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富集Kruppel样因子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倩[1](2021)在《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国,尤其是我国的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此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消化道肿瘤一直缺乏早期诊断、预警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免疫逃逸经常发生,机制不明,致使临床诊疗效果不佳。自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迄今已历30余年;期间,有关消化道肿瘤基因组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高通量实验数据,对系统揭示消化道肿瘤恶性演进发展的分子机制,无疑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研究解决上述临床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即通过高通量数据,识别并比较上述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关键的转录因子及其转录调控环;预测MSS(Microsatellite stability)型结肠癌患者免疫逃逸发生的分子机制;以食管鳞癌为模型,在低通量实验中确证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作用;为寻觅研究解决上述临床问题的有效途径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首先,从公共数据库中搜集结肠癌、胃癌和食管腺癌的组蛋白H3K27乙酰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数据(H3K27ac Ch IP-Seq);食管鳞癌及其相对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样本的H3K27ac Ch IP-Seq数据来自于本实验室。其次,对所有样本的H3K27ac Ch IP-Seq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去接头,序列比对和峰位识别,筛选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组织中H3K27ac特异性修饰位点。再次,利用ROSE方法,识别每个肿瘤组织样本中活化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并进一步获得其关键转录因子。再者,利用Coltron方法,识别肿瘤组织样本中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转录因子;然后利用TCGA中的基因表达数据,筛选其中上调的转录因子。另外,在结肠癌中,识别MSS患者中高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再根据转录因子的表达对样本进行分类,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及其下游通路,最终筛选出与免疫浸润相关的转录因子,推测MSS患者免疫逃逸机制。最后,基于TCGA基因表达数据,识别在食管鳞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SREBF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及其核心转录调控环,并通过细胞划痕和克隆形成等实验方法,确证SREBF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作用。实验结果:1)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存在着大量的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2)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靶基因相关生物学通路,主要涉及细胞代谢,同时还与肌动蛋白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3)ROSE识别结果表明,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靶基因存在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如ZNF608和KLF5等。4)通过Coltron方法进一步的识别结果表明,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既有共有的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核心转录因子,如SOX9和HOXA13等,同时也有三者各自特异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如ASCL2(Achaete-Scute Family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2)、FOXL1和ETS1等。5)食管腺癌中存在着较多特异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如ETS1(ETS proto-oncogene 1)和SMAD3(SMAD family member 3)等。6)HOX13(Homeobox protein Hox-A13)是胃癌和食管腺癌中核心转录调控环中共有的转录因子,说明胃癌和食管腺癌间存在着相似的H3K27ac修饰位点。7)转录因子ASCL2在MSS型结肠癌患者中显着异常高表达,与IFNα和IFNγ信号负相关。8)转录因子SREBF1介导TP63转录激活,参与食管鳞癌脂肪酸代谢调节;而SREBF1、TP63和KLF5构成核心转录调控环,相互协同调控转录,激活Erb B和m TOR等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鞘磷脂和甘油磷脂的合成以及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迁徙。主要研究结论:对应上述八个方面的实验结果,本文得出以下五点主要的研究结论:1)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存在着大量的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但不同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间,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有明显差异。2)与正常的组织样本相比,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存在着肿瘤特异性上调表达的转录因子。3)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分别存在着各自特异的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所调控的生物学通路。4)在MSS型结肠癌中,ASCL2过表达能抑制IFN信号的激活,影响T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招募,可能参与MSS型结肠癌患者的免疫逃逸。5)在食管鳞癌中,SREBF1、TP63和KLF5之间存在着共调控环,调控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m TOR等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移动。总之,本文从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表观基因组高通量序列数据出发,探究了这些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表观基因组上的共性和特性,不仅识别了此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同时也识别了这些恶性肿瘤中潜在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在此基础上,针对MSS型结肠癌患者免疫治疗反应差的问题,发现ASCL2作为相关核心转录因子,可能通过调控IFN信号,抑制免疫细胞浸润,进而影响免疫治疗疗效,为后续开发增敏MSS型结肠癌患者免疫疗法提供了新靶点;针对食管鳞癌,鉴定出重要转录因子SREBF1与TP63和KLF5存在共同调控,所形成的核心转录调控环,通过调控m TOR等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的侵袭和转移,可为食管鳞癌诊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因此,对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而言,本文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薛亚军[2](2021)在《KLF7在冠心病心外膜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中存在大量的炎症因子和巨噬细胞,其中巨噬细胞以促炎的M1型为主,CAD患者EAT中炎症因子的聚集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但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检测CAD EAT中KLF7的表达及培养THP-1巨噬细胞的基础上,探讨KLF7调控THP-1巨噬细胞炎症应答的机制,阐明KLF7在C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CAD及非冠心病(non-CAD)组患者各30名,收集EAT组织样本及患者临床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AT中KLF7、CD68、IL-6、TNF-α、JNK和NF-κB(p65)的表达水平;(2)体外培养THP-1细胞,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THP-1巨噬细胞,用不同的KLF7干扰片段刺激THP-1巨噬细胞,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LF7的表达量;(3)用不同浓度LPS在同一时间段及相同浓度LPS在不同时间段刺激THP-1巨噬细胞,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LF7的表达量;应用细胞转染技术,沉默KLF7在THP-1巨噬细胞内的表达,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APKs和NF-κB炎症信号通路重要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人体组织实验(1)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两组年龄、BMI、SBP、DBP、LDL、HDL、TC和TG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敏C反应蛋白CAD组较non-CAD组升高,脂联素(APN)降低(P<0.05)。(2)受试个体EAT中KLF7和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我们检测KLF7在CAD和non-CAD组EAT中的表达发现,与non-CAD组相比,CAD患者EAT中KLF7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01);TLR4、IL-6、TNF-α、JNK、NF-κB的mRNA也显着高于non-CAD组(P<0.0001)。(3)KLF7表达与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相关性分析CAD组EAT中KLF7的mRNA表达水平与TLR4、IL-6、TNF-α、JNK、NF-κB显着正相关(P<0.05)。(4)受试个体EAT中CD68表达水平和TLR4、IL-6、TNF-α表达相关性分析CAD患者EAT中CD68的mRNA水平高于non-CAD组(P<0.0001)。CD68mRNA表达在CAD患者EAT中与TLR4,IL-6和TNF-α呈正相关(P<0.01)。2.体外细胞实验(1)不同KLF7干扰片段在THP-1巨噬细胞中的表达与NC组相比,si-KLF7-1和si-KLF7-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但si-KLF7-2的效率优于si-KLF7-1。(2)LPS刺激THP-1巨噬细胞后KLF7的表达在相同时间内,用不同浓度的LPS刺激THP-1巨噬细胞,与LPS浓度为0 ng/ml相比,KLF7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随LP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00 ng/ml时显着升高(P<0.01)。LPS浓度为100ng/ml时,在不同时间点刺激THP-1巨噬细胞,与0 min相比,KLF7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随LPS刺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6h时显着升高(P<0.05)。(3)KLF7通过JNK的磷酸化促进LPS诱导的MAPKs和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THP-1巨噬细胞转染si-KLF7-2后,再用LPS刺激细胞,细胞内的p-P38、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改变,但p-JNK、p-P65、p-IκBα和核内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i-NC组(P<0.05)。结论:(1)CAD患者EAT中KLF7表达增加。(2)KLF7通过调控NF-κB炎症信号通路来介导EAT中炎症因子的释放。
方凌凌[3](2021)在《LAMC1及PLAU调控微环境中CAF的活化及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食管癌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五年生存率约15%-25%。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食管鳞癌占食管癌90%以上,也是我国的特色癌症。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联合放化疗,但治疗后容易出现耐药、复发、转移,患者整体预后较差。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研究基础。近年来,肿瘤微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促进肿瘤增殖、抑制肿瘤凋亡以及引起免疫逃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主要由各种细胞,比如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细胞因子等组成。细胞间可通过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CAF)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成分,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重塑ECM、促血管形成、促肿瘤增殖、转移、复发等。在ESCC中,CAF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比如IL-6、CXCL1、PAI-1、HGF等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耐药及转移等。和肿瘤细胞类似,CAF也具有异质性,并影响其对肿瘤的作用。比如胃肠道肿瘤中的促肿瘤CAF与抑肿瘤CAF;如胰腺导管癌中有炎性CAF与肌性CAF。同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细胞因子,不仅直接对肿瘤细胞有双重作用,而且TGFβ可以调控CAF的异质性,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首先,我们探索肿瘤细胞内受TGFβ调控,同时参与TME中细胞间信号分子及相互作用的致癌基因。通过分析TCGA、GEO53625的ESCC组织测序数据,以及受TGFβ-1刺激与否的ESCC细胞系的测序数据,我们最后锁定层黏连蛋白γ1(laminin subunit gamma 1,LAMC1)。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在食管磷癌中LAMC1高表达,且影响患者预后。TGFβ通过SMAD4及SP1协同转录上调LAMC1的表达;体外功能实验也显示:LAMC1通过抑制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且通过激活Akt/NF-κB/MMP9,MMP14促进肿瘤细胞迁移。我们也发现并验证LAMC1可以通过激活NF-κB上调CXCL1的分泌。而肿瘤细胞分泌的CXCL1通过CXCR2/pSTAT3 促进炎性 CAF(inflammatory CAF,iCAF)的形成。iCAF 的上清又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综上所述,ES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我们期望找到不仅针对肿瘤细胞本身,同时也通过TME间接影响肿瘤细胞进展的潜在治疗靶点。本研究首次揭示LAMC1在ESCC中的双重致癌机制:肿瘤细胞中受TGFβ上调的LAMC1不仅直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也可通过上调CXCL1的分泌,促进炎性CAF转化来发挥致癌作用。这提示LAMC1可以成为ESCC的有力治疗靶点及预后标志物。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CAF)在肿瘤微环境发挥.重要作用,而CAF的异质性则影响CAF的促进或抑制肿瘤效果。同时,CAF的异质性可以被肿瘤微环境中其他细胞,比如肿瘤细胞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等,通过旁分泌的方式影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Plasminogen Activator,Urokinase,PLAU)系统通过蛋白水解系统、细胞内外信号转导、趋化因子活化等途径介导细胞增殖、迁移、黏附等多种生物过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既往很多报道证实PLAU在多种肿瘤中促进肿瘤增殖、转移复发等生物进展过程。我们探索PLAU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功能,及肿瘤细胞分泌的PLAU对CAF异质性的影响。我们发现PLAU在ESCC中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差相关,可以作为ESCC的预后标记物。通过构建敲降或过表达PLAU食管鳞癌细胞株,并进行功能、RNA测序、验证等实验,我们发现PLAU通过激活MAPK途径促进ESCC增殖及克隆形成,并通过上调Slug及MMP9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同时可以被Mekl/2抑制剂U0126回溯。另外,我们在体外原代培养并鉴定了CAF细胞,再通过肿瘤细胞与CAF共培养、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刺激CAF、以及重组PLAU因子刺激CAF等实验方法,结合转录组测序,细胞因子检测,及PCR验证,我们发现肿瘤细胞分泌的PLAU促进CAF向炎性CAF转化。且PLAU通过uPAR/Akt/NF-KB途径促进炎性CAF分泌IL8。受刺激后CAF分泌的IL8再反过来促进肿瘤细胞中PLAU的高表达,进一步促进ESCC肿瘤细胞增殖、侵袭。总之,PLAU不仅是ESCC的预后标记物,通过c-raf/Mek/Erk/Slug/MMP9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而且肿瘤细胞分泌的PLAU促进炎性CAF形成,发挥促肿瘤作用,同时炎性CAF分泌的IL8又反过来上调肿瘤细胞PLAU的表达。
高佳佳[4](2021)在《功能基因PURA、RUVBL2和CASP8调控消化肿瘤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A)是我国致死率排名第四位的恶性肿瘤,其中约90%的组织学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食管癌早期诊断难,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预后差,探讨促进食管癌进展的分子机制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富含嘌呤元件结合蛋白α(Purine-rich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alpha,PURα)是PUR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具有保守的核酸结合结构域,参与DNA复制、转录和修复以及RNA转运和翻译等多种生物学功能。PURα蛋白的异常表达除了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外,近年发现PURα还参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增殖调控,然而,PURα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探讨了 DNA结合蛋白PURα调控食管癌进展的分子机制。首先,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PURA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分析评估PURα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水平,分析食管癌组织中PURα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以及观察PURα对食管癌体外和体内肿瘤生物学表型的影响。通过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降PURα的食管鳞癌细胞系,利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URα对体外培养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尾静脉注射肝肺转移瘤模型,检测PURα对体内肿瘤增殖和肝肺等脏器转移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 PURα影响食管癌进程的分子机理。对过表达和敲降PURA基因的食管鳞癌细胞的RNA-seq分析,发现受PURA调控的信号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利用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分析验证候选通路和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ChIP实验探究PURα对候选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利用回复性实验验证候选基因影响PURα介导的食管癌表型改变中的作用。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PURA mRNA和蛋白水平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PURα高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AJCC分期呈正相关(P<0.05),且PURα高表达患者生存期更短(P<0.05),提示PURα促进了食管鳞癌进展和不良预后。体内外功能实验发现,PURα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促进食管癌细胞的裸鼠致瘤和肝、肺等远处器官的转移能力。解析其机制,RNA-seq分析结果提示PURα参与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的调控,影响多个上皮和间质相关基因的表达;PURα下调E-钙黏蛋白(E-Cadherin,CDH1)、上调N-钙黏蛋白(N-Cadherin,CDH2)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的表达,诱导食管癌细胞发生上皮-间叶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深入的机制分析表明,PURα可以与Snail家族锌指转录因子2(Snail family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2,SNAI2)基因启动子区-896至-431 bp的序列结合,促进SNAI2的转录活性,上调Snail2蛋白的表达。敲降SNAI2可抑制PURα诱导的EMT表型,降低食管癌细胞的运动、侵袭和转移的能力。总之,本研究发现PURα通过与SNAI2基因启动子区域结合,促进SNAI2转录活性,上调Snail2的表达,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发生EMT,进而促进食管鳞癌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促进肿瘤进展。该研究为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肝癌(Liver cancer)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位,致死率高,预后差。RuvB-like 2(RUVBL2)蛋白属于与多种细胞活性相关的保守ATPase(AAA+)蛋白亚家族,其保守的WalkerA和B结构域可以参与ATP的结合和水解。有文献报道RUVBL2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然而,RUVBL2的表达、调控和临床意义尚未系统性地在大规模肝癌临床样本中分析和验证。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RUVBL2蛋白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表达上调,本研究探讨了 RUVBL2在肝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前期用免疫组化分析了 153例肝癌患者组织芯片的RUVBL2表达水平,在此工作基础上,我们对TCGA数据库中收录的371例肝癌患者的转录组测序数据、体细胞拷贝数改变数据和DNA甲基化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探究RUVBL2在肝癌中表达上调的原因和临床意义。进而在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上探讨了 RUVBL2在肝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在HepG2和Huh7肝癌细胞中瞬时敲降RUVBL2,利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检测RUVBL2对体外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RUVBL2对热休克蛋白90(HSP90)、细胞分裂周期蛋白37(CDC37)、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和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发现,RUVBL2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拷贝数增加,MYC基因扩增和CTNNB1基因突变可能参与调控RUVBL2在肝癌中表达水平增高。高水平的RUVBL2 mRNA与肝癌患者较短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free survival time.RFS)相关,但不影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敲降RUVBL2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并抑制HSP90-CDC37、AKT和ERK的磷酸化。以上结果提示,RUVBL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受到转录水平和表观遗传水平的调控。RUVBL2可能通过激活HSP90-CDC37、AKT和ERK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提示RUVBL2是肝癌的一个潜在预后预测标志和治疗靶标。本实验室前期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鉴定到位于2q33.1区域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食管鳞癌的发生显着相关。本研究还探讨了一个位于CASP8基因内含子中的主效位点调控食管癌易感性的机制。发现该位点通过影响剪接因子的结合而参与调控CASP8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产生一个新的CASP8剪接亚型Caspase-8X。新剪接亚型编码C端催化结构域缺失的Caspase-8截短体蛋白Caspase-8X,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相关。该研究发现了一个参与调控食管鳞癌发生的新机制,为认识食管鳞癌癌变机理积累了科学数据。
马晓丽[5](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封志炜[6](2021)在《生物信息学分析识别食管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预后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食管癌样本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构建基于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分组、mRNA、lncRNA、miRNA和临床病理特征的预后风险评分系统,为食管癌的预后、治疗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中食管癌DNA甲基化、mRNA、lncRNA、miRNA和临床病理数据。对DNA甲基化数据进行差异位点分析和K-mean聚类得到CIMP亚组。对RNA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和富集分析,并构建ceRNA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应用拉索回归、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确定一组与食管癌预后相关的RNA并建立食管癌预后风险评分,利用CIMP分组、RNA预后风险评分和临床病理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对列线图模型的优劣进行评估,最后使用重抽样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对DNA甲基化数据筛选共得到46个DNA甲基化位点,聚类得到三种CIMP表型包括CIMP-L、CIMP-M和CIMP-H。生存分析显示CIMP分组的log-rank检验P(27)0.001,CIMP-H的总生存期较差,证明CIMP分组是独立食管癌预后风险因素。针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包括在生物学途径、细胞成分、分子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利用8个mRNA,8个miRNA和25个lncRNA构建ceRNA网络,通过蛋白互作网络找到10个关键基因。最后经过筛选一共得到12个与预后相关的RNA,包括5个mRNA(SLC26A9、COX6B2、OSM、RXFP3、RP13-672B3.2),4个lncRNA(BLACAT1、CTD-2034I21.2、RP11-60A24.3、RP11-1123I8.1)和3个miRNA(hsa-mir-1269a、hsa-mir-135b、hsa-mir-935),分别计算三种预后风险评分。列线图模型评估显示,基于TNM分期模型的AUC为0.653,CIMP分组、RNA预后风险评分和TNM联合模型的AUC为0.84,后者显示出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净收益比单纯的TNM分期模型高,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联合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发现CIMP与食管癌的总生存期恶化有关,CIMP-H状态的患者预后较差,可以推测CIMP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IMP分组可以极大地促进临床医生的决策过程,并且相关基因可能充当食管癌预后治疗生物标志物。ceRNA网络包含这些lncRNA、miRNA和mRNA差异表达谱对于进一步认识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依据。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了关键基因对研究者们提供了解食管癌生物信号和能量物质代谢的反应机制,以及了解蛋白之间的功能联系。最后基于CIMP分组和12个RNA的预后风险评分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有助于食管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决策,对于食管癌的预后和治疗都提供了更多的生物标志物的选择。
郑玲[7](2020)在《加味丹玄口康对ANE诱导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KLF4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50μg/ml槟榔碱和低、高剂量加味丹玄口康干预大鼠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模拟咀嚼槟榔时唾液中槟榔碱对上皮细胞的作用以及药物的干预,检测大鼠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中KLF4的表达,并通过观察记录上皮细胞株的生物学行为及相关基因β-catenin的变化,来阐明KLF4在OSF发生发展及癌变中所发挥的功能。方法:1.加味丹玄口康药物血清的制备:成年健康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A:正常组、B:加味丹玄口康低剂量组、C:加味丹玄口康高剂量组。每组5只,分别以蒸馏水、加味丹玄口康4ml/kg、12ml/kg灌胃,2次/d,连续7d。无菌条件下颈动脉采血,配制成含10%大鼠血清的培养液备用。2.细胞培养传代:培养原代大鼠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置于5%CO2、37℃培养箱中孵育,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3.细胞干预分组:A组(NC组):蒸馏水+10%正常大鼠血清+2%上皮细胞完全培养液;B组(ANE组):50μg/ml ANE+10%正常大鼠血清+2%上皮细胞完全培养液;C组(LDM组):50μg/ml ANE+10%低剂量加味丹玄口康药物血清+2%上皮细胞完全培养液;D组(HDM组):50μg/ml ANE+10%高剂量加味丹玄口康药物血清+2%上皮细胞完全培养液。培养24h。4.指标检测:(1)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细胞密度;(2)Q-PCR技术检测KLF4、β-catenin的转录;(3)Western blot检测细胞KLF4、β-catenin蛋白的定量表达。结果:1.镜下观察:经槟榔碱干预后的B、C、D组,相对于正常血清组,细胞活力下降,密度降低,细胞形态改变,而含加味丹玄口康低、高剂量的C、D组,细胞活力、细胞密度较不含加味丹玄口康的B组均有改善,且变化与剂量呈相关性。2.Western blot结果:经槟榔碱干预后的B、C、D组,相对于正常血清组,KLF4表达降低,β-catenin表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含加味丹玄口康低、高剂量的C、D组相较不含加味丹玄口康的B组KLF4表达增强,β-catenin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与剂量呈相关性。3.Q-PCR结果:经槟榔碱干预后的B、C、D组,相对于正常血清组,KLF4表达降低,β-catenin表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含加味丹玄口康低、高剂量的C、D组相较不含加味丹玄口康的B组KLF4表达增强,β-catenin表达降低,高剂量组与槟榔碱诱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50μg/ml槟榔碱作用于大鼠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槟榔碱诱导组与正常血清组相比,槟榔碱诱导组KLF4表达降低;单位面积内细胞活力下降,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间间隙增大,出现异常核分裂象。2.加味丹玄口康能拮抗槟榔碱对于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与槟榔碱诱导组相比,KLF4表达增强,细胞活力,增殖能力,细胞形态都得到改善。3.KLF4可能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癌变相关,KLF4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可能是加味丹玄口康抑制OSF癌变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张耀文[8](202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hsacircRNA6448-14的功能及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新型的非编码RNA,在恶性肿瘤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irc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们构建我国高发区ESCC的circRNA表达谱,并探讨关键circRNA在ESCC中的功能及机制。第一部分 食管鳞状细胞癌相关circRNA表达谱分析目的构建我国高发区ESCC相关circ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circRNA并对其进行功能预测。方法选取6对ESCC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样本,采取基因芯片技术和微阵列分析构建circRNA表达谱;以差异倍数(FC)≥ 2倍且p<0.05为条件,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通过GO和Pathway分析,预测circRNA的功能;构建circRNA-miRNA调控网络图,探讨circRNA作用机制。结果CircRNA在ESCC组织与匹配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明显,共发现15908个circRNAs表达失调(FC≥2.0,p值<0.05),其中上调7161个,下调8747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大多数分布在chr1、chr2、chr3和chr5,以1号染色体上最多。大多数差异表达的circRNAs是外显子来源,占比84.02%。GO和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circRNAs主要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结合、催化活性等生物学功能,参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粘着斑、蛋白质消化与吸收等多个调控通路。挑选FC最大的8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共有 222 种 miRNAs 结合到这 8 种 circRNAs 上,构建 circRNA-miRNA网络调控图,能够更好地理解circRNA的相关机制,为探讨circRNA在ESCC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思路。结论成功构建ESCC相关circ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circRNA,绘制circRNA-miRNA网络调控图进行功能预测,揭示差异表达circRNA与ESCC存在密切联系。第二部分 HsacircRNA6448-1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意义目的验证初筛差异表达circRNA,找出关键circRNA,研究其在ESCC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FC值、p值和信号值从差异表达circRNAs中随机选取7种circRNAs,筛选出5种差异表达circRNAs,进行qRT-PCR验证。qRT-PCR验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26对ESCC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对5种差异表达circRNAs进行验证,找出关键circRNA;第二步,另选取50对样本验证关键circRNA的表达差异。随访并记录ESCC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使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Fisher检验)分析关键circRNA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qRT-PCR验证26对ES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找到关键circRNA hsa-circRNA6448-14,发现 hsa-circRNA6448-14 在 ESCC 组织中显着上调(p=0.0027)。然后在50对食管鳞癌患者样本中进行qRT-PCR验证,发现hsacircRNA6448-14在ESCC组织中较癌旁正常组织表达显着上调(p=0.003),与芯片分析和第一步验证结果一致;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0.899~0.903,p=0.02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2.9%和 85.5%。HsacircRNA6448-14 表达与分化和 pTNM 分期(p=0.003、p=0.036)呈正相关。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和hsacircRNA6448-14表达为ESCC术后D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1、p=0.014),HR值分别为1.755(95%CI=1.054~2.921)、0.376(95%CI=0.173~0.819);食管癌家族史、pT分期和hsacircRNA6448-14表达为ESCC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3、p=0.007、p=0.003),HR 值分别为 2.149(95%CI=1.062~4.347)、2.516(95%CI=1.280~4.947)、0.199(95%CI=0.069~0.573)。HsacircRNA6448-14 高表达患者的 DFS 和 OS 较差,提示 hsacircRNA6448-14高表达与ESCC的不良预后有关。结论HsacircRNA6448-14对ESC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ESCC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第三部分 HsacircRNA6448-1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hsacircRNA6448-14对ES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深入了解hsacircRNA6448-14 与 ESCC 的关系。方法建立hsacircRNA6448-14敲低及过表达ESCC细胞模型,通过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明确hsacircRNA6448-14在ESCC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HsacircRNA6448-14在4种ESCC细胞株中的表达显着高于食管正常上皮细胞(p<0.05),hsacircRNA6448-14 在 KYSE150 中表达水平最高,在 TE7中表达水平最低,因此选择这两种细胞株分别进行hsacircRNAA6448-14敲低实验和过表达实验。敲低hsacircRNA6448-14后KYSE150细胞增殖率降低,并且随着时间的延伸,尤以48h和72h最为显着;而过表达hsacircRNA6448-14能显着增强TE7细胞的增殖能力(两者均p<0.01)。敲低hsacircRNA6448-14可以显着提高KYSE150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而过表达hsacircRNA6448-14则明显降低TE7细胞凋亡率,提高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均p<0.01)。结论HsacircRNA6448-14能促进ESC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抑制细胞凋亡,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癌的正性调控作用。第四部分 HsacircRNA6448-14负性调控miR-455-3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ESCC中hsacircRNA6448-14对下游miRNA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hsacircRNA6448-14的下游miRNA及其mRNA,绘制circRNA-miRNA-mRNA网络图,并行GO及Pathway富集分析。RNA pull down实验验证hsacircRNA6448-14与miRNA的靶向结合位点。qRT-PCR检测ESCC组织中miR-455-3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hsacircRNA6448-14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预测hsacircRNA6448-14可能的miRNA结合位点,依次为miR-503-5p、miR-455-3p、miR-4646-5p、miR-382-5p 和 miR-204-5p,绘 制hsacircRNA6448-14-miRNA-mRNA 网络调控图。GO 及 Pathway 分析显示,hsacircRNA6448-14可能参与细胞发生、发展、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参与结合,核结合转录因子的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轴突导向、催化活性、粘着斑和肿瘤蛋白聚糖等通路的调控。RNA pull down实验表明hsacircRNA6448-14可以与miR-455-3p靶向结合。MiR-455-3p在ESCC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匹配的癌旁正常组织,呈显着表达下调(p<0.001),且hsacircRNA6448-14表达和miR-455-3p 表达呈负相关(r=-0.701,p<0.001)。结论HsacircRNA6448-14可以靶向结合miR-455-3p,可能通过负性调控miR-455-3p及其相关通路参与ESCC的发生发展。
刘芳[9](2020)在《KLF1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胃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分别占世界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胃癌的预后与其进展程度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进展期胃癌的预后则较差,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低于20-30%。由于胃癌早期症状的非特异性,胃镜检查尚未普及,目前我国早期胃癌内镜下检出率低,通常患者确诊时已到进展期,而缺乏经济高效的非侵入性的高危人群生物学筛查指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研究发现KLF家族中多种转录因子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关于KLF11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研究较少,本课题主要通过研究KLF11在胃癌及对应癌旁正常胃组织的表达情况及KLF11蛋白在胃癌与癌前病变中表达情况,分析KLF11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探究KLF11异常表达在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发展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中的新鲜胃癌与癌旁组织标本,收取自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及胸外科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包括胃癌组织20例,与之对应的癌旁胃组织(距胃癌边缘3cm)20例,术中快速切取胃癌和其旁新鲜标本后放置于含有RNA液的EP管内,并迅速置于-80摄氏度超低温冰箱冻存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本来源于2017年12月-2019年10月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蜡块100例,包括胃癌30例及其对照的癌旁胃组织30例,异型增生组织20例,肠上皮化生组织20例。所有标本均术前均未做过任何形式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所有标本均经手术切除并完成病理学确诊,记录完整病理与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等,TNM分期参考第2016年第8版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协会(UICC/AJCC)胃癌pTNM分期(病理TNM分期)标准。2.实验方法采用RT-qPCR法检测KLF1 1mRNA在胃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胃黏膜中表达的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LF11蛋白在胃癌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的水平。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病变胃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及胃癌组织阳性表达与临床参数关系的四格表数据分布特点分别选择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KLF11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黏膜及肠上皮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的差异性及在胃癌组织表达情况与其临床参数间的关系。在胃癌组织与配对正常胃黏膜中KLF1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相对定量△△Ct法计算,数据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配对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KLF11的阳性表达在胃癌、异型增生、肠上化生组织中主要表现为细胞核染色,阳性表达的程度表现为:细胞核轻度着色(棕黄色颗粒)、中度着色(棕色颗粒)与重度染色(棕褐色颗粒)。KLF1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和胞浆染色,阳性表达程度表现为细胞核和胞浆轻度着色(棕黄色颗粒)、中度着色(棕色颗粒)与重度染色(棕褐色颗粒)。(2)KLF1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8/30)、45%(9/20)、60%(12/20)、80%(24/30),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KLF11在正常胃黏膜的表达与肠上皮化生的表达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异型增生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性明显(P<0.05),与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性明显(P<0.001);KLF1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肠上皮化生有显着差异(P<0.05)。(3)KLF1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之间有显着的关系(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显着相关性(P>0.05)。KLF11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用△△ct法来计算,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KLF1 1mRNA水平较癌旁正常胃组织明显上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KLF11在胃癌组织中在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的表达较正常胃黏膜上升;(2)KLF11蛋白在异型增生组织中较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上升;(3)KLF11蛋白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TNM分期相关。
孙意[10](2020)在《ATR抑制剂AZD6738对食管鳞癌细胞的顺铂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五,其中绝大多数(>90%)为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疗效及总体生存欠佳,病死率高居全癌种第三位。目前食管鳞癌的一线化疗方案以铂类和氟尿嘧啶或紫杉醇联用为主,而顺铂则是食管鳞癌患者临床最常用铂类药物。顺铂进入细胞后能够与DNA嘌呤残基上的N7反应形成加合物,造成DNA损伤并诱发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发挥其抗癌作用。但部分患者对顺铂的天然或获得性耐药导致其总体临床化疗效果不佳,这也是造成食管癌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细胞中DNA损伤修复能力及下游凋亡信号转导失调均可导致顺铂耐药的发生。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是识别并修复顺铂导致的DNA损伤的主要途径,该途径被激活后能够进一步激活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Rad3相关激酶(Ataxia telangiectasia and Rad3-related,ATR)。ATR属于磷酸肌醇3激酶相关蛋白激酶家族,在阻滞细胞周期,稳定复制叉,介导DNA损伤修复应答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种ATR抑制剂,AZD6738能够增强胰导管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敏感性,但其对食管鳞癌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AZD6738对食管鳞癌细胞的顺铂增敏作用和机制,为应对临床铂类耐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体外及体内药敏实验检测AZD6738对顺铂的增敏作用:(1)通过CCK-8实验检测多种食管鳞癌细胞对顺铂或ATR抑制剂AZD6738的药物敏感性,使用Graph Pad Prism分别计算出其IC50值。(2)通过CCK-8实验检测多种食管鳞癌细胞对AZD6738与顺铂联合作用的药物敏感性,计算IC50值并与顺铂单药的IC50值进行比较,评估AZD6738对顺铂的增敏效果。(3)小鼠体内药敏实验:将食管鳞癌顺铂耐药细胞株KYSE150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测量瘤块大小达到250mm3后分组给药:生理盐水组、顺铂单药组、AZD6738单药组、顺铂与AZD6738联用组。检测、比较各组瘤块生长速率,全部实验周期结束时检测、比较各组终点瘤块大小和重量,从而评估AZD6738在小鼠体内对顺铂的增敏效果。2.通过建立顺铂耐药细胞株及药敏实验检测AZD6738对获得性顺铂耐药的逆转作用:(1)通过对顺铂敏感的KYSE510和TE10细胞低浓度顺铂连续给药,建立食管鳞癌细胞获得性顺铂耐药株510R和TE10R。通过CCK-8实验检测亲本细胞510P和TE10P和耐药细胞510R和TE10R对顺铂的药物敏感性,分别计算出其IC50值;通过克隆形成实验使用低浓度顺铂培养基验证耐药细胞的耐药性。(2)通过CCK-8实验检测510R和TE10R细胞对AZD6738与顺铂联用的药物敏感性,计算IC50值并与顺铂单药的IC50值进行比较,评估AZD6738对获得性顺铂耐药株的增敏效果。3.通过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探讨食管鳞癌细胞中AZD6738对顺铂增敏的作用机制:(1)Western Blot及彗星实验,在KYSE150细胞中检测AZD6738对顺铂造成的DNA损伤修复的影响。(2)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在KYSE150细胞中检测AZD6738对顺铂诱导凋亡的影响。4.通过网络药理学及结构生物学等虚拟研究方法预测AZD6738的潜在新靶点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潜在靶点进行初步鉴定:(1)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AZD6738潜在作用靶点并进行GO/KEGG富集分析;根据富集结果,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在AZD6738加药处理后的磷酸化水平变化,以期鉴定AZD6738的潜在新靶点(p70 S6K)。(2)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评估、预测AZD6738与p70 S6K结合的可能性及潜在结合位点。5.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对上述虚拟研究及靶点初步鉴定结果进行验证:(1)在KYSE510细胞中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顺铂单药或顺铂和AZD6738联用情况下p-p70 S6K T389位点磷酸化水平变化。(2)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i RNA敲降ATR及其下游效应蛋白Chk1后p-p70S6K T389的水平变化,从而判断ATR/Chk1与p-p70 S6K T389位点磷酸化水平的相关性。6.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进一步探讨食管鳞癌细胞中AZD6738对顺铂增敏作用的分子机制:(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对比510P和510R,TE10P和TE10R细胞中p70 S6KT38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并进一步检测对比KYSE150天然耐药株和510R获得性耐药株经顺铂单药或顺铂与AZD6738联用处理后p70 S6K T38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情况。(2)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顺铂单药或顺铂与AZD6738联用后p70 S6K下游凋亡相关蛋白BAD Ser13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变化。(3)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检测敲降p70 S6K后食管鳞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不同的食管鳞癌细胞株对顺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KYSE150及KYSE30细胞的顺铂IC50值分别为24.39μM和14.76μM,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而KYSE450,KYSE510和TE10细胞的顺铂IC50值均小于10μM,对顺铂较为敏感。AZD6738能够显着降低KYSE150和KYSE510的顺铂IC50值,降低倍数分别为14.8和3.7。小鼠体内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顺铂和AZD6738双药联用组肿瘤生长速度和瘤块体积明显小于顺铂单药组。2.成功建立食管鳞癌获得性顺铂耐药细胞株510R和TE10R,其IC50值(18.05μM和27.87μM)明显高于亲本细胞510P和TE10P的IC50值(5.49μM和9.71μM);克隆形成实验进一步验证了510R和TE10R细胞的顺铂耐药性。AZD6738能够显着降低510R和TE10R细胞的IC50值,逆转食管鳞癌细胞的获得性顺铂耐药。3.与顺铂单药相比,低剂量AZD6738与顺铂联用能够明显抑制食管鳞癌细胞中顺铂诱导的ATR活化(T1989磷酸化)水平,显着提高H2A.X S13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和彗星实验拖尾长度;同时细胞凋亡比例显着增加并伴有PARP剪切带增强。提示AZD6738能够抑制顺铂引起的ATR激酶活化、干扰DNA损伤修复,从而增加顺铂诱导的食管鳞癌细胞凋亡。4.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AZD6738与细胞凋亡、PI3K/Akt、MAPK、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密切相关。通过对上述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活性(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发现AZD6738能够影响p70 S6KT38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p70 S6K与AZD6738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合能为8.644 kcl/mol,是AZD6738的潜在新靶点。5.在食管鳞癌细胞中,AZD6738能够抑制顺铂诱导的p70 S6K T389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但这一抑制作用并不依赖于ATR/Chk1激酶活性。6.在获得性顺铂耐药细胞株510R和TE10R中,p70 S6K T38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其相应的亲本细胞。AZD6738既可抑制天然耐药株KYSE150也能够抑制获得性顺铂耐药株510R中由顺铂诱导的p70 S6K T38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升高。进一步研究结果提示,AZD6738可通过抑制顺铂诱导的p70S6K激酶活化(T389磷酸化)干扰促凋亡相关蛋白BAD S136位点的磷酸化,促进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另外,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均显示,生物学敲降p70 S6K能够增加食管鳞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结论1.ATR抑制剂AZD6738对食管鳞癌天然顺铂耐药株和获得性顺铂耐药株均有显着的增敏顺铂的作用。2.ATR抑制剂AZD6738能够抑制食管鳞癌细胞ATR激酶活性,增加顺铂造成的DNA损伤;同时,AZD6738还能通过非ATR途径抑制顺铂诱导的p70 S6K活化(T38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升高),进而抑制BAD S136位点的磷酸化。因此,AZD6738能够通过以上两种方式促进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增加食管鳞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3.p70 S6K作为AZD6738在食管鳞癌细胞中的潜在新靶点,在调控顺铂敏感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胃肠富集Kruppel样因子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富集Kruppel样因子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消化道肿瘤的分类 |
1.3 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标志物 |
1.4 消化道肿瘤中特异的转录因子 |
1.5 消化道肿瘤的表观基因组特征 |
1.6 消化道肿瘤中的超级增强子和核心转录调控环 |
1.7 研究意义和基金来源 |
1.7.1 研究意义 |
1.7.2 基金来源 |
第二章 消化道肿瘤中特异转录因子的鉴定与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2.3 数据与方法 |
2.3.1 实验数据 |
2.3.2 ChIP-Seq测序技术 |
2.3.3 ChIP-Seq数据预处理 |
2.3.4 序列比对方法 |
2.3.5 标记重复序列 |
2.3.6 去除异常和非结构化序列 |
2.3.7 H3K27ac绑定位点识别 |
2.3.8 差异peaks和样本聚类分析 |
2.3.9 H3K27ac可视化峰值 |
2.3.10 转录因子motifs识别 |
2.3.11 peaks注释 |
2.3.12 通路富集分析 |
2.4 结果 |
2.4.1 消化道肿瘤存在异常H3K27ac信号 |
2.4.2 消化道肿瘤中转录因子motifs的鉴定 |
2.4.3 三种消化道肿瘤中异常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生物学通路 |
2.5 讨论 |
第三章 消化道肿瘤中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与比较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3.3 数据与方法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构建.gff文件 |
3.3.3 识别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3.4 识别核心转录调控环 |
3.3.5 计算转录因子富集得分 |
3.4 结果 |
3.4.1 结直肠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4.2 胃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4.3 食管腺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4.4 食管鳞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
3.4.5 结肠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转录因子及其表达特征 |
3.4.6 胃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转录因子及其表达特征 |
3.4.7 食管腺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转录因子及其表达特征 |
3.4.8 不同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因子中共有或特异的转录因子 |
3.4.9 不同消化道肿瘤中异常的生物学过程 |
3.5 讨论 |
第四章 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与免疫逃逸关联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案 |
4.3 数据与方法 |
4.3.1 实验数据 |
4.3.2 TCGA biolinksR包下载TCGA数据 |
4.3.3 筛选差异表达的超级增强子 |
4.3.4 GSEA通路富集分析 |
4.3.5 相关性分析 |
4.3.6 关键转录因子在TCGA多种癌症样本中的突变 |
4.3.7 消化道肿瘤中ASCL2的表观修饰 |
4.4 结果 |
4.4.1 微卫星稳定型结肠癌中异常的master TFs |
4.4.2 ASCL2和ETV4 抑制免疫相关生物学功能 |
4.4.3 ASCL2和ETV4 高表达抑制T细胞浸润特征基因表达 |
4.4.4 ASCL2和ETV4与T细胞浸润程度相关 |
4.4.5 ASCL2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
4.4.6 ASCL2表达与干扰素应答信号负相关 |
4.4.7 ASCL2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引发的免疫逃逸机制 |
4.5 讨论 |
第五章 食管鳞癌中SREBF1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功能鉴定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案 |
5.3 数据与方法 |
5.3.1 实验数据 |
5.3.2 TCGA biolinksR包下载TCGA数据 |
5.3.3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
5.3.4 GSEA通路富集分析 |
5.3.5 高通量测序原始数据处理 |
5.3.6 4C与H3K27ac重叠区域的motifs分析 |
5.3.7 表观基因组基因共定位分析 |
5.3.8 其他生物信息学方法 |
5.3.9 功能实验方法 |
5.4 结果 |
5.4.1 SREBF1介导TP63调控脂肪酸代谢通路 |
5.4.2 SREBF1、TP63和KLF5构成核心转录调控环相互协同调控转录 |
5.4.3 SREBF1 促进脂肪酸、鞘磷脂和甘油磷脂的合成以及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迁徙 |
5.4.4 SREBF1、TP63和KLF5协同调控的食管鳞癌转录组 |
5.4.5 SREBF1、TP63和KLF5在食管鳞癌细胞中协同激活ErbB/m TOR信号通路 |
5.5 讨论 |
研究结论与问题展望 |
研究结论 |
问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核心转录调控环的研究进展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样本结果信息 |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3 本人简历 |
致谢 |
(2)KLF7在冠心病心外膜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组织 |
1.2 细胞与试剂 |
1.3 相关仪器 |
1.4 各种引物序列表 |
2、实验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收集临床资料 |
2.4 样本采集 |
2.5 仪器与试剂 |
2.6 细胞培养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相关因子 |
2.8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因子蛋白表达 |
2.9 KLF7 小干扰RNA(si RNA)的转染 |
2.10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受试者的基本临床信息 |
3.2 受试个体EAT中 KLF7 和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
3.3 KLF7 表达与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相关性分析 |
3.4 受试个体EAT中 CD68 表达水平和TLR4、IL-6、TNF-α表达相关性分析 |
3.5 不同KLF7 干扰片段在THP-1 巨噬细胞中的表达 |
3.6 LPS刺激THP-1 巨噬细胞后KLF7 的表达 |
3.7 KLF7 通过JNK的磷酸化促进LPS诱导的MAPKs和 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KLF 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LAMC1及PLAU调控微环境中CAF的活化及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受TGFβ上调的LAMC1通过NF-κB/CXCL1/STAT3促进炎性CAF形成并促进食管鳞癌进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 |
一、实验试剂 |
二、主要仪器设备 |
三、溶液配制 |
实验方法 |
一、食管鳞癌组织标本的收集和组织芯片 |
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评分 |
三、食管鳞癌细胞系和MRC-5和CAF培养 |
四、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五、条件培养基的制备 |
六、共培养系统 |
七、细胞总RNA的提取 |
八、RT-qPCR检测mRNA的表达 |
九、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 |
十、构建稳转敲降及过表达细胞系 |
十一、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 |
十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
十三、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 |
十四、RNA测序 |
十五、细胞功能试验 |
十六、动物实验 |
十七、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筛选被TGFβ1正向调控且参与肿瘤微环境细胞间作用的致癌基因LAMC1,其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相关 |
1.1 食管鳞癌中TGFβ1正向调控基因 |
1.2 参与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互作的基因 |
1.3 LAMC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预后相关 |
1.4 LAMC1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
二、TGFβ1诱导LAMC1的表达 |
2.1 LAMC1受TGFβ1的上调呈时间浓度依赖性 |
2.2 LAMC1受TGFβ1/SMAD4及SP1通路直接调控 |
三、LAMC1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 |
3.1 LAMC1促进体外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 |
3.2 LAMC1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小鼠皮下成瘤能力 |
四、LAMC1促进食管鳞癌细胞迁移 |
4.1 LAMC1在体外促进食管鳞癌细胞迁移 |
4.2 LAMC1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小鼠肺定植能力 |
五、LAMC1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的下游机制 |
5.1 RNA-seq |
5.2 在食管鳞癌中LAMC1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5.3 LAMC1通过促进Akt/NF-κB /MMP9-MMP14通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 |
5.4 LAMC1通过NF-κB/caspase9-caspase3-caspase PARP cascade抑制凋亡,促进增殖 |
六、LAMC1通过NF-κB促进肿瘤细胞分泌CXCL1 |
6.1 LAMC1促进CXCL1的分泌 |
6.2 LAMC1通过促进NF-κB激活转录调控CXCL1 |
七、LAMC1通过分泌CXCL1促进炎性CAF形成 |
7.1 RNA-seq结果提示LMAC1通过分泌CXCL1促进炎性CAF形成 |
7.2 shLAMC1肿瘤细胞与CAF细胞共培养验证 |
7.3 shLAMC1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与CAF细胞共培养验证 |
7.4 人重组CXCL1因子促进炎性CAF形成 |
八、CXCL1通过CXCR2/STAT3通路促进炎性CAF形成 |
8.1 shLAMC1肿瘤细胞与CAF细胞共培养提示炎性CAF内CXCR2/STAT3激活 |
8.2 shLAMC1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与CAF细胞共培养提示炎性CAF内CXCR2/STAT3激活 |
8.3 人重组CXCL1因子通过CXCR2/STAT3通路促进炎性CAF形成 |
九、CXCL1激活的炎性CAF促进食管鳞癌增殖、迁移 |
9.1 体外CAF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提示CXCL1激活的炎性CAF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 |
9.2 体内CXCL1预处理CAF细胞促进肿瘤细胞皮下成瘤能力及MMP9高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LAU通过uPAR/Akt/NF-κB/IL8通路促进CAF向炎性CAF转化并促进食管鳞癌进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 |
一、实验试剂(与第一部分不同的如下) |
二、主要仪器设备 |
三、溶液配制 |
实验方法 |
一、食管鳞癌组织标本的收集和组织芯片 |
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评分 |
三、细胞培养 |
四、构建稳转敲降及过表达PLAU细胞株 |
五、原代培养CAF及正常成纤维细胞NF |
六、收集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 |
七、构建共培养体系 |
八、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 (RT-qPCR) |
九、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 |
十、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 |
十一、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十二、RNA测序 |
十三、细胞增殖实验 |
十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十五、细胞迁移实验 |
十六、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
十七、肺定植实验 |
十八、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PLAU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相关 |
1.1 PLAU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患者预后差 |
1.2 PLAU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
二、PLAU在体内外促进食管鳞癌细增殖及肿瘤生长 |
2.1 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降PLAU细胞系 |
2.2 PLAU促进体外食管鳞癌细胞克隆形成及增殖 |
2.3 PLAU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 |
三、PLAU促进食管鳞癌细胞迁移 |
3.1 PLAU在体外促进食管鳞癌细胞迁移 |
3.2 PLAU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小鼠肺定植能力 |
四、PLAU通过MAPK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 |
4.1 RNA-seq |
4.2 食管鳞癌中PLAU对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4.3 PLAU通过MAPK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 |
五、肿瘤细胞分泌的PLAU刺激CAF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
5.1 肿瘤细胞分泌的PLAU刺激的CAF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
5.2 肿瘤细胞分泌的PLAU刺激后的CAF促进肿瘤细胞迁移 |
5.3 肿瘤细胞分泌的PLAU刺激的CAF促进肿瘤的皮下成瘤能力 |
六、肿瘤细胞分泌的PLAU促进炎性CAF形成 |
6.1 RNA-seq提示肿瘤细胞分泌PLAU促进炎性CAF形成 |
6.2 RT-qPCR及CAF条件培养基蛋白芯片结果验证 |
七、肿瘤细胞分泌PLAU活化的炎性CAF分泌IL8 |
7.1 重组PLAU刺激CAF分泌IL8 |
7.2 过表达PLAU肿瘤细胞与CAF共培养验证肿瘤细胞分泌的PLAU刺激CAF分泌IL8 |
7.3 PLAU通过uPAR/Akt/NF-κB促进炎性CAF分泌IL8 |
八、炎性CAF分泌IL8促进肿瘤细胞PLAU表达 |
8.1 重组PLAU活化的CAF反过来促进肿瘤细胞内PLAU的表达 |
8.2 IL8上调PLAU的表达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异质性及其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功能基因PURA、RUVBL2和CASP8调控消化肿瘤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支持 |
缩略语索引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PUR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 |
1. 食管癌组织中PURA mRNA水平显着升高 |
2. 食管鳞癌组织中PURα蛋白水平显着升高 |
3. PURα高表达与AJCC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 |
4. PURα高表达的ESCC患者生存期更短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PURα影响食管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 |
1. 建立PURα稳定过表达和敲降的食管鳞癌细胞系 |
2. PURα促进体外食管癌细胞的增殖 |
3. PURα促进体外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4. PURα促进体内食管鳞癌的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PURα促进食管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 |
1. PURα调控食管鳞癌细胞转录组的RNA-seq分析 |
2. PURα调控食管鳞癌细胞EMT相关分子的转录 |
3. PURα上调EMT关键转录因子Snail2的表达 |
4. PURα通过促进Snail2的表达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发生EMT |
5. PURα通过调控Snail2促进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
6. PURα通过Snail2在体内诱导食管鳞癌细胞EMT转变 |
7. PURα调控SNAI2的转录活性 |
8 PURα直接与SNAI2的启动子区域结合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RUVBL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 |
1. 在肝癌组织中RUVBL2的mRNA水平显着升高 |
2. RUVBL2 mRNA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分析 |
3. RUVBL2 mRNA水平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 |
4. 肝癌组织中RUVBL2 mRNA的异常转录调控 |
5. RUVBL2促进体外肝癌细胞的增殖 |
6. RUVBL2促进体外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7. RUVBL2激活HSP90-CDC37、AKT和ERK通路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CASP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调控食管鳞癌易感性的机理研究 |
文献综述 选择性剪接与细胞癌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证书 |
(5)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检索数据库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细胞系及来源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来源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6)生物信息学分析识别食管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数据来源 |
1.1 GEO数据库 |
1.2 癌症基因组图谱 |
2.构建食管癌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 |
2.1 差异甲基化位点分析 |
2.2 预后相关的差异甲基化位点分析 |
2.3 K-mean聚类分析构建CIMP |
3.构建与验证食管癌列线图预后模型 |
3.1 差异表达基因(DEG)分析 |
3.2 功能富集分析 |
3.3 基因富集分析 |
3.4 竞争性内源RNA构建 |
3.5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
3.6 LASSO回归 |
3.7 构建食管癌列线图预后模型 |
3.8 预后模型的验证 |
4.统计学检验 |
结果 |
1.临床特征的基本描述 |
2.构建食管癌CpG岛甲基化表型 |
3.构建与验证食管癌列线图预后模型 |
讨论 |
1.食管癌CpG岛甲基化表型的研究与应用 |
2.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功能的研究与应用 |
3.食管癌预后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加味丹玄口康对ANE诱导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KLF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1.1 动物 |
1.2 细胞 |
1.3 实验药物 |
1.4 主要仪器和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1 药物血清及细胞培养基制备 |
2.2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培养、传代、分组干预 |
3 指标检测 |
3.1 Q-PCR技术检测KLF4、β-catenin的转录 |
3.2 Western blot检测KLF4、β-catenin的蛋白的表达 |
4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
1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及鉴定 |
1.1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形态 |
1.2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鉴定 |
2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
2.1 槟榔碱对上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
2.2 不同剂量加味丹玄口康作用于槟榔碱诱导后上皮细胞活力 |
3 口腔黏膜上皮中KLF4、β-catenin的表达 |
3.1 Q-PCR技术在m RNA水平检测KLF4、β-catenin的表达 |
3.2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KLF4、β-catenin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及癌变研究现状 |
1.1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癌变的机制 |
1.2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癌变的中医诊治 |
2 KLF4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癌变 |
3 不足之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KLF4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8)食管鳞状细胞癌hsacircRNA6448-14的功能及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食管鳞状细胞癌相关CIRCRNA表达谱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HSA_CIRCRNA6448-1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HSA_CIRCRNA6448-1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HSA_CIRCRNA6448-14负性调控MIR-455-3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CIRC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KLF1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KLF家族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10)ATR抑制剂AZD6738对食管鳞癌细胞的顺铂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抑制ATR增强食管鳞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
1.1 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主要仪器 |
1.1.3 实验试剂 |
1.1.4 试剂配置方法 |
1.1.5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CCK-8 实验检测多种食管鳞癌细胞株对顺铂或AZD6738 的药物敏感性 |
1.2.2 CCK-8 实验检测AZD6738 对食管鳞癌细胞的顺铂增敏效果 |
1.2.3 小鼠体内药敏实验检测AZD6738对食管鳞癌细胞的顺铂增敏作用 |
1.2.4 构建食管鳞癌细胞获得性顺铂耐药株并检测AZD6738对其增敏效果 |
1.2.5 AZD6738 能够抑制顺铂引起的DNA损伤修复 |
1.2.6 AZD6738能够增加顺铂诱导的食管鳞癌细胞凋亡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探究AZD6738增强食管鳞癌顺铂敏感性的机制 |
2.1 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1 主要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网络药理学及结构生物学方法预测AZD6738潜在新靶点并进行初步鉴定 |
2.2.2 分子对接分析预测 AZD6738 与 p70 S6K 直接结合的可能性及潜在结合位点 |
2.2.3 在食管鳞癌细胞中AZD6738 能够抑制顺铂诱导的p70 S6K T389 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 |
2.2.4 检测ATR和 Chk1 激酶活性与p70 S6K激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
2.2.5 获得性顺铂耐药细胞中p70S6KT38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高于亲本细胞 |
2.2.6 AZD6738 既能够抑制天然耐药细胞KYSE150 也能够逆转获得性耐药细胞510R中顺铂诱导的p70S6KT389位点磷酸化水平的升高 |
2.2.7 AZD6738 与顺铂联用能够抑制p70 S6K下游凋亡相关蛋白BAD S136 位点的磷酸化 |
2.2.8 生物学敲降p70S6K能够增加食管鳞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鳞癌化疗与肿瘤化疗耐药机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胃肠富集Kruppel样因子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D]. 杨倩. 汕头大学, 2021
- [2]KLF7在冠心病心外膜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D]. 薛亚军.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LAMC1及PLAU调控微环境中CAF的活化及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方凌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功能基因PURA、RUVBL2和CASP8调控消化肿瘤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 高佳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6]生物信息学分析识别食管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预后价值[D]. 封志炜.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7]加味丹玄口康对ANE诱导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KLF4表达的影响[D]. 郑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食管鳞状细胞癌hsacircRNA6448-14的功能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 张耀文. 郑州大学, 2020(02)
- [9]KLF1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芳. 郑州大学, 2020(02)
- [10]ATR抑制剂AZD6738对食管鳞癌细胞的顺铂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