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铁路计算机编图系统的组成及运作模式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杨浩[1](2021)在《列车运行图天窗优化设置研究》文中认为铁路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高的地位和作用。列车运行图是铁路一切生产计划和生产活动的总纲领。随着我国逐步走向实力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铁路产品供给水平、运输安全水平、现代治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质量和列车运行图编制的高效性、全面性成为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新考验。因此,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提高运行图编制效率、确保维修天窗安全有效和提升铁路智能化水平是当前运输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充分分析国内外现有列车运行图编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双线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长,既有线运行列车类型复杂,速度等级不同的列车共线运行、客货列车混跑等情况;在维修天窗计划编制方面,考虑不同车辆对轨道和线路基础设施需求各异,综合维修天窗内的维修作业类型繁多,不同维修作业后列车限速运行条件不一,天窗后不同等级列车放行速度不相等的问题,围绕列车运行图与综合维修天窗一体化编制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首先梳理了列车运行图与综合维修天窗计划编制的内容,明确了列车运行图编制与综合维修天窗编制的关系,详细分析列车运行图编制过程,并进一步分析适合我国双线电气化铁路的综合维修天窗开设方式。然后剖析列车运行组织方式、列车运行线布局、分区段设置天窗、车站存车能力、铁路运输成本等因素对天窗设置的影响,分析维修天窗设置的复杂性。(2)构建列车运行图与维修天窗一体化编制问题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规划时段内所有列车总旅行时间最小、列车运行图排布最密、列车在站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列车运行速度约束、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约束、车站作业时间约束、维修天窗约束和允许停车次数约束;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车站存车能力对列车运行图和维修天窗的影响,即路网中任何一个车站在任何时刻被某类型列车占用的到发线数量都不能大于该站用于接发该类列车的到发线数。综上构建考虑到发线约束条件下的列车运行图和维修天窗一体化编制模型。(3)在分析列车运行图与天窗一体化编制模型复杂性的基础上,重点比较列生成算法和行生成算法对该问题的求解规模及难度,选择行生成算法求解列车运行图和维修天窗一体化编制模型。首先针对列车运行图和天窗一体化编制模型中到发线约束的非线性问题,对到发线约束进行线性化,建立行生成算法和列车运行图与维修天窗一体化编制问题的对应关系,然后运用行生成算法对列车运行图和天窗一体化编制模型进行分解,得到模型分解后的限制主问题和子问题,最后给出了列车运行图和维修天窗一体化编制问题采用行生成算法的具体求解过程,并设计简单案例对模型构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基于Python+Gurobi求解环境,设计以陇海线天水—兰州段为实例的大规模案例验证算法的求解效率。上述研究通过分析综合维修天窗开设对铁路区段通过能力和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影响,可以为列车运行图和维修天窗一体化编制问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对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与天窗一体化编制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伟[2](2020)在《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铁路网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已迈入引领世界铁路发展的普速、高速“双网融合”新时代,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铁路货物运输服务多样化、高品质、时效性的要求不断增强。但由于我国铁路运输组织理论和技术没能实现创新突破,铁路仍然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全链条运输组织创新设计,无法满足货物运输市场的动态变化需求。基于此,本文研究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及技术,建立全面、迅速、准确应对市场动态变化的规划型铁路运输组织新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基于货物运到期限要求,实现动态铁路运输计划编制和精准调度指挥,从根本上提升铁路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能力。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如下:分析了国内外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总结出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法,构建以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为核心的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理论。针对我国现阶段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组建专业的编图队伍,成立专业化的编图机构——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中心,对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的各个阶段进行集中编制和管理,并探讨了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中心的职能设置及方案设置构想。提出了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的内涵,并深入研究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内容、编制流程及编制关键问题等。根据车流组织分析的方法,以车流集结改编消耗最小以及铁路运输部门的效益最大设置模型的优化目标,建立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模型。并设计了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构造算例论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了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机理,主要包括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的内涵、编制原则、编制内容及编制流程等。然后以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为基础,考虑列车在车站的接续时间要求以及运到期限限制,以列车运行过程中旅行时间消耗最小为目标建立动态货物列车运行线选线模型,并设计了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了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目标,并对系统的总体架构、体系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了设计探讨。
林新仪[3](2019)在《基于实绩数据的列车运行调度分析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铁路出行成为了越来越多旅客的首选出行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客流分布与运力分布不匹配,旅客运输中调度问题日益凸显,运行图调整愈加频繁。因此,从列车运行实绩数据出发,分析列车运行图执行情况,以掌握实际运行图偏离计划运行图的发生规律,不仅可为调度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下一次运行图调整提供可靠依据。数据挖掘相关技术近年来已日渐成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其在铁路运输组织方面的应用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提高运行图兑现率方面的应用。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对现有的运行图执行情况分析工作进行改进,进而通过关联规则对晚点发生规律进行挖掘,为调度工作和运行图调整工作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和技术构想。首先,通过分析和归纳实绩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可视化技术以及关联规则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情况,对前人研究的经验和思路进行总结,得出可视化技术和关联规则技术在调度实绩数据中应用的意义和可能性。其次,简要介绍了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方向,关联规则技术的实现流程、相关算法及其改进思想,并对列车运行图的简要介绍和对实际列车运行偏离计划列车运行图的原因进行归纳,为将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关联规则技术在实绩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再次,对运行图执行情况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并选取适当的数据可视化工具,以交互可视化和静态可视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列车晚点情况的时空分布特性进行描绘,以增强运行图执行情况的表现力。接着,以列车到达某车站前的相关情况为一个事务,选取与晚点有关的10个属性对实绩数据进行预处理,针对Apriori算法执行效率不理想并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提出该算法的改进思想,进而根据不同属性和属性组合与晚点之间的关联分析,得到了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多组强关联规则。最后,结合对可视化技术和关联规则技术的应用和分析,提出列车运行调度分析系统,依据该系统的目标需求,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设计和说明。
陈振江[4](2017)在《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面临着货源不足、运输成本高、补贴压力大以及同质化竞争激烈等诸多问题。以上问题的出现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导致的,单靠一家班列运营方通过降低运价、货运补贴等优惠手段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需要各班列相互协同合作才能促进班列稳定长效运营。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或方针文件发现,以往所提出的措施、政策等协作建议或不全面或缺乏具体任务实施安排。鉴于此,从协同学的角度去分析众多班列间的竞合与协同效能、探索班列货运协同组织优化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首先探究概述了国际班列货运组织的内涵,从货源货流、车流、列流以及出入境组织四个方面入手对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得到了班列货运组织现存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从系统学角度将班列货运组织研究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系统结构,结合班列运营现状和现实需求把研究范围界定为中欧(亚)班列运营中观竞合系统。然后,基于协同学理论并结合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实际状况,从协同特征、协同动因及协同要素三个方面剖析了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的协同特性,得出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的四个协同特征、两类协同动因、八大协同模块以及29个协同要素。接着,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得出班列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序参量—班列货运量和班列市场需求量,并借助绝热消去原理推导出了班列间的协同学模型。通过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稳定性证明、平衡点求解,探讨得出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存在:协同关系越强,相互影响越大;合作是双赢的,竞争是双损的;协同关系不同,市场规模变化情况各异等演化机制。最后,基于协同学这一研究视角,结合班列运行实际,从货源货流组织、车流组织、列流组织以及出入境组织四个方面,给出了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的优化策略、方案、构想以及措施。其中,根据现阶段班列多采用直达运输的实际状况,构建了一个班列车流协同组织的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利用混合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探讨得出了通过协调车流组织开行直达班列的优化方案,数值仿真证明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班列货运成本并提高班列满载率。该研究既可以为中欧(亚)班列经营企业单位改善和提升通道服务水平提供方法和着力点,同时也能为班列发展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景岑芳[5](2017)在《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圈建设中,城际铁路发挥中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资源共享、提升轨道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扩大中心都市影响领域的重要方法。基于客流需求的城际铁路运行方案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城际铁路交通吸引力,缓解地面交通拥堵,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城际铁路运营理论与实践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于如何制定和优化城际铁路运营下的关于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足,基于此本文对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其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了国内外文献对城际铁路列车的相关研究,发现城际列车运行方案与传统的运行方案有所不同,得出现阶段的运行方案要更多的符合旅客出行需求的结论。之后分析了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的优化原则、方法和过程。其次分析了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客流量、经济效益、车站通过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给出了客流量、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与方法。最后本文根据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的影响因素,以及城际铁路列车客流特性分析,讨论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与其他列车运行方案的不同之处,然后以旅客在站等待时间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对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模型进行构建。最后,以广清城际铁路为案例,通过对广清城际铁路进行客流预测,运用运行方案优化模型生成系列车运行时刻和列车停站时间,证实了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史芮[6](2016)在《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与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现已形成由高速铁路与既有普速铁路贯通成网运营的复杂客运网络。虽然在高速铁路建设施工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运营服务质量,我们就要在运输组织与管理方面进行优化改进,即在高速铁路成网和既有的设备设施条件下,优化创新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使列车有规律地开行,既为旅客出行提供便捷的服务,又能充分挖掘潜在的运输能力。“规格化”列车运行图已经在国外成功的应用了多年,而我国对“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萌芽阶段。为充分提高高速铁路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本课题通过对京沪高铁目前运输组织情况进行研究,指出京沪高铁现行列车运行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采用“规格化”运行图的想法。对“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相关问题,包括其概念、特点、适用性等问题进行阐述说明,得到了京沪高铁采用“规格化”运行图的可行性结果。并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提出了颠覆以往列车运行图编制的高速铁路“规格化”运行图编制原理、原则与过程。通过不断改进周期图,最终得到了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运行线相结合的京沪高速铁路“规格化”运行图。本文最后提出优秀的列车运行图与专业有序地管理密不可分,通过指出既有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创新型高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模式的展望。力求组建基于群体协同的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编图机构,实现铁路总公司对列车运行图的动态编制和管理,进而提升其对运输市场时变性的快速响应能力。
王莉梅[7](2016)在《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的资源整合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铁路集中化、物流化的战略要求下,开展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参与横向一体化的联合运输,需要完善的货运节点、基础设施设备、客户、组织及信息等资源的支撑。然而由于铁路自身资源的局限和资源分布不合理,不同来源和不同层次的各类资源处于欠协调和无规律的配置使用状态,为提高整体协作性,促进铁路全程物流的发展,加快资源整合和重组势在必行。通过分析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的资源现状,针对其管理分散、设施设备落后、各类节点发展物流合力不足、社会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从路内能力资源、路外社会物流资源、客户资源、组织资源及信息资源五个方面设计资源整合架构,并逐一展开研究。首先,针对路内能力资源,从铁路货运站切入,提出基于货运站发展方式的整合思想,通过业务的集中和转移,由“沿线布局”向“区域分层布局”发展;建立基于目标函数的模糊聚类分析模型,采用模糊C均值算法求解。然后,选择组建物流联盟整合路外社会物流资源,针对联盟是否组建和利益如何分配这两个关键问题,前者采用古诺模型,计算联盟组建前后的收益,并进行博弈分析;后者采用基于满意度的综合集成法,考虑企业重要度,并将夏普利值法、核心法和简化的最大最小成本法相结合。最后,以保证系统资源的协调度,发挥整体最大功能为目标,针对客户、组织及信息这三类极其重要的资源,分别制定基于客户细分的客户管理、组建区域性铁路物流公司和搭建信息整合平台的整合策略。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铁路货运站发展方式的资源整合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对发展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完善铁路物流网络具有指导意义;运用基于满意度的综合集成法计算利益分配,更能体现公平合理性,有利于维持长期稳定的联盟关系;实现客户、组织和信息资源的整合重组是协调控制系统资源的关键。但是,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各类资源的整合方法及策略,对系统资源整合效率的评价、整个服务网络的资源分配优化等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和扩展。
倪少权[8](2013)在《中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运输工作的生产计划,其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组织的效率和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尽管我国铁路已广泛采用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但从铁路发展需要来看,深入研究列车运行图编制相关优化理论与方法,提高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列车运行计划及其相关作业计划于一体的列车运行图编制协同工作平台,是非常迫切的。本文主要研究全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总体目标和技术方案、列车运行计划编制的智能化技术和方法、基于群体协同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总体目标和技术方案研究对国内外计算机编图研究方法和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及应用状况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对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总体目标和技术方案。分析了系统设计挑战,研究并提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技术路线,提出系统体系结构应采用C/S模式的混合式系统结构,并对系统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2)列车运行计划编制优化方法研究列车运行图编制是一个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半结构化问题,难以求其数学最优解,因此,重点对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解决思路进行研究,研究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分层决策模型,研究和探讨列车运行计划编制的智能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分层决策和满意优化的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解决思路,构建了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分层决策模型,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法和启发式搜索技术的列车运行计划编制智能方法。(3)支持群体协同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协同作业特点,深入分析基于群体协同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特点和技术难点,对系统共享控制结构、协作机制、并发控制方法和访问控制策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并提出编图协作模式包含“集中控制下的协作”和“平等协作”两种模式,提出系统并发控制应采用改进的全序集中控制法、加锁法和基于操作变换的并发控制算法等方法综合运用的混合控制策略和技术解决方案。
张杰[9](2013)在《机车周转图编制优化及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机车周转图是依据机车交路、机车运转制、乘务制度、乘务方式、机车最短折返作业时间标准等编制的机车工作计划,是机务部门组织运输生产活动的基础,是铁路运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机车周转图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保证机车运用效率的最大化,经济合理地使用机车,加速机车周转。此外,机车周转图的编制应与列车运行图相互协调、统筹安排,才能保证运输组织的正常实施,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是以最少的机车资源实现列车运行图上所有列车的动力配置。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包含变量较多,且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复杂,是一类复杂的特殊指派问题,其求解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通过开发机车周转图编制系统来进行具体编制的,设计机车周转图编制系统,提供机车周转图编制和调整手段,设计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协同编制机制,将有利于提高机车周转图的编制质量和编制效率。在现有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及机车周转图编制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主要研究了机车周转图编制模型和算法、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协调方法、机车周转图编制系统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1.通过分析机车周转图机车接续,总结出机车周转图具有机车顺次接续特征:即对于任意一个机车折返站的机车接续可行解,在机车总折返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总可以转化为从某一机车接续开始,按照顺次接续的原则形成的可行解。并从理论上对机车周转图具有机车顺次接续特征进行了证明。2.建立了单一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单一机型机车周转图问题分为成对机车周转图和不成对机车周转图两种类型来分别设计相应的算法进行求解。在求解成对机车周转图时,通过获取密集到发点后依据机车顺次接续方法可快速进行求解。在求解不成对机车周转图时,利用机车周转图的机车顺次接续特征,确定不成对机车周转图的附挂机车接续担当列车,进而将机车附挂问题转化为附挂机车接续担当列车之间的匹配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机车附挂方案,并最终将不成对机车周转图问题转化为成对机车周转图问题进行求解。3.分析了多机型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的特点,提出了以机车运用效益作为该问题的优化目标,并建立了机车折返站的到达机车、出发机车、机型的三维指派数学模型。在问题求解时,以固定机车台数条件下的机车周转图编制算法为基础,设计了机车接续互换的启发式算法,进行机车周转分组的优化调整,最终实现机型分配和机车周转时间的综合优化,达到机车运用效益优化的目标。4.在基于机车运用效益的多机型机车周转图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限定机型机车数量条件下的多机型机车周转图编制算法。在对数量受限机型进行单一机型机车周转图编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机车接续互换和分组分化,实现受限机型的合理运用,有效提高机车运用效益。5.分析了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内容和协调编制流程,并就两个主要协调编制阶段讨论了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的协调编制方法。在列车运行方案编制阶段,以均衡布点为基础,通过设计反馈调整方法来协调各折返站之间的机车接续;在列车运行图编制阶段,以紧交路条件下的机车周转图编制算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机车运用优化的列车运行图反馈调整方案编制方法。6.在机车周转图编制业务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机车周转图编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数据设计、功能界面设计等。结合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业务协调需求,对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编制进行了系统协同设计。机车是铁路运输的牵引动力,机车运用计划的编制质量是列车运行秩序和运输组织安全的重要保证,论文中机车周转图编制理论和系统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涵盖了现有的机车周转图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论文提出的机车顺次接续特征和单一机型、多机型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的优化方法为机车周转图编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提出的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协调方法、机车周转图编制系统设计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机车周转图和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效率和编制质量,进而提高铁路运输计划的编制水平,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我国铁路机车运用与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尹元钊[10](2013)在《高速铁路列车运营计划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高速铁路现在已经逐渐成网,具有运营速度高,开行密度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由于我国高速铁路在管理模式,速度目标值,设备等方而与国外高速铁路以及国内既有线差异比较大,借鉴国外高速铁路和既有线运营管理经验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高速铁路运营中的问题。高速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和列车运行图作为铁路部门开展日常运营管理的重要计划,也是高速铁路列车运营计划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高速铁路开行方案,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等对于提高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结合已开通运营的京津城际、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运营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利用统计数据归纳了开行方案及运行图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列车运行区段、列车开行数量等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停站方案优化方法,建立了基于停站率的停站方案多日标0-1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基于随机优化的启发式搜索算法进行求解,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最后从运行图编制目标、原则、要素等多方面对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列车运行图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的诸多难点。重点研究了高峰时段运行图以及跨线列车运行线的编制,并针对两者不同的特点,从运行图结构安排、铺画顺序、停站越行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编制方法。
二、我国铁路计算机编图系统的组成及运作模式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铁路计算机编图系统的组成及运作模式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列车运行图天窗优化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列车运行图编制方面 |
1.3.2 铁路维修天窗研究方面 |
1.3.3 列车运行图与维修天窗一体化编制方面 |
1.3.4 既有研究的可鉴之处 |
1.3.5 既有研究可深化之处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维修天窗和列车运行图一体化编制问题分析 |
2.1 列车运行图编制概述 |
2.1.1 列车运行图编制过程 |
2.1.2 计算机编图方法研究 |
2.2 铁路综合维修天窗设置优化方法研究 |
2.2.1 铁路天窗设置基本要求 |
2.2.2 国外维修天窗开设方式 |
2.2.3 国内既有线维修天窗开设方式 |
2.2.4 综合维修天窗开设方式 |
2.2.5 维修天窗设置复杂性分析 |
2.3 维修天窗开设对列车运行图的影响 |
2.3.1 综合维修天窗开设对运行图通过能力的影响 |
2.3.2 综合维修天窗开设方式对运行图编制的影响 |
2.4 天窗与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列车运行图与维修天窗一体化编制模型 |
3.1 建模基础 |
3.1.1 问题描述 |
3.1.2 铁路网抽象建模 |
3.1.3 假设 |
3.2 符号定义 |
3.2.1 变量 |
3.2.2 参数 |
3.3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4 列车运行图与维修天窗一体化模型求解算法 |
4.1 求解算法的选择 |
4.1.1 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求解的复杂性 |
4.1.2 列生成算法 |
4.1.3 行生成算法 |
4.2 建立行生成算法和模型的对应关系 |
4.2.1 维修天窗和列车运行图一体化编制模型的线性化 |
4.2.2 行生成算法和一体化编制模型的结合 |
4.3 行生成分解方法 |
4.3.1 限制主问题构建 |
4.3.2 子问题构建和求解 |
4.3.3 行生成算法求解LOM模型过程 |
4.3.4 LOM模型行生成算法求解伪代码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模型验证 |
5.2 大规模案例测算和分析 |
5.2.1 基础数据 |
5.2.2 不考虑到发线约束的计算结果 |
5.2.3 考虑到发线约束的计算结果 |
5.2.4 Data_3和Data_4计算结果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Data_3、Data_4列车客货运作业时间 |
附录B Data_3列车时刻表结果 |
附录C Data_4车时刻表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
2.1 国内外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
2.1.1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划分 |
2.1.2 国外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
2.1.3 国内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 |
2.1.4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不足 |
2.2 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内涵 |
2.3 市场导向动态规划型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研究 |
3.1 现阶段我国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 |
3.1.1 既有编图管理体制 |
3.1.2 既有编图管理机构 |
3.1.3 既有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 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 |
3.2.1 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的内涵 |
3.2.2 市场导向动态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机制构建 |
3.2.3 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中心职能设置 |
3.2.4 全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中心机构设置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关键技术研究 |
4.1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机理 |
4.1.1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概述 |
4.1.2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内容 |
4.1.3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流程 |
4.1.4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关键问题 |
4.2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模型 |
4.2.1 模型构建思路 |
4.2.2 参数设置 |
4.2.3 目标函数 |
4.2.4 约束条件 |
4.2.5 模型构建 |
4.2.6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策略 |
4.3 算例分析 |
4.3.1 路网结构及模型参数 |
4.3.2 算例求解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关键技术研究 |
5.1 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机理 |
5.1.1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的内涵 |
5.1.2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原则 |
5.1.3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内容 |
5.1.4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 |
5.2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线选线模型 |
5.2.1 模型构建思路 |
5.2.2 参数设置 |
5.2.3 目标函数 |
5.2.4 约束条件 |
5.2.5 模型构建 |
5.2.6 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总体技术方案探讨 |
6.1 系统需求分析 |
6.2 系统研究目标 |
6.2.1 系统目标分析 |
6.2.2 系统目标确定 |
6.3 系统总体架构与体系结构设计 |
6.3.1 系统总体架构 |
6.3.2 系统体系结构 |
6.4 系统功能设计 |
6.4.1 数据管理子系统 |
6.4.2 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子系统 |
6.4.3 列车运行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
6.4.4 机车运用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
6.4.5 车辆运用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
6.4.6 司机乘务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
6.4.7 车站作业实施计划编制子系统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基于实绩数据的列车运行调度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列车运行实绩数据分析研究现状 |
1.2.2 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1.2.3 关联规则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铁路列车运行图及实绩数据分析相关基础 |
2.1 铁路列车运行图概述 |
2.1.1 列车运行图概念 |
2.1.2 列车运行图组成要素 |
2.1.3 实际列车运行图偏离计划运行图原因 |
2.2 列车运行实绩数据分析相关技术 |
2.2.1 数据挖掘 |
2.2.2 数据可视化技术 |
2.2.3 关联规则 |
2.2.4 多值属性关联规则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列车运行实绩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方法 |
3.1 原始数据简介及预处理 |
3.2 晚点信息统计分析与可视化 |
3.2.1 研究假设及数据标准依据 |
3.2.2 可视化工具选择 |
3.2.3 车站晚点分析 |
3.2.4 区间晚点分析 |
3.2.5 线路晚点分析 |
3.2.6 列车晚点分析 |
3.2.7 分界口晚点分析 |
3.2.8 其他可视化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晚点规律分析 |
4.1 问题定义 |
4.1.1 挖掘目标 |
4.1.2 事务定义 |
4.2 Apriori算法及其改进 |
4.2.1 Apriori算法相关概念与实现过程 |
4.2.2 Apriori算法的不足 |
4.2.3 Apriori算法的改进思想 |
4.3 数据预处理 |
4.3.1 属性选择 |
4.3.2 多值属性离散化处理 |
4.3.3 事务数据库 |
4.4 关联规则挖掘 |
4.4.1 列车类型与车站晚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
4.4.2 到达该车站的时间与车站晚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
4.4.3 前一车站发车晚点与车站晚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
4.4.4 前一区间运行情况与车站晚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
4.4.5 分界口接入晚点与车站晚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
4.4.6 行车间隔与车站晚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
4.4.7 属性组合与车站晚点的关联分析 |
4.5 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列车运行调度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5.1.2 系统体系架构 |
5.1.3 软件体系结构 |
5.1.4 系统功能结构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系统信息主要分类及构成 |
5.2.2 数据库表设计 |
5.3 服务端设计 |
5.3.1 服务端类的设计 |
5.3.2 服务端业务逻辑设计 |
5.4 客户端设计 |
5.4.1 客户端类的设计 |
5.4.2 客户端业务逻辑设计 |
5.5 子系统功能设计及界面展示 |
5.5.1 系统概览 |
5.5.2 用户管理 |
5.5.3 数据管理 |
5.5.4 运行图执行情况分析 |
5.5.5 运行图诊断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现状概述 |
2.1 国际班列货运组织内涵 |
2.2 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现状分析 |
2.3 研究范围界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的协同性分析 |
3.1 协同学理论概述 |
3.2 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的协同特征 |
3.3 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的协同动因 |
3.4 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的协同要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协同学模型构建 |
4.1 中欧(亚)班列货运协同组织序参量确定 |
4.2 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协同学模型推导 |
4.3 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协同演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欧(亚)班列货运协同组织优化研究 |
5.1 中欧(亚)班列货源货流协同组织优化策略 |
5.2 中欧(亚)班列车流协同组织优化方案 |
5.3 中欧(亚)班列列流协同组织优化构想 |
5.4 中欧(亚)班列出入境协同组织优化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附录 |
附录一 中欧班列开行情况列表 |
附录二 中亚班列开行情况列表 |
附录三 邻接矩阵 |
附录四 可达矩阵 |
附录五 稳定性证明 |
(5)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概述 |
2.1 城际铁路列车概述 |
2.1.1 城际铁路列车概念 |
2.1.2 城际铁路列车旅客出行特点 |
2.1.3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特点 |
2.2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 |
2.2.1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概念 |
2.2.2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内涵 |
2.3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 |
2.3.1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原则 |
2.3.2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方法 |
2.3.3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的影响因素 |
3.1 客流 |
3.1.1 客流影响因素 |
3.1.2 客流层次划分 |
3.1.3 客流量预测 |
3.2 列车运行图要素 |
3.3 车站通过能力 |
3.3.1 车站能力 |
3.3.2 区段运输能力 |
3.4 客运站技术作业 |
3.4.1 城际铁路客运站到发线运用原则 |
3.4.2 城际铁路客运站技术作业过程 |
3.5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分析 |
3.6 天窗时间 |
3.7 经济效益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模型 |
4.1 模型优化思想 |
4.2 优化模型的假设 |
4.3 模型相关决策变量 |
4.4 模型目标函数 |
4.5 模型约束条件 |
4.6 模型构建 |
4.7 模型求解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广清城际铁路案例分析 |
5.1 广清城际铁路概况 |
5.2 广清城际铁路通道状况 |
5.2.1 社会经济发展 |
5.2.2 沿线交通运输结构 |
5.3 广清城际铁路客流调查及分析 |
5.4 广清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京沪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分析 |
2.1 京沪高速铁路概况 |
2.1.1 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概况 |
2.1.2 京沪高速铁路车站概况 |
2.1.3 京沪高速铁路能力利用情况 |
2.2 京沪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分析 |
2.2.1 京沪高速铁路客流规律 |
2.2.2 京沪高速铁路本线列车、跨线列车分布 |
2.2.3 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开行种类与数量 |
2.2.4 京沪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 |
2.3 京沪高速铁路现行运行图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 |
3.1 “规格化”列车运行图 |
3.1.1 “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的概念 |
3.1.2 “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的特点 |
3.2 “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的适用性分析 |
3.2.1 “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的技术条件 |
3.2.2 京沪高速铁路采用“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的可行性 |
3.3 京沪高速铁路“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 |
3.3.1 京沪高速铁路“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编制原理 |
3.3.2 京沪高速铁路“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编制原则 |
3.3.3 京沪高速铁路“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编制过程 |
3.4 京沪高速铁路“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编制实例 |
3.4.1 京沪高速铁路“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编制流程 |
3.4.2 京沪高速铁路“规格化”列车运行图编制结果 |
3.4.3 京沪高速铁路“规格化”列车运行图能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和管理分析 |
4.1 既有列车运行图编制和管理分析 |
4.1.1 既有列车运行图编制和管理分析 |
4.1.2 既有旅客列车运行图编制工作流程 |
4.1.3 既有列车运行图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模式展望 |
4.3 新型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
4.3.1 集成管理理论的支持 |
4.3.2 基于群体协同的编图技术的支持 |
4.3.3 铁路改革的支持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7)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的资源整合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门到门”运输组织方面 |
1.2.2 物流资源整合理论及应用方面 |
1.2.3 铁路资源整合理论及应用方面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2.1 理论基础 |
2.1.1 铁路快捷货物的特点 |
2.1.2 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资源 |
2.1.3 物流资源整合方法 |
2.2 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的资源整合思路 |
2.2.1 资源现状分析 |
2.2.2 资源整合内容 |
2.2.3 资源整合架构 |
第3章 路内铁路货运站资源的整合方法研究 |
3.1 铁路货运站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 铁路货运站资源整合的实现策略 |
3.2.1 基于货运站发展方式的整合思想 |
3.2.2 铁路货运站资源整合的解决方法 |
3.3 基于目标函数的模糊聚类分析模型 |
3.3.1 主导因素指标选取 |
3.3.2 模型构建 |
3.3.3 模型求解 |
3.4 实证研究 |
3.4.1 基本情况概述 |
3.4.2 聚类分析过程 |
3.4.3 整合优化方案 |
第4章 以物流联盟为导向的路外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
4.1 经营模式选择 |
4.2 组建物流联盟的博弈分析 |
4.2.1 企业收益分析 |
4.2.2 联盟组建博弈 |
4.3 组建物流联盟的利益分配方法研究 |
4.3.1 利益分配原则 |
4.3.2 利益分配方法 |
4.4 算例分析 |
第5章 客户、组织及信息资源的整合策略研究 |
5.1 客户资源整合策略 |
5.1.1 客户资源整合框架 |
5.1.2 基于客户细分的客户管理策略 |
5.2 组织资源整合策略 |
5.2.1 组织管理模式选择 |
5.2.2 组织体系构建 |
5.2.3 业务流程设计 |
5.3 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
5.3.1 信息资源整合框架 |
5.3.2 信息整合平台搭建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聚类分析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 |
(8)中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及应用状况综述 |
1.2.1 计算机编图方法综述 |
1.2.2 国内外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综述 |
1.2.3 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的演变 |
1.2.4 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及其演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分析 |
2.1 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模式 |
2.1.1 既有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体制 |
2.1.2 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体制展望 |
2.2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列车运行图编制业务与需求分析 |
2.2.2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3章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与设计 |
3.1 系统研究目标 |
3.1.1 系统目标分析 |
3.1.2 系统目标确定 |
3.2 系统设计挑战 |
3.3 总体设计构想 |
3.3.1 建立基于协同工作的群件系统 |
3.3.2 建立系统的通用性机制 |
3.3.3 采用自动处理辅以人机交互的编图解决方案 |
3.3.4 采用C/S模式的系统结构 |
3.3.5 采用高集成度的系统设计方案 |
3.4 系统体系结构 |
3.4.1 集中式结构 |
3.4.2 复制式结构 |
3.4.3 混合式结构 |
3.4.4 系统结构的设计需求 |
3.4.5 基于C/S模式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混合式结构 |
3.5 系统功能设计 |
3.5.1 数据管理子系统 |
3.5.2 列车运行计划编制子系统 |
3.5.3 机车周转图编制子系统 |
3.5.4 动车组(车底)交路图编制子系统 |
3.5.5 车辆分配计划编制子系统 |
3.5.6 乘务交路计划编制子系统 |
第4章 列车运行图编制优化方法 |
4.1 列车运行计划编制问题的数学模型 |
4.1.1 变量说明 |
4.1.2 约束条件 |
4.1.3 目标函数 |
4.2 列车运行计划编制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
4.3 问题求解挑战 |
4.4 基于分层决策和满意优化的编图问题解决思路 |
4.4.1 基于分层决策的建模思路 |
4.4.2 基于满意优化的建模方法 |
4.5 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分层决策模型 |
4.5.1 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的层次划分 |
4.5.2 基于满意优化的编图问题的分层决策模型 |
4.6 列车运行计划智能编制方法 |
4.6.1 基于深度优先策略的列车运行计划编制方法 |
4.6.2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列车运行计划编制优化问题求解原理 |
4.6.3 列车运行线编制算法步骤 |
4.6.4 启发式搜索技术在列车运行线编制优化中的运用思路 |
4.6.5 基于启发式搜索的列车运行线冲突消解方法 |
第5章 支持群体协同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
5.1 设计挑战 |
5.2 系统的共享控制结构研究 |
5.3 编图协作模式及协作机制 |
5.3.1 协作模式 |
5.3.2 协作机制 |
5.4 系统的并发控制和一致性处理 |
5.4.1 CSCW系统的并发控制要求 |
5.4.2 CSCW系统的并发控制方法 |
5.4.3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并发控制策略 |
5.4.4 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并发控制策略的运用 |
5.5 系统的访问控制 |
5.5.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5.5.2 系统的改进RBAC模型及访问控制策略 |
第6章 系统通用性设计关键技术 |
6.1 设计挑战 |
6.2 数据结构设计的通用性 |
6.3 “单双线合一”的编图算法思想 |
6.4 编图自动化处理的通用性 |
6.4.1 基于参数化基础上的通用化处理 |
6.4.2 基于模型库和方法库的通用化决策处理 |
6.4.3 基于访问控制基础上的通用化处理 |
第7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在编图实践中的应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机车周转图编制优化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存问题分析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车周转图编制理论基础 |
2.1 机车交路及机车运转制 |
2.2 乘务制度与乘务方式 |
2.3 机车周转图 |
2.3.1 机车周转图编制资料 |
2.3.2 机车周转图编制原则 |
2.3.3 机车周转图编制流程 |
2.3.4 机车周转图指标 |
2.4 机车整备与检修 |
2.4.1 机车到库整备作业内容及流程 |
2.4.2 机车紧交路 |
2.4.3 机车检修 |
第3章 机车周转图编制模型及算法研究 |
3.1 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 |
3.1.1 问题描述 |
3.1.2 现有编制模型 |
3.2 单一机型机车周转图编制模型和算法 |
3.2.1 研究思路 |
3.2.2 机车接续的顺序性 |
3.2.3 模型建立 |
3.2.4 成对机车周转图算法设计 |
3.2.5 不成对机车周转图算法设计 |
3.3 多机型机车周转图编制模型和算法 |
3.3.1 多机型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概述 |
3.3.2 基于机车运用效益的多机型机车周转图编制算法 |
3.3.3 基于限定机车数量的多机型机车周转图编制算法 |
第4章 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协调方法研究 |
4.1 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协调概述 |
4.2 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协调优化方法探讨 |
4.2.1 列车运行布点方案中的机车运用优化方法 |
4.2.2 紧交路接续条件下的机车周转图编制 |
4.2.3 基于机车运用优化的列车运行图反馈调整方案编制 |
第5章 机车周转图编制系统设计 |
5.1 机车周转图编制系统设计 |
5.1.1 系统需求分析 |
5.1.2 系统设计目标 |
5.1.3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5.1.4 系统数据设计 |
5.1.5 系统功能界面设计 |
5.2 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协同编制设计 |
5.2.1 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协同概述 |
5.2.2 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数据协同设计 |
5.2.3 机车周转图与列车运行图业务协同功能设计 |
结论 |
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 |
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3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高速铁路列车运营计划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我国高速铁路开行方案现状 |
2.1 我国高速铁路客流特点 |
2.2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现状 |
3.1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模式 |
3.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类型 |
3.3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
4.1 高速铁路开行方案影响因素 |
4.2 列车运行区段的确定 |
4.3 确定列车种类 |
4.4 确定列车开行数量 |
4.5 高速铁路停站方案研究 |
4.5.1 高速铁路停站方案特点 |
4.5.2 基于停站率的高速铁路停站方案研究思路 |
4.5.3 基于停站率的停站方案模型及算法 |
4.6 算例分析 |
4.6.1 线路及车站简介 |
4.6.2 初始解的产生 |
4.6.3 停站方案优化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问题研究 |
5.1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列车运行图的异同性分析 |
5.1.1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列乍运行图共性分析 |
5.1.2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列车运行图差异性分析 |
5.2 编制难点 |
5.3 编制方法研究 |
5.3.1 高峰时段运行图的编制 |
5.3.2 跨线列车运行线铺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我国铁路计算机编图系统的组成及运作模式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列车运行图天窗优化设置研究[D]. 杨浩.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市场导向动态货物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及技术研究[D]. 陈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基于实绩数据的列车运行调度分析系统研究[D]. 林新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中欧(亚)班列货运组织优化研究[D]. 陈振江. 重庆工商大学, 2017(03)
- [5]城际铁路列车运行方案优化研究[D]. 景岑芳.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6]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与管理问题研究[D]. 史芮.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7]铁路快捷货物“门到门”运输的资源整合方法及应用研究[D]. 王莉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8]中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研究[D]. 倪少权.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9]机车周转图编制优化及系统设计[D]. 张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10]高速铁路列车运营计划关键技术研究[D]. 尹元钊.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