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习生实行岗位制管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苏志龙,李孙洋,刘鹏,董雅洁[1](2021)在《农林类大学生分散实习问题研究——以普洱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地方本科校院分散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新农科背景下的农林类大学生实习管理问题。课题小组以普洱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分散实习过程中5个方面的问题。研究显示,学生在实习环节对职业有了初步的规划,遇到问题能及时寻求解决,大多数学生熟悉企业业务和基本情况,能够胜任实习任务,达到实习预定目标。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与企业认可度不高的情况,导致归属感偏低等问题。因此,农林类高校应加强实习工作的动员,促进学生对企业的理解与认识,促进双方的职业价值观认同。
秦红琴[2](2021)在《医务社会工作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探究 ——以重庆C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帆[3](2021)在《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调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社区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却面临着期望角色与实践角色之间的角色距离。不少社会工作者为此中断角色扮演,选择离职,但仍有不少社会工作者坚持在社区中提供服务,进行角色自我调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海10位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在社区中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入访谈,探讨他们在社区服务这一情境中进行角色自我调适的过程及策略,以期为即将进入社区场域中开展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启示。本研究首先对社会工作者的期望角色及其在社区场域中开展服务时的实践角色进行了总结,揭示了他们面临的角色距离现状。其次,根据对访谈资料的归纳详细展现了社会工作者角色调适的过程状态,最后总结了社会工作者角色调适的行动策略。研究发现:第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调适过程可以总结为角色领悟期、角色建设期、角色稳定期三个阶段。角色领悟期是社会工作者找准角色定位,逐步获得角色观念的过程,角色建设期侧重社会工作者处理角色冲突、角色距离、角色实践不足等更复杂的问题。在每个阶段,社会工作者都会经历不同的角色情感体验、角色自主意识,角色互动关系和行为惯习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最终在角色稳定期社会工作者形成了四种角色调适相对结果:“有服务有改变”的扎根社区、“有服务无改变”的弱存在感、“深陷权力”的背离初心、“理想主义”的中断扮演。第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调适行动策略既是对角色情境被动适应的产物,也是社会工作者自身主动建构、反思的结果,主要总结为调节角色情感、维系角色关系和应用角色知识与技能三方面的相关行动策略。以上研究结果的启示在于,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调适情况与社区权力结构关系、宏观社会体制密切相关。因此,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调适值得关注,但要为社区领域留住更多人才,更重要的是呼吁宏观社会体制层面的相关主体推进社会调适,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有利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王艺伟[4](2020)在《CG建筑公司联络通道项目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建筑行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建筑市场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渐趋于白热化。对建筑公司来说,成本控制直接影响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他贯穿于公司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因此成本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同时对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具有很大的影响。挣值法是一种分析目标实施与目标期望之间差异的方法。本文围绕成本控制这一主题,以CG建筑公司联络通道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优化措施,明确论文研究意义与价值。首先,本文结合联络通道的特色,利用项目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对联络通道项目成本控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将现状概括为成本控制制度、项目组织体系、资金管理、物资设备管理和人员分配五部分;再利用挣值法计算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数据差异,制作图表,将项目成本与施工进度相关联,将成本控制问题进行细化,结合项目实际施工情况点对点分析;最后对项目成本控制从管理体系、施工组织方案、物资设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从而为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
万家晶[5](2020)在《大连市中职学校“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推进,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职教体系人才培养需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不断推出与实施,“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素质中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输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外贸行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许多中职院校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担负起培养技能型外贸人才的重任。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己经开展了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但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针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另一方面部分中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与执行流于形式,践行不足。因此,以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况为切入点,分析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中职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化建议。创新点本文在查阅大量有关中外人才培养模式文献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加以研究。首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梳理;继而,明确现有的“1+X”证书模式优缺点;然后,从大连市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访谈学校代表和企业代表明确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并选取大连市4所中职院校17、18、19级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对国际商务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内容进行分析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基于调研结果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本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探究“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可行性,通过调查分析发现“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可以有效提高毕业生的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根据目前“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中证书认证标准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足、企业合作意识较弱等问题提出建设沟通合作平台、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合作完善证书认证标准、加强师资建设、科学进行课程设置等针对性解决措施,提高“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谢桂梅[6](2020)在《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异化”:基于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分析 ——以湖北省H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且在改善医疗服务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了设置医务社会工作岗位的内容。学界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也逐渐朝着各个方向发展,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务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笔者发现学者们研究医务社会工作时,医务社会工作部这个组织总是被忽视,甚至在国家政策中被提及的次数也是相对较少的。同时,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发展仍然受到医院行动逻辑的影响。H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的设置并非是为了提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而是为了应付改善医疗服务考核并且变相获取医药费。医院在设置医务社会工作部的过程中将其“异化”。虽然被称作是“医务社会工作部”,但它却无法实现政策设置的目标——“缓解医患矛盾,为患者提供便民化的服务”。而“异化”状态极大地阻碍了医务社会工作部的良性运行,这种情况本应得到重视。但令人遗憾地是,学界关于医务社会工作部“异化”现象的研究却几乎为零。所以本文中笔者以自己两个月的实习为基础,通过参与式观察以及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H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异化”进行探究。笔者在H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作为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生,对医务社会工作部与医院之间的互动、医务社会工作部与医院内职能科室和业务科室等之间的互动、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护人员的互动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并且对医务社会工作部主任及实习生、下放科室的医务人员及患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探究发现,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异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及其之间关系的影响。H医院基于合法性原则设置了医务社会工作部,但是基于效率原则,医院追求利益最大化。医务社会工作部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由于受医院资源的限制以及对合法性地位的追求,不得不承受医院的压迫,在夹缝中生存。因为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H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只能呈现被“异化”的状态。为推动H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的良好运行,基于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的视角,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发挥合法性机制的保护性作用、避免效率机制的制约、防止合法性机制力量的恶性转化。
杨潇[7](2020)在《内生性嵌入模式下内部转岗医务社工开展实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和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医务社会工作蓬勃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一方面,从发展模式上来看,内生性占比较大,即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是在其内部设置社工部门,购买第三方服务或派驻专业社工进医疗机构较少;另一方面,从医务社会工作者数量和队伍构成上来看,医务社会工作者的需求缺口还比较大,并且在专业发展上呈不平衡态势:部分地区实力强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或专科医院配备拥有专业背景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比例较高,但大多数医疗机构受制于编制限制或其他原因,其实际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人往往是内部医护药技、行政管理人员等兼职或转岗而来,这部分人员在我国目前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中占比较大,虽然缺乏专业背景,但他们在开展实务工作中也具备了一定优势,并在现阶段对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发挥了相当作用。本研究选取专业实习所在的P医院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和二手资料分析法,对P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内生性嵌入要素、嵌入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对P医院的3名转岗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嵌入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开展工作时所具备的优势和面对的困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如下:一、转岗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部门框架和制度的构建者、服务项目探索者、志愿者队伍管理者、资源整合者和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者。二、内部转岗医务社工具备的优势有:1.具备医学知识和从业背景;2.熟悉医院各科室情况和试点条件;3.熟悉内部行政沟通渠道和方法;4.志愿服务经验丰富;5.链接院内院外能力强。三、面临困境主要包括:1.专业督导力量较为匮乏;2.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3.专业价值观嵌入不足。最后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引进专业督导;2.健全完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保障激励机制;3.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嵌入;4.结合医疗机构自身特点、需求及社会发展需要,继续拓展服务内容。
欧阳合意,谢清云,钟翠娜[8](2019)在《积分制管理在护理实习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积分制模式在护理实习生管理中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届、2018届本院实习护理生共231例,其中2017届应用常规管理方法,设为对照组,共125例;2018届在常规管理方法中融入积分制模式,设为观察组,共106例。所有护生均纳入本项目研究,比较两组护生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率、获得带教老师或患者书面表扬的受表扬率(人次)、护生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综合能力评分。比较两届带教老师受护生表扬的受表扬率及护生评价较差的受差评率(人次)。结果 2017届护生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率为17.6%,获得带教老师或患者书面表扬的受表扬率为40.0%,2018届实习生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率为0.9%,获得带教老师或患者书面表扬的受表扬率为58.5%,两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7届护生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综合能力评分分值分别为(89.63±4.40)分,(89.71±4.25)分,(91.52±3.34)分,2018届分别为(90.96±2.39)分、(90.70±2.13)分、(92.61±3.68)分,两届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到2017届护生表扬的带教老师受表扬率为36.9%,护生评价较差的带教老师受差评率为5.6%,受到2018届护生表扬的带教老师受表扬率为46.2%,护生评价较差的带教老师受差评率为2.2%,两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积分制模式能显着提高护生的理论与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同时提高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有利于减少、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张雪莹[9](2019)在《医院场域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政治” ——基于华医院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作为政策催化的产物,在嵌入具有成熟关系网络的医院场域时,必然会与其他主体(主要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发生权力的互动。因此,分析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时不能忽视实践背后的权力作用。本研究以华医院医务社工部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文献等方法收集资料,探索医务社会工作行动者如何与医院场域中的其他主体互动以实现本土医务社工的专业化发展。在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政治有三个面向,首先是同医护人员争取专业身份的定义权,这一过程可分为“入场宣传期——融入调适期——提炼发展期”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医务社工通过不断宣传和发掘需求,获得了临床服务的入场券;第二阶段,医务社工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和走循证路线来拓展专业认同;第三阶段,医务社工提炼服务品牌,与医院优势学科结合,扩大部门在院内外的影响力。其次是为患者争取服务领域的管辖权,受限于自身资本的不足,医务社会工作行动者在专业关系的“接案—服务—结案”过程中需要借助医护力量的帮助,但回应患者需求的根本仍在于专业技能的运用。最后在专业内部,不同身份的医务社工之间也存在着对专业实践话语权的争夺。专业教育出身的行动者需要扞卫不被管理者重视的社会工作价值属性,促成专业的知识和价值继续应用于临床实践。医务社工行动者的实践策略可归纳为“专业技术+情感互动”。在中国这一人情社会中,情感的链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源的缺乏。除此之外,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一直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挑战始终存在,医务社工行动者在实践时应当注意澄清。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突破当前专业化困境的发展建议:明确部门专业化发展定位,提供行动者发展专业身份的游戏规则;政府配套政策与搭建平台,从人力和资源的角度扩大医务社工对服务领域的管辖能力。学界积累干预研究的经验,为一线医务社工在专业服务方面的话语权添砖加瓦。
黄景莲[10](2019)在《社工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结构框架与行动逻辑 ——以深圳市M社区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今年恰逢改革开放迎来四十年华诞,全国范围内不同领域都在总结和反思过往四十年的得失与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深圳是一个前沿阵地,它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最早试行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地方,同时也是社会体制改革起步较早、成绩最显着的城市之一。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笔者萌生了以社会工作参与深圳市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进行研究的初步想法。经过对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的简要回溯,以及笔者先后两个时段对深圳M社区的参与式研究,笔者发现,社会工作(从主体上包括组织和人才)介入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及其功能并非如我们观念上想象的那样“理所应当”,实际的情形则是,政府以吸纳的方式引入社会工作,后者以嵌入的方式进入相关服务场域,在这种“吸纳——嵌入”逻辑下,政府与社会工作之间并未朝着某种共识性目标展开行动,而是在实践中呈现出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并在前后不同时期呈现出分与合的关系。这种张力引发笔者的好奇之心:地方政府引入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分别是什么?何以出现两个主体在行动上的分与合?社工机构在不同的社区治理结构下采取怎样的行动策略,以适应基层治理情景所型塑的治理网络?带着上述问题意识,笔者对既有理论视角进行了批判性回顾基础上,借助结构与自主相关的理论思想,形成“结构式自主”的分析框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M社区场域中社会工作前后两个时段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实践及其背后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社区服务中心时期,S社工机构驻社区团队与社区权力主体之间形成看似“平等并行”的社区治理结构,实际上却更加凸显二者之间的不平等状态,进而在合同周期结束后难以延继而被X机构取代。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期,党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引领角色被强化,原先社工团队被纳入社区综合党委领导之下,X机构社工团队看似属于社区权力主体的附庸,实际上却在这种治理结构下通过一些行动策略争取了一定的自主性空间,进而与街居权力主体、社区居民等关系较为和谐。上述两个时段分别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第一种模式背后反映的是平行权力竞争下能力不足的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被排斥、被悬置进而形成的“单一管理”逻辑;第二种模式反映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整合,为社工机构在该结构下借助相应的政治资源并发挥专业优势创造了空间,初步形成了“合作共建”逻辑。笔者进一步指出,上述不同治理逻辑主要基于社区治理结构与社工机构本身的组织特性之间的弹性互动所型塑的;同时,社工机构也在此过程中通过借助制度环境所赋予的“外在性自主”与自身能力建设所生发的“内在性自主”,探索形成了参与社区治理的“结构式自主”行动机理。这种机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主导性政社关系二元范式的整合或者超越,有望进一步形成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新型整合性范式。
二、实习生实行岗位制管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习生实行岗位制管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农林类大学生分散实习问题研究——以普洱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习模式转变 |
2 研究案例及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基本情况统计 |
3.2 实习过程分析 |
3.3 实习指导分析 |
3.4 实习单位分析 |
3.5 实习反馈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3)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调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研究 |
1.3.2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研究 |
1.3.3 关于角色调适的研究 |
1.3.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框架与概念界定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5.1 质性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地域的选择 |
1.5.3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情况介绍 |
1.5.4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1.6 研究伦理 |
第2章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距离 |
2.1 角色期望:进入社区前的理想愿景 |
2.1.1 恪守服务者的专业角色定位 |
2.1.2 提供纯粹的专业服务内容 |
2.1.3 灵活运用专业方法与技能 |
2.2 角色实践: 进入社区后的日常服务 |
2.2.1 行政力量冲击下的专业角色定位 |
2.2.2 被扭曲的专业服务内容 |
2.2.3 应用尴尬的专业方法与技能 |
2.3 角色距离: 期待与实践的冲突 |
2.3.1 角色距离的总体表现 |
2.3.2 角色距离的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调适过程 |
3.1 角色领悟期 |
3.1.1 排斥角色 |
3.1.2 领悟角色 |
3.1.3 承认角色 |
3.2 角色建设期 |
3.2.1 收获与焦虑并存的角色情感体验 |
3.2.2 坚定与妥协并存的角色权利意识 |
3.2.3 亲密与脆弱并存的角色关系状态 |
3.3 角色稳定期 |
3.3.1 “有服务有改变”的扎根社区 |
3.3.2 “有服务无改变”的弱存在感 |
3.3.3 “深陷权力”的背离初心 |
3.3.4 “理想主义”的中断扮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调适行动策略 |
4.1 角色情感的调节 |
4.1.1 自我心理调节 |
4.1.2 寻求情感支持 |
4.2 角色关系的维系 |
4.2.1 与服务对象专业关系边界的控制 |
4.2.2 与居委会关系建构中的学习者角色 |
4.2.3 寻找与社区原有工作的契合点 |
4.2.4 与领域专家“弱关系”的人际联结 |
4.3 角色技能的学习 |
4.3.1 专业知识的创造性转化 |
4.3.2 方法与技巧的灵活性运用 |
4.3.3 其他技能的持续性学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社会工作者角色调适情况访谈提纲 |
(4)CG建筑公司联络通道项目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建筑公司工程成本概述 |
2.1.1 建筑公司工程成本概述 |
2.1.2 建筑公司工程成本构成 |
2.2 建筑公司工程成本控制概述 |
2.2.1 成本控制的概念 |
2.2.2 成本控制的分层次分析 |
2.2.3 成本控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
2.3 建筑公司成本控制理论方法及分析 |
2.3.1 定额法 |
2.3.2 价值工程法 |
2.3.3 全面成本控制法 |
2.3.4 挣值分析法 |
2.3.5 成本控制理论方法比较分析 |
第三章 CG建筑公司联络通道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3.1 CG建筑公司概况 |
3.1.1 CG建筑公司简介 |
3.1.2 CG建筑公司组织结构 |
3.2 联络通道项目建设概况 |
3.3 联络通道项目的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3.3.1 项目成本控制制度与方法现状分析 |
3.3.2 项目组织体系与现场管理现状分析 |
3.3.3 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制度现状分析 |
3.3.4 项目物资设备管理与使用现状分析 |
3.3.5 项目人员分配与施工进度现状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挣值法的联络通道项目成本控制流程设计及分析 |
4.1 基于挣值法的联络通道项目成本控制设计 |
4.1.1 工作结构分解和建立成本监控体系 |
4.1.2 建立挣值测量基准和成本统计模式 |
4.1.3 基本参数数据收集 |
4.1.4 项目曲线的绘制 |
4.2 基于挣值法的联络通道项目成本控制偏差分析 |
4.2.1 四个绩效评价指标的运算 |
4.2.2 项目实际成本偏差分析 |
第五章 联络通道项目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
5.1 项目管理体系方面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
5.1.1 建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
5.1.2 建立项目成本分析制度 |
5.2 施工组织方案方面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
5.2.1 优化施工组织方案 |
5.2.2 严控项目进度管理 |
5.3 物资设备管理方面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
5.3.1 加强材料管理 |
5.3.2 机械设备管理 |
5.4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
5.4.1 项目成本控制意识全员化 |
5.4.2 施工人员管理高效化 |
5.4.3 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
5.4.4 建立成本控制奖惩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大连市中职学校“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问卷调查法 |
(五)技术路线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1.德国“双元制”模式 |
2.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
3.英国“三明治”模式 |
4.TAFE模式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订单班模式 |
2.现代学徒制 |
3.“1+X”证书制度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社会学习理论 |
3.人力资本理论 |
三、大连市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
(一)大连市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概况 |
1.国际商务专业概况 |
2.大连市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情况 |
(二)大连市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访谈研究 |
1.访谈对象 |
2.访谈目的 |
3.访谈设计 |
4.访谈实施 |
5.访谈结果 |
(三)大连市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卷调查研究 |
1.调查对象 |
2.问卷设计 |
3.数据分析 |
四、“1+X”证书制度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
(一)政府方面 |
1.未搭建校企合作的有效通道 |
2.“1+X”证书制度认定标准体系不完善 |
(二)学校方面 |
1.师资力量薄弱 |
2.应用型课程设置不足 |
3.课程考核标准不完善 |
4.缺少基于职业生涯的技能培养活动 |
(三)企业方面 |
1.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对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
2.参与合作的意识较弱且动力不足 |
五、中职学校“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建议 |
(一)政府方面:建立沟通机制,完善认定体系 |
1.建设沟通合作平台 |
2.完善“1+X”证书制度体系 |
(二)学校方面: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 |
1.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
2.科学进行专业课程建设 |
3.完善考核制度 |
4.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
(三)企业方面:积极深入参与合作 |
1.增强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 |
2.发挥校企合作主体地位 |
(四)中职学校“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案 |
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
2.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
3.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作 |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异化”:基于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分析 ——以湖北省H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医务社会工作部的设置目标未实现 |
(二) 医患关系相关研究偏离方向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文献综述 |
(一) 医务社会工作部的研究 |
(二) 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的研究 |
(三) 述评 |
二、分析框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案例介绍 |
第二章 合法性机制下医务社会工作部“异化”的分析 |
一、合法性机制下医务社会工作部“异化”的表现 |
(一) 应付考核的工具 |
(二) 医务社会工作部服务受限 |
二、合法性机制下各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 |
(一) 医院方适应制度环境的妥协 |
(二) 医务社会工作部的理念追求 |
第三章 效率机制下医务社会工作部“异化”的分析 |
一、效率机制下医务社会工作部“异化”的表现 |
(一) 变相获取医药费的工具 |
(二) 医务社会工作部专业性淡化 |
二、效率机制下各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 |
(一) 医院追求利益最大化 |
(二) 医务社会工作部追求生存的资源 |
第四章 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共同作用下“异化”的分析 |
一、共同作用下医务社会工作部“异化”的表现 |
(一) 冲突情况下名实分离 |
(二) 相互依存情况下变医务社会工作为医院社会工作 |
二、共同作用下各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 |
(一) 医院方搁置医务社会工作部或寻求制衡 |
(二) 医务社会工作部依附医院或寻求生存基础 |
第五章 合法性机制与效率机制下医务社工部良性发展的措施 |
一、发挥合法性机制的保护性作用 |
(一) 通过与患者联盟提升自身合法性地位 |
(二) 充分发挥倡导功能来增强合作力量 |
(三) 利用制度化环境唤醒医院福利主体意识 |
二、避免效率机制的制约 |
(一) 提升医务社会工作部的专业化水平 |
(二) 探索建立医务社会工作有偿服务体系 |
三、防止合法性机制力量的恶性转化 |
(一) 弱化相关部门保护性权力的限制 |
(二) 警惕医务社会工作部的权威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一、总结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内生性嵌入模式下内部转岗医务社工开展实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研究背景 |
2.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医务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者 |
2.内生性嵌入模式 |
3.内部转岗医务社工 |
二、文献综述 |
(一)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研究 |
1.国内医务社会工作研究现状 |
2.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研究 |
(二)内生性嵌入的相关研究 |
1.嵌入理论的发展脉络 |
2.嵌入理论在社会工作各领域的应用 |
3.嵌入理论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的相关研究 |
4.内生性嵌入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的相关研究 |
(三)医务社会工作者相关研究 |
1.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研究 |
2.内部转岗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及对象的选取 |
1.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2.访谈对象的选取 |
表1访谈对象信息 |
(二)资料收集方法 |
1.访谈法 |
2.参与式观察 |
3.二手资料分析 |
(三)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四、内生性嵌入情况及转岗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一)P医院背景介绍 |
1.P医院总体情况介绍 |
2.P医院社工部成立过程 |
(二)P医院内生性嵌入的基本要素分析 |
1.嵌入主体 |
2.嵌入客体 |
3.嵌入空间 |
(三)内部转岗医务社工扮演的角色 |
1.部门框架和制度的构建者 |
2.服务项目探索者 |
3.志愿者队伍管理者 |
4.资源整合者 |
5.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者 |
五、内部转岗社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优势和困境 |
(一)转岗社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优势 |
1.具备医学知识和从业背景 |
2.熟悉医院各科室情况和试点条件 |
3.熟悉内部行政沟通渠道和方法 |
4.志愿服务经验丰富 |
5.链接院内院外的资源能力强 |
(二)转岗社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困境 |
1.专业的督导力量较为匮乏 |
2.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
3.专业价值观嵌入不足 |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P医院内生性嵌入情况 |
2.内部转岗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优势及困境 |
(二)相关建议 |
(三)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医院场域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政治” ——基于华医院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问题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1.3.1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相关研究 |
1.3.2 社会工作权力理论的相关研究 |
1.3.3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医务社会工作 |
1.4.2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 |
1.4.3 专业政治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与资料收集方法 |
1.5.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1.5.3 资料分析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专业地位的确立:跨学科团队中的身份建构 |
2.1 入场宣传期 |
2.1.1 初始资本与实践运作 |
2.1.2 医护力量掌控的互动 |
2.2 融入调试期 |
2.2.1 技术取向的实践策略 |
2.2.2 互动中的冲突与弥合 |
2.3 提炼发展期 |
2.3.1 累积内外声誉的实践 |
2.3.2 地位巩固与新的合作 |
2.4 小结 |
第3章 专业关系的经营:回应患者需求的服务探索 |
3.1 借助医疗符号的出场 |
3.1.1 接触患者的途径与方式 |
3.1.2 澄清是建立关系的基础 |
3.2 充满挑战的服务过程 |
3.2.1 制度化限制与关系性突破 |
3.2.2 技术化取向与情感性支持 |
3.2.3 误识下的惯习与反思性实践 |
3.3 结束与另一种延续 |
3.3.1 有限回应后的结案 |
3.3.2 探索关系延续的可能 |
3.4 小结 |
第4章 专业认知的差异:部门专业内部的权力博弈 |
4.1 医务社工部内部分工与协作 |
4.1.1 分工中的权力关系 |
4.1.2 绕不开的行政性事务 |
4.2 学术与实务的距离:实习生的桥梁作用 |
4.2.1 遭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4.2.2 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整合 |
4.3 管理者与实践者的偏差:“去专业”的本土化倾向 |
4.3.1 专业界定:医务社工的命名政治 |
4.3.2 实践内容:专业发展的不同目标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专业政治的主要特征 |
5.1.2 争取权力的实践策略 |
5.1.3 权力关系背后的价值风险 |
5.2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建议 |
5.2.1 明确部门专业化发展定位 |
5.2.2 政府配套政策与搭建平台 |
5.2.3 学界积累干预研究的经验 |
5.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社工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结构框架与行动逻辑 ——以深圳市M社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相关研究 |
1.2.2 社会组织自主性相关研究 |
1.2.3 以往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3.2 实地研究的进场问题 |
1.3.3 资料收集方法 |
1.4 本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视角 |
2.1.1 政府治理下的监管-控制理论 |
2.1.2 社会组织视角下的行动-自主理论 |
2.1.3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视角下的发展理论 |
2.2 分析框架:结构式自主 |
第3章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圳实践 |
3.1 改革开放视阈下深圳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 |
3.1.1 深圳社会工作发展的缘起 |
3.1.2 岗位制购买模式及其限度 |
3.1.3 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化实践 |
3.2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现实进路 |
3.2.1 政策背景 |
3.2.2 服务内容 |
3.2.3 绩效评估 |
3.3 案例介绍:M社区的“前世今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等的限度”:社区服务中心时代的行动悖论 |
4.1 “平等并行”的社区治理结构 |
4.1.1 社区各主体在社区中的治理功能与角色定位 |
4.1.2 社工服务机构进入社区的结构性困境 |
4.2 势孤力薄:S社工机构的现实处境 |
4.2.1 “惟命是从”:权力压制下话语权缺失 |
4.2.2 “渐行渐远”:信任缺失下关系疏离 |
4.2.3 “滥竿充数”:弱专业下服务量化为本 |
4.3 在地化情境中结构与自主的双重困境 |
4.3.1 “步履维艰”:“过度干预”下的结构困境 |
4.3.2 “束手待毙”:“投机取巧”下的能力困境 |
4.3.3 双重困境背后的原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差异化合作”:党群服务中心时代的逻辑转化 |
5.1 “党委领导”的社区治理结构 |
5.1.1 制度变迁后社区各主体的职能与地位 |
5.1.2 社工服务机构进入社区的结构性优势 |
5.2 关系转向后X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行动策略 |
5.2.1 “主动请缨”:双赢导向下社区认可的提升 |
5.2.2 “积少成多”:内外结合下信任关系的促成 |
5.2.3 “有的放矢”:多维互动下共享平台的构建 |
5.3 在地化情境下结构与自主“并行不悖” |
5.3.1 结构优化:有序分工与协同合作 |
5.3.2 自主发展:主动投入与专业建构 |
5.3.3 并行不悖:“合作共建”模式的形成 465.4 本章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构式自主”:一个整合性的行动逻辑 |
6.1 不同社区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 |
6.1.1 平行结构与能力不足:“单一管理”模式的生成 |
6.1.2 党的整合与优势发挥:“多元共建”模式的生成 |
6.2 “结构式自主”:社工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一种整合性行动逻辑 |
6.2.1 社区治理结构:从平行主体到党组织整合的逻辑演化 |
6.2.2 内外自主性的结合:在外部制度空间下提升专业自主 |
6.2.3 扁平化关系型治理网络: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的重塑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
7.3 进一步研究的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实习生实行岗位制管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林类大学生分散实习问题研究——以普洱学院为例[J]. 苏志龙,李孙洋,刘鹏,董雅洁. 南方农机, 2021(14)
- [2]医务社会工作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探究 ——以重庆C医院为例[D]. 秦红琴. 西南大学, 2021
- [3]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调适研究[D]. 徐帆.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CG建筑公司联络通道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 王艺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5]大连市中职学校“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D]. 万家晶.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异化”:基于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分析 ——以湖北省H医院为例[D]. 谢桂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内生性嵌入模式下内部转岗医务社工开展实务的研究[D]. 杨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积分制管理在护理实习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欧阳合意,谢清云,钟翠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15)
- [9]医院场域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政治” ——基于华医院的个案研究[D]. 张雪莹.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社工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结构框架与行动逻辑 ——以深圳市M社区为个案[D]. 黄景莲.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