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照明节电方法的功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科[1](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黄媛[2](2019)在《高速公路隧道光环境分析及照明技术应用》文中指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在山区特别是山岭重丘区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隧道数量越来越多。营造更科学、更优的公路隧道光环境,为驾驶员创造良好的视觉条件,确保驾驶员能够以一定的运行速度安全、舒适地穿越隧道,是营运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因此,进行高速公路隧道光环境及照明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案例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现有高速隧道安全进行分析。研究了隧道影响区域驾驶员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视认需求理论,并介绍了基于驾驶视认需求的光环境研究方法。对贵州省高速公路隧道照明方面的调研,通过现场试验,确立隧道入口段视认距离、亮度差与运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鉴于隧道中间段是隧道内远离外部自然光照影响的区域,驾驶员的视觉仅受隧道内部照明的约束,通过对驾驶员进行动、静态的实车视认结合的试验,得到驾驶员动态视认规律。基于隧道出口段驾驶员动态视觉特性,设计了在不同条件下,隧道光环境驾驶员障碍物动态识别的试验。分析试验数据,提出了采用色温、显色性和亮度等表征光环境特性的多参数指标,得到隧道入口段、中间段、出口段满足安全行驶的亮度阈值,并建立了不同光源特性、不同运行速度下满足驾驶视认需求的光源特性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在贵州省三穗至黎平高速公路12处隧道中的应用实践,不仅降低了三黎高速整体建设成本,还有效解决了隧道出、入口段光环境变化差异大的问题,保障了驾驶员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中的行车安全,也对我国高速公路山区隧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毛坤磊[3](2019)在《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节能减排,“绿色校园”等概念的不断提起与重视,高校的能源管理的重视度不断增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作为现阶段高校能源与节能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诸多高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智慧能源监控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其建设规模和系统功能也不断扩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在高校智慧能源监控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我们反思的东西。本文以浙江省高校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调查为切入点,对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和改进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我国其他高校该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节约型校园建设,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浙江省高校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当下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和原因,进而通过访谈调查的形式,对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结合之前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结合ZYY大学自身校情,提出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问题背后的改进方案,从系统和管理两方面着手。最后通过方案改进实施及成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本论文研究成果旨在提高高校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效率,进而对高校节约型校园创建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
严晓龙,边玉亮,冯莹莹,李萍,郝凤蕾[4](2019)在《中间视觉环境道路照明光源等效亮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间视觉环境下以试验色光源的品色坐标、敏感主波长和网膜照度为参数,对道路照明光源的等效亮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中间视觉环境下的等效亮度模型.此外,基于等效亮度设计了白绿色道路节能光源.结合等效亮度与实际亮度比值系数Leq/L,对设计光源与当下多种常用传统光源的节能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549nm主波长白绿光源照明效果最好、安全性最佳,以及538nm主波长白绿光源能耗最低、节能性最好的结论.
范祥林,陶旭峰,朱成棋[5](2018)在《城区路灯节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当前几种照明节电方式,分析了这些节电方式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利弊,提出智能节电设计方案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以期提高路灯的用电效率,达到电力能源的最大节约和有效利用。
叶俊男[6](2018)在《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城市智慧照明综合装置形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智慧城市是一个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智能的大系统,它的核心是通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数字技术将现代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和商业等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对城市中产生的民生、环保、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快速相应,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性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USLE(Urban Smart Lighting Equipment,以下简称:USLE)将是实现智慧城市更新建设中的重要应用载体,将在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形象、利用城市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目前USLE在产品设计与评价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1)需要加强从用户感性和用户参与角度对USLE进行设计;(2)需要完善USLE功能需求提取和评价方法;(3)USLE形态设计与评价方法需与时俱进。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研究将在梳理国内外相关USLE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共创和感性工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对USLE形态设计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产品形态设计领域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和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设计流程与内容为基础,提出了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包括功能、结构、材料、形态、色彩、技术、商业、交互和服务九个方面内容,结合木马设计提出的“四链融合·七步创新”法,制定产品智能系统设计价值共创流程。(2)通过分析价值共创理论中的基于生产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和基于用户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结合感性工学和相关形态设计理论与方法,对价值共创视角下的USLE形态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进行总体架构,提出USLE产品设计原则。(3)以情感化设计为理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USLE生产者与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获得城市特定区域形态功能需求指标的优先次序及重要度。(4)通过市场调研、用户调研和聚类分析,建立了环境评价、功效评价、创新评价、风格评价、人文评价、质量评价和形态评价等七大USLE感性意象评价维度空间,在这基础上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价值共创视角下城市特定区域USLE感性意象空间,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获得感性意象因子与用户满意度关系。(5)通过眼动追踪、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形态分析法获得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形态样本进行主要形态特征和设计要素,运用数量化理论Ⅰ类构建出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形态要素与感性意象关系模型,并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了模型验证,最终建立价值共创视角下感性意象、形态设计要素和形态满意度的多元回归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快速获得某个感性意象下用户满意的形态设计要素,指导设计师进行形态创意设计;同时可快速计算得出USLE形态设计方案的满意度,对设计方案优劣进行快速的感性评价,从而实现设计方案的快速推荐,成为USLE形态设计方案感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价值共创视角下产品智能系统设计流程,生产者和用户对于城市不同环境下的USLE的功能需求评价方法,以及通过建立城市特定环境下的感性意象空间,形态感性意象、形态满意度以及形态设计要素关系模型对USLE形态满意度、形态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其他智慧城市相关智能综合装置的形态设计与评价,有助于未来生产企业、行业管理部门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智慧城市综合终端产品进行定性、定量设计评价,快速获得设计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未来智慧城市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李翔[7](2018)在《基于等效照明理念的公路隧道照明安全性和舒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隧道属于事故多发地段。驾驶员驾车经过隧道时会受到“黑框”、“黑洞”、“白洞”等不良视觉效果的影响,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现行国家规范尚未综合考虑驾驶员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感受等多方面因素,未形成系统的隧道行车安全照明质量的评价指标。此外,管理部门在运营期间存在维护不及时等现象,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保障隧道交通运营安全和舒适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引入隧道等效照明理念,结合隧道照明技术调研结果深入分析了等效照明的基本思想以及等效照明技术的实现路径;通过室内试验对隧道光源等光谱色温进行测试,并结合视觉功效理论,以S/P值分析光源性能;通过室内隧道模型和公路隧道照明反应时间测试系统开展室内试验,分别从路面与墙面对比度和反应时间的角度,研究了不同侧壁内装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安全舒适效果。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隧道照明技术调研结果表明,传统的照明光源、一般内装材料应用于隧道照明工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相比之下,新型照明光源、新型内装材料应用于隧道照明工程更具有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等效照明理念,分析等效照明的基本思想,并从光源和侧壁材料的应用角度切入,分析提出隧道等效照明技术的实现路径方案。第二,结合等效照明技术的实现路径,测试分析了不同类型光源的光源光谱色温等光学性能。研究表明:不同种类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情况不同,但可能会具有相同的相对色温和S/P值;LED光源的相对色温和S/P值随着光谱中蓝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结合等效照明理念和长期使用效果考虑,隧道照明工程中使用LED光源最为合适。第三,结合等效照明技术的实现路径,测试分析了 LED光源下,不同侧壁内装材料辅助照明时的照度、亮度、小目标反应时间、换脚时间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侧壁内装材料主要对路面、墙面的平均照度、平均亮度以及墙面与路面亮度对比度有影响,并且路面、墙面的平均照度、平均亮度和墙面与路面亮度对比度随着侧壁内装材料反射率(漫反射为主)的增加而增加。背景亮度、LED光源的相对色温和侧壁内装材料对反应时间有影响,对换脚时间没影响;其中反应时间随着背景亮度、LED光源的相对色温以及侧壁内装材料反射率(漫反射为主)的增加而减小。第四,在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心理学幂定律,利用反应时间和背景亮度的关系建立了行车安全性模型,利用反应时间和LED光源相对色温的关系建立了行车舒适性模型,并和试验数据拟合性较好。综合上述,选用S/P值高的光源、增加隧道内的照明环境亮度、选用相对色温高的LED光源或更换高反射率(漫反射率为主)的侧壁材料能有效提升隧道照明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文基于等效照明概念分析的等效照明实现路径丰富完善了等效照明理论体系,同时为营造出安全舒适的高质量隧道照明环境提供了思路;构建的隧道照明安全性数学模型和舒适性数学模型能为隧道照明工程的相关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研究成果进一步奠定了 LED光源和反光材料在隧道照明工程中的应用基础。
凌学鹏[8](2018)在《公路隧道洞口段照明环境配光优化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隧道洞口段,由于白天洞内外亮度差异巨大,形成了“黑洞效应”,该视觉现象易使驾驶员做出错误的判断,酿成交通事故。这使得洞口段成为事故的高发段。为了缓解洞口段的“黑洞效应”通常采用加强照明。全国每年公路隧道运营电费高达60亿,用于洞口加强段照明负荷约占总负荷80%。高额的照明成本迫使地方运营单位采取关闭部分灯具等运营管理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导致隧道环境照明质量下降,提高发生交通事故概率。本文就“公路隧道洞口段配光环境”展开优化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①对洞口段灯具配光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研究1)针对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本文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照明细则推荐采用K值法和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的察觉对比度法的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发现了上述两种方法比较分析时视野范围不对等的问题。本文选择20°作为比较视野,并通推导了 20°对等视野范围内等效光幕亮度的计算公式,以及眩光源亮度与洞外亮度的转换关系,简化了上述两种方法比较分析的流程,并得出察觉对比度法的计算结果偏安全的。2)针对设置设计参数的基准参数统计2017年重庆地区不同天气不同季节的累计频率,先以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的天空模型中的阴天、云天、晴天作为气象因素,结合实测数据,分析洞外亮度的影响规律。再以太阳位置季节性变化,分析在时间特性因素对洞外亮度的影响。综合以上两点,采用察觉对比度法计算了全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入口段亮度值,并以一定亮度差值与天气出现的累计频率作为指标对洞口段照明环境分级。②对洞口段灯具选型进行优化分析研究以光源的显色性和光源色温两方面研究隧道灯具的合理选型,通过对光源的显色性分析得出高显色指数的LED灯源与高压钠灯相比更具优势,通过LED光源色温的小目标可见度室内模型实验,得出隧道洞口段环境,光源的色温越高,对小目标可见度STV值的增益效果越好,对行车安全越有利。综合以上两点,得出隧道洞口段宜采用高色温的LED光源。③对大断面公路隧道洞口段灯具布置方式进行优化分析研究针对三车道大断面公路隧道,采用“大功率、大间距”和“小功率、小间距”两种相对应的LED灯布置方式,对不同级别的入口段环境的配光方案进行设计,并采用三维仿真软件Dialux进行模拟分析,以照明细则推荐的路面照明质量指标以及能耗等指标进行方案的比选,得出采用目前规格的LED灯可以通过调整布设方式满足三车道断面的需求,“小功率、小间距”LED灯布设方式更为高效、更为节能。创新成果1,论文综合考虑了时间、环境特性、气象条件等物理因素以及驾驶员察觉度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对隧道照明设计基准值进行优化,对保证隧道洞口段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创新成果2,总结洞口段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以小目标可见度等生物指标,结合洞口段的环境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灯具选型;创新成果3,对于针对三车道隧道,设计了新型的小功率灯具的布灯方式,有利于保证安全照明环境和减少隧道能耗。
张欣[9](2018)在《基于专利分析和TRIZ技术进化理论的产品预测研究 ——以LED照明产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制造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靠要素驱动,特别是人口红利以及投资驱动。而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正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当前制造业的发展出路在于依托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来支持企业产品和质量的变化。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也意识到创新是引导发展的第一动力,部分的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但大多未从产品进化发展全局找准方向,存在盲目追求新技术、引入新方向等问题,实际新产品的开发成功率并不高。很多企业缺少对产品未来的预测规划,因此失去市场先机,成为行业中的跟随者。为了对未来的产品进行预测和规划,本文基于专利分析和TRIZ技术进化理论,根据对技术创新活动与技术发展特性的差异分析,对产品未来发展预测、产品创新模式、产品创新步骤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建立产品技术系统及功效矩阵通过组件分析识别工程系统中的组件,采用相互作用分析,找到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工程系统的功能模型,通过对各类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可以找到关键技术点和关键技术组件。针对共有的功能部件进行专利检索,在检索过程中变换不同的检索式,将检索到的专利进行下载分析,按照功效记录在表格中,根据共有部件建立功效矩阵图。通过对功效矩阵图的分析,发现主要集中的热点功效,得出技术方向上创新潜力和研发价值很大的功效。企业可据此制定针对性研发战略,在技术密集区规避风险,在技术稀疏区和空白区寻找突破点,保持创新引领。(2)建立产品创新模型企业在创新产品研发决策过程中,根据技术系统所处技术水平阶段的不同,创新方式和进化方式有所不同,主要分为渐进型创新和突破型创新两种类型。渐进型创新模型主要应用于技术系统没有达到它的极限值的情况。当技术系统还没有进入成熟期,可以对其进行成熟度预测,了解其在S曲线中所处的位置,根据该技术系统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的阶段,确定未来的发展策略。本文以LED光源为例进行研究。突破型创新模型主要应用于技术系统已经达到它的极限值,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情况。根据不同年限中专利数量的变化,可绘制3D专利功效矩阵图。根据专利申请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调研、核心部件技术进化历程和进化树综合指导,选择未来的进化路径和方向,并指导产品创新设计。本文以LED透镜、LED导光板、照明产品控制技术为例进行了研究。(3)基于进化理论的产品创新设计为了进一步验证创新模型的有效性,通过产品创新进行进一步的案例实证。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和模型,通过LED不同部件进化树族设计了 LED平板灯、LED智能吊灯、LED智能台灯等产品。把设计的产品与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最终通过推向市场以验证产品预测的有效性。本文在基于专利和技术预测的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可实际操作的创新模型,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成果一致。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各个行业中的产品开发设计,以及产品创新路径和方法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李顶[10](2017)在《新规范下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公路及山地城市内的隧道规模不断扩大、种类逐渐增多、设计车速和交通量也不断提高。现如今,各城市为了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重视城市特色、城市形象与交通工程建设,而交通工程作为连接各个城市的纽带,得到了城市政府部门的认可与重视。作为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隧道,在展现城市魅力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隧道照明设计是隧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影响隧道安全通行的问题,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科学的简化与优化照明设计,提供便捷实用的照明设计方法策略。本文共分6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概念及文章的框架和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章隧道与公路隧道照明概述:本章主要为隧道及其照明的理论研究,为后文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首先,论述了隧道的定义、分类、作用及发展历程;然后,梳理了隧道照明的必要性,隧道照明与景观照明的关系,以及其发展趋势、具体分类和隧道照明的特殊性,让人们对其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为后文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简化与优化设计方法和设计推荐值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隧道照明设计涉及理论与设计要点:以公路隧道照明相关的背景知识为理论基础,对目前已经颁布的最新照明设计标准进行分析。首先介绍隧道照明相关理论与理论的应用、设计依据及原则,其次研究了公路隧道照明设计中各段的设计方法,然后阐述了公路隧道照明各类光源的优缺点与灯具布置方式对照明设计的影响,总结了灯具布置方式,最后提出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注意事项;第四章新规范下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法的研究:总结了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法;对公路隧道照明设计计算进行简化与优化,为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提供方便快捷的的指导,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法更加完善;提供设计推荐值,弥补此方面的空白。第五章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的节能若干方法研究:从设计性节能、结构性节能、管理性节能三个方面进行节能方法研究,提供最新最有效节能方法,方便照明设计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节能方法;第六章隧道照明设计实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隧道的实践中,对此理论方法进行了验证。隧道照明在隧道建设中必不可少,隧道照明不仅仅是使隧道亮起来的问题,还要在照亮隧道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美观节能,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针对隧道照明计算过程中取值较为麻烦困难,为简化隧道照明计算,保证数学表达方式的完整性,实现使用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简洁系统化的设计计算方法。本文将细分段形式给出的计算公式归纳为各段的计算通式,将图表转化为数学拟合公式,以便给隧道设计与计算提供便利。优化的设计方法能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并且希望以此为契机使隧道照明更加安全节能。
二、道路照明节电方法的功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路照明节电方法的功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1 低碳建筑 |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1.4 研究现状 |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
1.4.4 现状总结 |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
2.1.1 地域性特征 |
2.1.2 外部性特征 |
2.1.3 经济性特征 |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5.1.1 太阳能系统 |
5.1.2 清洁风能 |
5.1.3 热泵技术 |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
5.2 结构选材优化 |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项目实施 |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
6.3 项目优化 |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对现状的启示 |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
附录 |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2)高速公路隧道光环境分析及照明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隧道运行光环境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公路隧道运行光环境研究基础 |
2.1 隧道运行光环境和区域 |
2.1.1 隧道运行光环境 |
2.1.2 隧道运行光环境区域 |
2.2 隧道运行环境基础研究 |
2.2.1 隧道运行空间结构及环境特性 |
2.2.2 影响区域的界定及划分 |
2.2.3 影响区域驾驶行为特性 |
2.3 隧道照明特性及驾驶需求 |
2.3.1 隧道照明光环境特性 |
2.3.2 隧道照明质量 |
2.3.3 驾驶视认需求特性 |
2.4 隧道光环境诱导技术 |
2.4.1 隧道光环境标志设置方法 |
2.4.2 隧道光环境标线设置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隧道入口段照明技术研究 |
3.1 隧道入口前自然光环境特性 |
3.1.1 自然光环境特性 |
3.1.2 光环境驾驶视认需求特性 |
3.2 隧道入口段照明质量评价指标 |
3.2.1 白天入口段照明质量评价指标 |
3.2.2 夜间入口段照明质量评价指标 |
3.3 隧道入口段照明需求研究 |
3.3.1 白天入口段照明需求研究 |
3.3.2 夜间入口段照明需求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中间段照明技术研究 |
4.1 隧道中间段照明光环境 |
4.1.1 光环境影响因素及特征 |
4.1.2 光环境驾驶视认需求特性 |
4.2 隧道中间段照明质量评价指标 |
4.3 隧道中间段照明需求研究 |
4.3.1 亮度均匀度分析 |
4.3.2 亮度需求阈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隧道出口段照明技术研究 |
5.1 隧道出口段照明光环境 |
5.1.1 光环境影响因素及特征 |
5.1.2 光环境驾驶视认需求特性 |
5.2 隧道出口段照明质量评价指标 |
5.2.1 白天出口段照明评价指标 |
5.2.2 夜间出口段照明评价指标 |
5.3 隧道出口段照明需求研究 |
5.3.1 白天出口段照明需求研究 |
5.3.2 夜间出口段照明需求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隧道照明应用实例 |
6.1 隧道运行光环境调控需求 |
6.1.1 隧道入口各光环境调控需求 |
6.1.2 隧道中间段光环境调控需求 |
6.1.3 隧道出口段光环境调控需求 |
6.2 隧道光环境应用工程案例分析 |
6.2.1 三黎高速隧道概况 |
6.2.2 三黎高速隧道照明光源的选择 |
6.2.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能源 |
2.1.2 节能 |
2.1.3 智慧能源监控系统 |
2.1.4 节约型校园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相关理论综述 |
2.3.1 项目组织管理理论 |
2.3.2 能源信息学理论 |
2.4 借鉴与启示 |
2.4.1 国内智慧能源监控系统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
2.4.2 国外智慧能源监控系统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
2.4.3 相关理论的借鉴与启示 |
3 浙江省部分高校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分析 |
3.1 浙江省高校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基本情况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3 调查问卷样本的统计与分析 |
3.4 调查问卷结果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 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研究 |
4.1 ZYY大学新校区概况 |
4.2 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的基本情况 |
4.3 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调查 |
4.3.1 访谈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
4.3.2 访谈调查结果的汇总和分析 |
4.4 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问题后续改进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系统及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5.1 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
5.1.1 基本原则 |
5.1.2 总体思路 |
5.2 系统性的改进方案设计 |
5.2.1 教室照明节电控制改进 |
5.2.2 路灯智能控制改进 |
5.3 管理性的改进方案设计 |
5.3.1 初步构建能源管理体系 |
5.3.2 加强监控系统自身与节能工作宣传 |
5.4 系统及管理体系改进实施及成效分析 |
5.4.1 教室照明节电控制改进实施及成效分析 |
5.4.2 路灯智能控制改进实施及成效分析 |
5.4.3 管理体系改进实施及成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4)中间视觉环境道路照明光源等效亮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间视觉等效亮度模型研究 |
3 白绿色光源等效亮度及节能性研究 |
4 白绿色光源与常用照明光源节能性对比 |
5 小结 |
(5)城区路灯节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节能方法研究 |
1.1 可控硅斩波型照明节电方法 |
1.2 自耦降压式调控方法 |
2 新型智能路灯节电方式 |
2.1 交流斩波调压节电方法 |
2.2 智能路灯节电方式 |
3 总结 |
(6)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城市智慧照明综合装置形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产业背景 |
1.1.3 “价值共创”理论背景 |
1.2 国内外关于USLE相关研究和开发现状概述 |
1.2.1 国内外关于USLE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USLE开发建设现状 |
1.2.3 目前USLE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形态设计相关理论与评价方法概述 |
1.3.1 价值共创理论 |
1.3.2 产品形态设计 |
1.3.3 感性工学(KE)理论与方法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1.4.4 研究基础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设计流程探索与实践 |
2.1 产品设计领域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 |
2.1.1 基于生产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 |
2.1.2 基于用户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 |
2.2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设计流程与内容 |
2.2.1 产品概念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
2.2.2 产品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
2.2.3 产品协同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
2.2.4 产品模块化设计的价值共创过程与内容 |
2.3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 |
2.3.1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概念 |
2.3.2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
2.4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实践——以ULSE的锂电池材料的价值共创为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形态设计与感性评价系统架构 |
3.1 USLE概念、应用范围及相关技术分析 |
3.1.1 USLE基本概念 |
3.1.2 USLE应用范围 |
3.1.3 USLE拓展应用内容与技术分析 |
3.2 USLE开放循环式形态设计系统构建 |
3.2.1 基本设计原则 |
3.2.2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开放循环式产品设计系统构建 |
3.3 价值共创视角下的USLE形态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构建 |
3.3.1 感性设计评价及流程 |
3.3.2 基于生产者逻辑的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 |
3.3.3 基于用户逻辑的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功能需求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
4.1 设计实验和统计分析方法 |
4.2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生产者与用户需求层次模型构建 |
4.2.1 情感化设计及层次划分 |
4.2.2 功能需求特点与获取方法 |
4.2.3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功能需求层次模型 |
4.3 USLE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初选及结构优化——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
4.3.1 上海海湾大学城区域属性与路灯现状分析 |
4.3.2 功能需求市场现状调研与归纳 |
4.3.3 城市特定区域USLE功能需求重要度评价 |
4.4 构建USLE的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层次分类模型——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
4.4.1 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筛选 |
4.4.2 城市特定区域USLE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分类模型构建 |
4.5 USLE各层次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权重计算与优先度确定——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
4.5.1 实验方法 |
4.5.2 各层次功能需求权重计算与优先度值 |
4.5.3 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功能设计建议 |
4.6 本章总结 |
第5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形态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
5.1 设计实验和统计分析方法 |
5.2 USLE形态感性意象词汇与实验样本选取 |
5.2.1 形态感性意象词汇选取与分析 |
5.2.2 代表性实验样本选取与分析 |
5.3 USLE形态感性意象评价维度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1 实验过程与方法 |
5.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3.3 形态感性意象评价维度空间建立与分析 |
5.4 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形态感性意象模型构建 |
5.4.1 上海海湾大学城形态感性意象词汇和代表性实验样本选取 |
5.4.2 感性意象评价实验 |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USLE感性意象与形态满意度关系模型构建与验证 |
5.5.1 感性意象与形态满意度关系模型构建 |
5.5.2 感性意象与形态满意度关系模型验证 |
5.6 本章总结 |
第6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形态设计要素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
6.1 设计实验与统计分析方法 |
6.2 基于眼动追踪和虚拟现实技术的USLE形态设计要素提取实验 |
6.2.1 实验目的 |
6.2.2 实验方案设计 |
6.2.3 实验内容 |
6.2.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6.3 基于形态分析法的USLE主要形态设计要素提取实验 |
6.3.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6.3.2 实验过程 |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USLE形态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关系模型构建 |
6.4.1 代表实验样本感性意象得分 |
6.4.2 USLE形态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关系模型建构 |
6.5 基于感性意象的USLE形态设计原则 |
6.6 USLE形态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模型验证 |
6.7 USLE感性意象、形态设计要素和形态满意度的关系模型构建 |
6.8 USLE形态设计实践与评价——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
6.8.1 草图绘制与筛选 |
6.8.2 最终方案建模与渲染 |
6.8.3 形态设计评价 |
6.9 本章总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7)基于等效照明理念的公路隧道照明安全性和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间视觉条件下视觉功效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光源光谱色温在隧道照明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3 反光材料在隧道照明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隧道照明技术调研与分析 |
2.1 光源技术类型及性能特性调研 |
2.1.1 传统照明光源技术 |
2.1.2 新型照明光源技术 |
2.1.3 重庆地区部分隧道光源实地调研 |
2.1.4 光源技术类型及性能特性调研总结 |
2.2 不同侧壁内装材料类型及性能特性调研 |
2.2.1 一般内装材料 |
2.2.2 新型内装材料 |
2.2.3 重庆地区部分隧道内装材料实地调研 |
2.2.4 不同侧壁内装材料类型及性能特性调研总结 |
2.3 等效照明技术的实现路径分析 |
2.3.1 等效照明技术的理论实现路径 |
2.3.2 等效照明技术的具体实现路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等效照明理念的光源光谱色温研究 |
3.1 光源光谱色温室内试验简介 |
3.1.1 试验概况 |
3.1.2 主要试验设备 |
3.2 传统常用光源光谱及色温分析 |
3.3 LED光源光谱及色温分析 |
3.4 基于S/P指标的分析 |
3.4.1 S/P指标简介 |
3.4.2 光源的S/P指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等效照明理念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室内试验研究 |
4.1 LED光源条件下不同侧壁内装材料光参数室内测试与分析 |
4.1.1 光参数室内试验简介 |
4.1.2 反射率、照度、亮度等指标分析 |
4.1.3 墙面与路面对比度分析 |
4.2 基于反应时间的侧壁内装材料室内试验及影响分析 |
4.2.1 反应时间评价指标研究 |
4.2.2 反应时间室内试验简介 |
4.2.3 行车安全性分析模型和分析 |
4.2.4 行车舒适性分析模型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问题和今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传统常用光源光谱 |
附录B 不同相对色温的LED光源光谱 |
附录C 各工况下的路面和墙面照度数据表 |
附录D 各工况下的路面和墙面亮度数据表 |
附录E 各工况下的测试时间数据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公路隧道洞口段照明环境配光优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路隧道入口段亮度研究现状 |
1.2.2 公路隧道配光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隧道洞口段照明技术调研与分析计算 |
2.1 洞口外观形式调研 |
2.2 入口段亮度计算方法调研 |
2.2.1 K值法 |
2.2.2 察觉对比度法 |
2.3 洞口段照明灯具的性能分析 |
2.3.1 灯具选型 |
2.3.2 灯具布置方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入口段亮度计算方法对洞口段配光影响研究 |
3.1 测试视野范围的选取 |
3.2 洞外亮度与等效光幕亮度的关系 |
3.3 转换方法验证 |
3.4 K值法与20°视野范围的察觉对比度法对比 |
3.4.1 K值法 |
3.4.2 20°视野范围的察觉对比度法 |
3.4.3 结果对比 |
3.5 小结 |
第四章 洞外亮度对洞口段灯具配光影响研究 |
4.1 常见洞外景物类型 |
4.2 洞口周边景物亮度分析模型 |
4.2.1 天空亮度分析模型 |
4.2.2 反光表面景物亮度分析模型 |
4.3 天气环境的影响 |
4.3.1 实例的具体情况 |
4.3.2 天气环境对洞外景物亮度影响 |
4.3.3 不同天气环境的洞外亮度的实测 |
4.3.4 对洞外亮度影响程度分析 |
4.4 太阳位置季节性变化对洞外亮度的影响 |
4.5 洞外亮度优化措施 |
4.6 入口段亮度值设置 |
4.6.1 洞口段照明环境分级 |
4.7 小结 |
第五章 洞口段照明灯具配光影响因素研究 |
5.1 光源显色性的影响分析 |
5.2 光源色温的影响分析 |
5.2.1 小目标可见度影响因素 |
5.2.2 小目标可见度试验方案 |
5.3 灯具布置方式的影响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公路隧道洞口段照明配光优化方案模拟 |
6.1 洞口段配光优化模拟步骤 |
6.2 洞口段配光优化模拟实例 |
6.2.1 配光参数的选取 |
6.2.2 照明仿真设计软件 |
6.2.3 隧道洞口段照明仿真模型 |
6.3 配光方案及方案模拟 |
6.3.1 配光设计思路 |
6.3.2 方案— |
6.3.3 方案二 |
6.4 配光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
6.4.1 照明质量指标评价分析 |
6.4.2 能耗与能效值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和今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在校期间发表的专利 |
三、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基于专利分析和TRIZ技术进化理论的产品预测研究 ——以LED照明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技术成熟度预测研究现状 |
1.2.2 技术进化理论研究现状 |
1.2.3 LED照明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总体方案 |
第二章 LED照明产品技术系统及功效矩阵 |
2.1 引言 |
2.2 功能建模 |
2.2.1 功能分析 |
2.2.2 LED照明产品功能建模 |
2.3 功效矩阵 |
2.3.1 技术功效分解 |
2.3.2 技术功效矩阵 |
2.3.3 照明产品专利检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技术成熟度预测的渐进型创新系统模型 |
3.1 引言 |
3.2 渐进型创新系统模型 |
3.2.1 基于专利的技术成熟度预测 |
3.2.2 渐进型创新系统设计流程 |
3.3 半导体固体光源(LED)技术成熟度预测 |
3.3.1 TRIZ理论中S曲线技术进化路线一般理论 |
3.3.2 白炽灯发展历程及S曲线进化趋势研究 |
3.3.3 气体放电灯发展历程及S曲线进化趋势 |
3.3.4 半导体固体光源(LED)发展历程及S曲线进化趋势 |
3.3.5 白炽灯、气体放电灯与固体光源(LED)成长期影响因素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技术进化路线的LED照明产品进化路径 |
4.1 引言 |
4.2 突破型创新系统模型 |
4.2.1 技术进化定律的原则和方法与进化树的基本原理 |
4.2.2 突破型创新系统设计流程 |
4.3 透镜技术进化路径 |
4.3.1 透镜技术进化历程 |
4.3.2 透镜技术进化路径 |
4.4 导光板技术进化路径 |
4.4.1 导光板技术进化历程 |
4.4.2 导光板技术进化路径 |
4.5 照明产品控制技术进化路径 |
4.5.1 照明产品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
4.5.2 与智能照明产品相关的技术 |
4.5.3 控制系统进化路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TRIZ进化趋势理论的LED照明产品进化路径模型 |
5.1 引言 |
5.2 LED照明产品技术进化模型的建立 |
5.2.1 LED照明产品技术渐进型创新模型 |
5.2.2 LED照明产品技术突破型创新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创新设计实证 |
6.1 引言 |
6.2 LED平板灯创新设计 |
6.2.1 LED平板灯创新设计路径 |
6.2.2 LED平板灯概念设计 |
6.2.3 样品制作及产业化研究 |
6.3 LED智能控制系统创新设计 |
6.3.1 LED智能控制系统创新设计路径 |
6.3.2 LED智能控制系统概念设计 |
6.3.3 样品制作及产业化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附录 |
(10)新规范下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对象、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本文创新点 |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隧道与隧道照明概述 |
2.1 隧道概述 |
2.1.1 隧道的定义 |
2.1.2 隧道的分类与作用 |
2.1.3 隧道的发展历程 |
2.1.4 隧道的分区 |
2.2 公路隧道照明概述 |
2.2.1 公路隧道照明专业术语 |
2.2.2 公路隧道照明设置条件 |
2.2.3 公路隧道照明与景观照明的关系 |
2.2.4 公路隧道照明的发展趋势 |
2.2.5 公路隧道照明的必要性及特殊性 |
2.2.6 公路隧道照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2.7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隧道照明设计涉及理论与设计要点 |
3.1 隧道照明设计涉及理论与理论应用 |
3.1.1 明适应和暗适应研究 |
3.1.2 中间视觉研究 |
3.1.3 隧道照明智能调光研究 |
3.2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标准 |
3.2.1 新旧照明标准研究 |
3.2.2 照度与长度设计标准 |
3.3 公路隧道照明光源与灯具的选择 |
3.3.1 光源的选择 |
3.3.2 灯具的选择 |
3.4 公路隧道照明灯具布置 |
3.5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注意事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规范下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法的研究 |
4.1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法 |
4.1.1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依据及原则 |
4.1.2 隧道照明计算 |
4.1.3 隧道各段照明设计 |
4.2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计算的简化与优化 |
4.2.1 隧道照明计算公式的简化 |
4.2.2 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数学拟合 |
4.2.3 停车视距与设计速度及纵坡的公式拟合 |
4.2.4 推荐值制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节能若干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1.1 新旧规范对比下公路隧道照明节能设计研究 |
5.1.2 公路隧道照明节能设计理论依据 |
5.1.3 公路隧道照明控制 |
5.2 公路隧道照明耗能严重的原因 |
5.3 公路隧道照明的节能方法 |
5.3.1 设计性节能 |
5.3.2 结构性节能 |
5.3.3 管理性节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实例研究 |
6.1 概述 |
6.1.1 照明设计软件 |
6.1.2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策略 |
6.1.3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向与理念 |
6.2 常见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示例及照明设计方案评价 |
6.2.1 常见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示例 |
6.2.2 常见示例照明设计方案评价 |
6.3 舟白复线隧道照明设计方案评价及优化设计 |
6.3.1 项目背景 |
6.3.2 隧道介绍 |
6.3.3 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及节能设计 |
6.3.4 按《设计细则》优化设计 |
6.3.5 节能设计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图表来源 |
附录B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道路照明节电方法的功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2]高速公路隧道光环境分析及照明技术应用[D]. 黄媛. 长安大学, 2019(07)
- [3]ZYY大学新校区智慧能源监控系统应用现状及改进研究[D]. 毛坤磊. 浙江大学, 2019(01)
- [4]中间视觉环境道路照明光源等效亮度研究[J]. 严晓龙,边玉亮,冯莹莹,李萍,郝凤蕾.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5]城区路灯节电技术研究[J]. 范祥林,陶旭峰,朱成棋. 计算机时代, 2018(10)
- [6]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城市智慧照明综合装置形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D]. 叶俊男.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7]基于等效照明理念的公路隧道照明安全性和舒适性研究[D]. 李翔.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5)
- [8]公路隧道洞口段照明环境配光优化分析研究[D]. 凌学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5)
- [9]基于专利分析和TRIZ技术进化理论的产品预测研究 ——以LED照明产品为例[D]. 张欣. 广东工业大学, 2018(09)
- [10]新规范下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方法研究[D]. 李顶.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标签: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论文; 照明系统设计论文; 室内照明设计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