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科学、公正、合理的标准——浅谈《山羊绒》国家标准原绒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田超[1](2015)在《本溪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溪处于辽宁东部,近年来,本溪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和财政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了以地域为主实施整体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打造了一批有着明显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但由于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待完善,农业自身风险高、周期长、收益性低等不利因素致使本溪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成长性企业资金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产业化发展对于资本的需求较大、而金融支持不够的问题。作为本溪地区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本溪农发行支持本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责无旁贷,而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本溪市分行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概述了政策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职能、国际发展趋势、机构管理特征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历程。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摸清了本溪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情况,全面分析本溪农发行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过程中的结症,积极探索政策性金融对于农业产业整体水平提升的思路以及相关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农发行如何支持本地农业产业化大型企业的重点措施,并在政策层面提出了可行建议。力求在促进本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实现本溪农发行业务经营的健康稳定发展。
徐小方[2](2012)在《WTO NAMA谈判中纺织品服装标签全球统一性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和欧盟在世界贸易组织(WTO)非农产品市场准入(NAMA)谈判中提出纺织品服装标签议题,我国作为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大国,如何应对纺织品服装标签技术性贸易措施,积极参与并引导NAMA纺织品服装标签谈判向有利我国的方向发展,提出我国的攻守利益提案,研究工作无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综述了我国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纺织品服装标签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继续跟踪纺织品服装标签NAMA谈判进展,整理并分析了各国纺织品服装标签相关提案,明确各国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纺织品服装标签内容、标签形式以及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标签提案的原则。其次,运用比较研究法系统对比总结了各国纺织品服装标签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差异,进而对减小或消除这些差异展开可行性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对比分析各国纺织品服装标签标注内容和标签形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我国纺织品服装标签须标明纤维成分、维护说明、原产国、制造商(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产品执行标准;纤维成分、维护说明须使用永久性标签形式,标签其他内容建议积极考虑使用非永久性标签。(2)通过对比分析各国纤维成分标签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差异,指出存在纤维名称不统一,纤维含量标识要求、纤维成分测试方法多样化等问题,对造成现存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纤维名称、纤维含量和纤维成分测试方法统一方案的建议。(3)通过对比各国维护说明及其对应测试方法的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发现,尽管存在一定差异,维护说明标签的统一仍存在良好基础,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后,提出了维护说明标签统一方案的建议。(4)对比分析各国原产国、制造商(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号型规格、与消费者安全有关的信息等标签其他要求,提出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应最大程度减少命令式规制,以发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机制,建议对号型规格、产品名称、产品质量等级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不要求强制性标注。
么红杰[3](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指出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王炳[4](2011)在《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之后,出于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一直以来,煤炭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都作出着巨大的贡献。但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开采成本的提升、下岗人员的增多、环境污染的加重,煤炭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境。近些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加之壮大县域经济战略的提出、新的煤炭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使得现阶段我国的煤炭资源开发出现了诸如开发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行业国有化程度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等许多有别于传统的发展特点。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传统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概念,并对概念的内涵,即对其资源开采、加工,以及城市的建设发展等诸方面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点加以总结论述。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县级市)为例,试图在与以往煤炭资源开发模式的对比中,对灵武市经济发展、煤炭资源开发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新举措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为灵武市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政策依据,并为与之类似的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最后,本文更进一步针对我国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增强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王锋正[5](2007)在《生态经济视角下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基于地下矿产资源和地上动植物资源,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以及初级原材料产品为最终产品的资源型企业是西部地区企业的突出代表,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共同特性的企业群体,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西部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深入研究生态经济视角下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机理,以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与采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西部资源型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分析工具。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展开文献检索与查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析,并运用定性分析与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对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经济学机理进行了探析;与此同时,对西部典型资源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定性定量评述了西部资源型企业发展现实及其面临的挑战,分析了西部典型资源型企业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并运用实证研究与典型案例剖析的手法研究了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机理;然后,结合定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培育手段及转换路径。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生态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战略管理等理论方法展开研究,并将企业生态化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及集群理论方法引入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机理研究领域进行了尝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存在的制约因素,开展了相应的支撑体系与政策指向研究。论文首先对西部地区与资源型企业的概念进行了厘定,评述了相关背景理论,构建起论文的理论支撑平台,并从理论上明晰了影响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探析了自主创新的经济学机理。为达到研究生态经济视角下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机理的目的,论文对西部资源型企业发展现实进行了评述,证明了资源型企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现有技术能力发展西部经济必将面临诸多现实困惑,而这被以前的研究所忽视;以此为基础,选取了西部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型企业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企业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西部典型资源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指出了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般培育机理,即从技术识别、技术整合与技术创造三个角度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对照传统成长模式,提出了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三种新型战略模式(分别是生态化战略、集群化战略与高技术化战略),研究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手段,提出西部资源型企业由传统成长模式走向新型发展战略模式的转换路径。最后针对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支撑体系不完善与制度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支撑体系与主要政策。论文认为:基于地下矿产资源和地上动植物资源成长起来的西部资源型企业不能再走“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线性成长道路,应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化、集群化、高技术化的新型发展道路。即西部资源型企业应通过强化技术识别能力、提升技术整合能力、量力升级技术创造能力等手段,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设备能力,维持和扩大生态位空间,推动自主技术创新朝着生态化、集群化和资源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目标。
段文仲[6](2007)在《河北农产品出口技术壁垒辨析与应对》文中研究说明加入WTO,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关键,对于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WTO规则,研究了世贸组织关于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措施规则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分析了世贸规则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本文梳理相关国际贸易规则,分析规则应该发挥和已经正在发挥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解析“技术性贸易措施”构成“壁垒”的条件。针对河北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当前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现状,通过三个案例剖析了河北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研究河北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农产品资源结构、影响出口因素分析、存在问题(主要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基础上,采用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国际贸易规则和河北农产品出口存在问题的比较,找到制约河北农产品出口的症结:面对技术壁垒,“商品质量意识和运用规则意识淡薄”是河北农产品跨越技术壁垒的主要障碍。因此提出了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针对内因提升质量、调整结构,针对外因采取应对和反制措施,行使WTO规则赋予的合法权利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对策。
刘贵,于伟东[7](2006)在《对GB18267-2000山羊绒标准的一些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羊绒属于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是一种较为珍贵的纺织原料。文章对“GB18267-2000山羊绒”标准作了分析,概括了其具体特点;对新标准的优势和不足做出了两方面客观而系统的评价;对新标准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山羊绒标准,对其它特种动物绒、毛标准的修改、完善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设想。
吴志勇,张宋强[8](2002)在《一个科学、公正、合理的标准——浅谈《山羊绒》国家标准原绒部分》文中研究说明 GB18267—2000《山羊绒》于2000年12月5日批准,并于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在中国纤维检验局的统一布置下,2001年的山羊绒国家检验工作试套该标准。在试套该标准过程中,我们感到该标准技术条件更趋科学、合理,等级更加具体细化。新疆纤检局采用该标准对天山毛纺织有限公司2001年收购的山羊原绒进行检验,为牧工商提供准确、可靠的结价依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陆阳[9](2000)在《在2000年全国专业纤维检验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同志们: 2000年全国专业纤维检验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了。在世纪之交,我们全国纤检战线的同志们和全国人民一道,刚刚欢度了建国50周年庆典,又喜迎澳门回归。在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不仅极大地激励了我们的政
二、一个科学、公正、合理的标准——浅谈《山羊绒》国家标准原绒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科学、公正、合理的标准——浅谈《山羊绒》国家标准原绒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本溪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政策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概述 |
2.1 政策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 |
2.1.1 政策性金融的含义 |
2.1.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 |
2.2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
2.2.1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 |
2.2.2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 |
2.2.3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国际发展趋势 |
2.2.4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管理特点 |
2.2.5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历程 |
2.3 理论基础 |
2.3.1 沉淀成本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管理理论 |
2.3.3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本溪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和金融需求分析 |
3.1 农业产业化含义 |
3.2 本溪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3.2.1 本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
3.2.2 本溪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 本溪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
3.4 本溪农业产业化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分析 |
3.4.1 本溪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分析 |
3.4.2 本溪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投入分析 |
3.4.3 政策性金融在本溪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4章 本溪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本溪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现行措施及成效 |
4.1.1 本溪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现行措施 |
4.1.2 本溪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现行措施的成效 |
4.2 本溪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4.2.1 客户营销难度呈加大趋势 |
4.2.2 业务发展速度呈减缓趋势 |
4.2.3 信贷风险防控呈复杂趋势 |
4.3 问题产生的原因 |
4.3.1 本溪农发行自身的原因分析 |
4.3.2 外部原因分析 |
第5章 本溪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本溪农发行自身对策 |
5.1.1 进一步明确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职能 |
5.1.2 加大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的支持力度 |
5.1.3 加大对龙头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 |
5.1.4 改进金融服务 |
5.1.5 加强风险管控 |
5.1.6 加强人员素质 |
5.2 相关政策建议 |
5.2.1 完善与政策性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 |
5.2.2 创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 |
5.2.3 健全对农发行的长效扶持机制 |
5.2.4 政府搭建交流平台,加强诚信宣传、维护金融环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WTO NAMA谈判中纺织品服装标签全球统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纺织品服装标签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
1.3 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2 纺织品服装标签NAMA谈判进展 |
2.1 纺织品服装标签议题 |
2.2 TBT国际标准议题 |
2.3 我国纺织品服装标签NAMA谈判提案的原则 |
3 纤维成分标签要求的统一性研究 |
3.1 纤维名称 |
3.2 纤维含量标识 |
3.3 纤维成分检测方法 |
4 维护说明标签要求的统一性研究 |
4.1 维护说明标识 |
4.2 维护说明测试方法 |
5 标签其他要求的统一性研究 |
5.1 原产国标签 |
5.2 号型规格标签 |
5.3 与消费者安全有关的信息标签 |
5.4 产品的执行标准、名称、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及质量等级标签 |
6 我国纺织品服装标签NAMA提案建议 |
6.1 纤维成分 |
6.2 维护说明 |
6.3 原产国 |
6.4 号型规格 |
6.5 与消费者安全有关的信息 |
6.6 产品的执行标准、名称、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及质量等级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16 CFR part 423纺织服装和某些布匹的维护标签(附录A) |
附录Ⅱ AS/NZS 1957:1998服装、家用纺织品、布匹和纱线维护说明 |
附录Ⅲ ISO 3758 Table C.1补充术语举例 |
附录Ⅳ 纤维名称及定义 |
附录Ⅴ 纤维含量标识要求 |
附录Ⅵ 纤维成分化学分析方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3)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实践意义 |
(三) 理论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的研究成果 |
(二) 国内的研究成果 |
(三) 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评价 |
三、研究方法 |
(一) 唯物辩证法是方法论的基础 |
(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三)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
(一) 主要创新点 |
(二) 技术路线图 |
五、研究目标 |
第一章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发展阶段理论 |
二、增长级理论 |
三、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四、大推进理论 |
第二节 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
一、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
二、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
三、理论的困惑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孕育、诞生和发展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资源型经济中应用的现实基础 |
第二章 我国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对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一般认识 |
一、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 |
二、我国煤炭资源型县域概况 |
三、我国煤炭资源型县域的形成 |
第二节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般性问题 |
二、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 |
第三节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自然条件的制约 |
二、发展理念约束 |
三、相关制度限制 |
第三章 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内涵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
一、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 |
二、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特征 |
三、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视角 |
第二节 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 |
一、提升国家煤炭产业等级的发展需求 |
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
三、后发优势作用明显 |
第三节 灵武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
一、灵武市概况 |
二、产业发展状况 |
三、灵武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状况 |
第四节 灵武可持续发展总体环境的SWOT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会 |
四、挑战 |
第四章 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促进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重视的几个关系 |
一、县级政府和上级各级政府的关系 |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 |
第二节 促进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强化政府作用,构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 |
二、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扩大县域财权事权 |
三、加强煤炭工业基地或园区建设 |
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完成比较优势向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 |
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生态经济视角下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的设定 |
1.4 研究线路与内容安排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基础概念与背景理论 |
2.1 西部地区的界定 |
2.2 资源型企业的概念界说 |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4 循环经济理论 |
2.5 技术创新理论 |
2.6 自主创新知识 |
2.7 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理论关系框架 |
第三章 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经济学机理 |
3.1 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 |
3.2 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模型 |
3.3 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数理模型 |
第四章 西部资源型企业发展现实评述 |
4.1 西部资源型企业概况 |
4.2 资源型企业对西部经济发展的贡献 |
4.3 资源型企业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 |
4.4 西部资源型企业现有技术能力结构及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生态经济效益 |
5.1 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
5.2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5.3 西部典型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生态经济效益 |
第六章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机理 |
6.1 西部典型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剖析 |
6.2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一般模式 |
6.3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一般机理 |
第七章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战略的模式选择 |
7.1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战略 |
7.2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集群化战略 |
7.3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高技术化战略 |
第八章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及转换路径 |
8.1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手段 |
8.2 西部资源型企业走向新型发展模式的转换路径 |
第九章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支撑体系 |
9.1 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
9.2 区域创新支撑体系 |
9.3 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
9.4 金融保障支撑体系 |
9.5 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
9.6 信息平台支撑体系 |
9.7 评估指标支撑体系 |
第十章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政策指向 |
10.1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原则 |
10.2 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主要政策指向 |
第十一章 论文的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1.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11.2 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
(6)河北农产品出口技术壁垒辨析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概况 |
2.2 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概况 |
2.3 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特点 |
2.4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现状分析 |
第三章 世贸规则及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
3.1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概况 |
3.2 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及作用 |
3.3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机制分析 |
3.4 技术性贸易措施构成壁垒的判断标准 |
第四章 河北农产品出口现状及面临的技术壁垒辨析 |
4.1 河北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河北农产品资源结构及影响出口因素分析 |
4.3 河北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辨析 |
第五章 促进河北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
5.1 有效完善我国标准化体系 |
5.2 从源头抓商品质量,提高满足国际标准的能力 |
5.3 完善政府部门联合应对农产品技术壁垒的协调机制 |
5.4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对GB18267-2000山羊绒标准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标准的特点 |
1.1 评价指标更科学 |
1.2 引入关键技术指标 |
1.3 等级划分更明确 |
2 新标准的优势与不足 |
2.1 优势 |
2.2 不足 |
3 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 批样的扦取 |
3.2 试样的制备 |
3.3 山羊绒的洗涤技术 |
3.4 净绒率试样的扦取及检测 |
3.5 净绒公量检验 |
4 其它动物绒、毛标准 |
5 结语 |
四、一个科学、公正、合理的标准——浅谈《山羊绒》国家标准原绒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本溪农发行支持“农业产业化”对策研究[D]. 田超. 武汉工程大学, 2015(06)
- [2]WTO NAMA谈判中纺织品服装标签全球统一性研究[D]. 徐小方. 东华大学, 2012(05)
- [3]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4]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5]生态经济视角下西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机理研究[D]. 王锋正. 内蒙古大学, 2007(06)
- [6]河北农产品出口技术壁垒辨析与应对[D]. 段文仲. 天津大学, 2007(04)
- [7]对GB18267-2000山羊绒标准的一些思考[J]. 刘贵,于伟东. 纺织导报, 2006(09)
- [8]一个科学、公正、合理的标准——浅谈《山羊绒》国家标准原绒部分[J]. 吴志勇,张宋强. 中国纤检, 2002(S1)
- [9]在2000年全国专业纤维检验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陆阳. 纤维标准与检验,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