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鸡的现状及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生灵[1](2021)在《浅谈藏鸡抗缺氧机制和种质资源保存的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藏鸡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体型小、胸腿肌发达、善于飞翔等形态特征,具有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的一系列适应机制的地方种鸡,是我国原始饲养状态下保存下来的优良品种,潜藏着巨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文章通过总结和梳理藏鸡对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和开发应用的现状,进一步提出西藏藏鸡种质资源保护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旨在为纯种藏鸡种质资源的保存和保护尽微薄之力。
董新宇[2](2021)在《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解析藏鸡群体分层和遗传混杂现况》文中提出藏鸡是中国极具特色的一个地方品种,是珍贵的遗传资源。该鸡种分布区域广阔,外貌特征纷杂,亚种/群定义不明。同时,因为前期存在与外来鸡种盲目杂交的现象,使外来血统随机渗入,导致纯血藏鸡数目锐减。因此为了更好对藏鸡群体进行保种育种,需要对藏鸡群体遗传分层和遗传混杂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以115只藏鸡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同时加入其它地方鸡等12个鸡种(共344个样本),系统解析藏鸡群体分层和遗传混杂情况。通过评估各个样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进化树和Admixture等分析评估了本研究中藏鸡群体的分层情况,识别与藏鸡存在混杂的遗传来源和程度,并鉴定藏鸡基因组中特征区间,这将为纯血藏鸡的鉴定,以及其保种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本研究的藏鸡群体至少可分为4个亚群,其中3个亚群具有明确且独特的遗传特征,并且这3个亚群与其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关联。一个亚群中大多数样本来自于日喀则地区,根据藏鸡组成成分分析该亚群包含的藏鸡特有遗传背景的比例最高,可看作藏鸡的“纯血”亚群。第二个亚群的主要来自拉萨的达孜地区,其与林甸鸡的遗传背景相似,在该亚群中我们鉴定到了林甸鸡血统侵入的区域;最后一个亚群主要采自林芝地区,其与茶花鸡的遗传背景相似,并且很可能是趋同进化造成的。同时,本研究还评估了藏鸡的遗传混杂程度。白来航和林甸鸡基因都渗入到藏鸡中,并且部分基因组片段已完全被外来血统取代。评估杂交培育而得的拉萨白鸡血统组成时,发现白来航的血统贡献要显着大于藏鸡的贡献。最后,也确定30个藏鸡特征基因组区间。综上所述,藏鸡群体的遗传分层与其地理分布有较大关联,但是分子遗传标记仍是藏鸡群体分层最准确的指标。与此同时,本研究明确了藏鸡群体混杂的部分来源和相应程度,以及确定藏鸡的特征基因组区间。这些结果对于藏鸡的提纯复壮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小林,苏元君,李星亮,余春林,杨朝武,王蓉芳,吴锦波,张燕,邱韵,牟桑[3](2021)在《阿坝藏鸡肌肉组织学特性与嫩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比阿坝藏鸡3个品系胸、腿肌的肌纤维直径、密度以及胸肌剪切力等指标上的差异以及各指标与肌肉嫩度等的关系,试验选取了阿坝藏鸡品系1、阿坝藏鸡品系2、阿坝藏鸡品系3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其鸡胸、腿肌进行了肌纤维数量和密度的测量,并对3个品系的胸肌肌肉进行了剪切力测定。结果表明,3个品系的胸肌肌纤维直径均值均长于腿肌,但是其肌纤维数量计数要少于后者;3个品系腿肌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组间差异均相差不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出栏体重最轻的阿坝藏鸡品系1系胸肌剪切力仅为79.36 N,均显着低于阿坝藏鸡品系2和阿坝藏鸡品系3,即阿坝藏鸡品系1的胸肌嫩度在3个品系内最好。
宋伟[4](2021)在《西藏鸡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鸡作为西藏高原特有的家禽,受到高海拔,低气压和低温的影响,藏鸡不仅可以长久生存,还能不受环境影响,而且可以为高原牧民带来新鲜的肉制品和蛋制品,丰富了藏民的生活所需,因此藏鸡养殖业迅速发展,不注意卫生消毒的管理模式,以及抗生素药物的滥用,导致养殖时出现的问题也愈来愈多,藏鸡长久以来受到各类致病性病原的侵害感染,给高原藏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探究沙门氏菌在藏鸡中的流行情况以及高原地区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征,本试验对从拉萨市和林芝市养殖场通过直肠拭子法采集到的55份藏鸡粪便拭子样品进行沙门氏菌检测,利用细菌的培养特性、形态学特征、生化特性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离;再通过细菌通用基因和特异性基因鉴定进行确定;之后利用血清学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并利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再通过药敏试验和PCR试验对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试验结果:1.采集到的55份藏鸡粪便直肠拭子样品中共分离出8株沙门氏菌菌株,检出率为14.50%(8/55);林芝采集鸡粪样品25份,检出5株沙门氏菌,检出率为20.00%(5/25);拉萨采集样品30份,检出3株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0.00%(3/30),说明沙门氏菌在两地藏鸡群中存在一定的流行情况。通过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3株,占分离菌株的37.50%(3/8);鼠伤寒沙门氏菌2株,占分离菌株的25.00%(2/8);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以及圣保罗沙门氏菌各1株,均占分离菌株的12.50%(1/8)。可以发现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本次分离的藏鸡源沙门氏菌中的优势血清型。55份藏鸡粪便直肠拭子样品中共分离出8株沙门氏菌,将扩增出特异性基因Stn,测序经NCBI比对,再利用MEGA7.0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Stn-L1(林芝1号分离株)序列与埃及鸡源和山羊源沙门氏菌(MN537806.1、MK695165.1)在同一分支;Stn-L2(林芝2号分离株)序列与中国台湾人源沙门氏菌(CP045518.1)在同一分支。结果表明分离株可能存在人和动物,动物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可能性。2.本次从西藏地区藏鸡粪便拭子样品中分离出的8株沙门氏菌,共检测沙门氏菌毒力基因14种,各株菌株的毒力基因检测数量在3~4个之间,且同一地区分离到的菌株的毒力基因分布基本相同。毒力基因sopB的检出率为100.00%(8/8),sseL、orfL、rhuM、prfA、spvC和arvA的检出率均为0.00%(0/8),sopE、orgA和ttrB出现在大多数分离株中,结果表明这次试验的沙门氏菌分离株可能具备顺利侵入宿主巨噬细胞并稳定增殖和扩散的能力。3.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株沙门分离株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的耐药率达到100.00%(8/8),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耐药率达到87.50%(7/8),对氯霉素类抗生素,如氯霉素的耐药率达到87.50%(7/8);同时多重耐药结果显示所检沙门氏菌株耐6种抗生素的比例最高,达37.50%(3/8),其次耐9种抗生素的比例达25.00%(2/8),耐5、7、8种抗生素比例各为12.50%(1/8),多重耐药表明,所检菌株均已产生多重耐药,每株被检菌株至少对5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株沙门分离株中耐四环素类抗生素基因(tetB)、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因(blaCMY)检出率100.00%(8/8),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因(blaTEM)检出率87.50%(7/8),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因(blaCTX)检出率75.00%(6/8),检出率100.00%(7/8),耐氯霉素类(floR)、耐喹诺酮类(parE)、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adA2)基因检出率均为87.50%(7/8),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试验结果显示,8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西藏两地采样所在的藏鸡养殖场沙门氏菌的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当地防疫部门的注意。本次对西藏部分地区藏鸡源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之后进一步研究了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分布情况。为以后西藏地区对藏鸡源沙门氏菌的防控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胡玉萍,王星果,沈曼曼,曲亮,窦套存,郭军,王克华[5](2020)在《藏鸡二元杂交组合生产性能及血液生理指标分析》文中提出研究旨在通过藏鸡杂交确定其对藏鸡生产性能的提高效果。以藏鸡纯系及其他2个地方鸡培育品系为素材,组成3个藏鸡二元杂交组合和2个纯系组合,测定5个组合13周龄公鸡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液生理指标及52周龄母鸡产蛋性能和40周龄蛋品质。结果显示:杂交组合活重大于藏鸡纯系,屠宰率高于C3纯系,52周龄产蛋率和入舍鸡产蛋数均高于藏鸡纯系,40周龄蛋重、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壳强度也高于藏鸡纯系,红细胞分布宽度等高于C3纯系。综合分析表明,含藏鸡血缘的杂交鸡性能与藏鸡纯系和C3纯系相比有一定优势,且血液生理指标优于C3纯系,研究结果为藏鸡杂交利用奠定基础。
王也[6](2019)在《家禽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构建及人工选择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因组时代的开启为育种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以及新的发展机遇,但如何将基因组技术应用到动物育种仍然需要大量的探索和创造。当前基因组技术在育种领域应用的主要挑战包括缺乏稳定、高效的数据分析流程来处理庞大的群体基因组数据,缺少专业的数据库平台来对领域内的已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另外,过去大部分家禽基因组研究仅限于单核苷酸多态性一种遗传变异,而忽略了结构变异、转座子、微卫星等其它类型的遗传变异。遗传变异类型的单一限制了在基因组层面上对表型变异的多元化解释。另外,育种的发生过程是从地方品种选育到高产品种,而过去的家禽基因组研究大多关注从野生祖先到地方品种的演化过程,缺乏对育种发生过程的遗传机制解读。这使得利用基因组技术进行个体选择仍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虽然遗传标记的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缺乏有效的应用转化技术。因此,如何在理论上对基因组育种新技术提供支撑,仍然需要对育种的发生过程进行遗传解析。在家鸡育种上主要分为蛋用和肉用两个选育方向,且这种方向性选育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表型差异。但人工选择作用下基因组应答品种方向性选育压力的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这进一步阻止了我们对育种遗传机制的认识。本研究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开发针对家禽基因组大数据的高效分析流程,从人工选择的角度解析育种过程的的遗传机制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研究利用新一代流程技术Nextflow构建了包括数据预处理、序列比对、单核苷酸变异挖掘、结构变异挖掘、转座子挖掘、微卫星变异挖掘、RNA-seq分析、GWAS分析在内的,全封闭、高并发分析流程。利用新一代容器技术Docker对每一个独立的流程打造了可重复、可移植的计算环境。并将Nextflow和Doker的结合,在丰富了其它遗传变异挖掘手段的同时,打造了跨平台、高并发的家禽基因组分析流程。本研究构建的分析流程源代码均已在Github网站开源发布。(2)以艾维因肉鸡、罗曼粉蛋鸡、广元灰鸡、旧院黑鸡和大恒肉鸡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本研究构建的分析流程,从比较基因组学、群体基因组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的角度探讨了从地方品种到高产商业品种培育过程中人工选择对家禽基因组的影响。我们发现家禽基因组对方向性选育的响应敏感,对蛋鸡的选育使得基因组主要受到纯化选择作用,而对肉鸡的选育则使得基因组呈现出选择压放松作用。我们进一步在家鹅中验证了在极端选择压作用下,HBA1和HBB两个基因呈现出选择压放松,证实了基因组的部分区域在极端选择压下仍然能呈现出选择压放松。(3)利用IBD分析方法,对艾维因肉鸡、罗曼粉蛋鸡、广元灰鸡、旧院黑鸡和大恒肉鸡群体的基因组进行相似性比较。本研究发现W和Z两条性染色体在罗曼粉高产蛋鸡中受到显着的人工选择作用,其中Z染色体上有125个基因在罗曼粉蛋鸡选育过程受到显着的人工选择作用。而罗曼粉蛋鸡的W染色体则存在强烈的基因组受选择区域,这些区域只在高产的罗曼粉蛋鸡上存在。基于上述结果,我们提出基于基因组的相似性对蛋鸡进行个体选择的新选育思路。(4)为了探索基因组如何应答方向性选育压力,我们从125个受选择基因中挑选了受选择最显着的5个基因,在罗曼粉蛋鸡、艾维因肉鸡和大恒肉鸡这三个选育方向和程度不同的品种中进行表达规律验证。在三个品种胚胎期中,我们发现MEF2A、SLC16A7、tns3、TFDP2基因的表达量和高产程度相关,证实了在选育过受选择基因的表达量和选育的方向和程度存在联系,表明受选择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是基因组应答方向性选育压力的重要途径。另外,三个品种的胚胎重、腿肌重和胸肌重的发育规律同样符合品种的方向性选育规律。本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大规模群体分析的遗传变异挖掘流程,为群体基因组分析奠定了基础;对育种过程的遗传机制进行了深入解读,提出了基因组相似性选择技术,为基因组育种新技术提供了思路;发现了家禽基因组对方向性选育敏感,并证实了受选择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是基因组应答方向性选育压力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探索育种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王英明[7](2019)在《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藏鸡与白羽肉鸡垂体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文中研究指明为发掘影响禽类早期快速生长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通过对缓慢生长的藏鸡和快速生长的白羽肉鸡垂体组织RNA表达谱进行测序及比较分析,筛选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对筛选到的候选基因做进一步研究。以42日龄雌性藏鸡与白羽肉鸡为研究对象,每个品种的鸡选取3个重复样本,采用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测定藏鸡和白羽肉鸡垂体组织RNA表达谱,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分析、KEGG分析,筛选影响早期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之后利用Western blot对候选基因对应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构建相关候选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和时序表达谱。结果显示:1.42日龄雌性藏鸡和白羽肉鸡垂体组织RNA表达谱测序结果各转录本Q30均在90%以上,转录本文库质量好。各转录本中预测到的新转录本长度均在700 bp以上,其中最长的含有30个外显子,最短的仅含有1个外显子。两个品种鸡的可变剪切体均以IR(内含子保留)剪切体模型所占比列高(≈50%)。各转录本SNP中转换型(A-G/C-T)SNP位点分布占76%,颠换型(A-C/A-T/C-G/G-T)SNP位点占24%。2.藏鸡和白羽肉鸡垂体组织RNA表达谱GO、KEGG分析结果分析发现藏鸡与白羽肉鸡垂体组织RNA表达谱有151个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77个上调基因,74个下调基因(藏鸡Vs白羽肉鸡)。对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基因产物属性进行注释(GO注释),发现在细胞组分中22个基因得到注释,对应48个功能亚分类;分子功能中20个基因得到注释,对应48个功能亚分类;生物过程中23个基因得到注释,对应242个功能亚分类。对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主要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进行注释(KEGG注释),结果发现151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38个被富集到147条KEGG通路中,包括脂代谢、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生长死亡、信号传导等重要代谢通路和信号通路。3.发育过程条目(GO:0032502)富集结果在发育过程条目(GO:0032502)上共富集到9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个上调基因(FST、GH、LHFPL5、BPIFB7、NPY)和4个下调基因(PTHLH、EGR1、IGF2BP1、SHH)(藏鸡Vs肉鸡)。分析显示EGR1、IGF2BP1、SHH基因的下调是导致藏鸡早期生长缓慢的重要因素。4.表达谱qPCR验证结果在差异表达基因中随机挑选8个基因(EGR1、FST、FKBP5、GH、LOC419390、PPARG、ZBTB16、SHH),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对表达谱进行验证,qPCR结果与转录结果一致,说明该表达谱数据可靠。5.FST及EGR1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FST及EGR1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FST在藏鸡和白羽肉鸡垂体、下丘脑、胸肌和腿肌组织细胞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而EGR1蛋白则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6.FST和EGR1基因组织表达谱构建结果FST和EGR1在藏鸡和白羽肉鸡各个日龄阶段均在垂体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极显着高于其他(下丘脑、胸肌和腿肌组织)组织(P<0.01)。142日龄,除藏鸡母鸡之外,FST和EGR1在白羽肉鸡各个组织(垂体、下丘脑、胸肌和腿肌)中的表达水平逐渐高于在藏鸡中的表达水平。构建时序表达谱:藏鸡FST时序表达谱(1150日龄)显示,FST在垂体组织中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在下丘脑组织中则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肌肉组织中FST在1日龄时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但在发育前期(142日龄)急剧下降,然后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内;FST在白羽肉鸡中的时序表达(142日龄)变化与在藏鸡中表达变化规律一致。藏鸡EGR1时序表达谱(1150日龄)显示,垂体组织EGR1出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规律,在70日龄时表达水平最高。在下丘脑组织中EGR1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然后维持稳定。在肌肉组织中EGR1在1日龄表达量较高,但在142日龄就急剧下降,然后维持稳定;白羽肉鸡142日龄,垂体组织EGR1和下丘脑组织EGR1的表达量表现为上升趋势,肌肉组织EGR1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对藏鸡和白羽肉鸡垂体组织表达谱测序分析发现9个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藏鸡对白羽肉鸡而言有5个基因(FST、GH、LHFPL5、BPIFB7、NPY)表达上调,4个基因(PTHLH、EGR1、IGF2BP1、SHH)表达下调。对该9个基因的分析显示EGR1、IGF2BP1、SHH基因的下调是导致藏鸡早期的生长缓慢的重要因素。这些现象符合藏鸡生长在青藏高原高寒条件下的生物学特征,同时也符合藏鸡选育程度较低的事实。FST及EGR1在藏鸡与白羽肉鸡垂体组织中的表达规律的差异与42日龄白羽肉鸡的生长速度达到高峰,藏鸡70日龄生长速度达到高峰的生长规律一致,这也与我国大多地方鸡种生长规律一致。因此,FST、EGR1、IGF2BP1、及SHH基因是我国地方鸡种早期生长速度选育的重要候选基因。
商鹏,董亚南,朱新海,张浩,强巴央宗,张红亮[8](2019)在《藏鸡育种研究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藏鸡特有的生理表型和潜在的低氧适应分子机制致使其成为在高海拔地区发展优质特色养禽业必选的优良品种。经梳理发现,以藏鸡为父本的杂交F1代生产性能显着高于以藏鸡为母本的杂交F1代;在高海拔3 650 m环境中,矮小隐性白鸡和农大小型蛋鸡表现出显着的杂交优势,可为选育藏鸡肉用型和蛋用型配套系提供理论依据;27.5%的氧浓度可使低地鸡品种在高海拔孵化率高达88.7%。提示藏鸡选育和孵化工作潜力巨大,前景光明。文章综述藏鸡育种研究现状和育种未来,充分利用预杂交试验数据,深入挖掘潜在的育种价值,科学分析合理保种选育,为促使藏鸡事业蓬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贾玉刚,王杰,马向花[9](2018)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藏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藏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360羽健康的1日龄雄性藏鸡,按初始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鸡。3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添加50 mg/kg金霉素的基础日粮(试验1组),添加1%复合中草药的基础日粮(试验2组),试验为期1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复合中草药能显着提高藏鸡6、12和18周的体重(P<0.05),显着提高藏鸡的平均日增重(P<0.05)。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复合中草药均能显着降低试验期间藏鸡的死亡率(P<0.05)。此外,抗生素和复合中草药均能提高藏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 G和Ig M含量(P<0.05),促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和INF-γ的释放(P<0.05),进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复合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提高藏鸡平均日增重、降低集约化舍饲的死亡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或接近抗生素的添加效果,具有良好的替抗前景。
杨丹[10](2016)在《四川甘孜州藏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检测》文中认为藏鸡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2200~4100 m的半农半牧区,是我国高海拔地区养鸡业的重要品种资源。藏鸡沙门氏菌病时有发生,耐药性日益突出,给藏鸡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试验采集四川甘孜州4个藏鸡养殖场送检的28只疑似患沙门氏菌病藏鸡的心、肝、脾、肺、肾、卵巢(或睾丸)和肠内容物,总计196份样本,经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PCR鉴定和血清型鉴定,共获得42株藏鸡沙门氏菌,其样本检出率为21.43%(42/196)。42株沙门氏菌共鉴定出6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4株)、鸡伤寒沙门氏菌(10株)、鸡白痢沙门氏菌(8株)和肠炎沙门氏菌(6株)为主要的血清型。采用CLSI(2013)推荐的琼脂纸片扩散法(K-B)对42株藏鸡沙门氏菌进行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藏鸡沙门氏菌对21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耐药。其中,对阿莫西林(90.48%)、羧苄西林(90.48%)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氨苄西林(88.10%)、利福平(88.10%)、复方新诺明(76.19%)、四环素(69.05%)、多西环素(59.52%)、氟苯尼考(54.76%)、头孢唑啉(47.62%)、卡那霉素(47.62%)和链霉素(42.86%),对庆大霉素(7.14%)、丁胺卡那(2.38%)的耐药率最低。41株分离菌对3类以上的抗菌药物耐药,多重耐药率为97.62%(41/42)。应用PCR技术对42株藏鸡沙门氏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分离株共检出26种耐药基因,其中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blaSHV、 blaOXA、blaPSE和blaCMY-2,以blaTEM检出率最高(90.48%);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ddA1、addA2、addB、AacC2、aac(3)-Ⅲ和Aph(3’)-Ⅱa,以addA2检出率最高(85.71%):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tetC,以tetA检出率最高(83.33%):氯霉素类耐药基因catA1、floR、CmlA,以CmlA检出率最高(57.14%);磺胺类耐药基因sull、su12,以su12检出率最高(83.33%):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 qnrS、aac(6’)-Ib-cr、oqxA、oqxB,以aac(6’)-Ib-cr检出率最高(59.52%)。应用PCR技术对41株藏鸡多重耐药沙门氏菌进行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结果共检出traA、trbC、merA、tnpA/Tn3、tnpU、tnp513、tn1721、IS26和intⅠ1 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其中traA、trbC为国内首次从沙门氏菌中检出。每株菌检出3-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通过质粒接合试验验证了多重耐药沙门氏菌中的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具有可移动性。随机将14株检测到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多重耐药沙门氏菌进行质粒接合试验,结果共获得8株接合子,其接合成功率为57.14%(8/14)。结论:196份藏鸡样本中,沙门氏菌样本检出率为21.43%(42/196);42株藏鸡沙门氏菌分离株共6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要血清型:42株分离菌对21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耐药,多重耐药率高达97.62%,且广泛携带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其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
二、藏鸡的现状及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鸡的现状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藏鸡抗缺氧机制和种质资源保存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藏鸡对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
2.1 卵结构的适应 |
2.2 血液特征的适应性 |
2.3 器官的适应机制 |
2.4 其他适应机制 |
2.5 藏鸡遗传多样性研究 |
3 开发利用情况 |
4 保护对策的意见和建议 |
4.1 加强科学普查和基础应用研究 |
4.2 活体保存 |
4.3 建立基因(DNA)库 |
(2)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解析藏鸡群体分层和遗传混杂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问题的由来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国地方鸡及藏鸡的现状 |
1.2.1.1 中国地方鸡概况 |
1.2.1.2 藏鸡的品种特征 |
1.2.1.3 藏鸡群体遗传混杂现状 |
1.2.2 遗传混杂的研究方法及遗传数据的来源 |
1.2.2.1 遗传混杂的研究方法 |
1.2.2.2 遗传标记的来源 |
1.2.3 中国地方鸡及藏鸡全基因组测序应用进展 |
1.2.3.1 中国地方鸡全基因组测序应用研究进展 |
1.2.3.2 藏鸡全基因组测序应用研究进展 |
1.3 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
2.1.1 软件 |
2.1.2 数据库 |
2.2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全基因组变异数据的识别 |
2.3.1.1 DNA提取 |
2.3.1.2 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检测 |
2.3.2 遗传多样性计算 |
2.3.3 群体遗传结构 |
2.3.4 群体基因交流分析 |
2.3.5 单倍型水平的祖先来源分析 |
2.3.5.1 评估拉萨白鸡的祖先来源 |
2.3.5.2 评估藏鸡亚群TBC2 的祖先来源 |
2.3.5.3 评估藏鸡亚群TBC3 的祖先来源 |
3 结果 |
3.1 测序数据统计 |
3.2 遗传多样性 |
3.3 主成分分析 |
3.4 Admixture分析 |
3.5 系统进化树 |
3.6 群体基因交流分析 |
3.7 单倍型水平的祖先来源分析 |
3.7.1 评估拉萨白鸡的祖先来源 |
3.7.2 评估藏鸡亚群TBC2 的祖先来源 |
3.7.3 评估藏鸡亚群TBC3 的祖先来源 |
4 讨论 |
4.1 遗传多样性 |
4.2 群体遗传结构 |
4.3 群体遗传混杂情况 |
4.4 单倍型水平的祖先来源情况 |
5 小结 |
5.1 本研究主要结果和讨论 |
5.2 本研究创新点及特色 |
5.3 本研究不足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5.3.1 本研究不足之处 |
5.3.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3)阿坝藏鸡肌肉组织学特性与嫩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屠宰与肌肉取样 |
1.3 肌纤维切片制作 |
1.4 肌纤维直径的测定 |
1.5 肌纤维数量的测定 |
1.6 肌肉剪切力的测定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阿坝藏鸡3个品系的胸、腿肌纤维切片 |
2.2 阿坝藏鸡3个品系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 |
2.3 胸肌剪切力测定 |
2.4 嫩度主成分分析评价 |
3 讨论 |
3.1 阿坝藏鸡3个品系肌纤维直径与肌肉嫩度间的关系 |
3.2 阿坝藏鸡3个品系肌纤维密度与肌肉嫩度间的关系 |
3.3 藏鸡肌肉嫩度与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以及剪切力间的关系 |
4 小结 |
(4)西藏鸡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西藏藏鸡养殖概述 |
1.2 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
1.2.1 沙门氏菌概述 |
1.2.2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
1.2.3 沙门氏菌毒力因子 |
1.2.4 沙门氏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1.3 沙门氏菌病研究进展 |
1.3.1 鸡沙门氏菌病概述 |
1.3.2 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西藏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血清型分型 |
2.1 试验试剂与设备 |
2.1.1 病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无菌平皿的准备 |
2.2.2 缓冲蛋白胨水(BPW)的制备 |
2.2.3 MRSV半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
2.2.4 营养肉汤的制备 |
2.2.5 SS培养基的制备 |
2.2.6 三糖铁培养基的制备 |
2.2.7 MRSV半固体培养基细菌的接种和挑菌 |
2.2.8 细菌的划线培养 |
2.2.9 细菌纯培养 |
2.2.10 革兰氏染色 |
2.2.11 显微镜镜检: |
2.2.12 生化鉴定-三糖铁实验鉴定 |
2.2.13 接种与培养 |
2.2.14 纯培养 |
2.2.15 染色与镜检 |
2.2.16 生化鉴定 |
2.2.17 DNA提取 |
2.2.18 16SrDNA基因与Stn特异性基因的PCR扩增试验 |
2.2.19 血清型鉴定 |
2.3 试验结果 |
2.3.1 细菌的培养及染色镜检 |
2.3.2 生化鉴定结果 |
2.3.3 16SrDNA基因和Stn特异性基因扩增结果 |
2.3.4 基于Stn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 |
2.3.5 血清型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藏鸡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检测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菌株 |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DNA的提取 |
3.2.2 毒力基因PCR引物的设计 |
3.2.3 PCR扩增目的基因 |
3.2.4 PCR产物凝胶电泳 |
3.3 试验结果 |
3.3.1 毒力岛等基因的扩增与测序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藏鸡源沙门氏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检测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菌株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药敏试验 |
4.2.2 耐药基因检测 |
4.3 试验结果 |
4.3.1 药敏试验结果 |
4.3.2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藏鸡二元杂交组合生产性能及血液生理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研究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2.1 屠宰性能测定 |
1.2.2 肉品质测定 |
1.2.3 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
1.2.4 产蛋性能测定 |
1.2.5 蛋品质测定 |
1.3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藏鸡杂交组合、藏鸡纯系和C3纯系屠宰性能 |
2.2 藏鸡杂交组合、藏鸡纯系和C3纯系肉品质 |
2.3 藏鸡杂交组合、藏鸡纯系和C3纯系产蛋性能 |
2.4 藏鸡杂交组合、藏鸡纯系和C3纯系蛋品质 |
2.5 藏鸡杂交组合、藏鸡纯系和C3纯系血液生理指标 |
3 讨论 |
4 结论 |
(6)家禽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构建及人工选择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动物遗传育种已进入基因组时代 |
2.1 人工选择作用在动物驯化中的影响 |
2.1.1 人工选择是人类文明兴盛的重要驱动力 |
2.1.2 全基因组测序揭示驯化过程的人工选择对性状相关基因的影响 |
2.2 育种目标基因鉴定的研究进展 |
2.2.1 基因组学鉴定家禽重要性状候选基因 |
2.2.2 基因组学鉴定家畜重要性状候选基因 |
2.2.3 GWAS技术的缺点分析 |
2.3 育种机制的解析在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研究中的意义 |
3 遗传变异资源库建设进展 |
3.1 遗传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
3.2 遗传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介绍 |
3.2.1 人类疾病相关遗传数据库发展现状 |
3.2.2 植物遗传数据库介绍 |
3.2.3 动物遗传数据库发展现状 |
3.3 数据库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
4 计算可重复性在遗传大数据研究中的重要性 |
4.1 可重复性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
4.2 运行环境的可重复性研究进展 |
4.2.1 Conda |
4.2.2 容器技术 |
4.2.3 Galaxy平台 |
4.3 计算流程的可重复性研究进展 |
4.3.1 Nextflow |
4.3.2 Snakemake |
4.4 打造可重复性的运行环境和计算流程的关键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6 本研究主要内容间的关系 |
第二章 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开发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设计 |
2.2 可移植计算环境构建 |
2.2.1 构建计算环境用到的工具 |
2.2.2 流程所用主要软件 |
2.2.3 操作步骤 |
2.3 FTPP创建 |
2.3.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3.2 流程创建 |
2.4 AP创建 |
2.4.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4.2 流程创建 |
2.5 GVCP创建 |
2.5.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5.2 流程创建 |
2.6 STRCP创建 |
2.6.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6.2 流程创建 |
2.7 SVCP创建 |
2.7.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7.2 流程创建 |
2.8 RSP创建 |
2.8.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8.2 流程创建 |
2.9 GP创建 |
2.9.1 使用工具及参数 |
2.9.2 流程创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FTPP流程 |
3.1.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1.2 结果输出 |
3.1.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2 AP流程 |
3.2.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2.2 结果输出 |
3.2.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3 GVCP流程 |
3.3.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3.2 结果输出 |
3.3.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4 STRCP流程 |
3.4.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4.2 结果输出 |
3.4.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5 SVCP流程 |
3.5.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5.2 结果输出 |
3.5.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6 RSP流程 |
3.6.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6.2 结果输出 |
3.6.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3.7 GP流程 |
3.7.1 流程设计及说明 |
3.7.2 结果输出 |
3.7.3 开源代码及使用简介 |
4 讨论 |
4.1 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需要高并发分析流程 |
4.2 计算可重复性是大数据分析的前提 |
4.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 |
5 小结 |
第三章 人工选择对家禽基因组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鸡 |
2.1.2 鹅 |
2.2 试验技术路线 |
2.3 主要试验步骤 |
2.3.1 样品采集 |
2.3.2 DNA提取 |
2.3.3 PCR扩增和Sanger测序 |
2.3.4 RAD-seq |
2.3.5 RAD-seq质量评估 |
2.3.6 序列比对 |
2.3.7 Variant calling和 VCF过滤 |
2.3.8 缺失值推算 |
2.3.9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3.10 受选择位点分析以及功能富集分析 |
2.3.11 质谱分型 |
2.3.12 鹅基因受选择情况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RAD-seq测序及分析结果 |
3.2 群体遗传学揭示家鸡基因组受选育水平影响 |
3.2.1 选育方向对基因组的影响 |
3.2.2 Admixture和 Treemix分析表明品种间存在基因流 |
3.2.3 IBD分析揭示W染色体在高产蛋鸡中受到强烈选择 |
3.3 比较基因组学鉴定受选择区域 |
3.4 质谱分型鉴定罗曼粉蛋鸡的特殊基因型频率 |
3.5 家鹅飞行能力退化受选择压放松作用 |
4 讨论 |
4.1 育种对基因组的影响和选育方向有关 |
4.2 基因组相似度选择的可行性 |
5 小结 |
第四章 受选择基因在不同选育方向和程度的家鸡胚胎期表达规律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药品试剂 |
2.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主要生物学软件 |
2.4 试验技术路线 |
2.5 主要试验步骤 |
2.5.1 样品采集 |
2.5.2 肌肉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制作 |
2.5.3 候选基因筛选 |
2.5.4 原位杂交实验 |
2.5.5 总RNA提取 |
2.5.6 核酸质检 |
2.5.7 qPCR反应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个品种胚胎重、腿肌重和胸肌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
3.2 三个品种胚胎重、腿肌重和胸肌重在胚胎期的相关性分析 |
3.3 三个品种胚胎期胸部和腿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比较 |
3.4 候选基因在三个品种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量及其规律变化 |
3.5 IGF1、MEF2A和 TFDP2 基因在组织水平的表达验证 |
4 讨论 |
4.1 MEF2A、SLC16A7、tns3、TFDP2 基因和蛋鸡、肉鸡高产相关 |
4.2 受选择基因表达量变化是基因组应答选择压的重要途径 |
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7)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藏鸡与白羽肉鸡垂体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地方鸡种及肉鸡产业现状 |
2 藏鸡遗传资源特点 |
3 白羽肉鸡遗传资源特点 |
4 转录组测序组技术 |
4.1 第一代测序技术 |
4.2 第二代测序技术 |
4.3 第三代测序技术 |
4.4 展望 |
5 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EGR1) |
5.1 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结构及特征 |
5.2 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生物学特性 |
6 卵泡抑素(FST) |
6.1 卵泡抑素及其结构特征 |
6.2 卵泡抑素生物学特性 |
6.2.1 卵泡抑素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6.2.2 卵泡抑素对肌肉发育的影响 |
6.3 卵泡抑素基因表达特性的研究进展 |
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藏鸡与白羽肉鸡垂体组织RNA表达谱测序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耗材 |
1.1.4 主要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RNA表达谱测序 |
1.2.2 RNA表达谱测序结果分析 |
1.2.3 RNA表达谱验证 |
2 结果 |
2.1 藏鸡和白羽肉鸡垂体RNA表达谱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2.2 转录本组装、结构优化及新转录本预测 |
2.3 可变剪切体分析 |
2.4 SNP分布结果分析 |
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2.6 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
2.7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2.8 表达谱测序的qPCR验证 |
3 讨论 |
3.1 新转录本结构优化、可变剪切体及SNP分析 |
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FST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基因的组织表达和时序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耗材 |
1.1.4 实验主要药品配置 |
1.1.5 主要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
1.2.2 FST基因组织及时序表达谱构建 |
2 结果 |
2.1 FST蛋白亚细胞定位 |
2.1.1 标准曲线制作 |
2.1.2 蛋白浓度计算 |
2.1.3 FST蛋白亚细胞定位 |
2.2 FST基因组织表达谱 |
2.2.1 藏鸡和白羽肉鸡FST组织表达谱构建 |
2.2.2 FST在藏鸡和白羽肉鸡中的差异表达 |
2.2.3 藏鸡和白羽肉鸡FST基因时序表达谱构建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EGR1 基因在藏鸡和白羽肉鸡中表达特性的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EGR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1.2.2 藏鸡与白羽肉鸡EGR1 基因组织及时序表达谱构建 |
2 结果 |
2.1 EGR1 亚细胞定位 |
2.2 EGR1 组织表达谱 |
2.2.1 藏鸡和白羽肉鸡EGR1 组织表达谱构建 |
2.2.2 EGR1 在藏鸡和白羽肉鸡中的差异表达 |
2.2.3 藏鸡和白羽肉鸡时EGR1 时序表达谱构建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实验试剂配方 |
致谢 |
(8)藏鸡育种研究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藏鸡育种现状 |
2 藏鸡预杂交试验研究 |
2.1 低海拔常氧试验 |
2.2 高低海拔比较试验 |
2.3 高低海拔孵化试验 |
2.4 高海拔增氧孵化试验 |
3 藏鸡育种建议 |
3.1 加强藏鸡保护, 开展本品种选育 |
3.2 利用藏鸡优势, 继续选育高产品种 |
3.3 利用分子技术, 加快藏鸡选育速度 |
3.4 藏鸡选育高产品种, 须先做好在高海拔环境下的预杂交试验 |
3.5 增氧能提高高海拔孵化率, 但育雏率和育成率须进一步检验 |
4 结语 |
(9)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藏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日粮 |
1.4 饲养管理 |
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5.1 生产性能测定 |
1.5.2 免疫指标测定 |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中草药添加剂对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中草药添加剂对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中草药对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中草药对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 |
(10)四川甘孜州藏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藏鸡概述 |
2 沙门氏菌概述 |
2.1 沙门氏菌病原学特性及生化特性 |
2.2 鸡沙门氏菌病 |
2.3 沙门氏菌鉴定研究进展 |
3 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3.1 沙门氏菌耐药现状 |
3.2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 |
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藏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及分析 |
2.1 藏鸡沙门氏菌检出率 |
2.2 分离菌株的培养特性及形态 |
2.3 三糖铁和生化试验结果 |
2.4 PCR鉴定结果 |
2.5 血清型分型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藏鸡沙门氏菌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的检测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
2.2 藏鸡沙门氏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2.4 藏鸡沙门氏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藏鸡沙门氏菌药敏试验 |
3.2 藏鸡沙门氏菌耐药基因 |
3.3 沙门氏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藏鸡多重耐药沙门氏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检测及质粒接合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藏鸡多重耐药沙门氏菌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结果 |
2.2 质粒接合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检测 |
3.2 质粒接合试验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藏鸡的现状及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藏鸡抗缺氧机制和种质资源保存的建议[J]. 周生灵. 西藏科技, 2021(07)
- [2]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解析藏鸡群体分层和遗传混杂现况[D]. 董新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阿坝藏鸡肌肉组织学特性与嫩度分析[J]. 杨小林,苏元君,李星亮,余春林,杨朝武,王蓉芳,吴锦波,张燕,邱韵,牟桑. 湖北农业科学, 2021(10)
- [4]西藏鸡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D]. 宋伟. 西藏大学, 2021(12)
- [5]藏鸡二元杂交组合生产性能及血液生理指标分析[J]. 胡玉萍,王星果,沈曼曼,曲亮,窦套存,郭军,王克华. 中国家禽, 2020(06)
- [6]家禽遗传大数据分析流程构建及人工选择作用分析[D]. 王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7]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藏鸡与白羽肉鸡垂体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 王英明. 西南民族大学, 2019
- [8]藏鸡育种研究现状及建议[J]. 商鹏,董亚南,朱新海,张浩,强巴央宗,张红亮. 中国家禽, 2019(01)
- [9]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藏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J]. 贾玉刚,王杰,马向花. 中国饲料, 2018(08)
- [10]四川甘孜州藏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检测[D]. 杨丹.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