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求音乐教学整体美(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婷[1](2021)在《中国古典舞袖舞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以邵未秋袖舞课程建设为例》文中指出
陈杨梦园[2](2021)在《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中的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兰朵》是意大利音乐家贾科莫·普契尼所作的一部典型的跨文化艺术戏剧作品,剧作的核心情节是冷酷的“中国公主”图兰朵通过谜题招亲。它从1926年在意大利首演至今,“图兰朵”的迷人魅力赋予了这部跨文化歌剧长青的舞台生命力。从文本、音乐到舞台演出,《图兰朵》中虽竭尽所能描摹东方,但其审美特征依然是十足西方的,在不同时期、各种版本的《图兰朵》演出中,无论剧本的二度创作者本意何为,最终中西元素都同时呈现在舞台上。可以说,《图兰朵》是跨文化艺术在戏剧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1987年在纽约大都会首演的《图兰朵》的舞台呈现,有浓郁的跨文化艺术美学特征。故此,本文就以此版本的舞台呈现对《图兰朵》中的跨文化艺术美学进行解析,分析不同文化血脉的“元素”与“审美”在戏剧舞台上的融合、异化及“再创造”。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追溯《图兰朵》故事的跨地域、跨文化流变,第二章对《图兰朵》自诞生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舞台呈现风格进行梳理,论证大都会版作为跨文化戏剧景观的典型性。第三章通过分析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中的文化元素运用的跨文化性,并进行符号学研究,论证跨文化戏剧中文化符号的误用。第四章依据文化间性理论、文化误读理论等工具对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演出的跨文化戏剧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跨文化样貌产生的特点。第五章探讨对东方主义视野下的《图兰朵》以及跨文化艺术评价的立场与审美困境。
杜旻[3](2021)在《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男子单杠是最能够把竞技体操所有的美学特征发挥到淋漓尽致的项目,其竞技性、惊险性和观赏性令人叹为观止。我国男子单杠的竞技水平更是曾一度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但是随着世界男子单杠冠军邹凯、张成龙的相继退役和评分规则的不断修订,我国男子单杠的优势不复存在。世界男子单杠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动作的高规格和高质量成为男子单杠新的发展趋势,欧洲国家及日本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单杠美学风格。从目前我国男子单杠的竞技水平来看,自身优势不明显,发展处于懈怠阶段,对单杠的本质和特点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男子单杠项目美学的研究与认识极度匮乏。因此,构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构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德尔菲法对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筛选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为我国该项目的竞技水平真正走向更高的文化内涵,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提供全新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依据。通过总结当前国内外对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以单杠美学为基点出发,从单杠概述、单杠内容和特点、相关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构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构建的同时,通过实践对其应用价值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三轮的专家咨询并确定了以身体美和动作美2个因素为一级评价指标;确定了以体型美、相貌美、艺术表现美、完成情况美、技术规范美及动作编排美,共6个因素为二级指标;确定了以身高美、上肢美、下肢美、肩宽美等24个因素为三级指标。2.确定了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运用Yaahp软件对各级指标重要程度排序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及分析,最后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关系。准确的反映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层次性、系统性、适用性、科学性及客观性。3.运用Eva Gear软件对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加权平均、TOPSIS和VIKOR客观评价分析的多重论证。综合分析客观评价结果,研究显示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其权重因子影响最高,最具有男子单杠美学评价特征的权重指标是:一级指标动作美;二级指标体型美、技术规范美、完成情况美及成套编排美;三级指标身高美、五官美、节奏美、落地稳定美、动作难度美、独创美表现美、流畅美、整体美。4.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光在男子单杠的科学选材、运动训练、评分规则和评价美学表现,这四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还对提高我国男子单杠项目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凡响的实践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邝省省[4](2021)在《周信芳戏剧的美学现代性研究》文中认为清末民初,京剧向南传播进入上海后,受到上海当地开埠后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文化思潮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京剧范式的“海派京剧”。“海派京剧”是在上海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新的戏剧内涵的戏剧样式。它演出现实题材的戏剧,传递新的社会观念,倡导求真写实,在剧目题材、道具布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它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派京剧的发展受到上海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海派艺人的贡献。海派艺人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孜孜不倦的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着海派京剧不断向前发展,走向繁荣。周信芳是现代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同时也是海派京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戏剧家,同时也是一位革命艺术家。京剧改良运动时期,他努力编演时事新戏,把现实斗争融入京剧的舞台艺术形象。抗日战争时期,他又编演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来激励和鼓舞民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他对京剧的表演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表演方式,增强了京剧的艺术感染力,充实了京剧的艺术内涵,拓展了京剧的表现领域,而且成功地将唱念做打舞,以及编导、音乐和舞美进行完美的综合,与其他京剧艺术大师一起,使京剧艺术更加完美和成熟。他在中国京剧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对京剧表演艺术和海派京剧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而且对近现代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介绍周信芳先生的生平事迹与艺术活动,分析促使周信芳戏剧改良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周信芳先生编演剧目以及对京剧舞台艺术改良措施的分析,进一步感受他的戏剧理念所展现的现代美学思想,从而更加清晰的了解海派京剧如何标志着中国美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周信芳戏剧中的现代美学思想,对近现代文化的发展以及对现代美学转型也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他对戏曲的改良,不仅促进了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进程,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从海派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海派京剧的深刻内涵和京剧艺术发展的规律,为当代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王秀芳[5](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史册[6](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仅是教育现代性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育人由育师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母机,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要求对这项工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的工作来抓。在我国教育进入加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塑造出众多杰出教师,努力使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已刻不容缓。“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列入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之中,这一政策文本的靶向性为未来教师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高素质的培养塑造亟需与时代精神进行关联性思考,未来教师不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更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具备教学技能、知识体系等教学素质,更需要具备审美、心理等教师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等教师专业素质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后的“杀手锏”。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而目前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短板,培养理念、内容和培养方式亟待变革。教育戏剧作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面向师范生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是教师教育的创新。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教育戏剧在英美等国家已有近百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教育戏剧运用戏剧的手段与方法,结合学习者特点及学习环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教学习式,通过情境设立、即兴表演、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个性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塑造、促进学习者心理、审美和教学等方面素质的提升,一直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应用戏剧研究者的推崇。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教育戏剧实践,符合对未来教师教育培养要求,教师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也正是智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智慧学习的理念引领信息时代高阶学习由数字学习环境进入智慧学习环境,使智慧学习环境成为智慧学习的基本依托。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和同龄人一道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与学习无时不被数字技术所包围,选择智慧学习环境符合师范生对学习方式选择的天然诉求。我国高校智慧教室建设速度与水平也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创造了可能。智慧教室作为支撑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从资源、方式、方法各个方面都将对“学与教”形成冲击和产生新鲜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形成科学分析,进而改进教学,使教育戏剧教学更有效、更精准地服务于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本研究根据以往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和教育戏剧教学自身的特点,界定本研究的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教学素质三个维度。以智慧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戏剧为研究手段,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的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为研究目的,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生成过程中始终富于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关照,最终赋予智能时代教师的价值与尊严以新的内涵。论文基于教育戏剧干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背景,在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ARCS理论、ADDIE理论,对应智慧学习环境下进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T检验的数据分析进行量化研究之后,再通过视频分析和教育叙事等研究方法对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干预活动进行质化研究。研究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为教育戏剧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保证和学习资源,并基于量化与质化的研究得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中的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的心理素质,审美设计的审美素质,以学定教、应对策略的教学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展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场域,并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教育戏剧应用策略。
刘绍勇[7](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万应茁[8](2020)在《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抒情文学形式,它是汉语言文字精美的组合,将汉语言文字本身的审美特质挖掘和张扬到了极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语文学科教育中美育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致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其重要性日益彰显。然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学设计僵化,教学方法难以呈现诗词美感,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审美体验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品读古诗词之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系统特点,对初中生和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明确了解当下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现状,再以审美理论、初中古诗词教育和教学理论来审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缺失及成因。同时,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缺失及原因,本文结合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系统的特点,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针对性强、有具体教学设计呈现的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在引言与文献综述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和本文创新点。在第一章审美视域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相关理论概述部分,本文对审美理论和初中古诗词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在第二章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部分,本文梳理出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系统具有选文经典性与时代性并存;“以人为本”理念突出;美感丰富,便于审美教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归纳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缺失的问题及深层原因。第三章审美视域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本章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缺失的问题,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提出审美教学策略。从教师角度提出了完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教学的整体美与侧重美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角度依循学生品味古诗词美感的心理顺序:由初感音韵美到感悟意象美再到深悟情感美,提出以诵读和吟诵感悟音韵美,开展想象领悟意象与意境美,在活动中深悟情感美的具体策略。第四章为课例展示。本文选择《诗经·蒹葭》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分别作为诗与词的典型篇目,以教学课例的形式展示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综上,本文立足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希望对一线教师改进初中古诗词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素芳[9](2020)在《汉字美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L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文中指出识字教学是以汉字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主动的学而使学生获得掌握字的形音义以及索字方法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识字教学都是教育者们历久弥新的话题。但在识字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学生独立识字意识较弱,教师识字教学重结果而非过程,且识字教学过程生硬、缺乏美感,习字课重“形”而非“神”。汉字美学的应运而生使识字教学有了审美的视角与策略,汉字美学是以汉字为对象,从美学的角度,关注汉字的形、音、义之美,研究汉字的审美功能与美学价值。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结合文献分析法、课堂观察、访谈以及测验,旨在研究汉字美学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如何将汉字美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通过与教师的共同合作将汉字美学应用于识字教学之中,确认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强化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规范学生书写的识字需求,以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三大理念组织识字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针对汉字美学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汉字与美学的取舍、师与生的取舍、答案与详解的取舍以及规范与认真的取舍等问题,对行动计划做出改进:调整识字教学目标、削弱美学概念、剖析汉字中的美学元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种形式使汉字解说变得有趣、教师示范养成学生规范意识与认真态度。研究发现,汉字美学运用于识字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与识字能力,而且能够使识字教学富有人文性、拥有情感性、具有审美性等意义。基于此,研究从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教学实施、教学过程四个维度提出汉字美学应用于识字教学的建议:在目标制定上,根据学段特点选择识字教学的侧重点;在内容选择上,控制识字教学内容,把握汉字审美特征;在教学实施上,让汉字的形、音、义之美得以彰显;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刘锦诺[10](2020)在《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受现代教学理论、苏联教学论的影响,在本土化探索中表现出对教学活动中诸美学因素的忽视。以致教学理论体系建构在对本质、规律的追求中忽视了情感、价值、意义等美学因素的关照。而教学活动中生动的美学因素是真实存在的,但在理性精神引导下发展的教学理论,一方面将教学活动中真实的美学因素排除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之外,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将对美学维度的探索放置于理性思维研究范式之下展开,导致理性对感性、真对美、事实对价值的压抑。受解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教学理论通过消解确定性、拒斥体系、瓦解中心等解构的方式来消解理性的权威,从而使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通过消解真来追求美,却只能得到感性狂欢式的“虚无之美”。于是,力图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对“静态之美”与“虚无之美”批判,反思现代教学理论的“以真抑美”与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去真求美”中真与美的对立与失衡等现实问题,并通过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从本体论出发对“经验事态”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入手,寻求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合理建构。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从过程本体论基础上对“美”提出了新的规定。通过微观、宏观以及美与真的关系三个方面厘清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从微观角度看,分析“美”的本体论在于“现实实有”作为美之存在的唯一理由,美的存在在于“现实实有”的发生,这一发生过程通过“摄入”来实现。在“摄入”的过程中当该“经验事态”实现了适应性的和谐便能够产生完善的和谐之美。该适应性和谐之美的实现是通过“摄入”中的“主观形式”的完善程度进行判断的,以此明晰美的“是其所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一方面从经验事态发展、过程的宏观视角出发明晰和谐之美的动态发展性;另一方面,分析“美”作为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对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最后,讨论美与真的关系,在对比传统美学中真对美的压抑与后现代美学中真的反叛而导致的美与真分离的加剧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探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中从本体论出发寻求真与美的平等与共生,寻求经验事态发展过程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以此揭示美的“在其所在”。从这三个方面明晰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感性学美学以及后现代艺术哲学的超越。为解决教学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问题及探索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奠定理论基础。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视域下,反思现代教学理论与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真与美的不协关系,进而探讨如何在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中建构教学理论的美学维度。首先,探讨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从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以及主体精神这三个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出发,通过分析具有理性精神的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具有主体性精神的主体性教学理论以及具有科学精神的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明晰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在此基础之上,探究现代教学理论对静态的和谐之美、服务于理性的感性之美以及艺术之美的追求。并进一步反思,现代教学理论在科学化发展中以真抑美而产生的静态和谐之美对教学理论发展的阻碍、逻辑之真对存在之美的压抑以及教学艺术性的消解等现实问题。其次,探讨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从解释学、复杂性以及建构主义等思想中对理性的解构出发探讨三种理论下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成之美、生命之美以及生活之美,展现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通过消解理性实现的感性维度的发展。以及反思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在对美学维度的过度高扬中容易导致的虚无主义、人的片发展以及崇高的消解等现实问题。最后,在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下探讨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建构,在真与美、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审美、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之中去建构教学理论的美学维度。而美与真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理论发展的目的性从过程美学的宏观角度以更高的发展性目的引领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和谐发展。于是,从过程美学的微观论出发,探讨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的主要内容;从过程美学中的真美平等、和谐的关系出发,探讨美学维度建构的关系性要求;最后从过程美学的宏观论出发,以教学理论的发展性目的引领与规范教学理论美学维度的建构。
二、追求音乐教学整体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求音乐教学整体美(论文提纲范文)
(2)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中的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图兰朵》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图兰朵》的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视角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文化交融而生的《图兰朵》 |
第一节 跨文化艺术在剧场 |
第二节 剧本的传播与角色身份的多重性 |
第二章 《图兰朵》演出源流与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幻想的舞台投影 |
第二节 大都会版《图兰朵》:跨文化戏剧的典型景观 |
一、创作团队 |
二、舞台表现 |
第三章 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的美学研究 |
第一节 舞台艺术的美学呈现 |
第二节 大都会版《图兰朵》演出舞台分析 |
一、舞台场景 |
二、人物造型 |
三、演出分幕分析 |
第三节 演剧符号的跨文化性 |
一、《图兰朵》的舞台符号系统 |
二、《图兰朵》的文化符号溯源 |
第四节 跨文化戏剧中对异质文化元素的误用 |
一、舞台景观上的本同末异 |
二、人物造型中时代与身份的错乱 |
第四章 异化与融会——《图兰朵》的跨文化审美 |
第一节 《图兰朵》的美学特征 |
一、舞台演出的整体美 |
二、造型元素的构成美 |
三、音画相合的情境美 |
第二节 跨文化戏剧艺术呈现的表达特点 |
一、文化误读制造的元素错位 |
二、文化冲突导致的语义异化 |
三、文化内化引起的风格融会 |
第三节 跨文化元素交织的规则:“异性相斥、同性相吸” |
一、跨文化艺术美学特征背后的文化差异 |
二、跨文化艺术中本源文化形式的稳定性 |
三、来源文化元素的典型性及与本源文化的相似性 |
第五章 跨文化艺术评价的“东方困局” |
第一节 西方凝视下的东方 |
第二节 对华情感写照——《图兰朵》的东方主义评价 |
第三节 自我立场与审美的两难问题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促进我国男子单杠竞技水平提高的需要 |
1.1.2 科学、全面衡量和评价我国男子单杠竞技水平的需要 |
1.1.3 实现并突破我国男子单杠竞技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单杠的相关概念 |
2.1.2 美学的相关概念 |
2.1.3 体育美学的相关概念 |
2.1.4 竞技体操美学的相关概念 |
2.1.5 男子单杠美学的相关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 |
2.2.2 国外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层次分析法 |
3.2.5 客观评价法 |
4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导思想 |
4.2 构建原则 |
4.2.1 层次性与系统性原则 |
4.2.2 适用性与科学性原则 |
4.2.3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
4.3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 |
4.4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 |
4.4.1 确定匿名咨询专家的名单 |
4.4.2 匿名咨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4.3 专家匿名咨询结果 |
4.5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的分析 |
4.5.1 加权平均客观评价数据分析 |
4.5.2 TOPSIS客观评价数据分析 |
4.5.3 VIKOR客观评价数据分析 |
5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应用 |
5.1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选材与运动训练的应用 |
5.1.1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选材的应用 |
5.1.2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运动训练的应用 |
5.2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评分规则与评价美学表现的应用 |
5.2.1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评分规则的应用 |
5.2.2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美学表现的应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第一轮) |
附件2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第二轮) |
附件3 “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第三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周信芳戏剧的美学现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周信芳的生平事迹及艺术生涯 |
第一节 生平事迹与艺术活动 |
一、学艺时期 |
二、艺术个性形成时期 |
三、“麒派”的形成及艺术的成熟时期 |
四、艺术精益求精与崇高的荣誉 |
第二节 周信芳代表作品简介 |
第二章 继承传统与革新创造——周信芳戏剧改良 |
第一节 周信芳戏剧改良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剧目形式上的“新” |
一、时事新戏 |
二、连台本戏 |
第三节 剧目题材内容上的“新” |
一、反映现实斗争、抨击时政,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
二、表现现代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
三、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
四、发扬现代民主性和人民性思想内涵 |
第四节 京剧舞台艺术的“新”——舞台整体美 |
一、道具、布景的写实性与灵活性 |
二、服装、化妆的性格化与实用性 |
三、唱、做、念、打等表演方式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
第三章 周信芳戏剧中的美学现代性 |
第一节 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节 “麒派”艺术中的现代美学思想 |
一、思想启蒙性 |
二、真实性与现实性 |
三、通俗性与大众化 |
四、崇尚个性、肯定个体价值 |
第三节 “麒派”艺术所体现的现代美学转型 |
第四章 周信芳及“麒派”艺术的意义和影响 |
第一节 周信芳对近现代文化的影响 |
一、促进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进程 |
二、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贡献 |
第二节 周信芳对海派京剧及京剧艺术发展的影响 |
一、把“导演”艺术引进京剧界 |
二、对戏曲文学发展的贡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准实验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视频分析法 |
(五)教育叙事法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教育戏剧理论及实践研究 |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 |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
(一)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梳理 |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教育效果研究 |
三、已有文献研究的反思 |
四、本研究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解读 |
(一)对素质的解读 |
(二)国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四)本研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模型建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智慧学习环境 |
(二)师范生 |
(三)教师专业素质 |
(四)教育戏剧 |
二、理论基础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具身认知理论 |
(四)智慧教育理论 |
(五)戏剧表演理论 |
第三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模型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理论 |
(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模型 |
二、教育戏剧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内容 |
(二)教育戏剧课程结构 |
三、教育戏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教学方法 |
(二)教育戏剧课程评价方法 |
四、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作用分析 |
(一)智慧学习环境与教育戏剧的关联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作用机理分析 |
五、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 |
(一)课程实施准备 |
(二)课程实施过程 |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量分析 |
一、研究假设、信效度及伦理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信效度以及伦理 |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
(一)数据收集种类设置 |
(二)问卷收集与统计 |
(三)被试人口社会学特征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定量分析 |
(一)被试教师专业素质基线水平 |
(二)实验数据分析 |
(三)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性分析 |
一、教育戏剧干预效果视频分析 |
(一)视频分析框架 |
(二)教师专业素质表征方式分析 |
(三)个案分析 |
二、教育戏剧课程实施过程教育叙事分析 |
(一)教育戏剧课程概况 |
(二)智慧教室为教育戏剧课程开展提供强力支撑 |
(三)教育戏剧促进积极乐观心理素质的提升 |
(四)教育戏剧促进情绪稳定心理素质的提升 |
(五)教育戏剧促进以学定教教学素质的提升 |
(六)教育戏剧促进应对策略教学素质的提升 |
(七)教育戏剧促进审美设计能力的提升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关于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二)关于课程效果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二、策略建议 |
(一)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建议 |
(二)提升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教学范式建议 |
(三)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语言艺术建议 |
(四)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非语言艺术建议 |
(五)提升师范生审美素质的物理空间建议 |
三、未来规划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7)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
1.4 概念辨析 |
1.4.1 品牌形象 |
1.4.2 视觉识别设计 |
1.4.3 区别与联系 |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
2.3.1 经营价值 |
2.3.2 消费价值 |
2.3.3 传播价值 |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
5.1.1 追求创新精神 |
5.1.2 差异化的体现 |
5.1.3 多维视觉表达 |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
5.2.3 适用性的表达 |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阐述 |
一、审美教育 |
二、初中古诗词审美教学 |
第二节 初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理论基础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 |
三、古诗词审美理论 |
第二章 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现状及调查结果呈现 |
一、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情况 |
二、调查问卷及分析 |
第二节 教学的审美缺失 |
一、从学生层面审视 |
二、从教师层面审视 |
第三节 教学审美缺失的归因 |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三章 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整体设计美:在完善教学设计中感受整体美与特色美 |
一、以文定教,领悟古诗词特色美 |
二、以学定教,感悟课堂互动美 |
第二节 感悟音韵美:在吟诵中感悟音韵魅力 |
一、通过诵读感受音韵美 |
二、进阶吟诵加深美感 |
第三节 领悟意象意境美:在想象中领悟意象意境之美 |
一、调动多感官,体验意象美 |
二、营造情境,领悟意象意境美 |
第四节 深悟情感美:在活动中感受情意哲理之美 |
一、感受古诗词情感的感性美 |
二、品味古诗词情感的哲理美 |
第四章 课例展示——以《诗经·蒹葭》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
第一节 诗的审美教学设计——以《诗经·蒹葭》为例 |
一、内容分析 |
二、课例展示 |
第二节 词的审美教学设计——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
一、内容分析 |
二、课例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9)汉字美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L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思而得美:与汉字美学的偶然相遇 |
(二)对识字教学的现实问题的反思 |
(三)以汉字之美彰显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汉字美学”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识字教学”的文献综述 |
(三)关于“汉字美学”与“识字教学”的文献综述 |
(四)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汉字美学 |
(二)识字教学 |
五、研究范式与方法 |
(一)研究范式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字美学应用于识字教学的意义 |
一、汉字美学的性质 |
(一)以“图象”为本 |
(二)以美学为思维系统 |
(三)形、音、义之美的统一 |
二、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和重点 |
(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
(二)识字教学的重点 |
三、汉字美学应用于识字教学的意义 |
(一)有形可象,使识字教学具有审美性 |
(二)抑扬顿挫,使识字教学拥有情感性 |
(三)追本溯源,使识字教学富有人文性 |
第二章 汉字美学应用于识字教学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情境说明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三、研究流程与进度 |
(一)研究流程 |
(二)研究进度 |
四、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一)资料的收集 |
(二)资料信效度分析 |
第三章 汉字美学应用于识字教学的研究过程 |
一、识字需求确认阶段 |
(一)发现识字教学问题 |
(二)了解汉字美学认知情况 |
(三)确认学生识字需求 |
二、识字教学设计阶段 |
(一)确定识字教学目标 |
(二)组织识字教学内容 |
三、识字教学的实施与改进阶段 |
(一)以“义”为主 |
(二)以“形与义”为主 |
(三)“形音义”的结合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研究结果 |
(一)测验情况分析 |
(二)访谈记录分析 |
(三)观察日记与反思日志分析 |
二、讨论 |
第五章 汉字美学应用于识字教学的建议 |
一、目标制定:根据学段特点选择识字教学的侧重点 |
(一)第一、二学段:以形为主 |
(二)第三学段:对义的延伸 |
二、内容选择:控制识字教学数量,把握汉字审美维度 |
(一)控制识字教学数量 |
(二)把握汉字审美维度 |
三、教学实施:让汉字的形、音、义之美得以彰显 |
(一)以形传美,生动形象 |
(二)音情交融,声情并茂 |
(三)追本溯源,理寓其中 |
四、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
(一)“教师示范”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二)“学生实践”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课堂观察量表 |
访谈提纲 |
测验 |
致谢 |
(10)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困境 |
(二)怀特海的过程美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启示 |
(三)对有机教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 |
(二)教学理论 |
(三)美学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教学理论着作的文本分析 |
(二)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发展的三重路径 |
(三)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研究的反思 |
二、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概况 |
(二)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
(三)对其它教学研究中美学因素相关研究的反思 |
三、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概况 |
(二)国内外关于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研究的内容分析 |
第三章 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 |
一、“美”的微观论 |
(一)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本体论 |
(二)美在适应性和谐 |
(三)美在适应性和谐的自发性 |
(四)过程美学对感性学的超越 |
二、“美”的宏观论 |
(一)传统美学观及其问题批判 |
(二)后现代美学观及其问题批判 |
(三)动态和谐之美对于传统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超越 |
(四)动态和谐之美的实现 |
三、美与真的关系 |
(一)传统美学中真对美的压抑 |
(二)后现代美学中美对真的反叛 |
(三)在“存在之美”中寻求真与美的和解 |
(四)经验事态中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
第四章 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 |
一、现代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一)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二)主体性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三)有效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四)现代心理学视域下的教学理论 |
二、现代教学理论的审美追求 |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
(二)现代教学理论中服务于理性的感性之美 |
(三)现代教学理论的艺术之美 |
三、现代教学理论的审美追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一)现代教学理论陷入静态和谐之美将阻碍理论的持续发展 |
(二)现代教学理论中逻辑之真对存在之美的压抑 |
(三)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艺术的工具化导致艺术性的消解 |
第五章 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美学之维 |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一)解构性后现代视域下的教学理论 |
(二)解释学视域下的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三)复杂性思维下的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对美的关照 |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成之美 |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命之美 |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生活之美 |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美学相关研究的问题 |
(一)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对夸大生成之美导致虚无主义倾向 |
(二)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生命之美过剩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
(三)解构性后现代教学理论中生活之美的扩张导致崇高的消解 |
第六章 教学理论中美学维度的建构 |
一、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的基本内容 |
(一)教学理论应加强对教学非理性因素的研究 |
(二)教学理论应提升对教学伦理的关照 |
(三)教学理论应深入对教学艺术的探究 |
(四)教学理论应增加对教学智慧的关注 |
二、教学理论在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中建构美学维度 |
(一)教学理论中“平庸之真”的表现及批判 |
(二)教学理论中“静态之美”的表现及批判 |
(三)教学理论中“虚无之美”的表现及批判 |
(四)教学理论美学维度建构应追求真与美的和谐 |
三、教学理论以教学目的引导美学维度的建构 |
(一)以目的的发展性引导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
(二)以目的的决断性实现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
(三)以目的的自发性规范真与美的适应性和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追求音乐教学整体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典舞袖舞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以邵未秋袖舞课程建设为例[D]. 张宇婷. 北京舞蹈学院, 2021
- [2]大都会版《图兰朵》舞台呈现中的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D]. 陈杨梦园.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男子单杠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 杜旻.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4]周信芳戏剧的美学现代性研究[D]. 邝省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6]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D]. 史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8]审美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 万应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汉字美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L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D]. 刘素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教学理论的美学意蕴—怀特海过程美学思想的视域[D]. 刘锦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