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第一缕曙光

互联网的第一缕曙光

一、INTERNET的第一缕曙光(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业[1](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粟芳,邹奕格,韩冬梅[2](2020)在《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普惠悖论的调查研究——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千村调查”》文中提出基于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对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农村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差异明显,显着存在互联网金融普惠悖论.基于渗透度、使用度和效用度三指标体系量化各地互联网金融普惠度,东部发展最好,东北最差.基尼系数分解表明,互联网金融普惠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之间的差异,各区域内部的差异相对不大.Shapley值分解确定出对互联网金融普惠具有显着影响的各种因素,并分解得到了其对于互联网金融普惠差异的贡献度.整体上,农户自身仍是导致互联网金融普惠发展不均的主要根源,尤其是农户的自我排斥.造成各区域内互联网金融普惠差异的根源还存在差别,东部的政府机构需身先士卒;中部的政府机构要加强公共设施的普及;西部的政府机构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而东北的政府机构首要需留住人才.如此齐抓共管,才能逐步消除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普惠的悖论现象,进一步实现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

李丹[3](2020)在《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三种类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在这篇翻译实践报告中,作者以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作为其报告的理论支撑,对翻译文本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并且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种策略对三种类型的文本进行了翻译、案例分析、修改与最后的总结。报告中的翻译原文取自作者在有道人工翻译部门实习时完成的原创翻译。原文包含多种文本类型,涉及领域广泛。本篇报告对三种文本类型都进行了案例分析。目前我国关于文本类型学的案例研究中,较多侧重于只分析一至二个文本类型,同时分析三种文本类型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较少的阶段。本报告以上述翻译项目为基础,以文本类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一共包含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项目的背景,原文内容特点和翻译项目的要求。第二部分是该报告的理论基础与原文分析。本文应用到的文本类型学理论把文本分成了多类,其中最突出的是--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根据纽马克所提出的翻译理论,语义翻译策略可以用于翻译表达型的文本,交际翻译策略则是可以用于翻译信息型的文本和号召型的文本。并且,从不同类别的特点出发,对作者的翻译原文进行了总体的特点分析。第三部分叙述了翻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有翻译前的准备工作,作者的翻译过程,还有作者在翻译后进行的一系列修改。第四部分则是本报告的重点,该部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翻译内容进行了分类和策略方面的分析。首先把所有文本清晰地分为表达,信息和号召这三种文本;在分出不同文本后,各文本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表达型的文本采用语义翻译策略,信息型和号召型的文本会采用交际翻译策略。最后对翻译实践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概括该报告的意义。本报告通过案例分析法,提供了类型较为全面的翻译原文,对各类型进行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与修改,为后续研究多文本类型翻译的翻译者提供了一个参考。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金赛[5](2020)在《供需视角下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景区是国民旅游休闲的重要承载,景区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旅游休闲的质量和行业发展效率,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非常重视景区的智慧化建设。但是目前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重内轻外”、“重硬轻软”等现象影响智慧景区建设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智慧景区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和理性评估,从建设现状、建设质量、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今后智慧景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对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不仅是对景区智慧化水平的衡量,也是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检验。本文首先辨析了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智慧景区与景区智慧化的概念和内涵,对国内外关于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国内智慧景区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建议,从景区的供需双方——游客和景区经营者两个角度,建设规模、基础设施、运营及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四个维度构建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测度我国3A级及以上景区的智慧化发展水平,并根据景区的经营性质、旅游资源类型、景区等级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95%以上3A级及以上景区都在进行景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并且智慧化发展水平都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达到中等水平,其中面向游客的智慧景区发展质量得分相对较低,根据分析可知是由于游客对于景区的感知到智慧化建设服务较少;其二景区的智慧化发展水平与景区等级、景区经营性质和景区主要资源类型都有关系,5A级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3A级和4A级景区,国有投资和国有控制的景区总体智慧化水平相对较高;自然风光型和主体游乐型景区的评分最高。文中综合景区和游客两个视角,针对研究中发现的国内景区智慧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智慧景区建设的方向,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笔者提出要求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积极参与的基于价值共创的智慧景区框架体系,建议景区在智慧化建设过程应以游客需求为中心、引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完善数据体系等,实现智慧景区存量优化,进一步提升智慧景区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

李楠[6](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智能信息科技等各种信息化新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交流及时化,信息系统规模化让“互联网+”在创新2.0的驱动下,展示出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目前,“互联网+”体现出的网络信息化、便捷化、快速化、智慧化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发展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关注方面。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倡导学校加快实现互联网与教育完美结合的新型模式。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进一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和新方法的途径就是利用网络和技术手段,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高校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生具有更加敏捷的思维能力,乐于接受新事物。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基本上处于互联网发展时期,他们从幼年时便接触到众多的网络信息技术并且能够熟练操作。目前,我国网络用户中最活跃的就是大学生,他们在互联网用户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但是,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偏移,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教育环境转变、多向互动模式凸显、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等特点。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传统教育方式受到挑战、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的问题,“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尚需完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媒介应用,主要集中于“两微”、MOOC、SPOC以及校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介应用,从而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的可行性与意义。遵循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实效性相兼顾、“以人为本”与技术创新相匹配的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正气,关注大学生群体交往环境;及时纠查,积极回应网络热点作品;构筑平台,融合交互性优势;加强监管,建设互通诉求的互联网空间。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效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进行研究,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之处,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邓惠[7](2019)在《《十字架杀手》(节选)(33章至70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因而翻译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再现说话人意图,实现交际目的。信息结构理论是连接语义和语用的桥梁,从信息值高低、信息焦点等角度考查翻译有助于更为准确地展示源语的信息结构,把握交际意图。前期相关研究大多基于主位推进模式的信息流视角,考察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或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基于信息值和信息焦点视角考察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就翻译过程而言,维奈和达贝尔内有详细划分和归类,同时也提出多项相应翻译策略和翻译程序,对指导翻译实践有极大帮助,但是国内相关应用研究很少。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原文节选自英国畅销侦探犯罪小说作家克里斯·卡特的作品《十字架杀手》(第33章至第70章),译者选取了第三十三章至第四十章内容用于撰写本翻译报告。该书是“罗伯特·亨特”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洛杉矶凶案刑警侦探罗伯特·亨特侦破一个个连环凶杀案的故事,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扣人心弦,悬念迭起,结局出人意料,大量对话泼墨心理白描和刻画。译者尝试运用“信息焦点”及“信息值”理论指导定语从句的翻译,也基于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程序”路径,探讨习语、对话中的隐含信息以及某些“文化专有项”的处理。基于“信息焦点”“信息值”理论以及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本报告提炼得出如下相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技法:定语从句中,先行词与定语从句各信息单位信息状态、信息值的高低以及信息焦点的位置决定了定语从句是应该被译成形容词用来修饰先行词,还是应单列出形成另一个主谓结构,与定语从句的类型,即限定性与非限定性无关。此外,对于对话中可能引起目标读者困惑和误解的成分,译者可以采取明晰化的“翻译程序”,某些“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则可以选择目标语中更常见的表达。总之,遵循信息结构无标记默认原则,以及其他相关标记性信息焦点原则,根据各信息单位的信息值和信息焦点的位置调整译文信息单位的排列,译文能准确传递原文的交际内容,译语信息结构能与源语一致,获得真正功能上的一致。

李长斗[8](2019)在《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意识形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历来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国家立心、民族立魂的大业。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全球互联网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是维系国家安全、事业兴衰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提升社会生产力支撑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关乎中华民族当前和长远发展。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在全球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如何强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本文在全球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阐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基本理论,我党关于意识形态的主要观点,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性,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亟需完成一系列重点任务。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控能力建设、网络阵地建设、网信队伍建设等重点问题,研究探索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举措。通过对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现状的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进而研究总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针对性、实效性的路径。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关理论。首先,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基本属性。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人民性、创新性等。其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理论。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归纳了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再次,论证了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最后,在理论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有利于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思想保障等。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论述了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一是互联网拓展了意识形态的新领域。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载体、新方式。同时,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监督与反馈提供了新渠道,极大促进了舆论监督的民意性特征。二是互联网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路径。拓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宣教新方式、传播新手段。三是互联网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潜能。增强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吸引力,拉近了党和政府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社会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扩展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力,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掌控力。四是互联网注入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动力。多元化传播,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核心价值观。五是互联网创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条件。互联网给我国政治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互联网发展直接改造着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模式,增强了公民对政治认同感,逐渐将两个舆论场统一了起来。其次,分析了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二是社会思潮多样化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地位,使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下降。三是互联网信息泛滥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力。降低了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地位。四是自媒体迅速发展使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难度增加。自媒体迅速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媒体不断挤压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传播空间。五是民间网络水军的兴起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尤其在社会变迁人心波动下操纵社交媒体更为丰富和便利,对政治体制产生严重干扰。第三部分,主要针对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阐述。首先,运用互联网创新我国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模式是新媒体内容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创新社会主义思想表达的自觉性;二是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的新形式;三是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网络平台。其次,运用互联网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模式,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经常性任务。一是通过互联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互联网有效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三是通过互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四是通过互联网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四部分,主要对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控能力建设有效路径进行了具体论述。首先,进一步明析了互联网发展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控能力建设的着力点。一是注重针对性,增强引导力。针对网络社会习惯,引导形式要生动丰富;针对网络舆论状况,引导内容要有的放矢;针对网民心理特点,引导目标要精准明确。二是注重主导性,增强掌控力。要坚持党性原则,构筑舆论工作阵地,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遵守新闻舆论规律,自我约束与加强监管相结合;要主动出击,营造网上正面舆论态势。三是注重融合性,增强影响力。要实现两个舆论场和谐共振,在良性互动过程中构建舆论新格局。其次,分析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管控的基本策略。一是西方国家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宪法、法律等构建社会综合体系直接或间接管控。二是研究了西方国家对意识形态管控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显性与隐性方式交叉结合,正向引导与反向制约有机结合,对内管控与对外渗透瓦解并举。再次,借助互联网创新舆论管控模式。一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搞好内容宣传。二是发挥网评作用,大力提升网上与论的引导力。第五部分,主要对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如何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进行了科学阐释。首先,进一步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空间。一是加强网络信息监测研判;二是加强网络与情科学处置;三是加强网络生态综合治理;四是加强网络安全机制建设。其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行为管理。一是尽快建立依法管网体系;二是促进网络平台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善用网络倾听民意解决问题。再次,进一步落实互联网内容审查制度。一是加大落实针对互联网内容和新闻信息服务的相关规定;二是加大互联网社交行为与公众账号治理。针对互联网公众账号,要不断落实主体管理责任,禁止公众账号传播低俗色情信息,发布虚假信息,甚至诈骗信息,严格落实依法管网相关制度要求。最后,进一步强化互联网行业自律与监督。一是强化行业监管政策落实与主体自律;二是强化行业监管政策创新性和系统性;三是强化行业监管政策对标国际化趋势。提升我国互联网行业国际竞争力。第六部分,主要对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网信机构队伍建设路径进行了具体论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不断变化的新实践,要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义无反顾地进一步增强提高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各种科学理论的自觉性,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的理论为思想武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首先,全力推进三级网信机构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机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负起政治责任,增强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统筹领导。完善省市县(区)三级网信体制机制和工作机构建设;二是打造专业队伍,增强智力支撑。不拘一格选专业人才、用网络精英,持续提高互联网应用能力和水平;三是利用高效资源,推进网信工作。一方面整合各类科研资金,着力支持本地网络空间研究中心与区域内高校共同开展各类纵向、横向课题研究,以具体科研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网信领域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高校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网信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其次,全力推进网信执法队伍素质建设。一是勤学深研,提高理论素养;二是善用理论,提高政治本领;三是实干为民,具有担当意识。不断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工作的新局面。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带领中华民族靠“枪杆子”“笔杆子”闹革命,到我国改革开放后,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强化主体责任,上下同心,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巩固中国共产党群众之基、筑牢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汇聚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下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态势,我们的党委政府持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不断增添新内容,进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我们坚信,只要进一步巩固提高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强化网络发展规律的掌控能力、网上舆论的驾驭能力、信息化发展的创新能力、网络安全的持续保障能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将会不断推向前进,引领世界。

汪皓月[9](2018)在《《智能革命》(节选)汉英笔译报告:文化隐喻的翻译难点与对策》文中认为本汉英模拟翻译项目以科普性文本《智能革命》中的部分章节为翻译材料。该文本结合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现状,从深度学习、无人驾驶、大数据等方面描绘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反思人类即将面临的种种挑战。本项目旨在为中国在AI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作出微薄贡献,同时提高个人科技翻译水平。在《智能革命》一书中,作者频繁采用隐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向读者阐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衍变,解释复杂的专业术语或技术问题。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及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译者在翻译《智能革命》中的文化隐喻过程中难以在准确传达源文本信息的同时保持隐喻特征。在本报告中,这一翻译难点具体分为:(1)喻体意象不对等的文化隐喻翻译;(2)喻体意象空缺的文化隐喻翻译。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译者在翻译隐喻过程中,不仅应关注表层的语言转换,力求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同时应关注隐喻概念映射的对等,使隐喻内在思维在译文中得到重构与再现。基于该理论,针对以上两个难点,本报告对应提出两种翻译对策:(1)转换喻体,使目标读者获得相似的认知体验;(2)直译喻体+注释,使原文隐喻的概念隐射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同时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何可欣[10](2018)在《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纪录片字幕汉译对比分析 ——以《中国故事》(节选)为例》文中提出自BBC纪录片引进以来,中国观众观影需求日渐增强。然而,国内纪录片字幕汉译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纪录片字幕汉译策略的研究需求也随之突显。此外,许多外国纪录片字幕汉译多由互联网字幕组完成,对互联网字幕组汉译的研究也有利于推进纪录片字幕汉译研究。BBC纪录片《中国故事》从普通中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从夏商周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本文旨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节选该纪录片前三集字幕,对节选字幕的文本特点、译文目标受众及翻译难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将其与冰冰字幕组译文进行对比,探析纪录片字幕汉译策略。首先,笔者通过字幕汉译实践,结合译文目标受众特点,发现该字幕的文本特点及翻译难点如下:词汇上,用词较简单且口语化,但许多词汇隐含不同情感,易被忽视,导致译文无法传达真正意图;不少词汇采用抽象化表达,寓义模糊,难以理解。句法上,长句较多,多重复且语序与中文差异较大,与中国语言习惯不符,易影响观影质量;不少句子采用抽象化表达,缩略成分易影响理解。文化上,使用许多外国典故,增加了中国观众理解的心力;不少原文本由文言文译成,是否回译是其汉译一大难点。其次,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文本特点及翻译难点,本文对冰冰字幕组译文和笔者译文优劣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出适用于纪录片字幕汉译的翻译策略:词汇上,译者应将措词与纪录片音画相结合,以突显原文本寓义;合理使用网络热词和中文四字格,以符合中国语言习惯,并增强中国观众的定识;使英文模糊化表达具体化,减少中国观众理解原文本的心力。句法上,译者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缩译、省译、增译,使中国观众在较短时间内了解纪录片意图,并通过语序调整使字幕汉译更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文化上,应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可通过释义将文化典故解释融入译文,既不增加中国观众心力又使译文获得最佳关联;同时,为了增加中国观众的旧定识,译者可对文言文进行回译,以丰富中国观众的认知语境。笔者希望本文所归纳总结的纪录片字幕汉译方法和策略将对外国纪录片字幕汉译提供借鉴和帮助,并激起学者对互联网字幕组翻译研究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纪录片字幕汉译研究的发展。

二、INTERNET的第一缕曙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NET的第一缕曙光(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普惠悖论的调查研究——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千村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调查分析
    1.1 调研过程
    1.2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2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2.1 互联网金融普惠度的衡量
    2.2 互联网金融普惠度的差异分解
    2.3 互联网金融普惠度差异的根源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普惠度的衡量
    3.2 互联网金融普惠度的差异性分析
    3.3 互联网金融普惠度差异的根源分析
4 结束语

(3)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三种类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s
    2.1 Typology Theory
        2.1.1 Expressive Text
        2.1.2 Informative Text
        2.1.3 Vocative Text
    2.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2.1 Semantic Translation Strategy
        2.2.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trategy
    2.3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s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3.2 Translation
    3.3 Translation Modification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Analysis:Case Study
    4.1 Expressive Text
    4.2 Informative Text
    4.3 Vocative Tex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Translation Texts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5)供需视角下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范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智慧景区的理论阐述及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主要概念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智慧旅游研究
        2.2.2 智慧景区研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3章 国内智慧景区发展现状
    3.1 智慧景区演进历程
        3.1.1 景区信息化
        3.1.2 景区数字化
        3.1.3 景区智慧化
    3.2 智慧景区发展现状
        3.2.1 智慧景区建设框架
        3.2.2 景区智慧体系建设
        3.2.3 智慧景区标准建立
        3.2.4 智慧景区典型案例
    3.3 我国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调查及问题分析
        3.3.1 智慧景区的问卷调查情况
        3.3.2 景区智慧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智慧景区发展趋势研判
        3.4.1 功能多元化带动智慧景区内涵升级
        3.4.2 景区发展目的地化扩展智慧景区发展格局
        3.4.3 新技术发展推动景区运营数字化
第4章 供需视角下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4.1 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4.1.1 指标构建的原则
        4.1.2 基于供需视角的指标体系框架
        4.1.3 景区智慧化测度指标的遴选
    4.2 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评价的层次模型
        4.2.1 分析模型的选择
        4.2.2 层次分析模型的构建
        4.2.3 层次分析模型权重的确定
第5章 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
    5.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5.1.1 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5.1.2 问卷发放及回收
    5.2 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单项指标分析
        5.2.1 景区调查问卷样本特征
        5.2.2 游客调查问卷样本特征
    5.3 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5.3.1 景区智慧化发展总体水平
        5.3.2 智慧景区服务质量水平
        5.3.3 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5.3.4 主要测评结果
第6章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景区优化建议
    6.1 基于价值共创的智慧景区框架体系
    6.2 形成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的智慧综合服务体系
    6.3 以数据为链接优化存量,形成多场景智慧应用
    6.4 重视专业人才建设,形成智慧景区发展的支点
    6.5 理智看待先进技术,注重技术的实用效益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2 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征询表
附录3 指标重要性程度计算
附录4 指标权重咨询
附录5 指标权重计算
附录6 景区问卷
附录7 游客体验问卷
个人简介
致谢

(6)“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互联网+”内涵及其特征
    第一节 互联网的发展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的提出
        三、“互联网+”的概念
    第二节 “互联网+”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一、教育环境的转变
        二、多向互动模式凸显
        三、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
        二、传统教育方式受到挑战
        三、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
        四、“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尚需完善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介的应用现状
    第一节 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校内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
        二、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第二节 “微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微信与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
        二、微信与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三节 MOOC模式与SPOC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MOOC模式的应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SPOC模式的应用
        三、MOOC与 SPOC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第四章 依托“互联网+”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可行性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依托“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研究
        一、“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有效经验
    第二节 依托“互联网+”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紧抓话语权,培养合格接班人
        二、提高实效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结合线上与线下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与路径
    第一节 以“互联网+”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原则
        一、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二、多样性与实效性相兼顾
        三、“以人为本”与技术创新相匹配
    第二节 依托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二、弘扬正气,关注大学生群体交往环境
        三、及时纠查,积极回应网络热点作品
        四、构筑平台,融合交互性优势
        五、加强监管,建设互通诉求的互联网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十字架杀手》(节选)(33章至70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1.1 About the Author
        1.1.2 About the Source Text
    1.2 Significance
    1.3 Requirements for the Task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ory Work
    2.2 While-translating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3.1.1 Information Structure
        3.1.2 Strategies for Rendering Relative Clauses
        3.1.2.1 Separation
        3.1.2.2 Embedding
        3.1.2.3 Summary
    3.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nay and Darbelnet's Model
        3.2.1équivalence in idioms
        3.2.2 Explicitation
        3.2.3 Generalization
        3.2.4 Summary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4.2 Limitations and Conclus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8)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关理论阐述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基本属性
        (一)意识形态内涵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涵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问题基本阐释
        (二)列宁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
    三、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对意识形态运行环境的深层影响
        (二)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
    四、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有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三)有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三)有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四)有助于加强意识形态日常管理
第二章 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互联网拓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领域
        (二)互联网提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路径
        (三)互联网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潜能
        (四)互联网注入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动力
        (五)互联网创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条件
    二、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危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二)社会思潮多样化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三)互联网信息泛滥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
        (四)自媒体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难度增加
        (五)民间网络水军的兴起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第三章 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建设
    一、运用互联网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模式
        (一)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达形式的自觉性
        (二)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的新形式
        (三)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网络平台
    二、运用互联网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模式
        (一)通过互联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通过互联网有效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三)通过互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四)通过互联网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方式
第四章 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控能力建设
    一、我国意识形态管控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一) 注重针对性,增强引导力
        (二)注重主导性,增强掌控力
        (三)注重融合性,增强影响力
    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管控的基本策略
        (一)西方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管控
        (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管控的主要措施
    三、借助互联网创新舆论管控模式
        (一)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搞好内容宣传
        (二)发挥网评作用提升网上与论引导力
第五章 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
    一、进一步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空间
        (一)加强网络信息监测研判
        (二)加强网络与情科学处置
        (三)加强网络生态综合治理
        (四)加强网络安全机制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行为管理
        (一)尽快建立依法管网体系
        (二)促进网络平台规范有序发展
        (三)善用网络倾听民意解决问题
    三、进一步落实互联网内容审查制度
        (一)贯彻落实针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和新闻信息服务的规定
        (二)加大互联网社交行为与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治理
    四、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业发展与自律监督
        (一)强化行业监管政策落实与主体自律
        (二)强化行业监管政策创新性和系统性
        (三)强化行业监管政策对标国际化趋势
第六章 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网信机构队伍建设
    一、全力推进三级网信机构体系建设
        (一)加快机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二)打造专业队伍,增强智力支撑
        (三)利用高校资源,推进网信工作
    二、全力推进网信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一)勤学深研,提高理论素养
        (二)善用理论,提高政治本领
        (三)实干为民,具有担当意识
结语
    (一)始终着眼互联网发展新态势,把握意识形态规律及应对策略.134
    (二)始终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再上新台阶.134
    (三)始终强化网信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制度体系.13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智能革命》(节选)汉英笔译报告:文化隐喻的翻译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 Project Description
    1.1 Source Text Introduction
    1.2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2.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ask Preparations
    2.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2.3 Post-task Activities
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Cultural Metaphors
    3.1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Cultural Metaphors with Inequivalent Vehicle Images
    3.2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Cultural Metaphors with Missing Vehicle Images
4. Translation Tac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4.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4.2 Translation Tactics
        4.2.1 Transferring Vehicles
        4.2.2 Translating Vehicles Literally and Adding Annotation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Glossary

(10)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纪录片字幕汉译对比分析 ——以《中国故事》(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0.1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is Thesis
    0.2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s of This Thesis
    0.3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Thesis
    0.4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of Documentary SubtitleTranslation
    1.1 Previous Studies of Documentary Subtitle Translation
        1.1.1 Previous Studies of Documentary Subtitle Translation Abroad
        1.1.2 Previous Studies of Documentary Subtitle Translation at Home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Subtitle Translation
        1.2.1 Characteristics of Documentary Subtitle Translation
        1.2.2 Constraints and Principles of Documentary Subtitle Translation
    1.3 Summary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Two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ts Significancein Documentary Subtitle E-C Translation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2.2 The Significant Guidanc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for DocumentarySubtitle E-C Translation
    2.3 Summary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Three An Analysis of The Story of China from the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3.1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Story of China
    3.2 The Text Analysis of The Story of China
        3.2.1 Lexical Features of The Story of China
        3.2.2 Syntactic Features of The Story of China
        3.2.3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Story of China
    3.3 The Target Audienc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China
    3.4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Subtitle E-C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China
        3.4.1 Difficulties in the Lexical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China
        3.4.2 Difficulties in the Syntactic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China
        3.4.3 Difficulties i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Story of China
    3.5 Summary of This Chapter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TranslatedVersions of The Story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Translation Theory
    4.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Approaches of the Two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 Story of China
        4.1.1 Appropriate Lexical Accommodation
        4.1.1.1 Diction Combined with Sounds and Images
        4.1.1.2 Appropriate Use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 andWell-accepted Internet-hype Words
        4.1.1.3 Concretization of Abstract English Expressions
        4.1.2 Appropriate Syntactic Accommodation
        4.1.2.1 Application of Condensation and Omission
        4.1.2.2 Appropriate Use of Amplification
        4.1.2.3 Re-arrangement of Sentential Orders
        4.1.3 Appropriate Cultural Accommodation
        4.1.3.1 Appropriate Paraphrase of Foreign Cultural Information WithoutAnnotations
        4.1.3.2 Back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4.2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ppropriate forDocumentary Subtitle E-C Translation
        4.2.1 Lexical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Documentary Subtitle E-C Translation
        4.2.2 Syntactic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Documentary Subtitle E-C Translation
        4.2.3 Cultural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Documentary Subtitle E-C Translation
    4.3 Summary of This Chapter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es Ⅰ. Source Text and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The Story of China (Excerpts)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INTERNET的第一缕曙光(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普惠悖论的调查研究——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千村调查”[J]. 粟芳,邹奕格,韩冬梅. 管理科学学报, 2020(09)
  • [3]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三种类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D]. 李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供需视角下景区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与优化研究[D]. 金赛.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6]“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D]. 李楠.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7]《十字架杀手》(节选)(33章至70章)翻译报告[D]. 邓惠. 暨南大学, 2019(02)
  • [8]互联网发展新态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李长斗.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智能革命》(节选)汉英笔译报告:文化隐喻的翻译难点与对策[D]. 汪皓月.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10]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纪录片字幕汉译对比分析 ——以《中国故事》(节选)为例[D]. 何可欣. 福州大学, 2018(03)

标签:;  ;  ;  ;  

互联网的第一缕曙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