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胆囊癌的SCT诊断的临床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魏元刚[1](2021)在《MRI与CT在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MRI与CT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检查的疑似原发性胆囊癌的31例患者纳为研究病例,分别对患者行MRI、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MRI的准确度为93.55%,高于CT诊断的61.29%,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灵敏度96.43%显着高于CT诊断的64.29% (P<0.05);两种方法诊断特异度相比差异不显着(P> 0.05)。结论:针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行MRI检查,诊断结果更为可靠,可降低漏诊、误诊风险,有利于患者早期接受对症治疗。
臧秀娟,房欣,胡海彦,寇志伟[2](2021)在《磁共振成像与CT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的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的5%左右[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影像检查方法的改进,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原发性胆囊癌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和症状,因此诊断较为困难,待临床发现时多数患者已为晚期,此时治疗的预后较差[2]。故而,早期诊断对治疗原发性胆囊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对比研究了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储涛,董晓,邵荣金,陈胜东,吕旭,龚伟达[3](2021)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近期疗效及生存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近期疗效及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83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单纯组(39例)和根治组(44例)。单纯组患者接受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治组接受腹腔镜根治术治疗。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手术相关指标、中位生存时间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并发症、复发率、生存率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生存函数Kaplan-meier检验分析并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结果根治组手术时间比单纯组长(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77.3%、47.7%)均比单纯组(56.4%、25.6%)高(P<0.05)。根治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2.3%)低于单纯组(17.9%)P<0.05。两组术后1年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组患者术后3年内中位生存时间为(21.0±1.8)个月低于根治组患者为(25.9±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309,P=0.0000)。结论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可有效提高Ⅱ期患者近期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安全性较高。
刘雁冰[4](2021)在《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癌症,极具侵袭性。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胆囊癌的致死风险较高,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为6个月,且5年生成率低于5%,其形势极其严峻。由于胆囊癌症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已处于但胆囊癌晚期,只有10%左右的患者可采取外科治疗,根治性切除加上细致的淋巴结清扫是最佳的治疗选择。鉴于以上情况,探究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场病理点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对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的研究,探究造成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82例,其中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者27例,未转移者55例,淋巴结转移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26~69岁,中位平均年龄(47.5±21.5)岁。淋巴结未转移组男25例,女30例,年龄25~68岁,中位平均年龄(46.5±21.5)岁。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两大类,其中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脉管癌栓(Vascular cancer thrombus)、肿瘤部位、肝脏侵犯、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Neural invasion)、浸润深度(T分期)。对以上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究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胆囊癌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部位多集中于胆囊底部,肿瘤形态多为浸润性,其中腺癌患者占比最大,组织学分级以G3、G4级患者居多,TNM分期中IIIA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患者较多。2.Logistic单因素分析表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的年龄、性别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的无明显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的脉管癌栓、肿瘤部位、肝脏侵犯、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T分期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存在显着差异(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脉管癌栓、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T分期为导致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脉管癌栓、肿瘤部位、肝脏侵犯、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T分期是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其中脉管癌栓、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神经浸润、T分期为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秦建民[5](2020)在《意外胆囊癌误漏诊原因与临床防治策略》文中指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广泛应用于胆囊疾病治疗,术中或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逐渐增加,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发生率分另为2.09%和0.91%.由于胆囊癌多伴有胆囊结石或炎症,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前胆囊癌确诊率仅30%,30%胆囊癌在术中或术后诊断.病理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术中有无胆囊破裂是影响UG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影像学联合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查,术中仔细探查和快速病理检查,是降低UGC误漏诊的重要措施.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及时选择胆囊切除,严格掌握保胆指征,是降低UGC发生率的重要预防措施.
张医心[6](2020)在《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价值探讨。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时段内该院收治的59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胆囊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的确诊率、误诊率、漏诊率,分析B超在原发性胆囊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确诊率为59例(100.00%)、漏诊率为0例(0.00%)、误诊率为0例(0.00%),B超检查结果中,确诊率为56例(94.92%),漏诊率为2例(3.39%),误诊率为1例(1.69%),相应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8、0.509、0.000,P>0.05)。结论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行B超检查,可以有效筛查早期原发性胆囊癌,漏诊、误诊风险性较低,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肖潇[7](2020)在《新型分子检测技术在肝胆肿瘤中的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医学是推动临床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最先进的实验医学技术,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临床应用,并成为实验医学(体外诊断)领域的先进技术的代表。分子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分子杂交、分子构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基因测序四大技术,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完善、进步和规范,已经广泛用于疾病的防、筛、诊、治等大健康管理,包括临床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优生优育、药物基因组、疾病风险和病程管理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肿瘤精准医学的热点,与PCR技术、测序技术密切相关的液体活检,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外泌体等的检测极大地提升、改善了肿瘤临床精准管理水平和患者预后。本研究以目前最新的三种分子检测技术方法为代表,聚焦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数字PCR技术(微滴式数字PCR平台)、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阴性富集加叶酸受体PCR检测平台),探讨这些先进分子检测技术在肝胆肿瘤临床辅助诊断和病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主要的组织学类型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癌。胆道肿瘤则是由胆道或是胆囊上皮的胆管细胞分化形成的一组异型性的肿瘤,两种肿瘤都在消化系统肿瘤中恶性致死性极高。第一部分:高通量测序分析HBV多耐药位点及HBs Ag+/HBs Ab+相关变异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NGS)在肿瘤精准诊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检测周期短、通量高、灵敏度高,测序后得到的海量数据结果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最终实现患者精准病因学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最常见病因,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控制和预防慢性HBV感染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唯一选择。一般认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 Ab)能完全中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然而,临床在慢性HBV感染中会出现HBs Ab和HBs Ag共存现象,本研究通过本院及多中心入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HBV相关HCC样本共1066例,采用NGS分析患者HBV RT区耐药位点以及S区HBs Ag+/HBs Ab+双阳性患者的序列特征。RT区5种抗病毒药物的耐药分析显示,LAM和Ld T的耐药发生率(低频耐药+耐药)最高为61.66%和61.34%;ETV和ADV药物耐药发生率较低分别为21.25%和15.34%;TDF基因型耐药发生率最低为13.10%。LAM、Ld T、ETV产生耐药(突变率>20%)例数较多;ADV耐药相关的rt S78T、rt A181T/V、rt N236T位点低频突变(突变率5-20%)占阳性突变(突变率≥5%)的比率为59.09%、18.75%、38.46%,TDF的低频耐药占全部耐药的发生率较高为79.27%,而且其耐药相关的rt S78T、rt A181T/V位点低频突变(突变率5-20%)占阳性(突变率≥5%)突变的比率为59.09%、18.75%。HCC和CHB统计差异突变频率时发现,位点rt236、rt184在CHB和HCC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S区氨基酸突变分布提示,HBs Ag+HBs Ab+双阳性(DP)患者和HBs Ag+HBs Ab-单阳性(SP)患者在主要亲水区(MHR)的平均突变率均高于其他区域,而且在MHR内部的“a”决定簇区域DP组显着高于SP组(P<0.05)。分组分析发现,在HCC组中P46L、L104F、T118P、R/K122T、T125P、I126T、Q129N、T131N、M133S、M133T、V168A、I195M、P203R、Y206C、F220C、V224A的16个位点在DP和SP组的突变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CHB组T47K、P62L、L77R、Q101H、M103L、L104F、I126S、M133T、G145R、M198I、L216*的11个位点在DP和SP组的突变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HCC组中16个位点和CHB组的11个位点中,共同的差异位点为M133T和L104F,其余位点则不同;HCC患者的16个差异位点均与HBs Ag结果呈负相关;T125P、L104F、I195M、T118P、R/K122T、Y206C、Q129N、V168A与HBs Ab结果呈负相关,而I126T、V224A、P46L、F220C、M133T、T131N、M133S、P203R与HBs Ab呈正相关。而CHB患者的M103L、L104F、Q101H、G145R、L77R、T47K、P62L、M133T、L216*与HBs Ag结果呈负相关,I126S、M198I与HBs Ag呈正相关;M103L、L104F、Q101H、L77R、G145R、L216*、T47K、M133T、P62L与HBs Ab结果呈负相关,而I126S、M198I与HBs Ab呈正相关。HCC的S区DP和SP组存在差异的16个位点P46L、L104F、T118P、R/K122T、T125P、I126T、Q129N、T131N、M133S、M133T、V168A、I195M、P203R、Y206C、F220C、V224A的突变频率与血清HBs Ag中和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Q129N差异位点的突变频率与中和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41,P<0.05)。综上,本研究利用NGS技术分析了临床标本的RT区耐药位点和S区HBs Ag/HBs Ab双阳性相关突变情况。耐药定量检测是本研究的优势,且低频(5-20%)耐药的发现对于未来耐药发生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定量及超敏耐药检测以及HCC、CHB差异耐药位点的存在为临床提供了用药指导以实施更精准的抗病毒治疗;HBs Ag+HBs Ab+双阳性患者HBV的S区变异分析提示,HCC和CHB在疾病进展中可产生不同的突变,HCC患者的差异位点主要集中在“a”决定簇区域,并影响着HBs Ag和HBs Ab的中和反应,导致新的HBV重叠感染。这些突变的发现可能是HBV免疫逃逸、发生HBV传播甚至已接种疫苗人群感染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数字PCR定量检测TP53基因p.R273H突变对胆道肿瘤诊断和预后的初步临床研究数字PCR技术(d PCR)在微量核酸样本的微小突变差异检测方面的优势被普遍认可,我们利用d PCR技术对胆道肿瘤患者人体抑癌基因TP53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并探索讨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人类癌症突变信息数据库网站(COSMIC)现有数据TP53基因中的胆道肿瘤进行分析,发现多个肿瘤驱动基因热点突变位点(p.R175H、p.R248Q、p.R248W、p.R273H)的突变率普遍较高。本研究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检验科样本库中现有保存的胆道系统肿瘤及其肿瘤旁组织共45对,分别DNA抽提后,利用微滴数字PCR(dd PCR)技术,对位点p.R175H、p.R248Q、p.R248W、p.R273H进行定量检测;对样本库中现存的血浆样本中76例胆道肿瘤患者作为实验组,40例胆囊炎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4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血浆标本分别抽提游离DNA(cell free DNA,cf DNA)并进行4个突变位点的dd PCR检测。45对胆道肿瘤患者肿瘤与肿瘤旁组织的TP53基因突变位点定量分析表明,胆道肿瘤组织中的p.R175H位点突变率(%)与其肿瘤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位点p.R273H、p.R248W、p.R248Q配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根据有无p.R175H突变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差异,观察发现白蛋白和总蛋白指标在两组患者中有显着差异(P<0.05),有p.R175H突变的患者这些指标都低于没有突变的患者。外周血cf DNA TP53研究表明,76例胆道肿瘤患者和40例胆囊炎患者血浆标本p.R273H位点突变频率(%)在胆囊癌、肝内胆管癌、胆道肿瘤组高于疾病对照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P<0.05)。进一步结合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大小、数量、是否转移以及TNM分期等重要肿瘤特征显示,p.R273H突变与肿瘤数量相关(P<0.05),p.R248W、p.R248Q、p.R175H突变与肿瘤数量无关(P>0.05)。联合p.R273H、CA19-9、AFP三项的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在截断值为0.547时,对胆道肿瘤诊断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90.0%,曲线下面积为0.845[95%CI(0.775~0.914)]。基于p.R273H、CA19-9二项联合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在截断值为0.177时,对胆囊癌诊断敏感度为79.2%,特异度为95.0%,曲线下面积为0.908[95%CI(0.831~0.985)]。基于p.R273H、p.R248W、CA19-9、AFP四项联合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在截断值为0.47时,对ICC诊断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0.0%,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0.764~0.924)]。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与胆道肿瘤中p.R273H突变位点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显着降低(P<0.05)。综上,本研究基于d PCR技术的TP53基因突变分析,对胆道系统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R273H突变定量检测可以有效提高胆道肿瘤的诊断效能,并可作为患者术后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第三部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肝胆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初步应用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作为液态活检中有效的实时监测方法,分离得到的细胞具有肿瘤的"完整"标记物,是目前肿瘤诊断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发现叶酸受体(FRs)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已有研究将FRs作为肿瘤特别是肺癌患者CTC检测的靶点并进入临床研究,在肝胆等多种肿瘤中是否可作为CTC检测的靶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询证验证。本研究聚焦肝胆肿瘤患者外周血以及组织中FRs表达情况。我们收取2020年于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就医的肝胆肿瘤患者全血标本28例,疾病对照14例,健康对照组14例作为CTC研究实验对象;另挑选45对2012-2014年来自本科室样本库中的HCC及胆道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匹配肿瘤旁标本,研究叶酸受体蛋白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每3m L血液中叶酸受体数量在肝胆肿瘤中明显高于对照组标本(P<0.05)。30对肿瘤组织中叶酸受体α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肿瘤旁组织(P<0.05);在HCC组中叶酸受体m RNA表达水平与糖类抗原19-9(r=0.636,P<0.05)、G谷氨酰转移酶(r=0.477,P<0.05)、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具有相关性(r=0.5,P<0.05)。蛋白质印迹(30对组织)和免疫组化法(45对组织)分析肝胆组织的肿瘤和肿瘤旁中叶酸受体α蛋白具有显着差异(P<0.05)。综上,本研究结果提示,叶酸受体作为CTC的靶标可能也适用于肝胆肿瘤患者的血液检测,但对于预后评估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肿瘤旁对照组织相比,肝胆肿瘤组织中存在叶酸受体α的表达,其病理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常毅刚[8](2020)在《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1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胆囊癌患者预后列线图并进行验证;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考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考察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治疗周期结束的患者进行电话方式的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结束事件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6.1,最后以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的绘制使用R语言(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的survival包及rms包实现,变量得分使用nomogram Ex包计算。列线图的准确性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判断。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方法分别为Bootstrap法和验证集法,内部验证的重复取样次数为1000次。比较预后列线图与AJCC分期的预测能力。(2)资料来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者250例。分别进行CA199、CEA、CA125、和CA242检测及病理学诊断。诊断结果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其中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112例,胆囊癌患者138例。考察各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具有手术记录,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为749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围胆囊床切除术、肝IVb+V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扩大根治术、短路手术或姑息切除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考察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4)选取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意外胆囊癌患者188例,分析并总结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1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癌旁浸润和发生远处转移(P<0.05)等,危险度分别为1.237,1.551,2.969,1.957,1.492以及1.446。(2)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6(95%CI 0.74~0.78),术后5年DSS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AJCC分期的C-index为0.70(95%CI 0.67~0.73),本列线图的预测能力优于AJCC分期,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验证集的中位DSS生存期为25.14个月,术后1、3、5年DSS相关生存率为71.0%、38.7%、30.5%。外部验证C-index为0.73(95%CI 0.68~0.78),以5年生存率为例,外部验证与训练集的一致性较好。(4)观察组与对照组CA199、CEA的阳性率差异提示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此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为CA242与CA125相比较的阳性率(P>0.05)。观察组CA199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EA的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CA199用于胆囊癌诊断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48.55%;CA199的特异度最高,可达到99.11%,同时其阳性预测值可达98.53%。(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EA、CA199+CEA、CA199+CA125、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EA阳性率、CA199+CEA阳性率、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观察组CA199+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两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诊断时,CA242+CA199、CA199+CA125的灵敏度可超过50%,分别为53.75%和51.72%。同时,CA199+CA125的特异度为76.3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分别可达到63.83%和66.27%。(8)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A199+CEA阳性率、CA199+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9)三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的诊断时,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的灵敏度均超过了50%,达到59.49%和52.63%。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均表现不良。(10)LC或剖腹进行的手术患者有221例,占所有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9.51%,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61%、1.20%和14.69%。(11)对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围胆囊床切除术组、肝S4b+S5段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组和扩大根治术组,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是否是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临床资料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生存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术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单纯胆囊切除术和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P<0.05)。(13)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有181例有完整的预后生存时间记录,生存时间分布1.93~85.4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8.8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91.71%(166/181),3年生存率为54.70%(99/181),5年生存率为21.55%(39/181)。结论:(1)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癌旁浸润、发生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影响胆囊肿瘤患者的7项预后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具有准确、直观、个性化的预后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优势。(2)CA199+CA125的灵敏度为诊断胆囊癌的最佳方法。(3)LC或剖腹进行的胆囊切除术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治2和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生存期和生存率显着优于根治1和根治3患者。(4)中老年女性患者意外性胆囊癌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率胆囊癌的发病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也呈上升趋势;(5)目前临床上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包括:胆囊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及多发结石、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胰胆管汇合、粘膜有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直径在0.5-1.0cm之间的胆囊息肉(6)对于早期胆囊癌只要能够达到R0切除,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别。
连峰[9](2020)在《原发性胆囊癌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资料,探讨胆囊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重点分析影响胆囊癌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胆囊癌的临床诊治水平和精准的预后评估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78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其临床表现特征、诊断和手术术式,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性别、年龄、胆囊结石、黄疸、胆管侵犯、肝脏侵犯、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组织分化、TNM分期、抽烟史、饮酒史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生存分析。应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的差异性,多因素之间的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P<0.05认为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发病年龄以高龄为主,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63.64岁,男女比例为1:1.52。早期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就诊时手术治疗患者仅47.5%可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平均生存11个月,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3.6%、14.1%、11.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有黄疸、既往饮酒史、肿瘤标志物CA199增高、CA125增高、手术方式、TNM分期、胆管侵犯、肝脏侵犯、组织分化等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TNM分期、肝脏、胆管侵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胆囊癌预后较差,手术方式、肝脏胆管侵犯及TNM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根治性手术治疗是延长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最有效方法。
季鸿翔[10](2020)在《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胆道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胆道系统肿瘤(Bile tract cancer BTC),是指发生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 CCA)和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 GBC)。胆管癌约占消化系统肿瘤的3%,按照解剖位置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p CC)和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 d CC),后两者按第三版《国际肿瘤分类》应归于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范畴[1];胆囊癌则是消化系统第6位常见肿瘤[6]。虽属同一系统,但上述肿瘤在致病诱因、易患人群、发生率、病死率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别:从致病诱因来看,泰国等沿海地区以寄生虫感染(肝吸虫)为主要诱因,而我国以胆道结石及其导致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病因,欧美国家则主要以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为主要致病危险因素[2-6]。从发生率上来看,东南亚地区是胆管癌显着高发地区,而欧美地区发生率相对较低;胆囊癌在拉丁美洲显着高发,其中智利为全球发病率最高,而亚洲地区如韩国、泰国、中国为次高发地区,欧美地区发病率较低。从易患人群的角度来看,亚洲种族属于胆道系统肿瘤易患人群,即使在美洲,亚裔和拉美裔人群胆管癌发生率也高于纯美裔和非裔人群,且致死率在非裔人群中最低。不仅如此,男女性别间发生率也存在差异[8-11]。由此可见,胆道系统肿瘤的发生不仅受到解剖结构、组织差异的影响,而且存在着显着的地理、人种、性别等遗传背景差异。胆道系统癌症的预后亦差异较大且普遍不佳,共同特点是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一级预防十分重要。目前的肿瘤机制研究,绝大多数聚焦于基因改变的影响,着力于发现基因变化与肿瘤发生、进展之间的关系。但不可忽略的是,肿瘤的发生与地理、环境、人群特征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内在关系,基因水平的变化机制也与这些影响因素密不可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基因水平单个核酸变异导致的DNA序列多样化的改变,是哺乳动物可遗传变异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单个碱基发生转换(C>T,互补G>A)或颠换(C>A,互补G>T),它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且具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当SNP落于致病基因的附近或内部时,对基因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些特点使SNP可以很好的作为群体遗传背景下,关键致病基因研究的结合点。载脂蛋白B m RNA催化样蛋白(apolioprotein B m 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APOBEC)是存在于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体内的一种蛋白酶类,其编码基因位于人第22号染色体。APOBEC家族中有11个成员:APOBEC1、APOBEC2、7个APOBEC3亚家族成员(APOBEC3A、APOBEC3B、APOBEC3C、APOBEC3DE、APOBEC3H、APOBEC3F、APOBEC3G)以及活化诱导脱氨酶(activation 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40]。其在细胞内主要作用于单链DNA(Single strand DNA,ss DNA)或RNA,其中APOBEC3亚家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以高效的核酸编辑活性在逆转录过程中引入高频突变,正常情况下主要在人体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可以抵抗逆转录病毒、抑制内源性逆转录以及破坏外源性DNA[39,41]。但当其功能导致的高频突变在体内错误发生时,APOBEC就成为了细胞基因异常突变的主要来源,并且数量巨大。已有研究表明APOBEC家族在乳腺癌、膀胱癌、结肠癌的发生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当其致突变作用发生于关键的致癌或抑癌相关基因时[46]。目前,在胆道系统癌症中APOBEC相关研究尚为数不多。综上所述,本研究选择了APOBEC家族中目前较为确定的肿瘤相关分子APOBEC3A/3B,并以其启动子区SNP改变为背景,着力探究在我国汉族人群的遗传背景下,胆道系统癌症的发生与APOBEC3A/3B功能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对这些联系的机制进行探索,企图发现调控的关键分子,以期为该系统癌症的发生机制和早期筛查手段提供新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Ensembl数据库和Haploview 4.2对APOBEC3A/3B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选择和确定待研究的3个SNP位点,并明确位点特征及相互关系。然后按纳入标准收集待研究人群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本3231例,其中1240例健康人、735例胆管癌患者、453例胆囊癌患者、803例胆道炎症患者,其中女性1315例、男性1916例。采集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民族、临床诊断、乙肝五项;其中胆道系统疾病患者另采集AFP、CEA、CA19-9肿瘤标志物水平。血液样本用于进行SNP检测分型,之后以临床诊断、基本信息、临床检验资料和对应SNP分型数据建立研究数据库,并进行APOBEC3A/3B启动子区SNP改变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影响作用的统计学分析。随后,构建APOBEC3A/3B不同等位基因型启动子质粒,分别利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pic)、胆管癌细胞(RBE)、胆囊癌细胞(GBC-SD)进行转染,采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的方法观察其在不同细胞内的启动转录活性。利用APOBEC3A/3B过表达质粒转染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在过表达状态下APOBEC3A/3B对细胞状态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过表达转染效力。探索TCGA数据库,发掘APOBEC3A/3B在胆管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内基因突变水平的相关关系,印证其影响细胞状态的能力。运用PROMO转录因子在线预测网站,预测可能与APOBEC3B启动子区发生结合的转录因子,si 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敲除技术及双荧光素酶检测技术筛选对其可能具有调控作用的关键转录因子,si RNA与启动子质粒共转染观察转录因子敲除后APOBEC3B不同类型启动子的启动转录活性变化,分析转录因子调控作用下启动子活性的细胞类型间差异,RT-q PCR技术定量关键转录因子组织间表达水平的不同,最终以上述研究结果解释本研究中APOBEC3A/3B启动子区SNP与胆道癌症发生关系的状态。统计方法主要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秩和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χ2检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研究中考虑年龄、性别在胆系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数据之间存在分布差异,因此在分析时纳入年龄、性别因素进行校正,最终获得AORs(校正后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CI)。所有的统计学检验均为双尾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23.0。研究结果(一)SNP位点确定:本研究中按照APOBEC3A,APOBEC3B和基因转录调控的关系最终确定3个SNP位点:(1)APOBEC3A rs12157810(-525bp,APOBEC3A启动子区域,A>C)(2)APOBEC3B rs2267401(-338bp,APOBEC3B启动子区域,T>G)(3)APOBEC3A rs12628403(+4340bp,APOBEC3A,内含子4区,A>C,APOBEC3B缺失型“代理”位点)。其中APOBEC3A rs12628403作为APOBEC3B rs2267401缺失型“代理”位点,在200例抽样验证样本中“代理”符合率97.5%。(二)APOBEC3A/3B启动子SNP与胆系疾病发生关系的分析:SNP背景下APOBEC3A/3B对胆道癌症的发生风险影响体现出了解剖、组织和性别上的差异,APOBEC3A rs12157810的C等位基因型主要发挥着降低胆管癌和胆囊癌发生风险的作用,而APOBEC3B rs2267401 G等位基因型在胆管癌内体现出一定降低发生风险的作用,却显着的增加胆囊癌发生风险,呈相反趋势。(三)APOBEC3A/3B启动子在细胞内活性的差异: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和胆囊癌细胞中APOBEC3A rs12157810 C等位基因型的启动子启动转录活性均强于A型;在正常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中APOBEC3B rs2267401 G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弱于T型,而在胆囊癌细胞中G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显着强于T型,呈相反状态,与流行病研究结果相印证。(四)APOBEC3A/3B过表达对细胞的影响:APOBEC3A过表达显着促进293T细胞的凋亡(凋亡率:293T APOBEC3A 22.48%vs 293T-Vector 10.54%p<0.05),APOBEC3B过表达未见显着促凋亡作用。(五)APOBEC3A/3B与突变的相关性(TCGA):在胆管癌中APOBEC3A与突变显着相关(r2=0.39),且表达量显着较APOBEC3B为低(p<0.05,3B≈10倍3A),说明APOBEC3A具有高效的致突变能力。(六)APOBEC3B启动子相关转录因子预测、筛选与调控关系:筛选后得到目标转录因子TFAP2A,并在细胞内发现其对APOBEC3B G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其在胆管癌内高表达,在胆囊癌内低表达,从而导致调控水平细胞间差异。研究结论1.APOBEC3A/3B启动子区SNP导致的启动转录活性变化与胆道肿瘤发生风险相关,APOBEC3A/3B不同等位基因型启动子活性的差异,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产生影响,并体现出了解剖结构、组织类别和性别、易患人群之间的不同,外周血APOBEC3A/3B的SNP检测分型可为胆道癌症早期筛查预防提供有效线索。2.APOBEC3A高效的致突变效力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突变过载而发生凋亡,其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呈现降低作用。3.APOBEC3B对胆道肿瘤的发生风险影响在胆管癌和胆囊癌之间呈现相反趋势,此差异的产生与其启动子活性在组织间的差异有关。4.转录因子TFAP2A抑制性调控水平在细胞间的差别是导致APOBEC3B启动子活性差异的重要原因,TFAP2A在胆管癌细胞和胆囊癌细胞内表达水平不同,因此产生的调控强度不同是主要机制。
二、原发性胆囊癌的SCT诊断的临床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胆囊癌的SCT诊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MRI与CT在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患者MRI与CT的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对比 |
2.2 患者MRI与CT影像分析 |
3讨论 |
(2)磁共振成像与CT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CT扫描: |
1.2.2 MRI扫描: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所有患者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 |
2.2 CT及MRI诊断结果 |
2.3 病理学诊断结果与CT、MRI诊断结果比较 |
3 讨论 |
(3)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近期疗效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手术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
结 果 |
1.手术相关指标: |
2.生存率及复发率: |
3.两组术后1年并发症情况: |
4.两组术后3年ROC生存曲线: |
讨 论 |
(4)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胆囊癌与胆囊癌淋巴结转移概述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意外胆囊癌误漏诊原因与临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UGC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 |
1.1 U G C误漏诊原因 |
1.2 重视术前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在早期胆囊癌诊断中的作用 |
2 术中仔细探查和快速病理检查是降低UGC误漏诊的重要措施 |
3 UGC治疗方法的选择 |
3.1 术中或术后病理分期是选择U G C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
3.2 坚持循证医学原则,合理选择UGC治疗方法 |
4 心理支持在UGC患者康复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
5 重视胆囊癌的早期预防,降低UGC发生率 |
6 结论 |
(6)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新型分子检测技术在肝胆肿瘤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中常用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高通量测序分析HBV多耐药位点及HBs Ag+/HBs Ab+相关变异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数字PCR定量检测TP53基因突变对胆道肿瘤诊断和预后的初步临床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肝胆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研究工作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循环肿瘤细胞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8)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1 胆囊癌 |
2 胆囊癌治疗研究 |
3 胆囊癌诊断方法 |
4 胆囊癌预后研究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114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及预后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纳入资料的临床病例情况 |
1.2.2 训练集与验证集基线资料比较 |
1.2.3 训练集患者的Cox预后结果 |
1.2.4 预后列线图 |
1.2.5 列线图预测准确性的外部验证 |
1.3 讨论 |
1.3.1 影响胆囊癌患者DSS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
1.3.2 列线图进行胆囊癌患者预后预测 |
1.3.3 列线图与TNM分期应用价值比较 |
1.3.4 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2 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3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4 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5 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不同手术方式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手术治疗方式统计 |
3.2.2 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2.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胆囊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
3.3.2 不同手术方式临床资料差异分析 |
3.3.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 |
3.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4 小结 |
四、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 |
4.1 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患者基本资料 |
4.2.2 患者临床表现 |
4.2.3 意外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2.4 患者预后分析 |
4.2.5 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 |
4.3 讨论 |
4.3.1 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 |
4.3.2 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原发性胆囊癌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原发性胆囊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资料收集 |
3.3 术后随访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发病的人口学特点 |
4.2 临床病史结果 |
4.3 影像学及临床生化检测结果 |
4.4 手术方式及TNM分期 |
4.5 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
4.6 术后总体生存分析结果 |
4.7 影响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
4.8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胆道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胆系疾病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一、APOBEC3A/B SNP位点的选择 |
二、研究对象人群临床资料收集和外周血样本的获取 |
三、样本SNP的检测与分型 |
四、APOBEC3A/B启动子SNP影响胆系疾病发生风险的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一、APOBEC3A/B SNP位点的选择与确定 |
二、研究人群临床基本信息 |
三、研究人群血液样本SNP检测与分型结果 |
四、APOBEC3A/B启动子SNP对胆系疾病发生风险影响的分析结果 |
第二部分 APOBEC3A rs12157810 SNP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影响的机制探究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一、APOBEC3A启动子SNP致其活性差异的研究 |
二、APOBEC3A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
三、APOBEC3A肿瘤内表达水平的探索(TCGA)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一、APOBEC3A C/A型启动子在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胆囊癌细胞中的活性差异 |
二、APOBEC3A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
三、TCGA数据库探索 |
第三部分 APOBEC3B rs2267401 SNP对胆道癌症发生风险影响的机制探究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一、APOBEC3B启动子SNP致其活性差异的研究 |
二、APOBEC3B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
三、APOBEC3B G/T型启动子在胆管癌、胆囊癌中活性差异机制的探究.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一、APOBEC3B G/T型启动子在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癌细胞、胆囊癌细胞中的活性差异 |
二、APOBEC3B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对细胞生存的影响 |
三、APOBEC3B G/T型启动子在胆管癌、胆囊癌中活性差异的调控机制 |
讨论 |
研究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转录因子AP-2家族在肿瘤内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原发性胆囊癌的SCT诊断的临床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MRI与CT在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J]. 魏元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7)
- [2]磁共振成像与CT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比较[J]. 臧秀娟,房欣,胡海彦,寇志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03)
- [3]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近期疗效及生存分析[J]. 储涛,董晓,邵荣金,陈胜东,吕旭,龚伟达.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1(03)
- [4]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刘雁冰.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意外胆囊癌误漏诊原因与临床防治策略[J]. 秦建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23)
- [6]B超检查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价值探讨[J]. 张医心. 系统医学, 2020(22)
- [7]新型分子检测技术在肝胆肿瘤中的初步应用[D]. 肖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
- [8]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D]. 常毅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原发性胆囊癌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连峰. 吉林大学, 2020(08)
- [10]APOBEC3A/B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胆道系统癌症发生风险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季鸿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