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南县1个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村疫情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许骏[1](2021)在《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水利血防工程是血防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提升血防工作持续性动力,实现精准防控的综合治理方式。为进一步优化水利血防工程空间结构、调控疫情风险演变态势、缓解低水平流行疫区的典型“人-地”矛盾。本文立足疾病地理学和理论流行病学视角,按照“明确警意→识别警源→监测警势→模拟预警→优化防控”的基本思路,围绕综合风险定义和识别、工程建设适宜性、工程的风险抑制机制及工程优化布局等方面。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流行病学数据综合分析洞庭湖血吸虫疫情流行的源头、载体和动力,并对风险要素结构和风险演变特征开展监测分析。运用K-means聚类、GAM广义可加模型、VAR向量自回归、KDE核密度估计、BP神经网络及克里金差值等方法,对水利血防工程布局和建设效果、工程建设与血吸虫疫情风险相互作用机制及水利血防工程的优化调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BI、GVI和NDVI等光谱特征指数与土地利用数据、钉螺勘察数据的协同分析,能进一步提升潜在钉螺孳生环境和孳生风险的识别能力。2006-2016年间,洞庭湖地区潜在疫源区和可疑孳生区的主要环境组成为农田、沼泽湿地、冬陆夏水区和其他林地。且各自环境类型的细分组成也有较高的相似度。洞庭湖流行区的潜在孳生风呈现出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弱的变化趋势。钉螺种群流动性减弱、环境依赖性增强,临湖、临水地区某些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在未来改变钉螺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2)2006-2016年洞庭湖地区的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核心区域高、外围区域低,大型湖泊水域周边高、其他地区低,中部偏西北的西洞庭地区高、中部偏东北的东洞庭地区低的总体格局特征。其中,Ⅰ、Ⅱ级风险区稳定分布于西洞庭湖地区、柳叶湖以北区域、洞庭湖腹地的南县境内以及上述区域与澧水流域之间的低洼垸落。Ⅲ、Ⅳ级风险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包括岳阳市辖区、益阳市辖区、华容县、湘阴县、岳阳县等地。对疫情风险驱动能力较强的流行病学指标为区域螺情、家畜感染和危险环境,对疫情发展和控制起主导作用的地类包括高覆盖度草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库坑塘、疏林地和沼泽湿。“四水”流域的疫情综合风险由高到低分别为澧水、沅水、资水和湘江。(3)基于F.R.E.A多维度聚类和变异系数法对7类水利血防进行适宜性分析,其中建设条件适应能力由高到低的工程分别为开沟沥水、涵闸改造、堤岸硬化、沉螺池、塘堰整治、抬洲降滩和沟渠硬化。七类工程对区域人水-疫水相互作用强度及综合风险等级的普适性较好,对社会经济功能和区域环境特征的适宜性差异较大。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患者治疗力度、血防经费投入、冬陆夏水环境、地区开发强度等8个主导因素影响,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综合风险基本形成了主体行为约束、血防措施联动、复合功能互动、社会经济驱动、生态防疫强化等作用机制,驱动各类水利血防工程防控效果的时空差异。(4)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对洞庭湖地区2020-2030年综合风险演变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全域综合风险的均值呈现先下降后反弹的状态,延续了2006-2016年的总体格局。而综合风险提升的热点区域将由全局零散、局部集中转变为北向移动的集聚分布态势,洞庭湖以北的地区或将成为综合风险集中连片提升的主要区域。从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的风险抑制能力三个方面将工程建设区划分为四类区域。其中,重点建设区主要呈现“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典型区域包括常德市鼎城区、津市市、澧县等。建设策略为加大投入、重点配建、因地制宜、强化考核。优化提升区主要呈现沿大江大湖的空间格局,分布地区包括岳阳市、岳阳县、益阳市等洞庭湖沿岸及洞庭湖地区中部的澧水、沱江、松虎洪道等流域腹地。建设策略为强化勘察和评估、促进工程升级和替代、推动防控体系建设等。同时,合理管控区和禁止建设区也有各自空间分布特征和建设策略。
王慧岚,周杰,姜琼,吴翔,蒋立平,汤凌,李昌廉,贺宏斌,任光辉[2](2020)在《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为全省2020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湖南省人群、家畜血吸虫病病情以及螺情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6个市、41个县(市、区)、281个乡(镇)流行血吸虫病。2019年全省血检99.19万人·次,查出阳性22 773人·次,阳性率为2.30%;粪检22 933人,结果均为阴性。血检阳性率较高的地区是南县、安乡县、资阳区。全省尚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人5 034例,主要集中在沅江市、赫山区、岳阳县。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村共有存栏耕牛44 963头,其中血检1 996头,粪检20 684头,均未查出阳性,耕牛存栏主要集中在沅江市、汉寿县、资阳区。2019年湖南省实有钉螺面积17.3亿m2,主要集中在沅江市、汉寿县、岳阳县。结论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胡本骄,李胜明,周杰,侯循亚,周艺彪,姜庆五,任光辉[3](2020)在《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历程》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是一种古老的寄生虫病,该病在洞庭湖区流行至少有2 100年的历史。20世纪初期在洞庭湖区发现并报告我国首例血吸虫病病例,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启动在洞庭湖区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防治工作者,与血吸虫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消灭钉螺为主、人畜同步化疗为主、控制传染源为主3个防治阶段,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2015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本文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发现和防治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对当前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未来防治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梳理,以期对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有所裨益。
谢谦[4](2016)在《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文中提出开展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有助于消除湖区血吸虫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两型社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洞庭湖区域实际,基于流行病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基础理论研究——作用机理分析——感染风险评价——防控方案模拟——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路,以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为主线,构建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防控仿真模型、综合防控体系,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1)系统梳理了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等。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理论包括系统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变论、控制论等;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主要来源于人口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政府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血吸虫病防控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明确机理、风险评价、方案模拟、方案比较和体系构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可采取如下流程:机理分析→指标筛选→机理量化→风险评价→仿真模拟→体系构建。(2)详细介绍了洞庭湖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水平和血吸虫病疫情等现状,计算得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系统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将人群血检阳性率、易感地带面积分别作为疫水接触和疫水分布子系统的核心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关键指标的驱动因子进行筛选,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验证和响应回归分析,完成洞庭湖区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疫水接触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农业经济比重(0.867)>城镇化水平(0.846)>总人口(0.844)>城乡自来水供给率(0.839)>GDP(0.83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0.83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831)>血防健康教育覆盖率(0.820);疫水分布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改厕覆盖率(0.927)>耕牛敞放率(0.886)>耕牛感染率(0.859)>洲滩扩张速率(0.858)>居民感染率(0.855)>药物灭螺面积(0.694)>平均水位(0.674)>环改灭螺面积(0.415)>汛期平均水位(0.328)>平均流量(0.251)。其中,平均流量(0.251)与易感地带面积的相关系数小于0.3,表现为弱相关性,在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可忽略该项因素的影响。(4)依据PSR模型原理,构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入手,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方面,2001-2014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由0.9248降至0.40337,后期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其空间格局上,岳阳县、沅江市高于0.5,汉寿县、安乡县等14个地区处于0.35-0.5之间,石门县、桃源县等5个地区处于0.2-0.3之间。压力、状态、响应指数方面,尽管各指数历年情况略有波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格局上,压力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10个、3个,状态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9个、4个,响应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3个、7个、11个。(5)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血吸虫病防控系统模型,通过调整相关变量组合,制定传统血防、农业经济优先、宣传教育优先、灭螺工程优先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等五种方案,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传统血防方案血防的经济效益有限,有待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优先方案适宜欠发达地区的血防工作,通过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和血防的并行发展;宣传教育优先方案血防效益见效较快,可应用于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地区,以优先完成血吸虫病疫情的控制任务;灭螺工程方案由于其对于灭螺的高度重视,可广泛应用于钉螺分布较广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方案可应用于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城乡血防工作的统筹开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6)针对洞庭湖区血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总体目标、区域防控、工程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力求实现血防工作机制的长期、高效、可持续运行。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抑螺防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明确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血防要点;强化农业、水利、药物灭螺、生物灭螺、健康教育、人畜传染源控制等血防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组织管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监测预警等血防机制。
许骏[5](2015)在《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洞庭湖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棉、鱼基地,也是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流行的重灾区。至2013年底,洞庭湖地区未控制区面积仍有4900km2,血吸虫患者总人数116417人,部分疫区的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当前,阻碍疫区血防工作推进和达标的社会经济矛盾和人地矛盾可概括为:①防控策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血防工作一度改变了洞庭湖周边县市的水产农业、畜牧养殖业发展状况。②血防工程建设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血防工程往往建设面积大、建设资金紧张、完成周期长。③湖区疫水入水相互作用频繁的矛盾。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湖沼、洲滩及各类水利渠道也是钉螺和血吸虫孳生的重要场所。④血防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沟渠硬化及大面积种植抑螺林破坏了湖泊洲滩及湿地生态平衡。本文以解决湖区血吸虫防治中的经济矛盾和人地矛盾为出发点,第一,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分析了洞庭湖区产业发展特征、疫区疫情空间特征、居民行为特征,并对湖区重要的几类血防措施的作用机理、主要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二,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的角度,建立洞庭湖血吸虫病系统动力学模型,梳理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与疫情指标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多重因果关系,并确定了城市化水平、水改厕改力度、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等重点调控指标;第三,以常德市血防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各项重点调控指标与不同流行类型疫区的血防数据间的拟合关联度进行量化分析,并建立针对不同流行类型疫区的血防综合措施决策体系,为疫区重点血防措施的筛选提供依据;第四,结合血防措施决策体系,围绕“阻断传播生物链、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强化行政管理水平、提高居民基本素质、提升湖区经济活力”等目标,构建庭院生态经济型血防模式、水陆循环生态经济型血防模式、湖草资源开发利用型血防模式等多种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模式及模式建设的保障体系。为疾控、经济、社会、生态等复合目标下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梁伟展[6](2015)在《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重要热带病,流传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洞庭湖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在对血吸虫病的众多研究中发现,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研究》,以行为地理学理论知识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统计测算、数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并结合湖区环境简要分析影响其行为的因子,据此提出调控措施,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预防提出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发现,疫区居民对血吸虫病的基本认知不存在明显偏差,但居民接触疫水概率较高、预防措施后置性明显。(2)运用SOM自组织神经网络和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不同行为的影响因子不同,其中职业是居民各行为中最显着的影响因子。(3)结合普雷德行为矩阵的相关原理,量化各群体对血吸虫病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发现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综合得分最为满意,企业人员、个体户其次,家庭主妇、离退休人员较差,农民、渔民最差。(4)结合实地访谈资料,总结出疫区居民行为方式特征,并提出其行为具有季节性、意识性、群体差异性、规律性。(5)梳理研究成果,结合当地血防医生和专家意见,提出安全用水替换,医学专业规范,健康教育干预,救治范围扩大,预防、管理创新,外来群众提醒等行为调控措施。
韩阳清,胡本骄,周应彩,王兴尧,黄志伟,刘克俭,王月明,孟石华,李广平,任光辉[7](2014)在《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文中指出目的掌握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在达到传播控制(传控)、传播阻断(传阻)前后螺情和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南省武陵区、西湖管理区和临澧县为调查县(区)。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搜集、记录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趁势及规律。结果武陵区疫情逐年下降,于1974年降至查不到钉螺、病人、病畜,并保持至2008年;西湖区首次达传控后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于1997年再次达传控,此后疫情保持稳定,感染性钉螺面积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0.584,P<0.05);临澧县在2次达到查不到钉螺、病人、病畜的疫情水平下,2次疫情回升过程中,均有螺情回升。武陵区和临澧县1960年至首次查不到钉螺期间,钉螺密度与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武陵区人群=0.965,P<0.05,r武陵区家畜=0.970,P<0.05;r临澧县人群=0.923,P<0.05,r临澧县家畜=0.908,P<0.05)。结论螺情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连友喜,汪军,高进良[8](2014)在《2005-2012年湖南省南县新尚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2005-2012年南县新尚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操作手册》的要求,开展人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并汇总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结果 8年来监测点居民感染率在0.25%0.72%之间波动,家畜感染率由16.67%下降至0,活螺密度维持在0.020.16只/0.1m2较低水平,感染螺密度由0.0014只/0.1m2下降至0。结论监测点疫情呈下降趋势,已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但居民血检阳性率较高,疫情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进一步加强传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加大防治力度,防止疫情回升。
杨鹏程,杨妮兰,王洪铭[9](2014)在《1979—1991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查病治病措施及成效》文中提出1979—1991年间,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的形势较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血防队伍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同时,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防治新药不断问世和推广,血吸虫病查病治病措施和方法与以前相比呈现出新变化,成效明显,但形势仍很严峻。
朱静,赵安,程巧贞,黄朝清,唐启强,张刚刚[10](2012)在《鄱阳湖湖沼型血吸虫病亚类疫区特征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鄱阳湖湖沼型血吸虫病亚类疫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方法选择每种亚类型疫区流行村进行社会经济状况、血防知识和血防意识水平以及疫水接触方式等流行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职业以农民、渔民为主;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收入来源以捕鱼、种田、打工为主;血防意识水平普遍较高;疫水接触方式多样,以捕鱼接触疫水为主。洲垸型疫区收入来源90%以种田为主,洲岛型73%以捕鱼为主;洲滩型和洲岛型血防知识知晓率(80%以上)好于洲垸型(53.85%)和湖汊型(31.25%);湖汊型和洲岛型捕鱼接触疫水占62.5%和69.23%,湖汊型洗衣服接触疫水频率高。结论鄱阳湖湖沼型亚类疫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多样,特征复杂,注重从血吸虫病的传播特点及当地流行特征因地制宜制定综合防治模式。
二、湖南省南县1个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村疫情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南县1个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村疫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环境特征对钉螺及血吸虫病的影响研究 |
1.2.2 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
1.2.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和防控效果的研究 |
1.2.4 疫情监测和动态模拟方法研究及应用进展 |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对象和研究要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技术思路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2 相关概念 |
2.2.1 疫水-人水相互作用 |
2.2.2 易感等级、流行风险和潜在流行风险 |
2.2.3 疫情监测和预警 |
2.3 水利血防措施简介 |
2.4 研究区概况 |
2.4.1 洞庭湖地区自然资源概况 |
2.4.2 洞庭湖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
2.4.3 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疫情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3 利用光谱特征识别和监测钉螺孳生地 |
3.1 遥感影像光谱信息分析与提取 |
3.1.1 基本原理分析 |
3.1.2 遥感影像预处理及光谱指数选择 |
3.1.3 植被、地物类别的光谱数据提取 |
3.1.4 利用水体指数的冬陆夏水区域提取 |
3.2 流行区环境类型及潜在钉螺孳生地识别与提取 |
3.2.1 研究区典型环境光谱指数分布特征分析 |
3.2.2 钉螺孳生地样本区光谱指数特征提取 |
3.2.3 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和无偏性检验 |
3.2.4 2006-2016年洞庭湖区潜在钉螺孳生地识别 |
3.2.5 潜在钉螺孳生地探测结果检验 |
3.3 潜在钉螺孳生地特征分析 |
3.3.1 潜在钉螺孳生地光谱特征分析 |
3.3.2 潜在钉螺孳生地环境特征分析 |
3.3.3 潜在疫源区和可疑孳生区主要环境细分 |
3.3.4 潜在钉螺孳生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血吸虫病潜在风险区识别与综合风险监测 |
4.1 数据获取及潜在风险研究区提取 |
4.2 潜在风险区疫情指数测算 |
4.3 潜在风险区易感指数测算 |
4.3.1 土地类别降维处理 |
4.3.2 土地类别的疫情敏感度系数测算 |
4.3.3 地区易感指数测算 |
4.4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监测及可视化表达 |
4.4.1 方格网系统构建及多源数据融合 |
4.4.2 流行区疫情潜在风险监测及可视化表达 |
4.4.3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构建 |
4.4.4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可视化 |
4.5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时空监测 |
4.5.1 血吸虫疫情潜在风险历史演变概况 |
4.5.2 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空间演变特征 |
4.5.3 血吸虫疫情风险驱动因素分析 |
4.5.4 血吸虫疫情潜在易感地类分析 |
4.5.5 血吸虫疫情潜在风险区域和水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区域适宜性分析 |
5.1 水利血防工程的宏观空间分布特征 |
5.2 工程建设区特征数据提取与多维数据融合 |
5.2.1 多维数据融合预处理 |
5.2.2 社会经济功能数据提取 |
5.2.3 综合风险特征数据提取 |
5.2.4 居民和家畜活动强度数据提取 |
5.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区多维特征分析 |
5.3.1 水利血防工程与图斑类别相关性分析 |
5.3.2 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定义与评价方法 |
5.3.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效果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 |
6.1 研究方法及对象 |
6.2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空间影响力曲线拟合 |
6.2.1 水利血防工程平均影响范围及影响区测算 |
6.2.2 水利血防工程空间影响力曲线拟合 |
6.3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时空影响力动态模拟分析 |
6.4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全局贡献力综合评价 |
6.4.1 水利血防工程全局贡献力权重分析 |
6.4.2 水利血防工程全局贡献力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血吸虫疫情流行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7.1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风险驱动因素分析 |
7.2 水利血防工程控制疫情风险的驱动因素分析 |
7.3 水利血防工程与疫情综合风险相互作用因素解析 |
7.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7.3.2 研究方法简介 |
7.3.3 结果与分析 |
7.4 水利血防工程控制疫情风险的机制分析 |
7.4.1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主体行为约束机制 |
7.4.2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血防措施联动机制 |
7.4.3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复合功能互动机制 |
7.4.4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
7.4.5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生态防疫强化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8 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模拟和预警分析 |
8.1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区特征概括 |
8.1.1 高风险流行区 |
8.1.2 较高风险流行区 |
8.1.3 中风险流行区 |
8.1.4 低风险区域 |
8.2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模拟预测 |
8.3 洞庭湖区2020-2030年血吸虫病流行区预警分析 |
8.3.1 2020-2030年疫情流行区综合风险预测 |
8.3.2 2020-2030年综合风险区演变预警分析 |
8.3.3 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模拟 |
8.3.4 2020-2030综合风险危险水域分析 |
8.4 血吸虫疫情风险区防控策略分析 |
9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优化 |
9.1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优化的目标原则 |
9.1.1 防病抑螺目标 |
9.1.2 功能复合目标 |
9.1.3 综合施策目标 |
9.1.4 统筹布局目标 |
9.1.5 环境改善目标 |
9.2 流行区水利血防工程布局区划 |
9.2.1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条件区划 |
9.2.2 水利血防工程防控强度区划 |
9.2.3 水利血防工程驱动能力区划 |
9.3 流行区水利血防工程布局优化 |
9.4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复合型建设模式探讨 |
9.4.1 湖草资源开发利用型水利血防模式 |
9.4.2 生态抑螺型水利血防模式 |
9.4.3 临水生态经济型水利血防模式 |
9.5 完善血吸虫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
9.5.1 完善水利血防工程优化体系 |
9.5.2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
9.6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的创新点 |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省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血吸虫病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3.2 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3 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
1.3.4 空间信息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1.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1.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1.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仿真模拟研究 |
1.5.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
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2.1 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 |
2.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论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突变理论 |
2.2.5 控制论 |
2.3 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 |
2.3.1 人口系统动力机制 |
2.3.2 环境系统动力机制 |
2.3.3 经济系统动力机制 |
2.3.4 社会系统动力机制 |
2.3.5 政府系统动力机制 |
2.4 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内容与流程 |
2.5 血吸虫病防控综合体系构建 |
2.5.1 明确防控主体与受控对象 |
2.5.2 设置防控目标 |
2.5.3 提出防控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3 湖南省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现状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界定 |
3.2 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
3.2.1 自然条件 |
3.2.2 自然资源 |
3.3 经济社会状况 |
3.3.1 人口与城镇化 |
3.3.2 经济发展概况 |
3.3.3 产业结构概况 |
3.3.4 生态环境概况 |
3.3.5 社会事业概况 |
3.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
3.4.1 疫情感染现状 |
3.4.2 查螺灭螺现状 |
3.4.3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测算 |
3.4.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3.5 本章小节 |
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4.1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系统研究 |
4.1.1 疫水接触子系统 |
4.1.2 疫水分布子系统 |
4.1.3 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链条 |
4.2 人水作用机理的驱动因子初步筛选 |
4.2.1 研究方法简介 |
4.2.2 驱动因子关联度分析 |
4.3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相关分析 |
4.3.1 疫水接触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4.3.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4.4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响应分析 |
4.4.1 疫水行为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4.4.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5.1 风险评价预警体系的建立 |
5.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5.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4 指标解析 |
5.2 风险评价方法 |
5.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
5.2.2 计算指标权重 |
5.2.3 计算风险指数 |
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状况分析 |
5.3.1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3.2 各子系统感染风险指数评价 |
5.3.3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综合指数评价 |
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空间格局分析 |
5.4.1 各子系统风险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5.4.2 感染风险综合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系统仿真模拟 |
6.1 研究方法 |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6.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6.1.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 |
6.1.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
6.2 系统动力学在Vensim中的实现 |
6.2.1 Vensim概述 |
6.2.2 基于Vensim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
6.3 系统结构及反馈机制 |
6.3.1 因果结构 |
6.3.2 子系统结构分析 |
6.4 系统模型仿真模拟 |
6.4.1 模型构建 |
6.4.2 模型检验 |
6.4.3 方案设置 |
6.4.4 方案模拟与选择 |
6.5 本章小节 |
7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
7.1 总体防控目标 |
7.2 区域防控要点分析 |
7.2.1 岳阳市 |
7.2.2 常德市 |
7.2.3 益阳市 |
7.3 重点血防工程 |
7.3.1 农业血防工程 |
7.3.2 生物血防工程 |
7.3.3 水利血防工程 |
7.3.4 药物灭螺工程 |
7.3.5 健康教育工程 |
7.3.6 人畜传染源控制工程 |
7.4 血防保障机制 |
7.4.1 组织管理机制 |
7.4.2 科技研发机制 |
7.4.3 人才培养机制 |
7.4.4 工程实施机制 |
7.4.5 监测预警机制 |
7.5 本章小节 |
8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疫情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总体思路 |
1.3.2 具体目标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1.4.2 现场问卷调研法 |
1.4.3 系统模型模拟法 |
1.4.4 数理分析法 |
1.4.5 模式构建和定性分析法 |
1.4.6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疾病地理学研究动态 |
2.2 研究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
2.2.1 血吸虫病防治的相关技术 |
2.2.2 空间统计方法的应用 |
2.3 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
2.4 湿地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
3. 湖区血吸虫病主要防治措施分析 |
3.1 医药型血防措施 |
3.1.1 作用机理 |
3.1.2 主要方式 |
3.1.3 措施评价 |
3.2 传染源控制型血防措施 |
3.2.1 作用机理 |
3.2.2 主要方式 |
3.2.3 措施评价 |
3.3 宣传教育型防治措施 |
3.3.1 作用机理 |
3.3.2 主要方式 |
3.3.3 措施评价 |
3.4 环境改造型防治措施 |
3.4.1 作用机理 |
3.4.2 主要方式 |
3.4.3 措施评价 |
4.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分析 |
4.1 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4.2 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
4.2.1 血吸虫疫情流行动态分析 |
4.2.2 洞庭湖地区疫水空间分布 |
4.2.3 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分布 |
4.2.4 流行类型及其典型区域分布 |
4.3 洞庭湖区居民行为特征分析 |
4.3.1 居民行为习惯特征 |
4.3.2 居民血防行为和意识分析 |
5. 防控系统及防控模型构建 |
5.1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5.1.1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系统结构分析 |
5.1.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系统仿真模拟 |
5.1.3 模拟检验和分析 |
5.1.4 小结 |
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决策模型 |
5.2.1 熵值-灰色关联度模型简介 |
5.2.2 材料与方法 |
5.2.3 灰色关联度分析 |
5.2.4 熵值法计算权重 |
5.2.5 加权灰色关联度分析 |
5.2.6 各类疫区防控措施选择 |
5.2.7 小结 |
6.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构建 |
6.1 目标原则 |
6.2 湖草资源开发利用型血防模式 |
6.3 水陆循环生态经济型血防模式 |
6.4 庭院生态经济型血防模式 |
6.5 血防综合模式的保障体系建设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与不足 |
7.2.1 研究的创新点 |
7.2.2 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1.2.1 研究目的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区域概况 |
1.3.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1.3.2 疫区类型及其典型分布区域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行为地理学基本知识 |
2.2 血吸虫病基本知识 |
2.3 文献综述 |
3 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 |
3.1 问卷概况与说明 |
3.2 问卷人口统计学特征 |
3.2.1 性别构成 |
3.2.2 年龄构成 |
3.2.3 文化程度 |
3.2.4 职业构成 |
3.2.5 家庭月收入 |
3.2.6 居住区域 |
3.3 生活行为特征 |
3.3.1 生活环境 |
3.3.2 厕所使用情况 |
3.3.3 预防血吸虫病采取措施 |
3.3.4 了解血吸虫病途径特征 |
3.4 生产行为特征 |
3.4.1 接触疫水方式特征 |
3.4.2 身体接触水体特征 |
3.5 认知行为特征 |
3.5.1 易感水体认知特征 |
3.5.2 血吸虫病传染途径认知特征 |
3.5.3 易感季节认知特征 |
3.5.4 对政府预防血吸虫病应采取措施认知特征 |
3.6 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归纳 |
4 影响疫水接触人群行为因子筛选 |
4.1 问卷二次筛选 |
4.1.1 研究思路 |
4.1.2 步骤归纳 |
4.1.3 结果输出 |
4.2 影响因子筛选 |
4.2.1 研究思路 |
4.2.2 各行为影响因子筛选 |
4.3 影响疫水接触人群行为因子归纳 |
5 疫水接触人群行为规律探讨 |
5.1 不同群体疫水接触行为探讨 |
5.2 疫水接触行为规律探讨 |
5.2.1 不同职业群体行为分析 |
5.2.2 疫水接触行为规律 |
6 疫水接触人群行为调控策略 |
6.1 安全用水替换策略 |
6.2 医学专业规范策略 |
6.3 健康教育干预政策 |
6.4 救治范围扩大策略 |
6.5 预防、管理创新策略 |
6.6 外来群众提醒策略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与不足 |
7.2.1 创新点 |
7.2.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7)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与方法 |
1 调查县选择 |
2 调查内容 |
2.1 基本情况 |
2.2相关技术资料 |
2.3 疫情资料 |
3 资料处理与分析 |
结果 |
1调查县 (区) 基本情况 |
2螺情变化 |
3 病情变化 |
4 螺情与病情相关性分析 |
4.1 钉螺密度与病情相关性 |
4.2 感染性钉螺面积与病情相关性 |
讨论 |
(8)2005-2012年湖南省南县新尚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与方法 |
1.1 病情监测 |
1.1.1 人群病情监测 |
1.1.2 家畜病情监测 |
1.2 螺情监测 |
1.3 相关因素调查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人群病情 |
2.3 急性与晚期血吸虫病 |
2.4 流动人群病情 |
2.5 家畜病情 |
2.6螺情 |
2.7 防治工作措施落实情况 |
3 讨论 |
(9)1979—1991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查病治病措施及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查病方法的改进 |
(一)实行分层定点查病估算病人 |
(二)实行综合查病方法 |
(三)其他查病方法 |
二、治疗新药的推广与治疗方法的改进 |
三、人畜同步化疗实施的效果 |
四、第一次抽样调查的结果 |
四、湖南省南县1个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村疫情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D]. 许骏.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J]. 王慧岚,周杰,姜琼,吴翔,蒋立平,汤凌,李昌廉,贺宏斌,任光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3)
- [3]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历程[J]. 胡本骄,李胜明,周杰,侯循亚,周艺彪,姜庆五,任光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3)
- [4]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D]. 谢谦.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5]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研究[D]. 许骏.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6]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水接触人群行为特征及调控研究[D]. 梁伟展.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7]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J]. 韩阳清,胡本骄,周应彩,王兴尧,黄志伟,刘克俭,王月明,孟石华,李广平,任光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4(05)
- [8]2005-2012年湖南省南县新尚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J]. 连友喜,汪军,高进良. 实用预防医学, 2014(05)
- [9]1979—1991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查病治病措施及成效[J]. 杨鹏程,杨妮兰,王洪铭.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4(03)
- [10]鄱阳湖湖沼型血吸虫病亚类疫区特征调查分析[J]. 朱静,赵安,程巧贞,黄朝清,唐启强,张刚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