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argardt病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李双莲,邓燕,熊伟伟,付燕梅,封炎,殷小龙[1](2021)在《2例Stargardt病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Stargardt病的临床辅助检查和处理经验,以完善其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于儿童眼科就诊的2例Stargardt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总结处理经验,并对其发病原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病例1首次就诊在发病早期,双眼视力刚开始下降而眼底未见明显改变,被误诊为双眼球后视神经炎;第2次就诊时眼底出现异常,完善眼底荧光造影(FFA)后确诊为双眼Stargardt病,病情已至晚期阶段。病例2首次就诊时双眼视力下降且矫正无提高,眼底检查见黄斑区反光消失,黄斑区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HD-OCT)提示视网膜黄斑区变薄、椭圆体带及外核层缺失,及时完善FFA,明确诊断为双眼Stargardt病。结论 Stargardt病患者在发病早期易被误诊,临床若遇到出现双眼不明原因视力缓慢下降,且矫正视力无提高的青少年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以早期对Stargardt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王丹丹,高凤娟,张圣海,常青,徐格致,吴继红[2](2021)在《Stargardt病1型的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认为Stargardt病(STG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不可逆的视力下降。其中以1型STGD (STGD1)最为常见,是由于Abca4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近年来,针对STGD1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其中C20氘化维生素A(ALK- 001 )、芬维A胺(fenretinide)和ICR-14967(A1120)等视觉周期调节药物、StarGen基因补充疗法以及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展现了光明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成功开展,STGD1的各种治疗手段在临床的应用指日可待,未来将有望挽救广大患者的视力。
梁冬青,刘玉燕,韩泉洪[3](2020)在《微视野生物反馈训练及其在黄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认为黄斑疾病累及中心凹区域时,患者中心视力明显下降,视野出现中心暗点,阅读速度及固视稳定性等视功能指标明显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人体对于中心凹区域受损时的反应为大脑自发采取的适应策略,即大脑会选取旁中心凹区域作为伪中心凹充当眼睛的固视位点,但这一适应行为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患者自身的剩余视力。近年来人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微视野计中的自动眼位识别及自动眼球追踪系统可以精确检测特定的视网膜位点,联合其携带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式,可以将眼底检查与生物反馈训练结合,帮助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Stargardt病、黄斑裂孔等黄斑疾病患者选择最佳的视网膜位点作为眼动基准,最大化地开发患者的剩余视力,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梁冬青[4](2020)在《MAIA微视野计生物反馈训练优化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视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器(Macular Integrity Assessment,MAIA)微视野计中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式,通过为患者设置合适的视网膜优选位点(Preferred Retinal Target,PRT)作为新的固视点,实施生物反馈训练,观察该训练模式优化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患者视力及视功能的疗效。方法1、回顾性介入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IMH患者共11例11只眼,其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8例8只眼。所有患者均经历了玻璃体切除及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翻瓣手术治疗,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低于0.6。患者训练之前均告知其训练的研究目的和风险,获得患者知情同意。2、利用MAIA微视野计的检查结果为患者选取视网膜敏感度较好的视网膜优选位点作为训练位点,每周为患者行生物反馈训练1次,共10次训练。在训练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敏感度、固视稳定性(P1、63%BCEA)、垂直及水平视物变形度、阅读速度,对比观察训练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利用中文版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估表(CVRQoL-25)评估患者训练前后的主观感受的变化。3、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测量患者训练前后的脉络膜层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层厚度,对比训练前后的解剖结构的变化。4、应用SPSS 24.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患者训练前后的各个评价指标(BCVA、视敏度、P1、63%BCEA、垂直及水平视物变形度、阅读速度、CVQR-25评分、脉络膜血流及视网膜厚度)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前基本情况纳入训练的患者11人(11眼),其中男性3例3只眼睛,女性8例8只眼睛。年龄61~70岁,平均年龄为(66.55±3.47)岁。术后时间0.6~2.0年,术后平均时间为(1.25±0.48)年。平均眼轴(22.97±0.49)mm。术前裂孔大小为373~1250微米,术前平均裂孔大小(743.18±274.80)微米。其中U型愈合者5人,V型愈合者4人,水平型愈合者2人。2、各指标训练前后的变化记录患者训练前后的指标,包括:log MAR视力、视敏度、P1、63%BCEA、垂直及水平视物变形度、阅读速度、CVQR-25评分,行配对t检验对比前后变化。结果显示训练后患者logMAR视力、视网膜敏感度、P1、63%BCEA、阅读速度、垂直变形度、水平变形度、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有效改善(t=4.05、2.93、4.15、3.43、3.65、3.05、2.62、7.32,P<0.05)。3、比较训练前后患者脉络膜层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层厚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23、0.815,P=0.825、0.434)。结论MAIA微视野计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改善特发性黄斑裂孔成功术后患者的视力以及其余多种视功能(视网膜敏感度、固视稳定性、阅读速度、视物变形等),CVQR-25评分显示患者主观感受有所提高。OCTA结果显示该训练过程对视网膜解剖结构无影响。
刘庆淮[5](2019)在《关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干细胞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各年龄段人群致盲的常见原因。细胞移植是目前研究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治疗的主要策略。近年来,多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极大地改善了视网膜变性患者的视功能。然而对于晚期患者,光感受器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性损失,因此光感受器细胞移植成为治疗晚期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关键。如何获得具有功能的人源性光感受器细胞成为目前研究的热门话题和技术瓶颈。本文介绍RPE替代治疗的临床试验现状以及光感受器细胞替代治疗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人源性光感受器细胞的干细胞分化技术及研究现状,并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戚安慧[6](2018)在《Stargardt病、视锥—视杆营养不良与Nance-Horan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筛查》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遗传性眼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所导致的眼部疾病,对眼的结构和功能危害严重,且部分眼病不易在早期发现,是当前影响视觉系统的重要疾病。该类疾病具有众多特点包括:病种多,发病率高,治疗困难,预后较差,致盲性高以及具有高度临床与表型异质性。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是指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捉并富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相比于传统的Sanger测序,该测序方法具有众多优点包括:高效便捷,对样品要求低、灵敏度高,获得的信息量丰富,可以检测到新的致病基因。目的:鉴定 Stargardt 病(Stargardt disease,STGD)、视锥-视杆营养不良(Cone-rod dystrophy,CORD)与 Nance-Horan 综合征(Nance-Horan syndrome,NHS)共三种遗传性眼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以期发现新的致病突变。同时为患病家系提供有效的遗传咨询,进一步丰富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方法:首先根据家系的初步诊断,查询并获得文献中已报道的相关疾病的致病基因。收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检查结果和血液样品,对该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在测序结果中筛选相关致病基因的非同义突变作为最初的候选致病突变。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Sanger测序验证以及共分离分析对这些候选突变进行层层筛选并得到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最后利用ACMG遗传变异分类与指南对家系的致病突变进行分类。如果在已知致病基因中未筛选得到患病家系的致病突变,则需要扩大候选基因范围或对新的基因进行研究。结果:在STGD家系中筛选得到ABCA4基因中的复合杂合突变NM000350.2:c.5646G>A:p.M1882I,c.3523-2A>G;在CORD家系中筛选得到CRX基因中的移码突变NM000554.4:c.538dupG:p.Val180fs;在NHS家系中筛选得到NHS基因中的移码突变NM001291867.1:c.302dupA:p.Ala102fs。共分离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突变均与家系中的疾病表型共分离,为家系中的致病突变。其中ABCA4中的剪接位点突变以及CRX和NHS中的移码突变均为第一次报道。结论:通过WES,在三个遗传性眼病家系中筛选出三个新的致病突变。新的致病突变的发现拓宽了相应疾病的致病突变谱,有助于为家系成员提供有效的遗传咨询。研究表明WES是一种进行遗传病家系遗传诊断的有效工具。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眼病患者,疾病的确诊需要临床表现与遗传诊断的结合。
徐晓娜[7](2017)在《Stargardt病视神经小视野弥散张量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Stargardt病(Stargardt disease,STGD)是青少年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性眼底疾病,患者常以双眼中心视力进行性下降且不能矫正为首发症状,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视功能,全球患病率约为1/10000。STGD原发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大量脂褐素沉积,感光细胞受损死亡,数目减少,最终视网膜萎缩,各层变薄。STGD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复杂的临床表型。ABCA4基因为主要的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视网膜正中央区因含有丰富的黄色素而称为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发现部分STGD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减少及神经纤维层变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研究发现STGD患者视神经、视交叉、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及视皮层体积变小,这些研究表明STGD患者病理改变不仅局限于视网膜,整个视路尚存在病理改变。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能够在活体无创性定量研究脑白质纤维束的微观结构及其病理生理变化,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疾病的研究。相比于传统DTI,小视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reduced field of view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rFOV-DTI)具有提高视神经DTI图像的分辨率,减少磁敏感伪影等优势。本研究拟采用rFOV-DTI技术对STGD患者视神经进行研究,以探讨rFOV-DTI技术对STGD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分别收集22例STGD病人(均双眼发病,44只眼)做为病变组和年龄性别与之相配的25例正常人(50只眼)做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视力检查,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表达(logarithmofminimalangleofresolution,logmar)。运用gemri7503.0t机器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数据采集,包括头颅常规mri、视神经常规mri和rfov-dti检查。运用gefunctooladw4.5工作站进行rfov-dti数据后处理得到视神经的平均扩散系数(meandiffusivity,md)图、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图及本征向量图,在b0图上沿视神经前、中、后三段手动绘制3个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每个roi的面积约为6mm2,分别计算每条视神经三个感兴趣区fa值、md值、λ//值、λ⊥值的平均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视神经dti主要参数值之间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病变组左、右侧视神经dti主要参数值之间的差异。采用kruska-wallis检验方法比较对照组及不同分期病人视神经dti主要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并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方法进一步比较对照组及不同分期病人视神经dti主要参数值两两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病变组logmar与dti主要参数值之间的关系。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常规头颅及视神经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tgd病人视神经fa值降低、md值、λ//值及λ⊥值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左、右侧视神经fa值、md值、λ//值及λ⊥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及病变组四个分期病人视神经fa值、md值、λ//值、λ⊥值总体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与i期病人视神经fa值、md值、λ//值、λ⊥值总体分布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期病人fa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ii期、iv期病人fa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和i期病人(p<0.05),md值、λ//值、λ⊥值则高于正常对照组和i期病人(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病变组logmar与fa值之间呈负相关(r=﹣0.641,p<0.05),与md值、λ//值、λ⊥值之间呈正相关(r=0.707,p<0.05;r=0.689,p<0.05;r=0.668,p<0.05)。结论:1.rFOV-DTI技术较常规磁共振更能敏感地发现STGD视神经病变,为STGD视神经病理改变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2.rFOV-DTI参数的变化可定量评价STGD视神经纤维破坏的严重程度,且视神经rFOV-DTI参数与LogMRA之间存在相关。3.STGD I期患者视神经尚未出现病理改变,II期、III期、IV期视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
孙子系[8](2017)在《ABCA4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临床和基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ABCA4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归纳,并通过分子遗传学研究检测致病突变,总结基因型特点,探讨表型与基因型的联系。方法:收集2010年—2016年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并诊断为视网膜变性的患者,进行临床和遗传学研究。①临床研究方法:询问患者病史及家族史,对患者进行视力、眼前节、散瞳眼底、眼底照相、视野、视网膜电图(ERG)、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并记录结果。②遗传学研究方法:抽取患者及家庭成员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其致病突变,筛选所有携带ABCA4致病突变的患者并总结其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共纳入来自57个家系的64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岁~67岁,中位年龄21岁。1.临床结果:该64例患者中临床诊断STGD为49例,CRD6例,RP9例。STGD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斑萎缩,部分患者存在眼底黄色斑点或周边部色素沉着;自发荧光表现多样。全视野ERG检查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功能下降,且视锥细胞功能下降较视杆细胞严重。CRD患者表现为轻度的眼底改变合并显着的以视锥功能下降为主的ERG改变。RP患者表现为视网膜广泛萎缩及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伴ERG平波或表现为以视杆功能下降为主的ERG改变。本组患者中尚存在4例晚发型STGD病例,5个家系存在连续两代患者或隔代患者。2.分子遗传学结果:57个先证者均携带ABCA4致病突变,c.2424C>G:p.Y808X突变出现频率相对高。本研究发现的80个不同ABCA4基因致病突变中,错义突变46个(57.5%),无义突变12个(15%),小片段缺失或插入突变15个(18.8%),剪接位点突变7个(8.8%)。28个(35%)为首次报道。结论:ABCA4基因突变能够引起STGD、CRD、RP三种表型,且同一表型的不同患者在发病年龄、严重程度、进展速度等方面也存在比较明显的表型差异性。STGD和CRD临床表现存在交叉,不典型病例及晚期病例的临床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我国ABCA4基因突变谱与其他族群存在较大差别。尚需继续探索ABCA4相关视网膜变性疾病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在遗传病基因检测领域二代测序是一种准确、高效的方法。
刘影,周娜磊,段佳良,安建斌,刘丽娅,马景学[9](2016)在《Stargardt病的BL-FAF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确诊为Stargardt病患者蓝光自发荧光(blue light fundus autofluorescence,BL-FAF)特征及其在Stargardt病诊断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就诊于我院确诊为Stargardt病并行BL-FAF检查的6例患者(12眼)BL-FAF影像及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结果 Stargardt病的双眼病变多呈对称分布,不同病变时期的BL-FAF的表现存在差异。早期:黄斑区色素紊乱,散在少量黄色斑点,BL-FAF可见斑驳状强自发荧光。中期:黄斑区圆形或椭圆形轻度萎缩改变,周围散在黄色斑点,BL-FAF可见周边斑驳状强自发荧光,环以低自发荧光中心。晚期:黄斑区圆形或椭圆形萎缩灶,其间可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其周散在大量黄色斑点,BL-FAF则表现为黄斑区圆形或椭圆形低自发荧光区,其周伴或不伴少量点状高自发荧光。结论不同病变程度的Stargardt病有其特殊的BL-FAF特征,BL-FAF可反映Stargardt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评估病变的预后。
陈蕾,顾蕾,顾鸣敏,吴星伟[10](2016)在《一个视锥-视杆营养不良大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明确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眼底病大家系中患者的临床特征,找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并进行基因诊断。方法:受累患者接受问诊及各项眼科检查;对先证者进行覆盖372个眼科遗传病基因的外显子测序芯片突变筛查,并对其中的10个可疑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及验证。结果:该家系患者均表现出类似进展型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ne-rod dystrophy,CORD)的特征,且起病较早,症状较重。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在患者视锥-视杆同源盒(cone-rod homeobox,CRX)基因的第3个外显子上存在一个错义突变(c.238G>A),导致该基因编码蛋白第80位的谷氨酸变成赖氨酸。结论:本研究首次在黄种人中发现一个CRX[c.238G>A(p.E80K)]基因突变的CORD大家系,同时提示由该基因突变所致CORD患者的临床表现比p.E80A及p.E80Q所致患者更为严重。
二、Stargardt病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argardt病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2例Stargardt病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 辅助检查 |
2.1.1 FFA |
2.1.2 黄斑区HD-OCT |
2.1.3 HD-OCT联合FFA |
2.1.4 眼底自发荧光 |
2.2 STGD的鉴别诊断 |
2.2.1 弱视 |
2.2.2 双眼视神经炎 |
2.2.3 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 |
2.3 STGD病的治疗 |
(4)MAIA微视野计生物反馈训练优化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视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训练前患者一般情况 |
1.5 主要指标及检测方法 |
1.6 微视野计生物反馈训练 |
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 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视力) |
2.2 视网膜敏感度 |
2.3 固视稳定性 |
2.4 阅读速度 |
2.5 垂直及水平视物变形度(M-chart表) |
2.6 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评估 |
2.7 训练前后血流及解剖结构对比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微视野计生物反馈训练在黄斑疾病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Stargardt病、视锥—视杆营养不良与Nance-Horan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Stargardt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筛查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3.1 临床表现和眼部检查结果 |
3.2 先证者候选致病突变筛选 |
3.3 Sanger测序验证先证者突变 |
3.4 共分离分析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视锥-视杆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筛查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3.1 临床表现和眼部检查结果 |
3.2 先证者候选致病突变筛选 |
3.3 Sanger测序验证先证者突变 |
3.4 共分离分析 |
3.5 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与指南对致病突变进行分类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Nance-Horan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筛查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3.1 临床表现和眼部检查结果 |
3.2 先证者候选致病突变筛选 |
3.3 患病家系的临床表现回溯检查 |
3.4 Sanger测序验证先证者突变 |
3.5 共分离分析及初步诊断纠正 |
3.6 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与指南对致病突变进行分类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研究生简历 |
(7)Stargardt病视神经小视野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targardt病临床诊治现状及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会议、获奖情况 |
致谢 |
(8)ABCA4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临床和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资料和方法 |
1、研究目的 |
2、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研究方法 |
2.3 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2、ABCA4相关眼部疾病临床特征 |
3、ABCA4相关眼部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1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附表2 二代测序捕获探针基因列表 |
附表3 患者突变汇总 |
致谢 |
(9)Stargardt病的BL-FAF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一个视锥-视杆营养不良大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 |
二、方法 |
结果 |
一、临床检查结果 |
二、分子遗传学结果 |
讨论 |
四、Stargardt病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2例Stargardt病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李双莲,邓燕,熊伟伟,付燕梅,封炎,殷小龙.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6)
- [2]Stargardt病1型的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J]. 王丹丹,高凤娟,张圣海,常青,徐格致,吴继红.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07)
- [3]微视野生物反馈训练及其在黄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J]. 梁冬青,刘玉燕,韩泉洪.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10)
- [4]MAIA微视野计生物反馈训练优化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视功能的研究[D]. 梁冬青.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关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干细胞治疗研究[J]. 刘庆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11)
- [6]Stargardt病、视锥—视杆营养不良与Nance-Horan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筛查[D]. 戚安慧.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7]Stargardt病视神经小视野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 徐晓娜. 郑州大学, 2017(02)
- [8]ABCA4基因相关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临床和基因研究[D]. 孙子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9]Stargardt病的BL-FAF临床观察[J]. 刘影,周娜磊,段佳良,安建斌,刘丽娅,马景学.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6(07)
- [10]一个视锥-视杆营养不良大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鉴定[J]. 陈蕾,顾蕾,顾鸣敏,吴星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