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SBS水乳型纸塑复膜胶粘剂制备及其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锋波,陈宗良,马伟娟[1](2014)在《乳化剂在胶粘剂乳液聚合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乳化剂影响着乳液聚合过程和乳液产品性质。介绍了目前胶粘剂行业中使用的各类乳化剂的主要性能特点、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指出无皂乳液聚合将是胶粘剂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
王倩[2](2011)在《天然胶乳与丁苯胶乳、氯丁胶乳并用的胶体及胶膜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胶乳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其应用范围极广。但天然胶乳制品的耐老化、耐热性和耐溶剂等性能还有待提高。合成胶乳则具有很好的专用性能。天然胶乳与合成胶乳并用,可以克服单一胶乳制品的某些不足,提高胶乳制品的全面性能,扩大胶乳工业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以求弥补天然胶来源不足。不同胶乳并用时,其各自的胶粒保护层物质的组成、含量和橡胶粒子表面饱和度等对并用胶乳的胶体性能有较大影响,且不同胶乳的硫化特性也不同。因此胶乳的并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采用浓缩天然胶乳(NRL)、丁苯胶乳(SBRL)、氯丁胶乳(CRL)为原料,研究NRL/SBRL并用及NRL/CRL并用的胶体性能及胶膜性能。考察NRL/SBRL并用比、并用胶乳贮存时间、胶乳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对并用胶乳粘度的影响;研究NRL/CRL并用比、并用胶乳贮存时间对并用胶乳粘度的影响:考察天然胶乳与合成胶乳并用比对并用胶乳表面张力的影响。探讨NRL/SBRL并用比、月桂酸钠用量、氧化锌用量、硫化温度等对NRL/SBRL并用硫化胶膜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NRL/CRL并用比、氧化锌用量、增容剂等对NRL/CRL并用硫化胶膜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并用胶乳硫化胶膜耐热性能,耐油性。实验的结果表明:NRL/SBRL、NRL/CRL并用胶乳中,随着天然胶乳并用比例增加,并用胶乳的粘度值先大幅度上升,随后降低,在并用比为70/30时,粘度的变化最大,即增加达到粘度-并用比曲线的峰值,天然胶乳比例进一步增加,并用胶乳粘度下降,天然胶乳并用比例小于30/70时,NRL/SBRL、NRL/CRL并用胶乳粘度变化曲线相似,天然胶乳并用比大于30/70时,NRL/SBRL并用胶乳粘度增加幅度高于NRL/CRL并用胶乳,且延长并用胶乳贮存时间可以减轻胶乳的增稠,降低粘度值。在NRL/SBRL并用胶乳中加入阴离子型稳定剂,可以减轻并用胶乳初始的增稠,在所选择的不同稳定剂类型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对降低并用胶乳增稠效果最好,1%(干基比)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加入到天然胶乳中与丁苯胶乳并用,能完全有效的降低并用胶乳粘度的增加。NRL/SBRL、NRL/CRL并用胶乳中,天然胶乳比例增加,并用胶乳的表面张张力升高,NRL/SBRL并用胶乳表面张力增加幅度大于NRL/CRL并用胶乳。并用胶乳中天然胶乳比例增加,NRL/SBRL、NRL/CRL并用胶乳硫化胶膜的物理机械性能升高,NRL/SBRL并用比例为90/10时,并用胶乳硫化胶膜的物理机械性能最高,而NRL/CRL并用胶乳硫化胶膜的物理机械性能则一直升高。以NRL/SBRL并用比例90/10为研究对象,月桂酸钠用量为0.5%(于基比)、氧化锌用量为3%(干基比)、硫化温度为100℃时NRL/SBRL硫化胶膜的物理机械性能较好;NRL/CRL并用比例70/30为研究对象,氧化锌用量为3%、增容剂为环氧胶乳25时,NRL/CRL硫化胶膜的物理机械性能较好。天然胶乳中加入丁苯胶乳、氯丁胶乳,可以提高并用胶乳硫化胶膜的耐老化性能、耐热性、耐油性。热重分析表明NRL/SBRL、NRL/CRL并用比分别为90/10、70/30时,胶乳相容性较好。
鄢薇[3](2007)在《环保型高强度耐低温乳液型封口胶的制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别通过半连续乳液聚合和低皂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制备了高粘结强度、环保、耐低温的乳液型丙烯酸酯封口胶粘剂。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和配方,研究了诸因素对聚合反应及产品粘结强度、耐低温性能的影响规律,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预乳化工艺、半连续的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转化率较高的,性能稳定的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搅拌速率、反应时间、聚合温度对聚合反应体系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搅拌速度为100~150r/min左右,最佳聚合温度为80-82℃,反应时间为4h。(2)讨论了乳化剂、引发剂、保护胶体、缓冲溶液以及功能单体的种类与用量对聚合反应和产品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DS和OP-10作为反应乳化剂(用量为2.5wt%)且其用量比为2.25∶1、引发剂为APS(用量0.6wt%、)时、保护胶体为PVA-5088(用量为1.0wt%)、缓冲剂NaHCO3(用量0.3wt%)、功能单体AA(用量3wt%),聚合反应速率较快,产品性能较好。(3)系统研究了把增粘树脂加入到丙烯酸酯类单体参与共聚行为,确定了增粘树脂的最佳选择(萜烯树脂与歧化松香的最佳用量比为3:5)、增粘树脂的最佳用量为单体总量的8%时,乳液稳定性好且产品性能较高。通过IR和DSC表明单体都参与了聚合反应,且玻璃化温度为-16℃。(4)采用低皂乳液聚合,把增粘树脂溶解到丙烯酸酯类单体分别通过一次预乳化和分步预乳化过程合成了丙烯酸酯类封口胶,发现通过后种聚合法合成的胶粘剂性能要好,剥离强度可达到32.5N/25mm,但是储存稳定性不好;采用第一种聚合方法时,考察了反应型乳化剂的最佳用量(用量0.5wt%),乳液性能较好,储存稳定性好。(5)分步预乳化工艺,采用新型非离子乳化剂(EL-1和EL-2)、反应型乳化剂COPS-1以及功能单体QM-1458参与合成丙烯酸酯封口胶粘剂。当COPS-1用量为0.5%和QM-1458用量为3wt%剥离强度最高。最终测定该胶粘剂的剥离强度可达到31.8N/25mm,而且固含量为60%,通过了冻融稳定性、稀释稳定性以及离心稳定性的测试。
叶伦学[4](2004)在《纳米蒙脱土聚合物乳液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插层剂与钠基蒙脱土(Na-MMT)进行离子交换作用,制得了有机化蒙脱土(OMMT)。并用有机化蒙脱土浸泡单体,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了含有纳米蒙脱土的聚丙烯酸酯类乳液及苯丙乳液。研究了含季铵盐的有机化蒙脱土(OMMT)在聚丙烯酸酯类乳液及苯丙乳液中的多种性能,发现有机蒙脱土已经插层进聚合物中,使其蒙脱土乳液的性能大大不同于普通不含蒙脱土的乳液。对于蒙脱土聚丙烯酸酯类乳液而言,在粘接性能方面,通过WD-5型万能试验机测得180度的剥离强度比普通乳液提高60%-80%;在干燥性能方面,通过电子天平测得1小时蒙脱土乳液的挥发速度比普通乳液提高40%左右;由TEM-100CX透射电镜实验发现其乳液粒径比普通乳液减小50%左右;通过德国DO NOUY表面张力计,测得其表面张力也有所降低;在流变行为方面,通过旋转粘度仪测得其表观粘度(ηa)、稠度系数(K)、零剪切粘度(η0)、粘流活化能(Ea)都比普通乳液大大提高,而其粘度指数(n)降低,乳液经3个月储存后,其稳定性好,这使得乳液在施工性能上得到很大改善。由于这些性能的改善,使得蒙脱土在聚丙烯酸酯类粘接剂方面有着很大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价值,它可以代替同类产品的溶剂型粘接剂,这就有益于人类急需解决的环保问题本论文通过加入1%左右的功能单体,从而降低乳化剂的用量,使得乳液干燥成膜后的耐水性大大提高,这就使得产品更具有应用性。 本论文还对苯丙乳液进行了研究,蒙脱土的加入,使得流变行为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功能单体的加入,使其耐水性得以提高;最后用AMP-95、二甲氨基乙醇等有机氨作为增稠剂,来代替氨水,它们不仅可以代替氨水增稠,而且<WP=5>由于它们的难挥发性,对于环保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苯丙乳液在建筑涂料方面更具有应用价值。
刘宇[5](2004)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丙烯酸酯乳液是一种重要的乳液品种,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等领域,但丙烯酸乳液有“热粘冷脆”、不耐有机溶剂的缺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具有优良的成膜性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丙烯酸酯类为主要单体,选择具有乙烯基的有机硅单体进行共聚改性。通过对乳液聚合的配方、工艺等方面研究制备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并探索了细乳液聚合制备硅丙乳液。 论文探讨了聚合配方、聚合工艺和操作条件对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以40%的核预乳液做种子,采用预乳化、半连续滴加工艺,制备硅丙乳液聚合稳定性最佳。通过差示扫描分析仪(DSC)研究硅丙乳液的热性能,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聚合物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乙烯基硅氧烷通过水解、缩合形成Si-O-Si交联结构,提高了胶膜的耐水性、耐化学品性、附着力。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以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表面改性,SiO2无机纳米粒子含量、加入方式对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接枝反应将纳米SiO2复合到VTES/丙烯酸酯乳液中;最后以纳米SiO2/硅丙乳液为基料,制备得水乳型纸塑胶粘剂。小试结果表明,纳米SiO2、有机硅单体的加入能够明显改善胶粘剂的硬度、抗冲击、耐水性、耐溶剂性、耐低温性能等。 为了解决在VTES高用量时,传统乳液聚合硅丙乳液聚合稳定性差的情况,本文尝试以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丙烯酸脂共聚乳液,并通过FT-IR、TEM研究了细乳液的结构和粒子形态。结果表明:与传统乳液聚合相比,在VTES较高含量时,细乳液聚合的聚合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乳液聚合,当VTES=15%(wt单体)时,细乳液聚合凝聚率(1.7%)仅为相同VTES用量下传统乳液聚合的凝聚率的1/2。
林畅,贺高红,李建英,陈国华[6](2003)在《新型SBS水乳型纸塑复膜胶粘剂制备及其稳定性》文中研究说明采用SBS热塑性弹性体为胶粘剂主要原料,松香为增粘剂,环己烷为溶剂,OP-10 为乳化剂,制备出一种新型以O/W型乳状液形态存在的环境友好型纸塑复合胶粘剂。考察了乳化时间、乳化速率、表面活性剂用量、SBS 浓度以及含水量等参数对SBS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获得了优化工艺参数条件。制备的水乳胶粘接强度足够大,满足纸塑复膜的应用要求,还初步考察了聚合物PVA对此种SBS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了PVA的加入所引起水乳胶粒度的变化。
林畅[7](2003)在《两种功能性乳状液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乳状液主要包括两大类,水包油型(简写为O/W)和油包水型(简写为W/O)。本文在两类体系中各选择一种作为研究对象。一是O/W型SBS水乳胶,另一个是W/O型石油醚乳状液。针对这两个特定乳状液体系,分别就其制备及稳定性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两乳状液的制备均采用表面活性剂在油中法。在制备过程中分别考察了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体积比率、表面活性剂用量等体系参数和乳化时间、乳化强度等操作参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出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体积比率、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和类型结构都是影响制备乳状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乳化强度是关系到乳珠粒径尺寸的直接因素。此外,通过显微镜进行直接观察,可知所制备的乳珠粒径越均匀、细小,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好。对于O/W型SBS水乳胶,考察了亲水性聚合物PVA的添加对其稳定性及粘接性的影响。最终确定采用SBS热塑性弹性体为胶粘剂主要原料,松香为增粘剂,环己烷为溶剂,OP-10为乳化剂,制备出了一种新型以O/W型乳状液形态存在、减少了溶剂用量的环境友好型纸塑复合胶粘剂。论文中进行了简单的撕拉实验,和工厂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水乳胶粘接强度足够大,满足纸塑复合要求。对于W/O型乳状液体系,考察了石油醚乳状液的制备时各参数与稳定性能关系,研究了其二次分散能力,即形成W/O/W型液膜时的溶胀与泄漏情况。结果表明,石油醚乳状液膜的泄漏量很低,不超过3%,溶胀度适中在20%左右;高粘度的乳状液不适合做液膜,因为高粘度会导致高的夹带溶胀。最后,本文又从另一个角度—乳状液破除的难易来考察W/O型乳状液体系的稳定性。实验采用了一种崭新的破乳技术—冷冻解冻法破乳。采用该种方法破除常规的液膜体系乳状液均得到了十分理想的破除效果,大部分情况破乳率和脱水率在95%以上。冷冻解冻破乳是一种无需添加任何物质的安全可靠的破乳技术,其应用于W/O型乳状液破除方面还很少见报道,在液膜工艺中的使用更是没有先例。
二、新型SBS水乳型纸塑复膜胶粘剂制备及其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SBS水乳型纸塑复膜胶粘剂制备及其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乳化剂在胶粘剂乳液聚合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乳化剂的HLB值与用量对聚合的影响 |
2 不同种类乳化剂的应用 |
2.1 离子型乳化剂的应用 |
2.1.1 阴离子型乳化剂的应用 |
2.1.2 两性乳化剂的应用 |
2.2 非离子型乳化剂的应用 |
2.3 复配乳化剂的应用 |
3 乳化剂的开发及发展方向 |
3.1 反应性乳化剂的应用 |
3.2 高分子乳化剂的应用 |
3.3 无皂乳液聚合技术的应用 |
4 展望 |
(2)天然胶乳与丁苯胶乳、氯丁胶乳并用的胶体及胶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胶乳并用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合成胶乳·树脂乳液并用的研究概况 |
1.2.1 合成胶乳·树脂乳液并用制备胶黏剂 |
1.2.2 合成胶乳·树脂乳液并用制备耐油制品 |
1.3 国内外天然胶乳与合成胶乳·树脂乳液并用的研究概况 |
1.3.1 天然胶乳与橡胶类胶乳并用 |
1.3.2 天然胶乳与树脂类胶乳并用 |
1.4 胶乳并用的研究方法 |
1.4.1 并用方法及其特点 |
1.4.2 并用机理 |
1.4.3 表征方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原材料及药品 |
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并用胶乳的制备 |
2.3.1.1 NRL/SBRL并用胶乳的制备 |
2.3.1.2 NRL/CRL并用胶乳的制备 |
2.3.2 并用胶乳的配合 |
2.3.2.1 NRL/SBRL并用配合胶乳的制备 |
2.3.2.2 NRL/CRL并用配合胶乳的制备 |
2.3.3 并用胶乳硫化胶膜的制备 |
2.3.3.1 NRL/SBRL并用胶乳硫化胶膜的制备 |
2.3.3.2 NRL/CRL并用胶乳硫化胶膜的制备 |
2.3.4 并用胶乳配合剂溶液及分散体的制备 |
2.4 测试方法 |
2.4.1 并用胶乳的胶体性能测试 |
2.4.2 硫化特性试验 |
2.4.3 并用胶乳硫化胶膜力学性能测试 |
2.4.4 NRL/SBRL硫化胶膜的耐老化性能测试 |
2.4.5 NRL/SBRL硫化胶膜溶胀度的测定 |
2.4.6 NRL/CRL硫化胶膜耐溶胀性的测定 |
2.4.7 热重分析(TG-DTG)法分析 |
2.4.8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天然胶乳与丁苯胶乳、氯丁胶乳并用的胶体性能研究 |
3.1.1 NRL/SBRL、NRL/CRL并用比对并用胶乳粘度的影响比较 |
3.1.2 贮存时间对NRL/SBRL、NRL/CRL并用胶乳粘度的影响 |
3.1.3 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对NRL/SBRL并用胶乳粘度的影响 |
3.1.3.1 稳定剂类型对NRL/SBRL并用胶乳粘度的影响 |
3.1.3.2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用量对NRL/SBRL并用胶乳粘度的影响 |
3.1.4 NRL/SBRL、NRL/CRL并用比对并用胶乳表面张力的影响比较 |
3.2 天然胶乳与丁苯胶乳并用胶乳胶膜及其硫化胶膜性能研究 |
3.2.1 NRL/SBRL并用胶乳胶膜硫化特性试验 |
3.2.2 NRL/SBRL并用比对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3 月桂酸钠用量对NRL/SBRL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4 氧化锌用量对NRL/SBRL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5 硫化温度对NRL/SBRL硫化胶膜性能的影响 |
3.2.6 NRL/SBRL硫化胶膜的热重分析(TG-DTG) |
3.2.7 NRL/SBRL硫化胶膜的DSC分析 |
3.3 天然胶乳与氯丁胶乳并用胶乳硫化胶膜性能研究 |
3.3.1 NRL/CRL并用比对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增容剂对NRL/CRL硫化胶膜性能的影响 |
3.3.2.1 环氧胶乳50对NRL/CRL硫化胶膜性能的影响 |
3.3.2.1.1 环氧胶乳50对NRL/CRL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1.2 环氧胶乳50对NRL/CRL硫化胶膜热稳定性能(TG-DTG)的影响 |
3.3.2.2 增容剂类型对NRL/CRL硫化胶膜性能的影响 |
3.3.2.2.1 增容剂类型对NRL/CRL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2.2 增容剂类型对NRL/CRL硫化胶膜热稳定性能(TG-DTG)的影响 |
3.3.3 氧化锌用量对NRL/CRL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4 NRL/CRL硫化胶膜耐溶胀性的测定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环保型高强度耐低温乳液型封口胶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1节 文献综述 |
1.1 纸塑封口胶的研究进展 |
1.2 纸塑胶粘剂的种类 |
1.2.1 溶剂型纸塑胶粘剂 |
1.2.2 乳液型(或水性)纸塑胶粘剂 |
1.3 纸塑胶粘剂的发展趋势 |
1.3.1 水性纸塑胶粘剂 |
1.3.2 高固含量的胶粘剂 |
1.3.3 胶粘剂的改性 |
1.4 纸塑封口及复膜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
1.4.1 封口胶在使用及成品储存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4.2 胶粘剂复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
1.5 乳液聚合合成丙烯酸酯类乳液胶粘剂 |
1.5.1 一般乳液聚合机理 |
1.5.2 无皂乳液聚合合成丙烯酸乳液胶粘剂 |
1.5.2.1 聚合机理 |
1.5.2.2 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 |
1.6 粘接机理 |
1.6.1 润湿 |
1.6.2 粘结理论 |
1.6.2.1 吸附作用 |
1.6.2.2 静电作用 |
1.6.2.3 扩散作用和机械作用 |
1.6.2.4 化学键作用 |
1.7 文献总结 |
第2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 |
2.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案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丙烯酸酯类封口胶的制备 |
2.1.1 原料 |
2.1.2 设备及仪器 |
2.2 制备工艺 |
2.2.1 实验步骤 |
2.2.2 实验装置 |
2.3 分析测试 |
2.3.1 固含量的测定 |
2.3.2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2.3.3 乳液聚合稳定性的测定 |
2.3.4 PH值 |
2.3.5 红外光谱分析 |
2.3.6 玻璃化温度 |
2.3.7 粘度 |
2.3.8 180°剥离强度的测定 |
2.3.9 离心稳定性的测定 |
2.3.10 稀释稳定性的测定 |
2.3.11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配方分析 |
3.1.1 聚合方法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3.1.2 乳化剂 |
3.1.3 丙烯酸单体的选择 |
3.2 聚合体系稳定性和转化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3.2.1 乳化剂对聚合反应和产品性能的影响 |
3.2.1.1.乳化剂种类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1.2.乳化剂用量的确定 |
3.2.1.3.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粘度以及剥离强度影响 |
3.2.2 引发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2.1 引发剂种类的确定 |
3.2.2.2 引发剂浓度对乳液粘度的影响 |
3.2.2.3 引发剂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 |
3.2.2.4 引发剂用量对胶粘剂180°剥离强度影响 |
3.2.3 保护胶体对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
3.2.4 聚合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4.1 聚合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3.2.4.2 聚合温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3.2.5.PH缓冲剂的影响 |
3.2.6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6.1 滴加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6.2 反应时间与转化率的关系 |
3.2.7 搅拌速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8 单体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8.1 反应单体的Q、e值 |
3.2.8.2 功能单体的用量对产品粘度的影响 |
3.2.9 增粘树脂的选择和用量的确定 |
3.2.10 溶有萜烯树脂的聚合物表征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环保型高强度丙烯酸封口胶的制备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装置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低皂乳液聚合合成丙烯酸酯封口胶 |
4.2.1.1 低皂乳液聚合的基础配方 |
4.2.1.2 实验步骤 |
4.2.1.3 反应型乳化剂的影响 |
4.2.1.4 两种聚合方法合成的产品性能比较 |
4.2.2 传统乳液聚合合成丙烯酸酯封口胶 |
4.2.2.1 实验步骤 |
4.2.2.2 实验配方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4)纳米蒙脱土聚合物乳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英文) |
1 前言 |
1.1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蒙脱土插层的基本原理 |
1.1.1 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1.1.2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1.3蒙脱土插层的基本原理 |
1.2 纸塑复合胶粘剂 |
1.2.1 纸塑复合胶粘剂的研究现状 |
1.2.2 技术路线的确定 |
1.2.3 水性纸塑腹膜胶研究现状 |
1.3 苯丙乳液 |
1.4 本论文的立题目的 |
2 实验部分 |
2.1 有机化蒙脱土(OMMT)的制备: |
2.2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
2.3 含纳米蒙脱土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
2.4 苯丙乳液的合成 |
2.5 蒙脱土苯丙乳液的合成 |
2.6 含功能单体的苯丙乳液的合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纸塑复膜胶乳液部分 |
3.1.1 X射线衍射(XRD)实验 |
3.1.2 透射电镜实验 |
3.1.3 剥离强度研究 |
3.1.4 表面张力研究 |
3.1.5 复膜胶及OMMT复膜胶的干燥速度 |
3.1.6 复膜胶及OMMT复膜胶乳液的流变行为研究 |
3.1.7 乳液的储存稳定性 |
3.2 苯丙乳液 |
3.2.1 苯丙乳液的耐水性 |
3.2.2 苯丙乳液的流变行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声明 |
致谢 |
(5)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丙烯酸乳液涂料研究概况 |
1.2 乳液聚合研究及其在丙烯酸乳液涂料中的应用 |
1.2.1 乳液聚合概述 |
1.2.2 乳液聚合技术在乳液涂料工业的应用 |
1.3 其它聚合方法在丙烯酸酯乳液涂料中的研究及应用 |
1.3.1 核-壳乳液聚合技术 |
1.3.2 无皂乳液聚合 |
1.3.3 有机-无机复合乳液聚合 |
1.3.4 基团转移聚合 |
1.3.5 微乳液聚合 |
1.3.6 细乳液聚合 |
1.4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涂料的研究进展 |
1.4.1 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乳液技术研究 |
1.4.2 改性方法 |
1.4.3 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硅丙乳液研究 |
1.4.4 乳液涂料的成膜过程和机理 |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 |
2.1 课题的提出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原料与试剂、仪器及测试方法 |
3.1 原料与试剂 |
3.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3.1.2 其他助剂 |
3.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3.2.1 单体转化率测定 |
3.2.2 乳液测试和表征 |
3.2.3 乳液稳定性测试 |
3.2.4 乳液涂膜性能测试 |
第四章 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
4.1 合成工艺对硅丙乳液性能的影响 |
4.1.1 投料方式对硅丙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4.1.2 C-3工艺中预乳化种子用量对硅丙乳液聚合的影响 |
4.1.3 pH调节剂加入时间对硅丙乳液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 |
4.2 VTES用量对硅丙乳液的影响 |
4.2.1 试验设计 |
4.2.2 VTES用量对硅丙乳液胶膜性能的影响 |
4.3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丙烯酸酯乳液结构性能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硅丙乳液的研究及应用 |
5.1 无机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
5.1.1 表面改性机理 |
5.1.2 具体工艺 |
5.2 纳米二氧化硅加料方式对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
5.2.1 聚合工艺 |
5.2.2 结果及讨论 |
5.3 纳米二氧化硅的含量对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
5.3.1 试验提出 |
5.3.2 结果与讨论 |
5.4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硅丙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5.4.1 合成工艺及配方 |
5.4.2 性能测试 |
5.5 小结 |
第六章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丙烯酸酯细乳液聚合研究 |
6.1 试验方案及相关设定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VTES用量对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
6.2.2 红外分析 |
6.2.3 聚合反应时间对乳胶粒平均粒径的影响 |
6.2.4 VTES用量对粒径大小的影响 |
6.2.5 TEM表征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型SBS水乳型纸塑复膜胶粘剂制备及其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案 |
2 结果与讨论 |
2.1 SBS质量分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2.2 OP-10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2.3 体系含水量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2.4 剪切乳化速率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2.5 乳化时间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2.6 PVA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2.7 撕拉实验 |
3 结论 |
(7)两种功能性乳状液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乳状液基础知识 |
1.1.1 乳状液定义和分类 |
1.1.2 表面活性剂 |
1.2 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
1.2.1 乳状液制备方法简述 |
1.2.2 制备方法分类 |
1.2.3 乳化设备 |
1.3 乳状液的应用 |
1.3.1 乳状液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
1.3.2 乳状液在建筑涂料行业中的应用 |
1.3.3 乳状液在石油工业钻井液中的应用 |
1.3.4 乳状液在胶粘剂行业中的应用 |
1.3.5 乳状液与乳状液膜提取工艺 |
1.4 乳状液的稳定性 |
1.4.1 乳状液稳定性研究概述 |
1.4.2 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情况 |
1.4.3 破除乳状液的研究 |
1.5 纸塑复合胶粘剂 |
1.5.1 纸塑复合胶粘剂概述 |
1.5.2 乳液聚合-水乳胶的制备方法 |
1.5.3 纸塑复合胶粘剂材料-SBS |
1.5.4 SBS的生产现状 |
1.5.5 纸塑复合胶的发展趋势 |
1.6 液膜分离提取工艺 |
1.6.1 乳状液膜的应用 |
1.6.2 乳状液膜稳定性研究 |
1.6.3 液膜分离技术在医药行业的研究现状 |
1.7 论文选题意义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实验方案 |
2.1 实验试剂 |
2.1.1 表面活性剂 |
2.1.2 其它化学试剂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内容安排 |
2.4 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
2.5 乳状液稳定性的考察方法 |
2.5.1 稳定性考察标准 |
2.5.2 乳状液微观形态的观测手段 |
第三章 新型SBS水乳胶制备及稳定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操作 |
3.1.1 实验设计路线 |
3.1.2 胶粘剂体系成分的确定 |
3.1.3 水乳胶的制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SBS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2.2 OP-10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2.3 体系含水量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2.4 剪切乳化速率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2.5 乳化时间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2.6 PVA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3.2.7 撕拉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油醚W/O乳状液稳定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实验操作 |
4.1.1 实验设计路线 |
4.1.2 具体操作方法 |
4.2 石油醚乳状液各制备参数对其稳定性影响 |
4.2.1 含水量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4.2.2 表面活性剂与乳状液稳定性 |
4.2.3 六种乳状液间稳定性比较 |
4.2.4 操作参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4.3 石油醚乳状液膜初探 |
4.4 W/O型乳状液破乳实验的研究 |
4.4.1 实验设计步骤 |
4.4.2 乳状液制备的条件 |
4.4.3 结果与讨论 |
4.4.4 乳状液破乳实验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文章撰写情况 |
致谢 |
四、新型SBS水乳型纸塑复膜胶粘剂制备及其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乳化剂在胶粘剂乳液聚合中的应用[J]. 杨锋波,陈宗良,马伟娟. 西部皮革, 2014(12)
- [2]天然胶乳与丁苯胶乳、氯丁胶乳并用的胶体及胶膜性能研究[D]. 王倩. 海南大学, 2011(12)
- [3]环保型高强度耐低温乳液型封口胶的制备研究[D]. 鄢薇.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6)
- [4]纳米蒙脱土聚合物乳液的研究[D]. 叶伦学. 四川大学, 2004(01)
- [5]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及应用研究[D]. 刘宇. 浙江大学, 2004(03)
- [6]新型SBS水乳型纸塑复膜胶粘剂制备及其稳定性[J]. 林畅,贺高红,李建英,陈国华. 现代化工, 2003(S1)
- [7]两种功能性乳状液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D]. 林畅.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4)