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科研条件发展 提高实验动物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杨杨,刘江宁[1](2021)在《日本实验动物管理进程》文中认为本文以时间为节点介绍日本实验动物近代化运动的背景,梳理日本主要的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分析日本实验动物行政管理框架及教育培训体系。纵观日本实验动物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1)日本实验动物近代化运动起步早。(2)日本通过不断完善、修订最终形成一套严谨、规范的实验动物管理以及动物实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3)在实验动物管理方面,政府各行政机构权责分明,积极引导;各科研机构、大学参与行业管理,形成特色的自主管理模式。(4)实验动物其他关联团体积极配合,制订一系列行业标准。以日本实验动物学会等团体为中心,积极开展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培养优秀人才。介绍了日本实验动物管理的历史,总结日本实验动物的法律法规、分析日本实验动物管理体系,为今后我国实验动物立法,完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提供参考。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建设。
李宝龙,王玉娥,司昌德,李昌文,刘怀然,郭守利,韩凌霞,刘景利,李永明,陈洪岩[2](2021)在《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医药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条件及战略性生物资源,其重要性日益显现。本文在总结国内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阐述了黑龙江省实验动物发展现状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通过完善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相关法规、规章,加强行政许可管理,改善生产条件,提升质量,保障运输与供应,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加强生物安全管控,从而驱动实验动物行业发展,提高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民生乃至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周波[3](2019)在《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文中认为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教师都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身的根本使命。然而,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着忽视、放逐、遮蔽教学等教学价值自发现象,进而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等教学危机。本研究以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为研究问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调查法,从高校教师的内在维度探讨了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表现、成因与实现理路,以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从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本研究从生命哲学和价值哲学的立场与视角提出和分析了人是实践的价值性生命存在。认为生命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实践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超越性的活动,是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的根本途径,进而建立“实践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人的生命特征与生命价值追求,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实践和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内在关系,探讨了自觉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本质与教学价值、教学价值自觉的生命价值意蕴、特征与主要判断标准等。认为教学是高校教师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和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的重要途径,生命价值是教学内在价值的重要内容,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探讨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应遵循的维度与立场;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应是高校教学的本源之意和根本价值追求。教学价值自觉以具有明确的生命价值取向、崇高的生命价值理想、高扬的生命价值主体性和生动的教学实践等为主要判断依据,具有“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内在动力推动、坚定的生命价值立场、清晰的生命价值意识、教学的自由自觉性、教学主体生命的共同成长等特性。分析了生命价值和教学价值自觉的内在关系,描绘了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图景,为理解高校教学的应然状态提供了“样板”。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着教学内生动力不足、教学意愿与主动性不强、教学投入不够等教学价值自发现象;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因素对其影响更具有根本性。导致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主要内在因素包括:一是认识上的偏颇,主要包括教学本质及其价值认识的肤浅化、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对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迷失等;二是高校教师教学理想信念的缺失,主要包括远大教学价值目标的虚无与短视化等;三是生命立场的缺位,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的缺失、生命主体性的缺失等;四是工具理性的横行,主要包括高校教师教学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经验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等。实现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一是深化对高校教学的科学认识,包括深入认识教学的本质及其价值、深刻理解和扮演好教学者角色、树立教学学术理念;二是自觉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包括引导高校教师充分认识教学理想的重要性、自觉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自信、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三是坚定高校教学的生命立场,包括理解高校教学的生命尊严、唤醒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意识、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成长需求、增强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体验;四是增强高校教师教学认同,包括增强教学者角色认同、教学专业认同、教学情感认同、教学价值认同;五是扎根教学实践积极主动作为,包括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培育教师主体性、提升教学能力;六是营造与构建高校教师潜心教学的文化,包括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培育高校教师教学专业文化与学习型高校教师文化、健全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
任林琇[4](2018)在《基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PI制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提出近些年来,科技与经济交融发展特征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是产出原创性成果、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先导和源泉,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开展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和战略重点。科研管理模式是影响科研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源自西方国家的PI制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已经证明在基础研究领域起到了较好地组织管理作用。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在积极引进PI制,但因我国体制机制与西方国家不同,PI制功能在我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在我国现实国情、现有体制、现行机制下将PI制管理模式应用到我国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并发挥其优势管理功能,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从现有研究来看,学术界关于PI制的理论研究较少,多从科研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如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研究。努力结合我国科研管理机构体制、机制的特点,紧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规律,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研管理模式,以期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管理体制的PI制,提高科研产出绩效、增强科技竞争力[1]。研究并构建符合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发展特征的PI制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发展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以构建新型PI制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提高原创性和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产出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专家深度访谈、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以及系统分析、理论推演、总结归纳等方法。在确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查找并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比较国内外PI制科研管理概况,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影响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紧扣我国体制、机制的特点,提出PI制管理模式实施的建议,并探索构建适合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PI制管理模式,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及管理参考。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PI制管理模式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主要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并归纳国内外对PI制、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以及科技人力资源等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相关理论、研究所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本论文研究提出的问题、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制定技术路线。第二部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PI制管理模式相关理论因素研究。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激励与约束理论、PI制等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研究。本章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成功经验,为下文PI制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第四部分:国内科研管理历史演进及现状研究。首先阐述了国内的科研管理历史;接着梳理了我国的科研管理模式演进,重点对PI制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我国PI制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选取国内四个实施PI制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机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案例研究,针对案例科研机构,总结、分析、归纳其实施经验及遇到的瓶颈,为本研究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PI制管理模式准备实践基础。第五部分:为PI制管理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影响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应用德尔菲法采集因素,建立PI制的影响因素库,并根据每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赋值打分,按得分大小排序确认重要程度。其次,采用Dematel法建立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通过对直接影响矩阵进行正规化、逆矩阵、矩阵乘积计算后得出综合影响矩阵,并计算出每个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依据各因素的原因度值和中心度值,最终确定影响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第六部分: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PI制管理模式构建研究。本章在前文文献研究、国内外科研管理分析及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等工作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面向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PI制管理模式:首先,在宏观层面,国家需要用政策引导、法律保障PI制实施顺畅;其次,在中观层面,基础研究领域的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机制、营造合适的环境促进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再次,在微观层面,研究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要素管理制度,包括有利于PI制管理模式实施的各项制度。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对本研究的发现进行总结讨论,阐述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实践价值以及主要创新点,分析本研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基本特征出发,立足于创新性成果产出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管理学的系统理论、激励理论、权变理论、公平理论等同时应用在科研管理领域展开对应的分析,进而得出在PI制模式构建时应该重点强调的制度及其建设的核心。通过研究,创新提出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实施PI制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并对PI制模式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心的构建提出建设构想。本研究丰富了我国科研管理方面理论研究,同时针对性建议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选用PI制管理模式作为常态化、最优模式,并在实际工作开展上提供政策建议和管理参考。
王贵成[5](2016)在《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分析、探讨生物医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作者依托工作单位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国家“十一五”期间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大规模小鼠基因随机诱变、筛选和突变品系鉴定保存”项目,从该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特点出发,根据该项目中存在管理者缺少管理经验、项目内容复杂、技术先进多样(涉及实验动物及其动物设施建设管理、巨量生物基础数据管理以及实验环节多、多小组协作的流水线操作)等特点,利用工作分解结构、专家调查法以及建立风险识别模型等方法系统地分析该项目的风险来源、类别等内容。根据风险因素集,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项目的实施阶段做出风险分析和评价,并规划如何有针对性地在项目中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与对策,对项目实施风险管控,并建立一系列有效管理的方法和制度。综合国内外目前的发展现状,将风险管理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重大科研项目是项目风险用于生物工程管理的一个尝试。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应用研究,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应用于其他生物医学或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提供良好的借鉴,为生物医学等科研院所各类项目的风险管控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例证。
王薇[6](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7](2013)在《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农计发[2013]15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垦)厅(委、局),部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8](2012)在《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四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汇编》文中提出通过对我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阶段性划分和深入解读、评价,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对我国动物保护立法进程、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但是,这些仅仅是理论上的论述与总结,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现已公布实施、现行有效的立法到底有哪些?每一部立法又有哪些具体条文涉及动物保护的哪些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国相关着述或法律汇编中并未有所展示。为了弥补这个缺失,本课题组再一次对我国现行有效的动物保护立法进行全面梳理,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9](2012)在《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一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文中认为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显现其文明程度。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动物保护思想让我国早在黄帝时期就已有了明确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代动物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开始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而奋斗,我国的法制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已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
庞文彪[10](2012)在《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实验动物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以期推动山西省实验动物质量提高和动物实验水平的进步。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对象为24个从事实验动物生产或动物实验及相关研究且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及13个开展动物实验及相关研究但未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单位。资料来源本课题原始数据及资料来源于(1)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提交的实验动物现状调研表及近三年实验动物工作总结;(2)未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提交的实验动物现状调研表;(3)实地调研获取资料。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研究法、现场调研法、访问实验动物工作网站、电话和E一mail咨询等多种研究形式。研究结果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实验动物质量及动物实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及实验动物信息网初步建设并逐步完善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实验动物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法规制度不健全,实验动物法制化程度低;大专院校及医疗机构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各实验动物许可单位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不健全;实验动物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的需求;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实验动物设施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的浪费严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方式单一,培训面不够,达不到预期培训效果。研究结论为了促进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借鉴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成功经验,结合山西省实际,提出了一下建议及意见:加大对实验动物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对该项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强化山西省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在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管理中加强实验动物条件审核工作;推动大专院校及医疗机构许可证制度实施步伐,确保生物安全及动物实验质量;建立健全各实验动物许可单位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丰富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建立实验兔生产基地;加快促进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标准化;实验动物专家应积极参与动物实验设施建设论证;整合有限资源,建立区域性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调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教育培养模式,实行分类培训,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质量。
二、重视科研条件发展 提高实验动物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科研条件发展 提高实验动物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实验动物管理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实验动物近代化运动的四个阶段 |
2 日本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建设 |
2.1 第一部综合法律诞生——动物爱护管理法 |
2.2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相关法律、标准、指南 |
3 日本实验动物的行政管理体系 |
4 实验动物关联团体、组织 |
5 启发 |
5.1 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法律、指南、增强指导性及实践性 |
5.2 进一步加强实验动物人员教育、培训 |
(2)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 |
2 黑龙江省实验动物行业现状 |
2.1 近年黑龙江省实验动物行业取得的重要成绩 |
2.2 实验动物法制化建设及管理稳步推进 |
2.3 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
3 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法规、规章有待进一步完善 |
3.2 应进一步规范实验动物行政许可管理 |
3.3 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生产与供应问题比较突出 |
3.4 实验动物使用管理需要加强 |
3.5 对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及检测试剂标准化重视不够 |
3.6 地方标准研究与制定需要加强 |
3.7 生物安全管控需要进一步加强 |
3.8 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继续加强 |
4 黑龙江省实验动物发展对策与建议 |
4.1 实验动物相关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
4.2 进一步规范实验动物行政许可管理 |
4.2.1 加强监管 |
4.2.2 提高实验动物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
4.2.3 落实专项经费 |
4.2.4 认真贯彻落实新标准、新规定 |
4.2.5 实事求是,科学对待实验动物行政许可审批及质量监督管理 |
4.2.6 加强监管,杜绝生物安全、动物福利与伦理方面存在的隐患 |
4.2.7 施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后补制度 |
4.3 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实验动物质量,保障运输与供应 |
4.4 加强实验动物使用管理 |
4.5 重视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努力推进检测试剂标准化 |
4.6 提升实验动物科技水平,整体推动实验动物发展 |
4.7 重视地方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 |
4.8 支持实验动物有关科技共享平台建设及运行 |
4.9 加强生物安全管控 |
4.1 0 鼓励实验动物相关企业发展 |
4.1 1 加强人才培养 |
(3)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高校教师重视教学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需求 |
1.1.2 教学与科研的失衡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
1.1.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教学危机 |
1.1.4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
1.2.2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
1.2.3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4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 |
1.2.5 关于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的研究 |
1.2.6 关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研究 |
1.2.7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 |
1.2.8 对已有研究的审视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学价值 |
1.3.2 价值自觉 |
1.3.3 价值自发 |
1.3.4 价值自觉与价值自发的关系 |
1.3.5 教学价值自觉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6.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6.2 创新之处 |
2 人的生命价值存在及其意蕴 |
2.1 人本质探寻的回顾与再探寻 |
2.1.1 有关人本质探寻的简要回顾 |
2.1.2 对人本质的再寻找 |
2.1.3 人是实践的生命存在 |
2.2 人生命的特征 |
2.2.1 生命的物态性 |
2.2.2 生命的价值性 |
2.2.3 生命的实践性 |
2.2.4 生命的整体性 |
2.2.5 生命的独特性 |
2.2.6 生命的创生性 |
2.2.7 生命的超越性 |
2.3 人的生命价值追求 |
2.3.1 生命价值 |
2.3.2 生命价值追求 |
2.3.3 生命价值追求的意蕴 |
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之解析 |
3.1 自觉之分析 |
3.1.1 自觉的内涵 |
3.1.2 自觉的特征 |
3.1.3 对生命价值层面自觉的理解 |
3.2 教学及其价值分析 |
3.2.1 教学的基本认识 |
3.2.2 高校教学的基本认识 |
3.2.3 教学价值的基本认识 |
3.3 教学价值自觉的生命价值意蕴 |
3.3.1 基于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前提 |
3.3.2 为了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根本目的 |
3.3.3 依靠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力量源泉 |
3.4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特征 |
3.4.1 “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 |
3.4.2 内在动力的推进 |
3.4.3 坚定的生命价值立场 |
3.4.4 清晰的生命价值意识 |
3.4.5 自由自觉的教学活动 |
3.4.6 教学主体生命的共同成长 |
3.5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主要判断标准 |
3.5.1 明确的生命价值取向 |
3.5.2 崇高的生命价值理想 |
3.5.3 高扬的生命价值主体性 |
3.5.4 生动的教学实践 |
4 高校教师教学的现实困境 |
4.1 高校教师教学状况调查 |
4.1.1 研究设计 |
4.1.2 调查结果分析 |
4.1.3 调查结论 |
4.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内涵 |
4.2.1 价值自发 |
4.2.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 |
4.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特征与具体表征形式 |
4.3.1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特征 |
4.3.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具体表现形式 |
5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审视 |
5.1 认识上的偏颇 |
5.1.1 教学本质及其价值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
5.1.2 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
5.1.3 对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迷失 |
5.2 高校教师教学理想信念的缺失 |
5.2.1 教学理想、教学信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
5.2.2 高校教师远大教学理想的缺失 |
5.2.3 高校教师崇高教学信念的缺失 |
5.3 高校教师教学生命立场的缺位 |
5.3.1 高校教师生命意识淡薄 |
5.3.2 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缺失 |
5.3.3 高校教师生命主体性的缺失 |
5.4 工具理性的横行 |
5.4.1 高校教师教学的功利主义 |
5.4.2 高校教师教学的技术主义 |
5.4.3 高校教师教学的经验主义 |
5.4.4 高校教师教学的虚无主义 |
6 实现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的理路 |
6.1 深化对高校教学的认识 |
6.1.1 深入认识教学本质及其价值 |
6.1.2 理解与扮演好教学者角色 |
6.1.3 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
6.2 自觉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 |
6.2.1 教学理想的特征 |
6.2.2 教学理想的功能 |
6.2.3 高校教师教学理想的构建 |
6.3 坚定高校教学的生命立场 |
6.3.1 理解高校教学的生命尊严,珍爱生命价值 |
6.3.2 唤醒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 |
6.3.3 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成长需求,追寻生命意义 |
6.3.4 增强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体验,提升生命智慧 |
6.4 增强高校教师教学认同 |
6.4.1 高校教师教学认同的内涵 |
6.4.2 教学认同对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意义 |
6.4.3 教学认同的实现策略 |
6.5 扎根教学实践积极主动作为 |
6.5.1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
6.5.2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
6.5.3 在教学实践中培育主体性 |
6.5.4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 |
6.6 营造与构建高校教师潜心教学的文化 |
6.6.1 坚守学术责任,构建良好学术生态 |
6.6.2 培育高校教师教学专业文化 |
6.6.3 加强自觉学习,培育学习型高校教师文化 |
6.6.4 构建与完善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教师教学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PI制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科学研究内涵 |
2.2 科研管理相关理论 |
2.3 生命科学基础相关研究 |
2.4 PI制相关研究 |
2.5 相关管理理论 |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科研管理模式的分析 |
3.1 国外科研机构的组织模式变革 |
3.2 主要发达国家科研管理模式研究 |
3.3 研究启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科研管理历史演进及现状研究 |
4.1 我国科研管理的近代历史溯源 |
4.2 科研管理模式演进 |
4.3 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机构PI制模式实施案例研究 |
4.4 研究启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影响PI制管理模式功能发挥的因素研究 |
5.1 TN法概述 |
5.2 因素分析与识别的DEMATEL法及其实施步骤 |
5.3 应用德尔菲法进行PI制管理模式影响因素识别 |
5.4 应用DEMATEL法进行PI制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分析 |
5.5 影响PI制功能因素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PI制管理模式构建 |
6.1 构建目标 |
6.2 构建原则 |
6.3 构建方法 |
6.4 “全自由契约式”PI制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 |
6.5 PI制管理模式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心建设构想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科研团队PI制组织模式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基本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内容与特点 |
2.1 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概要 |
2.1.1 项目简介 |
2.1.2 项目范围 |
2.1.3 项目阶段划分 |
2.2 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内容与特点 |
2.2.1 项目管理内容 |
2.2.2 项目风险管理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 |
3.1 大型生物医学类科研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
3.1.1 大型生物医学类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分类 |
3.1.2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
3.2 大型小鼠突变体库建立项目的风险识别 |
3.2.1 工作分解结构 |
3.2.2 专家调查 |
3.3 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立项目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项目风险来源分析 |
3.3.2 项目风险项和风险因素识别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 |
4.1 项目风险评价的概念内涵 |
4.1.1 项目风险评价含义 |
4.1.2 项目风险评价目的 |
4.1.3 项目风险评价内容 |
4.1.4 项目风险评价过程 |
4.2 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2.2 模糊综合评判在该项目中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小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的风险管控 |
5.1 项目风险应对的概念内涵 |
5.1.1 风险应对的含义 |
5.1.2 风险应对的依据 |
5.2 项目风险应对的概念内涵 |
5.2.1 风险管理规划 |
5.2.2 风险控制和监控 |
5.3 管理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1.1 论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 |
6.1.2 论文的创新点 |
6.1.3 论文的不足 |
6.2 展望 |
6.2.1 未来研究方向 |
6.2.2 生物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一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中国大陆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 |
第一章野生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
第一节起步发展期(1949~1977) |
第二节全面建设期(1978~1999) |
一、有关非法狩猎、走私的规定 |
二、《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条例中的规定 |
三、有关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规定 |
第三节繁荣创新期(2000~至今) |
一、打击非法捕猎、走私野生动物力度增加 |
二、野生动物保护地方立法繁荣发展 |
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全面建设 |
(一)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的重要通知 |
(二)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 |
(三)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有关规定 |
四、其他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规定 |
(一)关于肇事野生动物补偿工作 |
(二)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及网络救助 |
(三)关于自然灾害中的野生动物保护 |
(四)关于禁食野生动物的规定 |
第二章农场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
第一节起步恢复期(1949~1965) |
一、农场动物保育的有关规定 |
二、发展农场动物养殖的有关规定 |
三、农场动物屠宰、防疫的有关规定 |
四、关于农场动物的其他规定 |
第二节曲折停滞期(1966~1976) |
第三节全面建设期(1978~1989) |
一、农场动物养殖发展的有关规定 |
二、农场动物生存发展基本问题的有关规定 |
三、农场动物防疫的有关规定 |
四、农场动物用药管理的有关规定 |
第四节迅猛发展期(1990~1999) |
一、农场动物种畜禽管理的有关规定 |
二、农场动物防疫检疫的有关规定 |
三、农场动物屠宰管理的有关规定 |
第五节繁荣创新期(2000~至今) |
一、农场动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的有关规定 |
(一)《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
(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
二、农场动物用药管理的有关规定 |
三、农场动物防疫免疫管理的有关规定 |
四、《畜牧法》的有关规定 |
(一)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 |
(二)种畜禽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的有关规定 |
(三)畜禽养殖的有关规定 |
(四)畜禽运输的有关规定 |
(五)质量安全保障的有关规定 |
五、其他涉及农场动物福利的有关规定 |
第三章实验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
第一节起步发展期(1979~1982) |
第二节全面建设期(1983~2005) |
一、实验动物立法体系全面建设 |
(一)专门规范实验动物管理的立法出台 |
(二)实验动物管理地方立法全面建设 |
(五)其他立法中的对于实验动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
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建立 |
(一)七部委共同制定的部门规章——《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的出台 |
(二)地方性立法中关于实验动物许可证的有关规定 |
(三)其他地方性立法中的实验动物相关规定 |
四、《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的发布 |
第四节繁荣创新期(2006~至今) |
一、有关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的提出 |
二、实验动物的地方性立法繁荣发展 |
第四章伴侣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
第一节快速发展期(1980~1999) |
一、伴侣动物传染病防治的有关规定 |
二、伴侣动物的出入境检疫的有关规定 |
三、伴侣动物的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 |
四、伴侣动物限制管理的有关规定 |
第二节全面繁荣期(2000~至今) |
一、伴侣动物的饲料管理的有关规定 |
(一)国务院各部委相关公告中的有关规定 |
(二)对伴侣动物饲料质量安全情况进行监管和通报 |
二、伴侣动物的诊疗、用药管理的相关规定 |
(一)《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
(二)地方性立法中动物诊疗的有关规定 |
(三)伴侣动物用药管理的有关规定 |
三、伴侣动物防疫检疫的有关规定 |
(一)狂犬病防治的有关规定 |
(二)伴侣动物进出口检疫的有关规定 |
四、地方立法中关于伴侣动物管理的有关规定 |
第五章工作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
第一节起步发展期(1949~1977) |
第二节全面建设期(1978~1999) |
一、工作动物的饲料方面 |
二、工作动物防疫、检疫的相关规定 |
三、工作动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
四、工作动物运输的相关规定 |
第三节繁荣创新期(2000~至今) |
一、导盲犬的相关规定 |
二、检疫犬的相关规定 |
三、搜救犬的相关规定 |
第六章娱乐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
第一节观赏动物保护的立法简述 |
第二节演艺动物保护的立法进程 |
第二部分中国港澳台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20 |
第一章中国香港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 |
第一节中国香港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进程概述 |
一、香港动物保护法制建设进程概述 |
二、动物保护立法中最核心的一部法律——《防止残忍对待动物条例》的相关规定 |
(一)防止残忍对待动物的一般性规定 |
(二)残忍对待动物的法律责任 |
第二节中国香港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建设进程 |
一、《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
二、《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
三、《渔业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 |
四、《捕鲸业(规管)条例》的相关规定 |
五、其他法律中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规定 |
第三节中国香港地区驯养动物的法制建设进程 |
一、香港地区农场动物福利的法律规定 |
二、香港动物运输保护的法律规定 |
三、香港动物屠宰保护的法律规定 |
四、香港实验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
第二章中国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 |
第一节中国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制建设进程概述 |
第二节中国台湾地区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建设进程 |
第三节中国台湾地区驯养动物保护的法制建设进程 |
一、中国台湾地区动物福利保护法制概述 |
二、中国台湾地区农场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
三、中国台湾地区实验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
四、中国台湾地区动物运输保护的法律规定 |
五、中国台湾地区动物屠宰的法律规定 |
(10)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调查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实验动物工作现状 |
2.1 国外实验动物工作现状 |
2.2 国内实验动物工作现状 |
第三章 山西省实验动物管理现状及对策 |
3.1 山西省实验动物管理现状 |
3.2 取得的成绩 |
3.3 存在的问题 |
3.4 山西省实验动物管理对策 |
第四章 山西省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和设施现状及对策 |
4.1 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及实验动物设施现状 |
4.2 取得的成绩 |
4.3 存在的问题 |
4.4 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及设施对策 |
第五章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 |
5.1 山西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现状 |
5.2 取得的成绩 |
5.3 存在的问题 |
5.4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与教育培训对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实验动物现状与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重视科研条件发展 提高实验动物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实验动物管理进程[J]. 王杨杨,刘江宁.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1(12)
- [2]黑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 李宝龙,王玉娥,司昌德,李昌文,刘怀然,郭守利,韩凌霞,刘景利,李永明,陈洪岩.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03)
- [3]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D]. 周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6)
- [4]基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PI制管理模式的构建[D]. 任林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2)
- [5]大型小鼠基因突变体库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 王贵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7]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2013(06)
- [8]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四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汇编[A].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2012
- [9]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一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立法进程[A].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2012
- [10]山西省实验动物工作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D]. 庞文彪.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