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开生面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胡珊[1](2021)在《“鸡娃”时代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心理困境?》文中提出每年6月的两场考试不仅是对考生所学知识的阶段性检验,也是对考生心理承受力的一次考验。每到成绩公布后,这两场考试必将引发一场对教育本质的讨论以及对当下教育生态的反思。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什么社会普遍认为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造成这种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此,本期栏目邀请了宁波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教育、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围绕宁波市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聊一聊群众关心的话题。
周崇颖[2](2021)在《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 ——以汕头市C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孙祥成[3](2021)在《毒品犯罪问题的社会成因及防控对策研究 ——基于R市在押涉毒疑犯的调查》文中提出步入新时代毒品依然席卷全球,而由此引发的毒品犯罪问题则严重扰乱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我国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毒品泛滥的土壤,毒品犯罪日趋猖獗。受国际毒品新形势和特殊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近年来R市公安司法机关通过各种打防手段遏制了毒品泛滥及毒品犯罪,但禁毒形势不容乐观,且呈现逐步严峻态势。因此,如何针对性的开展禁毒工作,如何实现对毒品犯罪的有效防治势在必行。论文以近年在看守所工作实践为视角,就R市毒品犯罪相关问题做了详实的研究和探索。以公共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源头治理理论,阐述了毒品犯罪治理的必要性。首先以R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对R市在押涉毒疑犯的访谈和调研,通过近5年的数据总结和分析,具体描述了R市毒品犯罪的现况及其呈现的新特点,进一步阐明了R市毒品犯罪问题的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在肯定R市禁毒工作的同时,文章着重对毒品犯罪治理现存问题及其形成问题的深层次社会成因进行分析,为对策的提出指明方向。最后,在前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政府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力图从源头上为解决R市的毒品犯罪问题提供具体可行的举措。论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针对R市毒品犯罪问题现状与防控对策的研究,结合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详实的数据、典型的案例分析,拓展了我国针对毒品犯罪问题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在治理毒品犯罪问题上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王美芳[4](2020)在《家长参与中学生主题班会课的实践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班会课是学校育人活动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管理、指导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渠道,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指导班委发挥班集体智慧和众人力量的自我教育活动,是班级必不可少的互动交流课程。为此,积极开展契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班会,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在多年班主任工作基础上,从理论到实践、从选题到形式、从效果到结构、从主持人到细节处理等多维层面的结合上探索出了家校共育班会模式,着力使班会课设计主题化、形式多样化、内容贴近生活,回应学生成长诉求,体现时代发展趋向,旨在引领中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将中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郭欣[5](2020)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转向现代、从一元转向多元巨大转型的发展时期,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全球化思想文化意识的激荡,网络环境呈现出亚文化盛行的种种征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和新挑战,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对于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青年亚文化的概念和表现形式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青年亚文化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调研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因,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本文的研究主要有:绪论主要阐释了当前国内外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况,分析本文研究的学科背景和理论价值。第一部分明晰了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界定,并梳理出青年亚文化典型的表现方式,包括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类型、青年亚文化的特征、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作学理解读;从青年亚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共同载体、介入方式、正面作用三方面对青年亚文化和大学生道德教育做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表现,审视因青年亚文化消极影响造成的部分学生信仰失落、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失衡等问题。第三部分基于上述分析,以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变化、家庭氛围、学生自身素养等角度剖析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具体表现为:一、高校道德教育不足给“青年亚文化”的渗透提供机会。二、“青年亚文化”削弱大学生价值认同。三、青年亚文化加剧代际隔阂。四、青年亚文化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迷乱。第四部分从社会文化环境、学校的价值渗透力、家庭氛围、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提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措施,主要是通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引导青年亚文化,净化社会自媒体网络环境,发挥社会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发展,创新道德教育教学模式,丰富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发挥同辈群体优势促进高校道德教育创新发展;尊重差异性融洽代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实现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效果传递家庭正能量;学思并重提高文化鉴别力,慎独自律提高媒介素养,省察克制提高自控力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闫洁[6](2020)在《1-3年级小学生习读蒙学读物促进其养成良好品行的策略研究 ——以《弟子规》和《治家格言》为例》文中指出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当今社会普遍认同蒙学读物的品行养成教育价值。故小学生习读蒙学读物熏陶、点拨、促进其养成良好品行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论文主要以蒙学读物《弟子规》和《治家格言》作为研究出发点,全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研究者叙述了课题的选题背景、价值以及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界定了“蒙学读物”、“良好品行”和“品行养成”的核心概念。在第二章中,研究者详细分析了《弟子规》和《治家格言》的良好品行内涵和品行养成教育价值,为小学生习读《弟子规》和《治家格言》促进其养成良好品行提供坚定的理论基础。在第三章中,研究者分析了调查问卷结果和观察记录,揭示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现状和在其良好品行养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小学生习读《弟子规》和《治家格言》促进其养成良好品行提供坚定的现实基础。在第四章中,研究者追溯小学生品行养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了解小学生习读蒙学读物现状。在第五章中,研究者对社会各界、学校和家庭教育者如何协助小学生习读蒙学读物促进其养成良好品行提出可借鉴性的意见。研究者研读《弟子规》和《治家格言》后,遴选其对小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并通过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以期为各界教育者利用蒙学读物协助学生养成良好品行提供可借鉴性的建议。
孟复[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何颖[8](2020)在《隐形的拐杖:“保姆式”评估对妇联项目制改革的影响研究 ——以N市Q区妇联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妇联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同时也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并承担相应的职能。随着妇联改革的深入推进,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成为改革目标。随着改革目标的日益明确,项目制改革成为破除妇联工作弊端的有效路径。N市妇联是江西省妇联项目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为推进项目制改革,自2017年起引入评估机构推进改革。本研究以评估机构介入N市Q区妇联项目为例,以内容分析、访谈等方法,运用赋权理论,探讨第三方评估对于妇联改革的影响,以期为其他群团组织改革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对研究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提供参考性实践基础。研究发现,评估机构对区妇联工作进行了初步评估,发现该区妇联项目呈现出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效果有限等特点,这是该区妇联进行项目制改革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对第三方评估的过程、方式、互动、效果、影响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评估机构采取的“保姆式”评估方式,既不同于效果评估,也不同于过程评估,是一种“评估+辅导+参与”的全过程、立体式的样式,实现了对该区妇联组织的认知赋权、技术赋权和全面赋权,项目制改革效果明显。但同时也带来了意外后果,如赋权的同时带来了“失权”,评估中心成为该区妇联组织“隐形的拐杖”。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妇联组织出现了认知偏差和执行偏差,缺乏独立的执行项目能力,妇联组织自身的服务潜能也未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本文对“保姆式”评估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和适用阶段也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第三方评估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部门的运用提供有效的借鉴。
李雅洁[9](2020)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走势。在科技不断发展、劳动形态不断变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呼唤我们加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考。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为劳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阶段,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分析、整理关于小学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文献资料,梳理了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而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明晰了小学劳动教育的要素与特征。本文接着通过解读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与实地考察,明确新时代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凸显“以生为本”;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体现“实践创新”;小学劳动活动丰富多样。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对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初步成效进行总结:小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增强;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同时也探讨了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小学劳动教育固化为劳作;小学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小学劳动教育窄化为活动。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核心素养在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中渗透不足,教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更新;家长“重智轻劳”的观念根深蒂固;小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最后提出改进路径:转变“重智轻劳”传统劳动教育观念;建构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拓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渠道;丰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方式;提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司文超[10](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二、别开生面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别开生面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3)毒品犯罪问题的社会成因及防控对策研究 ——基于R市在押涉毒疑犯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学术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R市当前毒品犯罪的现状及新特点 |
(一)近年R市毒品犯罪的现状 |
(二)R市毒品犯罪的新特征 |
1.毒品犯罪低龄化、低学历化明显 |
2.新型涉毒、“互联网+”涉毒活动日趋活跃 |
3.涉毒人员排查、管控难度大,复吸率居高不下 |
4.走私、制造毒品等源头性渗透加剧 |
二、R市毒品犯罪的社会成因分析 |
(一)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范 |
1.不良的家庭教育 |
2.落后的学校教育 |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1.传统娱乐场所管理不规范 |
2.“互联网+”毒品犯罪成新场所 |
3.物流业为“互联网+”毒品犯罪提供平台 |
(三)社区戒毒康复工程亟待完善 |
(四)政府对毒品犯罪防控措施不力 |
1.政府部门对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
2.缉毒队伍建设投入不足 |
3.禁毒国际合作亟待加强 |
三、加强毒品犯罪防控的对策 |
(一)加强对家庭、学校禁毒教育的帮扶与监督 |
1.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加大社区帮扶力度 |
2.加强学校禁毒教育监督 |
(二)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1.加大对传统涉毒场所的管控力度 |
2.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 |
3.加快物流快递产业规范化进程 |
(三)加快建设完备规范的社区戒毒体系 |
1.明确主体责任,加大收戒力度 |
2.探索建立“四位一体”社区戒毒新模式 |
(四)强化毒品犯罪源头治理中政府责任 |
1.推进禁毒宣传工作常态化 |
2.加强禁毒队伍专业化建设 |
3.加强国际禁毒沟通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毒品犯罪问题的社会成因及防控对策”专题调研提纲 |
致谢 |
(4)家长参与中学生主题班会课的实践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校共育主题班会课的家长选择 |
1. 了解情况,诚恳邀请。 |
2. 鼓励家长参与活动。 |
3. 家校共育制度化。 |
二、家校共育主题班会课的内容选取 |
1. 彰显才华,文化渗透。 |
2.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
3. 共同参与,情感渗透。 |
三、家校共育主题班会课的表达形式和实践坐标 |
1. 彰显个人才华的宣讲式主题班会课。 |
2. 组织实践式主题班会课。 |
3. 优化亲子关系的参与式主题班会课。 |
(5)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3.简要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
(一)青年亚文化的内涵 |
1.文化 |
2.亚文化 |
3.青年亚文化 |
(二)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态 |
1.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
2.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
3.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 |
(三)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
(四)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 |
1.青年亚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共同载体是大学生 |
2.青年亚文化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介入 |
3.强化道德教育,引导青年亚文化良性发展 |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分析:以山东省高校为例 |
(一)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的调查设计 |
1.问卷设计 |
2.调查实施 |
(二)青年亚文化引发的当代大学生问题审视 |
1.多元文化碰撞,部分学生信仰失落 |
2.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 |
3.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失衡 |
三、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道德教育不足给“青年亚文化”的渗透提供机会 |
1.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不足 |
2.道德教育模式相对陈旧 |
3.教学内容吸引力不足 |
(二)“青年亚文化”削弱大学生价值认同 |
1.青年亚文化影响大学生自我表达 |
2.青年亚文化引发消极抵抗心理 |
(三)青年亚文化加剧代际隔阂 |
1.误导了家长教育观念 |
2.扭曲了家长教养方式 |
3.破坏了良好家庭氛围 |
(四)青年亚文化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迷乱 |
1.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薄弱 |
2.大学生对道德实践的重视不足 |
四、探究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
(一)正面辐射: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合理引导青年亚文化,使之与社会主流文化走向统一 |
3.净化社会自媒体网络环境 |
4.发挥社会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 |
(二)积极引领:促进高校道德教育创新发展 |
1.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发展 |
2.创新道德教育教学模式 |
3.丰富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
4.发挥同辈群体优势 |
(三)保驾护航:传递家庭正能量 |
1.尊重差异性,融洽代际关系 |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3.实现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效果 |
(四)内在驱动: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1.学思并重提高文化鉴别力 |
2.慎独自律提高媒介素养 |
3.省察克制提高自控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1-3年级小学生习读蒙学读物促进其养成良好品行的策略研究 ——以《弟子规》和《治家格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蒙学读物 |
(二)良好品行 |
(三)品行养成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启示 |
第二章 《弟子规》和《治家格言》的品行养成教育价值 |
一、《弟子规》和《治家格言》的良好品行内涵分析 |
(一)《弟子规》的良好品行内涵分析 |
(二)《治家格言》的良好品行内涵分析 |
(三)总结 |
二、《弟子规》、《治家格言》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联系 |
(一)相同点 |
(二)不同点 |
第三章 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现状分析 |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分析 |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 |
二、观察学生记录分析 |
(一)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记录分析 |
(二)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记录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学生品行养成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分析 |
一、学生品行养成过程中存在的现象 |
(一)未正确理解道德认知 |
(二)道德情感淡薄 |
(三)道德意志薄弱 |
(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不乐观 |
二、学生品行养成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分析 |
(一)社会各界忽视小学生品行养成教育功能 |
(二)学校品行养成教育模式固化 |
(三)家庭教育者在小学生品行养成教育方面的认识不足 |
第五章 小学生习读蒙学读物的建议 |
一、社会各界加强蒙学读物的宣传力度 |
(一)社会有关部门应重视宣传蒙学读物的品行教育价值工作 |
(二)互联网公司应注重研发并应用青少年模式,筛选正能量的文化信息 |
(三)社区应开展丰富的蒙学主题活动 |
二、学校可利用蒙学读物改善其固化的品行养成教育模式 |
(一)学校应设立蒙学校本课程以及蒙学主题活动体制 |
(二)班级应有小学生习读蒙学读物的学习体制和浓厚文化氛围 |
三、亲子共建蒙学读物的学习体制 |
(一)家长要有习读蒙学读物的意识和学习机制 |
(二)家长要做好习读蒙学读物的榜样,并适时开展蒙学读物学习交流活动 |
(三)家长应将孩子习读蒙学读物贯穿于家庭日常生活中 |
(四)家长和孩子根据蒙学读物内容一起制定家规,建立并履行相应的奖惩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情况(家长卷) |
附录二 :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情况调查表(学生卷) |
附录三 :学生详细观察记录 |
(一)A同学的交谈记录 |
(二)B同学的具体表现以及观察记录 |
(三)C同学的具体表现以及观察记录 |
(四)D同学的具体表现以及观察记录 |
致谢 |
(7)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的重难点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廉洁与廉政 |
(二) 廉洁教育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
(一) 增强廉洁认知 |
(二) 提升廉洁认同 |
(三) 树立廉洁观念 |
(四) 践行廉洁行为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隐形的拐杖:“保姆式”评估对妇联项目制改革的影响研究 ——以N市Q区妇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群团改革及妇联组织研究 |
1.2.2 第三方评估理论与实务研究 |
1.2.3 项目制理论及实务研究 |
1.2.4 趋势述评 |
1.3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1.3.1 基本概念——“保姆式”评估 |
1.3.2 理论基础——赋权理论 |
1.4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特色 |
1.5.2 创新之处 |
2 妇联工作项目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妇联工作项目制改革的必要性 |
2.1.1 妇联组织面临的挑战 |
2.1.2 项目制在妇联工作中的优势 |
2.2 妇联工作项目制改革的可行性 |
2.2.1 群团改革提供外部环境支持 |
2.2.2 妇联项目制改革实践提供可行途径 |
3 第三方评估介入妇联项目制改革的过程及特征 |
3.1 第三方评估介入N市 Q区妇联2017 年项目工作 |
3.1.1 对2016年Q区妇联项目进行评估 |
3.1.2 协助开展需求调研 |
3.1.3 帮助完善项目计划书 |
3.1.4 辅导项目实施 |
3.1.5 进行项目评估 |
3.1.6 提出总结建议 |
3.2 “保姆式”评估:第三方评估机构介入妇联项目制改革的特征分析 |
3.2.1 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优势与需求 |
3.2.2 “保姆式”评估的典型特征 |
4 “保姆式”评估对妇联项目制改革的效果研究 |
4.1 项目制改革效果明显 |
4.1.1 项目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 |
4.1.2 项目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
4.1.3 妇联组织影响力明显提升 |
4.2 组织赋权效果明显 |
4.2.1 认知赋权:激发深化改革的主动意识 |
4.2.2 技术赋权:提供项目管理和实施专业支持 |
4.2.3 机制赋权:建立推进妇联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模式 |
5 隐形的拐杖:“保姆式”评估对妇联改革的意外后果 |
5.1 妇联组织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
5.2 基层人员认知未得到全面提升 |
5.3 组织结构变革未触及根本 |
5.4 项目购买方式提升能力效果有限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1.1 阶段性“保姆式”评估有其适用范围 |
6.1.2 妇联组织与第三方评估机构互动发展 |
6.1.3 第三方评估的困境与优化 |
6.2 研究反思 |
6.2.1 创新之处 |
6.2.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新时代对小学劳动教育变革的应然诉求 |
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发展方向 |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不足 |
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亟待改革的实然要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小学劳动教育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 |
三、关于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 |
四、关于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关系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
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
三、小学劳动教育将呈现新形态 |
第二节 “核心素养”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发展方向 |
一、“核心素养”促进小学劳动教育观念的更新 |
二、“核心素养”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内容的整合 |
三、“核心素养”推动小学劳动教育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要素 |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特征 |
第二章 小学劳动教育新要求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第一节 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
一、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凸显“以生为本” |
二、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实践创新” |
三、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多样 |
第二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取得的成效 |
一、小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增强 |
二、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 |
三、小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加强 |
第三章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与成因 |
第一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困境 |
一、小学劳动教育固化为劳作 |
二、小学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 |
三、小学劳动教育窄化为活动 |
第二节 小学劳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存在困境的成因 |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中渗透不足 |
二、教师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更新 |
三、家长“重智轻劳”的观念根深蒂固 |
四、小学生自身的局限 |
第四章 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改进路径 |
第一节 转变“重智轻劳”的传统劳动教育观念 |
一、优化社会劳动环境,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二、创设校园劳动文化,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
三、研习劳动教育政策,建构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 |
第二节 建构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
一、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 |
二、以学生生活融通课程内容 |
三、以学生探索导向课程实施 |
第三节 拓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渠道 |
一、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 |
二、挖掘校内外活动的劳动教育功能 |
三、创造家长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机会 |
第四节 丰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方式 |
一、结合情境式教育方式的运用 |
二、促进评价式教育方式的生成 |
三、加强STEM教育方式的渗透 |
第五节 提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
一、制定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指南 |
二、开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校本教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
一、现实需要 |
二、理论诉求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趋势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
一、维护正当权益 |
二、促进德法兼修 |
三、保障全面发展 |
四、推动法治建设 |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二、调查抽样方案 |
三、问卷施测过程 |
四、调查样本分布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
一、法治课堂教学 |
二、法治社会实践 |
三、法治文化涵养 |
四、法治队伍建设 |
五、治理体系建设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
一、融入 |
二、引领 |
三、创新 |
四、协调 |
五、联动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
一、内容更加完善 |
二、标准更加健全 |
三、运行更加科学 |
四、保障更加有力 |
五、成效更加显着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学科教学体系 |
二、法律武装体系 |
三、日常教育体系 |
四、队伍建设体系 |
五、治理服务体系 |
六、评估督导体系 |
七、实施保障体系 |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
一、顶层设计机制 |
二、协同推进机制 |
三、资源共享机制 |
四、合作交流机制 |
五、监测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
附录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别开生面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鸡娃”时代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心理困境?[J]. 胡珊. 宁波通讯, 2021(12)
- [2]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 ——以汕头市C小学为例[D]. 周崇颖.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3]毒品犯罪问题的社会成因及防控对策研究 ——基于R市在押涉毒疑犯的调查[D]. 孙祥成.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家长参与中学生主题班会课的实践思考[J]. 王美芳. 甘肃教育, 2020(23)
- [5]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郭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1-3年级小学生习读蒙学读物促进其养成良好品行的策略研究 ——以《弟子规》和《治家格言》为例[D]. 闫洁.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隐形的拐杖:“保姆式”评估对妇联项目制改革的影响研究 ——以N市Q区妇联为例[D]. 何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D]. 李雅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