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rchesani综合征白内障手术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蕾,邓麦可,蒋永祥[1](2021)在《球形晶状体的治疗进展》文中指出球形晶状体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悬韧带晶状体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为晶状体脱位或不全脱位和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症发生时间早,致盲率高,因此尽早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球形晶状体的治疗主要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而定,可以分为晶状体手术和抗青光眼治疗,晶状体手术包括晶状体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晶状体吸除+改良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抗青光眼手术包括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小梁切除术等。球形晶状体行晶状体手术后视力恢复明显,不同的抗青光眼手术后眼压控制效果不一,手术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观察。(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95-299)
李昕欣[2](2021)在《白内障术中前囊膜抛光的临床意义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白内障手术从复明性手术向屈光性手术发展,术后精准可控的屈光状态对临床至关重要。人工晶体材料学及结构设计方面的发展追求更好更稳定的光学质量;光学生物测量设备更新及飞秒激光辅助,微小手术切口等技术使得术前测量及术后屈光状态更精准;第二代改良的模型眼理论计算公式以及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较基于简化眼模型的第一代理论计算公式及回归计算公式更加准确。术后诸如囊袋皱缩及纤维增殖导致的人工晶体源性的屈光误差难以于术前有效预估及控制,可造成一系列的视觉质量的变化,诸如散光、屈光不正、眩光等。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开放的囊袋系统为残余的囊袋内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及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增殖的条件,并被广泛认为是导致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浑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及前囊膜浑浊(An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ACO)发生的病理因素。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标准化的现代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术中前囊膜的机械抛光,清除前囊及赤道部残余的上皮细胞,观察其术后对于不同类型人工晶体远期PCO程度及人工晶体稳定性及目标屈光度误差的影响。方法:在这一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一期植入的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其中全身情况较好,无手术相关禁忌症且手术顺利者入选。排除有糖尿病,眼表及内眼手术史,既往长期慢性葡萄膜炎及青光眼发作史,眼外伤及高度近视,角膜散光大于3D者及不能按时随访等影响术后指标观测者。术前患者行常规眼部及全身化验及体格检查,以SRK/T公式为标准,记录预计眼部屈光度数,同时记录术前MASTER生物测量相关眼部数据:角膜曲率、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眼前节照相以LOCS II标准记录白内障等级,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随机分组根据每 1 手术眼为 1 例,根据手术时间按照随机数表排序决定是否行术眼的前囊膜的抛光。所有手术均为同一医师操作完成,在完成皮质的吸除后根据分组结果应用抛光器对晶状体囊袋的前囊膜及赤道部进行360度充分的抛光,抛光效果依靠手术录像记录。术眼所植入人工晶体由患者自主选择,分别采集患者术后1周,1月,3月,6月MASTER生物测量数据,眼前节照相,验光结果:以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R)表示,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上所有检测项目均由同一检查者在同一地点环境下完成。结果:共计30例眼进入后期随访,12例为男性,18例为名女性,平均年龄为69.47±25.15(43岁-84岁)。试验抛光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基本指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各时间点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前房深度过程差值(ACD6M-1w)-0.07±1.09,对照组0.00±0.9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9,P=0.686)。试验组屈光度过程差值(SER6M1w)-0.05±0.75,对照组 0.17±0.4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5,P=0.103);试验组屈光度预计差值(SER6M-pre)-0.18±1.00,对照组-0.13±1.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5,P=0.801)。术后6月后囊膜浑浊分级:试验组个等级人数分别为0级3人,1级14人,2级0人;对照组各等级人数分别为0级0人,1级8人,2级5人。亲水组各等级人数分别为0级1人,1级4人,2级0人;疏水组0级2人,1级18人,2级5人。析因分析手术方式与人工晶体类型无统计学相关性(F=0.356,P=0.556>0.05);手术方式主效应呈相关关系(F=4.428,P=0.045);人工晶体类型主效应无统计学相关性(F=2.127,P=0.157)。6月屈光度(SER6M)与术后6月前房深度(ACD6M)成中度正相关关系,r=0.518,P=0.003;术前预计屈光度差值(SER(6M-pre))与术后6月前房深度(ACD6M)成中度正相关关系,r=0.554,P=0.002。结论:机械抛光器可以在术中良好的红光反射下使赤道部及前部晶状体囊膜达到肉眼可观测下的清洁,且术中及术后未见由此引发的明显相关并发症。SKR-T公式计算下的术前人工晶体选择的精准性与术后6月前房深的稳定性相关,其中术后前房深度越接近预期前房深度,其精准性越高,前房深度的稳定对于屈光度稳定十分重要。不同种类人工晶体在6月观察期内均未发现明显影响视力的中央部后囊膜浑浊,前囊膜抛光组较对照组在周边呈现出更少的细胞增殖表现。在现有标准化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带有锐利光学部边缘结构的人工晶体的情况下,是否前囊膜抛光对于术后人工晶体稳定性,及术前人工晶体预测精准度上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杨源[3](2020)在《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晶状体异位是指由于悬韧带发育不良导致的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FBN1基因编码的原纤维蛋白是微纤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晶状体悬韧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FBN1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微纤维结构异常,并且与广泛的临床表型相关。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一个全新的FBN1基因错义突变,它在一个中国家系中导致了迟发性的晶状体异位。研究方法:8名来自中国上海的同一个家族成员被招募,其中包括4名晶状体异位患者。在获取知情同意后收集了该家系中先证者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临床数据及家族病史。对每一位患者和突变携带者都进行了彻底的眼科检查,骨骼系统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被用于检测该家族中潜在的致病突变。研究结果:在FBN1基因第33号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杂合错义突变c.4031 G>A/p.Gly1344Glu。该家族中所有患病的家庭成员中均检测到了该突变。该突变会导致特定的眼部临床症状(晶状体异位,球型晶状体,继发性青光眼)和轻微的骨骼系统受累(拇外翻)。研究结论:该家系中的FBN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4031G>A(p.Gly1344Glu)可能是晶状体异位的致病突变。我们的研究扩大了 FBN1基因突变谱,并且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晶状体异位表型和疾病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报道了一种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可以帮助缺乏足够囊膜支持的晶状体异位患者或无晶状体眼植入人工晶状体,该项技术的前房操作少并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视觉功能。研究方法:该研究招募了 14例患者共14只眼,接受了 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该项技术将8-0可吸收缝线插入27g注射针头内,分别于4点和10点巩膜瓣下方穿刺形成巩膜隧道。将缝线从角巩膜缘主切口引出后在人工晶状体袢末端打结固定,并且牵拉引导人工晶状体袢穿出眼外。随后,通过烧灼器在人工晶状体袢末端制作一个大头钉,并将其固定在巩膜瓣下方的巩膜隧道中。通过眼科学检查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中心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研究结果:本研究中14例患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有提高。将最后一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较,BCVA平均变化+26.32个字母(p=0.011)。该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术后低眼压和2例暂时性眼压增高。随访期间没有观察到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积血,人工晶状体脱位和眼内炎。结论: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易于手术者实施且没有明显的前房操作步骤,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且患者视觉功能恢复良好。
王语嫣[4](2020)在《不同亲疏水性人工晶状体术后前囊收缩和居中性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植入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IOL)MI60和509M以及疏水性丙烯酸IOL i Sert250和ZCB00的术后前囊收缩和居中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连续性对比队列设计,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由同一术者进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植入亲水性和疏水性IOL两组,再分为MI60、509M、i Sert250和ZCB00四个亚组。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裸眼远视力和矫正远视力的测量、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前节拍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和itrace视功能分析检查。使用auto CAD2014软件计算前囊口面积和周长,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345例患者345只眼,纳入资料完整者320例患者320只眼(MI60组75例患者75只眼,509M组89例患者89只眼,i Sert250组85例患者85只眼,ZCB00组71例患者71只眼)。所有入组患者的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没有发生不良事件,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1)亲水IOL组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1年的前囊口面积缩小(mm2)和周长缩短(mm)均较疏水IOL组明显(1.27±1.55 vs 0.61±0.59,p<0.001;2.62±2.19 vs 1.44±0.94,p<0.001;3.21±2.20 vs 1.86±1.05,p<0.001),(0.54±0.65vs 0.30±0.25,p<0.001;1.09±0.98 vs 0.64±0.39,p<0.001;1.40±1.04 vs 0.84±0.45,p<0.001)。(2)亲水性IOL MI60组术后所有随访时间段相比其他IOL的前囊口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最明显;疏水性IOL i Sert250和ZCB00组患者术后所有随访时间段的前囊口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最少,且这两种疏水性IOL之间没有差异;亲水性IOL 509M组患者术后所有随访时间段的前囊口面积缩小比MI60组少(1.07±1.30 vs 1.50±1.78,p=0.018;2.01±1.43 vs 3.35±2.67,p<0.001;2.51±1.50 vs4.04±2.59,p<0.001),但比i Sert250和ZCB00组多(p<0.05)。(3)前囊口的收缩呈时间依赖性,在术后3月内收缩速度最快,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更明显,之后收缩速度逐渐减慢,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逐渐减少。术后1月至3月的前囊口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最多,术后3月至1年的前囊口面积缩小和周长缩短最少。(4)术后1年,两种亲水性IOL MI60和509M组的前囊口变形未完全遮盖人工晶状体边缘率高于两种疏水性IOL i Sert250和ZCB00组的患者(10.7%vs10.1%vs 2.4%vs 2.8%,p=0.047)。(5)术后1年,4亚组IOL的水平偏心距离、垂直偏心距离和总偏心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96;p=0.199;p=0.301),植入4种不同人工晶状体的患者的矫正视力无显着性差异(p=0.488),4亚组中对囊袋收缩综合征进行YAG激光截开术治疗率分别为2.7%(MI60)、1.1%(509M)、0(i Sert250)和0(ZCB00),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270);亲水性IOL MI60和509M组已进行YAG激光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率高于疏水性IOL i Sert250和ZCB00组(8.0%vs 12.4%vs 2.4%vs 2.8%,p<0.001)。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中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的囊袋生物相容性比亲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好,亲水性丙烯酸IOL组(MI60和509M)术后前囊口收缩大于疏水性丙烯酸IOL组(i Sert250和ZCB00),亲水性IOL MI60亚组的术后前囊口收缩大于亲水性IOL 509M亚组,提示表面疏水改性可能减少前囊口的收缩,疏水性IOL i Sert250亚组和疏水性IOL ZCB00亚组之间无差异。前囊口的收缩呈时间依赖性,术后3个月内收缩速度更快。亲水组的前囊口对人工晶状体的未完全遮盖率更高,进行后发性白内障的激光治疗率更高。人工晶状体材料的亲疏水性对其偏心影响不大。
李嘉永,姚克[5](2019)在《儿童遗传性晶状体眼病》文中研究说明儿童遗传性晶状体眼病是常见的儿童致盲眼病,造成患儿低视力、失明、残疾,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患儿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本文就遗传相关的先天性白内障和晶状体位置异常的定义、流行病学、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处理进行讨论,以期对其更好的认识。
陈贞[6](2019)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剥脱综合征黄斑水肿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定量研究剥脱综合征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从而客观而准确的判断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剥脱综合征黄斑水肿的影响,同时分析和探讨剥脱综合征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机制,并针对这一风险做出相应的围手术期处理,从而预防和最大限度的降低剥脱综合征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的可能性,最大限度的提高视力。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剥脱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无剥脱综合征的单纯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月对手术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记录患者视力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1)术前两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术前与术后1周及1月相比,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病例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3)在病例组中,术后1周及术后1月黄斑中心凹及直径为3mm的旁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增加幅度均未达到术前的30%,未达到本研究参考的黄斑水肿的诊断标准;(4)性别、年龄、是否有全身合并症以及近期是否双眼手术等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并未体现出对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P>0.05)。2.术后视力改善比较:(1)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但病例组术后视力改善不如对照组(P<0.05);(2)术后1月与术后1周相比,两组视力均有所下降,且病例组下降幅度更大,但平均视力>0.5。结论:本研究中剥脱综合征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尽管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有所增加,但无一例发生大于术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30%的黄斑水肿,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因此剥脱综合征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相对安全的。
易允娣[7](2019)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应用眼前节OCT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同期植入囊袋张力环对术后前房深度、房角、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距离以及后囊膜混浊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34例(68只眼)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年龄在52-83岁。男性16例,32只眼;女性18例,36只眼。随机选择一侧一眼作为植入组,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同期植入囊袋张力环;对侧眼作为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两组患者经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检查,检查项目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和角膜及晶状体等眼球结构,测定患者眼压。常规眼部B超检查,并用眼前节OCT(CASIA SS-1000 OCT,Tomey Corporation)检查患者ACD和房角情况,根据IOLmaster检查结果计算患者对应的IOL的屈光度数。分别在术后2d、3个月、6个月,准确记录其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充分散大瞳孔后使用眼前节OCT测量前房深度、房角、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距离,观察后囊膜形态。结果:患者34例68只眼顺利完成手术及术后随访。术前及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视力分别为0.73±0.37 0.42±0.40 0.21±0.11 0.21±0.12;植入组视力分别为0.71±0.39 0.37±0.24 0.22±0.10 0.22±0.10;术后2天两组间前房深度、房角大小(TIA500um)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房角大小(TIA500um)有差异(P<0.05),对照组ACD分别为(2.45±0.33)mm(3.77±0.36)mm(3.64±0.28)mm(3.63±0.29)mm,植入组ACD分别为(2.45±0.34)mm(3.84±0.32)mm(3.85±0.35)mm(3.82±0.33)mm;对照组房角分别为(25.83±7.74)°(43.35±6.55)°(41.87±4.67)°(42.49±4.29)°,植入组房角分别为(27.52±7.43)°(45.40±5.23)°(46.50±3.66)°(45.40±3.70)°;术后2天,植入组有17眼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属于无间隙状态,对照组有8眼属于无间隙状态,两组间术后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植入组1眼出现后囊膜混浊;对照组6眼出现后囊膜混浊。结论:1、囊袋张力环一定程度阻止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膜增殖,从而减少早期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2、对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同期植入囊袋张力环,可以稳定人工晶状体,加深前房。3、两组患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
张旭红,张婷婷,梁远波[8](2019)在《Weill-Marchesani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eill-Marchesani综合征(WMS)是一种罕见遗传病,提出该病80余年来,全世界都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多方面零星的探讨。其在眼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易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在对继发性青光眼的预防性治疗和控制性治疗中,药物、手术以及基因治疗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未形成规范和体系。笔者对国内外报道过的治疗WMS的各种方法进行系统综述,给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全面的诊治参考。
王水平[9](2018)在《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方式与视觉质量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与对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对象和方法:通过回顾性病历分析研究,选择2017年01月至2018年0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其中男性患者16例(16眼),女性患者30例(30眼)。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可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组23眼(以下简称小梁切除组);另23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组(以下简称房角分离组);随访1-12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及术后并发症等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水平在年龄、性别、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及UBM测量指标等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小梁切除组与房角分离组术前和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以提高视力;小梁切除组与房角分离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提高视力,且程度相当。小梁组术前眼压为25.9±3.380mmHg,术后眼压为14.7±1.680 mmHg;房角组术前眼压为24.3±3.190 mmHg,术后眼压为17.0±1.69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效果均不错。且小梁切除组降眼压效果优于房角分离组。角膜内皮计数:小梁切除组与房角分离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数分别为2203.20±365.40个/mm2、2130.10±398.90个/mm2和1830.30±367.60个/mm2、1947.30±331.30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手术均可以使角膜内皮数量减少,小梁切除组内皮数减少更明显些。UBM相关检测指标:小梁切除组与房角分离组术前和术后ACD分别为1.150±0.270mm、1.170±0.280mm和3.080±0.220mm、3.300±0.2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均能加深ACD,房角分离组加深优于小梁切除组;术后AOD500、TCPD与术前较均有明显增大,P均小于0.05,即两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后,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组并发症多于房角分离组。结论:1.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方法中,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2.在降低眼压方面,小梁切除组更胜房角分离组,而在提高视力程度上则两者疗效相当,但在改善前房结构方面(比如加深ACD、增大AOD500和TCPD)房角分离组优于小梁切除组。3.房角分离组在角膜内皮数减少及术后并发症较小梁切除组少。
徐鑫彦,高荣玉,于春霞,黄旭东[10](2017)在《悬吊式晶体囊袋张力环在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晶体半脱位又名晶状体不全脱位。由于悬韧带发育不良或断裂及外伤、变性等原因致晶状体位置发生改变,脱离视轴位置,但瞳孔区仍可见部分晶状体。可见于Marfan综合征、Marchesani综合征、同型胱氨酸尿症、眼内肿瘤、眼内炎症、眼内变性等,可合并小球形晶状体、"牛眼"、葡萄肿、玻璃体条索牵
二、Marchesani综合征白内障手术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rchesani综合征白内障手术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2)白内障术中前囊膜抛光的临床意义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展望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图 |
论文检验附表 |
文献综述 LECs相关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一部分: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1 研究背景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研究方法 |
1.3.1 患者家系组成及临床资料收集 |
1.3.2 受试样本血液收集及血液DNA提取 |
1.3.3 全外显子测序 |
1.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5 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 |
1.3.6 突变致病性预测 |
1.4 研究结果 |
1.4.1 家系组成及临床资料分析 |
1.4.2 候选解读变异位点筛选及验证 |
1.4.3 FBN1基因突变 |
1.4.4 突变致病性分析 |
1.5 讨论 |
1.6 结论 |
1.7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晶状体异位手术治疗新技术: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 |
摘要 |
ABSTRACT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患者招募 |
2.3.2 临床资料收集 |
2.3.3 统计学分析 |
2.3.4 手术步骤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2.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不同亲疏水性人工晶状体术后前囊收缩和居中性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检查 |
2.5 前囊撕囊口大小评估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随访情况 |
3.2 基本资料 |
3.3 疏水性和亲水性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面积 |
3.4 疏水性和亲水性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周长 |
3.5 疏水性和亲水性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面积和周长变化 |
3.6 四种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面积 |
3.7 四种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周长 |
3.8 四种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前囊口面积和周长变化 |
3.9 四种人工晶状体的前囊口遮盖 |
3.10 四种人工晶状体的偏心距离 |
3.11 四种人工晶状体患者的视力 |
3.12 四种人工晶状体患者的前房闪辉值 |
3.13 四种人工晶状体患者术后囊袋并发症的激光治疗率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临床意义 |
7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内障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儿童遗传性晶状体眼病(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流行病学 |
2 分类 |
2.1 先天性白内障 |
2.2 晶状体异位 |
3 病因 |
3.1 先天性白内障 |
3.2 晶状体异位 |
4 临床表现 |
4.1 先天性白内障 |
4.2 晶状体异位 |
5 处理 |
5.1 眼部保守治疗 |
5.2 眼部手术治疗 |
5.3 全身系统性治疗 |
5.4 病人教育 |
(6)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剥脱综合征黄斑水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组 |
1.2 对照组 |
2.术前常规检查 |
3.手术方法 |
4.人工晶体选择 |
5.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检查方法 |
6.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病例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
2.病例组和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
3.病例组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值与参考标准比较 |
4.病例组和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 |
4.1 病例组与对照组 A 区及 F 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
4.2 病例组 A 区及 F 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
4.3 对照组 A 区及 F 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
5.两组性别、合并症、近期双眼手术比较 |
6.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
7.两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比较 |
8.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
9.两组单眼与双眼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
1.概述 |
2.流行病学 |
3.病理生理 |
4.发病机制 |
4.1 基底膜学说 |
4.2 免疫学说 |
4.3 遗传基因学说 |
5.剥脱综合征与白内障 |
5.1 XFS白内障发病率与发病因素 |
5.2 XFS白内障手术风险 |
6.剥脱综合征术后黄斑水肿 |
7.OCT在黄斑水肿的应用 |
8.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背景 |
2.材料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Weill-Marchesani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
1.1 降眼压药治疗 |
1.2 睫状肌麻痹剂治疗 |
1.3 抗氧化治疗 |
2 手术治疗 |
2.1 根据发病年龄选择手术时机 |
2.2 完善的眼科检查提供手术依据 |
2.3 虹膜相关手术 |
2.4 晶状体相关手术 |
2.5 小梁相关手术 |
2.6 手术麻醉的注意事项 |
3 基因治疗 |
4 总结 |
(9)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方式与视觉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入选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2 仪器设备 |
3 术前检查 |
3.1 常规检查 |
3.2 特殊检查 |
4 围手术期处理 |
5 手术方法 |
6 术后观察指标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悬吊式晶体囊袋张力环在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Marchesani综合征白内障手术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球形晶状体的治疗进展[J]. 郑佳蕾,邓麦可,蒋永祥. 国际眼科纵览, 2021(04)
- [2]白内障术中前囊膜抛光的临床意义评价研究[D]. 李昕欣. 山东大学, 2021(12)
- [3]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D]. 杨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不同亲疏水性人工晶状体术后前囊收缩和居中性的对比研究[D]. 王语嫣. 浙江大学, 2020(01)
- [5]儿童遗传性晶状体眼病[J]. 李嘉永,姚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2)
- [6]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剥脱综合征黄斑水肿影响的研究[D]. 陈贞.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7]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的疗效分析[D]. 易允娣.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8]Weill-Marchesani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治疗进展[J]. 张旭红,张婷婷,梁远波.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1)
- [9]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方式与视觉质量评估[D]. 王水平.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4)
- [10]悬吊式晶体囊袋张力环在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应用[J]. 徐鑫彦,高荣玉,于春霞,黄旭东.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