 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调查分析 |
4.2.1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2 学生对数学推理喜欢情况分析 |
4.2.3 学生对数学推理的认识分析 |
4.2.4 学生对数学推理使用情况分析 |
4.2.5 学生面对数学推理困难和解决方法分析 |
4.2.6 学生希望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推理教学分析 |
4.3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推理能力调查分析 |
4.3.1 教师基本信息分析 |
4.3.2 教师对数学推理的认知分析 |
4.3.3 教师对数学推理的态度分析 |
4.3.4 教师对数学推理的应用分析 |
4.3.5 教师在数学推理教学过程遇见困难分析 |
4.3.6 教师在数学推理教学策略分析 |
4.4 数学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 调查结论与教学建议 |
5.1 调查结论 |
5.1.1 学生测试卷结论 |
5.1.2 学生调查问卷结论 |
5.1.3 教师调查问卷结论 |
5.1.4 教师访谈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2.1 教师维度教学建议 |
5.2.2 学生维度教学建议 |
5.3 教学案例研究与设计 |
5.3.1 教学案例研究 |
5.3.2 教学案例设计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思考 |
6.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7)中英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A-Level剑桥版教材函数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英数学教育交流持续发展 |
1.1.2 数学教材比较成为研究热点 |
1.1.3 数学文化价值得到高度重视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数学文化 |
1.2.2 教材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
2.2 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 |
2.3 数学思想方法的相关研究 |
2.4 数学教材比较的相关研究 |
2.4.1 中外数学教材的比较 |
2.4.2 中外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 |
2.4.3 国内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 |
2.5 英国教育、A-Level课程概况 |
2.6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1.1 比较国家的选择 |
3.1.2 比较版本的选择 |
3.1.3 比较内容的选择 |
3.2 研究的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内容分析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3 研究的工具 |
3.3.1 显性数学文化研究框架 |
3.3.2 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框架 |
第4章 中英高中教材中显性数学文化的比较 |
4.1 数学文化的栏目分布 |
4.1.1 教材的栏目设置 |
4.1.2 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栏目分布比较 |
4.2 数学文化的内容分布 |
4.2.1 数学史 |
4.2.2 数学与现实生活 |
4.2.3 数学与科学技术 |
4.2.4 数学与人文艺术 |
4.3 数学文化的运用方式 |
4.3.1 数学史的运用方式 |
4.3.2 其他数学文化的运用方式 |
4.4 数学文化的多元文化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英高中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案例比较 |
5.1 案例1:函数的概念 |
5.2 案例2:对数 |
5.3 案例3:导数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的结论 |
6.1.1 中英教材中显性数学文化的比较结论 |
6.1.2 中英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案例比较结论 |
6.2 研究的建议 |
6.2.1 数学教材编写的建议 |
6.2.2 数学教学工作的建议 |
6.3 研究的创新点 |
6.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育 |
1.1.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使用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的收集途径与方法 |
2.2 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
2.2.1 数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2.2.2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
2.2.3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 |
2.2.4 数学文化与学生学习 |
2.3 教科书的研究现状 |
2.3.1 教科书本质的研究 |
2.3.2 教科书使用的研究 |
2.4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
2.4.1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文本研究 |
2.4.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使用研究 |
2.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1.1 教科书 |
3.1.2 数学文化 |
3.2 研究方法的选取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内容分析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3.1 教科书的选取 |
3.3.2 教师样本的选取 |
3.3.3 学生样本的选取 |
3.4 研究工具的设计 |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4.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5 研究的伦理保障 |
3.5.1 自愿参加 |
3.5.2 保护隐私 |
第4章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 |
4.1 数学文化的分析框架 |
4.1.1 数学史的分析框架 |
4.1.2 其他数学文化的分析框架 |
4.1.3 数据编码的说明 |
4.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写特点 |
4.2.1 数学史的编写特点 |
4.2.2 其他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 |
4.3 本章小结 |
4.3.1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编写特点 |
4.3.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编写存在的不足 |
第5章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说明 |
5.1.1 调查问卷的说明 |
5.1.2 数据处理的说明 |
5.2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与数据分析 |
5.2.1 教师数学文化知识的来源 |
5.2.2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选取 |
5.2.3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方式 |
5.2.4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目标 |
5.2.5 影响数学文化教学的因素 |
5.3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数据分析 |
5.3.1 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 |
5.3.2 学生对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态度 |
5.3.3 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的来源 |
5.3.4 学生数学文化的学习方法 |
5.3.5 学生喜爱的数学文化教学方式 |
5.3.6 影响学生数学文化学习的因素 |
5.4 教学案例研究 |
5.4.1 课堂教学实录 |
5.4.2 评析及反思 |
5.5 本章小结 |
5.5.1 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现状 |
5.5.2 影响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的因素 |
第6章 促进苏科版教科书中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建议 |
6.1 对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编写的建议 |
6.1.1 内容选择和呈现形式多样化 |
6.1.2 内容编排的合理化 |
6.1.3 加强与数学知识的粘合度 |
6.1.4 适当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文化 |
6.2 对教师的建议 |
6.2.1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
6.2.2 树立正确的数学文化教学观 |
6.2.3 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 |
6.3 对教学的建议 |
6.3.1 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准线 |
6.3.2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原点 |
6.3.3 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多样化 |
6.3.4 合理掌控课堂教学时间 |
6.4 对学生的建议 |
6.4.1 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
6.4.2 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
6.5 对考试评价的建议 |
6.5.1 融入数学文化的中考试题编制建议 |
6.5.2 改善数学文化的评价机制 |
6.6 对学校的建议 |
6.6.1 转变学校办学理念,丰富数学文化活动 |
6.6.2 开展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交流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研究的展望 |
7.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教师调查问卷原始数据 |
附录 D:学生调查问卷原始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新课程标准下四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概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石 |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问题 |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数学概念 |
(二)数学概念教学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六、研究思路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数学概念教学理论基础 |
一、泰勒目标模式 |
二、奥苏贝尔概念学习理论 |
(一)概念形成 |
(二)概念同化 |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第二章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
一、教学目标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
二、教学内容仅来源于课本 |
三、教学过程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
(一)概念引入:情景单一且形式化 |
1.情景设置较为单一 |
2.教学导入过于形式化 |
(二)概念理解:忽视概念形成与同化 |
1.忽视概念表象的建立 |
2.忽视概念间的联系和相似性 |
3.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亲身经历 |
(三)概念巩固:重概念记忆轻反例练习 |
1.多采取口头复述的形式 |
2.练习题中缺少反例练习 |
四、教学评价单一且缺乏针对性 |
(一)教学评价内容维度单一 |
(二)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 |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层面 |
(一)学生思维特点的影响 |
(二)学生认知冲突的影响 |
二、教师层面 |
(一)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 |
(二)教师备课质量较低 |
(三)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的精准解读 |
三、学校层面 |
(一)学校包班制度不规范 |
(二)学校教研工作制度不完善 |
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 |
一、处理好概念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 |
二、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前对数学概念的认知 |
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 |
四、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
五、研读课程标准,发挥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 |
六、优化学校的包班制度 |
七、完善学校的教研工作制度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10)“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现状研究 ——基于18位教师的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教学策略 |
二、教学设计策略 |
三、教学实施策略 |
四、教学反思策略 |
第二节 国外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国内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一、教学策略类型研究 |
二、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研究 |
(二)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 有效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框架 |
一、理论研究框架 |
二、理论研究框架的分析 |
(一) 教学设计策略的分析 |
(二) 教学实施策略的分析 |
(三) 教学反思策略的分析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半结构式访谈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访谈提纲的合理性 |
三、访谈的实施 |
四、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四章 “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现状的访谈分析 |
第一节 教师的教学设计策略 |
一、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情况 |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情况 |
(二) 对教材编排特点的了解程度 |
(三) 对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把握情况 |
二、教师“准确了解学情”的情况 |
(一)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的了解情况 |
(二) “学生的学习困难”了解情况 |
三、教师教学设计策略现状小结 |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实施策略 |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情况 |
(一) 教学方式多样化情况 |
(二)对课标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认识情况 |
二、课堂评价的情况 |
(一) 激励性评价的情况 |
(二) 即时性评价重视情况 |
(三) 评价方法多样化的情况 |
三、教师教学实施策略现状小结 |
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反思策略 |
一、深入反思情况 |
(一) 教师教学反思全面性的情况 |
二、反思后的再设计 |
(一) 教学反思过程中和其他老师交流合作的情况 |
(二) 根据教学反思结果对教学的再设计情况 |
三、教师教学反思策略现状小结 |
第四节 教师教学策略现状的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教师教学策略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 |
二、教师认识到《标准》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但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仍需加强 |
三、教师了解综合与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仍需提升 |
四、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
五、与评价反馈有关的部分是弱项 |
六、教学反思的方法应得到丰富,合作反思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
第二节 建议 |
一、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加强《标准》的学习 |
二、提升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
三、改变单一评价方法、坚持多元评价 |
四、理论学习与合作交流并行,深化反思水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数学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新课标下四版教科书必修内容为例[D]. 齐萱.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数学化思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透过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视点[D]. 詹灿璨.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APOS理论和变式教学整合的圆锥曲线教学研究[D]. 李法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研究[D]. 刘海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6]核心素养下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三所学校为例[D]. 史兆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英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A-Level剑桥版教材函数内容为例[D]. 李晓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宋雯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新课程标准下四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越.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10]“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策略的现状研究 ——基于18位教师的访谈[D]. 孟庆丹.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